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名单 » 美国大学华人校长

美国大学华人校长

发布时间: 2023-05-10 09:47:05

⑴ 吴家玮的历练

1964年以来,吴家玮在物理研究方面发表了120篇论文及著作;在量子多体理论、统计力学、液晶、低温物理、及表面物理上,都作了不少贡献。在他指导下研究结业的博士生及博士后研究员达25人。吴家玮曾获颁给多种荣誉及奖状,反映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及公职上的贡献。其中包括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加州科学院荣誉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联合国协会的罗斯福夫人人道奖、旧金山市的金钥匙,及由旧金山市长命名的“吴家玮日”。
1984至1986年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会长。1991年,获得华盛顿大学颁发的杰出校友奖。1995年,乔治镇学院向他颁发了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同年被深圳市政府命名为深圳市荣誉市民。199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颁发的国际杰出服务奖、华盛顿大学的理学博士荣誉学位、及英国女皇颁授的CBE荣衔。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2001年,获法国总统颁授骑士勋章“ 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
1988年9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后,吴家玮担任过香港政府工业及科技发展局和生物科技研究院监管委员会的成员,并被深圳市政府委任为高级顾问。他为多个香港、内地、和亚太区文教科技组织担任理事或咨询工作,包括香港工商专业联会、长江开发沪港促进会、中国内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复旦大学、华侨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顾问委员会、巴基斯坦的Ghulam Ishaq Khan工程科学和技术大学、新加坡的世界科技出版社,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他现任新昌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和非执行主席,并担任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第一上海投资有限公司、集友银行有限公司、万威国际有限公司、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等的非执行董事。1993年至1996年,中国政府先后委任吴家玮为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备工作委员会和筹备委员会委员。1996年,被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推选委员会委员。1998年,被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2000年,被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及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委员会主席。
吴家玮的简历, 分别登载于“美国名人录”及“世界名人录”。
基本情况
出生年 1937年 出生地 上海 教育背景 华盛顿大学 物理学博士 华盛顿大学 物理学硕士 主要工作经历 2001年至今 香港科技大学 名誉校长名誉教授 1988-2001年 香港科技大学 首任校长 1983年 旧金山州立大学 校长(首任美国主流大学的华人校长 主要学术成就(1964年以来) 发表和出版了120部物理学论文和著作 指导25名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完成了他们的论文以及研究工作 主要社会兼职 香港瑞安集团 高级顾问 2000年 香港特区创新与技术顾问委员会 委员 2000年 当选香港内地技术合作委员会 主席 1996年 入选特区政府战略发展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 1993-1996年 被中国政府任命为香港事物顾问,预委会,筹委会,选举委员会成员 主要荣誉 入选“美国名人录”和“世界名人录” 斯隆研究奖学金 美国物理学会和加州科学院奖学金 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深圳大学,以及北京大学荣誉教授 联合国协会颁发的伊莉诺罗斯福人道主义奖 旧金山市金钥匙奖 1991年 华盛顿大学杰出校友称号 中国网2002年7月26日
“牵引力还需加大”——吴家玮谈香港发展知识经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2月15日新年伊始,香港股市就遇上惊涛骇浪。股市升跌,本是常事。香港股市这次虽可视为正常调整,其中却不无令人深思之处。年初香港股市大幅起落中起主要作用的十数只科技股,目前还只是科“幻”股、“网”股,无根无底,缺少根基,玩的只是“科技概念”。这样的炒风盛行,能有利于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吗?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
发展科技产业前途所在
1997年底金融风暴向香港袭来后,特区政府吸纳了学者的建议,采取多项措施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决心带领香港实现向知识为本、多元化发展的经济转型。吴先生兴奋地谈到,一年多来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已从学者的建议形成政府的构想,逐渐成为港人的共识,香港掀起了科技潮。在特区政府支持下,设立50亿港元创新及科技基金、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建立创新科学园区、兴建“数码港”、创建创业板股票市场、开展引进优才计划等举措相继出台。他也谈到,与此同时一些上市公司、私人公司纷纷转型搞高科技,新设立的网站更令人眼花缭乱,“科技概念”炒作惊人。
他认为,这既反映了港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期盼,也反映出一些人急于借此实现高增值的浮躁心理。香港是个商业社会,人们把利润看得较重,加上港人头脑一向灵活和实际,只要有机会赚钱,总是快人一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赚取快钱的心理。一些人宁可在股市玩“科技概念”,一掷千金,在所不惜;却不愿在开发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上作出投资。现在香港“科技概念股”炒作成分过高,会影响真正有技术实力的科技企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人才、资金都在寻求最佳出路,香港正面临激烈的竞争。机遇稍纵即逝,不克服这种“赚快钱”的心理,会误了香港的鸿图大业。
发展资讯科技要“软”“硬”兼施
吴家玮对世界资讯科技的发展了若指掌。他认为,资讯科技的发展,脱离不了微电子科技和材料科技。香港要发展资讯科技也要“软”、“硬”兼施,在开发商业软件的同时,必须注重硬件的开发。世界上资讯科技领先的地方,哪有只搞软件不搞硬件的?他恳切地说,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着重整体和全面,不能单靠一点一线,要有长远的观点,不能急功近利。香港在这些方面起步已经较迟,不能再有任何大的失误。港人应当头脑冷静,认清路向,为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取得深广的视野,制订全盘性的策略,厚植基础,再寻求突破。
“香港发展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的牵引力还需加大”,吴家玮认为,“特区政府的主导作用还应加强”。他建议特区应尽快设立独立的科技工业司,起用专家,以加强筹划、引导和支持。“香港发展高新科技任务迫切,传统制造业(包括境外投资)必须进行技术革新、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亟待引进及开创,服务业的科技运用成分必须大幅度提升”。他说,“这需要一批懂科学、有眼光的企业界人士推动。”然而,香港老一辈企业家的知识结构难以调整,新一代的“知本家”队伍还未成形,市民的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
吴家玮最后谈到,知识经济以人为本。香港引进优才工作已经开展,但更应注意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香港的8所大专院校有一支数量可观的高精尖的教授专家队伍,每年培养出的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数以万计,只是缺少一批有科技工业经验的中年创业人才。只要特区出现更好的工作环境、文化环境,内地优才和海外的华裔中年人才也会前来。有了这样的环境,外来的和本地的人才和睦相处,必能发挥群聚效应,科技成果会不断涌现,香港的高科技、高增值产业真正得到发展,香港必能真正走向知识经济社会。

⑵ 曾任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校长,后宣誓就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的华裔科学家是谁

田长霖华裔

⑶ 田长霖的人物生平

1949年徐蚌会战开打后,田长霖随一部分家人疏散到柳州,并在当地就读高中。同年四月撤退至台湾,七月进入建国中学。
1951年建中毕业,高考机械工程科优等第一名,考取国立台湾大学机械橡含工程学系。1955年台湾大学毕业。
1956年陆军官校预备军官训练班第四期毕业后,前往美国肯塔基州读书 。 1957年取得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大学(University of Louisville)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
195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取得文学硕士以及机械工程博士。
1960年任柏克莱加大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1960-1964)。
1962年获得加大“杰出教授奖”。
1964年任柏克莱加大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梁差笑(1964-1968)
1965年荣膺古根汉学者(Guggenheim Fellow)
1968年任柏克莱加大机械工程系教授
1969年任柏克莱加大热系统工程系主任(1969-1972)
1976年40岁就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传热学的掌门人,他还相继荣膺世界传热会议,美、日、法等国际最高学术机构及有关国家高级科学家奖。
1983年任柏克莱加大研究副校长(1983-1985)
1987年柏克莱加大马丁柏林讲座教授
1988年任尔湾加大执行副校长、杰出教授(1988-1990)、当选第十七届中研院院士。
1998年接受香港特首委任为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
1989年香港学者协会选出为杰出华裔学者。 1990年7月1日,他毅然决然地冲破美国社会限制少数族裔的“玻璃庆迟天花板”,从258名高手中脱颖而出,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22年历史上、也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华裔及亚裔大学校长。在美国大学校长虽没有任期限制,但由于种种压力,一般均半途而废。据全美调查机构统计,美国大学校长平均任期只有3.2年。而田长霖则整整干了7年,而且是在危机四伏时受命,辞职时却是伯克利加大的巅峰时期,而且还开创了许多加州大学、美国乃至世界高校之最。田长霖在校长任职期间,促成了伯克利加大各个方面的进步。
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7月8日,田长霖向加大总校长艾金逊正式提出,将于1997年6月30日前辞去校长职务,届时他的任期已满7年。艾金逊立即发了一封信,针对田长霖的辞职函予以回应,他说:田长霖离开伯克利加大校长职位,是加大的一大损失。田长霖辞职的消息公布后,各界人士纷纷表示震惊和惋惜 。
1999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3643的小行星命名为“田长霖星”,以表彰田长霖对教育以及社会的贡献。
2000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2002年10月29日田长霖因中风并发症在加州红杉城病逝。悼念仪式2日举行,布什总统托人捎话向田长霖夫人致哀,布什说,田长霖是杰出的教育家,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对国家、民族、教育及科技都有很大的贡献。田长霖的逝世,对华人、对美国都是损失 。
在田长霖逝世以前,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积极促进香港创新及科技发展。

⑷ 重磅!普渡大学迎来史上首位华人校长,这位校长的履历如何

据报道,6月10日普渡大学发布了一个重大消息:股东会一致大选一位中国人专家教授-蒋濛博士(Mung Chiang)-为下一任校长。蒋博士现任普渡工程学校医生兼发展战略方案实行副校长,将于 2023 年 1 月 1 之日起接任现任校长米奇米妮丹尼尔斯(Mitch Daniels),到时候丹尼尔斯校长将任满10年。年仅45岁的蒋濛博士是普渡办校153年来有史以来第一位中国人校长。

普渡大学股东会表明,蒋蒙在普渡大学工程学校出任医生的五年期内,领着该学校获得迄今为止最大排行,该学校研究室现于美国排行第四,线上课程美国居高第三,大学部排行也位居美国第十的优异成绩;除此之外,学校不论是政府部门付款或是产业链捐赠亦创出新纪录,现阶段有高达12个我国研究所设于普渡大学。对于此事该高校股东会现任主席赫伯特霍夫(Michael Berghoff)表明,蒋蒙不仅学术研究造就非凡,与此同时拥有管理方法触感,是领着高校的理想化候选人。

⑸ 普渡大学迎校史首位华裔校长,他有哪些经历和贡献值得关注

今天是8月5日,根据最新报道显示,美国的常青藤名校,有着153年历史的普渡大学,即将迎橘睁来自己的首位华裔校长,也就是蒋濛。并且这位华裔校长的年龄不过45岁而已。普度大学作为美国的顶级大学,也是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毕业大学,而且我国的出色科学家,熊思礼、邓稼先、陈学俊等都毕业于此,更是修筑了当地的胡佛水坝。渗陆可以说是一所全世界顶级的大学了。而这样厉害的普度大学竟然选择了一位仅仅只有45岁的华裔科学家蒋濛作为校长,可以说让人非常惊讶,那么蒋濛到底有哪些经历和贡献值得关注呢?

可惜这样优秀的人才到了其他国家,希望我们也能继续加油!

⑹ 哪些中国名人毕业于美国名校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哈佛大学毕业的中国名人可以说是相当的多,文学大家林语堂先生就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文学系,我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浙大校长) 则是哈佛大学的气象学博士,而国民党四大家族代表之一的宋子文曾是哈佛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而追溯到现在,在台湾政坛名噪一时的马英九也是哈佛大学的博士。

其实,哈佛为中国培养的名人要比这多得多,著名的国学大师吴宓,中国现代几何学开山祖师姜立夫,语言学家赵元任,考古学家张光直,经济学家陈振汉,著名工程力学家徐芝纶,台湾的政客吕秀莲等等,都是在各自领域很有水平的人士。还有一些美籍华人,如建筑大师贝隶明,音乐家马友友等也毕业于哈佛。另外还有些名人在哈佛念过书没有毕业,例如文学家梁实秋,建筑学家梁思成等。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虽然哈佛大学是美国公认排名第一的学府,但是耶鲁大学和中国的渊源却是最多的,毕业名人的数量,名气和影响似乎感觉要比哈佛毕业生大些。中国留美毕业的第一人容闳,铁路专家詹天佑,经济学家马寅初 (浙大、北大校长), 公民党元老孔祥熙都是耶鲁毕业的。耶鲁的毕业生更遍及了中国的各个行业,例如教育家晏阳初,政治家唐绍仪,获得“两弹一星“荣誉勋章的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均出自于耶鲁的优秀教育传统之中。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作为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以前和现在活跃与各个社会舞台的名人。名气较大的有思想家胡适,政治家顾维均,宋子文(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在哈佛大学获得的硕士),哲学家冯友兰,诗人徐志摩,核能学家姜圣阶和现在的新闻媒体主持人杨澜等。

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这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同样是中国很多名人的摇篮。著名的建筑大师,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奠造者梁思成就毕业于该校的建筑学系,而他的太太才女林徽因也同样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美术系。法律教育专家沈宗灵,铁路运输专家金士宣,金融学家资耀华,经常语出惊人的郎咸平等。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作为美国西部学校的第一名,斯坦福一向是中国名人求学的热点学校。在这里,涌现出一批中国各界的名人,比较突出的是生物学家牛满江,电机专家童殊培,香港商界名流李泽钜,台湾著名作家王文华等。

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
著名的芝加哥大学,培养了例如李政道(浙江大学本科)这样的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因为当时李政道领诺贝尔奖的时候持的是中国护照。芝加哥虽然不属于常青藤盟校系列,但是其经济学,商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学术水平极高,在很多中国名人心目中是一个学术圣地。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法官梅汝璈是该校法律系的博士(他也是斯坦福大学的学士),有机化学专家庄长恭,催化动力学专家蔡镏生,物理学家叶笃正(清华本科、浙大硕士)等。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
普林斯顿大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小而精的代表,培养的中国名人有在当时与胡适齐名的思想家何柄松,解放前的国民党上海“市长”吴国桢,中国现代物理学奠基人饶毓泰等。

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是一所以理工科作为核心的规模并不大的学府,但是它的教学质量一向在美国排名前列。这所学校可以说是我国物理学家的摇篮,多名中国物理学家都毕业于此,包括最著名 的钱学森,周培源和袁家骝。

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
达特茅斯学院毕业的中国名人确实比较少,可以一提的是社会学家吴文藻,他虽然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但是从达特茅斯大学本科毕业的。凤凰卫视的曾子墨(人民大学读过几年),也 是达特茅斯毕业的。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
这所常春藤盟校中国人知道的比较少,但是也培养了很多中国科学界的名流,物理学家许宗岳和地球动力学家王仁均毕业于此。 著名力学家浙大校长杨卫院士博士毕业于此。

麻省理工学院(MIT)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名人基本都是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他们包括物理学家谢希德,化工专家张克忠,自控专家林士谔等。钱学森也是在麻省理工完成的硕士。搜狐的董事长张朝阳(清华本科)也是麻省理工的博士。

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
密歇根大学是美国最著名的公立大学之一,它和中国名人的渊源也不少,这所学校是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的母校。另外,化工专家 绪淮和侯虞钧(浙大教授)均毕业于密歇根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
伯克利分校可以说是加州大学系列最好的分校了。教育家,前浙大和北大校长蒋梦麟就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分校。数学家丘成桐(哈佛、浙大教授,第一个华裔菲尔兹获得者)也是该校的博士。

威斯理安学院(Wesleyan College)
这所文理学院现在已经在美国并不是很有名了,但是它的两个中国毕业生,,这就是宋庆龄和她的姐姐宋蔼龄。宋美龄也在这个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

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这所现在全美最优秀的文理学院,最著名的中国毕业生就应当是蒋介石的太太宋美龄了。虽然宋美龄当时为国民党工作,但是至少她流利的英语和对美国的了解还是给蒋介石挽回了些面子。还有一位中国名人也毕业于该校,她就是作家冰心。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提起常春藤盟校康奈尔大学,来自康奈尔的中国名人还是很多的,北大前校长胡适本科是在康奈尔念的,著名的道路桥梁专家茅以升 (唐山铁道学院)也是康奈尔大学的校友。而中科院的奠基人,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近代外交家施肇基,水利水文学专家黄万里,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普渡大学(Pure University)
新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毕业于普渡大学(Pure University)。当我们如果有机会到普渡大学,就去看看他曾经学习和研究过的地,静静的体味这位科学家和爱国者的伟大吧。还有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国杰先 生也毕业于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我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总设计师(梁启超的最小儿子)梁思礼院士本科毕业于普渡大学等等。

⑺ 美国麻省理工知名华人教授陈刚被捕,他究竟犯了什么罪

日前,一则“麻省理工学院知名华人教授被捕”引发关注,当地时间1月14日,美国司法部官网消息显示,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据美国司法部网站披露的信息,美国对电汇欺诈的指控,最高可判处20年监禁、3年的监督释放,以及最高25万美元的罚款。

甚至,美国方面检查了陈刚的电子邮件。司法部文件强调了他为促进中国科学和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美国司法部文件还显示,至少从2017年到2019年,陈刚在中国担任多个顾问职务,他还申请并获得了美国能源部的拨款,以资助他在MIT的部分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与中国的关系。

MIT校长L. Rafael Reif给学校师生员工发送邮件,对此表示震惊,并称陈刚是一位广受尊敬的学者和教员,他的被捕是令人惊讶、深感痛苦和难以理解的。

⑻ 为美国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华人华侨及其事迹

美籍华人 杨振宁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丁肇中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朱棣文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崔 琦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李远哲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美籍华人 高行健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民国十一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
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尽管他们早已入了美籍,但也是“美籍华人”,消息传来,中国人无不引以为傲。杨氏也是以曾经接受中国文化的薰陶为自傲的,那年他们在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时候,由他代表致辞,最后一段,他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这就是: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简介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简介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1997年10月15日宣布,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朱棣文、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的菲利普斯和法国学者科昂.塔诺季,以表彰他们发明了用激光冷却进行低温下俘获原子的方法。这是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也是华人4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九八年十月十三日宣布,把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崔琦是香港培正中学的毕业生。
瑞典皇家科学院十三日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新闻公报说,斯托尔默教授和崔琦教授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
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公报强调说,这三位科学家的成果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崔琦和斯托尔默在一九八二年对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他们将两种半导体晶片砷化镓和砷氯化镓压在一起,这样大量电子就在这两种晶片交界处聚集。他们将这种晶片结合体放置在仅比绝对零度高十分之一摄氏度(约摄氏零下二百七十三度)的超低温环境中,然后加以相当于地球磁场强度一百万倍的超强磁场。他们发现,在这种条件下大量相互作用的电子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量子流体,这种量子流体具有一些特异性质,比如阻力消失、出现几分之一电子电荷的奇特现象等。一年之后,劳克林教授对他们的实验结果做出了解释。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科学家又陆续作出一些重大发现。
电子量子流体现象的发现是量子物理学领域内的重大突破,它为现代物理学许多分支中新的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四月,崔琦因此获得美国著名的弗兰克林奖。
崔琦在互联网自己开设的网址上称,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电脑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的崔琦,一九三九年生于中国河南省,五十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一九五七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一九六七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一九八二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目前他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在美国,据新华社引述崔琦教授来自中国的学生李济群等人介绍,崔琦为人随和,但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思维敏锐,在师生中威望很高。十三日清晨崔琦像往常一样来到学校,当大家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像平常那样微微一笑,只说了句“谢谢”就躲了起来。据介绍,崔琦非常关心祖国,经常与中国学生谈论祖国的发展情况。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简介

李远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1961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
1962年赴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在化学系读博士班。1965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跟布鲁士.马亨教授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转到哈佛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任化学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后在柏克莱加州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同时担任劳伦斯.柏克莱实验室高级主任研究员。197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院长。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后十多年中,又经李远哲将这项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创近,用于研究较大分子的重要反应。他所设计的“分子束碰撞器”和“离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的每一个阶段过程,使人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反应所出现的各种状态,为人工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过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远哲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此外,李远哲获得各国学术团体、大学授予之荣誉博士、荣誉教授、荣誉讲座、杰出校友等荣誉名衔数十项。
李远哲教授虽然科研、教学工作繁重,仍积极投入社会服务,参与国际学术团体、美国联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学的多种委员会咨询工作。李远哲始终关心家乡祖国的科学与教育的发展,近十年来每年回国多次,奔波于海峡两岸,主持学术讲习,参加学术会议,尤其对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筹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远哲回国接受中研院院长之重担,同时决定放美国国籍,全力投入推动国内科研的发展,体现出他浓郁的爱乡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品格。

在1946年,亚利桑那州的邓悦宁(Wing F. Ong)成了被选入美国州议会的第一位华人州议员。

当夏威夷于1959年正式成为美国的一个州时,邝友良(Hiram Fong)当选为美国国会的参议员。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参议员。

70年代以后,华裔妇女江月桂(March Fong Eu)成了加州的州务卿,是当时美国大陆上当选官员中职位最高的华人。

80年代又有华裔吴仙标当选为特拉华州副州长,陈李琬若当选为加州蒙特雷·帕克市的副市长。吴家玮成了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田长霖担任了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第一位华裔副校长职务。

⑼ 中国人当美国大学校长 可能吗

也没什么不可能的。
美国大学是教授治校,校长不算颗葱。私立大学的校长就是一个任务,筹款。而公立大学校长更多是礼仪性角色而已。

热点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博士毕业要求 发布:2025-01-11 15:39:25 浏览:19
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 发布:2025-01-11 15:27:44 浏览:528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导师推荐 发布:2025-01-11 15:23:05 浏览:339
集美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工资 发布:2025-01-11 15:21:57 浏览:513
想上大学的人 发布:2025-01-11 15:06:58 浏览:919
地质大学博士就业 发布:2025-01-11 15:06:51 浏览:34
广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考研 发布:2025-01-11 15:00:55 浏览:919
湘潭大学法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1-11 15:00:43 浏览:538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地址 发布:2025-01-11 14:55:04 浏览:836
吉林大学材料物理专业 发布:2025-01-11 14:52:01 浏览: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