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秋招入职时间
A. 暨南大学有没有专属的应聘方式找工作难不难
利益相关~本人是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助理,长期负责暨大的校园招聘工作与毕业生工作弊唯。首先,从就业率来看,秋招前期的就业率可能比较低,一方面是竞争大,另一方面是还有一半左右学生可能在准备考研,即便是拿到offer的同学,一般也不会轻易签约(不想那么快决定几年后的未来道路)。但随着校内宣讲会举办,招聘会举办,各大企业校招的展开,就业率会进一步提高。在春招末班车上,大部分同学(包含考研失利)基本已经上岸了,尚未就业的同学一般是计划考公/二战/只想找满意的工作。客观上而言,就业率只是一个衡量的指标,虽然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但对于个人来说,就业质量更为关键。确实顶着暨大211的名头,找到工作不难,但难的是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现实不如意十有八九,找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可能最终能如愿以偿,也可能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想要找到理想的工作(至少对我个人而言的理想工作),仅仅依靠暨大这个起点是不够的,更需要看个人的实习经历,校园经历,项目经历,学习成绩,获奖,此外,也看笔试成绩和各轮面试的表现。这些都是需要在大学四年去学习,去积累,去完善的,非一年一月所能改善。当然,如果理想的工作就是躺平,找个班上,那么暨大绝对神销能帮你找到理想的工作,租瞎培加油。
B. 暨南大学研究生秋季招生与春季招生的区别
暨汪腔握南大学研究生秋季招生与春季招生的区别时间不同和招生人数不同。
1、时间不同:暨南大学研究生秋季招生圆伍的时间是每年的9月份,而春季招生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份。
2、招生人数不同:暨南大学研究生秋季招生的人数会比春季招生的人困庆数多,因为秋季招生通常是学年初的招生,需要招收更多的新生补充人才。
C.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以做入职体检吗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以做入职体检。在1号楼4楼体检中心做。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体检中心和康康体检网达成深度合作,体检套餐放心预约,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体检中心目前开通了中青年体检,中老年体检,女性体检,男性体检,常规体检,入职体检,青少年体检等多种体检类型。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华侨医院)体检中心内设有内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妇科等专科诊室以及心电图、B超等功能检查以及项目齐全的实验室检查。各诊室设计合理,注重保护受检者的隐私。
体检环境为方便受检者而设计,各体检项目基本在本中心内完成;同时做到医检分离,避免了健康体检者与患病者的交叉接触。为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本中心特设了小餐厅,免费为体检者提供早餐与热茶;此外另备有设施齐全的体检车,专为体检团体提供上门体检、贴心的咨询保健等服务。
(3)暨南大学秋招入职时间扩展阅读:
入职体检的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单位都要求入职体检。想要入职体检顺利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体检前做好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入职体检是企业为了自身生产和集体活动保障绝大多数人健康利益的基本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传染性疾病。入职体检不能反应出自身健康水平。
对于入职体检人们一般需要了解清楚,体检前的注意事项,以免体检不合格。另外,还需要了解清楚体检流程和体检的合格标准等。
D. 暨南大学普通讲师待遇是多少
如果是刚入职的普通讲师,暨南大学的待遇年薪税后估计在10万左右,内当然不包括其他一些容福利,如租房补贴,科研补贴之类的,而其他的福利不同的学科情况不一样,不能笼统说明。如果你的能力足够强,能够很快升上副教授,待遇就会更好。
E. 学校去年有毕业生350人今年有毕业生400今年毕业生人数比去年增加百分之几
首批00后毕业生即将踏入职场
32岁的博士生刘龙最初感到求职压力大,是在一次面试现场。候场区里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男生穿着西服,女生纷纷在补妆,他们带着简历、电脑,在准备即将开始的面试,“真的每一个岗位都是竞争很激烈的。”
刘龙是今年高校毕业生的一员。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同比增加了167万人,就业压力加剧。与此同时,在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冲击下,企业招聘需求却大幅缩减,今年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最难就业季。
文|程静之
本科生、硕士、博士:
各有各的困境
23岁的李洋本科毕业已经一年了。此前他从未想过,自己找工作的经历会这么一波三折。他就读于浙江省一所本科学校的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以往,他的学长学姐们大多去了两个行业,一个是外贸公司,一个是教培机构。
李洋记得,大四上学期,也就是2020年秋天,他去学校招聘会现场,二三十家企业竖着广告牌,像摆摊一样一字排开,有许多学生带着简历去感兴趣的摊位咨询。李洋前后看了一圈,没有投递出一份简历。李洋想去互联网大厂,但他的学校是985、211,这类公司不会专程过来校招。
2020年,在武汉光谷某商圈写字楼内,某培训中心老师在房间内进行线上教学。(图|人民视觉)
李洋有自己的打算,大三暑假,他在新东方实习,做助教。疫情过后,他从线下教育转到线上,在学而思做过售后管理,在网易有道做过用户运营,“岗位不一样,但是教育赛道的总方向是一样的。”在三份实习中,李洋能感觉到线上教育正快速扩张,也能感到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起实习的同学要么是名校的研究生,要么是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企业给的薪水高,招聘门槛也高。
李洋学历上不占优势,决定放弃大四的秋招和春招,把时间用来不断实习,给简历增色。他的付出是有回报的,实习期的李洋表现不错,三个月里业绩排团队前三,leader很看好,不出意外,他将如愿转正进入自己梦想的大厂。
不巧的是,李洋最后一份实习结束,已经是2021年7月份。在那之前,从2021年4月起,“双减”就已有风声,但他埋头实习,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消息。对李洋来说,“双减”政策的通知是一夜之间下来的,紧跟着,公司就发了文件,说“只出不进”。原本许诺过给李洋这一批实习生的入职名额都被切掉了。
(图 | 视觉中国)
不久后,连新东方、学而思这样的线下机构也开始裁员,李洋朋友圈里的教培行业老人都纷纷跳槽,转做产品运营或者销售。那时,李洋已经毕业,错过了大四的最后招聘。行业的急剧变化让他感到一种不确定性,“感觉没有路可以走了。”他想过换一个赛道,重新考研,跨到法律专业,“总要掌握一门别人不能轻易替代的那种职业。”
但即便是研究生,找工作也并不容易。25岁的杨怡就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即将从北京一所重点师范大学毕业。2019年本科毕业时,那些没有继续深造的本科同学,基本都进了大厂,年薪三四十万。如今,杨怡自己研究生毕业,想再去找三年前那样的岗位,发现变得很难了。今年的大厂,不但岗位饱和,难以找到好工作,甚至还迎来了一波裁员潮。
2021年的秋季招聘会上,杨怡更多关注的是银行、研究所,以及其他的国企和事业单位。去年10月,她手上还没有收到一个offer,这在一个著名学校的热门专业里,并不常见。之后有半个月,她都处在焦虑中,“(害怕)自己会不会一个工作都找不到。”
《小欢喜》剧照
刘龙的焦虑感也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他是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和许多博士一样,从读博开始,刘龙就规划进高校。按一般惯例,国内好的高校都要求海外留学经历。2019年,刘龙开始全力争取出国的事,“刷一年经历再回来。”意外的是,疫情来了,刘龙的留学计划泡汤。综合考虑下,他放弃了高校求职,开始寻找其他机会。
最初,刘龙一门心思想去高校以外的科研院所,“初期找工作还是比较乐观的,会选一些很高的平台。”2021年6月,他去了一个部级直属的单位实习,专业对口,领导对他的表现也满意。当然,要进入国企系统,还是得走正式招聘流程,参加笔试、人力面试、专业面试、以及高层领导面试。不过那时,刘龙丝毫没有焦虑,“感觉有很大把握。”实习结束,他一边专心忙毕业论文,一边安心等待这家单位的招聘信息,根本没太关注别的工作。
但等这家单位出了正式的招聘信息,他发现,招聘要求英语六级证书,而他没有, “一个硬性条件没有达标,才慌张了。”好在当时2021年下半年的英语六级考试还能报名,他立即参考了考试,等顺利拿到证书,距离这家单位的招聘已经过了一个月,“再给人家打电话,人家程序已经走完了,没办法的。”
《半泽直树2》剧照
那时,大部分企业的秋季招聘已经接近尾声,刘龙心里紧张起来,开始搜集各种工作信息。他关注了所有能找到的招聘公众号和网站,并用一个本子把各个岗位的截止时间记录下来,按照顺序投递简历。岩土、矿山、铁路、公路、建筑,但凡是跟土木相关的岗位,不管要求博士学历,还是硕士学历,他都会去尝试,一共海投了近50份。
一开始,刘龙收到的反馈特别少,这让他在一段时间内焦虑得经常在半夜醒来。后来他才知道,当时已到年底,很多单位只是暂无反馈,而不是刷掉了他的简历。即便如此,经历了这一轮招聘,刘龙还是意识到,找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变得很难了。如今,刘龙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12点关电脑之前,把各个网站再翻一遍,看看出了什么新的招聘信息。
更少的岗位,更多的毕业生
李洋、杨怡和刘龙的困境并非个例。程华是武汉一所重点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做这份工作5年来,他最大的感触是,“(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
2017年刚工作时,他负责做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一年开两三个课堂,每个课堂200多人。后来,他发现课堂容纳不了了,开始扩大,2018年做了15个,下一年变成了30个,现在一年有40多个课堂,学生还是选得很满。另一个例子是,就业中心会给学生做个体咨询,原来咨询量特别少,一个礼拜就一两个,现在每个星期有20个咨询额度,“放出来后是秒光的,就证明学生有困惑,有需要。”
除了学生工作之外,企业的服务工作也不好做了。程华说,以前到了招聘季节,他只需要简单组织一些线下招聘会,等着企业进学校,“有一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 但这两年,为了沟通顺畅,程华找来了100多个学生主管,从企业打电话要来做宣讲会开始,学生就跟着 hr,帮助进校预约,报备招聘会,现场主持,一直送企业走,“采取一对一的服务”。即便如此,入校招聘的企业还是少得多了。
《白日梦想家》剧照
程华提供了一组数据,以他所在的学校为例,2021届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中,共有16000多家企业进入学校,其中线下参会单位5000多家,已经比疫情前的2019年少了近2000家。到了今年春招,形势更加严峻,因为疫情,3月中旬校门才开放,春招已经耽误了一段时间,程华赶紧去武汉当地的企业做邀约,得到的答复大都是,“招聘的指标很少,或者说已经招得差不多了。”
即使进校的企业中,招聘岗位也减少了20~30%,变化最显著的行业是教培、地产和互联网。“比如说恒大,万科、万达、碧桂园,原来建筑类的大中型企业,基本上一个不漏的要来招聘。今年几个老牌的大型企业都没来,有些来的(建筑企业),指标也少了,要求高了。”程华说。
反映在更大的行业数据上,智联招聘对本刊记者表示,根据他们的分析,2022年春节后第一个月,教育/培训/院校行业的招聘职位数较去年同期下降近50%,跌幅最大。房地产行业虽然在去年底放松了信贷政策,但房企风险尚未完全解除,今年首月招聘职位数同比下降30.3%。
但企业岗位紧缩背后,却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新高。根据教育部公布信息,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破千万,同比增加了167万人。首都经贸大学副教授毛宇飞从2015年开始,就在做与中国就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之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的副研究员。他介绍,今年多出来的毕业生,和国家的扩招政策是相关的。而国家扩招,原本正是为了缓解就业形势。
(图 | 视觉中国)
毛宇飞分析本届高校毕业生的来源,其中既包括2018年入学的四年制本科生,2019年入学的三年制专科生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这三部分,本就在逐年正常扩招。另一部分毕业生,则来自2020年的扩招。毛宇飞说:“那时正好爆发了疫情,就业也比较严峻,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以专硕为主的硕士生扩招了18多万名,增幅达到了20%。同时,本科生找工作也难,490多所高校、3400多个专业发布招生简章,发布了第二学位招生简章,规定的学制是两年,这批人也是今年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导致了数量的增加。”
另外,招聘方式也会带来招聘市场的细微变化。比如今年年初,因为新一波局部疫情,线下招聘很难举行,只能转到线上。但根据毛宇飞的观察,线上招聘的周期会延长,没有线下效果那么好。”根据2022年第一季度的大学生就业景气指数来看,毕业生在线求职人数上升,明显高于企业的需求。“可能会让大家感觉到内卷化更严重,学生就会焦虑。”毛宇飞说。
在就业难的大形势下,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学校书记和校院长拜访用人单位,原则上新开拓单位不少于100家,促进“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程华也在加紧做这个工作,“校长都100家了,院系也要100家。”程华说,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个月要带队走访一个企业。院系层面上,院领导班子每年也要带队走访10家企业。
程华所在的学校是重点大学,专业基础强,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校企合作”差不多能为学生提供13万个岗位,按照毕业生的比例算,相当于一个学生可以选择10个岗位。但程华估计,其中只有3万个是学生愿意去的,因为学生的择业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供需结构性错配:有人找不到岗位,有岗位招不到人
做学生就业工作5年来,程华见到了太多企业的风风雨雨,“有些企业这个学期还牛得不得了,多少学生都要,待遇很好,到明年再问,垮了,变化非常大。”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疫情防控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去国企和事业单位了。
程华所在学校,2021年有超过300人录用为选调生,比上一年增加100余人,“这个数据看着不大,实际上很说明问题。”因为程华所在的学校是工科类,学生动笔能力弱,考公务员原本没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现在,程华说,“学生不管有没有优势都要考,并且今年考不上选调生,明年接着考公务员。”为了配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程华所在的就业中心不得不开始做选调生与公务员笔试、面试的常态化培训,“这个事可不是一个学校在做,很多学校都在做。”
近两年,公务员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一定缓解作用,但实际上,扩招力量主要来自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据中公教育网统计,在2021国考招录中,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计划招录5683人,占总人数的22.09%,比上一年增加了2297人。此外,还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等措施,鼓励应届毕业生深入基层,为基层一线补充鲜活力量。
然而,让程华感到矛盾的是,有些学生去了国企以后,会感觉到体制僵化,待遇低,不受重视,“并没有像之前想象的有那么好的发展,有可能一辈子就混个研究员。”程华说,“我们有时候觉得,学生在基层也很可怜,但是从校友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还是希望有学生要到这些国企央企里去。”
在就业市场的挤压下,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体制内的基层单位。但另一方面,从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就业研究所报告的数据来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这些行业的优质岗位并没有减少。根据智联招聘介绍,今年春节后第一个月,计算机软件、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和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的招聘需求,还同比分别增长40.7%、22.8%和19.5%。
这些变化与程华的观察十分相符。他说,在今年春招中,武汉的一些芯片行业的招聘量很大。他还感觉到,一些传统的制造业,比如海尔、海信、长安汽车,原来只是做冰箱、洗衣机、汽车,现在也做智慧交通和智慧家居了。“这些新的行业变化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机遇。”
在毛宇飞看来,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些产业正处于结构升级阶段,但毕业生因为信息不对称,不具备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供需结构性错配下,学生高的岗位去不了,可能会转入一些低技能的岗位。”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学校大多采取“校企合作”的办法。程华拿芯片行业举例,学校的老师会参与企业的芯片研发,或者做一些研究工作,下意识地培养芯片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会邀请企业人士进课堂,给学生分享行业最前沿的技术。不过,在智联招聘的研究中,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效率依然有限。“双方受制于资源、信息与精力有限,校企合作需求与效率的矛盾仍比较突出。”
《我,到点下班》剧照
对于毕业生而言,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成熟行业,能够替代互联网、教培行业,能吸纳大量人才。在就业问题上,他们依然需要寻找出路。其中,不少同学选择了灵活就业。毛宇飞曾做过一个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研究,统计了3万个样本,大概有10%的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做电商直播。“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喜欢自由自在,并希望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冯帅章看来,对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应该过于悲观。“对于千万这个数字,不要恐慌,就好像说毕业生太多了,导致就业问题,我自己不是这样看的,国家人才越多越好,只要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才,就能够创造出新的行业,新的机会。”
尾声
本科生李洋已经毕业一年,去年考研失利后, 2022年他预感到考研会再次失利,在老家吃过年夜饭后,就去上海找工作了。经过一个朋友的推荐,他如今在一家MCN公司做带货主播,李洋大学当过班长,参加过演讲比赛,能说会道,很适应这份工作。
他说,这份工作比较自由,一天直播四五个小时就够了,最大的缺点在于熬夜,时常播到凌晨一点才下班。虽然跟原先的教育赛道背道而驰了,但李洋也很享受在摄像头面前展现自己,在很多个瞬间,都有一种登上舞台的感觉。
《一点就到家》剧照
研究生杨怡在2021年11月如愿收到了一家银行的offer。之后,她在网络上查找了许多关于银行的职场信息,发现里面可能“狼性文化”较重,这让她感到恐惧。到了今年春招,她另外找了一家研究所,属于事业单位,“没有银行那么卷,不存在竞争。”
博士生刘龙海投了一轮简历之后,陆续都收到了回馈。他去面选了一个矿山安全的岗位,很快收到了offer。这时,他反而感到犹豫起来,博士期间,刘龙虽然做过矿山的研究,但主要方向还是铁路和桥梁。“做了很多年自己的东西,可能会有一点执着,感觉去了是不是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后来,刘龙再三思考,还是拒绝了对方,“害怕不好再往回跳了。”他还在继续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