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制毒
❶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红凌还痛失了哪些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除了红凌还痛失了三位教授,分别是:
一、段正澄
2020年2月10日上午11点18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新冠肺炎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林正斌,副主任医师,1983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医疗系,从事器官移植专业30余年。生前任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副主任医师、武汉市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曾赴日本金泽医科大学留学。特别是在肾移植术及术后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肾移植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❷ 高义华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高义华于1998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1999年3月赴日本 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Science (NIMS,原名为)工作版,权2006年3月回国。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和华中学者特聘教授,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纳米表征与器件中心执行主任。大力协助国家实验室创建了纳米表征与器件中心,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基金、博士点基金和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湖北省杰出人才基金等,作为骨干参与1项973课题。发表与接收74篇SCI论文,其中50篇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文章:1篇荣登Nature,2篇Nature旗下刊物Sci.Rep.,1篇Adv.Mater.,1篇Adv.Funct.Mater.,1篇LaserPhotonicsRev.,6篇Appl.Phys.Lett.,2篇Nanotechnology,3篇Opt.Express等。全部文章他引近900次。
❸ 如何看待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医学博士捐精猝死事件
郑刚,祖籍鄂州,系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医学博士,响应学校号召捐精。2011年2月12日,郑刚走进隶属华中科技大学的湖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在取精室意外发生猝死”。事发后,校方“出于人道主义”支付各种费用8.8万元,并减免郑刚妻子吴某在读研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2万元。
昨日,对这一处理结果不满的郑刚父亲郑金龙状告华中科技大学,向该校索赔各种费用共计400多万元。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
没钱请律师 自带6包证据
昨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洪山区法院门前见到郑金龙时,只见他背着一大包东西。沉重的包压得他有点驼背。包里全部是开庭用的名种书证材料,重约15公斤。
盼开庭这一天,他盼了一年多。为了搜集证据,他数十次往返老河口、武汉和鄂州,饿了啃一口馒头,渴了喝一口自来水。他说,他已搜集了6大包证据。背上的包里有120多份证据,是当天开庭用的。
他的身边还有两个农民模样的人,身边放着5个大包。他说这两个人是他的乡亲,他特意从鄂州请来,帮他保管余下的5包证据。两名乡亲每天100元报酬,管吃管住。
记者有点好奇,这么大的官司为何不请律师?他叹息道,请不起。他算了一笔账,律师要按标的400多万提9%就是36万,另外还有其它费用。“等不到开庭就要花上60多万,而我一个月退休金才1000多元,怎么请得起?”
不过,走进法庭前,他还是信心满满。他说,他证据充足,有信心为儿子的死讨个说法。
边念起诉书边流泪
开庭后,旁听席上,只有郑刚的几位亲戚。
被告席上坐着两人,一位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法律顾问、专职律师,一位是校方代表。60多岁的郑金龙初中毕业。当法官请原告报出姓名、住址等信息时,郑金龙拿出身份证在面前晃了晃,却不知要如实回答。
一份错句病句连篇、仅有2000多字的起诉状,郑金龙却讲了一个小时。400多万的索赔金额,起诉书写成4000多万。在郑金龙念起诉书时,法官问他是不是把赔偿金额改了,他这才发现多写了一个零。
郑刚,1977年出生,曾是郑家的骄傲。从三峡大学毕业后,在老河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7年,被晋升为“心脑外科主治医师”。2008年,郑刚自费到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外科学硕士,2010年3月15日硕士毕业,然后继续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从全校两万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该校20名“优秀研究生标兵”中的一员。他还曾获得“优秀学生共产党员”称号,并多次在比赛中获奖。
郑金龙在读起诉书时,不时放下起诉书,拿起桌上的一大包证据,讲述儿子的不幸和一家人的痛苦,讲着讲着,眼泪就哗哗流了出来。他用手把眼泪一抹,又继续讲了起来。
第五次捐精时出意外
父亲要求尸检遭拒
对于他抛开起诉书杂七杂八讲一气的做法,连旁听席上的亲戚听了都直摇头。法官却耐心地听着,一个小时内,只两次轻声提醒要讲与起诉有关的事实。
2011年元旦,隶属华中科技大学的湖北省人类精子库在试运行期间,在校园内拉起横幅招募在校“高智商优质基因”学子捐精子。郑刚响应号召捐精。2011年2月12日上午11时,当他走进湖北省人类精子库第5次捐精时,身体出现异常,在送医途中死亡。从走进省人类精子库到死亡,前后只有一个多小时。
儿子去世后,郑金龙曾多次要求尸检,但是均遭拒绝。
对于郑金龙索赔400多万的诉讼请求,被告方代理律师只有简短的两句话,一是郑刚系自愿捐精,与校方毫无关系;二是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满头大汗仍未找齐证据
法官很有耐心
法官要求郑金龙举证时,首先要求他提交证据目录。他却在桌上一堆材料中,找了十多分钟。尽管法庭有空调,他却满头是汗。证据目录终于找到了,标明共有100多种证据。法院要求郑金龙一一找出来,交给被告方质证。
从10点20分开始,郑金龙翻来覆去地找证据,他边找边哭。法官发现实在一时难以找全,只得休庭,让他有时间找全,再继续开庭。记者看到,郑一页页地翻着,边找边拍头。每找到一份证据后再找另一份证据,他又得把桌上的材料翻一遍。桌上越翻越乱。一名陪审员看不过去,走下审判席,告诉他如何编号如何找,还提醒把“乱七八糟,毫不相干”的东西放在一边。
到了11时40分,证据还只找到几份。审判员与原告和被告协商后,宣布择日重新开庭,再次提醒郑金龙把证据找齐。同时,还提醒下次开庭时,一定要找一个懂法律的人帮他。
“一条命不如一头牛?”
王桂荣是郑刚的舅妈,也出现在旁听席上。她不停地叹息道,这么优秀的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她说,郑刚身高1米78,重约80多公斤,人高马大,又是在读博士,“学校多次动员他去捐精”。2011年正月初四,郑刚还到她家拜年,没想到几天后就死了。
郑刚妻子吴某也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两人没有生育儿女。
“郑刚出事后,校方与郑妻谈了4个小时,然后让郑刚的父亲签字同意火化。在吴某同意火化后,校方称如果郑父不签字同样可以火化。无奈,郑父只得签字同意火化。”王桂荣说。这一说法得到郑金龙的证实。
盖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公章的协议书,是校方与郑刚父母及郑妻吴某签的,日期是郑刚死亡的第二天。
协议书称,“郑刚系自愿捐精,在取精室意外发生猝死”,校方“出于人道主义”支付各种费用8.8万元,同时减免吴某在读研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2万元。
王桂荣说,协议第五条还约定校方考虑解决吴某的工作问题。
郑金龙说,农村一头黄牛也要卖个10万。一个博士命只值8.8万元?还不如一头牛?
捐精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郑金龙称,儿子健壮如牛,捐精前曾经过体检。是不是在捐精过程中出现问题?否则怎么可能死亡呢?
郑刚的导师林教授曾老泪横流地拉着郑金龙的手讲:你养了一个好儿子。当他听说郑刚出事,不管从什么角度都不信。他说,他在国外工作多年,捐精在国外已有百年历史,没见过一例捐精而死人的报道;在中国,捐精机构22家,此前也无一人死亡;郑刚身体很好,跟他三年,从来没生过病。
郑金龙的话,也得到了郑刚在老河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同事的证实。一份盖有“老河口市第一人民医院”公章及9名前同事签名的《证明》称,郑刚在该院工作期间,身体健康、无心脏病史。郑刚春节回老河口时,该院为了表示感谢,还对郑刚进行脑、心、肝、肾等免费体检,结果都很正常。没想到10天后,郑刚就猝死在校内,他们认为不可思议。
❹ 徐天亮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1970年7月~1980年1月,在四川珙县电信局任技术员。
1980年2月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曾任物专资管理工程教研属室主任、管理工程系副系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 负责承担的纵横向课题7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的课题4项,获原国家物资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优秀成果奖1项,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主编教材有《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运输与配送》《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参编教材和专著有《物流系统工程》《物资系统工程》《物流合理化的数量方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撰写论文30余篇。 《商品流通企业管理》《运输与配送》《现代企业管理概论》。
❺ 华中科技大教授柯卉兵去世,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否是新冠肺炎病毒
华中科技大教授柯卉兵去世,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诊断出恶性淋巴瘤,后来又感染了新病毒,治疗无效死亡的。
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科林正斌教授,因新病毒去世。2月13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因病去世。 2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工程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去世。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柯卉兵因治疗无效而死亡。
❻ 华中科技大学半月内5位教授离世,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大学(既是985,也是211,称“双一流”),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珞喻路1037号,因为主校区内被200万株高大的法国梧桐所覆盖,日常气温比市区内低2到3度,因此又被学子们亲切的称为“森林大学”。据艾瑞深中国校友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9年的排名尚未公布)显示,华中科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全国第11名,是国内知名的顶尖高等学府。
华科大原来的老校长周济先生在卸任后升迁就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而今又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如果你到了武汉,到了华科大,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学在华科”,学校里浓郁的学习氛围,是你在其他高校都难以体会到的。而且,华科大是一所工科类院校,全校近10万学子,男女生的比例却只有8:1,女生就是个宝啊,广大女学霸们,还等什么?考去华科大吧!
❼ 华中科技大学出了哪些名人
周济、谢伏瞻、翦天聪、于登云、李定凡等。
1、周济
周济,男,汉族,1946年8月26日生,上海市人,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精仪系学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2、谢伏瞻
谢伏瞻,男,1954年8月生,汉族,湖北天门人,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3、翦天聪
翦天聪(1921.7-2007.8),湖南桃源人,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之子。维吾尔族。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湖北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兼汽轮机专委会主任,武汉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4、于登云
于登云,1961年11月生,邵阳绥宁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
1981年毕业于绥宁一中,同年以全县高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系,后转入力学系,1985年大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获固体力学硕士学位,1988年进入原航天航空部,一直工作至今。
5、李定凡
李定凡,1940年10月出生,1999年6月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1963年8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工程物理放射化工专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❽ 华中科技大学的段正澄院士到底是哪里人
1934年 月出生抄, 段正澄,男,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机械系,后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50年来一直工作在一线,长期与生产紧密结合,致力于自动化、数字化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在该领域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授权专利19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劳模、湖北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❾ 有没有人知道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有个60多岁的老教授姓韩的,好像是个系主任,退休后现在被返聘到华中科技
在华中科大学武昌分校信息与科学技术系担任系主任
❿ 李震彪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李震彪 教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电弧及材料、开关电器技专术、电器状态检属测与故障诊断。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接触电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工产品可靠性研究会常务理事、《电工材料》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低压电器》杂志编委,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在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等基金资助项目近20项和ALSTOM、BOSCH、长征火箭公司、航天五院等企业合作项目约20项。在国际IEEE Trans on CPMT,IEICE Trans on Electronics、IEEE及ICEC等重要国际会议文集、《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多次赴美、英、法、爱尔兰、瑞士、日本、沙特等国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