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⑴ 北京理工大学徐军教授
楼主您好,您的这个信息往事应该就有相关的介绍的!实在没有,说明这些信息是私密的,是不能公开的。您就不要关注这些了。关注也没有用了!
⑵ 北京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在北理工待了三年,被许多人许多事震惊过,同时,也深深为曾经北理工校友曾创造的成果而骄傲,砥砺前行。而其中我最想要提及的便是邵兴国,邵老师。
⑶ 了解一下北京理工大学的安建平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的安建抄平教授,
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通信网、空间通信、空间信号处理技术。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国防重大项目、民用航天项目等。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就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就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检索13篇,EI检索9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项。
目前,担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国家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国防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空间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IEEE会员等社会兼职;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遥测遥控》编委。
199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同年获得教育部首届“优秀青年教师奖” 。 2016年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⑷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程灏波教授是个什么样的人
基本介绍可以参考 :http://ke..com/view/4360975.htm
总体来说是个年轻有为的人,会做人,也内会做学问。容
⑸ 北京理工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本人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要说在我们理工大学里管理与经济学院肯定与其他工科的专业来说,大牛数量肯定是相对较少的,但是管理与经济学院也是很不少大佬的,要说必须要去蹭的教授的课,首当其冲肯定是非韩伯棠教授莫属了,韩教授可以说是我们管院的长老级人物啦。
作为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早就过了该退休的年龄却依旧坚守在讲台上,他常说:“我明年就退休,你们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世界这么大我也想去看看。”但是所有上过他的课的人都知道,不过多久,总能在下一届管理与经济学院的课表上看见韩教授的课,我想可能这是一位勤勤恳恳教了一辈子书的人,对于讲台的留恋吧。谢谢阅读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⑹ 谁知道北京理工大学老师待遇如何
很好的, 不过要求你是著名学者、或是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博士或博士后学历才能进……
⑺ 北京理工大学的学校领导
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王越教授(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党委书记:张炜
校长:胡海岩教授(中科院院士)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和章
副校长:杨宾、赵平、杨蜀康、赵长禄、孙逢春、杨树兴、陈杰
历任书记 刘一鹗 1953.11--1954.03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宗凤鸣 1954.03--1956.06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魏思文 1956.06--1962.12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第一书记 魏思文 1962.12--1967.10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贾 克 1973.11--1975.08 北京工业学院临时领导小组组长 1975.08--1978.02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苏谦益 1978.09--1982.07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冯佩之 1982.07--1983.07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田 运 1984.09--1987.01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谈天民 1987.08--1988.04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1988.04--1996.06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焦文俊 1996.06--2008.02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郭大成2008.02--2014.09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历任校长 李富春 1939.05--1940.12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 自然科学院院长 徐特立 1941.01--1943.11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陈康白 1943.11--1944.06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李强 1944.06--1945.11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刘再生 1948.09--1948.11 华北大学工学院院长 魏思文 1954.05--1966.07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苏谦益 1978.09--1982.07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谢簃 1982.07--1984.09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朱鹤孙 1984.09--1988.05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1988.05--1993.02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王 越 1993.02--1999.07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匡镜明 1999.07--2007.08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⑻ 王西彬的科研的苦旅——记北京理工大学王西彬教授
对于王西彬教授自己来说,他的这条走得并不十分顺畅的科研之路并非“苦旅”,这想法只是来自于其家人、朋友以及走在科研道路上而后迎难而退的人们。他自己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只是微笑,然后执着前进。这精神一直伴随他走到今天,并昭示着未来的成功。 王西彬教授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加工技术研究室的前身为切削技术研究室,该研究室有着优良传统,以于启勋、王育民、仇启源、杨广勇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曾为我国军用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老一批教师的相继退休,以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年教师和青年研究生不愿意留在高校从事金属切削与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而选择到社会工作,研究室面临人才断层的窘境,当时的系领导和退休老教授普遍担忧切削的大旗还能扛多久?此时刚刚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的王西彬受命担任研究室主任,从此走向了一条重新创业的艰辛历程。
王西彬首先走访了多家军工单位,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在高新工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金属切削仍是重要手段,但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此种现状,结合研究室已有研究基础,以及高速切削技术这一国内外先进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王西彬提出了军用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技术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上级机关的资助。经过课题组5年的研究与攻关,突破了高效切削工艺和刀具系统等关键技术,并成功的在兵器、航天等多家军工单位进行了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先后获得了兵器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继续保持军用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王西彬又紧紧把握先进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创了绿色制造和微小型制造两个新的学科方向。
绿色制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该领域的同类研究主要围绕空调器、冰箱、汽车发动机、印刷线路板等典型民用机电产品展开,而在国防科技工业的研究和应用几乎还是空白。受历史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军工生产较少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自然资源的耗费,不仅资源和能源耗费现象严重,而且其生产特有的高毒性有害气体粉尘、高扩散液体污染源以及固体废弃物对企业所在地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王西彬率先提出在国防科技工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和装备预研项目资助下,组织课题组围绕连续型的火化工产品和离散型的机械类产品的绿色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制造基础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课题组的努力,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环境友好性较差的现状。
微细加工是极端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加工技术的另一个战略增长点。国内外同类研究大多采用刻蚀、强场加工等特种工艺方法,加工系统复杂并且加工工艺难以掌握。王西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型号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的功能要求,许多情况下需要对零件和结构进行微小型化设计,但相应的加工工艺和方法远远滞后。为此,王西彬提出在已有金属切削的基础上,通过专用切削刀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现金属切削工艺的微小型化。经过“十五”的努力,所在课题组开发出一种微小型车铣加工中心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较好的满足了微小型零件的加工需求。实践表明,这一思路符合各军工企业具体情况,是一项比较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微细加工方法。该研究成果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在搞好自身科研的同时,王西彬还担任了所在系的科研副主任,积极组织全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当时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从事科研工作,为此王西彬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大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在王西彬与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制造系的科研规模由“九五”期间的年平均100万元,迅速达到了“十五”的年平均100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谈到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王西彬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从事科学研究,只有从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寻找到新的技术增长点;只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才能在学术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只有加强基础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才有用武之地。”
在王西彬教授的人生词典里似乎没有“退缩”二字,他说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其他想法,只想迎难而上。这就是王西彬,一个在执着间快乐闪光,将科研当作毕生事业的科研工作者。
⑼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名单
建议还是自行来去北理的研究生网看,源因为实在太多导师名单了。
北京理工大学(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北理工,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