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领导名单
A. 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的国际留学预备班
让学生用更快捷经济攻读海外知名大学,帮助学生更好适应国外大学学习生活,达到国外大学的入学标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方法、沟通技巧和培养良好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学生考核通过后发放上海交通大学非学历《结业证书》。
课程达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众多名校标准并被领馆认可,可替代国外预科课程、节省国外高昂费用。学生成绩单和结业证书可作为国外大学录取和领馆签证审核的重要依据。
在上海交通大学2009-2010的教学评估中,出国预备班在综合评比及多个分项目评比中荣获系科第一,并获国外好评。 语言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巩固英文基础,整体提高英文素质
语言应试:雅思课程引入教学,配合课外辅导机制,让学生顺利通过国外名校的雅思门槛。
专业基础:通过专业课程的选修,让学生提前适应国外大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社科文化:了解西方的礼仪,申请国的教育文化和历史,了解国外学校的申请要求和留学政策,
能力拓展:通过小组学习,团队协作,课堂展示,实践计划等多方面的课程,为中国学生创造平台打造出拓展自己能力的空间。 每位学生将拥有独立的教学手册,授课老师根据教学的阶段安排,将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反应以及阶段考试信息,记录在案。教学手册中的记录信息将成为学生留学院校推荐的重要参考。
国际留学预备班将通过授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留学顾问等多层次监控和辅导,利用学生手册和教学手册,并通过家长会或电子邮件等书面方式与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激励和管理。 系主任、院职称评审组委员、院教学委员会委员、科技创新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正教授级)——唐棣芳
学院常务副院长、院教学委员会主任、院职称评审组组长教授——刘远生
副教授——赵桂钦
副教授——金子保 系主任、院教学委员会委员、院职称评审组成员教授——徐维新
学院前院长、院职称评审组成员教授——张重超
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主任研究员——张金铭
院教学督察员副教授——陈奂
讲师——林昕 系主任、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陈荣林
副系主任、教学与实习调研室主任、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赵俊和
汽车经贸商务专业专业主任副教授——叶炳玲
院教学委员会成员、中国会计学会个人会员副教授——薛许军
副教授——陈思红
讲师——姚惠峰
讲师——阮卫华
讲师——张蔚磊 系主任、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卜艳萍
院教师党支部书记、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李铮
副教授——田鲁怀
高级工程师——林羽
讲师——李发致
讲师——王德俊
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薛庆水 系主任、院教学委员会委员副教授——刘萍
副教授——王燕
讲师——袁美娟
讲师——李莉
讲师——冯莉
讲师——陶兰
讲师——苗伟
讲师——叶艳
讲师——郭淑婉 师资队伍:
TripBarthel
一个颇具传奇性的人物。他曾经担任了6家美国或者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曾经在中国、美国、马来西亚、印度、捷克等十数个国家担任过教授。作为公司总经理的他,曾经一年有着数百万美金的销售记录。在中国,他还为中国社科院担任过项目研究员。同时,他还是美国律师协会成员,并是数次和平与冲突解决会议的主要成员。
现在,他在全世界有着超过25000个小时的教学工作记录,早已桃李满天下的他,心甘情愿的在交大留学预备班,做一个风趣幽默,关心学生的洋老头。
Jone Wong
理学博士,于1999-2005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执教,05年开始在中国执教,有丰富的针对中国学生的教学经验,他性格随和幽默,课堂上也经常和学生有非常有趣的互动,他的课在预科学院里一直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家都反映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下更有效的学到知识
主要负责理科课程的教学
冯莉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经贸英语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及雅思英语教学工作,已出版多部教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担任大学英语听力及剑桥商务英语考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出国培训部副教授,雅思英语教研室副主任。
刘萍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大学专业英语及研究生英语教学及大学四六级考试辅导工作,已出版十多部教材及教辅作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教材编写经验。担任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及剑桥商务英语考官。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
易丽华
上海交通大学出国语言培训部研究员,擅长雅思写作。研发并参与编纂了《剑七解析》《雅思基础英语》《雅思预备系列教程——写作,口语》等书籍。具有丰富的实战教学经验,擅长雅思写作讲解,曾培养出多名高分学员。课后总是温文尔雅,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问,极具亲和力,上课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因此备受学生欢迎。
现任出国培训部雅思基础教学组长,负责教学及辅导。
李阳
上海交通大学出国语言培训部研究员,研发并参与编纂了《雅思预备系列教程——阅读,口语》等书籍。从事雅思,SAT一线教学工作多年,擅长雅思阅读技巧分析,培养出数名雅思阅读满分学员。善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考试技巧,深受学生推崇。
现任出国培训部雅思课程中级教学组长,负责教学及辅导。
顾玉芳
198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专业,负责财会管理、财会基础等各财会类专业教学,先后在立信会计学院及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任教,有二十几年财会类课程的教学经验。
赵俊和
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副教授,院教学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管理、市场与金融。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曾任教管理学原理、管理沟通、市场营销学、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金融、商务礼仪、货币银行学、财政与金融、国际经济合作、管理经济学、会展管理、广告学等十数门课程。
李铮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师党支部支部书记,院教学委员会委员。
在教学方面,主要讲授科目: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因特网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
刘墨
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先后在数所名设计公司任首席设计师,尤擅产品设计和建筑室内设计,并为包括诺基亚在内的数家知名国际公司设计产品。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出国培训部担任艺术系教学辅导老师,担任包括素描、艺术概论等课程教师,并辅导学生作品集创作和设计。
B.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的简要概述
阮雪榆院士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所长、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主任、瑞士FEINTOOL公司高级顾问、韩国《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杂志编委、德国《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杂志编委、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
阮雪榆院士是国际知名的塑性加工和模具技术专家,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在国内外首创冷挤压许用变形程度理论,并首先研究成功黑色金属的冷挤压技术,著有《冷挤压技术》等4部专著,对指导和推动我国冷挤压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先后主持完成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特-中国研究与发展基金项目。阮雪榆院士获得多项国家、部、市奖和国际奖励。
阮雪榆院士在国内率先将CAD/CAM、数值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引入到塑性加工和模具制造领域。并于198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第二轻工业局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集科研、教学和生产为一体的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先后完成科研成果400余项,成果转移和技术服务覆盖了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及美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多个国家,涉及机械、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10多个行业。1994年国家计委在上海模具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批准成立了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阮雪榆院士领导的科研队伍针对高新技术的特点,有效地实施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工程支持”的战略,以模具为载体和切入点,在先进制造技术的实施和应用方面完成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首次提出了与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共建联合研究室,帮助企业解决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中的具体问题,既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也学习到了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新技术的管理模式,更得到了最新的战略和技术信息。他先后建立了30多家联合研究室和应用中心,如上海汽车-上海交通大学汽车模具联合工程中心、福特-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研究室、瑞士FEINTOOL联合研究室和美国DOCUMMEN航空结构联合软件开发中心等。
阮雪榆院士实施的高技术发展新战略,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批准,在交通大学成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冷锻教席”。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经过国家验收认为中心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开发和综合能力及队伍”,受到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评价。美国科学基金会(NSF)的官员到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美国专家认为“中国模具CAD国家工程中心要比美国任一工程研究中心好得多”。美国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2007年6月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报告中,该所调研了11个国家73个工程研究中心,将阮雪榆院士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列于首位。
阮雪榆院士共指导博士研究生140名,博士后9名,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谢友柏,男,1933年9月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内然机制造专业,留校在机械原理及零件教研室任教,1957年随学校迁至西安。1984年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博士点首任博士导师,1986年被聘为教授。1988年任该校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7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会成立,任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副会长,1992年任理事长;与此同时还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其它兼职有《摩擦学学报》副主编,《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兼职教授,英《Proc IMechE,Part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Fribologhy》编委等。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谢友柏从事机械学、摩擦学研究及教学工作近40年,主持完成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作为第一完成者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省部委、校奖12项和个人荣誉奖十余种、专利2项,发表论著百余篇,培养出博士16人,硕士31人。面对摩擦学这一涉足广泛知识的领域,在润滑、控制、可靠性、知识获取、数据库、专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进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有建立在简单系统上的方法,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 轴承系统等的摩擦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理论及应用成果。
C. 上海交通大学什么时候成立的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轿首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闭搏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银谨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20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双一流”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 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学院大事记
2001.05 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正式成立。
2001.09 从全校2003届、2004届非计算机专业中招收本科二年级后的插班生共218名,招收一年级本科生150名,渣液哗2002年秋 2003年春共招收工程硕士362名。
2001.12 通过教育部答辩,被批准为教育部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2.06 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微软(中国)公司、浦东软件园、上海交通大学四投资方签署关于共建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合作办学协议》。
2002.09 四投资方成立学院理事会,确定实施理事埋并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召开第一次学院理事会会议,研究审议学院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
2002.12 与Microsoft、Intel、IBM、HP等八大国际著名软件公司签署联如行合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协议。
2003.01 成立国际合作的高可靠软件系统实验室。
2003.03 召开第二次学院理事会会议,研究审议学院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
2003.06 首届软件学院本科生毕业,教育部、上海市有关领导前来祝贺。104名本科生全部实现高质量的升学、就业和出国深造。
2003.07 首次实施三学期制,大三学生在为时两个月的大型课程设计课程中,经受锻炼,成效显著。
2003.09 首届工学硕士入学,软件学院按创新思路培养软件工程工学硕士研究生。
2003.09 上海交大-Intel软件工程实验室在软件学院成立。
2003.09 通过教育部中期评估,并获得好评。
2003.09 软件大楼结构封顶。
2003.11 微软公司副总裁凌大任博士访问软件学院并受聘出任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名誉院长;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沈向洋博士受聘上海交大客座教授。
2003.11 软件学院成立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软件系统架构实验室、数字医疗实验室。
2003.12 全国软件学院建设工作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举行。
2004.02 282名软件工程硕士新生入学,按七个学科方向进行培养。
E.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的董事会成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由五人组成。上海交大南洋股份有限公司吴竹平总经理担任董事长;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龚民煜、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理事长陶爱珠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有限公司赵健敏总裁及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执行院长王红新企业高管专家任董事。教育集团专家顾问委员会由20多位交大专家教授及院、处领导为主体的成员组成,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丁文江教授为委员会主任,校长助理纪凯风为委员会副主任。
F. 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沿革
南洋公学 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奏《推广学校》一折,建议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
1896年3月,由清代著名翻译、近代小学教学方法改良的先行者钟天纬开办的三等公学开学。盛宣怀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捐出的高昌庙经正书院旧屋暂借给钟用作该校校舍。钟天纬于当日发布启示,先开蒙馆三塾,将来待经费许可,再开设六塾,将学有成效者,送南北洋大学堂。9月得到盛宣怀批准,由电报总局拨助常年经费洋1000元办学。盛宣怀在上海乘船去江宁府向两江总督刘坤一禀明,拟在上海捐购基地筹款开办新式学堂——南洋公学及银行、铁路、纺织等事宜。
10月,盛宣怀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条陈自强大计折》,附奏《请设学堂片》,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拟在上海捐地开办南洋公学,经费由轮电两局捐输,聘请何嗣焜出任总理。12月得到光绪准允。至此,标志南洋公学正式创立。因学堂地处南洋(当时称江、浙、闽、广等地为南洋),参考西方学堂经费“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为公学”,故定名为南洋公学。
1897年3月6日,借上海徐家汇民房一所作校址,“南洋公学”正式开学;4月,委任何嗣焜为南洋公学总理(即校长)。
初建时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先设师范院、外院、中院、上院四院,继设铁路班、特班、政治班、译书院、东文学堂等,体制完备,规划宏远,创开了我国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1905年,学校改隶商部,改校名为商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始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目标。1906年秋,学校工科之始——铁路工程班成立。
1907年改隶邮传部,易校名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0月,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即学制3年的铁路专科正式成立。1908年夏,增设电机专科,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之电机系科。
1909年,航海专科成立,且于1911年改为商船学校。
1910年,建立电机实验室。同年秋,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
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高潮声中,唐文治宣布学校改名为南洋大学堂,监督改称校长。此时期学校经费困难,唐文治提出自己减薪一半,师生同心,以维持教学。唐文治还著《人格》一书作为国文教材。此时期孙中山莅校演讲,全校师生共同致力于兴建中国实业。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秋,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学校虽几度更名,但坚持培养交通实业专才的宗旨不变。
1918年3月,学校又增设铁路管理科。
1919年7月,侯绍裘成立南洋义务学校。 交通大学 1920年12月14日,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
1922年4月8日,叶恭绰校长电示“今日为交通大学成立纪念日,放假一天”。
1922年由于政局变动,叶恭绰出走;7月21日,交通大学正式分为两校,改名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此后校长多次变换,直到1924年底凌鸿勋再次任校长,学校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仍设置电机、机械和铁路管理三科,而土木科已调归唐山学校。学校在此期间又新建成体育馆和调养室,并创办了中国高校最早的工业研究所。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 1927年,北伐胜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国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学。学校改组为第一交通大学,设立校务委员会。并第一次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脱离学校,另组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
1928年2月,国民政府任命蔡元培为1927年9月7日改名为“第一交通大学”的校长。 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学校移归铁道部管辖,将设在上海、唐山、北平三处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校长由铁道部部长孙科兼任,副校长由黎照寰兼任。不久,黎又被任命为专职校长。这样就把“部(铁道部)、路(铁路)、校(交大)联成一贯”,形成“部校合作”体系和“建教合作精神”,“校中师生均得安心教读,勤求学业,蔚成良善校风”。
这一时期学校经费充裕,校舍建设和系科建设都得到较快发展,校园面积也扩大到近500亩。期间,先后成立了科学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由此形成了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这一时期学校发展迅速,特色明显,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广大校友称之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1937年8月1日,学校划归教育部。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学校迁至上海法租界继续办学。 国立交通大学重庆总部 日军侵占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学总部从上海转移到重庆九龙坡。此时期,交大开展院系建设。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交大组建造船等新专业,创办电讯研究所。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条例逐步完善。 国立交通大学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总校师生分批复员上海。
1946年,国民党挑起内战,沪校与渝校会合,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广大师生投入到反对内战的斗争之中。在通货膨胀、经济困难与白色恐怖之中,学校仍坚持改进教学,并增设电信管理、电信技术两专修科。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并于同年6月15日接管交通大学。交通大学部分校友迁至台湾后“复校”,这就是后来位于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 上海解放后,交大师生员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之中。学校在华东教育部领导下,明确交大是理、工、管理类大学,其任务是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1952年全国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交大由10个系、1个专修科调整为机械、电机、造船3大类、7个系;开办工农速中和工农调干生班、开展学习苏联经验的教学改革,走按专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道路。
1953年恢复招收研究生。
1955年,交通大学迁往西安。
1956年7月1日,上海造船学院在交大现址成立。
1957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批准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正式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
1961年2月6日,中央决定上海交大划归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同时受教育部及上海市委领导。
1970年2月15日,学校划归第六机械部领导。
1982年9月17日,教育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达通知: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上海交通大学移交给教育部领导,实行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以教育部领导为主。
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
1984年6月10日,上海交大列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发展的高等院校。
1996年,学校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
1999年7月,进入985工程;同年9月1日,学校隆重举行庆祝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暨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成立大会。
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 截至2014年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有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0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2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8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智库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遗传发育与精神神经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筹)
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
微生物代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力传输与功率变换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功能基因组学和人类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薄膜与微细技术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内分泌代谢病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内科消化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都市农业(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筹)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网络化制造与企业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发育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电气绝缘与热老化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数字化汽车车身工程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格尔)
上海市血管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组织工程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骨与关节病损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兽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 其它实验室 物理实验室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电工及电子实验中心、制冷及低温工程研究所、水下工程实验室、涡轮机实验室、内燃机实验室、动力装置试验室、热工及热力工程试验室、制冷工程试验室、核动力工程试验室、图像工程试验室、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中心试验室、工业电气自动化试验室 、自动控制理论试验室、通信试验室、信号处理和微波技术试验室、无线电技术试验室、微电子电路与系统试验室、计算机科学技术实验室、惯性技术与测试系统实验室、检测技术及仪器实验室、精密仪器试验室、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能源工程系实验中心、电机实验室、高电压技术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上海交大—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电工及电子技术实验中心、金属材料实验室、金属材料强度实验室。 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
2013年,上海交通大学获颁国家三大科技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5项、省部级人文社科奖1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746项 。 重大成果 2003年,交大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单载波移动接收”,取得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信号高码率移动接收的技术突破。 2010年,王振义院士因在血液病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巨型重载操作装备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ROV系统”、“无缆水下机器人”、“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纳微尺度流体流动与传热传质的基础研究”、“原位复合自生增强Ti基复合材料、Mg-Li基复合材料研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自组装”、“全氟离子膜关键技术研究”、“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变化的分子机理研究”、“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医学基因组学研究获突破”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主持研究的“揭示两种天然产物靶向特异蛋白治疗白血病的机制”,以及参与研究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共同入选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学术论文 2013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经费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2年度SCI收录论文数4147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2003-2012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23655篇、171550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表现不俗”论文1041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在各学科期刊影响因子前十分之一的期刊发文达到409篇,居全国高校第四;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国际合著论文753篇,居全国高校第三;4篇论文入选“2012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三;国内科技论文数7650篇,国内被引34028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2012年SSCI和A&HCI收录论文231篇,位列全国高校第三。 学术期刊 上海交大主办有30余种中外文学术期刊,其中《Nano-Micro Letters》杂志为sci收录期刊 ,《上海交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及(英文版)、《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工业工程与管理》四刊于2010年被国际公认的六大权威科技期刊检索数据库的英国INSPEC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上海交大《系统管理学报》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两种期刊入选CSSCI(2012-2013)来源期刊。 期刊一览Nano-Micro LettersJOURNAL OF MANAGEMENT ANALYTICS《欧洲评论》《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系统管理学报上海管理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交大法学国际高等教育中国金融评论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中文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械设计与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模具技术传动技术实验室研究与探索微米/纳米科学与技术微型电脑应用科技英语学习海洋工程振动与冲击噪声与振动控制铸造工程·造型材料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Communications o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力学季刊教育传播与技术学校体育科研肿瘤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334万册,期刊5000余种,电子期刊5.47万种,电子图书252.23万种,学位论文249.65万种,电子数据库384个,此外,多媒体资源馆藏总量达14.1TB。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图联(IFLA)成员馆,并与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交通、材料、机电、能源、信息、管理及农业等学科领域形成馆藏文献特色,同时紧跟学校学科发展政策,加大力度进行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的建设,努力成为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和信息共享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等职责,同时,是具有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双重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还是全国首个设在图书馆的“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
G.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出过哪些领导
兰州交通大学部分知名校友
黄 民 原铁道部总经济师、发展计划司司长现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
郭允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耿志修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铁路重载运输专家
戴晓曙 中组部干部一局巡视员副局长
高晓兵 曾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现任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聂阿新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董峰贵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董事长
陈务军 上海交通大学博导,教授
马坤全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博士导师
徐瑞华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乐成 浙江大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秦世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义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荣辉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张 哲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拾 兵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导
郭进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在华 世界易经学会(WBCA)荣誉会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易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马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富生 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宗利 湖南大学教授、博导
王克海 交通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田长海 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石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建国 原中华英才网总裁
白中仁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总裁
赵伟民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
张曙光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
鲍继怀 广州市丰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力 和光集团总裁
汤建国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海民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多旺 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丁昆 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领域业界公认的首席专家
陈后金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刘维宁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博导
赵德安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 博导
赖远明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导
张孟喜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博导
张金荣 杭州地铁公司副总工
谢正光 北京市地铁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安同祥 早稻田大学教授
陈东安 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教授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李向前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少林 圳地铁三号线公司总经理
漆宝瑞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西华 中铁二局集团公司董事长
晋志毅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林兰生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张继民 辰日中国总部总经理
李 宁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朱本珍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光范 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邢 斌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步真 天水建筑设计院院长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继武 中铁隧道局局长
赵立香 甘肃省团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王猛 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英龙 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姜满金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建新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拉有玉 兰新铁路新疆公司总经理
刘学良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苏顺虎 铁道部运输指挥中心(运输局)副主任兼运营部主任
孟素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 斌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锦跃 原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现铁道部派驻华沙(波兰)铁路合作组织代表,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方兰珍 原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司长,现中国铁道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郭民龙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生荣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郝东周 郑西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朱朝阳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世家 兰州航天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康 维 南昌铁路局副局长
刘志江 全国铁路总工会生产宣传部部长
高金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赵 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华国贤 昆明铁路局副局长
李尔涛 吉泰物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汤友富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白晓春 青藏铁路公司党委书记
朱华新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王在广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许翌星 江苏山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宁夏理工学院常务副董事长
汪绍恩 北京巨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邢 涛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马叶江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张喜胜 铁十二局集团副总经理
李布英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
张陪众 中铁21局集团公司副局长
吴成福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武海光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
刘登科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龙援青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孝文 铁道经济规划院副院长
谌良仲美 中环境基金会副总裁
项志敏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权县民 中交二局副总经理
史柏生 中铁三局 副总经理
谢亚伟 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荣发 铁三院总工程师
刘林山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H. 上海交通大学课程扩容是院系直接扩容吗
上海交通大学课程扩容是院系直接扩容。
12月1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暨附属学校联席会议在包玉刚图书馆517会议室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张安胜,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仰颐,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处处长、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赵震,校工会主席、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袭纳激导小组副组长兼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于朝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加强区校共建基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向东出席。
会上,于朝阳首先以“提质扩容促发展同心共育创一流”为主题,从“一张从无到有的成绩单”、“一套攻坚克难的解题法”、“一轮赶考引发的新思考”三个方面汇报了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基础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今年以来,学校成立独立的专门机构,加强组织保障;同时拍袜理顺合作办学机制体制,规范工作开展;通过将附属学校纳入校长奖遴选、设立基础教育发展基金以及加强区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增强师生归属,拓展办学资源,实质落地合作。针对基础教育事业中出现的入学难题、发展难题等“硬骨头”,基础教育办通过“善做加法”、“巧做乘法”、“勤做减法”和“智做除法”的解题法,巧妙化解难题,建立制度规范。未来,交大基础教育将继续下好“工作统筹”这一盘棋,紧紧围绕“提质扩容”这一主题,加强“一条龙”服务,拓展“一张网”资源,保障人才强校,打造一流基础教育品牌茄缺。
I.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医院领导
院长徐卫国
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硕士,管理学博士,卫生管理和呼吸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营养系副主任。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和呼吸内科临床工作,擅长医院人才战略管理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曾应邀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大学医院研修学习。
先后主持《营养代谢状况对慢阻肺发病机制影响的研究》和《现代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等各类各级科研课题7项,其中3项为管理软课题,共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8篇,主编与参编学术专着6部。这些年来,他在医院管理相关学术机构中担任中国医院协会理事、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理事长、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副主编、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常务编委、上海健康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并先后获得上海市教育系统和卫生事业管理成果奖3次。由于他在抗击“非典”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上海市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
党委书记孙锟
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儿童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儿科医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主任。 1985年毕业于浙江省温州医学院,1987年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先后于1997年、1999年赴香港大学Grantham医院、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儿童医院进修,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及公共政策学院学习。
J. 朱岳衡团队其他人都有谁
朱岳衡团队由以下几位组成:
1.朱岳衡:研究员,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机器学习经验。
2.郝晓峰:研究员,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人工智能经验。
3.李铭浩:研究员,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自然语言处理经验。
4.沈春晓:研究员,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数据挖掘经验。
5.陈子恒:研究员,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计算机视觉经验。
6.陈宏祥: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机器学习经验。
7.吴菊发: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深度学习经验。
8.陈可:研究员,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郑御具有多年的模式识别经验。
9.熊建伟:研究员,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知识图谱经验。
10.杨晓宇:研究员,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喊亩岩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年的信息检索耐咐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