美国大学左倾
A. 全世界目前有哪些比较好的左派大学
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麻省理工大学(MIT)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UCLA)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伦敦帝国学院ImperialCollegeLondon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Diego(UCSD)加州理工大学(Caltech)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ofToronto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墨尔本大学TheUniversityofMelbourne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NUS)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ofChicago东京大学TheUniversityofTokyo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ofPennsylvania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伦敦大学学院UCL(UniversityCollegeLondon)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Institute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University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悉尼大学TheUniversityofSydney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UniversityofLondon)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曼切斯特大学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昆士兰大学TheUniversityofQueensland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肿瘤中心The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京都大学KyotoUniversity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校区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ätzuBerlin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ErasmusUniversityRotterdam莱顿大学LeidenUniversity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香港大学UniversityofHongKong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赫尔辛基大学UniversityofHelsinki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NYU)海德堡大学Ruprecht-Karls-UniversitätHeidelberg奥胡斯大学AarhusUniversity贝勒医学院BaylorCollegeofMedicine布朗大学BrownUniversity卡迪夫大学CardiffUniversity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College柏林自由大学FreieUniversitätBerlin天主教鲁汶大学KatholiekeUniversiteitLeuven伦敦卫生和热带医药学院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München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马斯特里赫特大学MaastrichtUniversity梅奥医学院MayoMedicalSchool国立台湾大学NationalTaiwanUniversity(NTU)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大阪大学Osaka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普渡大学PureUniversity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QueenMary,UniversityofLondon(QMUL)慕尼黑理工大学TechnischeUniversitätMünchen都柏林圣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Dublin塔夫茨大学TuftsUniversity法兰克福大学UniversitätFrankfurtamMain弗莱堡大学UniversitätFreiburg鲁汶天主教大学UniversitéCatholiquedeLouvain(UCL)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deMontréal阿伯丁大学UniversityofAberdeen阿德莱德大学TheUniversityofAdelaide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ofAlberta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ofAmsterdam巴斯大学UniversityofBath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Irvine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ofCopenhagen邓迪大学UniversityofDundee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ofExeter根特大学UniversityofGhent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ofMinnesota新南威尔士大学TheUniversityofNewSouthWales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ofOtago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谢菲尔德大学TheUniversityofSheffield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西澳大利亚大学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ofZurich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University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University范得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UUniversityAmsterdam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香港中文大学蒂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Tübingen爱默里大学EmoryUniversity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ätGöttingen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University拉瓦尔大学LavalUniversity维也纳医科大学MedicalUniversityofVienna西奈山医学院MountSinaiSchoolofMedicine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University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StateUniversity北京大学PekingUniversity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首尔国立大学SeoulNationalUniversity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UniversityofDenmark清华大学TsinghuaUniversity杜兰大学TulaneUniversity米兰大学UniversityofMilano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ofBologna巴塞罗那大学UniversityofBarcelona汉堡大学UniversitätHamburg乌尔姆大学UniversitätKöln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niversiteLibredeBruxelles(ULB)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CollegeDublin安特卫普大学UniversityofAntwerp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ofArizona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ofBasel卑尔根大学UniversityofBergen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ofBirmingham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ofCalgary东芬兰大学UniversityofEasternFinland日内瓦大学UniversityofGeneva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ofGothenburg格罗宁根大学UniversityofGroninge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洛桑大学UniversityofLausanne莱斯特大学UniversityofLeicester列日大学UniversityofLiege利物浦大学UniversityofLiverpool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ofNewcastle诺丁汉大学TheUniversityofNottingham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ofOslo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ofSouthCarolina南安普敦大学UniversityofSouthampton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ofStAndrews华威大学TheUniversityofWarwick约克大学UniversityofYork威斯特法伦·威廉姆斯明斯特大学WestfälischeWilhelms-UniversitatMünster朱拉隆功大学ChulalongkornUniversity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University戴尔豪西大学DalhousieUniversity杜伦大学DurhamUniversity弗林德斯大学FlindersUniversity复旦大学FudanUniversity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UniversityofJerusalem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IndianaUniversityBloomington维尔茨堡大学Julius-Maximilians-UniversitätWürzburg神户大学KobeUniversity芝加哥洛约拉大学LoyolaUniversityChicago麦克礼大学MacquarieUniversity国立玛希隆大学MahidolUniversity名古屋大学NagoyaUniversity国立成功大学NationalChengKungUniversity国立清华大学NationalTsingHuaUniversity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内梅亨大学RadboudUniversityNijmegen波恩大学Rheinische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Bonn亚琛工业大学Rheinisch-Westfä罗马智慧大学SapienzaUniversityofRome以色列科技大学Technion-IsraelInstituteofTechnology德累斯顿技术大学TechnischeUniversitätDresden德州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优密欧大学UmeåUniversity马德里自治大学UniversidadAutónomadeMadrid帕多瓦大学UniversityofPaa莱比锡大学UniversitätLeipzig巴塞罗那自治大学UniversitatAutònomadeBarcelona杜塞尔多夫大学UniversitätDüsseldorf尼斯大学UniversitédeNice,Sophia-Antipolis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deStrasbourg里尔第二大学UniversitéLille2里尔第一大学UniversitéLille1,SciencesetTechnologie里昂第一大学UniversitéClaudeBernardLyon1蒙彼利埃第一大学UniversitéMontpellier1巴黎第六大学UniversitéPierreetMarieCurie(UPMC)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UniversityatBuffaloSUNY国立科克大学UniversityCollegeCork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ofBern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ofCapeTown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ofFlorida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UniversityofIllinois,Chicago(UIC)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ofOttawa奥卢大学UniversityofOulu南丹麦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Denmark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ofTampere图尔库大学UniversityofTurku西安大略大学TheUniversityofWesternOntario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UniversiteitBrussel(VUB)
B. 左倾文艺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左倾机会主义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
神秘主义 :
shén mì zhǔ yì
1.宗教唯心主义的一种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界直接交往,并从这种交往关系中去领悟宇宙的秘密。 2.指文学艺术上的神秘主义,即强调表现个人难以捉摸的感受、幻象等。 3.指办事神秘化。
大汉族主义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lǒnɡ àn zī běn zhǔ yì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的资本主义。20世纪初期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国家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支配力量。国家政权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对某些企业或产业实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国有化,或把赢利的国有化企业转到垄断集团手中,以及国家运用税收、信贷、投资、订货等手段参与私人垄断组织经营等。
左倾机会主义 :
zuǒ qīnɡ jī huì zhǔ yì
1.机会主义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阶段,离开了当时的现实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策略,堕入空想和盲动。
大民族主义 :
dà mín zú zhǔ yì
大民族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产生于奴隶社会,以后逐步发展。以本民族人口多,经济、文化发达而自居,否定其他民族有平等权利。对内压迫、歧视较小民族,谋取和维护民族特权;对外主张民族扩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各个民族对其他较小的民族都可能表现出大民族主义倾向。
利己主义 :
纤此lì jǐ zhǔ yì
只顾自己利益而不顾别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思想。
革命乐观主义 :
ɡé mìnɡ lè ɡuān zhǔ yì
革命者对革命事业和社会前途的坚定信念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主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共产主义抱必胜信念。
命令主义 :
mìnɡ lìnɡ zhǔ yì
1.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只凭强迫命令的办法来推行工作的领导作风。是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
悲观主义 :
bēi ɡuān zhǔ yì
对世界、社会和人生悲观失望的态度和观点。与“乐观主义”相对。认为现实世界充满苦难和罪恶,人生毫无价值和幸福,从而对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生活采取悲观失望的消极态度。
革命浪漫主义 :
ɡé mìnɡ lànɡ màn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在现实的基础上,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以鼓舞人民的斗志。
象征主义 :
xiànɡ zhēnɡ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叶在法国兴起的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另一世界"是真的、美的。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法国象征派诗人以马拉美、魏尔伦等为代表;戏剧方面以梅特林克为代表;美术方面以摩罗为代表。
关门主义 :
ɡuān mén zhǔ yì
1.指拒绝团结其它社会组织、社会力量或拒不接纳符合条件的人参加本组织的错误倾向。
安那其主义 :判裂
ān nà qí zhǔ yì
1.〔英anarchism]无政府主义的旧译。
西方马克思主义 :
xī fānɡ mǎ kè sī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和思潮之一。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其他各种哲学相结合,并以“批判发达资本主义”为主要任务。他们在哲学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在一些观点上明显地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掘竖闭文牍主义 :
wén dú zhǔ yì
1.官僚主义的一种表现。高高在上,只满足于批发公文表格,企图用公文表格来解决问题。
批判现实主义 :
pī pàn xiàn shí zhǔ yì
欧洲19世纪30年代开始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其作家以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描写贵族阶级的没落以及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革命现实主义 :
ɡé mìnɡ xiàn shí zhǔ yì
1.无产阶级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其特点是要求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生活,表现生活,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通过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
尾巴主义 :
wěi bā zhǔ yì
1.指放弃领导,依从落后意见行事的思想倾向。
自由主义 :
zì yóu zhǔ yì
①19世纪初开始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提倡以私有财产权为核心的个人权利,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实际上是奉行金钱的特权和垄断权。②革命组织中取消思想斗争、主张无原则的和平的错误倾向,主要表现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无组织、无纪律等。
拿来主义 :
ná lái zhǔ yì
1.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乐利主义 :
lè lì zhǔ yì
1.即功利主义。
写实主义 :
xiě shí zhǔ yì
1.现实主义的旧译。
山头主义 :
shān tóu zhǔ yì
1.一种小团体主义的倾向。
形式主义 :
xínɡ shì zhǔ yì
1.只重形式和现象不管内容和实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
国家资本主义 :
ɡuó jiā zī běn zhǔ yì
1.由国家掌握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其性质和作用由国家的性质所决定。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国家资本主义实际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即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资本主义受工人阶级领导和监督是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
三不主义 :
sān bù zhǔ yì
1.指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揪辫子。
唯美主义 :
wéi měi zhǔ yì
1.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美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
讲坛社会主义 :
jiǎnɡ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作为幌子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19世纪60-70年代起开始在德国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纳、施穆勒等多为大学教授,他们在大学讲坛上宣扬这一思想,故名。他们主张在不触动资本家利益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
未来主义 :
wèi lái zhǔ yì
1.现代文艺思潮之一。1909年意大利马利奈蒂倡始。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布于欧洲各国。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
唯物主义 :
wéi wù zhǔ yì
与“唯心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不同的表现形态,精神是物质的产物,物质不依靠精神而独立存在;人的认识是对事物的反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或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主义 :
xiàn dài zhǔ yì
也称“现代派”或“先锋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不同于传统的文艺思潮与流派的总称。包括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荒诞派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过程,开掘人类的内心世界,表现潜意识、梦幻、性本能,以反传统的姿态标新立异。
人文主义 :
rén wén zhǔ yì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科学社会主义 :
kē xué shè huì zhǔ yì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关于阶级斗争,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提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叫科学共产主义。
折衷主义 :
shé zhōnɡ zhǔ yì
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客观唯心主义 :
kè ɡuān wéi xīn zhǔ yì
唯心主义的一个派别,主张有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精神 ’或‘理’,认为物质世界是这种‘精神 ’或‘理’的体现或产物。
机械唯物主义 :
jī xiè wéi wù zhǔ yì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它肯定世界是物质的和运动的,同时用机械力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和过程,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把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过程归结为数量增减、位置变更,把运动看作是外力的推动,否认事物运动的内部原因、质的变化和发展的飞跃。也叫机械论。
机会主义 :
jī huì zhǔ yì
工人运动中或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机会主义有两种。一种是右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牺牲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贪图暂时的、局部的利益,反对革命,以至向反革命势力投降。一种是‘左’倾机会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不顾客观实际的可能性,不注意斗争的策略,采取盲目的冒险行动。
历史唯物主义 :
lì shǐ wéi wù zhǔ yì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空想共产主义 :
kōnɡ xiǎnɡ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常与“空想社会主义”一词通用。但在有些场合,马克思、恩格斯曾将这两个词加以区别,认为空想共产主义主张实行公有制,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保留私有制。
中立主义 :
zhōnɡ lì zhǔ yì
1.某些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持的原则和所执行的政策。即保持本国政治独立、主权完整,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把自己的领土作为外国的军事基地,也不对任何国家采取敌对态度。
自然主义 :
zì rán zhǔ yì
19世纪中后期出现在法国的一种创作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的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事物的外在真实,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龚古尔兄弟。左拉的作品中也有较多的自然主义成分。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
zī chǎn jiē jí shè huì zhǔ yì
以社会主义为自我标榜,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以蒲鲁东等为主要代表。反对工人进行政治斗争,主张用一些不触动资本主义基础的点滴改良来消除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弊病。
新三民主义 :
xīn sān mín zhǔ yì
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的政治主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是:(1)民族主义。从原来的排满发展到反帝,提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提出“五权分立”的原则,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3)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新三民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曾起过巨大的作用。
唯心主义 :
wéi xīn zhǔ yì
与“唯物主义”相对。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精神决定物质;人的认识是先天就有的或在头脑中自己产生的。其基本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宗派主义 :
zōnɡ pai zhǔ yì
搞小圈子、小派别,拉拢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以宗派的利益为重的思想和行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也是宗派主义。宗派主义破坏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统一,阻碍党的路线的贯彻执行,危害极大。
虚无主义 :
xū wú zhǔ yì
哲学上指盲目否定人类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倾向或社会思潮。有时也指没落阶级悲观厌世的颓废思想。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新民主主义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关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理论。详“民主主义”(65页)。
官僚资本主义 :
ɡuān liáo zī běn zhǔ yì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主观主义 :
zhǔ ɡuān zhǔ yì
一切从主观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出发点包括感情、愿望、想像、意志、经验、本本等主观因素。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类。特点是只凭主观,无视客观,不听群众意见,不作调查研究,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存在主义 :
cún zài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把存在当作哲学的对象,认为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代表人物有海德格尔、萨特等。这一学说对现代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艺方面,影响很大。
法国唯物主义 :
fǎ ɡuó wéi wù zhǔ yì
也称“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主要代表有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他们反对封建统治,提出彻底的无神论思想,肯定物质世界自身的存在,是当时西欧最进步的哲学。但他们的唯物主义基本上是机械论的和形而上学的。
欧洲共产主义 :
ōu zhōu ɡònɡ chǎn zhǔ yì
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潮。主张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应该只有一种固定的模式,但不提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实行多党制。同时强调,要严格尊重各国共产党、工人党的独立自主,各党之间应完全平等。
蒙昧主义 :
ménɡ mèi zhǔ yì
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贬低和抹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否定科学知识,主张人类社会应回复到原始的蒙昧状态,因而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观点和思潮。
反对本本主义 :
fǎn ì běn běn zhǔ yì
毛泽东1930年5月为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而写。原名《调查工作》。编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从认识论高度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论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帝国主义 :
dì ɡuó zhǔ yì
也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列宁揭示其有五个基本特征:(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溶合为金融资本,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3)资本输出;(4)形成国际垄断同盟;(5)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其中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根本的经济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此后,国家垄断组织与国际性国家垄断同盟有重大发展。垄断的统治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生产技术的垄断、食利阶层的增加、食利国的形成、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霸权主义、工人贵族的形成等,从而激化了它与无产阶级以及第三世界的矛盾。同时,垄断的统治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生产、管理和资本的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为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过渡准备了条件。因此,帝国主义又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抽象主义 :
chōu xiànɡ zhǔ yì
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国家的美术流派。他们反对用具体形象反映现实,主张以色彩、线条、形状等抽象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主观心灵。一般分为两大体系:一为几何抽象,即画面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或线条构成。代表人物有俄国的马列维奇、荷兰的蒙德里安。一为抒情抽象,用色彩、线条、各类形体的构成直接抒发感情。代表人物有俄国的康定斯基。
赤铁主义 :
chì tiě zhǔ yì
1.旧指用暴力进行政治斗争的主张。
本位主义 :
běn wèi zhǔ yì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棒喝主义 :
bànɡ hē zhǔ yì
1.即法西斯主义。因"法西斯"一词在意大利语和拉丁语中与古罗马的"束棒"、"权标"有关,故亦译为"棒喝主义"。
爱国主义 :
ài ɡuó zhǔ yì
指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思想。
地方民族主义 :
dì fānɡ mín zú zhǔ yì
曾称“狭隘民族主义”。多民族国家内,少数民族中的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是一种孤立、保守、排外的民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
fǎ xī sī zhǔ yì
一种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实行武力侵略和民族压迫。起源于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
共产主义 :
ɡònɡ chǎn zhǔ yì
①指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参看〖科学社会主义〗。②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在发展上分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消灭了三大差别,实行共产主义公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古典主义 :
ɡǔ diǎn zhǔ yì
西欧文学艺术上的一个流派,盛行于17世纪,延续到18世纪后期。主要特点是模仿古希腊、罗马的艺术形式,尊重传统,崇尚理性,要求均衡、简洁,表现出反宗教权威的精神。但由于模拟多,创造少,不能反映现实。
封建主义 :
fēnɡ jiàn zhǔ yì
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基础是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参看〖封建社会〗。
分散主义 :
fēn sàn zhǔ yì
1.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倾向。其表现是不尊重中央或上级的决定,不愿意接受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监督。
托洛茨基主义 :
tuō luò cí jī zhǔ yì
20世纪初在俄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反对列宁主义的机会主义。以托洛茨基为代表。否认农民的革命作用,主张跳过民主革命阶段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认为单独一个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实用主义 :
shí yònɡ zhǔ yì
现代西方哲学学说和流派之一。认为存在就是有用,把知识当作适应环境的工具,把真理等同于“有用”。主要代表有詹姆斯和杜威等。实用主义曾被胡适介绍到中国,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马列主义 :
mǎ liè zhǔ yì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称。
人道主义 :
rén dào zhǔ yì
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在反封建中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法国第一部宪法的序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宣言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人性论,其追求的社会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它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丧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逐渐失去进步的历史作用。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地位和价值,把实现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为奋斗目标,是革命的人道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xínɡ ér shànɡ xué wéi wù zhǔ yì
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即形而上学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学学说。其特点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认为运动只有数量增减和场所变更,事物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动;认识是人直观的机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动机在社会历史中起决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
种族主义 :
zhǒnɡ zú zhǔ yì
剥削阶级用种族作为区分人类优劣标准的一种理论。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高等种族”应统治“低等种族”。是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根源,直接为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服务。
经济主义 :
jīnɡ jì zhǔ yì
以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为特征的机会主义思潮。产生于19世纪末。认为无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斗争,反对进行推翻资产阶级制度的斗争,否认建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必要性。
社会达尔文主义 :
shè huì dá ěr wén zhǔ yì
用生物界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有机体的变化过程以及进化规律相似,人类历史就是生存斗争、适者生存的历史,人类同生物一样有优等劣等之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划分是因为个人的天赋不同。
门罗主义 :
mén luó zhǔ yì
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的一项外交政策原则。1823年12月,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它可以用一句话“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来概括,其实质是要使美洲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
C. 美国新保守派指的是什么
美国新保守派的来龙去脉 (原标题:战略家与思想家)法国《外交世界》
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一起,在美国总统的决策中起实质作用的新保守派是哪些人?激励他们的思想家又是谁?是艾伯特·沃尔斯泰特(Albert Wohlstetter)和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吗?
乔治·W·布什于2月26日在华盛顿对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演讲。他以真诚赞美的口吻说:“你们是这个国家最具智慧的一些人”,“是如此优秀”,他接着说,“我的政府中有20个像你们这样的人”。
他这是在向美国新保守主义运动堡垒之一的思想库致敬,向作为本届总统标志的思想学派敬礼。他表示自己是多么感激当今占主导地位的知识潮流。他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他被新保守派包围,并且在政治决策中放手让他们起中心作用。
六十年代初,约翰·F·肯尼迪招募了一些中左的教授,特别是在哈佛大学。用作家大卫·哈尔伯斯坦的话说,这些人是从“最好和最聪明”的人中选出来的。乔治·W·布什选择了任用那些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反对中间路线的人。中间路线即那时处于主流的社会民主主义共识。
他们是谁?他们的历史如何?谁是他们中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布什新保守主义的知识根源又在哪里?
千万别把新保守派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相混淆,后者也是布什的幕僚。新保守派和新教原教旨主义者无关。后者来自南部圣经地带,是当今共和党中正在成长的力量之一。新保守主义来自东海岸,在某种程度上,来自加里弗尼亚。它的鼓动者们通常是“知识分子”,住在纽约,是犹太人,而且开始时常常是左倾的。他们中的一些人仍然称自己是民主党人。他们聚集在文学或政治刊物周围,而不是圣经。他们穿斜纹牛仔衣。多数时候,他们在社会和道德问题上声称的是自由主义思想。他们既不禁止堕胎,也不要求学校祈祷。他们的野心在其他地方。
但是,皮埃尔·汉斯纳解释说,布什当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两股潮流熔合在一起。布什促使新保守派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达成共同的事业。在布什政府中,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的代表是首席检察官约翰·阿什克洛夫特。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则是新保守派的一颗明星。以中右路线竞选的布什,没有明确的政治纽带,已调制了一杯令人惊异的——爆炸性的——意识形态的鸡尾酒。他使两个对立的世界,新保守派和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沃尔福威茨和阿什克洛夫特联姻。
阿什克洛夫特曾执教于南卡洛莱纳的鲍勃·琼斯大学。该校在学术上并不为人所知,但却是新教原教旨主义的堡垒。在那里,接近反犹太主义的立场是很普遍的。沃尔福威茨是来自学者家庭的犹太人,是东部大学的优秀学生。他师从六十年代最杰出的教授中的两人。一个是艾伦· 布鲁姆,是出生于德国的犹太裔思想家列奥·施特劳斯的门生;另一个是艾伯特·沃尔斯泰特,数学教授和军事战略专家。这是两个很重要的名字。新保守派已经把自己放在了战略家和思想家的庇护伞下。
保守派的命名是不恰当的。他们并不是那些以保卫现存秩序为目标的人。他们恰恰拒绝欧洲所理解的政治保守主义品质。他们中的一员,以《历史的终结》一文扬名的弗兰西斯·福山说:“无论如何,新保守派对保卫建立在等级、传统以及人性悲观论之上的现存秩序毫无兴趣。”(《华尔街日报》,2002年12月24日)
保守派是理想主义的、乐观的。他们确信美国式民主的普遍价值。他们想要终止现状和软弱无力的舆论。他们相信政治能够改变世界。在国内阵线上,他们从各方面批评了福利国家,而那正是努力应付社会问题的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约翰逊)和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的成果。在外交事务上,他们谴责七十年代的缓和战略。根据他们的看法,缓和战略对苏联的好处比对西方要多。作为“六十年代”成就的批评者,以及亨利·基辛格的外交现实主义的反对者,保守派是不满现实的。欧文·克里斯托和诺曼·鲍德赫瑞兹是《评论》杂志的创始人。他们来自左派,是纽约新保守派的教父。他们曾经草拟了一份控告苏联共产主义的左派起诉书。
在《不要马克思,也不要耶稣》中(1970, Robert Laffont),让–弗兰西斯·雷维尔描述了一个在六十年代陷入喧嚣的社会革命的美国。今天,他把新保守主义看成是对六十年代革命潮流的反动。这首先是在国内阵线上的。新保守派追随列奥·施特劳斯,批评六十年代道德和文化的相对主义。在他们看来,相对主义导致了八十年代的“政治的正确性”。
另一个正在这儿指挥战斗的第一流的知识分子,是芝加哥大学的艾伦·布鲁姆。他的朋友索尔·贝洛在小说《混乱先生》(Gallimard, 2002) 中描绘了他。1987年,布鲁姆在《美国精神的消失》中抨击了把任何事物都平等化的大学环境。“一切都变成了文化”,他写道,“毒品文化、摇滚文化、街头团伙文化等等,没有任何最细微的辨别。文化的失败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化”。
布鲁姆,如同他的导师施特劳斯一样,是伟大的经典著作的诠释者。在他看来,六十年代遗产的一部分“导致了西文文明对自身的轻蔑”,让–弗兰西斯·雷维尔解释说,“在政治正确的名义下,每一种文化都和其他的一样好。布鲁姆对那些学生和老师们感到惊讶。后者很愿意接受通常与自由敌对的、同时对西文文化十分粗暴的非欧洲文化,而拒绝承认西方文化有任何优越性。”
然而,就在“政治正确性”似乎主导潮流时,新保守派却不断得分。布鲁姆的书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在外交事务上,一个真正的新保守主义学派成形了。网络也建立起来了。在七十年代,来自华盛顿州的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死于1983年)批评意义重大的核裁军条约。在那时,他就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战略家,他们中有理查德·珀尔和威廉·克里斯托,两人都上过艾伦·布鲁姆的课。
在政府内外,理查德·珀尔偶遇保罗·沃尔福威茨——因为两人都为另一个缓和政治的批评家肯尼思·阿德曼工作。他还遇到了国务卿手下的查尔斯·费尔班克斯。在战略问题上,他们向艾伯特·沃尔斯泰特看齐。后者是兰德公司的研究员以及五角大楼顾问,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美食家,美国核原则的创始人之一。(沃尔斯泰特死于1997年)
更准确地说,沃尔斯泰特最先重新思考所谓“确保相互摧毁”(MAD)的传统核原则。该原则是威慑战略的基础。根据这个理论,有能力造成对方不可挽回损失的两个集团的存在,使领导者们不愿发动核战争。在沃尔斯泰特和他的学生们看来,“确保相互摧毁”既是不道德的——因为它对平民造成毁灭,也是无效的——因为它造成了核武器的相互平衡。没有一个政治家给出过理由,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有美国总统决定“相互自杀”。相反地,沃尔斯泰特建议“分等级威慑”。例如,接受有限的战争,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以及能够打击敌方军事装备的“巧妙的”精确制导武器。
沃尔斯泰特批评与莫斯科共同进行核武器限制的政治。在他看来,这就相当于抑制美国的科技创造力,与苏联维持一个人为的平衡。罗纳德·里根听从了他的建议,发起了战略防御(SDI)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那也是沃尔斯泰特的学生们所进行的反导弹防御体系的前身。这些人也是单方面放弃反弹道导弹条约的最积极的团伙。在他们眼里,反弹道导弹条约阻碍美国发展防御体系。他们也已说服了乔治·W·布什。
艾里奥特·艾布拉姆与珀尔和沃尔福威茨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他如今在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中东事务。还有道格拉斯·菲斯,是国防部长助理之一。不管在耶路撒冷的是什么政府,两人都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政策。这种坚决支持以色列的主张解释了他们何以毫不犹豫地认可沙龙。里根总统的两届任期是这些人拥有最初的政府职位的良机。
在华盛顿,新保守派编织了他们的网络。他们有的是创造力。在许多年里,他们排斥民主党中间派或中左的知识分子。在主导政局的思想得以形成的领域,他们获得了支配性的地位。这就是诸如《国家评论》、《评论》、《新共和国》(该刊一度由年轻的“施特劳斯主义者”安德鲁·舒利文编辑)的评论刊物;有默多克集团拥有的《每周标准》,该集团的福克斯电视网确保了新保守主义思想在大众传媒上的传播。此外,还有像《华尔街日报》等报纸的社论,由罗伯特·巴特列指导,放肆地灌输好战精神;有研究机构,著名的“思想库”,如哈得逊学院、传统基金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也有家族:欧文·克里斯托的儿子是温文尔雅的威廉·克里斯托,《每周标准》的主编;诺曼·鲍德赫瑞兹的一个儿子曾在里根政府中工作;理查德·派普斯——一位流亡的波兰裔犹太人,1939年移民到美国,成为哈佛大学教授,曾是苏联共产主义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儿子丹尼尔·派普斯谴责伊斯兰教是威胁西方的新极权主义。
这些人都不是孤立主义者。正相反,总体上他们非常有教养,对他国颇有见识,还常常说一些外语。他们绝不像帕特里克·布坎南之类的反动的民粹主义者,后者赞成美国转向致力于国内问题。
新保守派是国际主义者,是美国扮演坚决的全球行动主义角色的促进者。不过,他们并不以旧的共和党人(尼克松,老布什)为楷模。后者相信政治现实主义的价值,不关心美国与之结盟的政权的性质,以保护自身利益。在新保守派看来,基辛格是一种反面模型。但他们也不是民主的威尔逊传统(以伍德罗·威尔逊命名,国际联盟的不幸的创始人)的国际主义者。那是吉米·卡特或比尔·克林顿的传统。后者相信国际机构能传播民主,最终却以天使般的或者幼稚无知的形象离职。
再看看那些思想家。在新保守主义正式出现以前,艾伯特·沃尔斯泰特与列奥·施特劳斯(死于1973年)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尽管他们的研究领域有着根本不同,在新保守派的网络中,一些人已在两人的学说间架起了桥梁,
不管作为根源还是偶然的影响因素(对艾伦·布鲁姆,保罗·沃尔福威茨,威廉·克里斯托),施特劳斯的思想已经成了新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人们阅读他的文章,认识到了他在经典的希腊著作和基督教、犹太族、穆斯林经文上的博学。因为在演绎方法上的能力,他受到尊敬。被导师雷蒙德·艾伦送到美国学习的让-克劳德·卡萨诺瓦评价说:“他成功地以德国人的深刻把经典的哲学嫁接到了一个缺乏伟大的哲学传统的国家。”雷蒙德·艾伦非常敬佩施特劳斯,二战前两人曾在柏林见过面。他建议他的几个学生,像皮埃尔·海斯纳以及若干年后的皮埃尔·马内特,对施特劳斯的思想多加注意。(译者注:雷蒙德·艾伦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在政治领域也同样重要。他曾为包括戴高乐在内的法国政治家做顾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列奥·施特劳斯1899年生于赫斯的科奇恩(Kirchhain, Hesse),希特勒上台前离开德国。他在巴黎和英国作短暂停留后,来到纽约。他先是任教于社会研究新学院,后在芝加哥大学创办了社会思想委员会,后者成了“施特劳斯主义”形成的熔炉。
把施特劳斯的学说概括为几点原则,如布什周围的新保守派所做的,是一种简单化和归约化。与施特劳斯学派不同,新保守主义扎根于传统。但是,对施特劳斯思想的借鉴形成了目前在华盛顿起作用的新保守主义的大背景。它使人认识到,新保守主义在何种程度上不单是一些鹰派人士的冲动,并在何种程度上依赖于理论基础。尽管这种理论基础也许有可疑之处,但毕竟不是普普通通的。新保守主义将自己置身于施特劳斯思想两条路线的接合处。
第一条思想路线与施特劳斯的个人经历有关。年轻时他经历了被共产党人和纳粹分子打垮的魏玛共和国的衰亡。他的结论是,如果民主继续软弱无力,不起来与专治、扩张主义者作斗争,甚至诉诸武力,它就不可能占优势。他在《斯宾诺莎对信仰的批判》的序言中写道:“魏玛共和国是虚弱的。它只有瞬间的有力:1922年犹太族外交大臣沃什·拉什瑙被暗杀后的极端反应。整体上,它体现的是没有力量的公正,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诉诸武力的公正。”
第二条思想路线是他阅读古典著作的结果。对所有人而言,最基本的问题是塑造人性的政治制度。为什么二十世纪造就了两个——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极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即施特劳斯更喜欢称的“专治”呢?这个问题使很多当代知识分子困惑。施特劳斯对此的回答是:因为现代性使人们抵制作为民主基础的道德价值和美德,抵制“理性”和“文明”的欧洲价值。
施特劳斯认为,在启蒙运动中可以找到这种抵制的根源。启蒙运动几乎必然造就历史相对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即不承认在具体的、直接的、偶然的善中有更高的善存在。施特劳斯认为,不应该把更高的善降低为具体的善。一个难以达到的善,应当作为衡量真实的善的标准。
用政治哲学的话来讲,相对论的极端结果是美苏趋同论。这一理论在六七十年代风行一时。在某些情况下,它导致了对美国民主和苏联共产主义道德等值的承认。在列奥·施特劳斯看来,政权有好有坏。政治反思不应该抑制对价值的判断。好的政权有权力——甚至有责任反对坏的政权。如果把这一主张直接转化成布什所指责的“邪恶轴心”,会显得过于单纯。但是很显然,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施特劳斯主义者发展了这种核心政治观念,把它作为他们的政治哲学之母。他们对美国的宪法历史很有兴趣。施特劳斯本人仰慕英伦帝国,敬佩温斯顿·丘吉尔—— 一个具有顽强意志的政治家的典范。他认为美国民主是最不坏的政治制度。即使利益倾向于取代道德成为政权的基础,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比美国民主更好的政治制度,以促进人类繁荣。
但是,这首先是他的学生如沃尔特·伯尔尼、海威·曼斯菲尔德、哈利·杰法等人,丰富了美国宪法学派。这个学派,甚至包括像哈利·杰法这样的圣经教义者,认为,在美国的各种机构中,这些更高的原则比建国之父们的思想应用得更多。在任何情况下,宗教——或者说公民的宗教,必须把这些机构和社会粘合在一起。对施特劳斯来说,诉诸宗教是不陌生的。但是,这位犹太无神论者——用乔治·白兰德的话说——“喜欢掩饰他的轨迹”。施特劳斯认为,宗教对于维持大众的幻想是很有用的。没有幻想,就不能维持秩序。另一方面,他也力图保持他的批判性思维,把自己的创见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但那些有德性的知识界精英还是能理解的。
为避免现代性的缺陷和进步的幻想,施特劳斯倡导回归远古。但他仍然是自由民主的捍卫者。自由民主是启蒙运动和美国民主之子,而美国民主又是启蒙运动的精萃。这矛盾吗?无疑是的。但就像其他自由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托克维尔)一样,施特劳斯愿意承受这种矛盾。由于自由主义可能迷失于相对主义,批判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生存是必要的。如果什么都可以清晰表达,还需要追求真理吗?在施特劳斯看来,关于善的相对主义会导致人们无力反抗专制。
积极捍卫民主和自由再次出现在政治原则中,成为新保守派津津乐道的主题之一。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来说,政权的性质比所有机构或者国际协议重要得多。最大的危险来自那些不愿共享(美国)民主价值的国家。改变那些政权,鼓励民主价值的传播,就成了加强(美国)的安全与和平的最好方法。
有很多观点是充斥于布什政府的新保守派的标志。例如,政权性质的重要性、崇尚以武力推广民主、对美国价值的准宗教的提升、坚决反对专制。它们源于施特劳斯的学说,有时又被第二代的“施特劳斯主义者”修正。但在有一点上后者与他们公认的导师不同:新保守派试图用沾染了救世主即将来临之信仰的乐观主义把自由带给世界(昨天是对德国和日本,明天将对中东),好像对政治意愿的信仰能改变人性。这也是一种幻想。对民众而言,这种幻想的传播可能是好的。但那些思想家们,却不应该允许自己被欺骗。
这仍然是一个谜:起初由于大师超凡的魅力而创立于口头传播的、又在一本本质朴的书中表达的“施特劳斯主义”,何以影响总统的施政?指导在巴黎的雷蒙德·艾伦研究中心的皮埃尔·马内特认为,列奥·施特劳斯的学生们在美国的大学环境中所遭受的排斥,把他们推向了公共服务、思想库和媒体。在那里,他们的声音被过度放大。
另一种补充的分析认为,冷战结束后有一个战略思想的真空。“施特劳斯学派”以及追随他们的新保守派,似乎是填补这一真空的准备得最好的学派。柏林墙的倒塌证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对的:里根对苏联的强硬政策造成了苏联的崩溃。“9·11”袭击也证实了他们的观点,即面对不同形式的专制,民主具有脆弱性。从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他们很可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推翻一个“坏的”政权是可行并且令人想往的。作为这种倾向的替代方案,诉诸国际法能得到某种道德上的合法性。但是,除非进一步补充增强,国际法缺乏定罪和强制执行的力量。
D. 我想知道新左派 嬉皮士 垮掉派之间区别
最近以来,一个叫“新左派”的名词,经常出现在不少论坛,“新左派”大有抬头之势,正象邓所言,左的危害要比右的危害更可怕。在此我们不想就“新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作出客观分析,但有必要把“新左派”的特点让大家知道,以防左。
特点一:大力鼓吹毛的丰功伟绩,以反对现行的大好形势;
特点二:扛着反腐败的旗帜大搞腐败,从被双规的大腐败分子看,绝大多数是经历过文革造反运动的人物,他们最善于当面喊万岁背后下毒手
特点三:扛着改革的旗帜反改革,典型的代表是股市中的上主席,原足球界的Y掌门,他们喊改革的口号最响,但改革的结果却最差。主要特点有这些,另有看法请网发表高见
年代的精神是叛逆的,60年代的文化是叛逆的,60年代的生活也是叛逆的。
在60年代的西方,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蔑视传统,废弃道德,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以一种不能见容于主流社会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叛逆,这些人被称为“嬉皮士”(Hippie),由嬉皮士参加的,以文化的反叛和生活的反叛为主要内容的反叛运动被称作“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运动是在反叛的自我意识的推动下开始了通向未知天地的旅程的。它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纽约等地以奇装异服和怪异行为反抗传统的比尼基分子。这些人鼓吹远离社会慎帆,提倡“新生活”、“新文学”和“新艺术”,他们吸大麻,听爵士乐,反对传统的两性观念,并创造了“hip”这个词,开嬉皮士文化之先河。
60年代在学生反叛的历史氛围之下,嬉皮士运动形成规模,嬉皮士文化蔚成风气。当时,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穿超短裙,吸毒品,听爵士乐,跳摇摆舞,同性恋,群居村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名叫麦克·梅特利的16岁的中学生离家出走,周游全国,希望寻找友谊和手足之情。1968年,他回到了家乡莱顿城,与7名辍学的大中学生一起,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在“回到史前”和“寻找友谊”等口号的引导下,群居活动在美国兴起。最初,群居村主要建在旧金山的衿树岭地区、落山矶的日落带和纽约的东村,后来遍及全国。1970年,全美国有200多个群居村,成员4万人,1971年发展到近3000个群居村。群居村里崇尚反朴归真的生活,实行财产、子女乃至性爱的公有制,注重教育和环境保护。群居村的成员们要创造一种另类的生活,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嬉皮士运动迅速蔓延到欧洲,在欧洲出现许多嬉皮士的群居村。在联邦德国,这样的群居村大约有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有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其成员都是青年男女,他们抛弃一切现代文明的束缚,自由地、“原始”地生活。
嬉皮士们还热衷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他们从吸毒中寻找幻境,寻求刺激。60年代吸毒在年轻人中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据美国《新闻周报》报导,1969年,美国57所大学中有31.5%的学生沾染过毒品,有人称这种现象为“毒品文化”。有的嬉皮士还醉心于男女性爱和同性恋之中,以追求快感,摆脱苦恼,蔑视和反抗传统的性爱观。
很多嬉皮士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抛弃富裕,来感受并赞美贫穷,体验简单而随意的生活。正因为这些富家子弟享受过主流的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才有可能成为这种虽然舒适但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活的反叛者,也只有真正感受过主流文化的人,才有可能看到它的弊端,从而对它进行批判。1969年,青年反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罗斯扎克发表了《反主流文化的形成》一书,该书明确指出,反主流文化是对现代技术社会的一种反思。反主流文化的参加者们不屑于像新左派和学生运动的参加者们那样,用参与性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他认为只要客观意识的观念还在控弯孝悄制着社会,技术对社会的控制、专家对社会的统治就不会结束。嬉皮士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被惯例和陈规所充斥的世界,它已经成为压制人的个性,迫害个人自由生活的陈规陋习埋渣的总和,只有逃离这个社会,摆脱与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模式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个人和美国社会免于走进死胡同。为了有效地反抗这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提出“回到史前”的口号,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他们特别欣赏“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而治的简朴社会,简单生活,才能保证公民个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他们从生活做起,掀起“生活的革命”,来反抗主流的、精英的、技术的、物质的社会。
垮掉的一代英文是Beat Generation
一、Beat的来历和含义
Beat一词的意义有十几种:令人厌倦、疲惫、困顿、不安,消耗、摇滚音乐中的节拍,敲打等等。该词由凯鲁亚克最先使用,按他自己说是听到一个朋友用这个此来表达精神上的绝望和世界末日快要到来的感觉,后来有一次他在家乡的教堂里受到启示,觉得这个词与《圣经》里耶酥“登山训诲”的福音(the Beatitudes)又有联系,同时它又象征当时流行的“博普”音乐(一种节奏疯狂急促的爵士音乐)的节奏,他因此用Beat来概括他们这些“彻底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约翰•霍尔姆斯指出,Beat在这里主要是指“精神/心灵意义上的某种赤裸裸的直率与坦诚,一种回归到最原始自然或意识时的感觉。”(纽约时报杂志,1952年11月)也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的精神,可以用“我不知道,我不在乎,反正都一样”和“垮掉即幸福”两句话来概括。50年代末,垮掉派作家被媒体称为Beatniks,这一称谓来自前苏联发射的人造卫星Sputnik,带有贬义。
二、“垮掉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的统治阶层。他们对外实行冷、热战,对内实行高压政策,出现“麦卡锡主义”,人们惶惶不可终日,相互不敢信任。人们对这一现实极为不满,又不敢反抗。个人权力遭到无情践踏,美国所标榜的自由与民主的幌子也被彻底撕烂,传统的道德与价值观、善与恶的正统教义、理性与秩序等显然已经不能说明战后这个荒诞的世界。在这种气氛中,文化领域也受到直接影响,小说、诗歌、电影和杂志不是受到麦卡锡主义的污染,就是因保守的新批评家的苛责挑剔而变得毫无生气。文学艺术只局限于高雅而保守的狭窄范围。此时,存在主义传遍美国,在小说家诺曼•梅勒(Norman Mailer)等人的作用下,形成美国式的存在主义。在这一人生哲学影响下,人们摒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选择另一种生存方式。青年们身穿奇装异服、头留长发,满嘴粗话,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他们鄙视一切、否定一切,厌恶固定的工作、结婚和家庭生活,他们提倡回归原始生活,吸毒、酗酒、偷盗等无所不为,极为沉沦。但在这种沉沦中,他们又有激昂的一面,他们反对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讨厌机器文明。可以说,他们是一批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者,一批从自我出发、疯狂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年轻人。
三、“垮掉的一代”的产生与结束
“垮掉的一代”诞生于1955年,那一年,几位在旧金山活动的诗人联合举行诗歌朗诵会,金斯伯格朗诵了他的新诗《嚎叫》,代表“垮掉的一代”向社会发出愤怒的、声嘶力竭的抗议,标志着“垮掉的一代”正式形成。代表人物主要有艾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1926-1997),代表作《嚎叫》(Howl)被誉为50年代的《荒原》;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1922-1969),被称为“垮掉派之王”,代表作《在路上》(On the Road)与《嚎叫》一起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威廉•巴勒斯(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代表作《裸露的午餐》(Naked Lunch)。其他重要人物还有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格利高里•考索(Gregory Corsu)等。“垮掉的一代”所有重要作品都发表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他们的作品已不再具有前期的那种震撼力与新鲜感,运动渐入尾声。虽然如此,到70年代,“垮掉的一代”已得到普遍承认,被看成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斯伯格在1974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成员。他的《美国的衰亡》(The Fall of America)同年获美国全国图书奖。
四、“垮掉的一代”的特点、意义和局限
在文学领域内,“垮掉的一代”矛头直指重形式轻内容、远离现实的学院派传统,而以布莱克、华兹华斯、美国超验主义诗人、惠特曼、威廉斯这些不落俗套、具有反叛精神同时又深切关注社会状况和人类命运的文学家为楷模。他们抛弃文学中的清规戒律,师从被新批评派贬低的浪漫主义诗人,就是为了解放被压抑的想象力,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个性和需求,也就是要像吸毒、参禅和纵情于爵士乐一样,解放自我。他们写的是一种即兴的、属于准文化的反诗歌。他们用呼吸调节诗行的节奏,发扬光大了林赛和桑德堡开创的现代诗朗诵艺术,把诗歌从文学讲台重新带回街头。“垮掉的一代”生活上的放荡和文学上的反叛是他们的探索历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为了最准确地表现自我和表达对美国社会的抗议,他们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一直都在进行不懈的实验和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创作观和美学思想,其核心就是凯鲁亚克提出的“自发性写作”(spontaneous writing)的观点。这种观点同新批评和艾略特的非个性化原则直接对立。凯鲁亚克曾经严厉批评了艾略特的非个性化的客观性原则,说它是对诗人的“束缚”,使他不能“自由地歌唱”,并且阉割了诗中的“男子气”。因此“垮掉的一代”师从布莱克和惠特曼那样热情奔放、蔑视教条、崇尚自由的浪漫派诗人。金斯伯格的许多诗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惠特曼的《自我之歌》的现代翻版。另外,凯鲁亚克还受到叶芝在下意识或催眠状态下写作的启发,认为作家必须在没有任何束缚的状态下写作。他把写作看成和吸毒或参禅一样,试图摆脱一切羁绊,追求绝对自由。他不仅反对各种文学规范和写作要求,甚至反对选材、修改或预先设计意象的意义,因为所有预先设定和事后修改都会限制或歪曲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和自由表达。他认为作家只应该“跟随自由联想”,忠实地记录在写作的“那一刻”涌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象和事件。作家甚至不应该有意识地去写什么,而应该,“如果可能的话,在一种半醒状态下‘下意识’地写”,这样才不会受到意识的妨碍。他把自己的写作称之为“自发性写作”。这种写作方法影响了许多垮掉派作家。金斯伯格告诉人们,《嚎叫》的创作也受到凯鲁亚克的“自发性写作”的影响,而且诗的第二部分就是他在服用毒品之后在迷幻中写出的。他在1986年所写的《向全世界祝福》(Cosmopolitan Greetings)这首诗中还借用西藏活佛宗喀巴的话来表达这种美学思想:“最初的思绪,最好的思绪”(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垮掉的一代”重视艺术形式,但在他们看来形式是由内容所决定并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他们作品中的内容都是他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身追求的东西。他们毫不羞愧、毫无顾虑地在作品中坦述自己最隐秘、最深刻的感性;强调感觉的自然流露,主张打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障碍。他们的创作具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要表达自我、批判现实、影响读者、改革社会。就连他们中最为保守的巴勒斯后来也认为,美国作家再也不能假装对政治漠不关心,写作的目的就是要感染读者大众,影响历史发展。这方面最突出的是金斯伯格,他在许多场合表达过他关于文学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的观点。他相信“一种崇高的诗歌和戏剧,足以改变民族意志,唤起民众觉悟”。
局限:“垮掉的一代”在某些社会和政治问题上采取的立场值得称道,如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阴暗面、积极参加反战运动、人权运动、环保运动等,但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不健康的东西,特别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不足取。他们是美国社会的受害者和反抗者,也是美国社会的一种堕落现象,他们反对异化,自己却故意扭曲自己,他们反对压迫,却选择了一条毁灭之路。他们所采取的非理性的、疯狂的和自暴自弃的反抗方式,貌似积极实则消极,事实证明它提供的是失败的经验。
除垮掉的一代,还有迷惘的一代,愤怒的一代(也译为愤怒的青年)。
E. 美国科技界左派还是右派
左派。但是美国的科技企业能发展起来,根源在于右派里根的经济自烂仿由政策,美国极郑耐右派掌权,从老特到右派媒体福克斯新闻,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否认派。美国大学教授大部分是自由派(左派)和中间派,保守派(右派)很少,不过各个学科又有差别。最左的是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几乎连中间派饥丛纤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