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教授
㈠ 地理论文(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前发生的事情。
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之后三峡船闸试运行,三峡第一台发电机组投入运行;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部完工。这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
现在要向黄万里先生报告的是∶“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地凉起来了。穿着新衣的皇帝感觉到有点凉了。”
第一∶三峡大坝蓄水之后,清水下泄,造成大坝下游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
2004年冬,荆江长江干堤发生多处崩岸。2006年春传来岳阳长江干堤发生严重崩岸的消息,湖南省水利厅负责人紧急赴京向水利部和国家防总汇报险情。一千多年来,长江干堤保护着中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政府动用几千亿国债加固长江干堤,1991年联合国又资助长江干堤维修。三峡大坝蓄水后发生的长江干堤崩岸问题和黄河三门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十分相似。
1962年黄河三门峡水库下泄清水导致黄河大堤溃塌,中央为此召开中央工作会议加以讨论,决定改变工程运行方式,并开始改造。
黄万里教授用“清水顶冲长告急”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长江干堤长告急,社会就不得安定,穿着新衣的皇帝也无法睡个安稳觉。
第二∶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畅通。三峡工程根本不能使万吨轮船直达重庆,最多只能使万吨船队在一年中的五、六个月的时间内直达重庆。万吨船队只不过是将四艘或者六艘驳船捆绑在一起而已。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通过能力马上得到饱和,运行的实践证明,三峡两线五级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不可能达到每年五千万吨,最多只能保证单向通过能力每年三千万吨左右。目前长江货运需要用机械翻坝来协助完成。原计划在1997年完工的升船机至今未见踪影,客轮过船闸的平均时间为七小时,乘客难以接受,造成长江客运和三峡旅游事业的萎缩。
第三∶三峡工程开工以来,三峡库区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地区。三峡工程移民对安置工作不满,每年信访的次数高达八万多件次,连年持续不减。三峡工程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措施,不但没有使百万移民致富,而是使绝大多数移民陷入赤贫状态。
负责三峡工程移民信访的官员将移民生活用“三低”和“三无”来描述∶收入低于搬迁前的水平;低于安置地当地农民的水平;家庭生活水平处于当地贫困线之下以及无田种,无工做,无出路。三峡工程移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颗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第四∶到2006年年初,上报批准的三峡工程移民113万人已经安置完毕,批准的400亿元人民币移民安置费已经全部用完,但是还有数十万居民要搬迁安置。由于前期移民安置存在问题多,造成未来移民安置工作的进展更加困难。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践证明,三峡水库的水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坡度的斜面。根据已经发表的数据,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五。按照目前水库泥沙砾石淤积发展的情况来看,未来的水力坡度将超过泥沙组预测的万分之零点七(每一百公里七米高的水位差)。如此发展下去,许多新建的移民城镇要被淹没,就是重庆部分市区也要被淹没,包括朝天门码头,包括许多新建筑。
第五∶所谓的排浑蓄清措施无法解决水库的淤积问题。虽然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砾卵石淤积问题的出现,在嘉陵江和金沙江上建造了和正在建造多座大坝,阻挡砾卵石和泥沙进入三峡水库,但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多只是把问题在时间轴上作个推移,把更严重的问题留给子孙。
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有约百分之八十的泥沙淤积在水库中,而且主要是淤积在水库的尾部。由于水土流失进入水库的红土微粒,粘性强,和粗沙、砾卵石、掺杂在一起,组成坚硬沉积层,和黄河中的细沙的特性有很大差别,排浑蓄清措施对这样的沉积层根本没有办法。重庆港口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重庆市已经做出计划,将重庆港上迁到寸滩和下移到万洲。
第六∶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三峡工程论证时,三峡河段的水质是全中国最好的,大部分河段属于二类水。虽然现在三峡河段的水质为三类水,但是由于这期间水质指标的更改,现在的三类水只是当年的四类水。由于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三峡库区的各市、区、县都不准备把三峡水库作为生活饮用水源,而要另辟水源。可见三峡水库水质问题之严重。
第七∶三峡工程的电并没有照亮半个中国,目前三峡工程的发电量不足全国发电量的百分之三。三峡工程也没有为老百姓、特别是被涉及的居民提供“廉价”的电力。老百姓承担经济改革的成本,经济改革所创造的经济利益却流入利益集团的口袋,三峡工程则是最好的实例。
第八∶ 三峡工程能达到工程效益的条件之一是未来的气象变化是可知的。三峡水库运行三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科学水平和预测技术都无法保证气象预报(包括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准确。2004年秋三峡水库调度出现错误,为了保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行,在洪水期间抬高蓄水位,加重上游、特别是开县、万州的洪水灾害。同样, 2006年夏天三峡水库调度再次出现错误,虽然重庆库区已经出现旱灾的迹象,三峡水库仍大规模“泄洪”,造成水库水位不足,加重重庆旱灾的程度。
第九∶三峡水库蓄水之后,三峡地区仪器可测到的地震次数明显增加。虽然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生破坏性的地震,但是地震专家认为有可能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
但是三峡库区的建筑,特别是三峡工程开工之后的新建的民居建筑物都没有抗震设计,一旦发生六级或六点五级地震,一场地质大灾难不可避免。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说,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一共一百五十余处,三峡水库蓄水至海拔135米后,三峡库区的滑坡地带上升到一千五百余处,是论证报告的十倍。受水库波浪的淘蚀,白帝城所在的山体有可能会坍塌下来的危险,现在白帝城海拔130-180米处加砌水泥围墙,以防万一。但是这水泥腰箍破坏了白帝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第十∶三峡水库正造成血吸虫病的蔓延,从高发病的湖南、湖北向原没有血吸虫病的重庆、四川发展。三峡库区已经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第十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远超出论证报告所估计的范围和强度。根据台湾的研究报告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台湾的东海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而国内根本不让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第十二∶按照目前的设计,三峡工程根本无法让北京喝到长江的水。要想让北京喝到三峡水库的水,还需要加高三峡大坝,或者新建泵站和隧道、新挖运河,其造价相当于再造一个三峡工程。
待到冬天来
三峡水库蓄水三年的实践表明,黄万里教授当初所指出的问题,现在正一个个地浮现出来。虽然感到凉意的皇帝在不断地给骗子加钱,希望这件新衣能有保暖功能,起码不要给朕受凉感冒了。
但是,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继续升高和时间的持续,三峡工程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透明。
比如三峡大坝阻碍长江航运的问题,从今年秋天起的两年内,两线五级船闸将分别进行改建,届时长江航运将处在半中断的状态,改造之后的船闸通航能力不会改善加大。
又比如水库淤积,淹没扩大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无法改善。保持原定的蓄水位不变,必须放弃重庆部分市区,迫使那里的居民迁移。又比如地质灾害问题,最可怕的灾害将发生在暴雨、洪水、地震、滑坡同时出现之时。
所以,今日穿着新衣的皇帝只是感觉有点凉意,对三峡工程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让人们察觉。但是冬天会到来,那时的皇帝就会被冻得哇哇叫了。
要想掩盖问题将不再可能。至于最后的出路,黄万里教授已经指明∶三峡大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
㈡ 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与弊(越详细越好)
长江三峡工程利与弊
有利的地方是:
防洪(年长江特大洪灾),
发电(输电距离是500千米的华中地区和1000千米的华东、广东地区,而且有环境效益),
航运(宜昌至重庆600千米的川江航道,落差大,水流急,险滩多,通航能力低,三峡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航运条件)
环境效益(影响主要在中下游,有利于中下游吸血虫病的防治,减轻洞庭湖的委琐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调节局部气候)
不利:
库区(主要不利影响区,淹没土地、耕地,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能诱发地震,并使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加。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蓄水会增加蚊虫孳生,对人群健康带来影响)
文化古迹(会淹没一部分风景等,如原来特有的急流险滩等景观将消失,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会被淹没,但出现“高峡出平湖”的雄伟景观)
三峡的好在于她能防洪,灌溉,养殖等;能够支持中国偌大人口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问题;让重庆夏天的气温下降1.2摄氏度,冬天上升1摄氏度;有利于重庆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不好的方面在于:淹没了库区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破坏了沿岸的生态,对于大多的周边的动植物的生存有影响。我认为三峡工程是在目前的阶段利大于弊的。还有她的一个防护工程也应当值得大家的关注。三峡工程是很多年前就在讨论的问题。她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体。她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东西,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也丢了很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做一定的补救工作。那么我们的绿色营就是很好的一个窗口 .环境。可以看看我们周围的江水,就知道了。其实堤坝的修建积聚很多的泥沙在大坝的周围,水的浑浊,还有中下游的泥沙的减少对环境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三峡工程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建设,它的建成可以起防洪,对长江中下游的洪水有防范作用;可以发电,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水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航运也有促进作用,三峡水库可以改善川江航道对长江航道的限制。 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也环境带来了一定的 威胁,会引起消落带等一系列问题,也将 给周围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考验。
但是只要环境专家及时的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和尽力的去解决,那么三峡大坝必将造福人类。回答完毕!
西大)戚宇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力需求猛增的情况下,三峡工程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它可以有力的解决中国南方的能源危机,稳定电价.它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如消落带问题等,这也是每一个大坝无法避免的.但现在还来得及,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人民负责,解决对人民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会对三峡的有效利用带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会所到影响.如果现在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后等事态恶化,无法控制的时候才警醒,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㈢ 关于犟名人的故事求答案急:-*@_@:-[!
黄万里,马寅初,这两位老先生绝对是学术界中的最倔强的专家之一。一九五七版年,黄万里教授舌权战群儒七天,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后不幸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授课权。一九九二年后,黄万里教授六次给中央领导写信,陈述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马寅初教授的人口思想及其代表作《新人口论》在50年代曾经受到不公正的批判,把它等同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随着中国实践的发展证实了他的新人口论是正确的。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上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马寅初教授和黄万里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摘自网络“黄万里”“马寅初”词条】这两位教授都是我很敬佩的人,尽管至今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争议,但他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尽到了他们追求真理,忠于事实的责任与义务。我建议你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两位教授,特别是黄万里教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㈣ 黄万里教授昨夜托梦于俺,问三峡大坝咋样了
毛哦,你还在那儿说鸟巢
今天学校已经复课,去上课的时候顺便看了哈老校友 黄万里的照片
然后感叹一下
感觉你们都比较专业
大家应该知道我在感叹啥
㈤ 三门峡与黄万里
黄万里,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曾因反对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而被错划成右派,是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黄万里主张从江河及其流域地貌生成的历史和特性出发,全面、整体地把握江河的运动态势;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把因势利导作为治河策略的指导思想。他的这一理论,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他一生坚持反对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工程及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并不是因为他是头长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对中国水资源的正确评价;但他的治黄策略及对于三峡工程的意见均未被决策者采纳;在被“平反”以后,他多次向中央去信,阐述自己的观点,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黄万里教授生前曾说过:“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可惜他的正确理论没有因为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彻底失败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错误而树立起来,中国政府还在继续错误的水利政策。
㈥ 有谁知道黄万里其人其事,具体介绍一下
队补充问题的答复:
老先生的书好难找!!!!!
但还是被我发现了
黄万里文集 本文来自:博研联盟论坛
http://www.xiu.com/book/000/003/124/341/.htm
黄万里是著名教育家、革命家黄炎培之子。193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先后在四川、甘肃、东北从事水利建设。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他从黄河实际情况出发,批评苏联专家的规划和设计,反对在三门峡修建大坝。1957年,因发表短篇小说《花丛小语》针砭时弊,被打成右派。黄万里历经磨难,22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重返讲台。本书收集资料历时2年完成,力争还原历史、再现黄万里这位中国水利界马寅初陈寅恪式悲剧人物的风貌。
二○○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是黄万里教授去世五周年、八月二十日是九十五岁冥诞的纪念日。黄万里教授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并不是因为他是头长反骨的人,而是源自其水利的基本理念和对中国水资源的正确评价。
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
在中国,大家都以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又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都是最有学问的人,要是两院院士,那更是了不得了。事实是,在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他们都不是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原清华大学水利系黄万里教授,他们都是中国最有学问的科学家,但都没有院士的头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给中国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巨大问题,现在大家都有认识——错批马寅初,“多生几亿人”。当时和马寅初教授有同样意见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但是在政治高压下,能坚持自己观点、敢于说实话的,只有马寅初教授一人。
黄万里教授生前曾说过:“我对三峡工程的意见,屡屡上书中央,先后六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三十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七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一九五七年,黄万里教授舌战群儒七天,反对建设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难道别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不知道泥沙会在水库淤积这个最简单的道理?黄万里教授被打成右派,失去了教书的权利。一九九二年后,黄万里教授六次给中央领导写信,陈述长江三峡大坝工程永不可建的道理。难道别的科学家就不知道泥沙砾石首先是在水库尾部淤积,会淤塞重庆港,会加大水库的水力坡度,会淹没重庆部分市区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历史已经证明了黄万里教授在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观点是正确的,并且正在证明着他对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观点也是正确的。可惜他的正确理论没有因为三门峡大坝工程的彻底失败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错误而树立起来,中国政府还在继续错误的水利政策。
在中国,要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除了有学问还不够,还要讲真话,不怕政治和学术上的打压,坚持反对错误的决策,甚至要冒着生命的危险。马寅初教授和黄万里教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是没有院士头衔的学科泰斗,是斗士,是英雄!
中国水生态环境到如今这个地步的原因
对于黄万里教授对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和长江三峡大坝工程的意见,读者了解比较多。对于他的水利理念和水资源的评价,大家了解得比较少。要了解黄万里教授的水利理念,要从中国水生态环境谈起。
中国现在的水生态环境如何?有人曾这样总结过:患水多(洪涝灾害),患水少(旱灾),患水脏(污染严重)。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女士重复了这句话,便成为官方的版本。其实水生态环境的现状是:河流正在和已经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湖泊在消失或是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海洋污染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和受严重污染……一句话,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面临死亡的威胁。
那么中国五十多年前的水生态环境又是如何呢?江曾经说过,他在上海上大学时(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苏州河的水还是干净的。胡也曾经说过,他小的时候经常在泰州城河里游泳。可见那时的小生态环境比现在好许多。
为什么经历了五十多年后,中国水生态环境会有这样悲惨的结果?原因之一“不听黄万里的话,毁了中国的母亲河”。如今中国水生态环境的现状将危害子孙后代。水利理念的错误,对中国水资源的错误评价,导致了错误的水利措施;错误的水利措施,破坏了水生态系统。中国的水利是江河湖泊开发过度而保护不足。有人把百分之十五作为自然河流开发的上限,英国的水资源学家罗宾.克拉克则认为,自然河流开发程度百分之五——十,不会发生问题。欧洲河流开发程度一般都保持在这个标准之下。中国的河流,开发程度有超过百分之一百的,如黄河、海河、辽河等,开发程度越高,患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就越严重。近年来,在长江的开发速度加快,二○○六年长江被列为世界上受破坏最严重的河流。这种对水资源的掠夺性的开发,来自于“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恐慌和对自然的过分要求。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吗?
在中国,一谈到水资源,就会冒出这样的论点: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这个论点构成了中国许多水利工程的理论基础,比如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西线调水工程等等。
什么是水资源?如何计算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张光斗先生在《我国水资源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和陈志恺合作)一文中,将水资源定义为该地区降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总和。根据这个定义,中国的水资源为二八一○○亿立方米,总量占世界六分之一。但是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一,亩均占有量是世界的四分之三。根据张光斗先生的这个定义,对中国各河流流域、各省市的水资源进行了计算。这个水资源量的计算也就成为国家众多重要决策的基础。
为了解释这个水资源的定义和计算是错误的,在这里先提两个最简单的问题,请读者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北京和上海比,哪个城市的水资源多?第二个问题是,江苏和新疆比,哪个地区的水资源多?
根据上述定义,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是四十点八亿立方米,而上海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二六点九亿立方米,北京的水资源总量比上海多一三点九亿立方米,约是上海的一倍半。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三七五点七立方米,而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二○一点二立方米,北京的人均水资源比上海多一七四点五立方米,是上海的一点八七倍。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是八八二点八亿立方米,而江苏的水资源总量只有三二五点四亿立方米,新疆的水资源总量比江苏多五五七点四亿立方米,约是江苏的二点七二倍。新疆的人均水资源量为五七七三点七立方米,而江苏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四八○点九立方米,新疆的人均水资源比江苏多五二九二点八立方米,是江苏的十二倍!(刘昌明、何希吾等:《中国二十一世纪水问题方略》,以上资料为一九九六年数据)
人们常在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这样的数据: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八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三十分之一。但是为什么不报道,从同样的水资源计算出发,上海的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水平的十二分之一,是世界水平的四十五分之一?人们知道新疆是干旱地区,有许多沙漠,而江苏是水乡,河流湖泊众多,怎么可能江苏的水资源少,条件差,新疆的水资源反而多,条件反而好?
如果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的定义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需要的不是南水北调,而是北水南调了,因为南方的上海比北方的北京更缺水,江苏比新疆更缺水。更没有从长江通过五条渠道(东线、中线各一条,西线三条)向北方调水的道理,因为不但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少,就是安徽、湖北也在全国水平之下。
“中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
一反“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的观点,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和《论降雨、川流和水资源的关系》中提出:
“我国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大国,其时空分布也较合适。这可以从水文气象原理、实测有效雨量和引用川流,及人口实用水量统计几方面来证明。我国在各地区耕地上无霜期内所利用的有效雨量与引用川流量所合成的水资源总和,在全球为第一,所谓第六位是指剩余的川流。”
黄万里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了水资源定义的三大错误:第一:只计算地表径流和地表径流形成的地下水,而忽略降水的作用;第二:忽略水和热、光、土壤等条件的空间和时间的组合;第三:忽略客水的作用。
黄万里教授在《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一文中通过中国和欧美的对比,给读者一副清晰的图像:
“我国东部平原是广阔的可耕地,在北纬二十度到四十五度之间近海降水量自二千毫米向北递降至五百毫米。北京处北纬四十度多,年平均降水量有六百毫米左右,对比西欧北纬五十度上下的西欧各国首都,巴黎六百毫米,伦敦、柏林、华沙、莫斯科五五○毫米,大致相近,主要是由于我国大平原的纬度较低之故,而北纬四十度的马德里也只有四二五毫米,再南上海增至一千毫米,香港、广州约二千毫米,雨量之多更非欧洲各国可比了。至于东京有一七五○毫米,因它原属岛国;美洲西岸的温哥华有一○五○毫米,旧金山只有五二五毫米,大陆中部的丹佛只有三百毫米,东岸的纽约则有一○七五毫米,因其濒临大海,地近半岛之故。印度德里处北纬二十八度,也只有六五○毫米。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濒海,北纬三十度,稍北于我广州,也只有六五○毫米。所以,对比世界各地,我国的水量是丰富的,主要是地理位置,濒海地纬较低,至于比纬度相近的各地雨量也较多,则另有其他原因。”
笔者居住的德国莱茵——鲁尔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人口密度和中国长江三角洲相仿,年降雨量和北京相仿,同属于半湿润地区,却不曾有如北京的缺水情况。虽然北京是中国最“缺水”的地区,北京二○○○年的人均生活用水每人每天三二二升,是德国一二九升的二点五倍。
北京地区的降水量为九十九点九六亿立方米,而计算为水资源的只有四十点八亿立方米。在中国用水的三大项目(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农业是最大一项,就是北京也是如此。降雨对于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一部分被农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后蒸腾,这是农业用水的一个大头,虽然未形成地表径流,但这也是水资源一部分。
黄万里教授指出,中国的降水大部分发生在夏季气温高、作物盛长的时期,而很少发生在冬季有霜期,作物不生长的时期,这就是水资源年内分布得合适。对比与华北平原同纬度欧美国家,降雨在年内分布比较均匀,冬季降水不少,但在有霜期,农作物不生长。所以在这些国家农作物只有一年一熟。而中国的水、热、光、土壤条件的结合,可以一年两熟。所以说,我国水资源不但总量丰富好,而且年内合适的不均匀分布也好。当然黄万里教授也指出了中国春夏交际之时,降水不足的缺憾。
水资源条件是人类文明产生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人类在别的星球上寻找生命,首先是寻找在那里是否存在水。非洲埃及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那里是尼罗河三角洲,水资源条件好,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但是按照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定义,那里的水资源条件是世界上最差的。开罗年的年降雨量只有三毫米,无法形成地表径流,所以水资源总量为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为零。但是,埃及文化怎么能在这个水资源总量为零的地方发展呢?正如黄万里教授所指出的,依赖的是尼罗河的流水。“尼罗河长约五千公里,其流域面积极广大,相当于埃及地区和尼罗河三角洲不知要大多少倍。按阿斯旺导出的年流量可以代表开罗下游三角洲的水资源。这些水都是从外地来的,称客水资源。”
再看北京,当初北京被选作京城,是因为北京的水资源好。北京大学地理系侯仁之教授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当初皇帝看中的是靠近永定河的这个有利区位。评价北京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永定河的水资源,不能不谈客水资源。现在北京供水的很大一部分依靠密云水库。评价北京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潮白河的水资源。没有永定河,当初北京就不会被选作京城;没有潮白河,中央政府可能早就迁都别处了。
最后看看上海,上海市政府要把上海建设成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上海的水资源好。按照张光斗先生的水资源定义,上海水资源条件比北京还差许多,这个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怎么打造?评价上海的水资源条件,不能不谈客水资源,也就是长江、黄浦江等河流的水资源。
政府推卸责任让百姓怨天
黄万里教授正确地指出:“当地年降水量是主水资源的指标,它乘以地区的面积就是主要水资源量;而从外地引来的径流乃是客水资源。其量决定于外地的水文条件,两者皆不可废。必须指出的,决定客水大小的仍是外地的年降水量,它总是水文条件的主宰。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是,不仅主水——年降水量充沛,而且客水也丰富,主要是由于客水的乘雨面积大于主水面积的几倍。因此,本地降水不够,尽可引用河水。”
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吗?回答是否定的。就是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来看,中国和德国的情况基本一致。是错误的水利理念,错误的水资源计算,导致了错误的措施,以致造成患水多(洪涝灾害),患水少(旱灾),患水脏(污染严重)的局面。那么为什么要高喊“中国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三个国家之一”呢?这是政府推卸自己的责任,让老百姓去“怨天”,而不要“怨人”的最后途径。
㈦ 为什么声音被埋没
提起黄万里,今天的国人也许感到陌生,他的父亲黄炎培,倒是有不少人知晓。1911年8月,黄万里出生于乱世;1932年,他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桥梁工程师,亲自参加江山铁路大桥的建设;1937年,黄万里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水利学博士学位后,没有留恋异国的奢华,而是毅然回国,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水利事业。
1955年,前苏联专家拿出了三门峡水库的设计方案,叫好声连片响起。1957年6月,中央召集国内有关专家70人展开“热烈讨论”,年近半百的黄万里先生被邀请参加。会上,不少专家并不赞同前苏联人的想法做法,但由于诸多不敢言破的原因,大家噤若寒蝉。
这里,黄万里站了出来,他说:“一定要修三门峡水库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的观点。”立马有人反驳他,并着实风光了一番。黄万里自感人微言轻,便换了口气道:“一定要修,请别将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将来觉悟到需要冲刷泥沙时,也好重新在这里开洞。”黄万里的良苦诤言,成为当时高层的耳旁风——水库设计施工时仍坚持前苏联专家的意见,堵死了排水洞。
不久,黄万里被打成“右派”,整天挨批斗,后又被罚做清洁工,贬至乡下务农。
1960年,三门峡水库如期运转。不到一年,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河床抬高,大片良田淹没,土地迅速盐碱化,危险直逼古都西安。迫于无奈,只好降低水库水位,拆除15万千瓦发电机组,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投进水库“打水渠”。世代生活在渭河平原的许多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宁夏缺水地区迁徙。水库的诸多后遗症,至今也未能消除。
事后,有人问黄万里,你明知说破会遭惨祸,为什么还要直言?黄万里说:“父亲常对我说,‘中国有史以来,农民从来没有对不起统治阶级。’让我一辈子为农民服务。我谨记父亲的教诲,学水利,学治黄河,就是想为农民服务。我不能看着要祸及农民不说话。至于为此而付出的深重代价,我一生无悔。”
2001年8月,病榻上的黄万里教授临终感言:“我一辈子念书想‘治黄’,可他们没有听我一个字。白学了一场,我真痛心!”
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今天的人们钦佩黄万里教授,渭河流域千千万万的农民永远惦记着这位曾经拉过犁、种过田的文弱书生。坚持真理是一种操守;为真理而付出沉重代价,甚至献身,无疑是一种圣洁。黄万里教授身上散发的圣洁的光芒,在人云亦云的年代,在科学界日益浮躁的时代,益发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黄万里教授沉在泥沙里的声音能振聋发聩,那么,我们就可以真正感触到昌明的气息,领略到科学的魅力。
信仰真理乃是人性中最崇高的美德。
科学家黄万里为捍卫真理,不畏强权,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说真话,为此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沉沙掩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黄万里教授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为我们人生的精神楷模。
父母之恩,仅于己身,真理之泽,被于世人。心灵的旅行者啊,千万不要被权势蒙蔽了你圣洁的眼睛,因为有更多人的幸福掌握在你决策的手中。
㈧ 黄万里的个人著作
《黄万里文集》 2001年8月(无出版社无定价)
目录
序
水利工程学理论
钢筋混凝土拱桥二次应力设计法(唐山交通大学论文,1932 年)…(存目)
铆钉接头中各铆钉应力推算法(唐山交通大学论文,1932 年)…(存目)
混凝土沙石配合最大容重决定强度论(唐山交通大学论文,1932 年)(存目)
暴雨洪水统计分析 (康乃尔大学工程硕士论文,1935 年)………(存目)
瞬时流率时程线学说 (伊利诺大学博士论文,1937 年)…………(存目)
洪流估算(水利电力出版社,1956 年)……………………………(存目)
工程水文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57 年) ………………………(存目)
沙流连续方程意义的简释 ………………………………………………… 1
连续介体动力学最大能量消散率定律 ………………………………… 11
连续介体动力学最大能量消散率定律的解释…………………………… 25
The Extremity Laws of Hydro-Thermodynamics
(Applied Mathematics & Mechanics, Vol.4,No.4,Aug.1983)…………(存目)
论水文地貌的演变规律 ………………………………………………… 40
关于水文地貌演变的力学分析和统计分析 …………………………… 44
地貌演变与治河原理 …………………………………………………… 48
增进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途径 …………………………………………… 61
关于以堰流水位量测不定流问题 ……………………………………… 72
论降雨、川流于水资源的关系 ………………………………………… 77
The Velocity Profile Formula along Section of Open Channel Flow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Maximum Rate of Energy Dissipation … 82
论现行明槽水流的力学分析 …………………………………………… 96
水经论丛·治水原理 …………………………………………………… 112
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一封信 ………………………………………… 158
黄河治理
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 …………………………… 159
改修黄河三门峡的原理和方法(1964 年9 月)……………………(存目)
论分流淤灌策治理黄河 ………………………………………………… 165
论黄河断流及其对策 …………………………………………………… 187
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 191
我看《黄河治理开发纲要》 …………………………………………… 198
论江河淮海综合治理 …………………………………………………… 203
在水利部召开的《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讨论会上的发言 …… 208
三峡工程
论长江三峡大坝修建的前提 …………………………………………… 213
怎样决定三峡大坝是否修建? ………………………………………… 220
长江三峡高坝永不可修的原由简释 …………………………………… 225
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 …………………………………… 240
关于长江三峡砾卵石输移量的讨论(续) …………………………… 250
吁请长江三峡大坝即日停工!此坝决不可修! ……………………… 265
关于长江三峡修建高坝可行性问题 …………………………………… 267
诗文拾零
花丛小语 ………………………………………………………………… 273
《治水吟草》自序 ……………………………………………………… 277
右冠残草 30 首 ………………………………………………………… 279
治河咏怀 15 首 ………………………………………………………… 289
忆旧感怀 26 首 ………………………………………………………… 299
漫游闲咏 29 首 ………………………………………………………… 308
许伯伦先生墓志铭 ……………………………………………………… 318
敬和克木先生惠诗 ……………………………………………………… 319
魏明初先生墓志铭 ……………………………………………………… 320
先师罗公建侯讳忠忱廿年祭 …………………………………………… 321
哭长江三峡大坝开工 …………………………………………………… 323
黄万里自述 ……………………………………………………………… 324
黄万里简历 ……………………………………………………………… 326
记者访谈录
不重水文,何来水利?(宜宏)………………………………………… 327
黄万里:洪灾过后谈治水(伍诗一)………………………………… 330
“右派教授和他的江河缘”---访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先生… 333
但教莫绝广陵散—记水利专家黄万里(赵诚)………………………… 340 补遗
编后记
下面是摘出序言部分
序言
黄万里教授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水利工程学专家,2001年8月是他九十华诞。作为晚辈和学生,与他相处也已经数十年了,总觉得应当做点甚么事,以表达我们对老先生生日的美好祝愿。黄万里教授一生涉猎群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著述丰盛。他立论新颖,常常语出惊人,又能仗义执言,逆流顶风,坚持己见,舌战群儒每每成为学术界和舆论界争论的焦点。世间对此褒贬不一,同时,对他也笼罩着一缕缕神秘的色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诸多言论文章,只是散见各处,未能集于一册,供人阅读、评判和研究。近十余年来,我们在帮助先生打印整理他的讲义和文稿时,手边留下一些资料。于是几经酝酿,方才有了编辑出版这本《黄万里文集》的动机。这得到黄先生的应允,也得到泥沙研究室和水利系师友们的鼓励和支持。将我们现有的资料,经过适当筛选,编辑成册,再请先生过目审校,以期能够赶在他生日之前印出。
黄万里教授早年在唐山交通大学学习,有深厚的数学和力学功底。1932 年毕业以后,任浙赣铁路见习工程师。1931年和1933年长江、黄河的大水灾,促使他改行立志,学水利,治黄河,救国救民。在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沃华大学和伊利诺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水利工程的科目,更潜心研读有关的水文、气象和地理等学科。1935年和1936年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1937 年回国后,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工程师,四川省水利局工程师,涪江航道工程处处长,从底层的实际工作做起。1947年,担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又兼任水利部河西勘测设计总队队长,主持陇西农田水利工程。1948年应邀去东北解放区任东北水利总局顾问。
全国解放以后,到唐山铁道学院任教。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方来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担任教授。1957年,他力陈黄河泥沙问题的严重性,批评苏联专家建议的三门峡水库规划是错误的。指出建库后泥沙淤积将使黄河北干流与渭河两岸大量耕地淤没,居民将被迫迁移,三门峡水库不可以修建。同年,因一篇《花丛小语》,被定为“右派”。1964 年,三门峡水库因泥沙淤积严重而讨论工程改建时,他不顾自己仍然戴着“右派”帽子,积极提出改建意见。“文革”中他更遭厄运,作为“牛鬼蛇神”被扫地出门,从清华新林院的教授洋房被赶到了地板下积着陈年脏水的北院小屋,每月领得20元生活费。后又被送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1973年派到清华大学三门峡基地打扫厕所和接受批判。1978年,这时他几乎是全国最后的一名“右派”,终于也得到平反改正。以后他在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工作,为教师和研究生开设《统计与随机理论》、《治河方略》和《治水原理》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连续介体动力学最大能量耗散率定律,分流淤灌治理黄河策略,华北水资源利用,长江三峡工程,以及明渠不恒定流力学等问题。九十年代以来,他极力反对长江三峡工程的开工,提出了许多十分尖锐的问题,引起世人瞩目。
黄万里教授的一些学术观点和意见,常常不为人所赞同和理解,被斥之为“异端邪说”,遭到反对和批判,得不到公开发表和申辩的机会。有的在被历史证明确实是正确意见之后,仍然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当然,他的见解有的不无道理,有的也确有值得商榷之处。鲁迅说过,“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但是,一个完善的社会应当有充分的大度和包容。何况,在影响到国计民生、影响到子孙后代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多一些对立面,多一些思考和论证,对于正确的决策和更加完善的规划设计,总是一件好事。而且有的问题认识正确与否,还有待历史的检验。如果学术上没有百家争鸣,只有长官意志和“一言堂”,必将堵塞认识真理的道路,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最后受害的将是国家和人民。
数十年来,黄万里先生所经历的坎坷磨难,所遭遇的升降沉浮,在我国知识界中是十分少见的。但是,不论在甚么情况下,他对学术的严谨和认真态度,对民众父老、对国家民族的一片赤诚之心,始终没有改变。在他还戴着“右派”帽子的时候,毅然勇敢地站出来,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文化革命中,他一边接受批判和劳动改造,一边却在研究和草拟他的“治理黄河方略”。改革开放以后,他怀着极大的喜悦和高昂的热情,培养研究生,为青年教师讲课,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他常常感激国家给予他这么高的工资,而自责未能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为了水利系的课程设置,他多次找有关同志,提出应当开设“治河工程学” 的建议。1998 年长江大洪水以后,他更倍感焦急,责备自己过去教学方面的缺陷,主动要求重上讲台,为研究生和教师讲授治河原理课程。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坚信真理必将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总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近些年来,在他身上相继发现多处癌症。他一面积极治疗,与病魔做斗争,一面仍然醉心于长江、黄河等问题的研究,积极向有关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对事业执著,勇于坚持真理;为人胸怀坦荡,处事光明磊落;对晚辈关怀爱护,真诚平等相待。他在我们泥沙研究室和水利系的师生中,赢得了普遍的赞誉和钦佩。
黄万里先生生活的这九十年,是多么珍贵、多么难得的九十年啊。在他九十华诞之际,我们愿以这本《黄万里文集》,表达对他的尊敬和祝福。
由于时间仓促,除我们现有的资料以外,未能专门去收集其他的资料。连黄先生自己手边的资料也未能帮他进行整理。所以《文集》中所列文稿,远非先生著作的全部。但是,他对水利工程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对黄河治理与长江三峡工程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观点,《文集》尽量予以反映。另外,《文集》还收录有黄先生的部分诗词,散文和几篇记者访谈录。我们希望通过这本《文集》,可以大体了解到黄万里教授主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见解,可以观察到像他那样一代学人为追求事业、追求真理的执着、艰难和曲折的历程,也可以多少能够从中感受到他那鲜明的个性和高尚人品,欣赏到他那优雅的情趣和秀美的文采。
编辑出版小组
2001年8月于清华园
相关书籍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书名: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
作者:赵诚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原价:28.00
出版日期:2004.7.1
作者简介
赵诚,1952年11月生。老三届学生,曾当过工人、炊事员、护理员、建筑公司电工等;1978年考入太原师专(现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1983年春调入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任教;1986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师进修班进修;现从事国际政治教学;1987年任讲师,现为副教授。
黄万里九十年沧桑孤旅:人的命运河的命运
作者:涂志刚
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优秀的传记,但它肯定是一本真诚的传记。赵诚怀着最诚挚的敬意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又一位良心立传。
黄万里长期没有得到机会为治理黄河长江贡献自己的智慧,对于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水利事业的知识分子来说,命运并不是公正的。但在绝大多数人根本无法忍受的压力之下,黄万里保持了健全的人格和开放的心态,这是只有坚持真理的人才能拥有的勇敢。
客观地说,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赵诚这本传记还存在着许多遗憾:细节不够明晰,黄万里的形象也不够完整,而且也没有能更多地介入黄万里的内心世界。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本书作为人们了解黄万里的惟一文本,它的价值是不可磨灭的。
最早听说黄万里先生的名字,是在黄先生去世之后,清华的曾昭奋先生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江河万里》。那时候,除了传说中的大禹和课本上的李冰,还有那个为《水经》作注的郦道元,我不知道任何一个和水利相关的名词。
以这样的知识背景,我当然无力去理解黄万里先生的学术成果,但黄万里先生对于长江黄河的付出与执着,却是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够读懂的。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黄万里的一生都和万里江河连在了一起,1971年,面临绝境的黄万里自以为不久于人世,他留下的“绝笔”是“一死明知素志空,九州行水失斯翁。但教莫绝广陵散,枉费当年劳苦工”。这位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江河的人,江河有知,当把他引为知音吧。
与6300公里的长江、5500公里的黄河相比,黄万里90年的人生显得太短。而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位以治水为己任,立志要让大江大河为百姓造福的科学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大展身手的机会,这是黄万里的遗憾,也是长江与黄河的遗憾,当然,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遗憾。
黄万里,1913年生,著名的爱国志士、教育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黄炎培先生的第三子。黄家是个大家族,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像我国早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奠基人、著名音乐家黄自就是黄万里的族兄。
黄万里兄弟姐妹众多,大部分都学了理工科,因为黄炎培相信,危难中的中国最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才。1931年长江大水,水淹武汉三镇100天,死亡超过7万人;1933年黄河十几处决口,人命财产损失无数,在整个民族的阵痛中,已经担任铁路桥梁工程师的黄万里决定出国学习水利,学成后治理黄河长江。
严格说来,黄万里或许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过水文学的水利专家,此前的水利工程师大都长于施工,对于作为水利基础的水文学却不甚了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立志治水的专家不在少数,而大江大河却始终没有找到知音。1937年黄万里学成回国,他从水文学入门,兼修地理、地质、气象,这时候已经是土木工程硕士和水利工程博士了。
黄万里在美国曾经驾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了美国各大水利工程,回国后的黄万里也曾经徒步考察过金沙江、嘉陵江。一线的勘测经验使黄万里迅速成为具有强大实战能力的水利专家,1947年,这种实战能力在他担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期间得到充分施展,他也得以一展平生抱负,倾心治理黄河。可惜这段经历太过短暂,1949年,黄万里被派往东北工作,那里的水利领导把他困得缚手缚脚,几年之后,两手空空的他,只能选择去大学教书,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培养新一代的水利人才。
或许是命运如此,进入了校园的黄万里的命运最终还是和黄河连在了一起。
1950年,黄万里成为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一员,1955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决定上马庞大的三门峡水库工程。和黄万里出国留学前国内的情况一样,苏联派来的专家是搞工程的,他们不懂水文,他们也不了解黄河,而当时国内的水利专家,除了黄万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苏联专家的意见。最后三门峡工程上马,黄万里因言获罪。虽然此后的无数事实都印证了黄万里的判断:三门峡大坝建成之后,渭河变成了一条悬河,黄河每年要断流100多天,而大水更是时时威胁着陕西省。2003年陕西省5年一遇的小洪水竟然酿成了50年一遇的大灾,225万亩良田绝收,500万人受灾,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三门峡水库的原因。而此时的黄万里,已经不能再面对这条他情牵一生的大河了。
黄万里境况不佳,在困境中,黄万里既没有走上绝路,也没有放弃独立人格,当年清华校党委宣布他是“右”派的时候,黄万里说:“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赵诚说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黄万里真正做到了俯仰无愧于天地,此言非虚。
黄河之痛也就是黄万里之痛,而黄万里的命运恐怕让黄河也不得不叹息。几十年来,这位中国最杰出的水利专家却始终不能介入水利工作的前沿。上个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论证的时候,黄万里只有依靠自己几十年前徒步勘测时得到的数据,因为新的资料他无法得到!
2001年8月20日,清华大学为黄万里举行了90寿辰的庆典,大家都知道,留给这位当代“大禹”的日子恐怕不多了。7天之后,8月27日,黄万里走完了90年的人生旅程,这个时候,黄河还依然断流,而长江三峡也正准备着“旧貌换新颜”。 《治水吟草》
1991年6月(无出版社无定价) 七绝《梦吟绝笔》
一死明知素志空,
九州行水失斯翁。
但教莫绝广陵散,
枉费当年劳苦工。
【背景】
1969年,黄万里与清华大部分师生被下放去江西鲤鱼洲“劳动改造”,黄万里被工宣队怀疑是“国民党特务”,被隔离审查,白天劳动,晚上开批斗会,由于他交代不出自己的“特务罪行”,工宣队对他展开车轮战,时间久了,他身体和精神都顶不住了。最后,被斗得神志恍惚的他,连自己也搞不清是不是特务了,居然给大女儿黄且圆写了封信,叫她帮助回忆。1970年,黄万里在体力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终于不支中暑,在从农田回来的路上昏倒了。这时他顾不上血吸虫,爬进农田旁的水沟里,泡在水中,捡回一命。后来,他的病越来越重,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在1971年写下了这首七绝。
㈨ 论述长江三峡工程的利于弊 600字论文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
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