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单
㈠ 李琳琦的简历
1985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8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徽学研究专家张海鹏教授;
1996年6月在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教育史研究专家李国钧教授;
1999年6月至2001年12月在南京大学从事历史学博士后研究。
1996年被评为副教授,
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历史学硕士、教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
研究领域和方向
明清史;徽学;中国古代教育史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主持的项目
1.《徽文化研究·徽州教育》,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安徽省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项目批准号:99BZS028;
2.《明清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第二十六批;
3.《明清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01JA880026;
4.《明清徽商与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2001—2002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1-02D024;
5.《明清徽州区域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FAB011457;
6.《明清商人书院研究:以徽商为中心》,2002年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002jw067zd
7.《明清商业经济发展与教育变迁》,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3CZS003;
8.《明清徽州家庭教育研究》,2005年省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5sk067zd
9.《安徽通史·明朝卷》,2003-2004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3-04D067
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05年,项目编号:NCET-05-0561
11.《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问题研究》,2005-2006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AHSK05-06D031。 (主要参加者)
①《徽商与市场整合》,2001年国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②《徽州文化系列光盘版》,国家“十五”规划重点电子出版物;
③《中国区域教育发展史研究》,全国教育“九五 ”规划重点项目;
④《徽商与徽州文化》,国家教育部“九五 ”规划项目;
⑤《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国家社科“九五 ”规划项目;
⑥《徽商发展史》,国家 “十五 ”规划重点图书;
⑦《清代徽商资料丛编》,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项目,项目编号: 200510121003003。 1.1991年荣获安徽师大“三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2.1996年荣获安徽省“95焦陂奖 ”优秀教师称号;
3.1997年荣获华东师大首届“华为 ”优秀博士生称号;
4.2000年荣获 “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研究人员 ”称号;
5.1999年入选安徽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名单,2003年入选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6. 2004年荣获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7.2007年荣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8.合著的《徽商研究》,荣获1998年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9年又荣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9.独著的《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荣获2001年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0.合著的《徽商与经营文化》(第二作者),荣获2001年安徽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1.独著的《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荣获2003年安徽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2.合著的《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荣获2004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3.合作的《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建构与优化》,荣获2005年安徽省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4.独著《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荣获2005年安徽省第七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论文、论著 1.朱元璋与明初国子监,《社会科学家》1986年第 2期。
2.研究封建社会史必须重视对帝王个性心理的分析,《社会科学家》 1988年第5期。
3.论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特点及其规律,《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4.略论明清时期封建政治势力对徽商的压制与打击,《徽州社会科学》 1988年第2期。
5.徽商资本流向家乡土地述论,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1989年第10期。
6.略论朱元璋的用刑思想,《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 3期。
7.略论朱元璋的立法思想,《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
8.朱元璋的立法、普法、行法述论,《学术界》1991年第 3期。
9.清代的科举制度探析,《社会科学家》1993年第3期。
10.明清徽州粮商述论,《江准论坛》(人大《明清史》复印) 1993年第4期。
11.明末御边良将熊廷弼,《军事历史》1994年第4期。
12.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 4期。
13.徽商与明清时期的木材贸易,《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14.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北京《历史研究》 2001年第6期。
15.徽商与清代汉口紫阳书院,北京《清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6.“儒术”与 “贾事”的会通,上海《学术月刊》2001年第 6期。
16.明清徽州的书屋、文会及其教育功能,上海《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 4期。
17.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上海《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
18.徽州书院略论,上海《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9年第2期。
19.清代徽州书院的教学与经营管理特色,北京《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20.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北京《中国文化研究》 1998年第3期。
21.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上海《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 3期。
22.新发现的《做茶节略》,北京《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
23.略论徽商对家乡士子科举的扶持与资助,北京《历史档案》 2001年第2期。
24.徽商的途程观念,北京《历史档案》1997年第2期。
25.徽商的店堂文化、柜台艺术与广告促销活动,(台北)《孔孟月刊》第 36卷9期(1998年 5月)。
26.徽商的商业人才观,(台北)《孔孟月刊》第36卷12期( 1998年8月)。
27.徽商的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探析,(台北)《中国文化月刊》1998年7月。
28.略论徽州书院与徽州学术思想之演变,安徽《学术界》 1998年第6期。
30.“激进 ”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广西《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 6期。
31.略论徽商的竞争策略,(台北)《孔孟月刊》第37卷13期( 1998年11月)。
32.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33.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安徽师大学报》 2001年第1期。
34.宋元时期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史学》2001年第1期。
35.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学术月刊》 2004年第5期。
36.徽商与徽州的学术思想,《历史档案》2005年第 2期。
37.略论郑玉的教育思想,《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38.明清徽商妇教子述论,《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5年第3期;
39.明代安徽书院数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2006年第 4期。
著作类
1.《中国十大商帮》(参著),黄山书社1993年版;
2.《徽商研究》(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获安徽省省级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成果三等奖)
3.《徽商与经营文化》(第二作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11月版;
4.《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徽文化研究全书-徽州教育》(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话说徽商》(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6月版
7.《中国考试史资料选编》(合编),黄山书社1992年 8月版(元明清部分,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中国考试制度史》(合著),黄山书社1995年2月版(明清部分,获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9.《中国历史大事典》(参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㈡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历任领导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历任领导名单如下:
在解放前,系主任有丁绪贤、陈景琪、周萃和、李景晟、黄叔寅、曹自晏、雷瀚等。解放后,学院的领导层如下:
党委(总支、支部)书记包括胡道富、李东方、朱仇美、吴发祥、吴长根、张学浩、傅乐义、顾家山等。
院长(系主任)的职位由黄叔寅、张定荣、吴家良、倪申宽、张文敏、王绍武等担任过。
党委(总支、支部)副书记一职有胡道富、倪申宽、乔金龙、吴长根、傅乐义、袁维华、袁德水、史铁杰、胡 敏等担任过。
副院长(系副主任)的名单包括叶钟文、朱仇美、倪光明、张学浩、王冬生、宫世国、倪申宽、张文敏、方百盈、王金理、王绍武、孔祥发、孙益民、方 宾、杨 强、魏先文等。
(2)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单扩展阅读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30 年创立的省立安徽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系主任由当时理学院院长、全国著名化学家丁绪贤教授兼任,截止到2010年已有80年的历史。丁绪贤、黄叔寅、李景晟、许熙生、张道政、吴东儒、张定荣、叶钟文等一批著名学者曾执教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