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信息工程大学一级教授

信息工程大学一级教授

发布时间: 2024-06-23 17:09:03

1. 张志让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所在部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数学学院
职 称:教授
出生年月:1946年3月
张志让,男,教授,生于年,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1986年至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访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现任数学学院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硕士生导师,兼任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编号:017165),美国数学学会会员,四川省数学会副秘书长,全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委员。张志让教授为四川省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
1.基础数学代数学方向
2.应用数学密码学与编码技术方向
张志让教授长期从事基础数学代数方向(特别是无限群论)的研究,是国内无限群论研究的带头人。研究领域涉及内、外-P群及相关的群环上的模、群的根性、群的子群结构、无限群的Sylow理论及群的有限性条件等。张志让教授曾与国际著名群论学家、美国依利诺依大学D.J.S.Robinson教授合作研究外-FA群,得到完全的结构描述; 首次完整地建立了群的根性的理论,并利用它来刻划FC-群、局部有限群及周期群等群类的结构,从而得到无限群结构描述的一种新方法。同时在代数编码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在研项目】
1.子群与群的结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批准号:11071229,2011.1- 2013.12),第1主研人。
2.大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等学校大学数学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项目(2009.8-2011.8),项目负责人。
【完成项目】
1.关于无限群结构及有限群Camina群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批准号:19471010,1995.1-1997.12),项目负责人,1997年12月完成。
2.无限群子群结构及有限群共轭类长的相关问题,国家自然基金(批准号:19771013,1998.1-2000.12),项目负责人,2000年12月完成。
3.群的Sylow对象及相关公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批准号:10471118,2005.1-2007.12),第1主研人,2007年12月完成。
4.群的子群共轭理论与特征标维维数及其在编码中的应用,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03GY029-020,2003.1-2005.12),项目负责人,2005年12月完成。
5.新世纪四川省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四川省综合教改项目(川教高[2001]35号,2001.1-2004.12),项目负责人,2004年12月完成。
6.大学数学基础教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高函[2002]17号,2002.1-2004.12),主编,2004年12月完成。
7. 一般院校数学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教改项目(川教[2005]253号,2005.9-2009.12),项目负责人,2009年12月完成。
8.群的结构与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国家自然基金(批准号:10771180,2008.1-2010.12),第1主研人,2010年12月完成。
9.子群性质与群结构以及相关公开问题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批准号:10926129,2010.12-2010.12),第1主研人,2010年12月完成。
10.数学类专业数学基础教程,“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高函[2006]9号,2006.8-2010.12),主编,2010年12月完成。
11.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2版),“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高函3号[2008],2008.1-2010.12), 主编,2010年12月完成
【学术著作】
1.无限群论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第1主编。
2.数学实验,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主编。
3.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山东科技出版社,2002年,排名第二,副主编。
4.大学数学基础教程--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主编。
5.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主编。
6.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主编。
【发表论文】
1.Groups whose proper quotients have finite derived subgroups J. Algebra (2) 118 ( 1988),国际专业期刊(SCI收录),第2作者。
2.其真商群为满足极小条件的FO-群的群,数学学报,(3)33(1990),一级期刊,独立作者。
3.Groups whose proper quotients are finite-by-nilpotent , Arch. Math. 57(1991),国际专业期刊(SCI收录),独立作者。
4. 真商群的下中心的第c+1项(c>1)是有限的群,科学通报,(4)35(1990),一级期刊,独立作者。
5.FC-群的一个结构定理,数学学报,(3)34(1991),一级期刊,独立作者。
6.内-FI群和外-FI群,数学学报,(4)10(1997),一级期刊,独立作者。
7.The locally solvable radical of torsion groups, Comm. Algebra (8)28(2000),国际专业期刊(SCI收录),第1作者。
8. 一类无限群中局部幂零性的判定准则,数学年刊, (2)25A(2004),独立作者。
9. 外-FO群,数学年刊,(2)27(2006),一级期刊,独立作者。
10.The intersection of maximal subgroups with finite index, SEA Bull. Math.30(2006),跨国数学会期刊,独立作者。
11. 无限正则p--群。数学年刊,一级期刊,(6)28A(2007), 第2作者。
12. Minimal Non-FO-groups. Comm. Algebra (6)38(2010), 国际专业期刊(SCI源期刊), 独立作者。
【获奖情况】
1.1993年10月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1995年9月获四川省优秀教师称号
3.2002年9月获四川省师德标兵称号
4.2006年5月被批准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5.2007年9月获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
6. 2009年9月获四川省教学名师奖
7.开展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数学课程建设,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排名第一。
8.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排名第四。
9.开展数学实验课程模式研讨与试点促进工科数学课程建设,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1年,排名第一。
10.工科《线性代数》课程改革,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11.一般高等院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改革,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排名第一。
12.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年,排名第一。
13. 多层次大学生数学创新意识与建模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排名第二。

2.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直属的全国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正军级编制。学校位于中国的河南郑州,创建于1999年4月,由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四个校区(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理学院),占地面积近4500亩,总建筑面积110余万平米。学校中心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是总部命名的“园林式营院”、“文明卫生军营”。建校以来,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海军上将、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两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邬江兴、杨元喜、许其凤、魏子卿、王任享、陈左宁,以及“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副总指挥沈荣骏院士、“神舟五号”飞船地面测控系统总师于志坚、国家863计划相关领域主题专家组组长郭云飞等,是毕业学员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中心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座落于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校园环境优美,是总部命名的“园林式营院”、“文明卫生军营”。学校教学科研设施齐备,建有GPS实验场、卫星地面站、天文台、计算中心、游泳馆、射击场、体育馆、田径运动场、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等配套设施,拥有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集群系统、数字印前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校园网络终端实现全覆盖,馆藏图书100余万册、数字资源总量达300TB。建设和装备了大型卫星接收设备、“神威”百亿次巨型计算机、可容纳千余名学员上机的计算中心、 GPS训练场和战术训练场等教学科研设施和场地,建成了高速光纤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系统,网络终端覆盖到教学楼、实验楼和学员宿舍。

3. “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专家介绍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组委会专家介绍
孙家栋,男,1929年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1958年毕业于苏联茹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键橘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总体设计部研究室主任、七机部五院院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等职。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刘经南,男,1943年7月生于重庆,汉族,湖南长沙人,研究生学历,1967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武汉大学校长。主要研究卫星定位理论与应用、数据处理及相关软件开发。
刘经南院士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成就显著,特别是在GPS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有卓有建树。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家的全球定位技术发展以后,他全心致力于全球定位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应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深入钻研GPS技术与思想,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特见解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隋起胜,男,195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在“神舟”四号发射时,担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神舟”六号七号连任着陆场系统总指挥。
沈荣骏,高级工程师。安徽合肥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历任国防科委基地助理员、组织计划处副处长,国防科委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国防科工委研究所所长、干部学校校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参加了导弹、卫星发射试验的技术计划工作。 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1958年毕业于军委测绘学院。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顾问,国防科技大学和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祖洪,男,1942年生,莆田莆田涵西街道青年街人。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
1967年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七机部(即航天部)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从事技术研究。从此,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工作近20年,其间于1984年任所书记、第一副所长。1991年,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李祖洪主管中国几个型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发射、在轨运行,并担任国家重要、重点卫星型号发射总指导与调度。近年,由他主管发射的3个型号4颗卫星都发射成功并运行正常,其中为世人所熟悉的有中星22号、资源2号、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等;他还指挥并参与发射神舟稿答团二号无人飞船。
杨元喜,男,1956年生,江苏泰县人。大地测量专家。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入郑州测绘学院,1987年获该校大地测量硕士学位,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历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第四委员会秘书,中国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测绘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编等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主持完成了“2000国家GPS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工程”和“全国天文大地网与空间网联合平差工程”,使我国国家大地网控制网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出举碰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3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收30篇(23篇为第一作者),曾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李济生是我国第一代航天测控科技工作者,主要从事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工作。196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此后,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工作,曾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曾获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多项,编著有《人造卫星精密轨道确定》和《航天器轨道确定》等著作与教材。1992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获首届中国航天基金奖,199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
谭述森,男,1942年生于重庆开县。1960年9月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学习,1965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北斗试验系统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北斗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从事卫星导航系统及应用研究20余年,主持完成了中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应用系统和中国卫星导航增强系统的研制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多项。发表专著有《卫星导航定位工程》、《广义RDSS全球定位报告系统》。
樊士伟,男,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主任,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2年获郑州测绘学院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航天工程的总体论证和项目管理工作,参与多项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论证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屠善澄,自动控制技术专家。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为《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研制与发射试验做了突出的贡献。为促进我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做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担任兼职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许多自动控制科技人才。
梁思礼,梁启超之第五子,导弹控制专家。广东新会人。1945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通用测试设备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
戚发轫,男,1933年生,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系,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夏国洪,1939年10月生,江苏金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6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任七机部二院26所技术员、工程师。197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任访问学者,后为美国加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研究生。1983年后任航天部二院二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4年任航天部、航空航天部二院25所所长。1993年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副总经理、党组成员。1999年后历任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兼科技委主任。兼任全国自动化学会理论委员会委员,全国企业家协会执行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北航、华中、东南等大学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范本尧,男,1935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原籍上海市人,卫星总体技术专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通信卫星总设计师、中国宇航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导航卫星领域首席专家、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负责研制成功卫星再入防热结构,突破了卫星返回时的复杂防热技术。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通信卫星,在卫星总体技术、结构优化设计和抗空间电磁干扰等方面作出了成绩。主持研制了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制定了全新的卫星方案,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先进水平。主持研制成功我国新一代导航定位卫星,制定了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实现区域导航定位的卫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自主创新。并首次实现了“双星共位”运行。三十多年来主持研制了十多颗应用卫星,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为我国卫星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
陈俊勇,浙江宁波人,1933年5月生于上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考入天津大学土木系,后调归武汉测绘学院,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1964年被录取为该校的研究生;1981年完成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的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测绘界的第一位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测绘局科技委员会主任。
陈俊勇同志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公式。他首次利用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我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详尽研究,为后来形成的我国“1980西安坐标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担任1975年我国珠峰高程计算组组长;主持推算和提供我国首次民用地心坐标转换参数并在全国采用;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全套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于1980年通过并采用至今,这是中国人首次为全球测量基准提供数学基础。他在建立、完善我国测绘基准、大地测量科技发展、完成国家重大测绘任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
张履谦,雷达及航天电子技术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早年研究雷达抗干扰为抗美援朝作出了贡献,并为中国电子对抗事业作了开创性工作。1957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代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装备了部队,并领导完成了其改进型号的方案设计,是60年代国防科研系统科技干部标兵。任总设计师研制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和超远程雷达,成功地用于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测控。他参与中国多种卫星和航天型号的技术方案制订和关键技术攻关以及航天电子领域的工作,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7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张锡祥,1933年5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雷达对抗专家。19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系。现任信息产业部第29所高级工程师、所长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先后两次参加了对我国不明空情的分析,找出了原因并进行了实验验证。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发表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培养博士、硕士生数名及一批科研技术骨干队伍。曾获成都市、四川省、全国电子行业劳模和成都市优秀党员称号。
闵桂荣,工程热物理学及空间技术专家。福建莆田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院。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动力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2年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空间技术工作。开创了空间热物理分支学科,解决了中国各类人造卫星的热控制等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创造性地完成各次飞行任务。80年代,领导和主持了中国摄影定位卫星总体的研究和发展工作,以及返回式卫星微重力搭载试验的总体工作,完成空间飞行任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90年代,主持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工作,完成了大量创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与空间技术专家,中国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学科创建人之一。
许厚泽,1934年5月4日出生于安徽歙县,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理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许厚泽原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近代外部重力场逼近理论研究。模型逼近方面,发展带约束条件的高逼近级高异常与垂线偏差统一逼近理论和截断误差估算;算子逼近方面,提出虚拟单层密度表示的概念。在中国开拓固体地球潮汐形变研究,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重力潮汐基准,发展顾及侧向不均匀性、椭圆、滞弹性、自转地球的潮汐理论,为在国际和中国建立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的交叉新领域——动力大地测量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其凤,1936年1月出生,是我国著名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从解放军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专业毕业留校执教至今。先后担任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天文学会卫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庄钊文,男,1958年6月生,福建省南安市洪梅人,国防科大77级学员,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国防科大读硕士研究生,1984年8月毕业后在国防科大电子技术系任教,1989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长期从事目标识别、卫星导航定位等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973”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科研任务,多项成果已直接应用于武器装备系统中,为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军及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二等奖5项,全军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5年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庄钊文少将记一等功。已培养博士33人、硕士61人,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4人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
叶叔华,女,著名天文学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1981-1993年任台长。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现是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主席、第七届荣誉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志愿者协会主席。第三届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委员。1998—2003年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十届中国人大常委会常委。
主要从事综合世界时的精确测定和地球自转等方面的观测研究。50-70年代建立并发展了中国的综合世界时系统,在各天文单位的合作下该系统精度从196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1978年以来组织中国各天文台参加国际地球自转联测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负责中国甚长基线射电干涉网的建设。90年代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重大攀登项目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发起和创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担任首届主席,198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1988-1994年当选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
艾国祥,1938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专业。中共党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台长,北京天文台太阳物理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怀柔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任1997-2000年度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十委员会主席。
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的太阳磁场望远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太阳磁场与速度场研究,其研究成果被评为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发明以双折射滤光器为基础的两维同时光谱仪,将太阳磁场测量方法连续推进了三代。主持研制的太阳多通道望远镜,获得199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奖。
王礼恒,1938年生, 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江苏省镇江市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生,河南省睢县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专业委员会委员。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1981任副研究员,1984-1986年在美国俄州大学进修卫星大地测量,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的重大课题攻关,是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学科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童志鹏,1924年8月12日出生,宁波慈溪(今属江北)人,电子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兼任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是中国军事电子高新技术开拓者、奠基者与带头人之一。

4. 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简述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22人),兼职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5人,有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还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人。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漆安慎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鲁公儒教授、兰州大学孔祥忠和王学智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曾应邀先后来院讲学。职教师(均以姓氏笔划为序)
高级职称教师
王泳 叶予光 田明丽 孙献亭 李松楠 张柳芳
周丰群 袁书卿 黄宏春 靳铁良 薛喜昌
中级职称教师
王化冰 王伟锋 卞和营 王彦辉 代克杰宋月丽 宋晓燕 张芳 张晓朋 赵志敏 温耐 翟子楠
初级职称教师
万明理 吕利辉 何金娜 杜豪杰 张乐 黄东华 程芬
部分兼职教师
于涛 刘德星 李丰伟 李延绍 李新张跃宇 郑新灵 骆成选 翟卫青 高磊
叶予光
叶予光,女,汉族,1962年2月生,浙江人,副教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毕业于重庆大学。多年来主要担任电力电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多次获得校级优质课及优秀教师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
(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2项省级项目正在进行中;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
主要从事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田明丽
田明丽,女,1968年4月出生,河南新野人,副教授,教育硕士。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
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多年从事物理实验学及光学的教学
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地厅级课
题3项;参编教材一部;获省、市级科研奖6项。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
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讲的《普通物理实验》课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主讲的《普通物理学》
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孙献亭
孙献亭,男,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
同盟。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技术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科
技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
》被SCI、EI等多种学术期刊收录,《溶胶—凝胶法
制备Al2O3气凝胶》被CA收录。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家用电器原理与实践》,任主编,《物理实验学》,
任副主编,该书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著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师专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
研究”获河南省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理论力学习题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所授课程“基础物理实验”被省教育厅评
为优秀课程。主持参与了物理系多个实验室的筹建和改造工作,物理实验室被省专家组评为合格实验
室。被授予平顶山市青年科技专家光荣称号,评为平顶山学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被评为校优
质课教师、优秀实习教师及校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参政议政,多次被盟市委评为优秀盟员。
李松楠
李松楠,女,1968年出生,河南宝丰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1988年7月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199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与管理专业;1988年7月-1989年8月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工作,任秘书兼辅导员;1989年9月至今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任教学及行政秘书,现任副书记。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业论文21篇,主持完成省辖市(厅)级项目两项,参与完成项目八项;获省辖市(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获省、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历年来,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2000年度,被评为“先进女教工”;2001-2002学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度,被评为“五好家庭”;2003年度,被评为“文明教职工”。
张柳芳
张柳芳,女,汉族,1974年9月生,河南邓州人,工学硕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郑州工学
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3月取得河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工厂供电、
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拖动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低压
IT电网直流检测式选择性漏电保护研究”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参与省级和
市级项目各一项,均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3篇
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主要从事电气安全和智能电气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
周丰群
周丰群,1963年4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在
北京师范大学访学和在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91年任讲师,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
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教学工作,以及核物理与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核数据中心资助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
省教改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其中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在
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多次获校教学优
秀奖并被学校选拔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被平顶山市评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科技工
作先进个人,并被平顶山市选拔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袁书卿
袁书卿,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宜阳人,高级实验师。1985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
后一直在平顶山学院物理系工作。曾于1991—199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线路助教班学习一年。
1999—200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做国内访问学者一年,学习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003年晋升高级
实验师,主要从事物理教法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与辅导工作。曾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基于改
进遗传量子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一种改进的遗传量子算法及其应用》,并获得河南省第九
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
黄宏春
黄宏春,男,汉族,1964年5月生,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普
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任讲师,1998年晋升
为副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力学、热学、电磁学、普通物理学、物理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参编教材2部;参与的项目获省、市级科研、教学成果奖
多项。多次获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等称号。
靳铁良
靳铁良,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河南新密市人。1984年郑州大学物理学系学士学位。1990-1
91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93-199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国内访问学者深造,1998-2001学
年西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习。1996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年任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6年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从事专业教学历程:从教20余年来,主要担任的课程有:物理专业的《电磁学》、《热学》、《物理
实验学》和数学系、化学系、计算机系各专业的《普通物理学》以及电气专业的《工厂供电》、《电
机与拖动》、电信专业(电信局)的《电路分析》、师范教育专业的《物质科学》、《自然科学基
础》、《电子线路》、《科学技术史》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在历年的教育、教学
测评中,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教学成果优秀奖以及文明教师等荣誉十多次。
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0余篇,其中专业核心期刊5篇;
出版本专业专著一部,副主编本专业教材一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市级项目三项,参与省市级
科研课题多项。先后荣获省市校级优秀论文、优秀科研奖励多项。
另外,他还两度从事学报编辑和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工作。社会兼职有:民进平顶山市新华区主
委、政协委员、政府特邀督学等。
薛喜昌
薛喜昌,男,汉族,1963年9月生,河南林县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
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1年被评为讲师,1997年被评为高级实验师.1989年6月至19
91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学论助教进修班函授学习;1995年8月—1996年7月在四川大学光
电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从事光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多年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光学和电磁学的教学
与研究.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曾参加编写有《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试题
库》和《物理实验学》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与了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其
中在1997年8月在《光电工程》发表的《柱面透射光栅的衍射特性》被《EI》摘录收藏.主要从事物理
实验、光学方面的研究。
王泳
王泳,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专业,获工学学士,2004年赴河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课程。主要承
担了电气、通信专业的《电机与拖动》、《PLC原理及应用》、《单片机》、《电子测量技术》、《微
机原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工作。多次荣获校优质课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
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完成省级项目“硅橡胶瓶体测量仪的研制”,获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和2006年度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项,均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年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要从事控
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化冰
王化冰,男,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陕西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
学士。先后主讲过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数字电子、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技术等9门专业理论
课程和4门实验课程。多次被评为优质课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
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自然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控制工程及
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
王伟锋
王伟锋,男,汉族,1975年10月生,河南宝丰人,工学硕士,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
工程学院,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物理学系党支部书记职务。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
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取得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
电动力学、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002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
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多媒体技术方面
的研究工作。
王彦辉
王彦辉,男,河南平顶山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
业。早期对电子技术感兴趣,条件所限没有很多的内容可涉及,主要是维修家电、一些小制作;后来
具备了一定条件后转向电路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现有多个设计被一些单位或公
司使用。通过多年设计工作积累了部分经验,愿通过教学与同学们分享。
李勇
李勇,男,1978年1月生,河南新野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
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热力学与统计
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
论文1篇,申请并参加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微波烧结半导体陶瓷材料的计算等研究
作。
李阔湖
李阔湖,男,1977年11月生,河南省宝丰人,理学硕士,讲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
学原子分子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原子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
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973计划)子课题,主要从事高能激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
宋月丽
宋月丽,女,汉族,1978年8月出生,河南叶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
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光学、普通物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及研
究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全省教育系统2006年度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获得
三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
宋晓燕
宋晓燕,女,汉族,1976年7月生,河南襄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
息工程学院。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路、电
机拖动、微机原理等多门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
奖。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通过省科技厅鉴定,1项获得平顶山
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市社科联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电机与拖动》教材一部。主要从
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张芳
张芳,女,1978年7月生,河南遂平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
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要担任量子力学、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外
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河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低维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6年7月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
张晓朋
张晓朋,男,1978年生,河南襄城人,2000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
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主
要从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微控制器及其应用。
赵志敏
赵志敏,男,汉族,河南省镇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
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模拟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
及实验工作。两次获得校优质课教师和校优秀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河南省科技厅和平顶山科
技局项目各一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要从事电
路设计和单片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
温耐
温耐,女,汉族,1977年12月出生,河南宝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热学、普通物理、C语言等多门课程的教学
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
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2项,主要从事光学工程方面的
研究工作。
翟子楠
翟子楠,男,汉族,1975年2月生,河南舞钢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自动
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相关实验的教
学工作,以及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
表学术论文8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
万明理
万明理,男,汉族,1982年3月生,河南南阳人,2005年6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物理学实验教学工作。
吕利辉
吕利辉,男,汉族,1982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通信
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担任04级通信工程专
业班主任。
何金娜
何金娜,女,汉族,1982年10月生,河南周口人,2005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
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普通物理学实验以及理论力学
的教学工作。
杜豪杰
杜豪杰,男,汉族,1981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
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担任我院学生辅导员。
张乐
张乐,男,汉族,1982年生,陕西西安人,工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
曾在加拿大北方电信西安技术中心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通信网络理论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
黄东华
黄东华,女,汉族,1982年9月出生,河南鲁山人,工学学士。2006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电子信
息工程专业,曾在中国普天重庆分公司技术部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技术基础和移动通信专
业课程的实验工作。
程芬
程芬,女,汉族,1981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团总
支副书记一职。200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公共
体育、健美操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科研项目1项。主要
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工作。

热点内容
中医大自考本科 发布:2024-06-28 13:29:25 浏览:46
西南大学园林树木栽培养护学考试答案 发布:2024-06-28 13:27:33 浏览:733
自考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发布:2024-06-28 13:26:52 浏览:435
昆山大学城有哪些学校 发布:2024-06-28 13:08:47 浏览:207
四川大学研究生岩土工程录取比 发布:2024-06-28 13:03:40 浏览:654
顶替上大学山东省 发布:2024-06-28 13:01:03 浏览:21
四川大学牙科本科几年 发布:2024-06-28 12:56:52 浏览:810
燕山大学研究生部 发布:2024-06-28 12:55:43 浏览:517
南京大学揣教授 发布:2024-06-28 12:24:32 浏览:690
应用心理学专业自考本科科目 发布:2024-06-28 12:22:02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