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义山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义山

发布时间: 2021-01-11 07:18:13

❶ 赵义山的人物经历

1990年至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作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4年,在四川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2004年12月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明散曲研究》被答辩委员会评定为优秀论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 ,陕西省散曲学会、山西黄河散曲社、湖南潇湘散曲社顾问。
1997年以前在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曾任讲师、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先后任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重点学科带头人、巴蜀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负责中文系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工作。社会兼职有民盟四川省委委员、南充市委副主委、四川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委、政协南充市委委员等。
1997年9月起调佛山大学,任佛山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01年起兼任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2004年起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社会兼职有西华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佛山市政协委员、民盟佛山市委委员、佛山大学总支主委等。
在教学之余,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社科项目4项,参与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的子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著80余篇(部),其中国家级权威核期刊和被权威期刊转载者有20余篇。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均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多次获得各种表彰和奖励。其具体情况如下:

❷ 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读哪些书

主干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文学概论、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文化概论、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写作、中国古典文献学、民俗学、逻辑学、书法等。

(2)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义山扩展阅读

发展状况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干专业,最早设立这一专业的是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其前身为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1910年3月31日,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

这是我国最早的中文系,其建立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学开始形成现代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之后较早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等学府还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等,其间这一学科在研究和教学中曾涌现过鲁迅、胡适、刘半农、沈从文、王力、废名等大批著名学者。

建国以后,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很快;另一方面随着民智的启发,文化受到重视,一时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学院等,招生规模也逐步扩大。

但在“文革”中,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受到重挫,不仅高校停止招生,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纷纷受迫害,大量历史文献、论著被损害,这给我国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育造成了重大损失。

文革结束以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原有高校恢复了这一专业的招生,并有不少新兴院校陆续增设了这一专业,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又重现蓬勃生机。

目前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状况也已具有一定规模,尤其是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着众多外国学者。截至1985年底,就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所高等学校设立了中文系或中文专业,甚至中小学都开展了汉语教学。

另外每年都会有大批留学生、学者到我国研究、学习,国内许多著名学者也应邀出国讲学,而西方的学术精神、学术方法与东方文化相交融,常常摩擦出新的火花,这也很好地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展很快,目前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专业院校的中文系及相关院系都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中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化学院语言文学系等最为著名。

在以上院校的中文及相关院系中,很多还开设了硕士点、博士点,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例,共有2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科研重点基地、5个全国重点学科和7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1个博士后点。

在师资力量上,有在编教工126人,其中教授5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员39人,45岁以下教员58人,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本科生6000多名,硕士生1000多名,博士生300多名)。科研成果仅新时期以来22年间,就发表出版了专著约600多部,学术论文450篇。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主要有马列文论、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论、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民间文学概论、计算机及应用、写作等。

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教学能力训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语言文学专业

❸ 赵义山的科研论文与学术著作

2006年
1.明散曲发展史之重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
2.近几年散曲研究的新进展与相关问题思考 文学遗产 2006年第3期
2005年
1、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
2、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 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
3、元明散曲比较论略 戏曲艺术 2005年第2期
4、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5、论清代文人的小曲创作 河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6、论明代成化、弘治间南曲之兴盛与明中叶曲文学之复兴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7、《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参与编写散曲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2004年
1、《散曲学学理意义刍议》(载《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2、《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载《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
3、《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与李修生、宁宗一教授合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嘌唱”考论》(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
5、《论汤式的散曲创作与历史贡献》(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6、《论分南北曲进行曲学批评模式的得失》(载《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
7、《女曲家徐媛初论》(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8、《永乐后期至成化前期散曲文学衰微探因》(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
9、《元散曲通论》修订本(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2003年
1、《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在2001年8月眉山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2、《明散曲兴盛年代论》(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3、《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4、《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2002年
1、《论词曲之异同》(在国际首届词曲比较研讨会上交流/2001年9月锦州,载大会论文集《词曲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又载《文史知识》2002年10期)。
2、《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同行专家如吴新雷、李修生、黄天骥等教授赞赏,并有《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书评肯定其学术价值)
2001年
1、《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该刊《编后记》特别推荐,并获该刊当年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提名)。
2、《元曲宫调曲牌研究述略》(《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
3、《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4、《元散曲衬字研究述略》(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
5、《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1998年在北京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元代文化研究——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集》/北京师师大版社2001年出版)。
6、四卷本《中国文学分体史》(全书四卷150万字,与李修生先生共任主编,并组织全国13院校20位学者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同年9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同行专家对该书的学术创新给予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了中国社科院吕薇芬研究员和北京师大郭英德教授撰写的书评)
7、《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参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
2000年
1、《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辞艺术研究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2、《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载《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20世纪元散曲体制特征研究述评》(载《佛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
1999年
1、《王国维元曲考源补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2、《元曲渊源研究述评》(1999年9月在“世纪之交中国戏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广州、东莞,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
3、《论元代曲论的开渠布道之功》(《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
4、《斜出斋曲论前集》(个人学术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获学界同行如李修生、宁宗一、吴新雷、吴国钦等教授高度评价)
5、《中国文学通典小说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1998年
1、《笔下苍生苦 曲中汗血声——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在中国散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交流/福建泉州,载《四川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
2、《务实必有得——评〈元散曲艺术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
3、 15卷本《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500万字。本人任全书常务副主编、文学卷主编)
4、《小品文观止》(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1997年
1、《文学史编写的重大突破》(《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2、《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参编并参与全书统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
1996年
1、《风雅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人任副主编,并独著其中《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一书,四川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
2、《中国文学大辞典》(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
1995年
1、《元曲大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本人任编委)
1994年
1、《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年代论考》(1993年于河北承德首届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
2、《中国哲理诗鉴赏辞典》(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山水美探胜》(参编,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
1993年
1、《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四川师院学报》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论元散曲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1993年于河北承德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4、《元散曲通论》(笔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元散曲研究的终极成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王利器、李修生、邓绍基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赞;国内有三家刊物发表了书评;在新旧世纪之交,北京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推介20世纪优秀学术著作,本书获得推介)
5、《中国一绝》(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92年
1、《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论》(与李修生合作,载《文学遗产》1992年4期)。
2、《四川历代曲选注》(巴蜀书社1992年出版,在《巴蜀艺文五种》内)
3、《元曲网络大辞典》(参编,学苑出版社1992年出版)
4、《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5、《中国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
6、《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
7、《稽古拓新集》(参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
1991年
1、《元散曲发展叙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元代文学研究专号》)。
2、《从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的描写重新审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访问学者专辑》)。
3、《论元山水散曲的意境与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尚》(《吉安师专学报》1991年1期)
4、《中国游记鉴赏辞典》(参编,青岛出版社1991年出版)
5、《历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
1990年
1、《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990年于石家庄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2、《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审美特征》(《四川师院学报》1990年4期)。
3、《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出版)
4、《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参编,华岳出版社1990年出版)
1989年
1、《论诗乐同源及分流与中国诗歌之基本特色》(《四川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山水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
1988年
1、《关于秦观名的读音》(《文史》第29辑)。
2、《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
1987年
1、《论近唐异宋的淮海诗》(《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论秦观词的风格》(《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
1986年
《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1983年
《试论秦观歌妓词的思想意义》(《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有关部分摘要介绍)。

❹ 赵义山的社会评价

1、《元散曲通论》——本书是第一部元散曲断代史论,1993年由巴蜀书社出版后,通过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鉴定,被认为多有创见,有较高学术水平,《社科界》、《中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书评,海内外同行专家充分肯定其学术价值。
已故著名文史专家王利器先生曾云:“诵读此书,益人神智,令人神旺。”
原四川师大屈守元教授曾云:“《通论》工夫扎实,创获不少。”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绍基教授云:“从元散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而言,本书的出现是一项重要收获,书中提出的看法估计会在这一领域受到广泛注意。”
台湾文化大学郑向恒教授云:“《通论》甚有价值,其问世意义重大。”
北京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编写的“20世纪优秀学术著作推荐读物”的“元曲专题”中列有自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等10余种书目,本书忝列其中。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扬忠先生在撰文总结20世纪散曲研究时,认为拙著是20世纪散曲断代史研究的“扛鼎之作”,(见《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北京、台湾、香港等地多所高校将其作为词曲教学与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该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修订本。
2、《斜出斋曲论前集》——同行专家的评价如下:
北京师范大学李修生教授云:书中的文章“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为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邓绍基教授云:“《斜出斋曲论前集》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上提供了新资料和新看法,有相当高的质量,足资学人参考。”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云:“《斜出斋曲论前集》是作者依仗其渊博的文学、美学、史学功底以及丰厚的文化感悟力而写成的,涉题广泛,思想丰闳,富有时代精神,体现了考据和理论的互补相生、互相渗透的新的学术个性。窃以为《斜出斋曲论前集》是一部有学术见地和学术价值的曲学研究专著。”
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云:“《斜出斋曲论前集》多有创见和新见,是一本功底扎实的学术著作,书中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为学界推崇,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中山大学吴国钦教授云:“《斜出斋曲论前集》是一本颇见功力、有学术价值的论文结集,作者提出不少新见解。说明作者功力深厚,学术视野较开阔,该论著对曲学研究无疑作出一定贡献,应予表彰。”
3、《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本书作为广东省高校文科研究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同行专家门在结项鉴定中一致肯定其学术价值。如:
北京师范大学李修生教授云:“该书稿对百年元散曲研究的历史作了总体回顾与思考,对元散曲研究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著。全稿占有资料丰富,选择精当,论述深刻而公允,既有历史感,又有理论深度。”
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云:“这是一项富有创意的研究课题。其成果材料详实,资讯丰赡,在分析评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观点新颖,立论允当。系统化地多角度地总结了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二十一世纪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指明了方向。”
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云:“本项目成果对近百年散曲研究成果作进一步探索,较全面总结其成绩及指出存在问题,资料收集全面,并能条分缕析,对元散曲的研究历程作系统的论述,立论公允,阐述明晰,能表现出理论深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003年,《东南大学学报》、《长沙水电大学学报》等先后发表书评肯定其学术价值。
4、《二十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这是一篇约1.5万字的近百年元散曲研究的学术综论,发表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编者在该期《编后记》中有如此评价:“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理论总结很有深度。”并且被《文学评论》作为该年度优秀论文提名。
5、《中国分体文学史》(四卷),由本人策划并邀请李修生教授共任主编,全国9省市13院校20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并于2001年9月12日在北京通过了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书既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同行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该书的创新意义。如:
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云:“该书体例新颖,是文学史编写百花齐放中的一花,放得很好,很灿烂。”
北京大学费振刚教授云:“该书叙述简明,特点突出,可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教材使用,又具有学术的高水平,是一部很及时的学术著作。”
南开大学宁宗一教授云:“该书是第一部在文学史整体意识观照下的分体文学史著作,其创造性的构架为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吕薇芬研究员云:“这部文学史加强了以文体为本位的文学史观念,强化了文体的体式特征和艺术结构的论述。是一部有新视点新尝试的文学史,可与通史互补,这是当今学术界十分需要的。”
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云:“这是一部独具创意的分体文学史,突破了文学通史撰写的老套路,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的文学史新著。”
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教授云:“该书体例新颖独特,内容丰富精要,叙述准确清晰,全书既有理论厚度,又有清晰的历史脉络。”
另如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张燕瑾教授、段启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扬忠教授、北京大学张鸣先生等也都有肯定性评价。
鉴定会召开以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以及《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都发表了评论或报道;《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还发表了由北师大郭英德教授和中国社科院吕薇芬研究员撰写的书评。现在,该书已被全国50多所高校采用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上海古籍出版社5年间已经重印6次,总印书已达80,000多册。

❺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硕士点建设

硕士点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
领衔导师:
周晓琳 佘正松
导师:
赵义山 郑杰文
何尊沛 曾良
黄鹏 王胜明 中国古典文献学
领衔导师:
周晓琳
佘正松
导师:
赵义山
郑杰文
何尊沛
曾良 黄鹏
王胜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
领衔导师:
傅宗洪
导师:
刘玉平刘进
何希凡 雷华 王远舟
程丽蓉
傅学敏
杨红旗 曾宏伟 汉语言文字学
领衔导师:查中林
导师:
唐韵 杨超
康健 语文学科教学论
领衔导师:
翟启明
陈树生
汪莉 粟斌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从1979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止,已培养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69名。至今,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是周晓琳教授。该点共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培养人才的经验,导师们敬业求实,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学有专攻,学术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在古代诗歌、古代词曲、巴蜀文学等研究领域居于省内或国内的领先水平。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具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既能教学又能科研的特色。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该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有的已是国内古代文学研究界的著名专家,如天府学者赵义山教授在散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有的已成为重点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如四川大学的祝尚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真伦教授;有的已取得博士学位,走上了工作岗位;还有近十位毕业生至今正分别在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学校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1979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文革后国家首批招生的硕士点,也是我校最早招生的硕士点。现有唐宋文学文献、汉魏南北朝文献和巴蜀文化文献三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18人。该点依托西华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富,特色鲜明。该点的毕业生有不少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 培养目标 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其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改革开放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服从分配,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踏实、谨严、刻苦的治学作风,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技能。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本门学科、专业的学术动态。有明确的主攻方向,并能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4、具备担任高校教学、编辑出版、科研等工作需要的中国现当代的知识与技能。
5、身体健康。 自1999年起招生,已毕业硕士生30人全部在本科院校就业,毕业时及毕业后考上博士研究生8人。有在校硕士生42 人。
设置三个研究方向:词典学,近代汉语研究,汉语词汇学。
导师4人:查中林教授,唐韵教授,杨超教授,康健副教授。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除公共课外,开设现代语言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5门,汉字学等专业选修课6门。
2005年,其所参编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获省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所著的《四川方言语词和汉语同族词研究》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语文学科教学论方向,自1997年秋季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97年招1人,1998年招1人,1999年招2人。
2001年招1人,2002年招5人。
2003年招7人,2004年招5人。
2005年招5人,2006年招6人 研究方向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
3、巴蜀文化文献:立足巴蜀,以古代巴蜀文化名人及其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巴蜀地区以及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1、 作家与文本研究:培养学生从个案入手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的重要作家与作品,以“点”带“面”,由此探寻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轨迹。 2、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研究:重点研究“五四”迄今的文学思潮与文学史现象,进而探寻其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
3、文学与文化研究:这些年来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文学史现象进行新的阐释。 1、辞典学:重点研究辞典学理论、辞典编纂的一般规律。
2、近代汉语:重点研究近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探寻其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3、词汇学:重点研究汉语词汇的特征、词义的性质与训释的方法。 主要研究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原理、课程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语文教学的德育、美育、智育、模式和语文心理学,语文教育管理学及语文发展史。 学制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
2、第二学年:选定主攻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开始进行撰写论文的准备工作。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任务。
3、第三学年:写出毕业论文,通过答辩。 学制——三年 2、第一学年加深、扩大专业知识理论,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文献著作。
第二学年选定研究方向,并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研究。
第三学年写出并通过论文答辩,完成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任务。 学制——三年,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阅读该专业方向要求的必读书及参考书;外语及计算机通过考核。第二学年选定主要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进行阅读和研究;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工作。第三学年写出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三年 培养方式 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2、导师对学生既进行专业学习指导,也作育人和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工作。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采用启发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4、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学生应在省级以上的正式刊物至少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课题组培养相结合的办法。
2、导师不仅对硕士研究生业务上进行指导,也要注意教书育人的工作,作较全面的管理。要有定期检查,并将有关教学情况定期提供给业务主管部门。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
4、支持学生参加必要的院内外学术活动。规定研究生必须在三年内参加1-2次学术交流会,研究生必须向院内本科以上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在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采取导师负责制与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2、导师对研究生既进行业务指导,也做育人和管理工作。
3、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课堂教学要注意把讲授同讨论、实习结合起来。
4、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学期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至少两次;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考察至少一次;为本科生或低年级研究生至少作一场学术报告;在学位论文答辩之前至少在省级以上刊物上正式发表一篇论文。 1、课程设置: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类。学位课程分公共必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和专业必修课,非学位课程分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能力实践课,文献阅读,以及同等学历,跨专业报考学员的基础专业补修的本科课程。 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详见教学计划):专业学位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与个别指导并重;以学生自学与集体讨论并重,以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教学现场考察研究并重。学习资源,以教师指定和学生自选并重。
每学完一门课程,必须写出一篇以上的质量较高,有独立见解的学术论文,以公开发表的为优,并以此作为该门课程的记分依据。
非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成绩评定以考试为主。
3、学术活动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在毕业学位论文答辩之前必须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否则取消答辩资格。 课程设置 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 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1、时间约两个月。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学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并讲授部分章节。
3、社会实践:酌情派学生到编辑、出版、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有关的社会考察、调查活动。 1、学生教学活动分为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
3、社会实践由专业组执行。即指派硕士研究生到编辑、出版、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最后由专业组和有关单位进行考评。 一般安排两个月左右。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研究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讲授教材部分章节。社会实践则派研究生到出版社、科研部门或其他有关单位参加实际工作,或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社会考察调研活动。最后由专业组或有关单位作出考评。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一定的社会或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工作能力。 并且在大学本科生中上一定课时的语文学科教学论的专业课,作为教学实习并将成绩记入总学分中。 学位论文及答辩 1、学生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应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多的创见。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应送出评审,并进行答辩。学位委员会审察后,决定是否授予硕士学位。 1、一般在第四学期举行专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位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与创见。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末定稿,第六学期送选评,并由院研究生处及系、组共同研究,组织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4、必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一篇。 1、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选题应考虑学术品味及现实意义,应有一定深度和创见。
3、论文应在第五学期基本定稿,其间导师要定期检查进度及质量;第六学期送出评阅并进行答辩,由院学位委员会审查后授予硕士学位。 学位论文的研究课题,以学生自选为主,必要时导师予以辅导协助选题。 课题选定后,学生必须撰写出符合规定的开题报告,经专家组讨论获得通过后方可开题。
论文初稿草成后,必须及时送达导师审阅修改,导师必须提出具体的书面审读意见,论文定稿后,必须经导师认真审查合格后方可送审和参加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合格后,方可授予硕士学位,不合格者提交学校学位不成讨论具体的处理办法。

热点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芜湖附属中学 发布:2024-11-24 07:24:52 浏览:612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黎 发布:2024-11-24 07:24:43 浏览:843
大学城科目二合场 发布:2024-11-24 07:18:27 浏览:819
广西大学研究生院选课 发布:2024-11-24 07:14:06 浏览:24
都安大学生 发布:2024-11-24 07:06:17 浏览:999
大学生制定计划 发布:2024-11-24 07:04:53 浏览:365
清华大学美术学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4-11-24 07:04:49 浏览:511
大学生冬立营 发布:2024-11-24 07:03:22 浏览:276
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宋教授 发布:2024-11-24 07:03:21 浏览:535
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 发布:2024-11-24 07:02:46 浏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