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研究生培养导师指导

研究生培养导师指导

发布时间: 2024-07-08 19:23:34

A. 如何重构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

在职研究生培养,是由导师、在职研究生以及培养制度三方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对其进行反思也包括对导师、在职研究生和培养制度三方面的反思。

(一)对在职研究生导师的反思

1、反思一:自身素质与水平

要很好地构建导学关系,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因为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伦理关系“,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的基本职能。教育理念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都属于这个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迅速传播,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的存在,研究生作为“弟子”,为一个专职的学习者,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在某种程度上比导师更快地扩充了知识积累和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就更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调适心理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同时致力于更新知识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大程度上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才有助于改善导学关系。

2、反思二:导师、课题、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在导学关系中,导师应该认识到研究课题仅仅是培养研究生的载体和维系、加强双方关系的纽带。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它并不是决定性的核心因素和师生导学关系的全部。因此,导师、课题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应庸俗化为“老板、项目、雇员”的关系。

在职研究生是导师完成科研课题的有力助手,但并不仅此而已。而应该说,课题是导师培养在职研究生的载体和平台,导师同在职研究生的交往、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就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和展开。这样“,导”与“学”的关系也就自然生成。导师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才德因素引导在职研究生,发展在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塑造在职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反思三:指导方法

构建导学关系应避免出现“导师权威、学生从属”的现象,作为研究生导师,要反思的第三个方面应是自身的指导方法。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从个体与其原有知识体系的互动、建构来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创生。因此,教学过程应由“传授-接收”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导师和在职研究生在阐释、理解教学文本时,在沟通课题开展时,对其意义进行建构。

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导师和在职研究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同样,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师生出现“从属关系”,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加强师生沟通,是一种双赢的、交互的导学关系。

4、反思四“: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导学关系”的另一前提在于高尚的师德《吕氏春秋》中有言“,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只有获得研究生尊重的导师,才能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接收其传授的学术知识和科研方法,并对在职研究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项关于影响研究生成长因素的调查表明: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最大,社会环境及社会实践活动次之,集体活动居第三,学校传统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影响最小。

另据最新资料显示,有81.7%的在职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学风影响很大,35.38%的导师和79.41%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德育以导师为主来做效果最好。

因此,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殊模式之下,除了以“传道”为目的的“教书”之外,导师们还应对“身正为范”的“育人”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对在职研究生的反思

1、反思一:心理成熟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实际上一直是处于象牙塔中的。在职研究生入学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沿着台阶又往上迈进了几步。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实际社会经验、独立能力的在职研究生就希望导师能够在其他方面更多地关心自己,甚至包括生活的细枝末节。这种情况,是“传统教育的遗毒造就的不正常心理”,反映了在职研究生心理上还不够成熟。

这种不成熟,造成的后果有二:一是事无巨细,都向导师汇报;另一种就是埋怨导师对自己关心程度不够,对导师形成抵触情绪。这两者对于健康的导学关系构建而言,都只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作为在职研究生,在师生关系上,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自我的心理成熟度,是否已经达到了与在职研究生各方面要求一致的水平上。要摆正心态、建立自信,善于规划和管理好时间,积极主动求教,既注意倾听导师和他人的意见,又善于选择和决断,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成长和学术进步的理念和构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一名在职研究生。

2、反思二:学习和科研的关系

很多情况下,在职研究生会抱怨科研课题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导致自己没有时间进行学习,认为课题是导师的私事,却忽视了导师利用课题作为载体培养、指导学生的实质。


在健康的导学关系中,面对课题,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开展过程中,在职研究生要学会将自己的理念与导师进行沟通,学会向导师请教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导师面前。因为科研项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导师可以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接受得更为直观。只要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科研课题的展开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导学关系。

3、反思三:学习态度

导师带的在职研究生数量增加导致对自己缺乏关注、所学专业冷门、基础知识薄弱,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生自己不主动、懈怠学习的理由。因此,要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研究生应该反思的还有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在职研究生的主要任务。研究生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勇于质疑问题,学会思考、分析、解决疑难。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既可增长自己的知识,又能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加深师生情谊。

(三)对制度的反思

1、反思一:现行导师体制

从表面上看,在职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师和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是导学关系疏离、变异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过认真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根源在于现行导师体制的不合理。

导师体制包括导师遴选制、导师监督制、导师业绩制等。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把博士生导师、在职硕士生导师当成了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教授甚至是相当资历的教授才可能成为导师,导师受聘后即是终身的,若干年后,无论导师能力强弱,无论导师是否仍具备对学生的指导条件,都可以接收新的研究生,而且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决定,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更难以干预。事实上,在国外的许多高校,导师仅仅是一种教学岗位,不管是何种级别、年龄的教师,只要在某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有课题、有项目,就可以申请招收研究生;如果没有课题和项目,或者找不到研究生,即使是著名教授也不能担任导师。

这种灵活的体制强调了导师招收研究生应具备的条件,形成了导师“能上能下”的动态结构,突出了学生选择导师的权利,为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反思二:现行导师队伍的构成

合理的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学科、专业、研究方向都必须要有合理稳定的学术梯队、导师组。只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导师合理地分布在导师组、学术梯队,才会有利于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1~50岁年龄阶段的导师最多(39.2%),其次为50岁以上(32.4%),再次为30~40岁(26.4%),最后为30岁以下(2.0%)。在职称上,37.8%的为教授、硕士生导师,36.8%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5.4%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可见,目前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年龄还是趋于老化,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导致同步老化,高学衔的指导教师比例太小,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出现断层的现象。

3、反思三:现行导师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在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几乎把绝大多数时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上面,而对教学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已,花时间与研究生多做沟通改善师生关系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缺位。

的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导师是至关重要的,但既然是一名研究生导师,就应该在对其考核的过程中加大对教学方面的绩效考核比重。研究生有理由、有权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现行导师考核制度,使教师从“挣课时吃饭、凭论文升职”中解放出来,提供给研究生高质量的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导师应尽的职责。

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导师的素质和责任感、依赖于研究生自身的求知欲,同时也依赖于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只有从这三方面同时加以反思和改进,才能重构健康的导学关系,使研究生的智慧能得到充分启迪、创造力能得到有效激发、职业生涯的发展能获得深厚的积累。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有可靠的质量保障和不竭源泉。

B. 如何做一名研究生导师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上海大学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0202 邵炳军尽管我在高校任教已经二十五年了,但担任研究生导师仅仅只有十个年头,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新兵蛋子”。“新兵”与“老兵”相比,自然显得幼稚,自然会有些“童趣”,自然没有“老江湖”那么“老道”。但“新兵”或许有“新兵”的好处:因为“新”,往往懂得去珍惜时代赐予自己的机会;因为“新”,常常会激发自己去思考“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毕生的追求应该是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恐怕是每一位导师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首先,要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时常会有一些研究生抱怨一学期甚至一学年都与导师见不上一面,为师生关系的淡漠而寒心。不过,这种淡漠的师生关系,在殖民文化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上海,绝非一人一校所仅有。自孔子兴办私学以后,先秦诸子都试图从道德伦理方面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亦师亦友”,都是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观念在道德伦理方面的表述。事实是,孔门师生之间在许多问题上是有分歧的,甚至时常会发生激烈的争论;孔子会十分严厉地批评自己的学生,学生也会毫不留情地当面对老师的言行提出质疑。但总体而论,七十子对孔子以父兄事之,孔子对七十子以师友待之。遗憾的是先秦诸子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师生关系,后来却有些变味儿了:汉代出现了一些年轻学子们时常去攀附士林领袖以抬高自己身价的现象,他们之间没有师生之实,却有师生之名,相当于现代社会的“傍大款”;隋唐以后负责科举的考官们,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势力,几乎毫无例外地认那些即将步入仕途的新科举人、进士们为自己的“门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那场政治风暴中,一些政治投机分子鼓励学生批斗自己的老师,至今给我们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些老师摇身一变成为“老板”,而学生们倒成为老师的“打工仔”,实际上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因此,在现代教育制度与教育体系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关于师生关系的优良传统,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果我们剔除古代社会师生之间的“私属”关系等封建糟粕的话,自孔子以来所形成的纯洁的师生关系的思想观念自然有可取之处。说实在话,我是把自己的研究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对待的。我的这种做法未必是对的,但总比师生关系淡漠要好一些。因为,一名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朝夕相处了三年,导师必须要对他们负责任,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完成自己的学业。所以,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导师,应该提倡在政治上关心学生,在思想上开导学生,在学业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这自然是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首要条件。其次,要认真指导研究生选好学位论文题目。我时常和同仁们谈论,学位论文题目选得好坏主要是导师的责任,学位论文撰写得好坏主要是研究生的责任。这是因为,学位论文题目选得好坏所体现的是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学术眼界问题,学位论文撰写得好坏所体现的是研究生自身学术修养与表述能力问题。当然,在学位论文选题时,要根据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不同培养层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硕士生,我主要采取“命题作文”式的选题方法,即从学生刚刚入学后就指定学生去做我事先已经选定的研究课题。我于2002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后,便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进行“《诗99国风》地域风格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将课题分解为十三个子课题,每一位研究生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从2005年起,我又开始指导自己的研究生进行“先老子、孔子时期先秦诸子散文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我将课题分解为六个子课题,每一位研究生承担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上述两个研究课题,是具有学术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也是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课题。03级与04级的五位毕业生有三位的学位论文被校外专家“双盲”评审为“双优”,有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同行专家的关注。事实上,我的研究生所从事的这些研究工作具有预研究性质。这样既使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学位论文,又为我们下一步的整体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对于博士生,当然不能采取“命题作文”式的选题方法,而是启发他们自己选题。在他们刚刚入学后我便告诉他们选题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是选题要具有学术前沿性,不能去进行“炒剩饭”式的重复性研究。二是选题要优先选择根基之学。我招生的研究方向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其中先秦文学是本研究方向的根基之学。所以我鼓励他们选择先秦文学领域的研究课题,以便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三是选题要优先选择“显学”,即选择重要专书、专题与作家进行研究。当然,不是边边角角的“非显学”的题目没有必要去做,而是鼓励他们通过做“显学”类的题目来进行“拔出萝卜带出泥”式的研究。四是选题要尽可能与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相关。一个硕士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完学位论文后,基本上具备了该研究领域所需的理论素养与文献积累。如果以此为基础展开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研究工作,自然会做得更加精深。五是选题要具有可持续开拓性。博士学位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位博士生一生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会为今后终生研究奠定良好的学术基础。因此,一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往往决定了他一辈子吃什么饭的问题,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自然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再次,要耐心引导研究生端正就业思想。在目前就业压力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研究生往往会显得十分迷茫与苦闷,甚至会感到十分无助与无奈。作为研究生导师,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学生去推荐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毋庸置疑的是,导师有责任去引导研究生端正就业思想。我们培养研究生不仅仅是专门培养专家、学者的,而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工作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我经常会明确告诉自己的学生,一个研究生毕业以后不论是黑道、红道还是黄道都可以走,也就是说不论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都可以去做。我有时候和学生们开玩笑说,上世纪“文革”期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无产阶级的革命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如果你们这些有真才实学的硕士、博士不去从政,不去经商的话,总不能让那些怀里揣着假文凭的人去从政、去经商吧!这虽然仅仅是戏言而已,但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培养政治家、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点也不比培养专家、学者的社会责任小。我时常告诉自己的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应该明白三句话,即你将来愿意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所谓“愿意做什么”,指的是就业兴趣,就是你将来喜欢从事什么职业。所谓“能够做什么”,指的是个人素质,就是你的个人素质是否适合你将来喜欢从事的职业。所谓“可以做什么”,指的是客观需求,就是社会可以为你提供什么就业岗位供你选择,而不是固执地一味追求自己所喜欢的职业。当然,还有些研究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在职业、地域、薪金等方面都十分挑剔,他们往往在人才市场上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因此,导师有必要教育自己的学生在择业时,在职业、地域、薪金诸因素中懂得取舍,要让他们明白只有善于取舍的人,才是大有可为的人。另外,相对而言,导师的社会资源比学生多一些,应该在坚持学术优先的前提下,积极为研究生毕业前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毕业择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热点内容
大学生不足和努力方向 发布:2024-10-06 17:42:40 浏览:174
大学期末考试时间2015 发布:2024-10-06 17:09:30 浏览:487
今年安徽高考本科录取分数线 发布:2024-10-06 17:05:32 浏览:733
人力资源自考本科课程 发布:2024-10-06 16:50:01 浏览:728
中国传媒大学游戏设计专业考研 发布:2024-10-06 16:50:00 浏览:974
美国伯克利大学简介 发布:2024-10-06 16:34:04 浏览:602
南京大学附属丁家桥小学 发布:2024-10-06 16:34:02 浏览:879
上大学带什么电脑 发布:2024-10-06 16:24:41 浏览:677
拐卖的大学生电影 发布:2024-10-06 16:09:39 浏览:760
全日制自考本科算是全日制么 发布:2024-10-06 16:04:44 浏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