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哪个老师讲阳明心学
『壹』 如何学习心学
首先是为什么想学呢?这几乎是毫无用处的一门学问。学校不用考,和主流价值观也有很大的不同,学了王学,也不能拿来作为聊资,更不会成为你可以炫耀的资本。你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条崎岖的路。如果以上这些话还不足以打消你的念头,那么我告诉你,整个阳明学几乎都是围绕两本典籍展开:大学和孟子。这是阳明学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后,你就可以翻阅<传习录>,在学习传习录的时候,你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你可否把那些东西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才是阳明学的精髓,因为阳明学是生活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你可以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不是自己记得阳明说过对少话,而是你所知道的那些,有多少做到了。正如阳明自己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如要详细参考书目,我可以列给你。感于君心拳拳,故而叨叨,望以我之昏昏,可与君共为昭昭。
『贰』 求心学入门的书籍
心学:作为儒学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入门”书籍
1、《王阳明的生活世界》 作者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过《传奇王阳明》。其《王阳明心学》的浙江大学公开课的视频,在网上颇受欢迎。
2、《阳明学述要》作者钱穆先生,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大家。本书高屋建瓴,厚积而薄发,特别是该书梳理出来的王学大纲非常精彩。
3、《明儒学案》作者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明儒学案》大致以王阳明为中心,该书中跟王阳明心学相关的内容占到了一半。
『叁』 阳明心学:浙大董平教授之后的三个坐标
20191207 闫安
阳明学,在中学里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在大学里一带而过。就好像远古博大生动的历史被浓缩为一个标签或者符号,然后死记硬背下来应付考试,自然索然寡味,且以标签为屏蔽而蒙昧恬然,日子又过了很久。不同于孔夫子,阳明老师连上墙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直到曾国藩热时,听闻有“三不朽”之说,曰立德立功立言。而“两个半圣人”的提法也引起好奇心。曾国藩算半个,另两个并列,一个是孔子,一个就是王阳明守仁了。这显然与传统教科书里的概念标签大不一样了。
启蒙?
是听了央视百家讲坛浙大哲学教授讲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董平教授的《传奇王阳明》,算是入门了。
阳明有趣、传奇、伟大、功勋的一生,都比不过他的阳明学。所以,“三不朽”说,最主要的贡献是阳明心学,否则就不会有未来明历史波澜诡谲的政治史,历史正向主线发展离不开阳明学的良知说等等,这在《明朝那些事儿》和正史里面都有清晰的记录和脉络。
进一步学习,是数年间观看了近百次之多的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学的《王阳明九讲》(网易公开课视频有),这是系统学习的最好途径。
曾脱离董平教授学习主线,对当下阶段热点的“阳明热”一大堆应景出版书籍,有些忌惮。退回董平老师后,再学,对他明确指出的讲座中因研究领域侧重,对中西哲学比较、哲学史观、文化角度乃至文献等,有所局限。
一知半解、粗读了陈来教授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精神》一书,算是找到了上述两个坐标,加上日本著名的冈田武彦教授的《阳明学与日本人》、《王阳明大传》等,就凑齐“三维坐标”了,够今后10年一个周期,来知行合一王阳明了。
陈来教授,曾任北大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及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没两把刷子和真学问,是不好“混”的。因为当下,各式眼花缭乱的名称和抬头太多了。当然,最主要的是靠学术作品立身,因而或果然,这本书通读、粗读下来就如此感觉。没点积累,静不下心来,也读不下去。真货。
个人学习而言,陈来教授书中提供的两个坐标,其中一个“藏在”只占书中大概十二分之一的结语部分,即对阳明一生的思想发展总览和探讨总结。前面就是多维空间的比较阐释学,云里雾里,无知者无罪。读起来,进去难,出来也难,时间悠忽而过,装蒜是装不来的。
之所以说“藏”,是仅见他注脚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邓艾民先生的《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他推崇邓先生此文为难得之佳作,使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之叹。则寻此线索,阳明老师的传统思想资源与学说建立,无论“五溺说”还是“经三变而至道”就有了辅助性的分析路径。到不是人为要为阳明思想“划断说”而争论。个人认为,都可都不可。
另一个坐标,是陈来教授正文中,从序言有我与无我、戒慎与和乐、理性与存在开始,立足阳明,聚焦关键词递进式的,从心与理、心与物、心与性、知与行、诚意与格物、良知与致良知、有与无、境界、功夫等最基本的哲学颗粒因子,进行宏观中外纵览、横括统摄性的分析把握,成一家之言。也提供了中西哲学的学习线索。
总结说,就是阳明学到了浙大董平教授之后的下一个路口,通过陈来教授、邓艾民教和冈田武彦教授,能够确立学习的三个方向坐标。加上“线下”的阳明路线图体认和实践中的知行合一,就基本可以确定未来学习实践坐标系了。
再后一个十年,“外在的”学习体认,或许会小有心得。但“内在的”实践中的知行合一,获益会更多、更大、更辉煌。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
正如冈田武彦教授所言,西洋是主知的科学,而东洋是体验的哲学。这结合点,恰是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
“知之精察明觉处便是行,行之真切笃实处便是知。”
阳明师千古!
『肆』 中国历代教育名家有哪些
绍兴在建城2500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中,有难以胜数的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身影,一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也深深地影响了绍兴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为隆重纪念建城2500年,充分展现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爱乡热情,加快推进绍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绍兴日报社、绍兴广电总台特组织开展“影响中国的十大绍兴文化名人”和“影响绍兴历史的十大事件”的评选活动。
王充(27~约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杰出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的集大成者。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师事班彪。因生性耿介,不容于官场,罢职家居,用毕生精力著成《论衡》。该书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理论体系,奠定了此后整个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临沂人,西晋末迁居会稽山阴。晋朝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他酷爱悠游山水名胜,后来辞官归隐嵊州金庭。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位好友聚会于兰亭,写下世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被誉为法帖之冠,是中华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之象征。由此,兰亭成为历代书法家心目中的书法圣地;王羲之被后世奉为“书圣”。北京中华世纪坛40尊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中就有王羲之。
谢灵运(385~433),上虞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山水诗派的鼻祖。他的诗歌大部分描绘永嘉、会稽等地的山水名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对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出来,驱散了弥漫于诗界的玄学阴影,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领域。从此,优美的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唐朝在浙东形成了一条唐诗之路,也跟谢灵运有直接的关系。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绍兴)。唐著名诗人兼书法家。他诗文精佳,且书法品位颇高,尤擅草隶,被列于“吴中四士”。贺知章为人旷达豪放,常与李白、张旭等人饮酒赋诗,时称“饮中八仙”,并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和赞誉。在他告老还乡那天,玄宗亲率太子及文武百官到长安东门外设宴送行,成为中国文坛的千古盛事。其代表作《回乡偶书》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在我国众多“回乡”诗词中,要数《回乡偶书》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创作最丰富的诗人,现存诗共9300余首。陆游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最突出、最重要的主题是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和请缨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他把这一主题通过优美的艺术手段,最鲜明、最深刻、最强烈地作了具体表现,显示了巨大的艺术力量,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冕(1287~1359),字元章,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和篆刻家。他是元末诗坛最具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以自己的诗文来反抗封建贵族的统治,深刻地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亦善写竹石。他画的梅简练洒脱,可谓“神韵秀逸”。他开创了画梅构图不疏不密之法。作品《墨梅图卷》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他的画,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为水墨画打下了稳固基础。他能治印,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归,他首屈一指。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诸暨人。元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他志行高洁,被称为“元末三高士”之一。他在书法上融章草和狂草于一体,形成与风靡一时的赵孟頫书法迥异的奇诡清劲风格,对后世狂放派书家影响很大,后人尊之为“复兴章草的一代宗匠”;在文学上以其纵横奇诡的诗风独步一时,是元末明初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其诗诸体皆备,独自成家,被称为“铁崖体”,其中又以古乐府成就最高,史称“铁崖乐府”。
马欢(生卒年不详),字宗道,信奉回教,会稽人。明代著名航海家、翻译家,中外文明交流的杰出使者,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功垂千古的先驱者之一。他通晓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曾作为船队翻译三次随郑和下西洋,辅佐郑和代表明朝政府与伊斯兰国家开展广泛友好交流,并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官方性质的麦加朝觐。他用40年心血著成《瀛涯胜览》一书,记载了亚非20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成为研究郑和下西洋、亚非地区历史和中外交往史的珍贵文献,极具学术价值。为纪念马欢卓越贡献,中国南沙群岛中一小岛被命名为马欢岛。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出生于余姚(时属绍兴府),后迁回本籍山阴。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说以构建新的行之有效的统治学说为旨归,以主观唯心主义为特色,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史称“阳明心学”。阳明心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学流派。数百年来,其影响已渗透到政治、教育、文艺等诸多学术领域,并影响到周边许多国家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显学之一,广受关注。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别号青藤等,山阴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曾投身抗倭战争。他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他是我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他的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极大,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书善行草,写过大量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他写的《南词叙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刘宗周(1578~1645),字启东,号念台,山阴人。明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讲学于蕺山书院,提倡“慎独”之说。他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以阳明为统领的心学弊陋日显,甚至走入歧途。于是,他竭尽全力对王学末流之缺陷进行补偏救弊,形成了以“诚意”、“慎独”为宗旨的儒学思想体系。刘宗周是宋明道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堪称理学(心学)的最后大师。他开创的蕺山学派,在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儒学史上影响很大,对明末清初实学风潮的高涨和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诸暨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是一位擅长人物、精工花鸟、兼能山水的绘画大师,与北方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他的人物画对后世影响最大,他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描绘人物,被列为“变形主义”画家。他一生笔墨四变,出神入化,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十七世纪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绘画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在他的版画中,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卓越贡献,人称“三百年来无此笔墨”。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和“绝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艺术开拓了明代后叶由士大夫抒发性灵的闲适转型为平民感怀时世的忧患的道路。他历20余年编写纪传体明史《石匮书》220卷,后续编《石匮书后集》63卷。《石匮书》继承和发展了《史记》等正史纪传体的体例,人物列传既简炼,又细致入微。同时,史传语言大胆引进口语、俗语,把通俗化推向史著领域。这一体大思精的史学巨著为明清之际的学术文化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树起了一座巨大的丰碑。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人。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方志学家,被梁启超称为“清代唯一之史学大师”。27岁就主持编纂《天门县志》。此后,由他主纂或协纂的地方志多达12部,著名的有《天门县志》、《和州志》、《湖北通志》等。他在总结前人修志得失、结合自己修志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方志学理论。其代表作《文史通义》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之一,被誉为中国方志学的奠基之作。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悲庵,会稽人。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他书法初师颜真卿,后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书,笔致婉转圆通,人称“魏底颜面”;绘画笔墨放纵,笔力雄健,洒脱自如,色彩浓艳,富有新意,开海派画风之先河;篆刻熔古开今,兼取浙皖,创立独树一帜的“赵体”。在晚清艺坛上,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四绝的多面手,是堪称一代宗师的中国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
李慈铭(1829~1894),字法长,号莼客,会稽人。晚清著名学者、文史大家。少年时就以才气横溢而闻名遐迩,甲午战争失败后,忧愤咯血而卒。一生读书、著述之勤少有人能比,已汇集成书的集子将近50种,总字数在七八百万字以上。尤以《越缦堂日记》最受推崇,内容涵盖咸丰至光绪40年间的朝野见闻、文物变迁、风土民情及治学心得等,是研究清代历史和学术思想不可多得的典籍,有“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美誉。
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绍兴人。著名诗人。1912年主编《绍兴公报》,1914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五四运动中,他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丏尊等合称“五四浙江四杰”。五四运动前就开始写作白话诗,是中国新诗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被称为是“五四以来中国用新诗写出农民疾苦的第一个诗人”。他创作的《卖布谣》经著名音乐家赵元任谱曲后流传全国。创作的早期白话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和僵化文言文的束缚。
杜亚泉(1873~1933),字秋帆,号亚泉,山阴人。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启蒙者。1900年赴沪创办亚泉学馆和《亚泉杂志》,开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和自办科学杂志的先河。担任商务编译所理化部主任期间,编写或主持编写了上百种中小学教科书和科学读物,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他曾主编中国首部《植物学大辞典》和《动物学大辞典》;编写中国最早的理科课本《最新格致教科书》、《最新笔算教科书》和国文教科书《文学初阶》;首次翻译了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又译了《盖氏对数表》。他一生致力于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学界先驱”、“中国启蒙时期典型学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作品,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山阴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戊戌变法失败后萌发教育救国思想,弃官归里,主持绍郡中西学堂,宣扬新学。1904年与陶成章等成立革命团体光复会并任会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对当时的教育体制进行渐进式改革。1917年至1923年任北大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支持新文化运动,使北大由传统的“官僚养成所”转变成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中国最高学府。1927年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任副主席。毛泽东誉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联合国授以“世界文化伟人”称号。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嵊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先驱,著名革命音乐家,被誉为“民族号手”。1917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1928年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1935年2月,由他配曲的电影《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首部获国际奖影片。1940年参加新四军,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上百首歌曲,用音乐激励了无数国人投身救亡运动,尤以《中国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新四军进行曲》等经典歌曲经久不衰。
马一浮(1883~1967),字一浮,号湛翁,上虞人。现代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翻译家、诗人、书法家。精通数门外语,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研究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研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称之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还工诗词,喜吟哦,人称他是“我国当今第一流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创作“大不自多”的浙江大学校歌。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是最后一个在中国设书院、讲义理之学之人。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当代“我国唯一的理学家”。
范文澜(1893~1969),字仲云,绍兴人。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精通文学、经学、史学。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等10余所学校任教时,出版著作多本。著《文心雕龙注》,学界公认有关《文心雕龙》的辑注中“以范注最为详备”。1940年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由他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两册,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通史著作。1946年,又完成《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的撰写并出版。此书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开创性著作,是历史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他毕生从事历史研究,是现代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大师之一。
董希文(1914~1973),绍兴县人。现代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青年时先后在苏州美专、上海美专等校学习。毕业后赴越南河内美专深造。1943年到国立敦煌研究所研究壁画。1946年受徐悲鸿之邀任教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绘画组副组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由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武昌起义》、《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等,尤以《开国大典》最负盛名。他创造了一种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貌,在绘画界掀起一阵“油画中国风”。董希文是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十位当代大师之一。
竺可桢(1890~1974), 字藕舫,又名绍荣、兆熊,上虞人。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教育家。他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8年,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展各类气象研究工作,中国气象事业由此初具规模,并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全部由外国人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立“求是”为校训。抗战开始,带领浙大师生西迁,被誉为“文军的长征”。在任13年间,以其卓越的治校才能使浙江大学不断发展壮大,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马寅初(1882~1982),字元善,嵊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研究经济学并获博士学位的学者。抗战期间,他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揭露、严厉抨击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被国民党监禁。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浙大、北大等校校长。1955年和1957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发言,阐述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人口控制理论,并被《人民日报》以《新人口论》为标题刊登。但遭到错误批判,后被迫辞去北大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1979年7月,恢复名誉,任北大名誉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有《马寅初经济论文集》、《经济学概论》和《通货新论》等。塑像于中华世纪坛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
胡愈之(1896~1986),字子如,上虞人。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是中国当代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1915在上海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后又与郑振铎等7人联名在《商报》上发表由其执笔给国民党当局的抗议书,被周恩来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曾先后策划创办《文学》和主编《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宣传抗日救亡。1940年,受党指示,赴新加坡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是著名的宣传活动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光明日报》总编、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等职,为新中国的新闻出版、文字改革、外交事业、统一战线等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潘念之(1902~1988),又名枫涂,新昌人。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早年长期从事革命活动。抗战时期,在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工作,被称为“抗宣之母”。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并在上海法学院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参事室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统战部处长、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等职。他长期致力于法学与政治学基本理论建设与普及工作,一生著述颇富,贡献卓著,被誉为法学、政治学领域的开拓者,有“北张(友渔)南潘(念之)”之称。
吴觉农(1897~1989),上虞人。著名农学家、茶叶专家。曾留学日本,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在上海商品检验局工作期间,拟订了一整套检验茶叶的方法,创办了《茶报》。1940年,在复旦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科系。次年,在福建武夷山创办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等职。他一生从事茶叶研究,为振兴中国茶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集他一生学术、实践及经验编著的茶学集大成之作《茶经述评》问世。这是一部当代茶学“博大精深”的经典巨著。陆定一在该书的序言中称他为“当代中国的茶圣”。
谢晋(1923~2008),上虞人。著名电影艺术家。他一生拍摄了《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20多部优秀影片。他的作品紧贴时代、生活和人民大众,赢得广大观众的盛誉,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电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撰写的《我对导演艺术的追求》一书,对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他长期致力于中外电影文化交流,为推广传播中国文化倾注了满腔热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艺术家等荣誉,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2009年,他入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