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副教授条件
1. 王坤杰兰州理工大学教授
王坤杰教授,兰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于1980年1月出生,201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2010年起,他一直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王教授在纳米材料及生物材料化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与成就。他主持并完成了多个重要科研项目,如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学术资助金项目“纳米树状复合组装材料的研究”,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博士基金),以及甘肃省自然基金等。此外,他还参与了多个省级基金项目,并在学术界获得多项荣誉与奖励。
王教授的科研成果丰富,发表论文超过30篇,其中不乏被SCI收录的高质量论文。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及生物材料化学领域,涉及抗凝血材料合成、配合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水杨酸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壳聚糖改性及其抑菌性研究、C2 H3·与N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研究之余,王教授还积极参与编写专著,申请发明专利,并多次获得甘肃省化学会优秀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和甘肃省第八届挑战杯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展现了他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
目前,王教授正在主持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1项,以及甘肃省自然基金一项(1112RJZA006),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探索与创新。
2. 张应鹏兰州理工大学教授
张应鹏教授,作为兰州理工大学的副教授,拥有丰富的学术背景。他于1970年2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药学系,专攻药学专业,本科毕业。2003年,他在兰州大学进一步深造,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在科研领域,张教授专注于生物有机化学的研究。他的主要成果包括:
- 在2010年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上,他发表了关于Verbenachalcone另法全合成的文章。
- 同年,《合成化学》期刊上,他介绍了新型3-氯-1-(3-氯-2-吡啶)-1H-吡唑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2009年,《中国中医药科技》中,他分享了关于祖师麻中瑞香素超声提取工艺的研究。
- 2010年的《应用化学》上,他探讨了新型吡啶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技术。
- 在酶法合成没食子酸叶黄素酯的研究上,他的成果发表在《食品科学》上。
自加入兰州理工大学以来,张教授主持了多项重要项目,如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双黄酮化合物的全合成研究”和“藏药川西獐芽菜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以及兰州市科技攻关项目“金盏花颗粒提取叶黄素酯关键技术研究”等。此外,他还参与了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和青年基金项目,致力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的创新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