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副校长名单
⑴ 暨南大学的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校长:胡军
党委书记、副校长:林如鹏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叶勤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
副校长:周天鸿、刘洁生、宋献中、饶敏、张荣华、叶文才、洪岸、张宏
校长助理:王志伟 历任领导 端方 暨南学堂创办人 廖承志 董事长(1963-1970,1978-1983) 郑洪年 堂长(1907-1909,1927-1934) 陈序经 校长(1963.1-1964夏) 杨熙昌 堂长(1909.1-1911.10) 杨康华 校长(1964-1970,1979-1983) 赵正平 校长(1918-1920,1921-1925) 荣毅仁 董事长(1985.1-1994.1) 柯成懋 校长(1920夏-1921秋) 梁灵光 校长(1983.10-1991.6) 姜琦 校长(1925秋-1927夏) 钱伟长 名誉校长(1991.6)董事长(1994.1) 沈鹏飞 代校长(1934.1-1935.7) 周耀明 校长(1991.6-1995.12) 何炳松 校长(1935.7-1946.5) 刘人怀 校长(1995.12-2005.12) 李寿雍 校长(1946.6-1949.5) 胡军 校长(2005.12) 陶铸 校长(1958.6-1963.1) 戴秉国董事长(2013.11) 暨南大学是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也是最早设立校董会的学校之一。国立暨南学校校董会经北洋政府教育部批准于1922年3月成立,敦聘教育界、侨务界、实业界的著名人士史量才、黄炎培、张謇等17人担任校董。1927年国立暨南学校改名为国立暨南大学。1931年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6次常务会议决议,暨南大学成立新的校董会,由宋子文、林森、孔祥熙、马超俊、陈耀垣、余井塘、吴铁城、萧佛成等11人为校董,陈立夫、孙科、郑洪年为常务校董。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1963年2月9日成立暨南大学董事会,敦聘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和教育界、侨务界以及海外、港澳知名人士为董事,廖承志先生任董事长。1970年,暨南大学被迫停办。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恢复暨南大学。1978年6月9日廖承志先生主持召开复办后第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复办暨南大学有关工作,审定了《暨南大学发展纲要(1978—1985)》,通过了暨南大学董事会章程。董事会的宗旨是:发扬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精神和支援祖国四化建设的积极性,协助政府办好暨南大学。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聘请海外侨胞、港澳同胞中的知名人士和国内热心教育人士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廖承志先生继续担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廖承志副委员长逝世。
1985年1月召开暨南大学董事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讨论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文件精神,会议决定学校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和成立教育基金会,以加强对外联络和宣传,更好支持学校办学,本届董事会由荣毅仁副委员长接任董事长。
1994年1月召开暨南大学董事会第三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学校关于创造条件,争取进入国家“211工程”行列的报告。荣毅仁先生因担任国家副主席,国务活动繁忙,辞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职务,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接任暨南大学董事会董事长。
1999年1月30日召开了第四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换届工作并规划学校跨世纪的发展蓝图。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任暨南大学第四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任董事长。
2003年11月16日召开了第五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换届工作。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继续担任暨南大学第五届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继续任董事长。2005年10月26日荣毅仁先生逝世。
2008年11月15日召开了第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暨南大学工作报告》和《暨南大学第五届董事会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暨南大学董事会章程修改草案》,并向新一届董事颁发了聘书。与会董事还对我校的新校区规划和建设以及申报研究生院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继续任董事长。第六届董事会还增设了永远名誉董事一职。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董事长逝世。
2013年11月15日召开了第七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原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戴秉国担任董事长。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和广东省省长朱小丹为暨南大学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颁发了聘书 。 暨南大学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戴秉国副董事长 马万祺、何厚铧、朱小丹、崔世安、马儒沛、谢杭生、刘谦、陈云贤、王志民、陈斯喜、曾宪梓、余国春、霍震寰、胡军 秘书长 胡军(兼) 副秘书长 马有恒(兼)、陈永棋(兼)、蔡冠深(兼)、林如鹏(兼) 董事 马有恒、王敏刚、王赓武、方小榕、方文雄、孔健岷、古润金、石汉基、叶惠全、朱孟依、任克雷、刘人怀、刘宇新、刘泽彭、刘皇发、刘晓航、许智明、许慕韩、李鲁、李文俊、李秀恒、李国华、李沛霖、李思廉、杨钊、杨孙西、杨华根、杨国强、何世柱、佀志广、宋海、张力、陈本显、陈永棋、陈有汉、陈有庆、林光如、林如鹏、周泽荣、郑家纯、赵广、赵阳、柯为湘、钟立雄、钟阳胜、贺一诚、唐志坚、黄屏、黄智隐、龚中心、梁仲景、梁志斌、彭磷基、程金中、曾智明、蒙德扬、雷振刚、蔡冠深、廖泽云、廖雅彦、廖锡麟、颜开臣、戴国坤、戴德丰 永远名誉董事 王华生、方润华、陈学忠、陈焜旺、郑裕彤、郭全强、唐翔千、符易亨、薛君度
⑵ 暨面大学副校长名单
暨南大学现任领导及分工如下:
胡军校长 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分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审计处。
林如鹏党委书记、副校长 负责学校党委全面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党委组织部/机关党委、党委统战部、对外联络处,联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华文学院。
周天鸿副校长 联系环境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光子技术研究院。
刘洁生副校长 负责珠海校区、深圳校区工作,联系人文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电气信息学院、轨道交通研究院、深圳旅游学院。
宋献中副校长 分管社科处、发展规划处、财务与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侨事务办公室)、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联系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研究院。
饶敏副校长 负责学生工作,分管工会委员会、学生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离退休工作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系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艺术学院。
张荣华副校长 负责南校区工作,分管招生办公室、保卫处(政治保卫部)、基建处、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联系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体育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
叶文才副校长 分管医学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实验技术中心、招标采购中心、实验动物管理中心,联系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药学院。
洪岸副校长 分管科技处(地方研究总院)、图书馆、学报编辑部,联系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大气环境安全与污染控制研究所。
张宏副校长 负责全日制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分管教务处、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联系国际学院、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创业学院。
⑶ 安庆有哪些大学
安徽大学校长 程演生(石牌)
中国科大副校长 陈晓剑(桐中毕业)
同济大学副校长 蒋昌俊(安庆一中79届)
复旦大学副校长 陈晓曼(安庆二中72届)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查显友
东北大学副校长 左良(高河高中毕业)
暨南大学副校长 陆大祥
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朱大勇(枞阳)
⑷ 谁认识暨南大学的蒋述卓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
蒋述卓,男,1955年生,广西灌阳人。文艺批评家,学者。文学博士。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现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等。《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中国文学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广东省高校统战理论研究会理事长等。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山水美与宗教》、《宗教艺术论》、《在文化的观照下》、《中国山水诗史》(合作)、《中国山水文化》(合作)、《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学术研究史》(合作)、《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作)、《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主编)、《文学批评教程》(主编),文学评论集《诗词小札》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艺批评文章逾百篇。论文《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学术上提倡将文学放到文化背景中去观照与研究,并倡导文学批评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在古代文论研究方面有较独到的贡献。此外还写作散文,发表过《戒台读松》、《生命是一部分》、《不饮而醉》等30余篇散文,并对散文发展的趋势发表过文章。已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近百名,曾获暨南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暨南大学八五期间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96年被广东省高教厅遴选为“千、百、十”工程省级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中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二等奖,全国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评论类),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编辑本段
学历
1977年考入广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考取同系文艺学专业研究生,
198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留校任教。
1985年9月考入华东师大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艺理论家王元化教授。
1988年6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后分配到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学报副主编、主编、文学院副院长、院长。
1995年底起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1996年底兼任党委副书记,
2000年2月起任党委书记、副校长。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为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
编辑本段
学术兼职
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
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
《文学评论》、
《中国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研究》、
《民族艺术》等杂志编委;
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编辑本段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宗教与艺关系、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编辑本段
所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
中国古典文学
文艺理论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硕士生课程:
文艺学专题研究
创作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专题研究
文艺文化学
博士生课程:
比较诗学
中外文论
文学与文化
当代文化个案研究
重要讲座(含电视讲座)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新时期创作理论的嬗变
佛教与中国美学
新世纪文化转型与文化走向
城市文化与城市审美
编辑本段
承担课题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5.2万,2001-200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东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广东省“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万,2002-2004
文化诗学:文学批评的东方视野,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项目,4.2万,2000-2002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1.2万,1996-2000
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1. 5万,1997-2000
大学潜在课程及其人才培养,教育部高教学会项目,0.8万,2001-2004
广州市天河区文化产业规划及对策,广东省科委研究项目,5.0万,2002-2004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现代价值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20万元,2005-2008
现代文艺建构中的中国古代文论 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十五”发展规划项目 10万元,2005-2008
媒体时代的文艺存在方式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万元,2005-2008
编辑本段
主要著作
学术著作(含与人合著、主编)
《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1993年再版
《中国山水诗史》(合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山水美与宗教》,稻禾出版社(台北),1992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在文化的观照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资料汇编•文气编》(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宗教艺术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宗教文艺与审美创造》,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禅诗三百首赏析》(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文学与文化研究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批评的文化之路》(主编),中国社会科[1]学出版社,2003
《宗教艺术论》(图片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宗教艺术与审美创造》(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跨文化视野与现代化进程》(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20世纪中国古典文论学术研究史》(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发表学术论文逾百篇。
编辑本段
主要论文
代表性论文
1.将古代文论放到中国文化背景下去考察研究,《文艺理论研究》1986-3
2.宗教与山水结合的历史文化考察,《文艺研究》1986-5
3.从文学本体论出发看中国文学的发展(合作),《新华文摘》1987-10
4.试论汉魏两晋中国对印度佛教的接受,《福建论坛》1987-4
5.齐梁浮艳文风与佛教,《华东师大学报》1988-1
6.北朝质朴文风与佛教,《文艺理论研究》1988-4
7.支遁与山水文学的兴起,《学术月刊》1988-6
8.佛经翻译理论与中古文学、美学思想,《文艺研究》1988-6
9.佛教故事与中古志怪小说,《文学遗产》1989-1
10.试论佛教美学思想,《云南社会科学》1990-2
11.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中国社会科学》1991-2
12.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1-1
13.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中的悲剧意识,《华东师大学报》1991-5
14.佛教心性学说对古代文艺心理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1
15.古代诗论中的以诗论禅,《广西师大学报》1992-1
16.说“飞动”,《文学遗产》1992-5
17.宗教艺术的涵义,《文艺研究》1992-6
18.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文艺理论研究》1992-6
19.禅宗与艺术独创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3-1
20.应当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文化史派”,《江海学刊》1994-3
21.走近岭南——论广东文学的文化走向及其评价,《岭南文报》1994-6-20
22.自然在宗教中的地位及其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4-1
23.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暨南学报》1994-4
24.跨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前景展望,《中国比较文学》1995-1
25.南朝崇佛文学略论,《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2
26.论洛夫中、后期诗歌的禅意走向及其实验意义,《现代中文文学评论》(香港)第4期,1995年12月
27.说“文气”,《中国文学研究》1995-4
28.中国书法理论中的山水喻象与人文精神,《东方文化》1995-3
29.中华文艺理论的人文精神,《开放时代》1995-3、4
30.走文化诗学之路——关于第三种批评的构想,《当代人》1995-4
31.批评理论的方向与希望,《作品》1995-6
32.文学情缘与艺术才气大展示——评《香港当代文学精品》长、中、短篇小说卷,《香港文学》1995-6
33.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文艺理论研究》1996-1
34.《经律异相》对梁陈隋唐小说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1996-4
35.八十年代古典文论研究略评,《文学遗产》1996-3
36.宗教艺术的象征:意义的蕴藏与转换,《民族艺术》1996-2
37.禅与自然,《东方文化》1996-3
38.禅悟与艺术想象,《广东社会科学》1996-5
39.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
40.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今日东方》(香港)1997-1
41.草色遥看——我所知道的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中国比较文学》1997-4
42.解放思想,认真反思,开拓创新,《文学评论》1998-3
43.关于文化艺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1998-4
44.中西艺术真实观的异与同,《社会科学家》1998-5
45.论史铁生作品的宗教意识,《南方文坛》1999-1
46.大学理念与现代化,《暨南学报》1999-6
47.对话:理论精神与操作原则(合作),《文学评论》2000-1
48.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研究的进程与前景《文艺研究》2000-1
49.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合作),《文学评论》2001-4
50.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古典文论的文化学研究的成就(合作),《文学遗产》2001-4
51.21世纪文艺学发展与中国现代人格建设(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01-1
52.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中国文学研究》2001-4
53.走 向 现 代 :中 国 文 艺 学(合作),《人民日报》2001-5-2
54.禅与艺术的澄明,台湾南华大学《两岸当代禅学论文集》2000-5
55.对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方 法 及 其 古 代文 论 研 究 方 法 的 反 思(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1-2
56.论城市文学研究的方向(合作),《学术研究》2001-3
57.城市与文学关系初探(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1-1
58.中国古典文论表达的东方特性,《光明日报》2001-8-1
59.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评述,(合作)《学术季刊》2001-4
60.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合作)《华南师大学报》2001-5
61.玄学和文学的两次对话,(合作)《光明日报》2001-12-19
62.80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术活动评述,(合作)《福州大学学报》2002-1
63.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合作),《求是》2002-1
64.都市文学研究现状鸟瞰,(合作)《社会科学报》2002-7
65.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暨南学报》2002-2
66.学科交叉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合作)《中国比较文学》2003-2
67.论中国古代诗学的原创意识,《文艺研究》2003-2
68.广场文化:城市文化的新资源,《广东社会科学》2003-4
69.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文艺理论研究》2003-5
70.论王元化“综合研究法”的文化诗学意义,(合作)《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
71.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合作)《文艺争鸣》2004-3
72.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态势,《光明日报》2005年3月25日
73.现实关怀、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文艺争鸣》2005-3
74.佛经传译的跨文化交流模式,(合作)《文艺研究》2005-4
7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文学评论》2005-6
76.多维视野中的古代文论现代转化,《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77.消费时代文学的自身调整与建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78.传承与延续:叩问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教学论文
华侨高校境外与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合作),《高教探索》2003-2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中国大学教学》2003-5
论大学潜在课程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合作),《东南大学学报》2004-1
建构侨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暨南高教研究》2005年第2期
编辑本段
荣誉与奖励
曾获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
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佛教境界说与中国艺术意境理论》,全国首届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994
《中国山水文化》(合著),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998
《宗教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学术著作二等奖,1999.7
《宗教艺术论》,广东省第五届优秀图书奖三等奖,1999.11
《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
广东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广东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1999.10
社科成果综合评价“广东省第二届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称号,2000
“千百十工程”科研成果,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1
《城市文学:21世纪文学空间的新展望 》,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1
《试论原始宗教艺术的产生》,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2001
《新人文精神与21世纪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广东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广东省作家协会)2003
《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广东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政府奖),2005
教育部第四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
⑸ 饶敏的个人资料
饶敏,女,1963年8月出生,籍贯四川仪陇,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92年1月任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副处级)。
1998年5月调入暨南大学,先后任暨南大学纪委会办公室主任、电子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人事处副处长(2001年)、人事处副处长(主持工作,2002年)、人事处处长(2003年)。
2011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5)暨南大学副校长名单扩展阅读: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女性职业规划及发展及研究等,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大学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广东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专项资金教育科研重大项目《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研究——基于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视角》、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职业女性工作时间匹配与幸福体验的双路径模型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视角》等。
发表《美国高校教师逐步退休政策》、《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培养的路径研究》等论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横向项目多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饶敏
⑹ 暨南大学学校领导
暨南大学,这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学府,诞生于1906年的南京,清政府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初衷,创立了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暨南学堂”。其名源于《尚书·禹贡》中的“暨南”之意,象征着面向南洋,传播中华文化于全球,体现了对教育使命的坚定和文化自信。
自1996年跻身“211工程”以来,暨南大学实现了显著的发展跨越。2006年,学校庆祝了建校一百周年的辉煌时刻。在教学评估中,学校屡获佳绩,为国家培养了超过20万各类人才,对国家建设、海外华人华侨事务以及中华文化弘扬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
暨南大学学科门类丰富,师资力量强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子。目前在校学生超过45000人,其中海外和港澳台学生占比可观,他们来自136个国家和地区,为暨南大学增添了多元化的色彩。学校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期早日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现任领导层包括校长胡军,以及蒋述卓、陆大祥、周天鸿、刘洁生、林如鹏、宋献中、饶敏等多位副校长和校长助理王志伟。历任校长中,从早期的创办人郑洪年,到近年来的胡军,每一位都为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暨南大学副校长名单扩展阅读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中国大陆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暨南大学学科健全,优势学科明显,同时具备“国际性”、“外向型”的特点。学校名牌专业以新闻、经管为主。1995年,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在台湾复校,从此暨南大学在海峡两岸开始了共同发展之路。 学校主页:http://www.jnu.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