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美国大学教授
你要去找faculty,难度根据专业,要去的学校和文章产量来决定。
如果是理工专业的内,那么可以说是容最悲剧的,博士学位只是最低的要求,除了要是top高校的博士生外,你还需要很多重量级的文章来表明你在某领域的地位以及你会为学校拿到funding,理工类的基本上是去research school,极少的理工类博士可以在6年到达那个水平,所以如果你是理工类的PhD想留美找faculty,基本上是6年博士+2~6年博后,什么时候攒够文章找到AP了什么时候可以结束博后生涯。
如果是top 50商科方向的PhD,4年毕业后要去找faculty就容易多了,去teaching school有大把的工作机会,去research school还是有点悬,不过比理工类的容易千倍。
总之,要留美找faculty,一个top学校的博士学位是必须的。
2. 美国大学教授要什么学历
专业和专业不一样。 要进tenure-track, 必须是比较好的学校的博士。(但是有些业界分流不大内的专业还要博士后的经验容,比如生物,物理等等)
一半的大学都是research I school. 做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的顶尖论文,teaching skill只要OK就好。如果你自己有申请NSF NIH的funding, 对你更有帮助。
想进入faulty行业,最好读书开始就加入future faculty的training. faculty的准备从踏入学校大门就要开始。
另外硕士不是什么学位,没有人看硕士。 一半我们看简历一是看博士是哪个学校,一个是看本科是哪个学校。 硕士就是修修课。没有人看。如果你再国内有 硕士学位,可以争取申请基于硕士的博士计划,可以减少修课。
念博士修课就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人看博士的成绩单。 大家只看博士的论文和经费。所以你只要能凑足博士毕业的基本学分, 所有的经历都应该放在发表论文,申请经费上面。
3. 在美国大学做教授需要什么条件
在美国大学讲课,可以是已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或正教授,也可以是正在追求“终身”过程(tenuretrack)中的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甚至还可以是某课程的全职(较少)或半职(基础课很多)的讲师;不论是讲授1字头(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还是讲授4字头以上的专业课,可以肯定的是难度绝对很高的。
一个一般大学助理教授位置的广告打出来,即使是位于美国较偏僻的地方,这几年都会有约两、三百人左右申请,筛选的过程绝对透明,大约会有20-40人通过初审(screening),之后经过系遴选委员会讨论,挑出10-15人进行电话面试(phoneinterview),最后仅有5到6人能有机会到学校进行现场面试(onsiteinterview)。即使是一年一签的全时教职,还不能保证第二年一定续约,也是几十、上百个人争一个位置,现场试讲的紧张程度居然不亚于博士论文答辩,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希望籍此积累经验或作敲门砖得到永久位置。
不得不承认有一点在当今的美国是几乎任何其他的职业都不能比的,大学教书的工作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只要质量过关,没犯原则性错误的话,工资虽不高但有保证,重要的是福利待遇属于全美最好的档次,而且全家沾光,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当今,有这样一个工作实在应该庆幸才是。另外大学的工作环境很好,工作时间短,假期多,时间灵活,也很亲子,除非上课,否则不用按点上下班,大体上可以作自己想作的事情,只要自己看得开的话,日子还是可以过的很满足和悠闲的。
4. 中国籍可以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吗
可以的,你被聘用以后,大学会很快帮你解决身份问题比如绿卡,但是是否加入美国国籍还是保留中国国籍,是你自己的选择
5. 如何申请美国大学教职
美国的大学聘任教授主要以年限与学术成果的质量作为考评标准,一般要求任教者每5年上一个台阶,如果到时间仍然不能评上更高级的职称,任教者就会被解聘。这是一种很残酷的制度——俗称“非升即走”(学校一般给一年的缓冲时间重新找工作)。
教授晋升:以学术成果为准
美国大学的教授晋升制度核心是不看资历看能力,不看文凭看水平。那么,如何评判能力与水平呢?硬指标当然是看发表的论文和著作——但大都没有数量的限制和字数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人际关系的作用总体上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没有真实的硬功夫,即便再怎么搞关系也没有用。
哈佛大学:没有终身制副教授
与许多美国大学不同的是,哈佛并没有终身制的副教授。
在哈佛,从助理教授升到副教授首先要经过六关:系教师评价、系主任评价、院教授评价、院长评价、教务长评价、校长评价;其次还要通过校内外的同行评议。
哈佛评选正教授的程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晋升——从副教授晋升为正教授,另一种是从外校直接招聘正教授。这两种情况的共性是,都无须自己申请或申报,但都需要校内外学者专家的严格评议。
虽然美国大学的教授职称评审确实无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绝对客观,但由多人和多方因素决定的职称晋升制度,及一整套完善的职称评审申诉与维权制度,整体上确保了优秀学术人才无须论资排辈就能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