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
⑴ 大学都是双休日吗
大部分大学都是由双休日的,但可能被其他活动占用时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回
1、大学的时间和答课程安排因学校和专业而异,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2、大学生活课余时间多,用唐骏的话说:“大学生是弱势群体,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都没有,但有的是时间”。
3、部分学校大一强制上晚自习,到了下学期就不管了,全靠自觉。大二不再要求晚自习。
4、大部分大学都是有双休日的,但有的学校会安排选修课,实验课,但时间短,最多上半天。
5、不同地区大学情况不一样,甚至一个寝室不同专业的室友作息时间都不同。
(1)中国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扩展阅读:
大学生活的注意事项:
(1)尽量不要旷课。大学的空间相对宽松,不像中学那么严格。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
(2)自己的专业要做好笔记,平时注意划重点。
(3)英语和计算机要好好的学,不能马虎,不能懈怠。
(4)严格要求自己。要自爱,不要随波逐流,放纵自己。
(5)多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培养自己的处世能力,可以开阔视野。不会产生消极或者是颓废的情绪。
(6)平时尽量在图书馆学习,在大学只有图书馆有学习的气氛,而且安静。
(7)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分清轻重主次。
⑵ 大学生活中,你的课余时间都在做什么
大学的课余时间是很多的,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都在做兼职,因为我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所以我的生活费只能是依靠我自己赚取。在周一到周五的上课课余时间我从事的是网络兼职,网络兼职也有很多种类,主要是帮助别人完成一些平台任务。然后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市区从事各种兼职。比如发传单、做服务员、家教等等。
大学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在大一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很多学校社团和学生会,因为在这些组织里面可以很大程度的丰富你的课余时间,还能够锻炼你的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在社团里面还会参加很多社团活动,跟社团里的同学们去做义卖、拉赞助等,这些活动也是很锻炼人的。
在大学里我还是班级的班长,一般的课余时间都在办公室完成各种班级所要完成的事情,做班长是一件很忙的事情,每天各种大小事情忙得我不可开交,甚至很多时候都没有时间吃饭。但是做班长也是很锻炼人的,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交到很多朋友,锻炼到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课余时间最好是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技多不压身。当你身上的技能足够多足够精通的时候,你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很强大。
在大学的课余时间一定不能够玩游戏,因为玩物会丧志。玩游戏还很浪费时间和你的精力,很多人就是因为玩游戏而毁掉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样的人在大学四年既没有学到知识还浪费了时间,真的是玩物丧志。大学的课余时间尽量不要呆在宿舍,因为你会很快适应这种安逸的生活,然后你的生活就不会有挑战,这样会使得你就此沉沦。这样就会毁掉你的大学生活,进而毁掉你的一生。
⑶ 大学生业余时间干什么
第一:到图书馆看书,专业外的书,扩充知识
第二:运动。大学的体育回设施一定要利用,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又了强壮的身体,不怕干不成任何事
第三:谈恋爱。大学的爱情功利性很小,不但可以让你的大学过的很有激情,而且坚固你的爱情,使你工作后少一个烦恼
第四:多结交一些真心朋友。那样有什么困难可以向他们说,向他们求助。
大三是个关键期,很多人在这个时候考过了英语四级或者六级,收获了爱情。
祝你好运!
⑷ 大学生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isiCalc[1]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内时他们很少思考和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论或方法的来龙去脉,大家就能举一反三地学习其他知识,解决其他问题,甚至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
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你可以主动向他们请教,或者请他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参考读物。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些同学曾告诉我说,他们很羡慕我在读书时能有一位获得过图灵奖的传道授业。其实,虽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师,但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教给我多少专业知识。他只是给我指明了大方向,让我分享他的经验,给我提供研究的资源,并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指导我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我在大学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刚入门时,我曾多次红着脸向我的师兄请教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开会讨论时我曾问过不少肤浅的问题,课余时间我还主动与同学探讨、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学生的周围到处是良师益友。只要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大胆发问,经常切磋,我们就能学到最有用的知识和方法。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首先,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例如,当我们在一门课上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就应当积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这个课题的来龙去脉和目前的研究动态。熟练和充分地使用图书馆资源,这是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大学生的必备技能之一。读书时,应尽量多读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附有大量实例,比中文教材还适于自学。其次,在书本之外,互联网也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大学生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各类信息。“开复学生网”开通半年以来,我发现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掌握互联网的搜索技巧,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简单检索一下,就能轻易找到答案。还有些同学很容易相信网上的谣言,而不会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证。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网上还有许多和社区也是很好的学习园地。
自学时,不要因为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认为自己在大学里功课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才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当你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时,我建议你开始自学一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式课程已经在网上无偿发布出来,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网上课 程,做做MIT的网上试题。当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课程时,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的挑战了。
总之,善于举一反三,学会无师自通,这是大学四年中你可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礼物
⑸ 中国大学生如何安排的他们的休闲时间
为了了解在校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的情况,进而把握在校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的状况,我们小组进行了一项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的调查。本次调查是昆明学院文秘2班进行的,发出23份,收回23份(主要针对本班25—48号的同学)。
一、调查情况分析
23名同学中,除节假日外60%的同学每天拥有3—5小时的业余时间,70%的同学对业余时间偶尔做计划,20%的同学有计划,但难于完成。45%的大学业余时间过得忙碌却不知道在忙什么,还有1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大学过得糟糕透了,75%的同学对现在的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为一般。80%的同学认为现在时间的分配对自己进入社会有影响,85%的同学的业余时间主要从事于娱乐活动(玩游戏,上网,睡觉,逛街,闲聊)40%的同学认为业余时间已经足够,40%的同学认为太多了而不知道要怎么利用、55%的同学只在有作业或考试前安排自习,50%的同学认为应该用部分的业余时间来安排学习,但不应占用过多,60%的同学在业余时间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参加测试的同学的参加学校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时间平均在20%以下;70%的同学偶尔感到空虚;50%的同学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30%的同学安于现状,大多数同学认为在大学的业余时间中,应该花50%的时间来学习,30%来实践,20%来娱乐;他们认为大学业余时间学习会更有意义。
二、原因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每日的睡觉时间约为8小时,在业余时间里,32%习惯“随大流”,不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经常是看到别人在做什么自己也开始做什么。我们觉得这些学生对课余时间的利用随意性较强,大多没有更为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如果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的话,说明我校大学校不能充分合理地安排业余时间。
社会原因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生活都趋向于多元化
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
电子技术发展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特别是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电视等成为了引导学生会的主要信息媒介
我的亲身经历
三、时间安排不当的影响
1、放松了学习,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2、养成了不良的消费习惯
四、我们的意见
1、大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增进课外知识
3、明确个人目标,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4、大学生对于业余生活应该有明确的规划,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5、同时我们还建议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旅游、体育比赛。
由此可见,我们的业余时间安排是欠合理的虽然我们不能盲目的抓学习,但也不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白白浪费掉。我们应该意识到规划学生休闲时间的重要性。
⑹ 大学里空余时间比较多,做点什么更有意义
大学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完全不是一个体系,大学里面的业余时间比较多,一般一个周上课的时间可能只能占到两天到两天半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全部是自由安排, 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我觉得做以下事情比较有意义:
第一、重点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中国的大学特别是大学本科,基本上四年下来开设几十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是泛泛而谈的,完全不够深入。这个时候大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继续钻研,把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学精,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自己将来的就业也有利于以后自己考研深造的方向。
第二、可以选择大学生创业。现在很多高校都支持高校大学生创业。大学生业余时间比较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选择性创业,这个时候创业成功了可以作为自己以后发展的资本,创业失败了也是自己以后工作的经验和资本。选择创业还可以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但是创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或者自己喜欢并且熟悉的行业入手,不然失败的可能性会加大很多。
第三、可以培养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很多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不仅仅是专业好,对员工的业余爱好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培养一门或者两门自己的业余爱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业余爱好可以是体育类或者文娱类的,这个全凭自己的喜好,但是不要贪多要贵在精。
总之,大学的业余时间比较,也不要把这些浪费在无聊的游戏或者睡觉当中,虚度四年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