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清华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静

清华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静

发布时间: 2024-10-27 13:19:31

Ⅰ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名单

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有:王思敬、卢强、刘涛雄、朱邦芬。

1、王思敬,1934年12月27日生于上海,祖籍安徽,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与岩石力学专家。

2、卢强院士,男,1959年和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State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3、刘涛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科学院党委书记,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研究兴趣为大数据经济分析、宏观与产业经济、新政治经济学等。

4、朱邦芬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81年获清华大学固体物理学硕士学位,1981-2000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3-201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2008-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

(1)清华博士生导师两院院士静扩展阅读

学校有教师3485人,其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1743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务的1381人,具有副高级职务的1648人。

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图灵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5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9名,16名教授荣获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67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2人入选青年学者,23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2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Ⅱ 学校师资力量最强的大学有哪些

菜鸟来谈谈吧,欢迎大家关注菜鸟!*^O^*

菜鸟也整理了一些数据,可能和实际还是有些 出入, 可能 不太全, 不过有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觉得数据有问题的, 可以直接不看。 仅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人数最多的大学


这是菜鸟整理的 人数最多的高校, 因为学生人数多,就造成 高校的老师就比较多。 以数取胜,虽然有点胜之不武,不过看看也是可以的。

二、从师资数量来看师资力量

纯粹以 数量取胜, 确实有点不妥。不过菜鸟先放出来这个表,大家可以看看。因为 师资数量 的变化比较快,菜鸟能整理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大家可以看看,也 没必要 非要较真到底有多少老师。

三、从院士数量来看高校师资力量

这是菜鸟整理的排名前十高校的 院士 数量,这是按院士的全职量来算的。说真的,如果真按院士数量来说, 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的院士数量绝对很多,不过按这个表来看,可能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大家看看就行了。

四、从高校人才储备来看师资力量

这是菜鸟整理的按 高校高端人才储备量来 整理的表格。这个表格里面的院士有全职有兼职的,不知道其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但菜鸟就目前搜集整理的资料来看,菜鸟只能做到这么多了。所以, 大家看看就行,太较真那菜鸟也没有办法,仅供参考!

在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实力评价中,我们总会考虑到这所高校的师资力量,一般综合实力强的大学,其师资力量一般也是比较强的,将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之间的师资力量进行比较的话,显然清华大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

按照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来看,国内各大高校的师资力量排名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显然依然如同高校综合实力的排名,也存在一定争议。但是面对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现状,笔者认为虽然高校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高校的综合实力,但这种体现率并非绝对的,也就是说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并不意味着高校的师资力量“一定”会更强。

我们先来看看高校师资力量的排名

从以上排名来看,显然教师师资力量方面并非像学校综合实力的排名一样,我们注意到教师师资力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而国内实力最顶尖的清华大学仅仅排名全国第9位,显然其师资力量与高校的综合实力并不是绝对匹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这所高校的师资力量排名全国第一位,显然对于这所大学的争议性并不大。提到这所大学绝对能算得上国内顶尖大学,拥有中科院作为后盾,入选九校联盟、世界“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等,该校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入选全国重点大学,成为全国高校中的先例,这也足以证明中科大的绝对实力。

截至目前, 中科大共拥有2154名教师,副教授级以上的教师拥有1501人,占比达到了69.69%,可见其教师质量优胜,同时教师队伍中,拥有两院院士55人,在全国各大高校中排名全国第四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占比2.56%;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7人,排在全国前列,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学者115人,占据全国三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占比5.4%。

综合目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虽然每部分优秀人才的数量并不占优势,但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与其他大学相比仍然拥有比较强的优势。

南京大学

这所大学拥有非常强的发展 历史 ,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位居全亚洲第一位,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骄傲。虽然如今的南京大学经历了院系调整,与之前的学校实力难以相匹敌,但在我国高校圈内仍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截至目前, 南京大学共有32位两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国外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95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9人, 81人担任150余种国际SCI(E)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其中21人担任主编或副主编。

综合目前南京大学的发展现状来看, 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依然能属于国内顶尖水平的,虽然南京大学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经常出现高水平教授出走,但这类教师也只能算是少数,并不能占据主流,依然不能不能改变南京大学师资力量在我国高校圈内的地位。

北京大学

说到北京大学,显然我们不用做过多的介绍,这所大学绝对是国内最顶尖的大学,他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 社会 的普遍认可,其实力强大也与学校师资力量有着紧密的关系。

截至目前, 北京大学拥有教职工21183人,专任教师7317人,其中两院院士95人,占比为1.3%,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展中国家院士25人,占比为0.35%;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7人,占比为3.3%;教育部长江学者231人,占比为3.16%。

综合目前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来看, 显然也绝对称得上国内高校中的顶尖水平。这所大学在多数国家人才计划中,入选数量也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虽然师资力量上排名比较低,仅仅只是因为其教师队伍太过庞大而已。

虽然这三所大学能排名全国前三甲,但是笔者认为在国内高校师资力量的排名上,其实我们还忽略了一所实力非常强劲的大学,这所大学无论是学校的综合实力,还是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上,他都能堪称国内一流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该校是我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在我国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创造了国内多项 历史 记录。虽然学校起步比较晚,但是这所大学在国内高校圈内的地位却很高,而且也已经创造了很好的培养成就。

截至目前, 中国科学院大学拥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240人,位居全国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达到了660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学者860余名,教育部长江学者43人等。同时,中国科学院大学已经培养出了 108名两院院士。

按照目前我国高校的发展实践来看, 拥有较强师资力量的学校还有很多,他们不仅在学校知名度、综合实力方面表现优异,而且在学校师资力量方面也同样具备相当强的实力,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

在我的高等院校中,师资力量最为强大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其次,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防 科技 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 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天津大学等。

除此之外,中央 财经 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师资力量绝对强大。

我们评价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从这所大学拥有两院院士的人数,以及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数人才的规模进行评价的。以上这些大学,在拥有高端人才以及两院院士人数等方面,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具有绝对的整体优势。

1北大

2清华

3上海交大

4哈工大

5南京大学

6武汉大学

7天津大学

8国防科大

9华北师范大学

10中央音乐学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应该排名第一!


师资力量有太多的指标进行评审,科研量,教师职称,学历等等。师资力量在目前来说就等同于吸收粉丝的标准,博取眼球的平台,是可以成为学校引以为傲的标准。

但是学校里面的师资力量存在的重点在于服务于学生多少呢?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依靠学校的名气获得前五年的优势。但是从真正大学存在的意义,还在教书育人。

希望具备强大师资力量的学校能够从全方位培养出配比的生源,也能为国家建设培养出品质出众,素质精良,道德高尚的学生!而不要把师资力量成为炫耀的标志!!!

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中科大等等老牌强校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着重为你介绍一下 西湖大学 。

这个学校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因为它是2018年才成立的。它是国内第一所民办高精尖大学,是由马化腾、王建林等捐赠,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南方 科技 大学校长陈十一等科学家发起筹建的。学校师资力量也相当雄厚,92%的教师来自海外著名高校。虽然18年才成立,不过西湖大学是业内公认的未来极有可能超越清华和北大的高校,西湖大学的未来值得期待。

中国科学院大学,没有之一

中国所有985211学校的师资力量都强!而且这种强是国家专业评估的!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清华、北大啊!其实还真的不是。

国内师资力量最强的高校,这里列出几所隐藏大BOSS.

第一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学校位于北京,是一所以科教融合为办学模式、研究生教育为办学主体、精英化本科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创新型大学。

截至2020年8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90名,其中两院院士176人;各培养单位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125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786人(含中国科学院院士23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5人)。

截至2019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生 1625 名;在学研究生 5.17万名 ,其中博士生占52%;在学外国留学生1734人,来自96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55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这阵容,就想问:还有谁?

第二位:中国 社会 科学院大学,简称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房山,属于中国 社会 科学院;以中国 社会 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而组建。

学校特色培养方式包括“师徒制”指导模式,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757名、硕士生导师1132名。

第三位:国防 科技 大学,总部位于湖南长沙,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 科技 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 科技 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军事院校的特殊性,不多解释,仔细去看看目前的新的庞大的国防 科技 大学,你就会知道它的师资力量该有多牛!而且,这所高校的教师,除了专家、教授,不乏将军、大校和现役的中低级军事主官。

第四位:中国 科技 大学,位于安徽合肥,同样是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某种意义上,其实它和国科大是师资共享的。

除了上述四所高校,还有两所高校,师资力量也是强大的惊人: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当因为这两所高校,不面向高中生招生,这里不多做讲述。这两所高校,一般的教授啥的,还真不见得能在这里上的了课啊。

除了上述六所高校以外,才能轮得到大家通常比较熟悉的清华、北大、浙大、南大、上交等国内985高校。所以,说到师资力量最强大,这些高校还真的排不到前边。

Ⅲ 时钧的主要成就

时钧一生从教,60多年来,他在化工高等教育辛勤耕耘,1980年起,他开始招收研究生(1945年在重庆曾招过2名研究生),到现在已有5人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学生有不少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就有16位,获得高级职称的数以百计,在化工、炼油、冶金、建材、机械、医药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的辛劳熬白了他的鬓发,而他的青春活力却在一代代弟子身上得到焕发,他的事业正由众多的学生去弘扬光大。
在他的从教生涯中,所带过的学生中先后产生了16名院士。名单如下 : 姓名院士主要成果备注陈家镛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湿法冶金开拓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化学系梁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闵恩泽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夏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今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闵恩泽和陆婉珍(女)为同班同学,也是夫妻 陆婉珍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石油化学家胡宏纹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合成化学专家1946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化学系(今南京工业大学)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南京工业大学)朱起鹤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反应动力学家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热能工程专家1950年毕业于大同大学(前三年在中央大学)时铭显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机械专家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工系(现南京工业大学)陈懿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现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毕业曹湘洪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江东亮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学1960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徐德龙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83年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硕士毕业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1981年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的前身)工作徐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领域1989年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根据全国图书参考资料联盟,时均共培养硕士2名,博士52名,具体情况如下 : 年度论文名称作者授予单位学位2005《苯氯化三相催化精馏过程研究》崔咪芬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7《里氏木霉分泌蛋白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研究》欧阳嘉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陶瓷膜处理含油乳化废水的技术开发及传递模型研究》谷和平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溶液结晶动力学实验与模型研究》伍川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有机羧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过程研究》管国锋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吸附制冷工质对及其制冷过程研究》崔群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陶瓷膜分离对氨基苯酚生产中镍催化剂的研究》金珊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一体式陶瓷膜乳化装置的研究和应用》景文珩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面向中药水提液体系的陶瓷膜设计与应用》李卫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4《料仓内散体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肖国先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综合建模方法和先进控制技术在两个化工过程中的应用》张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分光光度分析专家系统》陈国松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钙钛矿型透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谭亮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3《新型锆基钙钛矿型致密透氧膜的研究》杨丽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面向钛白工业废水处理的陶瓷膜材料设计与应用》赵宜江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梅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成套装备与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邢卫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纳滤浓缩和脱盐的传质过程研究》杨刚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陶瓷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徐农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混合导体致密透氧膜反应器进行甲烷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顾学红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2《D-氨基酸的制备研究》韦萍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三相流态化光催化过程的研究》崔鹏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1《NaA型沸石分子筛膜的合成及渗透性能研究》董强南京工业大学博士2000《氧化锆陶瓷超滤膜制备及相关基础技术研究》琚行松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强化传递的多相催化内循环气升反应器研究》 吕效平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0《高质量低成本钛酸钾晶须的制备及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冯新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硫酸钾生产工艺模拟及其溶解动力学研究》陈栋梁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9《混合传导型致密透氧陶瓷膜》李世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TiO2起滤膜和超薄Pd/TiO2复合膜的研究》吴立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甲缩醛合成流化催化精馏过程研究》乔旭南京化工大学博士2001《单分散二氧化钛纳米微粒合成及在光解水制氢反应中的应用》陈洪龄南京工业大学硕士1999《光催化陶瓷膜反应器的实验研究与数学模拟》 史载锋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液体混合物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刘晓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面向过程模拟的电解质溶液化学和相平衡研究》 吉晓燕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担载钙钛矿型透氧膜的制备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管式致密膜反应器的研究》 金万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9《处理含油乳化液废水的研究》 王春梅南京化工大学硕士1998《新型干法回转窑内煤粉燃烧、高温传热、煅烧熟料热工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叶旭初南京化工大学1998《流体微观结构及扩散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周健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陶瓷微滤膜过滤微米、亚微米级颗粒体系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钟璟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8《甲烷部分氧化膜催化反应的数学模拟和实验研究》 杨超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居沈贵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气固吸附平衡与吸附动力学研究》马正飞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液体粘度的关联推算及醇烃体系混合物粘度的测定》沈式泉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超临界流体沉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汪朝晖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7《氧化铝微滤膜的制备和工业化研究》王沛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氧化铝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黄培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6《高压相平衡与状态方程研究》 云志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液相扩散系数的测定与研究》 范益群南京化工大学博士1995《高压流体相平衡及状态方程的若干研究和应用》董军航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4《电解质溶液相平衡的热力学研究》张吕正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统计热力学的相对性及其应用》王仁远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92《临界区域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的研究》 卞白桂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9《高压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和状态方程研究》 徐南平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热力学研究》陆小华南京化工学院博士1988《非电解质溶液过量热力学性质的研究》沈树宝南京化工学院博士 时钧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在担任《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工卷》常务副主编时,为编纂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肩负着繁重的组织领导工作,还亲自撰写修改了若干重要条目,有的甚至五易其稿。他亲手撰写了《综论》中的若干篇章。他还撰写了《化学工程手册》中的“传质”和“吸收”两篇,并主持翻译了《传质学》以及《流态化工程》和《翅管换热器设计计算》等书。
时钧非常注重科学研究。早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便在《清华大学学报》和《中国化学会杂志》上发表过有关探讨制备有色烟幕的规律和有关有机定性分析的3篇论文(英文稿)。他在缅因大学的硕士论文《关于机械木浆的筛分和性能的关系》,由导师分成两篇论文发表在美国造纸专业杂志上。1957年,由他指导的杨南如作的研究生论文《关于高铝水泥原料粒度与烧成温度的关系》发表在《硅酸盐学报》创刊号上。在逆境中,时钧于1965年做过湍流塔的试验;1972年起进行了膜分离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当时试验条件的限制,无法深入下去。自1974年起,时钧参加了国产填料(以拉西环为主)的性能评定试验,曾发表了4篇论文(均未署名)。对于几种填料的试验全过程,如试验方案的确定,装置的设计安装,数据的测定、整理和关联,计算公式的应用,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等,都是在他亲自主持下进行的。有关试验方法的一些内容,如试验体系的选择原则、数据的处理及表达方法等,后来一直被国内有关方面所引用。1979年后,时钧带领助手们开始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流体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色谱法研究溶液热力学和膜分离技术 。 时钧认为工程科学迄今仍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工程研究、设计和开发所用的基础物性则更需精密的实验测量。自80年代初起,他就有计划地着手组建一个热力学基础物性的测定中心,对广泛范围的相平衡、容积性质和过量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门人才,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流体相平衡方面,高压下流体的热力学性质测定的投资费用较高,并且费工费时,因而迄今有用的实测数据极为缺乏,影响了这一领域的理论进展。有鉴于此,时钧、王延儒等筹建了精度较高的高压相平衡装置,对含氯氟烃替代物体系和高压二氧化碳气田气体系的相平衡,以及多元体系近临界区域和混合物临界轨迹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测定。有关的论文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后,已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和数据库来函索取单印本。有些实测结果纠正了前人所测数据的偏差,扩充了测量范围。最近,在原有的静态法基础上,结合Bumett 膨胀法成功地建立了在一台装置上同时测量高压流体相平衡组成和平衡相密度的简便方法,为快速而有效地获取高压下的流体基础物性提供了新的手段。此外,他和助手们一起建立了一套流体压缩因子的Bumett 法精密测量装置,用以求取高压下混合气体的P-V-T 基础数据。当论文在国外重要期刊上发表时,美国热力研究中心(TRC)的评阅者认为文中所测的混合物压缩因子精度“已达同类装置的最好水准”。在建立高压装置的同时,时钧与合作者还对常压下的相平衡,包括汽-液、液-液以及液—固相平衡进行了广泛而实用的测量研究。这方面发表的10多篇论文,为C5 烃的溶剂萃取、甲乙苯—甲基苯乙烯分离、重要溶剂4-甲基-戊酮的分离提纯,以及氯甲烷在偏三甲苯中溶解性能等化工工艺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物性数据。
溶液的混合热(过量焓)是一类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又有工程设计用途的基础物性。时钧与合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改进并逐步完善了一套精密测量微量热效应的装置。这套装置可用以测得各种纯物质或生物物质在混合、反应或其他物理化学变化中产生或吸收的微量热效应(可灵敏反映出1焦耳)。在这一领域中,已经接连测量了多种有机物的二元三元体系混合热和强电解质混合溶剂体系的过量焓、稀释热、溶解热等基础物性数据,并在国际化学热力学期刊上发表近10篇论文。
含有有机物的电解质水溶液是一类在工业实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复杂体系。有关的相平衡数据比较缺乏,且其热力学特性目前尚很难用一般电解质溶液理论或半经验模型来预测和推算。时钧与合作者利用不同浓度溶液电导率的差异与电导滴定相结合,以及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的连续测定方法,方便而准确地测量了多种强电解质有机物水溶液的相平衡组成,并且测量精度显著提高。有关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得到众多专家好评。
从统计力学理论建立流体状态方程的关键,在于包括径向分布函数和势能函数乘积的积分难以计算。国内外学者一般均采用数值积分进行处理,或对径向分布函数g(r) 作简化。时钧与合作者则将这一积分作为整体量处理,引用统计力学压缩性方程,通过简化势能函数形式而得到这一积分的解析计算公式,从而能够直接得到形式简单、计算精度高的状态方程,并将这一思想用于流体局部组成研究,将局部组成这一微观量首次与压缩系数这一宏观量联系起来,为局部组成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的局部组成模型已在强非理想体系的汽液平衡计算中获得了成功。
溶液热力学是化学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基础。作为热力学研究工作者,时钧从80年代起即根据国内外当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院具有的条件,领导科研人员用仅有的一台气相色谱仪开展色谱法测定热力学性质的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时钧和汪绍昆等在这一方向上培养了多名研究生,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除用色谱测定了众多体系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外,他们还改进了国外学者70年代中期提出的r与(dr/dx)x=0 预测全浓度范围活度系数的模型与方法,建立了自己的经验关联式,用于预测汽液平衡,取得了比国际上现有的UNIFAC基团贡献法还要好的预测精度。他们还利用色谱仪测定了挥发性溶质在混合不挥发溶剂中无限稀释活度系数,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Wilcon 方程的参数多解,对称与多元系汽液平衡的预测,研究了台阶脉冲法测汽液平衡,使色谱法扩大用于含极性组分和聚合物组分的多种体系,用于吸附研究,以推算气固平衡;研究了测定有加合物生成体系的加合常数,进而预测这种体系的固液平衡。在测定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基础上,还对80 年代国外提出的预测无限稀释活度系数的修正分离凝聚能密度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预测精度。
在膜分离方面,时钧和他的合作者主要做了有关气体膜分离的研究,还做了一些渗透汽化过程和液膜分离设备性能的研究。前后已经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会议大会报告)。80年代初期,时钧和陈鸣德等用改性含氟树脂膜对氨、氢、氮混合气体进行渗透分离,为从混合气体中分离氨提供了一个新方法,在国内外是一项首创工作。1986年在东京国际膜及膜过程大会报告后,引起了各方注意,至今还被国外学者在有关论文中引用。
1985年后,时钧和庄震万等在气体膜分离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用各种不同的国产膜,组成单膜和双膜渗透器以及连续膜塔,以He-N2-CH4,CH4-CO2-N2 等混合气体为对象,进行分离试验,并从理论上阐述气体在膜中的溶解与渗透机理,还探索了各种膜渗透器及其系统的气体分离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一个新的数学模型。这个新模型对任意组分数的混合气体在不同类型的膜渗透器及其系统中的分离计算都是适用的。此外,他们还建立了气体在膜中溶解和渗透机理的通用热力学模型,以及存在有增塑化作用时的渗透机理模型等。目前时钧又和杨南如等在研究无机膜及膜反应器的国家重点课题。
在液膜分离方面,时钧和裘元焘等主要进行了油一乳一水体系在多孔转盘塔中的流体力学性能、液滴直径分布以及传质效果等的研究,从而探讨在液膜分离中采用多孔转盘塔的可能性。
为了表彰时钧的卓著成就,化学工业部特授予他“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的光荣称号,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时钧是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化学工程一级教授,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名誉系主任。同时,他还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化工组组长,中国石化总公司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化工网络全书》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化学工程手册》编委会主任,《化工学报》副主编,《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编委会委员等职。
年逾八旬、童颜鹤发的时钧,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继续培育一批又一批年轻人脱颖而出,有的荣获“洪堡研究奖学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奖”,有的获得“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光荣称号,普遍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里卓有建树。这表明,时钧的事业后继有人。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6年获美国梅因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36年至193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化工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教授、化工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大网络全书化工卷》副主编,中国化工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五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社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化学工程。1952年创设我国硅酸盐工艺学专业。合编《化学工程手册·气体吸收》,合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 1ShiJ,ChenM.PermeabilityofAmmonia,Hydrogen,.okyo,Japan,1987:502
2ShiJun,ZhuangZhenwan..rocesses.MainLecture,Torun,Poland,1989:33
3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I)Pitzer模型的扩展及其在多元体系中的应用.化工学报,1989,40(3):293
4陆小华,王延儒,时钧.含盐溶液汽液平衡的预测(Ⅱ)参数的物理意义及估算.化工学报,1989,40(3):301
5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ChromatographicScience.1989,27(10):596
6LiJianmin,WangShaokun,ShiJun.Flexibility,-liquid-.ChemicalEngineeringScience,1990,45(1):199
7FengX,WangSK,ShiJ.-LiquidChromatography.Chromatographia.1990,30(3/4):211
8ZhuangZhenwan,ShiJun..sChicago,U.S.A1990,V01-Ⅱ:1361.
9XuNanping,YaoJianmin,WangYanru,ShiJun.-22.FluidPhaseEquilibria,1991,69:261—270

Ⅳ 万卫星院士逝世,2020年我国已经痛失多少位院士

2020年我国已痛失16位两院院士:万卫星、池志强、蒋洪德、孙儒泳、李道增、张乾二、郁铭芳、方守贤、李方华、段正澄、周同惠、沙庆林、蒋亦元、宁津生、家周俊、卢世璧。

1、蒋洪德

蒋洪德长期从事叶轮机械内部流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于2020年1月4日,蒋洪德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生前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孙儒泳

孙儒泳,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儒泳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啮齿类动物生理生态的研究和动物生态学教材建设方面做出成绩。2020年2月14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3、李道增

李道增,出生于上海,系李鸿章后裔,祖籍安徽合肥,师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建筑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专精于剧场设计,通晓中外剧场的历史发展。2020年3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4、张乾二

张乾二,出生于福建惠安,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参与了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研制粉末衍射仪的照相机等研究;1963年在配位场理论研究方面获得突破;20世纪90年代带领课题组开展价键理论计算程序化的攻坚研究。2020年5月3日20时33分,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

5、郁铭芳

郁铭芳,出生于上海市,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郁铭芳主要从事化学纤维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制,主要有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碳纤维、涤纶高速纺丝、高强涤纶等。2020年4月12日12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


Ⅳ 上海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本人是上海大学的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此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上海大学是一座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作为一个建校只有二十几年的学校,它有着蓬勃的朝气,但同时它又是一位从1922年一直走到现在的学校,有着一定的历史底蕴。由于上海大学是四大学校合并后建立的,目前为止上海大学走出的知名校友有很多,其中包括政治界、经济界、娱乐界方面的精英校友,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张东、杨尚昆、胡逢康等人。

谢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热点内容
大学生门事件种子 发布:2024-10-27 21:05:45 浏览:189
中国人民大学王英建老师 发布:2024-10-27 21:05:32 浏览:652
芜湖有大学有哪些大学城 发布:2024-10-27 21:01:13 浏览:411
2017中外大学生成都感知行 发布:2024-10-27 21:01:06 浏览:586
扬州大学统计学专业 发布:2024-10-27 20:58:51 浏览:443
黑龙江大学张教授 发布:2024-10-27 20:53:19 浏览:999
长得很帅的大学老师 发布:2024-10-27 20:52:55 浏览:785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考研难度 发布:2024-10-27 20:36:56 浏览:881
复旦大学考研基础韩国语 发布:2024-10-27 20:12:48 浏览:952
大学生保险报销范围 发布:2024-10-27 20:10:40 浏览: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