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博士招生指标少导师多
㈠ 研究生导师增加后,招生指标也会增加吗
不会进行增加。
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如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条件下,每位硕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4名,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博士研究生不超过2-3名。
导师们对招生名额十分在意。由于近年各高校教师队伍扩张,而招生指标增加有限,远远跟不上导师的增加速度,因而造成以科研为主的一线教师“僧多粥少”,甚至有导师分不到一个指标的情况。每年1名学生的情况持续下去也难以维系科研,这种现状或许会成为整合方向,形成团队的助力,因为单干没有前途。那些拿不到国基项目或发SCI论文的老师,在研究生招生指标上也不占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注定被淘汰。
㈡ 医学生考博士有多难
医学博士很难考。
1、博导名额少,录取名额下降,专业博士录取比例增加
博导名额减少。很多高校为了严格培养学生,对一些有较多学生延毕或退学、成果不突出、指导学生科研工作能力较差的的博导进行考核后取消博导资格(中南大学近年取消了不少导师的博士招生资格)。
限制博导招生名额和方向。原来一些导师能同时在临床医学专业和药理/干细胞等基础性质的学科同时招生,但是经过考核后限制某些导师的多方向招生,允许其在某一研究方向招生;
招生政策改变。为了响应国家政策, 一些医学院要扩大专业型博士招生,但是导师名额有限,就只能压缩学术型博士比例,但是总体录取名额并不会有太多变化。
读博可能一无所获。尽管政策需要培养更多的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但是并不是所有导师都具备资格指导和培养一名博士生,这会导致博士生的质量下降,一些学生抱着获得博士生科研和工作素养的期待而来,却一无所获,反而浪费了大好年华早点参与工作。
2、申请考核制比例增加,统考比例减少
参与一场专业型考试是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的,尤其是一些医学院的博士生考核对英语要求也高,对于已经在临床上工作的医生来说很难有完整而且专注的备考时间,很有可能报名考博就是为了活跃气氛。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提前联系导师争取得到导师首肯后再参与考博,已经提前面试通过导师筛选了,甚至一些学生在统考前已经在报考导师的课题组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了。
申请考核的比例增加,这对有科研能力,或者科研成果突出的医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或者说导师之间有合作项目,导师推荐学生前去另外一位导师名下深造。这种模式越来越靠近国外的博士申请方式,就是学生自荐,经过面试,或者目前课题组 PI 推荐到另一个课题组。申请考核制不利于科研成果一般,或者只是想要求个学位的医学生。
无论是申请考核制还是统考,都不利于已经参加工作的医生深造。
医学院读博深造只会越来越限制在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突出、有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医学生之间,这些医学生出来后也会越来越集中在高等学府,而家境一般或者较差,科研能力落后,导师资源少,人脉浅的学生,只会距离高校的大门越来越远。
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墙外面的人想进去,对于医学院读博也是一样。
很多医学博士面临毕业困难,延毕或者退学的问题,因为课题组学术氛围不强,导师指导能力一般,经费不够充足,实验条件差,学生课题重叠等等原因,都会毁掉一个医学博士的工作信念。很多普通资源的医学院课题组并不符合一个有追求 的医学生的求学目标,建议医学生在读博前一定要全方面了解一个课题组的具体情况。
㈢ 为什么现在很多高校都减少统考博士名额,增加硕博连读、提前攻博名额
也不是减少,博士相对硕士扩招较少,每年就那么多名额,由硕博连版读,直博和公开招考的权分,硕博连读和直博选拔在公招考前,而且导师倾向收硕士就进他实验室的学生跟着他时间长好用,以前博士津贴太少,所以很多人都拒绝导师的硕博连读要求直接选择硕士毕业,现在待遇提高了,很多人愿意留下来读博士搞研究,导师更高兴,留给公开招考的名额相对就少了,因为蛋糕总量就那么大,博士招考主要是导师行为而不是学校减少公开招考名额
㈣ 科研经费博士有名额限制吗一个导师每年最多招几个科研经
国内外博士招生政策的差异明显。在国外,导师只要获得研究经费,便能招收博士生。而在国内,情况则有所不同。通常,导师每年能招收的博士生名额有限,如一位导师可能每年找一个博士生,次年再招两个。对于学术博士,最多不超过两名,工程博士(非全日制的新称谓)则不计入名额限制。
一个学院的博士招生名额是有限的。在博士面试中,导师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有钱有权的导师能够获得两个名额,而无钱无势的年轻导师则可能因为面试成绩不佳而错失名额。
如今,导师为了避免博士生放鸽子的风险,即使有名额,也会倾向于承担三名学生。面试环节被取消后,导师可能会询问学生是否愿意攻读全日制的工程博士。如同学生在培养导师,导师也在培养着学生,这一现状令人感叹。
㈤ 博士生导师如何申请增加博士名额
摘要 一个博士生导师一年可以指导2到3名博士。教授职称的博导每年约指导2-3名硕士生,副教授每年约指导1-2名硕士生,基本是优质推免生为主。每年的博士生招生计划,会根据上年度的学术业绩(论文、项目到账经费、人才帽子等)进行分配,普通教授基本都是年均分配1个博士生招生指标,少量可以招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