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博士导师刘志民
Ⅰ 请问全国有哪些大学招生体育博士研究生
总计149人+2+4+5+5=165
未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博士点,三个博导,其中一个退休)、
湖南师大(体育人文博士点,四个博导)、
河南大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博士点,五个博导)、
南京大学(体育人文博士点,五个博导)、
武汉体育学院(未知)
一、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45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11人)
杨 桦 教授 体育管理与发展战略或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任 海 教授 体育社会学研究(含奥林匹克运动)
熊晓正 教授 体育历史文化与中国体育思想研究
孙葆丽 教授 奥林匹克运动
黄亚玲 教授 体育社会学
王 莉 教授 体育管理学
靳英华 教授 体育经济学
林显鹏 教授 体育经营管理
肖淑红 教授 体育经营管理
王华倬 教授 学校体育学
姚 蕾 教授 学校体育学
2.运动人体科学(15人)
王瑞元 教授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曾凡星 教授 体育运动中内分泌变化及适应机制研究
熊开宇 教授 运动过程生物电变化规律的研究
谢敏豪 教授 运动性内分泌失衡机制与调控
胡 扬 教授 运动员基因选材、低氧训练
王安利 教授 中老年健身理论与实践、优秀运动员机能评价与监督
矫 玮 教授 运动康复的理论与方法、运动与免疫
陆一帆 教授 运动员机能监控与运动损伤康复
高维纬 教授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监督调控与运动性伤病诊治
王正珍 教授 运动医学
王 琳 教授 损伤预防与康复
张力为 教授 运动心理学
毛志雄 教授 运动心理学
罗冬梅 教授 运动健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张一民 教授 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究、体质测量与评价
3.体育教育训练学(17人)
池 建 教授 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管理研究
郭永波 教授 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钟秉枢 教授 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职业化研究
葛春林 教授 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沈信生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郭元奇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张英波 教授 体能训练理论与动作技能学习理论
詹建国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孙 南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张廷安 教授 足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践
黄竹杭 教授 足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刘大庆 教授 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理论研究
李少丹 教授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杨斌胜 教授 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卫星 教授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唐建军 教授 小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马鸿韬 教授 体操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4.民族传统体育学(2人)
徐伟军 教授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朱瑞琪 教授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二、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3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8人)
李建国 教授 城市体育
张 林 教授 体产业管理
白跃世 教授 体育产业与管理
许宗祥 教授 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
肖焕禹 教授 体育文化传播;社会阶层结构与体育发展
鲍明晓 教授 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
曹继红 教授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
章建成 教授 锻炼心理
2.运动人体科学(16人)
潘珊珊 教授 运动与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的研究
常 芸 教授 运动心脏病生理学
李之俊 教授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与适应
冯连世 教授 低氧训练 、运动员控体重与训练监控的理论与方法
陈佩杰 教授 青少年体质研究 ;运动与免疫
王人卫 教授 体质研究;女子运动与内分泌
李国平 教授 运动医学的机理研究
王予彬 教授 运动创伤基础
刘 宇 教授 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工程
虞丽娟 教授 体育工程 、体育信息技术
危小焰 教授 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工程
章建成 教授 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
张忠秋 教授 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社会心理学
李安民 教授 运动与认知加工;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促进
郝卫亚 教授 运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
江崇民 教授 体质测量与评价
3.体育教育训练学(14人)
吴 瑛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叶国雄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张宏杰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成万祥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司虎克 教授 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信息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志民 教授 竞技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
许永刚 教授 竞技体育制度经济
邵 斌 教授 高水平运动员行为控制与运动队管理
王 清 教授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与监测
吴贻刚 教授 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张 辉 教授 运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周成林 教授 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理论与应用
周家颖 教授 专项力量训练、训练技术测量与分析
刘 兴 教授 难美项群的理论与实践
4.民族传统体育学(5人)
郭志禹 教授 武术历史与文化
虞定海 教授 武术与传统体育养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赵光圣 教授 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
蔡仲林 教授 武术教育与教学改革
戴国斌 教授 武术文化与社会
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1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17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9人)
杨文轩 教授 体育原理、学校体育与体育管理
胡小明 教授 运动休闲研究、体育人文研究
陈 琦 教授 学校体育与体育管理
周爱光 教授 体育哲学、体育法学
刘江南 教授 体育哲学
谭 华 教授 体育史学、体育课程理论
袁古洁 教授 体育法学
宋继新 教授 体育人文研究
崔颖波 教授 体育社会学
2.运动人体科学(5人)
肖国强 教授 运动负荷的生物学效应
郝选明 教授 运动免疫与健康
刘承宜 教授 激光运动医学
徐晓阳 教授 运动生化与营养
3.体育教育训练学(2人)
黄宽柔 教授 广场体育艺术
李毅均 教授 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4.民族传统体育学(1人)
程大力 教授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7人)(四个方向博士点?只有二个)
1.运动人体科学(5人)
季 浏 教授 体育学习、锻炼与身心健康;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
丁树哲 教授 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运动适应与线粒体调控
卢 健 教授 运动与健康;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
李世昌 教授 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运动与健康
徐 波 教授 体育学习、锻炼与身心健康;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
2.体育教育训练学(2人)
孙有平 教授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田径课程与教学研究
阎智力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研究;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
五、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汉升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周登嵩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都体院兼职
陈俊钦 教授 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 首都体院兼职
李鸿江 教授 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 首都体院兼职
六、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8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家宏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于振峰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张 林 教授 体育运动中竞技能力的开发与评定
董新光 教授 社会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罗时铭 教授 体育教育史
王 岗 教授 民族体育理论与方法
王国祥 教授 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与运动损伤康复
田麦久 教授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人文社会学
丛湖平 教授 体育经济学研究
王 进 教授 体育休闲心理学研究、竞赛心理学研究
林小美 教授 传统体育研究
八、清华大学体育部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仇 军 教授 体育人文社会学
王培勇 教授 人体运动信息采集与仿真
李 庆 教授 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张 冰 教授 运动生理生化
九、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强 教授 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姜立嘉 教授 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
陈 钢 教授 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最佳化研究
十、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
1.体育教育训练学
赵焕彬 教授 专项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
何玉秀 教授 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
赵 斌 教授 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
刘志红 教授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十一、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建英 教授 运动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石 岩 教授 一般训练学与体育心理学
李金龙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5人)
1.体育人文社会学
毛振明 教授 学校体育学
杨国庆 教授 学校体育学
张建华 教授 学校体育学
殷恒婵 教授 体育心理学
乔德才 教授 运动与神经调控
十三、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何敏学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于文谦 教授 竞技基本理论与实践
黄 滨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Ⅱ 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
截至2013年,学院有教职工696人,专任教师40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31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4%;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52人,其中教授77人。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1人,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东方学者”3人,上海市“海外名师”2人。
截至2012年,有3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十余人。5人在亚洲体育科学理事会、国际体育计算机科学协会和国际社会神经科学学会等国际学术组织兼职,6人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1人任教育部中小学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截至2013年,学院有7个二级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6个。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武术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武术表演方向)
运动科学学院: 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方向)
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英语(体育英语方向)
经济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体育市场营销方向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休闲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舞蹈编导(体育舞蹈方向)
中国乒乓球学院:运动训练(乒乓球方向) 截至2012年,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硕士点12个。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中华武术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专业群为上海市教育高地重点建设项目,中国武术博物馆为上海市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另有6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学院建成了国内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其中中国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和上海重竞技运动训练中心等教学训练实体,承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以及各级各类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任务。 博士专业代码、名称、研究方向及所在系院 指导教师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 01城市体育 李建国 02竞技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 刘志民 03体育伦理与管理;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师教育 龚正伟 04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 缪佳 05休闲体育;公共体育服务 郭修金 06体育与科技、公共体育 董传升 0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 刘坚 08锻炼心理 章建成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科学学院 01运动与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的研究 潘珊珊 02运动对脑组织代谢及功能的影响;运动与情绪调控及其机制 娄淑杰 03力量训练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周里 04运动心脏病生理学 常芸 05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员控制体重的理论与方法 冯连世 06体质测量与评价 江崇民 07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恢复、大众健身的理论与方法 田野 08运动干预防治代谢综合症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医药抗运动疲劳的机制与应用研究 衣雪洁 09运动与生理机能 胡敏 10青少年体质研究;运动与免疫 陈佩杰 11体质研究;女子运动与内分泌 王人卫 12运动与骨生长代谢;中医运动医学 邹军 13运动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 李国平 14运动创伤微创治疗 李方祥 14运动心肺功能;心脑血管病运动干预与运动处方 马云 16运动系统基础和临床研究;生物力学和运动控制 黄强民 17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与修复;运动、营养与健康 伊木清 18运动生物力学 刘宇 19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人体运动分析及计算机仿真、体育工程) 郝卫亚 20运动生物力学 毛德伟 21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 章建成 22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理论与应用 周成林 23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 张忠秋 24运动与认知加工;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促进 李安民 25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任杰 26运动技能控制的神经心理机制 张剑 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01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吴瑛 02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信息理论与实践研究 司虎克 03高水平运动员行为控制与运动队管理 邵斌 04运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张辉 05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吴贻刚 06学校体育 平杰 07 学校体育 唐炎 08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多维度下高素质体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 王兴 09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王德新 10体育与国际政治,学校体育 舒盛芳 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 武术学院 01武术教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理论与方法 赵光圣 02武术文化与社会 戴国斌 03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武术教育 姜传银 04武术传播;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郭玉成 05民族民间体育 倪依克 0403Z1 体育管理 经济管理学院 01体育发展战略与体育产业管理 张林 02体育赛事与体育产业管理 刘东锋 03体育服务与体育产业管理 刘兵 04体育产业与竞技体育管理 戴健 05 体育经济与管理 曹可强 0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博彩 李海 07体育产业政策与体育赛事管理 黄海燕 08体育产业及体育管理 白跃世 09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 鲍明晓 0403Z2 体育工程学 运动科学学院 01体育工程 刘宇 02体育工程、体育信息技术 虞丽娟 上海体育学院硕士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备注 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 01、体育历史与文化
02、外国体育
03、城市体育
04、社会体育 050301新闻学 01、体育文化传播
02、体育新闻理论与实务
03、体育宣传与媒介服务 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 一般要求报考本专业考生本科专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或武术专项,并具备较高武术运动技术水平;
复试参考书为《中国武术教程》、《中国武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2010年出版 01、武术历史研究
02、武术文化
03、武术教育
04、武术传播
05、武术科学化训练
06、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0403Z3体育赛事运作 报考体育赛事运作和体育管理专业的考生,考试科目611体育学专业综合,分为教育学、体育运动概论及体育管理学三个部分。复试不再加试《管理学原理》。
除体育赛事运作和体育管理两个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考试科目61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不变还是分为教育学、体育运动概论及运动生理学。 01、体育赛事组织管理
02、体育赛事营销
03、体育赛事评估 0403Z1体育管理 01、竞技体育管理
02、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03、体育信息管理 0403Z4休闲体育学 01、休闲体育开发与市场运作
02、休闲与文化
03、体育舞蹈编导与推广 040302运动人体科学 01、体力活动及运动训练效果的评定及监控
02、运动对机体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03、运动疲劳、创伤与康复
04、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
05、运动营养 100216运动医学 一般要求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须有医学教育背景,已获得或将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01、运动创伤
02、运动营养
03、运动医务监督
04、运动康复 040203应用心理学 01、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
02、竞技运动心理
03、体育与锻炼心理
04、运动生理心理 0403Z2体育工程学 01、运动工效学方向 02、运动人体科学方向 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 一般要求具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或相关体育学教育背景(05方向除外)
05方向要求考生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并熟悉编程、C语言等基本技能
04方向同时招收单独考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名,网上报名时选择含“单独考试”字样的科目组 01、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02、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
03、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04、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
05、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体育硕士 01、02、04方向限本科专业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的考生报考 质量工程 截至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市教学实验中心1个,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体育教育实验中心
上海市教学实验中心:运动人体实验教学中心
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运动康复与健康、民族传统体育
国家级精品课程:武术、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
上海市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大众足球、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学校体操、体育传播学、民间体育实践指导、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赛事管理、拳击理论与实践、体育场馆管理 教学成果 1994-2006年期间,学院学生曾获3次奥运会金牌,1一银牌,一枚铜牌;20次世界锦标赛冠军、3次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31次亚洲冠军和230多项全国冠军;3人3次破三项世界纪录,2人8次破亚洲纪录。其中2006年,有5名运动员代表国家征战第15届多哈亚运会,取得了4枚金牌、1枚银牌的出色成绩。
2005 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构建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开展了常态化的校内教学质量评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按照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建立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2013年,学校已建成了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拥有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蔡龙云大师工作室(上海市高校三个大师工作室之一)。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对抗性竞技运动和游泳等项目的奥运会科技攻关和服务。
教育部重点学科(培育):民族传统体育学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动健身科技
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运动技能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技战术诊断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学院科研工作坚持为教学、训练和社会服务的原则,承担的国家级、省(市)部级课题和奥运攻关服务类课题逐年增加,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并开创了中国体育学术论文进入 SCI 零的突破。2008年至2012年,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9项,年均立项科研经费1328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授权知识产权53项。在SCI、年SSCI、CSSCI、CSCD收录期刊发表论文数在全国同体育院校中居于首位。
“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竞技体育对抗性项目致胜关键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北京和伦敦奥运会上我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中至少有10枚以上与学校的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直接相关,获得北京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一等奖1项。依托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第一条基于互联网的“市民体质网”和“上海市民健身热线”,研究成果“上海市民体质网络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依托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体育赛事运作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示范园”,完成了中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并被国家统计局采纳用于全国体育产业统计。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图书馆老大楼藏有近60万册图书,其中中外体育及相关专业图书20多万册。新大楼有中外文体育及相关专业报刊600余种,还拥有比较丰富的电子资源(包括电子书、数据库和多媒体资料,例如读秀,中国知网,Ebsco,Elsevier等)。
学术期刊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是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年在国内同类期刊评比中排名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