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得乳腺癌的哲学教授
Ⅰ 复旦大学教师 于娟博士《为啥是我得癌症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本科就读上海交大,复旦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赴挪威深造,回国任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2010年1月2日,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于娟有过一次令人痛心的求医经历。她在博客中写道:“我曾经一度犹豫是不是把下面的文字写下来,然而,我想若是不写出来分享给世人,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上当受骗,被谋财,被害命。”那么,她要告诉人们的经历,究竟是什么呢?
之所以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尽量想写下来是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我都不应该是患上癌症的那个人。
痛定思痛,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哪点做得不好,所以上天给我开个如此大的玩笑,设个如此严峻的考验。
一、习惯问题之饮食习惯
复旦女博士于娟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
1、瞎吃八吃
我是个从来不会在餐桌上拒绝尝鲜的人。基于很多客观原因,比方老爹是厨子之类的优越条件,我吃过很多不该吃的东西,不完全统计,孔雀、海鸥、鲸鱼、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驯鹿、麂子、锦雉、野猪、五步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除了鲸鱼是在日本的时候超市自己买的,其他都是顺水推舟式的被请客。然而,我却必须深刻反省,这些东西都不该吃。
尤其我看了《和谐拯救危机》之后。选择吃他们,剥夺他们的生命让我觉得罪孽深重。破坏世间的和谐、暴虐地去吃生灵、伤害自然毁灭生命这类的话就不说了,最最主要的是,说实话,这些所谓天物珍馐,味道确实确实非常一般。那个海鸥肉,高压锅4个小时的煮炖仍然硬的像石头,咬上去就像啃森林里的千年老藤,肉纤维好粗好干好硬,好不容易啃下去的一口塞在牙缝里搞了两天才搞出来。
我们要相信我们聪明的祖先,几千年的智慧沉淀,他们筛选了悠长悠长的时候,远远长过我们寿命时间的无数倍,才最终锁定了我们现在的食材,并由此豢养。如果孔雀比鸡好吃,那么现在鸡就是孔雀,孔雀就是鸡。
2、暴饮暴食
我是个率性随意的人,做事讲究一剑在手快意恩仇,吃东西讲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的食量闻名中外,在欧洲的时候导师动不动就请我去吃饭,原因是老太太没有胃口,看我吃饭吃得风卷残云很是过瘾,有我陪餐讲笑话她就有食欲。其二,我很贪吃。之所以叫bluemm是因为在复旦读书时候导师有六个一起做课题的研究生,我是唯一的女生。但是聚餐的时候,5个男生没有比我吃得多的。
年轻的傻事就不说了,即便工作以后,仍然屏着腰痛(其实已经是晚期骨转移了)去参加院里组织的阳澄湖之旅,一天吃掉7个螃蟹。我最喜欢玩的手机游戏是贪吃蛇,虽然功夫很差。反思想想,无论你再灵巧机敏,贪吃的后果总是自食其果。玩来玩去,我竟然是那条吃到自己的贪食蛇。
3、嗜荤如命
得病之前,每逢吃饭若是桌上无荤,我会兴趣索然,那顿饭即便吃了很多也感觉没吃饭一样。我妈认为这种饮食嗜好,或者说饮食习惯,或者说遗传,都是怪我爹。我爹三十出头的年纪就是国家特一级厨师,90年代的时候,职称比现在难混,所以他在当地烹饪界有点名头。我初中时候,貌似当地三分之一的厨子是他的徒子徒孙,而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我是他的掌上明珠。可想而知,我只要去饭店,就会被认识不认识叫我“师妹,师叔”的厨子带到厨房,可着劲地塞。那时候没有健康饮食一说,而且北方小城物质匮乏,荤食稀缺。我吃的都是荤菜。
其二就是,我很喜欢吃海鲜。话说十二年前第一次去光头家,他家在舟山小岛上。一进家门,我首先被满桌的海鲜吸引,连他们家人的问题都言简意赅地打发掉,急吼吼开始进入餐桌战斗,瞬间我的面前堆起来一堆螃蟹贝壳山。公公婆婆微笑着面面相觑。我的战斗力惊人超过了大家的预算,导致婆婆在厨房洗碗的时候,差公公再去小菜场采购因为怕晚饭不够料了。十几年之后每次提到我的第一次见面,婆家人都会笑得直不起腰,问我怎么不顾及大家对你第一印象。我的言论是:我当然要本我示人,如果觉得我吃相不好,就不让我当儿媳妇的公婆不要也罢,那么蹭一顿海鲜是一顿,吃到肚子里就是王道。
我在这里写这些不是说吃海鲜不好,而是在反思为啥我多吃要得病:我是鲁西北的土孩子,不是海边出生海里长大的弄潮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光头每日吃生虾生螃蟹没事,而我长期吃就会有这样那样的身体变化:嫁到海岛不等于我就成了渔民的体质。
话说我得了病之后,光头一个星期不到,考研突击一样看完了很多不知道哪里搞来的健康食疗书,比方坎贝尔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治愈癌症救命疗法》等等,引经据典,开始相信牛奶中的酪蛋白具有极强的促癌效果,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即多吃粮食、蔬菜和水果,少吃鸡、鸭、鱼、肉、蛋、奶等。可怜躺在床上只能张嘴喂食的我,开始化疗那天开始就从老虎变成了兔子。
话说生死经历换来的关于化疗时候应该吃什么的经验,我会有空写下来给大家分享,最好所有所有人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无论怎么说,像我这样切身体会的东西需要让需要的人知道,免得像我这样走弯路。
Ⅱ 此生要完成——读复旦女教师于娟的《此生未完成》有感
知道于娟老师,是因为铺天盖地的网络传播,但是知道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生命的摆钟永远停止在了她33岁的年华。
于娟的社会身份是一名复旦大学的优秀青年教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硕士、失学儿童自助者。而她的家庭角色是一对年迈夫妇的独生女、当时还是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一位中年男子的妻子和很多人的朋友。
这本书是她的生命日记,在她乳腺癌晚期万般病痛折磨下,一个一个字敲打键盘为世人留下的文字,这是一个妻子、母亲、女儿的生命日记。
这本书前半部分是关于她治疗期间遇到的和所见所闻自己发现发病过程和确诊直到反复治疗的过程,用她的话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里逃生的过程。用后半部分描述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思考和回忆。
我一直觉得国人是有名校情节的,不仅仅是对名校学生的赞叹,对名校任职的教师教授更是很有点骨子里的崇拜。或者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从来是高看一眼。在人文发展历史上,总有科举考试,总有名人佳作流传,总有科技发展来源于有学术能力的人,总能走哪里都自带光芒,何况还是复旦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
而正是这样的情结,所以社会对于娟的关注会更高。她的文字更让人有深思的能力。当这本书还没正式发布的时候,曾有记者采访于娟的时候问她最想要什么,她的答案是:“我希望我儿子有妈妈,我的丈夫有妻子,我的父母有女儿”。就这三句话,听到的人无不心酸难过。
书里有太多的话让人觉得警醒而温暖。她说:如果有时间就多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她说: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太多事情要应对,总觉得做好了手头事情陪父母也来得及,现在想想不尽然,只有一天天的过才是一年,才是一辈子。她说:透过生死,你就会觉得名利权情都是虚无,首当其冲是名,就算名声四海响彻云霄也无非是一时的猎奇,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别人在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她说: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认清活着的意义?也许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有各自的理解,但是人生所有的愿望总结起来无非是希望自己变的更好,过得更快乐。
读这本书热泪盈眶。感恩于娟老师在生命最悲苦最苍凉的阶段给世人留下了这样的无畏布施和感悟生命的智慧。
健康活着就是王道。对家人,对爱人,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此生,她未完成。此生,她希望我们都要完成!
Ⅲ 复旦女博士于娟,不幸患癌,32岁临终遗言:有3个简单愿望未完成
春秋冬夏,花落花开,世间万物都有时间的期限。
时间是世界上最快、最平凡、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
部分人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了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意义,直到生命的最后才后悔不已,但这一切终将太晚。
放下贪婪和野心,学会知足,或许我们会活得更幸福。
有一名复旦女博士,用一生努力拼搏追求自己的抱负,却换来癌症离世,生命尽头才明白生命的意义,看透人生中的两件事。
1978年,于娟出生在山东济宁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从小就十分疼爱她,生活也是衣食无忧。
于娟从小就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被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录取。
但考上复旦一直是于娟的梦想,为了梦想,大学期间于娟依旧刻苦学习。
在大学里,于娟遇到了一个男孩儿赵斌元,赵斌元身上的活力和男孩子气让于娟为之着迷,赵斌元比于娟大6岁,各方面都十分优秀。
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的好感逐渐上升,最终确立了恋爱关系。
大学毕业时,于娟参加了第一次考研,结果以失败告终。
后来,于娟进了一家软件公司上班,打算边工作边准备考研。
赵斌元毕业后选择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学任教,面对于娟的二战考研,他选择了支持,他不想让于娟留下遗憾。
2000年,两人登记结婚,为了在上海有一个家,两人贷款买了房子。
2001年7月,于娟通过二战,顺利被复旦大学 社会 学院录取。而为了硕博连读,于娟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找课题、写文章、参加各种社团活动。
2004年,学校给了于娟一个到挪威奥斯陆大学留学的机会,她不想错失这个难得的机会,回家便和赵斌元商量,赵斌元知道于娟不会甘放弃这个机会,再一次支持于娟出国留学。
复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娟留校当了一名老师。
2008年,于娟剖腹产生下了一个儿子,为了能够更好地投身到教学任务中,还没有到一岁于娟就给孩子断了奶,她想在两年之内当上副教授。
面对于娟的“不知足”,老天好像也要跟她开个玩笑。
2009年9月,于娟感觉自己腰经常痛,去医院查也查不出病因,医生也只是劝她让她平时要注意休息。
12月底,于娟的腰疼于娟转移为浑身疼,实在受不了的她在赵斌元的陪伴下去了医院检查,一去医院,于娟直接进了急救室,在里面一躺就是三天两夜。
但奇怪的是,这次还是查不出病因,专家们针对于娟的病情做了开会讨论,还邀请了医院里各个部门的教授。
2010年1月2日,医生最终确诊为癌症,而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骨髓,骨头也出现了发黑,最多只剩下2年多的时间。
赵斌元听到医院的诊断,当场懵了。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于娟会得癌症,而且已经是晚期。他此刻脑子一片空白,于娟才31岁,他们的孩子才2岁,这让她无法面对。
赵斌元知道瞒不住于娟,最后还是将确诊乳腺癌晚期的事情告诉了于娟,他要和她一起面对。
但此次于娟已经失去了做手术的机会,只能依靠化疗和药物维持生命。
每天2次的骨髓穿刺,14次的化疗,让于娟每天至少要呕吐几十次,甚至痛到晕厥。
同时,高昂的医疗费也压得她们喘不过气,2.5万一支的针,21天就要注射一次;一万多一盒的进口药只够吃一个疗程。
为了给于娟治病,赵斌元卖掉了新房,老家的父母也把自己的老房卖掉了,一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出租房里过日子。
很多网友在网上看到于娟的故事后,都无不感叹,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
有网友表示:
“人生意义,是认识了解自然世界本质,认清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最佳方式的选择,达到物质与精神合理适度统一,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每个人的人生都在识人找人,找他人易,但人生认识,找自己太难,犹如寻天,但天其实就在自己心里,每一个人心里呀,汇集成大海,天意人心”。
也有网友表示:
“每一次的超负荷工作,都会在日后得到答案。人生路上慢慢地来,不要急着要答案。好好爱自己,事儿永远干不完,但生命只有一次。”
感叹生命的网友说道:
“让我想起老公住院时的那个病友!32岁因为高空坠落导致全瘫!除了嘴巴能活动全靠别人护理!唉,人生呐,求得个平安 健康 已经是上上签了。”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该被定义,我们出生的时候,就拿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剧本,至于我们该怎样去演绎好剧情,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去努力。
不同的剧本有着不同的人生,有的剧本平淡,有的热烈,有的幸福,有的痛苦。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尽量去演绎好这部剧,尽量丰富剧情,直到结局。
2011年3月,于娟因为“病急乱投医”,听信了一位民间专治癌症的“杨神医”,通过饥饿疗法治疗,反而加剧了病情的恶化。
在最后的时光里,于娟开始在网络上记录自己抗癌的点点滴滴。
2011年4月2日,于娟迎来了她的32岁生日,这也是她过的最后一次生日,这天她做了化疗,但效果很差,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缺氧和呼吸困难。
经历了36个小时的抢救后,终于把她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她在网络账号上写道:
“天气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体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祝我生日快乐!”
直到生命的最后,于娟才明白生命的意义:有一个 健康 的身体和陪伴家人是多么重要。
这场癌症让她不得不放下世间的一切,所有的喧嚣和浮华都远离了她,只有一个身为母亲、妻子、女儿对亲人和故土最后的眷恋和怀念。
如果有时间,她一定会好好陪陪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不那么拼命的去买房,追求名利,和相爱的人 健康 幸福的在一起,蜗居也可以很温暖。
2011年4月19日凌晨,于娟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魔爪,带着遗憾离世。
去世前的一个月,面对上海电视台的采访。于娟说出了自己目前最大的三个愿望:
“让儿子有妈妈,父母有女儿,爱人有妻子。”
但此刻她再也无法实现这看起来不能再简单的愿望,我们痛心,然而我们却无力改变什么。
于娟从在网络平台记录生活开始到她最后遗憾离世,总共记录了近十万字的内容,里面全部都是她对生命的感叹,对自己的悔恨,对世人的警告,点击量超过了八百万。
于娟生前的朋友张雪松,在看完于娟的网络平台账号后,被里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他做出一个决定,要把所有文字整理成一本书,然后出版,以此警告世人,让更多的人醒悟。
2011年5月,这本书首次出版。
书中讲述了于娟短暂的一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那些被蒙蔽双眼的人醒悟,从此不再经历遗憾。
人的生命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生命的意义。
不要随意挥霍来之不易的时光,不要辜负身边爱你的每一个人,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后悔莫及。
-END-
今日话题: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功名利禄,还是平淡幸福地过一生?
Ⅳ 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死前出版的书
复旦大学女博士于娟死前出版的书是《此生未完成》。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版患乳腺癌后,写权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Ⅳ 魏巧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人
魏巧是复旦大学毕业的人。
魏巧,女,医师,(复旦大学)肿瘤学硕士;师从我国著名的放射肿瘤学专家傅小龙教授。能够采用当前领先的调强放疗技术进行头颈部肿瘤、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直肠癌及前列腺癌等疾病的精确放射治疗和综合治疗。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邯郸、枫林、江湾、张江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243.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2.53万平方米;设有直属院(系)35个,开设本科专业8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慎散40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3个(含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0个,博士后宽键氏科研流动站37个;有在校普通本科亮核生15164人,研究生34618人,学历留学生2535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36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