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捐赠用意
❶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并不是要进军美国,而是他的儿子在哈佛读书,而且他本人非常青睐英美教育,因此非常支持,这才捐款了哈佛1500万美元,而且捐赠也是为了给那里的中国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其实现在喜欢美国大学的中国名流,其实并不仅仅是潘石屹先生一个人。90%的亿万富豪,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千万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而首选地就是美国,其实也不是不爱国的表现,不可否认美国的大学教育确实比我们做的好。
❷ 为什么美国的大富豪都喜欢往基金会里面捐钱
因为这是典型的名利双收啊。当初中国的富豪们听说耐唤比尔盖茨等捐出99%的个人财富时,要么就瞠目结舌,要么就自惭形秽,国内还掀起了昌散凯一波对西方资本家崇高人掘返品与道德的崇拜。在美国捐赠给基金会的钱,都是税前财产,跑掉一次税,好处还不止于此,按美国税务法规,这些被捐赠的钱可以让捐赠者享受到最高个人20%的抵扣额度,五年内持续有效。
❸ 揭秘哈佛“史上最大单笔捐赠”背后的神秘家族
据报道,此次陈氏家族“慷慨解囊”捐出的赠款,占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期筹资计划目标的75%以上,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原先计划在2018年前筹资4.5亿美元。
这次陈氏家族对哈佛的巨额捐赠,也让这个神秘的中国富豪家庭和晨兴基金掌门人陈乐宗先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舆论界和媒体界发出了不同的质疑和探寻。陈乐宗是何许人也?
很少接受采访的陈乐宗非常低调,在网上很难搜到和他有关的全面详细资料,而捐赠哈佛的新闻也不是晨兴所发布,是哈佛首先发布的。陈乐宗从一位成功的投资家、科学家,到低调的慈善家,如今再到支持教育,陈乐宗先生的人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角色间的转换,所有的角色背后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以个人力量推动世界的改变,以生命改变生命。
而他旗下的晨兴创投早已在业内全球闻名,曾成功地投资了众多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公司,如搜狐、迅雷、携程、YY等一大批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近期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是大手笔投资了雷军小米手机,是小米最大的投资方。
“您对财富的终极态度是什么?”
曾经面对记者采访,陈乐宗微笑地说:“财富是身外物,我有我的生活方式,财富再多我也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我个人的生活需求非常简单,有一些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我不会开什么名贵的汽车,我开的就是一个普通大众汽车,我觉得机器啊什么,性能,质量都很好,足够了。”
2014年,陈启宗、陈乐宗兄弟以29.5亿美元的资产总额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17位。但生活中陈乐宗非常简朴低调,带的是普通电子石英表,开的是普通大众车。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和他的家族对社会公益和教育的支持,却一郑千金,不计任何回报地慷慨大度。
除了企业家和投资家外,陈乐宗本人的另一个身份是生物科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员。他说:“因为我自己是搞科学的,所以我对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支持比较多。”
陈乐宗和陈启宗弟兄俩所属的陈氏家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兄弟俩是很多全球经济组织、机构、甚至美国总统家的座上贵宾。陈氏家族的财富史源远流长,兄弟二人的父亲陈曾熙1923年就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富豪家庭。“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似乎和这个家族无缘。
为什么这个家族如此乐善好施但又异常低调?
一方面,和陈乐宗的父亲有关,他小时候,父亲已经是成功的商人,但每逢有穷人在教育上需要帮助,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也延续了家族的传承。所以,此次捐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以表纪念。
另一方面,陈乐宗从小是在香港的教会学校长大的,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信奉基督,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直到现在,在他的演讲中还常常引用《圣经》中的金句。作为一个商人、一个科学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践行上帝赋予他的使命和呼召。陈乐宗在香港大学崇基书院讲演时,勉励那些莘莘学子,引用圣经的话语。旧约《圣经》〈箴言〉四章二十三节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陈乐宗认为当前商业社会已经彻底堕落,人们的贪婪和无底限导致了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的方式是什么?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陈乐宗看来,改变人灵魂可能是最难的,但改变是有可能的。陈乐宗透过支持教育、慈善、文化等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改变世界。对抗急功近利的“香港中环价值观”,也对抗贪婪“华尔街的价值观”。
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典礼演讲中,陈乐宗如此勉励面对那些即将毕业的精英学子:“倘若人类在消弭战争丶犯罪丶仇恨和贪婪等臻善功夫上成绩乏善可陈,只望我们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会有较佳的表现。”他在多个场合表达,“我不忘神说,’ 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这个托负,并对他的恩典永怀感激。”
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这么大手笔的捐助,给了并不缺钱的美国的哈佛大学,而不捐助中国的大学或中国的慈善机构?
陈乐宗本身是哈佛大学校友,上世纪70年代先后在该校公共卫生学院获得硕士及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校友捐款回馈母校是哈佛优良的历史传统。
捐资大学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悠久的传统,这来源于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来源于长久积累的优质校友网络,良好的信用机制是有力保障。陈乐宗本人不仅长期捐赠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而且还一直承担为母校募款的职责。他说,“基本上,无论你捐哪一所美国大学,都有相当的信心这个钱不会乱花。法律的制约,还是民间的风气都是保障。”
陈乐宗分享了一个最近的案例,上世纪60年代有个家族基金捐了一笔钱向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捐赠了一笔很可观的钱。当时捐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美国政府做外交的人才,但是近年这个家族却发现他们的捐赠学校却没有用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方面。后来这个基金就将普林斯顿大学告上了法庭。陈乐宗说:“美国的私立大学财政对外的透明度是很高的。每个大学只要是非盈利性质的,管理层里高管的工资多少都要披露的。比如哈佛大学校长一年工资多少上网都查得到。”
陈乐宗说:“你看美国的大学,现在美国顶尖的大学都是所谓私立大学,当然他们私立也是非盈利性质的。如果你回看50年前,全美国最强的大学是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但是随着加州政府财政不好,类似伯克利这样依靠公费运营的大学就在走下坡路。去年,哈佛大学启动了一个募捐的计划,目标是要募集65亿美元,在美国,除了哈佛,还有很多其他大学,都是以多少个10亿美元为目标去募捐的,像宾州大学,斯坦福啊,最近都在搞这种计划。美国私立大学的抬头,可以显示出民间捐赠是大学能保持优质教育的一个源泉。”
事实上,陈氏家族在中国对教育也有很多的捐助和支持,如中科院晨兴数学基金、在北大、复旦和浙大等大学设立的奖学金等,在香港捐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等等,数不胜数。
为什么捐赠给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锁定在公共卫生医疗范围和领域?
陈乐宗曾公开表示,医学往往聚焦于个体治疗,但预防性公共卫生计划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如果你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共卫生,”他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他提到了当前的埃博拉(Ebola)危机。“如果我们要有效应对全球健康威胁的话,公共卫生肯定是这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陈乐宗说。
高科技的发展,可以拯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陈乐宗说:“小孩肺炎这个疫苗,现在在美国一个小孩打这个疫苗要260美元,那这个价格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小孩没法能负担这种疫苗。那么能把这个疫苗价格下降的,也只有靠新的科技。所以我前几年就开始做这个事儿,跟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合作,用新的技术把这个疫苗的生产的成本降下来。希望有一天就不是260块,可能是26块,可能2块6毛。这样就大量的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小孩也能用得上,得以帮助更多人。”
作为美国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培训机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仅为医疗体系进行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人才,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和影响决策的政策分析。这个学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学院的研究成果挽救了全球无数生命,或是减轻了人们的痛苦;学院教人们如何吃得更健康,让新出生的婴儿避免感染艾滋病毒,推动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条例,帮助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在灾难中更有效率地工作,转变整个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念和实践。
中国目前有非常严重的雾霾(PM2.5)问题,美国也曾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正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1963 年),最终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环境和健康保护。
中国基本实现了农村医保,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可以说功不可没。他长期在中国最基层调研和考察,与中国的卫生部门的官员讨论,从而设计出将中国贫民纳入保障的医保政策,并最终被采纳,惠及数亿人。分析家认为,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优异成绩和良好传统,都应该是陈乐宗和他家族的晨兴基金愿意倾力支持的原因。
生命不只是科学,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在香港崇基书院对青年学子的演讲,更能表达他的立场,他说:“人的内心世界除了人的魂还有人的灵,灵是令人能与神交通的器官,人需要与神有交通,如藉祈祷丶灵修丶祟拜,在这交通中,神就把衪那圣洁丶公义与慈爱的属性传输到人里,成为人的美德,所以人与神的沟通是高尚道德的泉源,是抵抗诱感力量的供应站。理性与灵性,属两个不同的境界,在一个多维的内心世界里,二者不但可以兼容并包,并且可以相辅相成。2006年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委员会提出建议在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里,加入一门「理性与信仰」的必修课,无论个人在这问题上最终的结论如何,信仰是每个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自网络,港漂圈我编辑整理
❹ 比尔盖茨把所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真正的用正宽意是避税,赚钱。
因为美国的慈善基金和中国的两个概念,美国的慈善基金是可以进行投资赚钱,只野绝需要每年捐5%的钱。
2004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将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3.5亿美元。此时,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有资产270亿美元,加上这笔33亿美元捐款,基金会的总资产将超过300亿美元,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4)美国大学捐赠基金捐赠用意扩展阅读
1977年1月,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然后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市。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份为罗伯茨编写程序的工作,工资标准是每小时10美元。MITS总部位于阿尔伯克基,盖茨也把微软总部设在此地。
1977年,盖茨秘书在进入微软办公大楼时,经常发现发现盖茨本人躺在地板上睡举脊亮大觉。他这时仍然喜欢吃比萨饼,同时对手下要求非常严格,并经常与同事进行激烈争辩。盖茨当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说过的最愚蠢的想法。”
❺ 知乎· 在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实大部分美国大学基金会就是一种FOF (Fund of Fund),只不过没有直接客户的压力,而程序上只需对董事会负责。至于内部工作如何,基本上每家学校各不一样。在我知道范围内,大概介绍下。
首先,分两类:一, 公共的-大多是公立大学的基金会,如加州大学,德州大学。这类基金会需要向公众定期报告。几个特点:
1. 由于需要公开很多信息,这样子学校基金可能会丧失一部分的超额收益,因为不共享仓位的投资经理会被排除。从投资配置的角度讲,这样就有了偏见。如果你不是因为认为不透明的经理比透明经理表现要差而做这样的决定,理论上你的配置不是最优的。
2. 公共的大学基金管理人员的薪水要公开,如果完全市场化的薪水结构,会受到很大的公共压力。
3. 会收到很多公众的质问,需要PR部门支持。公共关系很重要。
二,私有的-大多是私立大学基金会。如哈佛耶鲁。
1. 由于是私有化的部门,这类的大学基金会不需要公开太多信息。
2. 基金管理人员薪金可以完全市场化,只要董事会批准。之前有新闻爆出哈佛的交易员几百万美金薪水遭到董事会质疑。
3. 投资也更自由,工具更多,可投资的范围更广。大学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从公司本质上就决定了整体工作节奏跟各大对冲基金投行肯定是要慢些。而且大学基金是买方,各大基金经理,咨询公司,资管公司,软件公司都会到你办公室来揽生意。另外,个人觉得,由于跟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的大学基金的学术气氛浓厚,有很多高级经理同时也是教授,也经常会有学术大牛来探访。我曾经打开过一个“古老”的EXCEL模型是由William Sharpe(诺奖得主,Sharpe Ratio公式发明者)亲自编写,蛮惊讶的当时。这些人都是慢性子,所以大学基金大都是四平八稳的。
现在把题目延伸出去一下下,从投资角度来讲,大学基金的两个主要特征:
1. Allocation 比 Selection 重要!大学基金其实就是allocator。 资产配置对总体收益的影响比选择出好经理人影响要大的多。毕竟大学基金讲究的是Diversified,表现再好的经理,在整个portfolio下不见的占比能超过个位数百分比的。
2. 大学基金是长期投资者。捐赠金从技术角度上讲是最追求长期收益的一种资本,因为捐赠金没有obligations。如果学校没有财务上的需要,理论上捐赠金是不用考虑“赎回”的。所以如我之前答的一贴里问的,这就是为什么VC/PE拿了很多养老金捐赠金的投资。因为长期投资者可以拿流动性缺失的超额收益,这正是VC/PE提供的。也正因为是长期投资者,所以在大学基金里的人都有很长的工龄,流动性较低,这也复合了整个基金的格调:长期稳定的增长。稍微讲下耶鲁和张磊,据我所知,张磊只在耶鲁实习过,但是这就够了,因为结识了David Swensen,当代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或者没有之一)。而且张磊本身当时能力就很突出,已经够格可以当基金经理了。Yale给了第一笔钱,也带动了其他几所学校基金。加一句,现在前10大美国大学基金,有6家还是7家的首席投资官都是David Swensen以前的手下。
❻ 为什么愿意给美国大学捐钱,不愿意给国内大学捐钱
我经常看到有文章在谈论为什么一些人愿意给美国大学衫谈尺捐钱,反而不愿意为国内的母校捐钱这样的问题?然后理由就是国内大学不缺钱、在经费管理方面也不够透明等,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我认为也比较片面,因为这样你也无法解释为什么很多企业家还是愿意向国内的大学捐钱。
我们在向大学捐赠方面,都是在向美国看齐,像比如最近几年新闻经常提到某某向母校捐赠多少多少钱。在美国,私立名校的校友捐赠率一般为30%~40%,哈佛大学的捐赠率为48%,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捐赠率更是高达68%,意味着每100位校友中有68人捐款。当然,绝大多数捐款是一百到一千美元数额不等的小额捐款,主要表达校友对母校的关注与感激。大家有多少出多少,有钱的多出,没钱的少出,但这同时体现了所有人对给母校捐款这件事的认同和支持。当然,也有大额的捐赠,像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收到了来自校友约翰·保尔森捐赠的高达4亿美金的捐款,当然,今天在官网去查这个学院名字是叫做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不得不说,还是有意思的。本国人支持本国人的大学可能觉得比较正常,但是也有许多国际的企业向美国大学捐款。印度最大的集团塔塔集团就曾向哈佛商学院捐款5000万美元,创下哈佛历史上最高的国际捐款纪录。
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校友愿意捐款,从美国私立大学的收入构成来说,超过35%的收入是来自于捐赠,学费收入只占20%,充足的经费是学生的奖学金和科研进行的重要保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只有5所顶尖私立大学才敢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来给学生奖学金而不看其种族与肤色、学业成绩与特长。在科研方面,很多大额捐赠都是捐向特定的项目或者学院,为了就是支持某一个项目的科学研究。科研上去了,学校的排名也容易提升,母校越好,对校友来说,也能够更有益处。另外,在捐献资金的管理上面,比较透明也是不可否认的。
但我对于很多的捐献行为倾向于一种利益的交换,或者说带有一定的目的,无论是致力于某一科学的研究还是提高对某一群体学生的优惠,亦或是获得冠名权,侍慎提升名气。从这种角度来看中国的企业家和个人对美国大学进行捐款,也是比较合理的。况且有的对于有些在这些大学经受过教育,受到过大学的帮助,在功成名就之后来进行捐款更是一种理所当然,这就仿佛是一种回报,根据自身能力来回报大学,不富裕的群体可能就捐献几百上千美元,有钱的群体就根据自己的力量多些,都量力而行,我以前在了解和探究美国大学毕业生对母校捐款原因的时候,就对或高存在于美国大学之中的这种回报精神而深受震动,这种精神是我们大学所缺少的。
美国的大学力求为所有的学生塑造一个家,这不仅包括在学校就读的时候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各种事务中,还包括毕业后的联系与沟通,甚至毕业后还会经常收到询问关于学校的建议和发展计划以及送上的一些祝福,使得这些毕业生作为校友来说,仍然是学校的一份子,自然为了学校的发展就会有捐赠的意愿。并且在他们教育中所受到的熏陶也认为在力所能及的时候需要回报自己的母校,这种让人知恩图报的教育非常重要。况且在美国大学的国际学生招生中,面试官大多不是学校的教师,首先是当地国家和地区的校友,校友对可能成为自己学弟学妹的学生进行把关,这种充分发挥校友力量和给校友的一种信任感也是一种重要的大学凝聚力。
再说说中国人对美国大学的捐赠,一些虽然在国内读了大学,但人家也在美国读了大学,向美国大学捐赠也就没有什么指责的地方了。例子就是2010年初,耶鲁大学2002届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赠888万美元,但为什么这位人大1990年入学的校友为什么不像国内的大学捐钱,当事人的理由也很有道理,耶鲁在其发展与创业过程中给了许多的帮助,创业的资金也是来源于学校的资金支持,饮水思源,在成功的时候像学校捐赠也就很有道理了,更何况在美国接受了教育,自然也深受回报精神的影响,自然愿意去回报接受教育的学校。还有很多例子是子女在某所学校接受教育之类的,有所关系然后去捐赠,例子也不少。
还有捐赠的原因和招生入学制度密切相关,我甚至认为这是很多没有利益关联的人捐赠的主要驱动。2014年7月,SOHO中国创始人潘石屹捐款1500万美元给哈佛大学,也引发了许多的争议。对于这种质疑,潘解释说,这笔钱用于资助在美国求学的中国贫困家庭学生。这个逻辑也是很有道理的。理解这一点,就必须知道美国私立大学的招生逻辑,也就是这所大学为什么要某个比例的某个族裔的学生。美国大学招生的指标有多个方面:学术成绩、社会活动、兴趣特长、荣誉奖项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 个性特征 。具体的成绩、社会活动、特长应该都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个性特征是个什么玩意儿?其实这就是招生中的隐形条件,或者说操作的地方。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被美国顶尖大学招收呢?除了硬性的成绩之类的指标来看,还有许多个方面:
首先校友子女在入学上面有着明显的优待,在相同的成绩指标之中会优先录取校友子女,因为私立大学的捐款也主要是通过校友捐赠来获得,录取校友子女一方面是对校友捐赠的一种回馈,另一方面也认为校友子女在未来也更有可能向学校进行捐赠。
其次是社会名流的子女,私立大学认为招收这些群体的学生并不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反而能够丰富校园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并且社会名流的子女更有可能成为成功的人,这些学生的家庭也更有可能愿意为学校进行捐赠,增加学校的收入。
再者体育特长生也是优待群体,美国大学热衷于招生体育特长生的理由可能写出来就是很长一篇文章,因为有历史和现实原因,并且还涉及学校“气质”的变化。最简单的说就是需要体育特长生参加各种运动比赛,篮球、曲棍球、棒球等等,因为美国大学非常重视体育,体育运动在学生之间也非常受到欢迎,自然赢下每一场比赛不仅能够打败传统的“宿敌”,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况且,美国的常春藤原意本来就是一种运动的联盟,后来才成为名校的代名词。
当然,这些都不具备的学生,如果自身表现确实非常优秀,要非常优秀才行,也会被录取。但这个世界上大多人并不是非常优秀,除去自身能力之外,怎样才能够被录取?去年影响很大的哈佛大学招生入学歧视案件可能是一种最好的回答了。所有的遮羞布解开就会发现为什么亚裔群体受到了哈佛大学招生的歧视,也就是同样的申请材料但是就是不要你。原因一方面就在于捐赠,这是关于私立大学发展的根本,美国大学本质上是一个向钱看的大学,只不过在由钱组成的大学中,里面的个人会谈价值、情怀,但作为一个机构的大学来说,都是向钱看齐,并且还非常的隐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教授杰罗姆·卡拉贝尔的著作就对这种历史进行了很好的探究。所以美国大学招生的三大出发点是:追求合法性、声誉的提升与财务的获得。
财务的获得意味着某一个族裔向学校捐赠资金之后,他们族裔的入学率有可能会提高,因为美国私立大学也有着完善的奖学金制度,当招收某一个族裔大量的学生而又没有接受到这个族裔的捐款的时候,意味着需要利用其它族裔捐赠的资金来填补去培养这些学生,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招生中的重要因素。所以前面所说的潘石屹向美国大学捐赠理由也很充分,不过还真别说,后来有人调查过,之后的两年哈佛大学对华裔学生的招生比例有所提升,也就是有更多的华裔学生能够就读这所大学,虽然可能总数还是很少,但也证明了这种捐赠的作用和美国大学招生逻辑的一个侧面。
所以,对于很多人经常疑惑的为什么宁愿给美国大学捐赠,而不愿意给国内高校捐赠,从各个方面来说,或许都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另外,对于一些希望将孩子送到美国顶尖私立名校就读本科的家长来说,其实还应该盼望多一些富豪向所期望就读的大学进行捐赠,说不定在录取名额上会对华裔学生多一些,提高成功的可能。
❼ 美国多所大学捐赠基金持续买入比特币,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比特币,因为比特币最近有点下跌,所以他们觉得现在是加仓的好时候,说白了就是通过比特币来赚取金钱收益。他们认为未来比特币还会大涨,而现在买入是最好的时候,那么买入就要需要金钱,没有钱的情况下面他们就把基金捐赠出去,然后就不断地买入比特币,神奇比特币和将来到高位的时候再抛出去。这是一种常见的。在低位的时候买,在高位的时候抛出去的手段和策略,因为相对基金来说,比特币的波动更大,风险更大,但是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所以他们愿意承受这种风险来获取这种收益。
而比特币是和大家对他的一种唯一性的态度有关系,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唯一性不值钱,比特币也将会不值钱。因为从比特币刚刚兴起的时候,花了100多个比特币,只能买一杯咖啡到现在已经到了好几万美元一个比特币,其中的价格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因为大家认为他值钱,所以就值钱,但是投资有风险,别人进场能赚赚钱,不意味着自己进场就能赚钱,所以还是要谨慎操作。
❽ 为什么美国的著名大学越来越富
虽然美国的经济每年只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美国各著名大学的捐助基金(Endowment Fund)都是年复一年地以两位数的高速在增长。虽然美国大学的捐助基金都是以非营利(not-for-profit)组织形式管理,但是它们的收益率却让一些盈利公司也望尘莫及。虽然美国的很多小型学院仍然为紧张的预算而挣扎,但是美国的著名大学确是越来越富。去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佛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5%的增长速度达到158亿美元。庞大的基数以及快速的增长使得这些学校的捐助基金雄踞美国四千所高等院校之榜首。从历史上讲,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慈善事业,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为何有如此优良的表现?美国的著名大学为何有如此突出的业绩?
慷慨的校友捐助。捐献给学校,捐献给自己的母校是美国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成功人士来讲尤其如此。捐助基金的最大来源是校友。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遗产。 1996年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现任行政主管斯蒂弗"鲍尔默为其母校哈佛大学捐献了两千五百万。 2007年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为其母校斯坦佛大学捐献了7500万美元用以建立斯坦佛环境大楼。 2000年国际数据集团的创始人Patrick McGoven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突破历史纪录的三亿五千万美元用来建立脑研究院。 2007年Koch工业公司的副总裁David H. Koch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一亿美元用于建立癌症研究中心。每次大的校友捐献活动总是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进一步推进美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 每所大学也定期地推出大型募捐活动。去年斯坦佛大学发起了43亿美元的募集活动,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各自发起了4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耶鲁大学发起了3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发起了35亿美元的募集活动。教育界正在预测哈佛可能很快会推出5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
良好的基金管理。捐献基金保值或者增值并且服务于大学的长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金管理方式来保证。大部分大学雇用外部基金经理来管理捐助基金。哈佛大学是少有的学校之一拥有自己的投资队伍。美国著名大学都创建了管理自己的捐助基金的独特方式。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来管理,并且以政策资产组合(policy portfolio) 而著称于世。在2002年度的哈佛捐助基金政策资产组合分配比例中,国内股票占15%,外国股票占10%,新兴市场占5%,私募基金占13%,绝对收益基金占12%,高收益证券占5%,商品占13%,地产占10%,国内债券占11%,外国债券占5%,通货膨胀指数化的债券占6%。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以首创绝对收益基金而著称。在2006年度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绝对收益基金高达25%,国内股票占12%, 固定收入投资占4%, 外国股票占15%,私募基金占17%,实物资产占27%。在耶鲁大学捐助基金的绝对收益投资项目中,基金管理者使用事件驱使战略(event-driven strategy)在公司兼并,公司购买,破产重组,公司派生方面投资,使用价值驱使战略(value-driven strategy)在对冲资产与证券中投资。正是这些创造性的投资战略使得哈佛捐助基金从1990年到2005年以21%的速度增长,耶鲁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年间以16%的速度增长。普林斯顿大学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五年间以16%的速度增长。斯坦佛大学捐助基金在过去十年间以15%的速度增长。
规范的专项使用。捐助基金为大学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保险。在哈佛大学的三十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31%是来自于捐助基金的贡献)。在斯坦佛大学的三十二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18%是来自于捐助基金获得的收入。美国著名大学都谨慎地使用捐助基金。预算使用捐助基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量的5%。11%的增长速度(著名大学的增展速度更高),5%的使用限制,另外结余的资金就年复一年地累计在用以再生的本金上了。尽管每个大学的捐助基金数额庞大,但是捐助基金品种更是繁多,如哈佛捐助基金有接近一万一千个。每项捐助基金有非常明确的用途。捐助基金多用于教授位置的设立,奖学金的建立。用捐助基金设立教授位置会减轻大学财政预算的负担同时也提高教授位置的声誉。无论对经济需要的学生还是对学业突出的学生,奖学金的设立都为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可能。对大部分美国优秀大学来说,用捐助基金设立一个教授位置需要一百万到三百万美元的捐赠。用捐助基金设立的教授位置或奖学金不是一年,也不是五年,而是永远的。规范的专项使用捐赠是管理捐助基金的一项重要原则。Patrick McGoven为麻省理工学院捐献而建立的脑研究院设立十六个McGoven研究学者,其中包含十个跨学科的McGoven教授位置,并且要求脑研究院的预算的75%应该来自研究基金支持,剩下的25%由McGoven捐助基金支付。捐助基金既受到基金规则的约束也受到捐助人或者其后代的监督。1995年耶鲁大学在如何使用捐助基金问题上与捐助人发生了分歧致使耶鲁大学为捐助人赔赏了2000万美元。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捐助人的后代起诉普林斯顿大学,声称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按照他们父母的旨意来管理和使用捐助基金。此案现在还没有最终结果。如果一旦普林斯顿大学在此案中败诉,普林斯顿大学将面临着赔赏八亿八千万的危险。这些案例都为大学规范地使用捐助基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❾ 美国大学,捐款制度,是怎么回事是大部分大学,捐款就能上还是基本所有大学,都如此
想进美国名校,正规手段无非四种方式:
第一种,直接砸钱,砸出一个基金会,然后由基金会出面,给学校盖楼,买教学仪器,提供奖学金啥的。这样的话,孩子稳进。
第二种,虽然不是世袭,但也差不多了。老子是学校校友,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名气,那么孩子进去问题不大,也基本上不需要花钱。这种也是稳的。
第三种,还是砸钱,但没第一种多。这种叫砸钱买保险。之后你会进入赞助委员会,你的孩子会在同等情况下被优先考虑的。所以这需要孩子争点气。
第四种,依然是砸钱,不过是砸钱让孩子学各种各样的技能,增强竞争力。这也需要孩子争气。
说完了正规手段,自然还有偏门手段。先想办法联系上美国名校里的体育教练,然后伪造自己孩子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在花一笔钱,就可以把自己孩子送进名校。不过自从这条新闻被爆出后,美国对这方面的审查可能会比较严,现在不一定能走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