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教授黄林森
1. 林森名人
林森 (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都会主办的蔡元培学校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沪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主席名言,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山。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林森撰题联
树立农村基础;
养育民族健儿。
——题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凤港学校
林森主张办学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远见卓识。坚信抓“教育大厦牢固先取决于基础”的理念,因此当年常对乡人解说“小学是基础,基础打不好,上进就困难”。凤港学校创办不久,他特意约请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将军为学校题词,手书“国民始基”,交托乡人以字模制成匾,悬挂在凤港小学礼堂,以唤起学子牢记学业的成就始于足下,迈好起步就要扎实努力。后来林森也在校门口撰题了这副楹联。这两处历史遗迹至今犹存。为了进一步激发家乡民众兴学发展的活力,林森还积极献策富有建设性、鼓励性教学管理智见。如提出:“要物色诚聘胜任的校长人选”;“学校务须设民主董事会”;“要求学生穿戴(发型一律去辫)及仪容统一规定”;“对学生全免勉赠文化课本,对家庭困难的子女,放宽可免穿履入学”等等。这在当时坚持办学教育的进步举措,具有其现实意义,起到促进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凤港小学这所始建于1913年,经历91个春秋的乡村小学,成为当地开展基础发展教育的摇篮,为国家和民族培育出不少的社会英才。林森的贡献功不可没。
与幽人语自生悟;
得静者相能永年。
——题浙江省奉化县雪窦山雪窦寺图书馆
拼一死求众生,遗恨在重泉,碧草当春犹怒发;
创共和推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题《黄花碧血集》(挽联集)
《黄花碧血集》是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挽联专集。
出处进退与任圣冥符,运会启风云,旷代勋华民族史;
事业文章有姚江继武,桑梓崇俎豆,千秋祠宇括苍山。
——题浙江省文成县南田镇诚意伯庙
后人为纪念一代伟人刘伯温,许多地方建造了刘文成公祠庙。据考查,共有16处,分别为武仪县俞源村刘伯温草堂、丽水(处州)富山刘文成公祠(抗日战争时期遭敌机炸毁仅存遗址)、青田县城刘文成公祠、青田县石门洞刘文成公祠、青田县林坑村刘文成公祠、瓯海区白水村刘文成公祠、乐清市白象镇大港村刘文成公祠 、瑞安市穗丰村刘基庙、瑞安市鲍田镇鲍六村刘基庙、瑞安市平阳坑刘文成公祠、苍南县莒溪镇刘文成公庙、平阳县宋桥镇刘文成公祠,文成县珊溪镇帝师祠、文成县李井村刘文成公祠、文成县大学镇石坟洋村刘文成公祠。这些祠庙先后大都列入县、市、省文物保护单位。南田诚意伯庙位于文成县南田镇新宅村华盖山南麓,敕建于明•天顺三年(1459年),清乾隆、道光、咸丰历经维修,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明代形制和风格。占地面积近3000多平方米。庙前有“帝师”、“王佐”两座牌坊及照壁等。庙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1980年全面维修。今刘基庙的灵位上摆放的“开国翊运文臣资善大夫赠太师谥文成护军诚意伯”牌位保存完好,每逢祭祀奉之尊位配上刘基画像供裔孙叩拜,以表敬仰。
受氏姓周家,历秦汉晋唐以迄明清,看累代称帝称王庙祀几如林县远;
发祥由陶水,从鲁齐河洛迨迁闽越,溯上世自南自北族居传到干官兴。
——撰福建省闽侯县尚干镇陶江林氏总祠(专用祠联)
林森撰挽联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1925年3月挽中国国民党理事长孙中山
英名垂青史;
楚地寄哀思。
——1940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36军军长姚纯
万里归来,精灵若接;
百年论定,功烈在人。
——挽1916年5月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
上联“精灵”,谓灵魂。晋左太冲《吴都赋》:“舜焉游焉,没齿而忘归,精灵留其山阿,玩其奇丽也。”
云暗鲁天,魂归蜀道;
忠昭党国,绩著旌旗。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1)
1938年5月9日,武汉各界组织了“王铭章上将治丧委员会”。王铭章之弟王少容赴汉口市商会参加治丧(因王铭章之子女当时均幼小,王道鸿13岁、王道义11岁、王道纲9岁、王道智7岁、王道忠不满1岁,不能到汉口),由王少容代表将军家属主持公祭典礼的答谢仪式。灵枢运抵武汉大智门车站时,武汉人民群众,万人空巷,前往迎灵,由当时湖北省主席及前国府中央各部院代表在车站举行隆重肃穆的迎灵大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等领导同志都参加了迎灵公祭。上联“云暗”,比喻抗日烽火弥漫山东上空。“鲁”,山东简称。“蜀道”,指四川新都。下联“昭”,谓彰明,显示。“党国”,指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合称。“著”,谓明显,显著。联语切事切地切人,言简而哀情深沉,评赞恰如其分。
执干戈以卫邦家,拚取忠诚垂宇宙;
闻鼓鼙而思将帅,忍标遗像肃清高。
——1938年5月挽国民革命军第5战区第22集团军第41军代理军长王铭章(2)
贺赠林森联
开山开国志;
树木树人心。
——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柯璜赠林森
柯璜(1878-1963),字定础,号乐天野人,浙江省黄岩县桐屿人。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山西大学美术教员、山西博物馆馆长、山西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等职。当代书法家、美术家、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柯璜颠沛流离到了陪都重庆后,孔祥熙为他安排了一栋别墅小洋楼。住了不久,柯璜便感到别扭,执意要搬出去。后来安排他住到歌乐山公寓,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做了邻居。柯璜和林森本来就是很要好的旧友,住到一起后就更加亲密,为林森别墅题写匾额“大禹会诸侯于涂山歌乐于此”,题写撰赠了这副对联及松柏中堂画。林森把字画挂在客厅内。林森游览峨眉山后带回一支异形老藤手杖送给柯璜,并赠诗一首。同住歌乐山的还有冯玉祥、于佑任、臧克家等人,他们经常会聚在一志谈论抗战时局。柯璜在重庆生活无着,只得靠卖书画为生,有时朋友也接济一点,勉强维持清苦的生活,后来经济越来越困难,就搬到云顶寺内居住。林森、于右任等常来云顶寺,与柯璜一起在禅房里谈诗论画,挥毫泼墨;并与董必武、冯玉祥、马寅初、郭沫若等交往。柯璜在云顶寺著《历代权奸传》,鞭挞汪伪汉奸,并留下许多书法镌刻作品。林森去世后,柯璜为他操办丧事,张罗为林森塑立铜像,并亲自题写碑文。新中国成立后,是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政协山西省常委;还担任过山西省美协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1963年11月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寿85岁。政协全国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以及李雪峰、王世英等都送了花圈。
悼挽林森联
继国父之受终民主,以令百揆;
丧先生而筑室独居,亦逮三年。
——中国国民党元老吴敬恒挽林森
纪念、题咏、嵌典林森联
易君左闲话扬州,惹来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扬州三杰之一张丹斧以《闲话扬州》风波属对南京报纸征联
民国时名联。上联“易君左”,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国作家,与郭沫若、郁达夫齐名。他写有《扬州闲话》一书,此文行文尖刻,佻薄扬州人,招来骂名,易君左很不服气,便在南京报刊上撰文争辩,名噪一时。因《闲话扬州》引起扬州人不满。下联“林子超”,即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林森当了国府主席后,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他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而林森正是“超然”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主席的宝座。当时南京有家报纸当时公开出下联征对,然而该报既没有被“整顿”,也没有被“停刊”,因为林森主席对此不予置理,一笑而过。数天后,扬州三杰之一张丹斧以《闲话扬州》风波续出下联。此联对仗工整、贴切,语意深刻巧妙,一时传为趣谈,到处流传。
【林森轶事、趣闻】
〖鳏居之谜〗
1931年12月宁粤纷争结束,国民党四次一中全会在南京召开,林森当选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表面上对林森很尊重,暗地里却处处进行制约,使林森无一点实权,无所作为。林森自此成了一个十足的傀儡主席,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林森身居高位,深居简出,一生不嗜烟酒,不近女色,颇多怪癖。在国民党要员中,他是一位“元老”,又是一位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古怪老人。最令人费解的,还是林森鳏居独处的生活方式。他从年轻时起就独往独来,及至当了国府主席以后,仍然孤身一人。堂堂国府主席,不要说是娶一个夫人,就是娶三个、五个的,也没人敢怎么样。按理说,有个夫人在侧,平日生活上便可以有个照料,公开场合也可以做做门面。林森的周围人也曾为他张罗过,可他坚辞不允。对此许多人甚表纳罕,颇觉蹊跷,特别是国民党要员中那些妻妾成群的人,更感到难以理解。是林森不食人间烟火?还是他不懂感情?当然都不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其中的秘密被揭开了。这要从林森珍藏的一具白骨骷髅说起。林森向来喜爱收藏古董。他的住所里,到处摆设着各种古玩。闲暇之时,常常赏玩再三。在他收藏的众多古玩中,有一件林森极为珍视的东西:一具白骨骷髅。林森并将它摆在居室的显要处,十分刺目。据林森的随从讲,林森对这一具白骨骷髅珍爱异常,视同生命。常独自对其凝视良久,陷入深深的沉思。据说,有人偶然来到国府主席的住所,猛然间看到这个白骨骷髅,不禁毛骨悚然,骇然中诺诺而退,竟至惊悸数日。后来,又有人在国府主席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具白骨骷髅。于是关于国府主席的传闻便纷纷扬扬,神密中夹杂着恐怖。谜团越来越大,那些专事刨根究底的人,便四下打听,打听不出结果来。某日,一位稍懂一点解剖知识的人看到了这具骷髅,他一眼便看出这是一个女性的头骨。消息一经传出,闻者莫不张口结舌。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国府主席不近女色,何来女人骷髅头?既不近女色,要这女人骷髅头作什么?但是,林森毕竟是国府主席,当时即使是再好奇的人,也不敢、也不好意思向主席当面发问。爱刨根究底的好事之徒,于是把目标对准国府主席的身边人。
国府主席有个贴身随从朱某,跟随林森多年,对林森的生活隐秘了解较多。一天,朱某被熟人请到一座酒楼,宴席摆开后,朱某见在座各位均为挚友,顿时来了豪兴,一阵豪饮之后,朱某已有些微醉,乘着酒兴,众人便向他问起国府主席的白骨骷髅一事。朱某始不肯说,禁不住众友人的再三追问,他披露了这个秘密,解开了谜团。据朱某讲,那具白骨骷髅,是国府主席表妹的遗骨。他带着酒意,断断续续地向众人叙述了国府主席青年时代的一段颇为沉重的罗曼史:福建一带的旧时风俗,小女婿大媳妇很普遍,男子娶妻时年龄一般都很小。林森也不例外。10 几岁还在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读书时,便由家中长辈作主,迎娶比他年龄大的郑氏为妻。婚前他与郑氏素不相识,从未谋面,故婚后并无感情。而他对自己的表妹却十分倾慕,一往情深。他与表妹从小性格相投,处处以大哥哥的身份关心爱护着她。两人虽算不上青梅竹马,却心心相印。表妹从小受家庭熏陶,虽然没有进过洋学堂,却知书识礼。她自幼温柔幽娴,性格内向,对林森的爱始终是默默的、深沉的,于不声不响中蕴含着炽热的情感。她对林森的这种柔情密意,除了林森以外,谁也没有觉察。林森娶妻以后,表妹的这种默默的爱没有丝毫稍减。1893年林森的发妻郑氏突然患病,不久不治而亡。这时林森跟表妹的感情更加浓烈,难舍难分。正当他们热恋的时候,林森表妹的父母突然决定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婚事是背着表妹悄悄进行的,等到表妹知道时,一切都已成定局,难以改变了。表妹对这门亲事竭力反对,拚死不从,然而木已成舟,她的反抗没有什么效果。在这紧要关头,她不顾众人议论和父母的阻拦,大胆地跑到林森的身边,向他表明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她恳求林森带她一同私奔,远赴重洋到国外谋生。满含热泪哭诉道:“哪怕过流浪生活,也决无怨言。”表妹的一片痴情,使林森激动万分。当得知表妹将要嫁给一个华侨巨商的儿子时,内心十分痛苦。不能让表妹失望,可是又无法使表妹不失望。带着表妹一道私奔,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正好孙中山先生电邀他远赴他乡,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是一想到革命刚刚开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带着一个女人有诸多不便。再说当时的环境险恶,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苦思再三,终于没有答应表妹的恳求。就在表妹婚期到来之前,怀着痛苦与深深的负疚,离开了家乡。林森的离家出走,使他的表妹悲愤至极,她感到完全绝望了。眼见婚期一天天逼近。在一天凌晨,她躲开家人的注意,悄悄跑到树林里,吊死在一棵树上。林森在外得知表妹自杀的消息后,内心受到深深的刺激和强烈的谴责。从那以后,发誓终生不再接近女性。
〖国家元首〗
国民政府主席为国家元首,当时国民党派系林立,蒋介石任国家主席遭到各派反对,被迫下野后就将国民政府主席改为虚职,不负实际责任,不兼其他职务,使五院独立负责。林森对此有清醒认识,曾说“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林森生性淡泊俭朴,不嗜烟酒,不近女色。他具有一个优良政治家所应拥有的品质:正直宽容,温和稳健,不徇私情。却无心政治,被称为“超然派”,他的官邸十分简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没有卫生设备。而因为房屋少,仅有的一个班警卫只能借住在邻居的空屋里。他因公外出时一般都是轻车简从,而私行则多是独自一人。
林森当了国府主席后,成了蒋介石的一件“摆设”,世人对他不无讥讽,新闻界尤甚。对待蒋介石,处事谨慎,鸦雀无声,才坐稳了国府主席的宝座。林森严格约束自己和手下,如洛阳警备司令陈继承来拜访,他拒绝接见说:“以后武官直接去见蒋,文官去见汪,不必到我这里来啦。”一个熟人找林森要个职务,林森说:用人要经过人事部门,不要找我。林森对手下的要求是:不发表意见,不参加宴会,不写条子。一次,他的秘书想要到一个政府的重要宴会上开开眼界,被他呵斥:当好你的秘书就行了,认识那些要人干什么?林森平易近人,南京浮桥如意里2号是他的公馆,从住处到国民政府不足一华里,林森一向步行,身着长袍马褂,布鞋布袜,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认得他。除了浮桥的公馆外,林森在南京最著名的住处就是桂林石屋。这栋别墅建在中山陵以东,灵谷以西的高阜上,因周围遍种桂花而得名,在这种地方盖别墅,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蒋介石当初盖小红山官邸,也是打报告,费了不少周折的;林主席可以例外,他不犯嫌,连蒋介石也不会去说他。
林森曾经弹劾过蒋介石,林森对蒋的态度是配合而不迎合,礼貌而不恭敬。一次,散步的林森遇到了戒备森严簇拥而来的蒋介石。林森即在道旁的小庙赏玩古董,并不迎接或避让,直到蒋介石走来致意“主席好”。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返回南京,众人争相向蒋介石致意,林森则站在一边。蒋介石看到后,上前说:有累主席受惊了。林森对秘书说:明明是他受了惊,怎么反倒是我受惊了,他这是做给人看的。可见林森对蒋仍存芥蒂。抗战后,林森迁至重庆,见到蒋介石的别墅如世外桃园,赞叹不已。蒋介石就将别墅赠给林森,称为“林园”。晚年林森渐渐丧失了对政治的兴趣,寄情花草,古玩。他虽然喜欢古玩,却舍不得花许多钱去买,他一般出的价位都在三五元上下,从不出高价。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根据他的遗愿将他的上千件藏品字画编号,放到一家古玩店抽签拍卖,本来这些古董字画不值什么钱(而且有许多赝品),但由于是林故主席遗物,盖有“青芝老人鉴赏”朱印,这批大多是赝品的字画身价顿升,不到三天,所有藏品即被抢购一空,共卖得银元近万元。而所得之款全部捐献给了福建闽侯(林森故乡)中学作奖学金,资助优秀学生出国深造。
〖孑然一身〗
林森自从他的表妹为他殉情以后,他便开始信奉佛教。他信佛的方式与众不同。林森的族侄兼秘书林履明回忆说:“林森是信佛的,但他并不注重形式。我在数十年中,经常去他寓所,从未见到那焚香拜佛,倒是常见他闭目养神,一如老僧入定那样,口中念念有词,却从未听到他出声念佛,也没有见到他讲论佛道。他在庐山避暑,住在一幢普通的房子内,屋内苍蝇甚多,他总是手持蝇拍,一拍一拍地打死许多苍蝇。我想他肯定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否则岂能轻易杀生。”可见,林森信佛的目的仅是为了减轻内心的负罪感,排解心灵的苦痛与孤寂。1943年5月12日林森从林园坐车进城,去接受加拿大驻华大使呈递国书。途中与一辆美国卡车相撞,林森受伤,被送进医院后始终昏迷下醒,1943年8月1日,林森带着对表妹的思念与负疚,在重庆一所医院里去世,走完了他的人生旅途。林森无子女,养子在抗战中牺牲。生前孑然一身,死前没有留下任何遗嘱,死后亦无人为其披麻戴孝,颇为凄凉,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安葬于重庆歌乐山双河桥的陵园内。由于林森一贯主张抗日,所以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尊敬,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并举行了公祭。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住在林园,早上起来散步时巧遇同样出来散步的蒋介石,蒋介石领毛泽东参观了林森墓,毛泽东对林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林森在入川前对财产作了处理:古董文物赠给博物馆,字画、书籍送给图书馆,存款50万元捐作奖学金,6万元赠义子邓亚槐、嗣孙林涛、林平。治丧委员会清点财产,发现值钱的东西所剩无几,最终确定将三样东西作为随葬品。第1样东西是一双绣花鞋。林森夫人早亡,终生未续,每晚就寝前,把亡妻的一双绣花鞋放枕边,伴他睡眠。第2样东西是一根手杖。他喜欢策杖在山间行走,手杖的顶端有一圆球,球上刻有“曾伴我游五大洲”七个字。第3样东西是一卷佛经。福州有座青芝寺,林森返乡食宿均在寺内,自号“青芝老人”。这卷佛经就是从青芝寺请回。林森墓位于林森官邸右前方,为圆柱形土石墓冢。坐北向南,墓直径13.4米,高3.2米,占地面积976平方米,墓冢弧形转角左右各18级,四周有圆形石栏杆,高80厘米,宽30厘米。墓冢前有扇形墓碑,上有国民党党徽。正中楷体阳刻“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之墓”,系国民党元老居正题书。左书“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立”。墓碑宽2.86米,高3.68米,座长3.28米宽0.7米,高0.48米,碑后墓志文第系叶楚伧撰文、吴春晖篆书。前有一石质长方形祭台,祭台长3.34、宽0.64米、高0.79米,前为长方形石坝,长28.2米宽22.65米,石坝前有中央回纹、云雷纹。左右各42级梯形踏道,整座墓青松环绕,常年有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凭吊。
据说林森死后,发生了一场争当孝子的闹剧。林森没有后代,无人披麻戴孝,总不像样,于是就叫与林森血缘关系较近的一个堂侄女充当孝子。谁知,葬礼还未举行,忽然又冒出一个人要当林森的孝子。此人是浙江省寿昌县县长,叫林希岳,自称是林森主席的侄儿,特地请了假,由浙江赶到重庆去奔丧。当时林森已死,无人有闲功夫来考证他的家谱,多一个人热闹一点,也就认帐了。国民党政府还特地派专机到浙江去接。哪知林希岳到重庆后,林森的侄女说不认识这位哥哥,还拿出家谱证明,林森家族中没有林希岳这个人。这一下闹僵了,林希岳后来改口说他是林森的义子,义子也应该当孝子。林森已死,谁能证明他不是林森的义子?于是治丧委员会含含糊糊地都给他们当了孝子。林希岳原想乘这个机会活动个一官半职的,哪知西洋镜被戳穿,白当了三个月的孝子,坐木炭汽车颠回浙江去了。
2. 中央国术馆
现在比较好的国术馆武馆就是上海的加华国术馆,,一直延续了国术馆的正统。
3. 介绍一下民国时期林森的资料
林森 (1868年1月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号长仁,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福建闽侯县人。1877年入学读书。1881年进鹤岭英华书院。1883年考入台湾中西学堂电科。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先后入美国密歇根大学、耶鲁大学文科研究院学习。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院长,中国国民党右派(西山会议派)主要成员,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
个人简历
晚清时期,1884年在台北电信局工作。1891年与邻村郑氏女结婚。1893年郑氏病故,誓不再娶(无子嗣)。1895年台湾被割让日本,参加抗日军,失败后回闽侯入母校英华书院任教。1898年再度赴台湾,加入兴中会。考取台南地区法院嘉义支部通译,联络岛上爱国志士,进行反清抗日活动。1899年因日本侦捕返回闽侯。1902年考入上海海关任职,组织旅沪福建学生会。1905年创办福州阅报社。1909年由上海调往江西省九江海关工作,设立当阳书报社宣传革命。创办商团,举办军事训练班,联络新军,为武装反清作准备。1911年10 月武昌起义后,23日九江响应起义,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1912年1月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被选为参议院议长。二次革命爆发,国民党议员离京南下。二次革命失败后于12月赴日本。1914年离日本赴美洲,开展筹饷和党务活动,在此期间策划谋杀民国三大名记者之一的黄远生(后证明是误杀)。1916年6月袁世凯死,7月离美回国,8月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1918年10月被选举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1921年1月任非常国会议长。1922年出任福建省省长。1923年2月被召回任大本营建设部部长兼治河督办。10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大革命时期,1924 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任命为国民党海外部部长。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为西山会议派领袖之一。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被选为常委,多次被选为西山会议派中央常委兼海外部部长。1926年元旦国民党“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受警告处分,会后不久赴南京主持中山陵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宁、汉、沪三方合流,被推为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1928年9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0月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29年1月任国民政府任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31年2月赴菲、澳、美、英、德、法诸国慰问侨胞并视察党务。3月还在国外,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选其为立法院院长。4月国民党中央4名监委通电弹劾蒋介石,时虽在国外,也列名其中。 12月蒋介石下野,被推为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确定主席为国家元首,不负实际政治责任。1932年元旦就职。此后国民政府虽多次改组,都一直担任国民政府主席。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主持召开国难会议,强烈抗议日本承认“伪满洲国”。 1935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常务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明确表示 “讨伐令不可下”,力主和平解决,认为“张学良部队是爱国的”,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1月4日、2月18日以主席名义连下赦免令、复权令,但蒋介石拒不执行,反而长期幽禁张学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 沪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遂号召“全民奋起,全力抵抗”。10月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只身入蜀。不久北平、南京相继成立伪政权,便发表严正声明,并发布明令通缉汉奸头目。1938年3月赴武汉主持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救国纲领》。7月召开国民参政会致词,手书“抗战必胜”来激励全国军民。12月汪精卫叛逃投敌,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常委身份力主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明令通缉。1941年12月9日以国家主席名义,向德、意、日三国宣战。此后致力于废除美、英等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约签署,不胜欣喜,特邀宋庆龄、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合影。
1943年8月1日因车祸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葬福建省连江县青芝山。中共中央致唁电说:“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新华日报》发表社论《为元首逝世致哀》。
1979年,中共中央认为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
4. 寻求:黄埔军校的资料
寻求黄埔军校12期生韦光信(立民)毕业后分别在何军?何军职军衔?谢谢您了!
5. 南社的代表人物
代表来人物有高旭、柳自亚子、陈去病等。
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
1、高旭:他出身于地主家庭,1904年留学日本,1906年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提倡革命,并为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高旭早年即愤慨于"伪韩为杜"、"吟花弄鸟"的腐朽诗风
2、柳亚子: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
3、陈去病: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
(5)南京大学教授黄林森扩展阅读
南社最初酝酿于1907年,正式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在第一次“雅集”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它以提倡民族气节号召,以应和民族民主革命,反对清王朝的种族压迫和专制统治。
南社成员大多属于新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其中,不少人是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积极分子。1903年﹐高旭在松江发刊综合性杂志《觉民》。
6. 第二届幸福中国全国大赛 主办单位是谁有哪些评委
一、活动宗旨
为贯彻党和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指示精神,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的平台,积极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推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通过活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青少年爱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坚定信念,以达到教育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进步向上的目的。
二、全国组委会
名誉主任: 陈连昌 原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
龚心瀚 原中宣部副部长
黄伯诚 原北京卫戍区副司令 少将
张玉堂 原武警总后勤部副政委 少将
李伦新 原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
艺术总顾问: 赵晓生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钢琴演奏家
裴德义 江苏省音协副主席、南京民乐团团长
顾延培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副主席
王讯谟 某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 少将 山东省书协副主席
上海市书协主席团委员
姚昆田 原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海旅游文化协会会长
戴小京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毛国伦 上海香山画院院长
周鸣秋 民建中央画院副院长
林仲兴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家
活 动顾 问: 韦鹏飞 中国教育部督学 教育部原司长
秦范雄 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
朱妙善 著名京剧演员
陈海伦 宁波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莲琴 杭州嘉德威钢琴公司 总经理
叶 辉 上海海音琴行 总经理
主 任: 刘金富 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工作委员会 会长
徐继光 上海长三角画院 院长
副 主 任: 顾向琪 抚州市音乐家协会 主席
彭 强 上海乐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董事长
张国强 中国与海外画报社 艺术总监
黄旭东 上海晓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裁
张建华 上海东上海新文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执 行主 任: 方立平 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 秘书长
窦晓明 中华乐器网 总经理
周 俊 上海乐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总经理
陈德新 上海徐悲鸿艺术中心 理事长
吴 铮 上海中华书画协会 理事长
戴闪庆 上海天益宾馆党委书记、上海天艺书画院常务院长
许基山 中国与海外画报社专刊出版人、总编辑
范廷义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任教授、中国美术家会员、上海美协会员
执行副主任: 吴东华 中国笛子专业委员会 理事
方 源 上海诚智灵威市场顾问有限公司 总经理
曾 骏 上海万志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房吴颖 东方名家书画院上海分会 秘书长
陈 奇 中国与海外画报社专刊出版人
执行秘书长: 霍绍粼 上海长三角画院 副秘书长
副 秘书 长: 孙章伦 安徽葫芦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安徽赛区负责人
毛柳君 中华乐器网 CTO
王瑞碧 杭州赛区负责人
东方雅韵青少年民乐艺术节评委嘉宾:
古筝:
于红梅 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 著名二胡演奏家
郭雪君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罗小慈 著名古筝演奏家
二胡:
陈耀星 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 著名二胡演奏家
曹元德 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
马晓晖 著名二胡演奏家 国家一级演奏员
笛子:
许国屏 中国著名笛子演奏家 国家一级演奏员
周大成 教授 中国笛子曲集主编
林克仁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葫芦丝:
王厚臣 国家一级演奏员 中国葫芦丝巴乌艺术委员会副会长
杨 声 著名葫芦丝演奏家
孙章伦 安徽葫芦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幸福中国”全国青少年钢琴选拔活动顾问及评委:
赵晓生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钢琴演奏家
任舒曼 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黄红辉 江西省钢琴学会会长、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黎颂文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 博士 著名钢琴教育家
王小强 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 大连钢琴学会会长
张 薇 华东师范大学钢琴教研室 主任
陆佳敏 上海戏剧学院钢琴教研室 主任
张 韵 旅法钢琴演奏家 博士
夏 斌 皇家音乐中心校长 英皇钢琴、理论资深专家 美国音乐硕士
“幸福中国”全国青少年艺术交流展演活动艺术顾问及评委
西洋乐:
毕德荣 小提琴教授
曹 敏 上海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
陈新之 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
李建业 上海音协管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闵晓辉 国家二级演奏员 管乐评委
庞 鹰 上海爱乐乐团乐队长首席长笛 二级演奏员
沈 韵 旅法长笛演奏家
舞蹈 :
凌桂明 上海舞蹈家协会主席
黄乃翌 世界舞蹈总会WDC国际级评委 北京舞蹈学院国标舞系外教
魏建军 舞蹈家 艺术家 国家一级编导
谢烈荣 舞蹈家 艺术家 国家一级编导
王 鑫 上海戏剧学院 舞蹈家
声乐、语言、表演:
柴国栋 青年导演
柴金龙 青年导演
陈达明 上海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
陈景熹 上海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方 琼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上音硕士生导师
黄宏墨 资深音乐人
接厚芳 国家一级演员 空政文工团著名歌唱家
刘可欣 海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
吕建强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田 华 音乐人
佟铁鑫 空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
王方针 著名导演
王士杰 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长
尹 萌 资深音乐人
郑秋芳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特聘教师
国画:
陈由岚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施仁荣 上海长三角画院执行院长
范庆天 同济大学美术教授
郭大涌 资深书画家
蒋 伟 资深书画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刘国庆 著名国画家 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左建华 著名国画家、教授
西画:
李 醉 上海颜文梁艺术促进会会长、教授
傅关根 油画家、文化部全国社会艺术考级美术类高级考官
沈 非 油画家、文化部全国社会艺术考级美术考级考官
金荣华 上海长三角画院副院长,上美会员
汪伟民 上海晋风书画院常务副院长
书法:
张云涛 上海天艺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
朱鸿生 资深书法教育家、中国书协委员、上海书协会员
金爱华 上海长三角画院副院长 上海书协会员
刘祖梁 上海金融职大副教授
篆刻:
江德兴 书画篆刻教育家、上海书协会员
李文骏 西泠印社会员、中国书协委员、上海书协会
诗文:
季振邦 上海诗人杂志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
沈善增 作家、书法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
童孟侯 原中国海员杂志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
管继平 作家、书法家、上海作协会员、上海书协会员
陆林森 资深作家、编辑、上海作协会员
张建中 资深作家、编辑、上海作协会员
季渺海 诗人、上海作协会员
田传久 诗人、上海作协会员
金月明 诗人
注:评委若有变动以实际到会为准
7. 闽南地区有哪些近代史英雄人物
1、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林觉民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3、郑成功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4、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5、叶飞
叶飞(1914.5.7—1999.4.18),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是中国唯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叶飞幼年回国求学,求学期间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8. 请简单介绍林森的生平
1.林森(1868年2月17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回人、虎洞老樵、啸答余庐主人。福建林森县(今闽侯县)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2.林森幼居福州,入英华学堂,因反清被开除,后参加反割让台湾斗争,并加入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时率会加盟。辛亥革命中,领导九江起义,并促海军反正,派兵援鄂、皖,稳定革命大局,被举为民国开国参议院议长。1914年在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此后又担任过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等职。
9. 1912年的国内大事记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阳历。
1月3日 黎元洪当选副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确定了各部总次长名单。
1月14日 袁世凯在北京、天津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良弼等组成宗社党。陶成章被刺死于上海。
1月16日 京津同盟会张先培、杨禹昌、黄之萌等谋炸袁世凯未中,3人均被捕遇难。
1月21日 徐企文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工党。
1月26日 彭家珍在北京炸良弼。彭以身殉,良弼越2日死。
1月28日 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29日,选举林森为议长。
1月30日 中华民国实业协会在南京成立,推举李四光为会长,马君武为名誉会长。
该月中华书局在上海创办。至1915年,在全国设有分局30余处。 2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临时政府公报》第13号)
2月12日隆裕太后待宣统帝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授袁世凯全权组织临时政府。
2月13日孙中山辞临时大总统职。15日,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2月19日山东军政府代表3人应张广建之邀,由烟台抵济南协商政事。张佯推胡瑛为都督,暗地图谋自立。次日,将3名军政府代表押解出境,并派兵包围咨议局,占领济南电报局。
2月27日蔡元培等抵北京,迎袁南下。
2月28日《民立报》刊登《国学会缘起》。该会以章太炎为会长。
2月29日袁世凯密令曹锟部在北京发动兵变。 3月6日,参议院允袁在北京就职。
3月3日中国同盟会在南京召开本部全体大会。宣布其宗旨为“巩固中华民国,实行民生主义”,并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黎元洪为协理。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3日,任唐绍仪为国务总理;15日,张广建奉袁世凯令改称山东都督,前朝文武各官照旧供职。
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月15日袁世凯令各省督抚改称都督。
3月18日夏继泉、潘复等人在济南富贵园开会,宣布建立中国统一党山东支部,夏继泉任正部长,潘复、庄陔兰任副部长。因该党党员多是各级在职官僚,被世人称之为“官僚党”。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临时大总统职。
4月2日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至北京;4日,又议决该院迁至北京。
4月8日袁世凯任命范源濂为教育次长(总长仍为蔡元培)。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该会以争取女子国民参政权为宗旨。
4月25日同盟会本部迁往北京。 5月1日因辛亥革命而停顿的清华学堂,本日重新开学,学生返校者360人。10月,改称清华学校,监督改称校长,由唐国安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
5月3日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任校长。全校分文、法、商、农、工等科,学生增至818人。1913年秋又增设预科。
5月7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国会采取两院制,定名为参议院和众议院。
5月15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更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由陈宝泉任校长。
5月24日袁世凯通令禁售排满及诋毁前清各项书籍。
5月30日《民立报》刊登《留法俭学会缘起及会约》。不久,在北京、四川等地均有预备学校的设立。
该月刘师复在广州发起组织晦鸣学舍。 7月8日日、俄订立第三次密约,再次划分两国在内蒙势力范围。
7月10日教育部在蔡元培主持下,于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重订学制,规定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年或4年。
7月14日蔡元培辞教育总长职,26日由范源濂继任。
7月15日上海《新世界》杂志第5期译载恩格斯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该刊译文题目为《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行社会主义》。 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4个政团,合并为国民党,是日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理事长。
8月29日汉口租界人力车夫全体罢工,要求减轻捐税。 9月25日袁世凯任赵秉钧为国务总理。
该月袁世凯发布《尊崇伦常文》。 10月1日北京大学校长严复辞职,章士钊继任。
10月7日陈焕章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孔教会,陈为主任干事。
10月8日梁启超自日返国,本日到天津。
10月14日至16日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该党于1911年11月5日在上海成立,发起人为江亢虎)本部连续3日发表演说,评论社会主义学说及其派别。
10月22日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自本年2月12日以来,北京报纸报部立案者共89种;北京各党、会报部立案者共85个。
该月临时稽勋局遣送张竞生、谭熙鸿、杨铨、任鸿隽、宋子文等25人赴英、法、美、德、日5国留学。 12月11日王闿运任国史馆馆长。
12月15日袁世凯颁布《戒严法》,加紧镇压各地人民反抗。
12月20日留法俭学会预备学校第一班学生经西伯利亚于本日抵法,尽入法国中学校预备学校。
12月27日章士钊辞北京大学校长职,由何燏时继任。(来源:血铸中华网站)(编辑:姜志)
10. 关于1912年里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资料(最好在南京的)
一月三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
二月十二日,清帝溥仪退位,满清灭亡(北京
二月十三日,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当选为临时 大总统
三月十三日《颁布临时约法》(南京)
这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