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范杰教授浙江大学

范杰教授浙江大学

发布时间: 2024-07-27 11:34:12

A. 天才 奥数冠军的故事

我找的不全是奥数冠军的故事,但都是数学名家的故事.

刘徽

中国魏晋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刘徽公元263年注 《九章算术》.他全面证明了《九章算术》的方法和公式,指出并纠正了其中的错误,在数学方法和数学理论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徽创造性的运用极限思想证明了圆面积公式及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他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圆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极多,在开方不尽的问题中提出“求徽数”的思想,这方法与后来求无理根的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它不仅是圆周率精确计算的必要条件,而且促进了十进小数的产生;在线性方程组解法中,他创造了比直除法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与现今解法基本一致;并在中国数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他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n项和公式;提出并定义了许多数学概念:如幂(面积);方程(线性方程组);正负数等等.刘徽还提出了许多公认正确的判断作为证明的前提.他的大多数推理、证明都合乎逻辑,十分严谨,从而把《九章算术》及他自己提出的解法、公式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之上.虽然刘徽没有写出自成体系的著作,但他注《九章算术》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包括概念和判断、并以数学证明为其联系纽带的理论体系.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 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博学多才,尤其对天文、数学有相当高的造诣。他广泛搜集、阅读关于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文献。经常“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进行精确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22/7和密率355/113,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将自己的数学研究和成果汇集成一部著作,名为《缀术》,唐朝国学曾经将此书定为数学课本。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机械专家。他重新造出早已失传的指南车、千里船等巧妙机械多种。此外,他对音乐也有研究。著作有《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已遗失。

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

高斯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政府任命他为科学顾问,德国汉诺威政府也聘请他担任政府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牛顿

伊萨克·牛顿,于1642年的圣诞节出生于英格兰林肯州活尔斯索浦。父亲在他出生前3个月就去世了,母亲改嫁后 他只得由外祖母和舅舅抚养。幼年的牛顿,学习平平,但却非常喜欢手工制作。同时他还对绘画有着非凡的才华。

牛顿12岁开始上中学,这时他的爱好由手工制作发展到爱搞机械小制作。他从小制作中体会到学好功课,特别是学好数学,对动手搞好制作大有益处。于是牛顿在学习加倍努力,成绩大进。
牛顿15岁时,由于家庭原因,被迫辍学务农。非常渴求知识的牛顿,仍然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苦读。牛顿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牛顿的舅舅。终于在舅舅的资助之下又回到学校复读。

1661年,19岁的牛顿,考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鲁独具慧眼,发现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传授给了牛顿,并把他引向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1664年经考试牛顿选为巴鲁的助手。1665年,牛顿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正准备留校继续深造的时候,严重的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关闭了。牛顿两次回到故乡避灾,而这恰恰是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牛顿在家乡安静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思考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问题,思想火山积聚多年的活力,终于爆发了,智慧的洪流,滚滚奔腾。短短的18个月,他就孕育成形了:流数术(微积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学分析的基本思想。牛顿于1684年通过计算彻底解决了1666年发现的万有引力。1687年,他45岁时完成了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继承了开普勒、伽里略,用数学方法建立起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轰动了全世界。

牛顿的数学贡献,最突出的有三项,即做为特殊形式的微积分的“流数术”,二项式定理及“广义的算术”(代数学)。

牛顿为了解决运动问题,创立了一种和物理概念直接联系的数学理论,即牛顿称之为“流数术”的理论,这实际上就是微积分理论。牛顿在1665年5月20日的一份手稿中提到“流数术”,因此牛顿始创微积分的时间来说比现代微积分的创始人德国的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约早10年,但从正式公开发表的时间说牛顿却比莱布尼茨要晚。事实上,他们二人是各自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只不过牛顿的“流数术”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牛顿开始对二项式的研究是在从剑桥大学回故乡避鼠疫的前夕。他在前人瓦里士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负指数的含义。牛顿研究得出的二项式级数展开式是研究级数论、函数论、数学分析、方程理论的有力工具。

欧拉

欧拉(Leonhard Euler 公元1707-1783年) 1707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城,13岁就进巴塞尔大学读书,得到当时最有名的数学家约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年)的精心指导.

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从初等几何的欧拉线,多面体的欧拉定理,立体解析几何的欧拉变换公式,四次方程的欧拉解法到数论中的欧拉函数,微分方程的欧拉方程,级数论的欧拉常数,变分学的欧拉方程,复变函数的欧拉公式等等,数也数不清.他对数学分析的贡献更独具匠心,《无穷小分析引论》一书便是他划时代的代表作,当时数学家们称他为"分析学的化身".

欧拉是科学史上最多产的一位杰出的数学家,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

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 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

欧拉的父亲保罗·欧拉(Paul Euler)也是一个数学家,原希望小欧拉学神学,同时教他一点教学.由于小欧拉的才人和异常勤奋的精神,又受到约翰·伯努利的赏识和特殊指导,当他在19岁时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的奖金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反对他攻读数学了.

1725年约翰·伯努利的儿子丹尼尔·伯努利赴俄国,并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了欧拉,这样,在1727年5月17日欧拉来到了彼得堡.1733年,年仅26岁的欧拉担任了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1735年,欧拉解决了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这个问题经几个著名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到解决,而欧拉却用自己发明的方法,三天便完成了.然而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并且不幸右眼失明了,这时他才28岁.1741年欧拉应普鲁士彼德烈大帝的邀请,到柏林担任科学院物理数学所所长,直到1766年,后来在沙皇喀德林二世的诚恳敦聘下重回彼得堡,不料没有多久,左眼视力衰退,最后完全失明.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1771年彼得堡的大火灾殃及欧拉住宅,带病而失明的64岁的欧拉被围困在大火中,虽然他被别人从火海中救了出来,但他的书房和大量研究成果全部化为灰烬了.

沉重的打击,仍然没有使欧拉倒下,他发誓要把损失夺回来.在他完全失明之前,还能朦胧地看见东西,他抓紧这最后的时刻,在一块大黑板上疾书他发现的公式,然后口述其内容,由他的学生特别是大儿子A·欧拉(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笔录.欧拉完全失明以后,仍然以惊人的毅力与黑暗搏斗,凭着记忆和心算进行研究,直到逝世,竟达17年之久.

欧拉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是罕见的,他能够复述年青时代笔记的内容,心算并不限于简单的运算,高等数学一样可以用心算去完成.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他的本领,欧拉的两个学生把一个复杂的收敛级数的17项加起来,算到第50位数字,两人相差一个单位,欧拉为了确定究竟谁对,用心算进行全部运算,最后把错误找了出来.欧拉在失明的17年中;还解决了使牛顿头痛的月离问题和很多复杂的分析问题.

欧拉的风格是很高的,拉格朗日是稍后于欧拉的大数学家,从19岁起和欧拉通信,讨论等周问题的一般解法,这引起变分法的诞生.等周问题是欧拉多年来苦心考虑的问题,拉格朗日的解法,博得欧拉的热烈赞扬,1759年10月2日欧拉在回信中盛称拉格朗日的成就,并谦虚地压下自己在这方面较不成熟的作品暂不发表,使年青的拉格朗日的工作得以发表和流传,并赢得巨大的声誉.他晚年的时候,欧洲所有的数学家都把他当作老师,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曾说过:"欧拉是我们的导师." 欧拉充沛的精力保持到最后一刻,1783年9月18日下午,欧拉为了庆祝他计算气球上升定律的成功,请朋友们吃饭,那时天王星刚发现不久,欧拉写出了计算天王星轨道的要领,还和他的孙子逗笑,喝完茶后,突然疾病发作,烟斗从手中落下,口里喃喃地说:"我死了",欧拉终于"停止了生命和计算".

欧拉的一生,是为数学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那杰出的智慧,顽强的毅力,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1755年),f(x)(1734年)等.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后来阿基米德成为兼数学家与力学家的伟大学者,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其原因在于他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了杠杆原理,又用几何演泽方法推出许多杠杆命题,给出严格的证明。其中就有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他在数学上也有着极为光辉灿烂的成就。尽管阿基米德流传至今的著作共只有十来部,但多数是几何著作,这对于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著有《砂粒计算》、《圆的度量》、《球与圆柱》、《抛物线求积法》、《论螺线》、《平面的平衡》、《浮体》、《论锥型体与球型体》等。

丹麦数学史家海伯格,于1906年发现了阿基米德给厄拉托塞的信及阿基米德其它一些著作的传抄本。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信件和传抄本中,蕴含着微积分的思想,他所缺的是没有极限概念,但其思想实质却伸展到17世纪趋于成熟的无穷小分析领域里去,预告了微积分的诞生。

正因为他的杰出贡献,美国的E.T.贝尔在《数学人物》上是这样评价阿基米德的:任何一张开列有史以来三个最伟大的数学家的名单之中,必定会包括阿基米德,而另外两们通常是牛顿和高斯。不过以他们的宏伟业绩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比较,或拿他们影响当代和后世的深邃久远来比较,还应首推阿基米德。

B. 香港中文大学的杰出校友

● 学术界 余英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得主丘成桐美国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首位华人菲尔兹奖得主、沃尔夫数学奖得主徐立之香港大学前校长、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院长陈玉树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创院院长兼副校长、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霍韬晦当代思想家、教育家、新儒学家、梵文学者、佛学家郑国汉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前院长王于渐香港大学前首席副校长、商学院前院长、经济学讲座教授杜祖贻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前院长郑绍远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前院长、数学系荣休教授辛世文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善衡书院院长黄乃正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理学院前院长雷金庆香港大学文学院前院长、昆士兰大学亚洲语言研究系前主任梁元生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讲座教授、崇基学院前院长李沛良 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院长、社会科学院前院长、崇基学院前院长梁美芬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院长、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志辉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主任、逸夫书院院长陈家乐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前副院长兼财务系主任张仁良香港教育学院校长、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前院长兼金融学讲座教授金圣华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讲座教授、香港翻译学会会长叶永烜德籍华裔天文学家、台湾中央大学教授刘焕明香港中文大学理学院前院长、物理系讲座教授胡绍燊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院长崔康常香港恒生管理学院创校校长陈耀南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卢玮銮香港著名散文作家、教育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天命香港著名哲学家、作家、诗人周佳荣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陈永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香港教育学院语文教育学院前院长何建宗红潮研究专家、香港绿色力量会长、香港公开大学科技学院环境学课程主任陆润棠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系教授、恒生管理学院英文系教授兼人文学院院长古德明 香港英语教育作家、时事评论家、香港科技大学翻译组前主管潘毅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庄太量 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南京大学思源讲座教授赵慧君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许俊炎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公开考试委员会主席李述汤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段玉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戴希立香港田家炳中学校长、香港优质教育基金督导委员会主席● 商界 郑海泉香港银行家、汇丰银行亚太区前主席罗旭德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思廉香港富力地产集团董事长陈万雄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香树辉香港投资银行家、资深传媒人甘庆林长江和记实业副董事、总经理王美琪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瑞云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汪长智香港沙龙电影有限公司前董事、总经理梁海明仲良集团主席兼总裁 王维基香港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香港宽频联合创办人兼主席罗富昌香港永富容器集团有限公司主席邝其志澳门励骏创建主席、香港交易所前行政总裁庞宝林 香港东骥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程鼎一香港国泰航空集团中国区总经理庄伟茵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总裁杨玉珍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经理许汉忠香港机场管理局首席执行官陆国燊 香港商务印书馆董事、总经理兼总编辑冯永业香港机场管理局企业发展执行总监、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前行政总裁张鸿朗力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中国金石矿业控股有限公司前行政总裁林永君傲视网络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慧科讯业有限公司行政总裁、香港互联网专业协会创会会长沈振盈香港讯汇证券首席执行官、著名股市投资专家谢家驹香港瑞安投资有限公司前总经理朱泰和友邦保险集团首席投资总监梁理中中原财务董事、总经理许夏林森科产品有限公司行政董事伍经衡香港遵理学校创办人彭玉荣香港东亚银行前副首席执行官黄元山瑞银伦敦前执行董事、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亚太区结构信贷衍生部门前主管王泽基巴克莱资本投行部前董事总经理、瑞士银行前董事总经理、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教授涂国彬香港永丰金融集团研究部主管庄志豪香港致富证券研究部经理● 政界 屈洁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国际贸易、亚太策略及多元文化厅厅长郭森若澳大利亚前驻韩大使、澳大利亚驻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使陈德霖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吴克俭香港教育局局长陈茂波香港发展局局长、香港会计师公会前会长马力香港民建联前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白韫六香港廉政公署廉政专员、香港入境事务处前处长罗范椒芬香港廉政公署前廉政专员、香港教育统筹局前局长张志刚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香港发展论坛总干事、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王桂埙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主席、香港版权审裁处主席、香港律师会前会长邱诚武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香港经济日报前执行总编辑许晓晖香港民政事务局副局长梁敬国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梁凤仪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香港金融管理局前助理总裁、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副局长何安达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办公室前新闻统筹专员麦美娟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葵青区议会前副主席、香港工会联合会常委陈克勤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谭伟豪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副主席蒋丽芸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卓文香港驻美国总经济贸易专员、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前署长王易鸣香港立法局议员、香港行政局议员、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前主席叶文娟香港社会福利署署长梁焯辉香港规划署前署长李明逵香港警务处前处长张敏仪香港广播处前处长、香港特区驻东京经济代表部前首席代表吴国昌澳门立法会议员杨耀忠香港临时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香岛中学校长杨宝坤皇家香港辅助警察队总警司、香港立法局议员邱光耀马来西亚政治演说家、社会党青年国际联盟(IUSY)全球副主席陈黄穗香港存款保障委员会主席、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前总干事刘燕卿香港申诉专员公署申诉专员、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前总干事潘洁香港环境局前副局长● 文化艺术界 钟景辉 香港戏剧教育家、香港戏剧协会会长、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创院院长许冠文香港著名电影导演、演员、编剧,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汤汉天主教中国香港教区主教黄易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陈永华香港音乐家、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主席梁文道香港作家、电视主持人黄伟文香港著名填词人、时尚评论人孙耀威香港著名歌手、演员、主持人王贻兴香港作家、电视主持人王晶香港影视导演、编剧、制作人麦贯之香港著名导演冼杞然 香港著名导演罗永贤香港无线电视编导、监制黄修平香港著名导演、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奖得主古天农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唐健垣香港著名古琴家、古筝演奏家、南音和甲骨文研究专家殷巧儿香港资深教育及话剧工作者曾叶发香港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香港作曲家联会创会主席杜可风香港著名电影摄影师林子扬香港著名音乐人陈浩然香港著名音乐制作人伍卓贤香港作曲家、编曲家、笙演奏家、音乐导师黄纪钧香港著名漫画家梁仲基香港著名漫画家黄碧云香港作家李敏香港作家王迪诗香港作家谢晓虹香港作家郑梓灵香港作家西茜凰 香港作家黄炳耀香港演员、编剧刘天赐香港著名媒体人、创意人士潘源良香港著名填词人方杰香港著名填词人杜国威香港编剧、香港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凯芹香港著名歌手、电台DJ黄一山香港演员、编剧陈松伶香港影视歌三栖女艺人高皓正香港歌手、演员、主持人梁荣忠香港演员森美香港演员、歌手、主持人蔡梓铭香港歌手朱凯婷2001年香港小姐季军陈美诗中国香港女演员、歌手陈倩扬2008年香港小姐亚军、2009年国际中华小姐亚军黄婉曼香港艺人、记者梁雨恩香港歌手罗杏芝香港女配音演员余欣沛香港女配音演员● 新闻传媒界 谭卫儿《南华早报》副总编辑、香港亚洲电视新闻及公共事务部前副总裁陈景祥香港资深传媒人、《信报》前总编辑张健波香港资深传媒人、《明报》总编辑许方辉 香港无线电视新闻总采访主任张家丰东亚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灿香港数码广播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信报》前首席执行官张翠容香港资深战地女记者潘蔚林 香港无线电视中国组首席记者兼主播吴璟儁 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罗若安 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庄安宜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前总主播邱文华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何洁贞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叶雅媛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杨洁恩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黄章翘香港无线电视前新闻主播龚伟怡香港无线电视新闻财经组记者兼主播黄紫盈香港无线电视新闻前主播郭咏嘉香港无线电视新闻前主播方健仪香港无线电视前首席记者兼主播方东升香港无线电视新闻主播、副采访主任冯佩乐香港无线电视前首席记者吴志森香港资深传媒人洪朝丰香港电台及电视节目主持人韩毓霞香港无线电视主持人詹志文香港商业电台节目主持人魏绮珊凤凰卫视香港台新闻主播、主持人 张宝华香港资深传媒人,寰亚传媒集团副总裁● 体育界 赵咏贤釜山亚运会女子壁球金牌得主林尚义香港足球运动员、著名电视足球评述员梁倬轩香港足球运动员、2009年东亚运动会金牌得主蔡晓慧香港女游泳选手、1998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运动会银牌得主李致和2006年多哈亚运会铁人三项银牌得主麦佩轩2000年亚洲壁球锦标赛女团冠军、2009年东亚运动会女团金牌得主余翠怡轮椅击剑运动员,雅典残奥会获四枚金牌、北京残奥会一金一银、伦敦残奥会两金一铜汤芷颖2014年仁川亚运会女子壁球团体铜牌得主(依据网络“香港中文大学校友列表”逐一核对整理)

C. 龙泉司法档案研究论著目录

一、著作

[1]杜正贞:《近代山区社会的习惯、契约和权利——龙泉司法档案的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版。

[2]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职权主义民事诉讼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21年版。

二、期刊论文

[1]尹伟琴:《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基层司法官员薪酬考》,《学术界》,2010年第1期。

[2]尹伟琴:《论民国时期基层法院判决依据的多样性:以浙江龙泉祭田纠纷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杜正贞、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的主要特点与史料价值》,《民国档案》,2011年第1期。

[4]吴铮强、杜正贞、张凯:《龙泉司法档案晚清诉状格式研究》,《文史》,2011年第4期。

[5]杜正贞:《晚清民国时期的祭田轮值纠纷:从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看亲属继承制度的演变》,《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6]杜正贞、吴铮强:《地方诉讼中的契约应用与契约观念:从龙泉司法档案晚清部分看国家与民间的契约规则》,《文史》,2012年第1期。

[7]陈明华:《龙泉民国司法档案概况》,《浙江档案》,2013年第1期。

[8]吴铮强:《“宣统元年刘廷滔控谢河清等领契据案”研究》,《浙江档案》,2013年第2期。

[9]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族产纠纷》,《浙江档案》,2013年第3期。

[10]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1]张健:《晚清民国刑事和解的第三领域:基于龙泉司法档案刑事案件官批民调制度的考察》,《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4期。

[12]张健:《试析龙泉司法档案中的贫困与犯罪》,《档案》,2013年第3期。

[13]张健:《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民国时期的检察文书》,《浙江档案》,2013年第4期。

[14]张凯:《民初龙泉县学警纠纷与司法裁断》,《浙江档案》,2013年第5期。

[15]陈明华:《龙泉司法档案展现的民间寺庙产权》,《浙江档案》,2013年第6期。

[16]孙业凯、吴铮强:《1912-1927年浙江省龙泉县审判机构的变迁》,《浙江档案》,2013年第7期。

[17]张凯、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学术研讨会召开》,《浙江档案》,2013年第8期。

[18]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晚清屡票不案现象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9]杜正贞:《近代龙泉土兆尺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和契约诉讼》,《浙江档案》,2013年第9期。

[20]张健:《民国检察官的刑事和解及当代启示:以浙江龙泉司法档案为例》,《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1]陈明华:《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夜宿”叙事》,《浙江档案》,2013年第11期。

[22]毛剑杰:《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原生态历史》,《档案春秋》,2013年第12期。

[23]杜正贞:《民国时期的族规与国法——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季氏修谱案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1期。

[24]傅俊:《民国龙泉山产诉讼中的“履勘”》,《浙江档案》,2013年第12期。

[25]胡铭、张健:《转型与承续:民国时期的刑事和解——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29—1949)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族如高科学版),2014年第1期。

[26]杜正贞:《从诉讼档案回到契约活动的现场:以晚清民初的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27]李爽:《〈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整理与出版》,《书品》,2014年第2期。

[28]傅俊:《立足原卷 别开新境:〈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编后》,《书品》,2014年第3期。

[29]陈明华:《从私契到国法:民间寺庙产权习惯及橡闷其制度化(1722—1927)》,《明清史》,2014年第9期。

[30]吴铮强:《信牌、差票制度研究》,《文史》,2014年第2期。

[31]杜正贞:《晚清民国庭审中的女性——以龙泉司法档案供词、笔录为中心的研究》,《文史哲》,2014年第3期。

[32]杜正贞、王云婷:《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政法论坛》,2014年第3期。

[33]吴铮强:《龙泉司法档案所见县知事兼理审判程序及其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34]包伟民:《社仓弊案与地方社会——晚清龙泉县〈光绪三十三年吴绍唐等侵吞积谷案〉简析》,载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编:《国家视野下的地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49-163页.

[35]李洋:《龙泉司法档案中的现代法治理念“人权保障”》,《景德镇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6]张健:《民国时期国共两党民事调解的比较研究:国家权力下沉背景下的社会治理与社会动员》,《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37]张志伟、毛琼洁:《“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项目概述》,《浙江档案》,2015年第5期。

[38]韩德强主编:《环境刑事诉讼》,《环境司法审判区域性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章第二节,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82-99页。

[39]张健:《龙泉司法变迁及其对当代中国基层刑事司法的借鉴》,《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3期。

[40]张健:《国家治理的嬗变:基层法院的制度变迁与演进逻辑——以浙江龙泉法院建设历程为中心》,《江汉学术》,2016年第5期。

[41]高元武:《龙泉晚清司法档案中的民教诉讼案》,《浙江档案》,2016年第10期。

[42]杜正贞:《从“契照"到土地所有权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3]杜正贞:《“异姓为嗣”问题中的礼、法、俗——以明清浙南族规修订为例》,《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4]杜正贞:《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的获得与证明——浙江龙泉县与建德县的比较研究》,《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4期。

[45]潘超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庭调解:制度与实践——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考察》,《政法论坛》,2017年第4期。

[46]杜正贞:《习惯(俗)的确认与生成:从诉讼档案到历史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47]吴铮强:《近代中国基层民事传讯制度的演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例》,《文史》,2019年第1期。

[48]吴铮强:《双轨制时期(1913—1929)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裁断文书的制作》,《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2019年第1辑。

[49]赵彦昌,刘依梦:《清至民国时期司法档案整理及研究述评》,《档案》,2019年第9期。

[50]李爽:《浅谈大型档案文献整理出版的质量控制和流程管理——以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为例》,《中国编辑》,2020年第Z1期。

[51]杜正贞:《诉讼实践中的意义之网与关系之网: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的清末民初龙泉司法案例》,《民俗研究》,2020年第2期。

[52]于帅:《清代诉讼文书中的稿票考释——以浙南诉讼文书为例》,《历史档案》,2020年第2期。

[53]吴铮强:《秘密调查:龙泉司法档案所见民事诉讼程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

[54]赵彦昌、王晓晓:《清代诉状探微》,《档案》2020年第7期。

[55]谢超:《礼法纠缠:民初异姓继承的交易逻辑与裁判考量》,《原道》,2020年第1期。

[56]李贵连,刘陈皓:《民法物权变动理论的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57]吴铮强:《过渡与互嵌:近代民事诉讼庭审记录的演变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58]林珊,吴跃珍:《史海遗珠 百年穿越——龙泉司法档案讲述的民国司法》,《人民司法》,2020年第30期。

[59]吴铮强:《传统与现代的互嵌:龙泉司法档案民事状词叙述模式的演变(1908—1934)》《史学月刊》,2020年第12期。

[60]封安波:《论民国时期不起诉处分的“刑事和解” ——基于龙泉司法档案(1935—1949)的考察》,《法治现代化研究》,2021年第1期。

三、学位论文

[1]徐蓓蕾:《童养媳婚姻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考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王云婷:《龙泉司法档案中的招赘婚诉讼研究》,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应玉倩:《民国时期地方刑事和解的实践及其现实意义:以龙泉司法档案为研究范本》,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4]刘德召:《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我国民国时期刑事诉讼制度》,浙江工商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5]谢超:《民初立继纠纷的化解模式探析——以龙泉司法档案寡妻立继纠纷为例》,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6]王雅云:《“新秩序”与“旧风俗”:民国时期龙泉县招赘婚诉讼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7]王崇:《晚清时期“无讼”法律思想研究——以“龙泉司法档案”为考察对象》,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6年。

[8]于帅:《清代地方民事诉讼运作中的文书格式、介案群体与实践——以清中期浙南两宗讼案为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9]华杰:《民国初期地方司法中的疑罪处理——以龙泉司法档案为材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

[10]张芹芹:《晚清民国前期诉讼中的查勘——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11]李明月:《晚清民国山林所有权确权方式的转变历程——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天津商业大学硕士论文,2021年。

四、报纸

[1]鲍丰彩、叶辉:《龙泉发现民国时期地方司法档案》,《光明日报》,2011年4月18日,第09 版。

[2]包伟民:《晚清民国:从“大老爷”到“大法官”——“龙泉档案”见证中国基层司法百年》,《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3]吴铮强、杜正贞:《龙泉司法档案个案举例》,《中华读书报》,2011年12月7日,第5版。

[4]傅俊:《龙泉民国司法档案中的古青瓷仿制纠纷案》,《中国档案报》,2013年7月11日,第3版。

[5]杜正贞:《浙江龙泉司法档案的学术价值》,《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6]吴高庆:《浙江龙泉民国司法档案的法律价值和程序特色》,《中国档案报》,2013年10月24日,第002版。

[7]陈明华:《诉讼文书中的虚构:民国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吏警食宿”叙事》,《中华读书报》,2015年1月14日,第9版。

[8]张凯:《官治与自治:龙泉司法档案中的学警纠纷》,《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25日,第10版。

[9]徐浩萌、张志伟:《近代民间司法实践的“活化石”》,《中国档案报》,2017年3月3日,第004版。

[10]张文波:《近年来新见法律文献史料及其价值》,《人民法院报》,2017年3月3日,第07版。

[11]曾福泉:《万卷卷宗,还原历史现场》,《浙江日报》,2018年11月27日,第9版。

[12]吴铮强:《从龙泉司法档案看近代中国职权主义民诉规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3日,第4版。

[13]赵世瑜:《透过生活细节还原历史现场——〈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启示》,《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14日,第15版。

[14]傅俊:《〈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的“选”与“编”》,《中华读书报》,2019年11月27日,第010版。

[15]吴佩林:《地方档案整理与出版的“龙泉经验”》,《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4日 ,第15版。

五、网络文章

[1]包伟民:《龙泉司法档案的发现及其历史价值》,《龙泉司法档案选编》总序,2018年10月23日,https://m.sohu.com/a/270774697_160261,2020年7月6日。

[2]吴铮强,李杨:《从龙泉司法档案看晚清民国的地方司法及社会转型》,2018年12月7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2493,2020年7月6日。

[3]夫马进撰,凌鹏译:《〈龙泉司法档案〉及其价值》,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87?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4]夫马进撰,凌鹏译:《“民告官”案件的背后——民国乡镇中的近代风波》,2020年5月26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39390?from=timeline,2020年5月29日。

[5]吴铮强、章军、曾晓祺:《民国初年地方警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冲突——记夫马进教授领读龙泉司法档案研读坊》,2019年9月5日,https://m.sohu.com/a/338977300_744041/,2020年7月1日。

[6]古逸英华:《丢布又丢人?我带你穿越至民国审案子》,2020年3月3日,

https://m.sohu.com/a/377411639_744041,2020年7月6日。

豆瓣持续更新:https://www.douban.com/note/780197385/

D. 617分左右的985大学

617分左右的985大学:

1、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13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9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7家直属附属医院。

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890108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97.1万册。

截至2021年底,学校有全日制学生63136人、国际学生5609人、教职工9778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含双聘)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双聘)31人、文科资深教授15人。在2022年2月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

浙江大学-学校概况

中山大学-中大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今日北航

南京理工大学-学校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简介

E.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的附件

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国家级特等奖(3项)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王大中张文修叶取源陈皓明刘惠琴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2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越韩力沈伯弘赵显利俞信胡克旺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3 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 王玉凤成正维杨苏薛菊梅赵雁 北京交通大学 国家级一等奖(59项) 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赵凯华陈秉乾王稼军陈熙谋舒幼生 北京大学 2 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和前沿创新的专业课程训练为核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 北京大学 3 生命科学创新型基础人才的培养与理科基地建设的实践 许崇任郝福英柴真苏都莫日根赵进东 北京大学 4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 杨芙清陈钟苏渭珍 北京大学 5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 王杉周庆环刘帆李红徐燚姜可伟 北京大学 6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取向的跨学科通选课体系 迟惠生关海庭牛大勇金顶兵宋鑫 北京大学 7 中国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工程 曾宪义张文显李龙吴汉东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 8 市场营销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材) 纪宝成吕一林苗杰李先国江林 中国人民大学 9 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 清华大学 10 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钱易郝吉明顾国维张晓健陈文 清华大学
(第三届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11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理念与实践 刘美珣艾四林蔡乐苏吴倬刘书林 清华大学 12 创建研究型本科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汪劲松汪蕙张文雪张佐宗俊峰 清华大学 13 探索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刘芳闫达远叶云屏宫力杨敏 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14 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研究及实践 李未马殿富刘旭东张莉曹庆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 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尹伟伦韩海荣孟宪宇叶建仁胡庭兴 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16 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钟秉林张健张斌贤刘欣尚丛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 17 励耘实验班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葛岳静管靖何丽平李艳玲张健 北京师范大学 18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史建平 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
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19 联合作战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张玉良郁树胜张怀璧姚洪喜纪荣仁 国防大学 20 政治经济学(教材) 逄锦聚吴树青洪银兴林岗刘伟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 21 高等化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程鹏车云霞高占先张新祥刘志广叶汝强李炳瑞马玉龙沈文霞李士雨陈六平裴伟伟孙宏伟张宝申等 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天津大学
中山大学等 22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袁满雪程鹏刁虎欣张开显金柏江 南开大学 23 独立办学,紧密合作,创新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单平侯自新逄锦聚郁道银葛宝臻沈亚平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并列) 24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 余国琮李士雨张凤宝徐佩若张泽廷匡国柱黄少烈姚善泾梁斌赵洪余宝乐王保国乐清华陈砺陈纪忠 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25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 孟庆国张兴会黄银忠王健民崔世钢 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26 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杜彦良王锡朝金龙林雅青杜立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 27 军队工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米东李向荣张培林李国璋马海霞 军械工程学院 28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娄成武孙萍司晓悦隋永强杜宝贵 东北大学 29 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孙宝志于晓松路振富乔敏张君邦 中国医科大学 30 创新型IT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温涛张伟马君刘文涛张韬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31 复旦大学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 俞吾金孙承叔王德峰陈学明刘放桐 复旦大学 32 开拓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物理学与偏微分方程》课程与教材建设 李大潜秦铁虎 复旦大学 33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申瑞民郑庆华陈德人王燕昌刘庆慧徐乃庄于德弘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宁夏大学
西藏大学 34 坚持特色、适应发展、依托优势、充实内涵——纺织工程大专业的深化改革与实践 郁崇文郭建生王府梅靳向煜晏雄 东华大学 35 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郭正兴黄晓明单建何敏娟 东南大学同济大学 36 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吴晓明姚文兵徐晓媛朱庆振陆涛 中国药科大学 37 工程图学特色平台的探索实践与教学基地辐射 谭建荣陆国栋张树有施岳定盛奎川 浙江大学 38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 浙江大学 39 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沈明山庄总来陈美彭宣宪陈小麟 厦门大学 40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黄汉升杨贵仁季克异许红峰梅雪雄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部 41 创建警察指挥与战术专业教育实战新体系 王勇倪强王翔林廉锐庄海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42 植物生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董树亭陈雨海邢金亮赵延兵高东升 山东农业大学 43 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创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新体系 高俊王家耀刘振尧孙群游雄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44 高职高专教育试点畜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刘太宇郭长华樊树民王春明王曙雅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45 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综合实践的研究 杨叔子李培根吴昌林戴同张福润 华中科技大学 46 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傅廷栋曹凑贵张献龙关桓达孙东发 华中农业大学 4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 杨学军王志英窦文华宁洪戴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48 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管天球刘平娥刘子秀冯惠先李国春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科技学院 49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谭属春李建求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50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实施 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周同甫邓洪 四川大学 51 整合优质资源,实施精品化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吴鹿鸣高明卢存光费从荣田怀文 西南交通大学 52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周仲荣蒋葛夫朱旻昊张文桂刘启跃 西南交通大学 53 校企合作,实现工程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陈传伟曹凤张世凭朱晋蜀刘平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54 新世纪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席酉民王洪涛赵西萍梁磊万迪昉等 西安交通大学 55 结合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宋保维崔景元徐德民孙进才张静 西北工业大学 56 改革基础力学,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 矫桂琼支希哲苟文选张大成刘小洋 西北工业大学 57 《中国历史》(六卷本)教材 张岂之刘宝才钱 逊周苏平王子今方光华张国刚杨树森郭成康王天有成崇德陈振江江沛杨先材 西北大学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 58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袁有望朱松山刘光斌张中元韩怀仁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 59 立足西部,改革创新,建设一流国家理科地理学基地 李吉均王乃昂伍光和周尚哲张建明 兰州大学 国家级二等奖(537项,略)

F. 中国有哪些数学家

1.华罗庚 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年毕业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一年,因家贫失学,后在家中小杂货店当学徒。在此期间自学数学,1929年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发表论文。1931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从管理员、助教到讲师。1934年成为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1938年受聘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48年在美国伊里诺大学任终身教授。同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并当选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系当代自学成才的一位杰出学者,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中国理论数学(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复变函数论等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开拓者。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被国际学术界称为“华氏定理”、“布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王(元)方法”。又是应用数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驱

者,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统筹法”、“优选法”并开展应用,普及推广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提出了(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的数学理论)正特征矢量法。发表学术论文200篇,10部专著(其中8部在国外出版,有些被译成俄、日、德、匈、英国文字),还写了10余部科学普及作品。由于其成就杰出,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其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宁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88位数学伟人之一。
2.苏步青 数学家,1902年9月23日生于浙江平阳。1931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后任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训导长。1941年后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院士兼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数学会学报》,总主编,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教务长。1955年后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年后任复旦大学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常委、副主席,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著有论文150余篇,论著10多部,其中“K展空间微分几何学”方面的论著获新中国第一次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船体放样中船艏曲线光顺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3. 谷超豪 数学家 1926年5月15日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1953年到复旦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进修,1959年获该校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60年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兼任申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数学组召集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杭州分会和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浙江分会理事和党组书记;1956年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1993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又致力于大学的行政工作,均取得重要成就,为我国数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齐性黎曼空间、无限维变换拟群、双曲型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理论和孤立子理论等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偏微分方程和规范场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重视,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各一项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研究解决了超音速机翼绕流等数学问题,其成果比
国外早十多年。在正对称方程组和混合型方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称赞。在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方面也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来,在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从事教学工作数十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教学人才。

4.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吴文俊研究数学已经半个多世纪,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早期研究拓扑学,他的天才成就曾奇迹般地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数学与国际上的差距。1956年他与华罗庚、钱学森一起获得当时科技界最高奖----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吴文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5许三保 男,江苏江阴人,一九四一年三月出生,一九六四年九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任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竞赛部主任,静安区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静安区竞赛业余学校常务副校长。一九八七年起任上海市数学学校高中竞赛班班主任和教练员,现是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被市教育局首聘任上海市中小学图书评审委员会数学组成员至今,一九八五年受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聘请,担任成人高考命题工作,曾荣获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数学学校优秀教练员。
许老师参加过《中考疑难精解》、《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中美历届数学竞赛试题精解》、《高中立体几何》、《初中数学复习导向》、《高中数学学练指要》等十几本数学著作的编写工作;发表了

“数学归纳法”、“解决二面角问题要抓住关键”、“抓住n=k与n=k+1的联系”、“方程问题”、“平面几何中的定值问题”、“参数方程的应用”、“数控线切割机中数学计算”等二十余篇数学教学论文。

热点内容
播音主持专业大学排名 发布:2024-09-08 09:08:02 浏览:798
护理本科自考书 发布:2024-09-08 08:50:38 浏览:593
大学生活个人总结 发布:2024-09-08 08:34:49 浏览:636
二本考国防大学研究生 发布:2024-09-08 08:26:36 浏览:406
被顶替上大学农家女发声我 发布:2024-09-08 08:26:33 浏览:340
大学生用多大的行李箱 发布:2024-09-08 08:06:59 浏览:584
能举报大学老师吗 发布:2024-09-08 08:00:23 浏览:634
中山大学研究生护理考研 发布:2024-09-08 07:41:58 浏览:116
迈阿密牛津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排名 发布:2024-09-08 07:41:47 浏览:67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申请 发布:2024-09-08 07:13:25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