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大学教授做课题
❶ 跟国外教授写信套辞,你不知道的陷阱
怎样套磁才得体有效?
什么样的自荐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
套磁其实是一种很流行的与教授直接沟通获取信息的方式。实力雄厚的申请者给教授写信,目的在于明确自己跟教授的研究方向契合。大多数人写套磁信其实是为了给教授留下好印象,从对方的来信中揣摩自己能否申请加入对方的团队。
怎样套磁才得体有效?什么样的自荐信才能吸引教授的注意呢?为此,我专门咨询了几个博士生同学、在美国大学当教授的姐姐,以及曾经担任过招生委员会的学生代表,从学生、教授、和录取决策三个角度,总结以下经验。
邮件是国外学者主要的沟通手段。国外教授经常邮件太多,没时间回,有烂神时索性没看到。所以咱们的信要尽量写得言简意赅。
套辞信不宜长,一般不超过电脑屏幕,把你想表达的内容用简单直白的语句划分成几小段,每段话别超过5行。 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为什么给Ta发信,Ta的科研你为什么感兴趣。
能不能抓住教授的注意力,第一封信表述出来的信息非常关键。这封信需要说清楚的内容有:
申请者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通过几封邮件往来就判断出是否要找这个教授当自己的导师。第一封信发出,对方如果表现出兴趣,那么接下来就会比较密集的通信,跟定节奏,正式向学院提交申请。
我曾帮助过几个中国同学编辑套磁信。一个普遍问题是没搞清楚写信的目的。套磁信应该带着问题或请求找对方,不能只介绍自己,人家凭什么要认识你呢?有些教授会认真的读这些邮件,可是更多教授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这些邮件。 如果你还没想好为什么要给某位教授写信,只是试试运气,最好别发。 因为搞不好它很可能会对你的录取造成负面影响。
通常来讲,给教授写信主要出于两种原因:
一是其他渠道不能获取某些信息,必须问这个教授 。比如你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了解院系里有一位教授跟你的研究兴趣相关,于是需要找对方确认你能对Ta的研究计划有所贡献。
第二种情况是向对方求助 。比如你需要换导师,对方是适合的人选,但你又不确定Ta愿不愿意接受别人带过的学生。无论哪种情况,都要让对方明白,自己对Ta的工作了如指掌,提出任何一类请求都是建立在这种了解上的。
还有的同学长篇大论的讲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曾经作出什么业绩。哎,教授们很忙的,你对Ta而言还是个陌生人,你说的这些跟申请学校或教授本人的研究没关系的话,对方为什么要知道这些呢?
大多数教授会积极地更新他们的网页以展示他们的最新研究。有的申请者没有仔细查看过这些网站,判断哪些是潜在的可以一起做研究的导师,就匆忙发信,因为心虚,只好一再强调自己的兴趣和对方匹配。 其实教授很容易分辨申请者有没有诚意,有没有做足功课。
强调“我跟你匹配”也有错吗?有啊!
大多数教授关注好几个研究领域和子领域,或者Ta的官网上列了很多从前的研究内容, 如果申请人只概括的讲“我跟你匹配”,教授会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更糟糕的是,教授可能认为你连哪个子领域都没提,连Ta的研究计划都没搞明白,没法跟你交流,当然也就懒得回信了。
中国学生常犯的毛病是在国外导师面前拿自己当小学生,还以为自己放低姿态,就能抬高对方的身份。殊不知学校录取研究生,目标人群是心智成熟的青年学者,将来进入学院,是要进入导师的团队成为同事的。你写信的格式和口气如果像是给好朋友写的,那对方可能觉得你的亲和力用的不是地方,怀疑把你招进团队的话,你有没有成年人的担当,能不能放心的把课题交给你。
还有一些中国学生对自己是中国人这个身份看得很重,生怕受到歧视,动辄捍卫祖国立场,或者强调自己跟同胞有区别。有的申请者认为形象能为自己加分,在申请信里附羡裂上照片……殊不知,这些作法都与研究精神背道而驰。一般来说, 学者会尽量避免刻板印象干扰自己对事物的判断,不偏激、不自负,能直面自己与生俱来的身份。
能被学校录取,是因为你展现出来的实力和研究兴趣跟他们匹配。 没有被录取,就是因为招生委员会认为你不适合,并不是因为你的国籍、本科学校、颜值、性别、你爹。
本科读的清华北大、父母是知名教授重要吗?没说不重要兄历闭啊,但是所有这些因素只有体现在你的研究能力上才算数。
你刚开始给教授写信,对方还跟你不熟,除非你能很清晰的说出来对方有哪些见解你非常认可,不要轻易用泛泛的形容词“表扬”教授。夸奖的不是地方,对方可能会感觉被侵犯或者感到无聊。
另一种常见的毛病是拿老师当学院秘书,询问签证问题,让老师给改语法,让老师给列文献清单等等。这些作法会惹烦教授,或被当成笑料。
给教授写信应该围绕着研究兴趣,而不应该询问录取程序、申请条件方面的信息。 除非对方询问,不要告诉教授你的GRE分数,GPA,也不应该直接问教授你能否被录取,因为录取是由招生委员会决定的,有些教授可能会授意委员会Ta青睐的候选人,但是教授无权干预录取程序和决定。不要试图通过教授开后门。
尽管很多教授都不在乎学生直呼其名,申请学校时还是应该正式的称呼对方 Professor+Last name,注意Professor不要简写成Prof。在官网上看到收信人有博士学历,但不是教授,那么可以称呼对方 Dr.+Last name。切记不要因为对方是女性,就把Professor和Dr.改成Ms。
什么时候可以改称First name了呢?当教授亲自告诉你,“你可以叫我xx”。否则的话,哪怕对方给你回信时签的是Ta的小名,你也别大剌剌的以为真的可以这样称呼对方了。在还没能自在熟练的行走在其他文化里之前,用正式一点的方式与对方相处比较保险。
当我们写第一封信并发送给教授,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术信用。 对方的姓名、职位和大学名称千万别弄错。 有的外文名字比较难拼难念,容易出错,记得核查。如果名字写错还能收到对方回复,真是小概率事件。
发送前一定要起一个鲜明的邮件标题,无标题的邮件往往被视为垃圾邮件。 标题怎么写? 这方面网上有不少信息,第一封套辞信标题可以是 “Question regarding the M.Arch application”,或者直接写出你要申请的项目、你感兴趣方向的名称。应该避免让人产生歧义的标题,比如 “Help!”, “Looking for a challenging program”, “I want to study in your program”, “Greeting from Li Xiaoming”。另外,不要让标题一听上去就像是垃圾邮件,比如 “Urgent request: Immediate reposes needed”。
注意拼写和语法的正确性。用Grammarly等纠错软件检查一遍 (Grammarly有免费版,也有收费版,先用免费的吧)。如果有母语是英文的人帮忙编辑那就更好了。
别用表情符。 笑脸可能放在给朋友的微信里很可爱,给教授写信还是别用了。用词完整,避免缩写。
不要一句话全部大写,慎用叹号 。在英文中,大写句子和用叹号是用来表达气愤或者命令的。表达谢意应该用 “Thank you very much.”,而不是 “Thanks!”。
注意向对方提出请求的英文表达跟中文有差异。 不要说 “I hope you can …”, “I wonder if you have time to …”, 显得没有礼貌,可以用 “I was wondering if …”。
千万不要发同样内容的邮件给几位教授。有些学生喜欢从学校官网上搜索一长串教授名单,然后就泛泛的讲一句“您的研究与我的兴趣相关”,就在家等待教授给你回信。我只能说,这样写的话,教授看一眼就会认为这个学生没有责任心,不予理会或者不疼不痒的回复。
千万不要同时跟一所学校的两位教授套磁。 找导师应该怀着非常真诚的态度,同时向几位教授许诺自己愿意跟随对方做研究是很不负责任的。
我的一个博士生朋友曾经担任招生委员会的学生代表,她提到一段尴尬的经历。有一次,系里有两个教授同时问她要一个中国学生的申请材料,很显然这位申请者跟这俩博导联系了两三个月,也下了不少功夫,弄得两个教授都有意把Ta招到自己的团队。两个教授得知真相后再也没跟这个申请人联系,而且还跟系里打招呼把Ta设为“不受欢迎的人”。
附件会占用邮箱容量,收件人不会希望邮箱里充斥着大量陌生人的无用信息。所以 第一封套辞信尽量不要含附件 。后续邮件往来中,如果教授提出要你的简历、研究报告,那么 尽量发送PDF格式给对方 ,避免Word不同版本无法打开的问题。附件名称包含你的名字、附件内容和日期, 不要把名字起的奇奇怪怪的文档直接发给教授 ,显得太随意。如果一定要发附件,正式的表达是 “Attached please find my CV/proposal…”。
一旦教授回信,我们应该及时、有针对性的回复邮件。写套辞信其实很费精力,原因就是你要能够及时的跟上教授的反馈。教授回信可能客气的说,“我今年不再打算招收新生了”,或者肯定的告诉你说你们的研究差异很大,Ta可能会向你推荐系里另外某位教授。
这分明是一封拒信,咱们该怎么回复呢?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回复一封简短的感谢信,并快速浏览对方推荐的教授信息。如果Ta的推荐确实靠谱,你可以稍微具体的感谢对方给你提供了这样重要的指导。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教授回信很快,还问了你一些问题,和你进一步探讨你的研究兴趣,这就表示:这位教授对你有兴趣!千万别以为这就大功告成了,也不要简单的回复一句谢谢。 正确的做法是:针对教授回信中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答复时间越快越好,但是要保证质量。
对第一次申请研究生的人来说,花上2-3天好好写一封高质量的答复信是有必要的。接下来的时间里,教授与申请者就是通过这种你来我往的邮件交流,逐渐确定是不是能跟对方共事。但是别忘了我前面说的,与教授的书信往来不适合讨论你的录取可能性。一旦确定对方对你是真的很有兴趣,你可以请求这位教授给你写封推荐信,写推荐信是教授对Ta看好的候选人最好的支持了。
没收到回信很正常。 如果你觉得花很多功夫写了一封漂亮的套磁信,教授却没回,不必紧张或沮丧,教授有可能是真的没看到,或者太忙没空回。能获得回复的几率有多大呢?我发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差异还挺大的。有些博士生说他们当初发了10封信,只有两个教授回。而我在国外当教授的姐姐却说,教授们一般对申请者还挺耐心的,没有大纰漏的话,基本都会回信。所以,我想咱们也不用纠结收到回信的比例,教授到底回不回信,因人而异。
套磁信不仅用于申请,跟关系不熟的教授联系,以上经验同样适用。
北美的研究生在上学期间换导师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加拿大,我和本系同年入学的两个博士生都有过换导师的经历。
跟大多数中国的博士生不同,北美的博士生论文题目不是由博导派发,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确定,博导一般都会尊从学生的意愿,从侧面辅助指导。一般北美的学校,系里规定少数几门博士生必修课,学生大部分修课还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
修了一两年的课,博士生很可能调整了研究方向,发现原来选的导师不再适合指导新课题,需要换导师。由于读博这个过程漫长而且充满了挑战,只有师生二人研究兴趣高度匹配,学生才能一路受到导师有效的指导,完成学业。
寻找新导师可以先从自己熟悉的老师开始,比如上过这位教授的课,而且获得不错成绩。你可以主动找这位教授面谈,把自己的想法和处境说清楚,看看对方有没有打算接收你。
我自己在博士第三年想要换导师,在自己的学校里发出了七八封信。大部分教授都很热情的回信了,而且还跟其中5位教授见了面。
回顾这段经历,我的总结是: 匹配是博士生与导师良性互动的关键 。找到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是每一位青年学者必须要走的路,否则,仅仅因为教授是大牌学者而追随Ta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自己缺乏独立思考、创造知识的能力,很难让你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读博士这个过程本来就是要掌握怎么做研究,学会在学术环境如何跟人打交道。在高校的研究所里,一个有份量、受欢迎的研究生不仅能创造知识,还要能跟人分享。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从别人身上获得能量,获取信息, 匹配度高的研究团队里,每个人都是分享的受益者。
必须准备好研究报告才能跟教授套磁吗?
北美大学一般都在申请时要提交研究报告,也就是说,申请候选人已经大致有一个研究方向,教授可以通过看你的报告来判断你有没有能力做研究。申请候选人被录取后先修课,在此期间不断的调整研究报告。过段时间很可能研究报告已经跟入学时面目全非了。如果想换导师,一般都是拿着最新的报告去和教授谈。
在英国和澳洲,能否录取主要就是看申请者最初提交的研究报告。另外GPA必须达标,推荐信要强。对各方面都合格的申请人,学校甚至可以帮忙牵线找导师。
❷ 如何有效地与美国大学教授套磁
要想在美国留学申请中大获全胜,就要有效地与美国大学教授套磁,争取获得美国大学的专业全奖;对于一般的美国留学申请者来说,参考下面的专业套磁方式可以帮助自己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1. 标题是什么---学术关联性单纯的写Hi 或是hello professor,或是help,I want to join you lab 只会被当成垃圾邮件删除掉,标题表现出学术性和目的性也是很重要的,较正式的写法有以下两种:About XXXXX;Re: (Regarding) XXXXXX。这个xxx 可以是你感兴趣的教授方向,也可以是教授的论文题目,也可以直接写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比如想学蛋白质工程题目可以直接写Re:protein engineering。当然有许多人直接写I am interested in pursuing Ph.D. degree in 具体方向 in your research group 也未尝不可,只是效果因人而异了。2. 内容说什么---学术性,完完全全地表现出学术性!套辞之前,一定要看清楚对方的科研背景,以及最近正在进行的科研活动。比较有用的办法是看publication 里面'submitted'或'to appear'的论文,有机会的话下载下来仔细研读一下也是非常有用的。很多申请者套辞信过去就是直接问是不是有钱,说到自己就是gpa 多少,拿过多少奖,好一点地会介绍一下自己的科研经历以及发表过的论文等等,但是人家真正感兴趣的是你可以在他的领域里面有多大的成就。不好好研究一下对方的背景就贸贸然丢个套辞信过去,反而对你不利。因为教授看见这样一封没有丝毫针对性的套辞信,会认为你是在用一个通用的模板信批量发信。如果遇上较真一点的教授,会直接把你的email 发给招生主任(通常也是系里的教授),那么你就别再指望这所学校了。原则有三个一不要抄模板,二不要多写硬件的分数(有很多教授并不在意GPA 或是GT 有多高),三是空谈特别喜欢是没有用的,要套一个教授,最少的要求是把他主页上的介绍都仔仔细细的吃透,正常的要求是把他的代表性paper 仔细研读一遍。而且第一封套辞信不要太长,讲一下重点就可以了。以后保持一个星期1-2 次就可以了,不要间断,并不时的向他汇报一下自己最近在做的实验或最新发表或已发表的论文,同时还要记得诸如节日问候之类的细节。这要求申请者的学术背景很强,能谈得长久。首先当然是简要的自我介绍,然后就该谈谈你对他的研究的看法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一般情况下教授都会乐于与你讨论的。如果已经处于申请期,大可直接就问有没有position,很正常的。比方说,先找了教授的几个主要的研究项目的资料,大都很简要的那种,有个初步了解。仔细地去研究一下,会发现他在选择一些项目时总有一根主线贯穿着,很多project 其实是相同的方法或理论在不同问题或环境上的应用。当然几个方向中,你还要注意观察,那些是理论背景很强的(实验室传统课题),那些是跟着前沿脉搏跳动的,然后和教授说自己对哪个最感兴趣,这个会给他一个很好的最初印象。接下来,去上查他所有的论文,,并对应着那几个主要方向加以分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来细研究一番。这时,你就要找个本校和他研究相近的导师来帮你了,这个极其重要,尤其对本科生来说。导师会告诉你很多类似的参考文献和辅助资料,也会告诉你最新的研究动态,还有就是对方学校老板的项目中哪个”最有利可图“。你甚至可以让导师帮你看看教授论文里最有new idea 的地方,以此作为你套辞的插入点。而在介绍自己论文的时候,除了谈你在这片论文中的contribution 后,也可以详细说一下通过研究这个论文所涉及的题目,你懂得了哪些东西,尤其是掌握了哪些方法,当然如果你真的对其很有研究,你可以提出你个人对这个论文研究题目的修改性意见,这会使得你在教授心目中的位置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学术没有那么雄厚,那么背景和基础就是要强调的地方,这就是从potential 和match 方面来发展了,目的是要让教授相信你有为他打工的能力,尤其是在这个背景单一已经有碍发展的interdisciplinary 的时代。比如某学生是EE 的属于电子类,却申请了其中一个program是偏环保的就可以说自己有很好的数学、编程和电子的基础,同时还在自学环境工程,很希望用电子的背景来为环保服务。然后就具体谈教授的项目,如他曾经做过用电子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的,是这两者的结合,这就非常地有效果。拿到AD 的申请人套辞又相对简单一些,首先说明自己已经拿到AD(说明自己已经合格了,剩下就差钱了);其次,对该学校很感兴趣;然后,对该教授的研究相当感兴趣,并且有决心做好(参照以上论述)。只要教授看上你了,自然会提及funding。实在不行,直接写信把困难说说,再问问funding 的事收到正面或者中立态度的回信后应该立即回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即使收到负面态度的回信也最好礼貌地表达遗憾和等待他回心转意的决心。最后要注意这个过程中保持充实独特的内容、诚挚合作的意向和不卑不亢的风度。毕竟这就像是个找工作的过程,双赢的结果才是最好的。文科方面,如果仅凭GT、GPA 分高而专业背景薄弱的申请者,套瓷用处不大,因为你会发现除了“我对你研究的东东感兴趣”之外没什么可说的。另外,有一部分申请者专业背景很强,但GPA 和GT 很不理想(比如在3.0 以下和T 没到550 或刚过550),想通过套瓷来侥幸成功。对于这一部分申请者,我想说的是,也许你们都是很优秀的社会学研习者,但申请美国学校有他自己的游戏规则,如果连基本的要求达不到,教授再如何欣赏你恐怕也希望不大,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另外退一步说,由于文科研究的水平和语言的差异,在国内有再强的研究背景,作用也并非想象的那样大。所以对于申请者来说,不论你是谁,你以前做过什么,一进入到这个游戏中,那就“放弃一切幻想和犹豫”吧!总的来说,套瓷对于研究背景较强的申请者来说的确有用,但前提是你其他硬件不落后。3. 形式—简明为上第一封信言简意赅地说明来意,100~300 字足够,不必写万言书;可以附带简历,PS 可免。如果简历不长,建议放在邮件正文里,因为某些教授的邮箱已经设置成有附件直接删除的。退一步说,如果他对你有兴趣就会主动要你发简历过来。一定要放在附件里的话,最好事先转换成PDF 文档,以避免教授为防止病毒而不打开的问题。之后就是两个人互相的交流和联系了,注意措辞的准确和没有简单语法错误就可以了,不用追求太华丽的辞藻。通过上面对美国留学申请中的专业套磁方式的解读,相信对于很多计划申请美国留学的人在准备套磁材料的时候,可以参考上面的信息来提前做好美国留学申请的套磁准备和规划。
❸ 美国大学面试中教授最爱问哪些问题
1 过往经验
关于这一方面,签证官会问到以前学习的学校、专业,工作的公司名称等,以及相关的一些细节。针对这类问题,申请者只需如实回答,并适时主动的出示证明自己言论的相关文件,比如毕业证、成绩单、辞职信、以前的名片等。签证官还会问选择美国、目标学校、所学专业的原因,对于这部分问题,申请者要提高警惕。虽然有些申请者有毕业之后在美工作几年或者移民的打算,但这正是我们重点向面试官回避的。
2 申请原因
我们可以从学术氛围、可用资源、教育水平等方面强调美国的优势,尤其可以强调自己的学校在所学专业上的特点。当签证官问申请者申请了几所学校,分别是什么的时候,一般列举6、7个相同档次的即可。如果申请的学校过多或者档次拉开的过大,可能会给签证官一个为了到美国而申请的印象,从而怀疑我们的留学动机。
3 专业程度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推荐申请者把学校的地理位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了解这个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流程、自己所学专业或者导师最近的研究课题等。如果设计到一些敏感专业,尽量详细介绍自己即将开展的课题的“非敏感性”,并积极出示相关证明材料,如美国导师写的support letter、导师的简历以及自己在相关领域的论文等。
4 就业前景
不管冷门专业还是热门专业,申请者都要尽量让签证官看到申请者对就业的信心。尤其需要强调所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以及潜在的就业方向,可以列举需要此专业人才的大公司、政府部门或者学校的名字。
下面是23个面签中常见的问题:
1) What will you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 (你将在美国学习什么?)
2) What is your major? In what aspect of your major will you study?(你的专业是什么?你准备修什么方面的专业?)
3) What will you do in USA? /Are you going to study in USA?(你准备在美国做什么?/你准备在美国学习吗?)
4)Why not continue your studiesin China?(为什么你不继续在中国学习呢?)
5) When/where did you get your BS/MS?(什么时候/在哪里你拿到理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
6) What/where are you studying now? (你现在在哪里学习?)
7) How long will you study inUSA? (你将在美国学习多久?)
8) Have you received any scholarship?(你拿到什么奖学金吗?)
9) Why you don't receive financial aid from this Univ.? (你为什么从学校获得了助学金?)
10) What do you do with yourwork for PhD? (你为你的博士学位做了什么)
11) What is your purpose for the visa? (你的签证目的是什么)
12) What is your academicbackground? (你的学术背景是什么)
13) How do you know this Univ.?(你怎么知道这所大学的?)
14) What is your plan? Whatwill you do after graation? (你有什么计划?毕业后准备做什么?)
15) Give me three reasons thatyou will come back to China? (给我三个你会回中国的理由)
16) Can you explain why 90%Chinese students didn't come back? (你能解释为什么90%的中国学生都不回国吗?)
17) Why do you choose thisUniv.? (你为什么选择这所大学)
18) Why do you like your major?(你为什么喜欢你的专业)
19) Why do you want to study inUSA? (你为什么想在美国学习)
20) Why do you want to pursue adoctor's degree? (你为什么想攻读博士学位)
21) What is the most difficultclass do you have? (你觉得什么课程比较困难?)
22) Have you assigned anytutor? (你有安排导师吗?)
23)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major now and the major in USA? (你现在的专业和你在美国念的专业有什么不同?)
❹ 美国留学-在申请博士的时候应该如何跟教授套磁
博士的套磁是一场范围广,时间长的博弈。
范围广: 套磁分为有目标的套和无目标的套。
有目标的套磁对象为
a) XX领域里的大牛导师,你听过他的名字,拜读过他的文章,对他在这个领域的成就佩服万分;
b)你本科或者研究生的导师的好友,学术伙伴或者同学,你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c)在某场演讲会,学术交流会等场合有过一面之缘的教授,你可以借由这些活动与之产生联系。
无目标的套磁对象:这类大多数是你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寻找到的教授,每个学校每个院或者系里都有faculty的名单,里面会有每个教授的学术经历以及研究方向的介绍,这类套磁对象的数目是最多的,在套磁中可能会占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数量。
时间长:很多人觉得套磁就是在提交了申请之后给教授发发邮件,其实不然,套磁工作要在你还没有确定申请的学校的名单之前就要开始。
首先,大部分美国院校的博士审核都是由教授来决定的,所以如果一个教授在拿到你的申请材料之前就和你有过联系和沟通并且比较欣赏你的话,你的录取是比较有保障的,那么这样的学校一定要作为你的主要申请学校。所以如果你等到提交申请之后再来跟教授发邮件套磁,教授当时可能已经有了中意的博士生候选人,那么你的录取希望就会降低。
其次,套磁的内容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探讨,博士毕竟是一份工作,你要去给教授打工,所以“薪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教授,你和他聊得很投机,他也很希望你去读他的博士,这时候你不要先急着高兴,谈钱不伤感情,你要问清楚教授,实验室最近发展好不好啊,这个余粮,不是,这个研究经费多不多啊,我来能不能有全额的奖学金啊,RA或者TA有没有啊。这时也有很多可能性,有的教授可能阔气地说我们实验室钱管够,但是有的教授可能会说,这个第一年反正也是上课多一些,可能奖学金没有多少,不保证有全奖,但是第二年可能就有了。这个时候你就要自己去权衡,如果有的教授的资金不够,需要你自费一年或者两年,你是不是还愿意去。
然后,套磁时间的跨度应该是从每年的八九月份就可以录取给目标教授发套磁信,然后陆续广撒网给更多学校的本专业的教授发邮件,一来要确认学校的招生体制,是教授话语权大还是招生委员会的话语权大,但是不管是哪一种,都应该要跟教授保持长期的沟通。二来不是每个教授都会有博士生的名额,所以如果有回信的老师但是婉拒了你,你也可以问问他有没有合适的老师能让你联系,毕竟他可能比你更懂院系的安排。三来广撒网的回复率不会很高,所以要有心理准备,比如100封发出去可能有个位数的回复,但是不要气馁,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情。四来提交申请之后也要继续套磁,包括拿到几个学校的录取后也要持续套磁争取更多的奖学金,有时候除了邮件沟通,教授也会主动邀请进行Skype或者是其他的online interview来让彼此有更好的交流,拿到录取后也有可能被学校的教授反套,这个时候你也要思考一下通过和他的交流来确定是否去他的组。
最后,博士申请一定要提早规划,硬件与软件的实力都很重要,研究方向与经历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所以一定要提早想好是否申请博士,早早规划安排起来吧~
❺ 在美国学校的官网里怎么找到每个教授所研究的课题呀怎么在academic里找不到呢,生物专业,申请phd
你好:
一般每个大学的网站的各个分院都会有各自的网页, 在网页里你可以主要寻专找下面的关键词属:
PROGRAMS
RESEARCH
PROJECTS
或者是看学院的STAFF名单上,一般有的老师的名单你可以点击进入, 里面会有他/她正在带领的项目或者实验室的详细情况.
希望对你有帮助, 祝你好运
❻ 美国教授常用的三种授课方式
美国学校上课时注重互动性,不会一味死板的讲课,美国教授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可以分为这三类:交互式,案例式,小组合作式。并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相互交叉,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来形成多向沟通颤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一般老师会在课堂上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观点,随时提问,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
本学期我International Finance的课堂,老教授采取的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每节课上老师都会一边讲一边随时提问,课堂中也可能随时会出现讨论甚至辩论的情况。有一节课我们讲到跨国公司(MNC)的问题时,教授说:我们享受着印度中国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的低价产品,大量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个问题是比较基础的观察性问题)
当有同学提到工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差时,教授问如果当地的工作标准只能达到这样(较差)的标准,那么来自更发达国家的MNC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吗?(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分析问题,站在双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当有同学提到童工问题时,老师问我们怎么看待童工,一方面国际法律规定不能使用童工,但另一方面,每一个童工背后都有一个等待孩子拿薪水回去的家庭,这样的矛盾你们怎么看?(这种问题属于更深度的争议性话题,涉及法律、道德、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等等方面)
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后大家会真的去思考,教授说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后班里立马就热闹起来了,大家各自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课堂的互动方式和老师们授课的方式,尽管问题不一定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这样的过程却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也很常见,很多教授也希望实现教学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乏有良好氛围的课堂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但更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教授们带着期待的眼神提出一个问题,但大家都纷纷低下了头,要么假装看书要么根本无所游洞余谓自己该做啥还做啥。
教室常常在这时异常安静,教授再说:那我点名一位同学来讲讲吧。大部分人都会心里默语不要挑到我啊不要挑到我。有时候大家甚至会抬起头用眼神抗议低声说不要啊。这时候如果有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来讲一点自己的看法,那全班同学都得长出一口气,好似被解救了一样。
这样的课堂真是神滚尴尬到底,但公子在国内不少遇到这种情况。的确这种情况是视班级氛围和教授的课堂感染力而定,但本质上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甚至很抗拒。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详细复盘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对现有案例进行观察和描述,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深入归纳分析后,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其它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达到应用和创造的目的。
美国大学中施行案例教学最有名的就是哈佛商学院的MBA班了,全部教学采用纯案例分析,没有教材和专门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是像财务和金融这样的课。而我有幸在那里上过课,就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哈佛MBA班的情况。HBS每年MBA班招收九百多人,来自世界各地。一共十个班,每个班大概九十三四个人,华裔加中国籍学生一共大概十来个人。就像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大大的半环形阶梯教室里每个座位前有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教室前面的大半面墙壁都是上伸下拉的黑板,教室后墙一圈挂着所有同学国家的国旗,看起来很是气派。
在这里,案例教学一般的课堂互动方式是:在课堂开始时教授极简单的介绍案例后,点名一位同学详细的介绍案例背景和具体情况,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完成整个案例分析过程。
举例我上的一节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ontrol讲阿里巴巴上市案例的课。教授拿着阿里巴巴送的一个全部子品牌纪念品礼物说我们今天讲阿里巴巴的案例,然后点名了一位同学来具体介绍。被点名的同学介绍了案例背景,也讲了自己的对阿里这个企业的评价和对上市案件的见解,大概用了五六分钟。
一般情况下第一位同学需要讲的比较多,根据课堂的情况第一个同学应该是提前知道自己是要发言并做有准备的,但有时教授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有提前了解案例,会随机挑中一位同学来讲。如果提前没有阅读案例材料的话就倒霉了。
接下来就是教授和同学们之间持续的随机互动了。老师发问,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教授点到名字的你就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教授会把你有价值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下一个问题再挑下一个同学回答。这节课因为是中国的案例,开始挑到的几位发言同学中国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也是为了大家更好理解背景。
总的来说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老师和同学都不时有精彩发言,也常常有笑声。有时候教授会咄咄逼人一直不断的就你的发言问你问题直到你说清楚了或者你说不出来话沉默然后换下一个人问。整一节课课堂氛围是快节奏的,紧张而激烈。
一节课结束准点下课,课后那位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走到我坐的这个方向来我们还聊了聊,没有问他是哪个国家但一定不是亚洲人,问他有用过淘宝和天猫吗他说用了,为了体验一下。
案例教学在国内外都并不罕见,像我学商科的,离不了的就是真实企业案例的分析。但本科阶段一般不会做纯案例教学,一方面基础知识覆盖不全面,另一方面深入分析的难度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严谨收集信息构建案例库的意识的确远不如国外。
只是说到国内的案例分析我和我(国内的)小伙伴们也是真的醉了。暂且不谈国内课堂上难以互动的问题,光是案例本身有时候看得我都想摔门而出,你能想到我们的老师还是用90年代甚至更早的案例吗?你能想到那些虚拟的案例老师只是改改数字年代,其它都是换汤不换药吗?
你能想到老师讲一个案例PPT浮光掠影带过得了,学生们拍拍照片当作笔记得了,一节课学完学的啥自己也不知道就想着中午午饭吃点啥的感觉吗?我在美国上这么多课还没见过哪位老师一节课下来全部只用PPT完成教学的,很多优秀的课堂教授们都是全程手书,几面黑板写的满满当当清清楚楚,更没有见过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拍照笔记的,活页的笔记本都是记了一页再记一页,回头再看还能随时添加修改和补充。
小组合作式教学
第三种小组合作式也是美国一些教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小组成为课堂的基本单元,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基本上要贯穿整个学期,包括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小组展示等等。
我上学期和本学期有两门课主要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中一门课叫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就是《小组沟通》,所以自然而然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讲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特点等基本信息,并说明这门课需要班里同学分成小组来完成一个课题项目。第二节课上教授让每一位同学自我介绍,全部完成后大家自由分组,只要每组人数在3到5人就可以,而这个小组就是贯穿整个课程的。
这门课里每个小组要完成大课题就是解决一个学校或周边社区里存在的普遍问题。一开始每位同学都提交一份观察报告,提出个人发现的若干现象和问题。教授将问题分类整理后,每个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整个学期中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形成原因,分析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和可能途径,尝试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整个学期中需要组员之间密切配合以达成长期的合作与分工,课程中期需要将自己小组的调研情况、调研方法的使用和研究进度等向教授和全班同学做汇报。最后在期末项目结束后,每个小组再做最终汇报。
我们小组当时研究的是学校新颁布的关于足球赛期间学校足球场及周边管理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我们学校的足球赛是学校以及周边几个镇一年一度的盛事。)当时我们小组五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来对比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政策颁布前后的影响的调查,二是大家对新旧政策的评价。并且在通过给被调查对象播放一个足球赛中打架滋事的视频,分别记录他们在看视频前后对新政策的评价。以此来考察新政策的可行性和可能的需要完善的地方。
当时我们小组的在线调查问卷发出后大家反响特别强烈,在我们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镇里,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内我们接收到了1000份的反馈,直接惊动了学校,系里专门找到我们,要求我们做出承诺和声明,声明这个研究项目目的和用途;承诺这份调查与学校官方无关等等。想想还是很好玩的,最后我们这个研究我们小组所有的同学都得了满分。
在国内我们的课堂也常会有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完成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但小组讨论时大家都用来聊天八卦了,等老师一走近装模做样的聊两句,一没人监督就各自玩手机了。
在国内时我最讨厌的就是小组作业,每一次作业小组里都总会有人是漠不关心然后指望着其他人干活,每一次作业都是套路般的拿东拼西凑的素材加工一下塞进现成的PPT模板,到后来连分工都定了,你就搜集材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整理资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做PPT吧,其他的不用管了。
我倒想不起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提升,除了做PPT的速度有提高。你若说学习的深度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的,你自己愿意学,那肯定能学到很多啊。
第一人天生有惰性,既没人要求我学到深入学习又没人考核我学习的程度,那我宁可看会电影。
第二,即使我学的好也没有人给我一个即时反馈也没有人给我加分啊,我还哪里有劲头学。天天打游戏但就不升级你也不想玩这款游戏了啊。
第三,低效的课堂学习带来学生长期对课堂教育的失望,大学里很少有学生一门心思学习,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有好玩的想法再想让学生配合也很难。
以上就是86带来的美国教授最常用的三种授课方式详细介绍,和中国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课堂更希望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在严厉看守下被动学习,这也是美式教育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