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聘教授有种族歧视吗
⑴ 你怎么看待哈佛大学被告一事呢
这件事终究还是哈弗的大学的做法伤了李波的心,他身为哈佛大学的著名的化学教授,曾经为哈佛大学带来了巨额的科学研究经费,足足有1000多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有7000多万元。这样的数字是令人感到震惊的,但是此次事件的当事人却在学校中担任着极其重要的职位,也有着很深厚的影响力。但是,却受到了美国司法部的指控,面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李波的心中自然是感到十分的不解和愤怒。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无力的指控都是无法冷静面对的,这是人之常情。而作为李波的常年任职的学校,为之付出了一辈子心血的哈佛大学,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无动于衷,没有丝毫要为李波辩解和证明的意愿。着实令人感到心寒,又让人感到愤怒。
⑵ 在美国做个普通的大学教师和在国内做个重点大学老师,哪个好
1、如果你向往国外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源活环境,去美国做个普通的大学老师对你的生活质量提升很有帮助;
2、美国大学间的人事斗争不如中国那样复杂,公平性还是相对(只是相对,不排除种族歧视等因素)有保障的,但是你如果想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而已,还是在中国的大学比较有保障。
⑶ 美国耶鲁大学被指招生中涉嫌种族歧视,这是怎么回事
之所以美国的耶鲁大学被指责在招生中涉嫌种族歧视,是由于每年被耶鲁大学淘汰的数10名学生中,这些人其实都符合招生标准,但是却因为种族背景而遭到了耶鲁大学的淘汰,所以才会遭受美国司法部门的职责。
我们知道现在美国的反种族歧视,反警察暴力执法的活动是愈演愈烈,那么就说明美国司法部门是不可能让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的,总需要一些契机来扑灭一下这场大火,所以司法部门极有可能会利用这一次对美国名牌大学耶鲁大学进行指控,来息怒这些人的怒火,这项调查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了,并且主要是美国联邦机构接到了许多人的检举,并且被指控的大学可不仅仅是耶鲁大学,还有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这些都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大学,这些人在招生中都涉嫌了种族歧视,并且这些理由都是有理有据的,那么美国联邦机构就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这些学校真的会有种族歧视。
⑷ 美国种族歧视的例子有哪些
1.18岁黑人青年迈克尔·布朗和朋友在密苏里小城弗格森街上行走时,在没有触犯法律的情况下被一名白人警察连击数枪身亡。
2.美国宪法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黑人的地位。
3.美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怀疑中国台湾科学家李文和是间谍,将他逮捕入狱,长期审讯监禁。最后查不出证据,就扣上“私自下载机密资料”的“罪名”,判以轻罪,罚款释放。
4.李亮畴是著名的人权律师,为人公正,又很能干。克林顿总统提名李担任司法部主管民权事务的助理司法部长,但是美国国会不通过,理由是他支持保护少数族裔权益的“平权法”。
5.十七岁的学生黄永新同几个亚裔学生在布鲁克林羊头湾地区的街头玩耍,有人向警察举报,说他们握有手枪(实际是有的学生拿着玩具枪),警察不问青红皂白前来拘捕,并开枪把黄永新打死。
(4)美国大学招聘教授有种族歧视吗扩展阅读
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认为自己所属的团体,例如人种、民族或国家,优越于其他的团体。
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种族隔离政策使歧视官方化,但它往往在未被合法化时被执行。麻省理工学院与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在2003年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工作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广泛的种族歧视。
名字“听起来像黑人”的应聘者得到面试的机会回比名字“听起来像白人”的应聘者少50%。调查结果被研究者视为种族偏见已经植根于美国不公平历史的强力证据。
⑸ 为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老师
最近,两件事再次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 一是,前不久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 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都表现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即使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从那以后,就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 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⑹ 为何有些世界一流大学不爱招中国学生
有两件事再次引发了我对中国教育的担忧。
一个是,跟一位美国名牌大学金融教授谈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时,他说他们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国博士研究生了。
这不是种族歧视问题,他自己也是中国人,而是因为过去多年的中国学生,开始学习成绩都好,后来做博士论文研究时虽然未必突出,但还可以,可是等到毕业上学术市场找教职岗位时,表现都不好,没办法找到一流大学教职。所以,他们不想再浪费时间培养中国学生了。
实际上,不只是他们大学有这个打算,我所在的耶鲁和其他大学,也讨论过同样的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决定完全停招中国学生,但有意识地少招或者偶尔不招。
以2015年为例,美国的前30名金融系毕业的博士中,来自中国的不少,但找教职岗位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学院,那个大学当然不错,可是,这么多中国博士生中没有一个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这些博士都毕业于顶尖金融院系,这一结果很让人失望,各学校投入的资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第二是,在美国金融和硅谷高科技行业中,印度裔高管远超华裔。
大家熟悉的谷歌、微软、Adobe、软银、花旗集团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在这种级别的美国公司中似乎想不起一个中国人CEO。公司副总裁一级的印度人就更多了。
而且,不只是美国企业界里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反差这么大,在大学里也如此。比如,几年前美国主要商学院中,有12个在选拔招聘商学院院长,其中有10个给了印度裔聘书,没有一个给中国裔。尽管后来一些印度裔谢绝了,但这本身也反映出中国和印度之间在教育、文化上的差距。
中国人天赋好,又聪明勤奋,但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令人失望,跟美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人差别那么大呢?
答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包括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另一方面是与中国文化鼓励“听话”“顺从”紧密相关,这些文化烙印实际上是中国人一辈子的包袱,走到哪里都无法丢掉,到哪里都吃亏。
中国文化鼓励“听话”和“顺从”
之所以中国人跟美国人、印度人的差别这么大,也当然跟中国文化鼓励“听话”“顺从”紧密相关。在中国长大的过程中,父母等周边的人都教你“乖乖听话”、听长辈的话。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见到比自己年长的,都要小声讲话,要顺从听话,不能挑战长者和权威的言论。
正因为从出生开始,二三十年之内,周边大多数人都比自己年长,都是自己必须要顺从听话的对象,所以,每个人在成长的二三十年里都会被驯化得乖乖的,没机会锻炼讲话辩论。长大后即使想学习辩论、学习作报告演讲技巧,也很难改变从小被迫养成的“听话不作声”习惯。
在中国,别人说“你的孩子好听话”是对你子女的表扬,父母也会因此而欣慰。而我在美国生活的30年里,从来没有听到美国人以这种话去夸奖人家孩子的,因为美国人会认为“听话”“顺从”是贬义,是没有个性的表现,因此,没有人愿意被这样评价的。
美国学校更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看,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
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
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