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复旦大学教授孔子

复旦大学教授孔子

发布时间: 2024-11-21 11:39:52

❶ 百家讲坛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的大学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的大学
演讲人:鲍鹏山
讲师简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孔子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专家。可是“六艺”是当时读书人的必修课,孔子不可能因为精通了六艺就被后人尊称为圣人。那么学有所成的孔子又做了什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呢?通过鲍鹏山老师的讲述,我们知道孔子在没有成为圣人之前,他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童年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好玩的,而且《史记》上也明确记载了孔子的一个玩具,那么孔子小时候的玩具究竟是什么呢?鲍鹏山老师凭什么说通过这样一个玩具,就能看出孔子的智商极高?
全文:
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成为六艺专家,礼、乐、射、御、书、数。这实际上就是,当时如果你要进入政界,进入体质,要为社会服务,那么你必须学这六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
就是孔子在幼儿时期,自己玩游戏的时候,经常陈俎豆,俎实际上就是一个祭器,礼器。自己把礼器摆在那个地方,然后自己在那儿装模作样地拜,这就是他的游戏,是他的爱好。后来清代有一个叫郑环的人,他写过一本书叫《孔子世家考》
圣母当然就是颜征在了,孔子是圣人,孔子的母亲就叫圣母。那么这个母亲要给孔子买一点玩具吧,她买什么玩具呢?她买的就是礼器。把礼器买回来,让孔子玩,玩着,玩着,他就成了礼乐方面的专家了。孔子成人以后,他对礼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于这种人类和平,和谐的一种追求,跟他早年的游戏有很大的关系。他后来在卫国,有一次卫灵公就问他一件事情,卫灵公说,孔先生,你能不能讲一讲军队在前方,在战场上如何排兵布阵。孔子说,你如果问我俎豆之事,我是学过的,你问我战争之事,对不起,我没学过,我不懂。他很巧妙地,很委婉地拒绝了跟卫灵公谈怎么打仗的事情。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想的是维护和平,让人们安居乐业,而不是穷兵黩武。这样的一种对礼乐文化对和平的爱好,跟他母亲早年的培养有关系。孟子的母亲这样教育孟子,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母亲这样教育孔子我们不大清楚。根据孔子后来的这种人格的建立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而且从孔子那么小就对礼乐文化感兴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孔子这个人早慧,并且智商极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跟他的智商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有一个专门研究智商问题的专家叫查尔斯.麦瑞,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钟曲线---在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从2007年开始,他在《华尔街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他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我经常碰到学生问我,你讲的这个有用吗?我们学这个有用吗?有时候我很生气,我找不到原因,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老问这个问题,后来我知道了,因为这是智商有限的表现。智商有限的人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他不会对抽象的东西感兴趣。智商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柏拉图感兴趣,不可能对孔子感兴趣。那我们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看一看,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礼仪这样的事情发生兴趣,因为这个东西很抽象,能对抽象的事物感兴趣,一定是智商极高的人。所以说,孔子最终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也是有天赋的。天赋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孔子凭着自身的天赋以及刻苦的学习,精通了传统儒业的六艺,用今天的话来讲,通过了公务员的考试,并且成绩极其优异。那时候没有考试,没关系,口碑,大家平时对他的观察,这都可以证明他在这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他得到了鲁昭公的承认,鲁昭公给孔子送鱼来了,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有了鲁昭公给孔子送鱼,接下来孔子要步入仕途那就非常容易了。
解说:学有所成的孔子和当时“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一样就要踏上仕途了。那么初入官场的孔子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官?孔子又干得怎么样呢?
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聘请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要知道,三年前季平子在家里举办宴会招待士族子弟,孔子去可是被赶出来的,现在,季平子聘请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在大夫家里做家臣,那是士做官的第一步。孔子在季平子家里做了什么样的官?官不大,第一个官就是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一年以后做乘田,就是畜牧管理员,管理牧场。我们说孔子这两个职务都做的很好,司马迁说做委吏的时候,料量平。做乘田的时候,畜番息。做仓库保管员账目很清晰,管理牧场的时候,牛羊的繁殖率比别人高。孟子说,孔子做委吏的时候,会计当,他用孔子的话说的。孔子在季氏做委吏曾说,做委吏会计当而已矣,做乘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账目清楚就可以了,牛羊茁壮长就行了。无论是做一个仓库保管员还是管理一个牧场,实际上都不是很高的职务,但是孔子都能做得很好,做大事做得好,小事同样做得好。所以我认为,汉语有一个词特别好,这个词叫什么呢?“眼高手低”我们都倾向于把这个词看成贬义词,说一个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就说他眼高手低,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它说的是:
这是本意,干好你的本份活,受人之禄你就要忠人之事。你此时此刻在这个岗位上,你就要把这个活干好。你别说你是大才,你这个岗位不愿意干,不愿意干可以走,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刚出手的时候从最低做起,而且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但是同样不要忘了,你还有更高的目标,你不要做这个做上瘾了,不知道天地更大,不知道还有更高的境界,那也不行。所以还要眼高,眼高就是不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所以我特别喜欢眼高手低这个词。我们再来琢磨一下,孟子讲孔子做这两个官职时说的两句话。
我们看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分了两个层次:会计当,牛羊茁壮长,指的是手低。“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啊?是说我不在这个地方花更多的精力,我不会用更多的心思。为什么啊?我还有更高的目标,孔子从来就没有想到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他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从事具体的某一个专业方面的工作,君子应该有更高更大的境界。如果说孔子仅仅为了谋生,谋仕,他现在已经做到了。他有官做,在鲁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凭着他的能力一直做上去,最终可以做到管家,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他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这样,那就不叫“志于学”了,那只能叫“志于仕”。既然如此,我们说“志于学”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要讲到孔子30岁之前,他学习的第三个境界,志于学的“学”,既不是谋生之学,也不是谋仕之学,而是大学。我们今天动不动就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孔子所说的大学不是指这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不是指这些专门的教育实体。它是指一种学问,所谓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你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你就是小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什么叫大学,简单地说:
大学不是培育你专业技术,不是培育你专业技术技能,大学是培养你的价值判断力。孔子他讲到他的“志于学”实际上是指这样的学。
解说:孔子的志于学也就是孔子的“大学”之道,可是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义呢?孔子的大学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又会有哪些启示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四本书特别重要,我们把它称之为四书,第一本就是《大学》,《大学》的开头就是:
所以大学之道是什么?不是就业,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是为天下人谋生。不是为了谋得自己一生的安逸,是要谋得天下太平,要臻全人类的福祉,所以我的理解应该至少有这三个内容。
这三句话就是大学之道,讲到这儿我想起北宋有一个著名的理学家张载,张横渠先生,他有非常有名的四句话,被人成为“横渠四句”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每读到这四句话,都非常非常感动,同时有非常非常惭愧,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心胸。我们总是在想着怎样评职称,怎样能让自己的级别更高一点,怎样争项目,然后拿到项目经费,我们总是想这个东西。可是我们的先人,我们读书人的祖宗,他们曾经是仁以为己任,曾经把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看作他们至高无上的追求。
那我又觉得张载这四句话里面如果再加一句就更好。因为这四句话里没有讲到自我,实际上儒家特别强调自我的修养。修身是儒家的一切所有学习目标的开头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修身然后才能齐家,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我觉得如果再加一句,为自我臻至善,那就更好了。那么讲到这里,我们简单地对孔子志于学三个字做一个评价。志于学改变了中国文化史。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专门用来研究学问,说明了什么?说明学术研究,道义探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事业。我们以前总是要找一个职业,或者做工,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做官。人类最初就是这样,但是到了孔子志于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还有一种职业,既不务农,又不做工,还不做官,干什么?就是志于学,就是进行学术研究,进行道义探讨,我们说这是以前没有的。所以从此以后,学术就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且高于政统。我们现在讲孔子了不起,他真的是改变了历史,这是第一点。
第二,一个人可以从事如何具体的职业,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证明知识独立了,知识分子独立了。再有第三点,志于学以后,知识分子也就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天下,担当道义,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啊!所以孔子带来了儒这一个字内涵上的变化。我们现在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实际上儒这个字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它是一个职业,所以叫儒,儒业。但是孔子以后,儒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儒从术士变成了六艺专家,公务员,价值承担者。
解说: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的“大学”比起我们今天的大学实在是难多了。孔子的大学是要用一生来追求的。那么在孔子眼里的“大”和“小” 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而孔子日后被尊奉为圣人,他成为圣人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又一次樊迟(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了孔子一个问题,问的也确实奇怪,《论语》上有记录。按说樊迟也不算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孔子很多很好的问题,孔子还表扬过他,问的好啊,大哉问,好!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他糊里糊涂地莽莽撞撞跑到孔子那去,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给他搞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他,我不如老农民。樊迟还傻乎乎地问,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怎么种白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樊迟转身就走了。樊迟一出门,孔子就说,小人哉,樊须也!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坏人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没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是小人,学大学才能成大人。后来有人老是批评孔子这一段话,说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根本就不合乎逻辑。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学校,孔子办的相对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跑到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你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跑到中科院问一个博士生导师,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个词,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单单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了出来,也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那么我们说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一边谋生,一边坚持学习,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和高度掘进。一个思想的大师,一个圣人就出现了。我们刚才讲了孔子智商很高,但是仅仅有高智商行不行呢?孔子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好学。孔子一辈子都在讲,我不是生而知之,我就是好学。他60多岁了,在楚国北方边境一个城市叫负函碰到一个叫叶公的人,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孔子回来就埋怨子路,说你就告诉他我这个人
第一就是发愤忘食,什么意思?发愤学习,忘了吃饭。又一次孔子感慨地说;
十户人家这一个小地方,你要找一个跟我一样很忠信的人,都能够找到。但是很难找到像我一样好学的。确实如此我们到一个小地方,小村落,老实的人,淳朴的人,厚道的人,应该找得到。老实人到处都有,但是你要找一个好学的人,那真的很难说,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那么孔子没有这个弱点,他就是好学,他有这个优点,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跟我们拉开了距离的原因。
解说:既然连孔子自己都说自己好学,那么孔子究竟如何好学,而对于“不耻下问”这个因孔子而闻名天下的成语,孔子自己又有怎样一番特别的解释呢?
又一次,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问题,卫国有一个执政上卿叫孔圉,孔圉死了以后,政府给他一个谥号叫“文”,然后我们就把他称为孔文子。子贡就问孔子,老师啊,这个孔圉死了以后,为什么政府要给他这个谥号,把他称之为“文”呢?
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到啊,为什么?一般来说,聪明人往往不好学。一个聪明的人还能好学,那就更难了。我们刚才讲好学的人不容易,找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人那就更难了。如果你很聪明,然后你再好学,你一定会有所成就。孔文子敏而好学,而且还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也是很难做到的。地位高的人像地位低的人请教,但是孔文子都做到了。聪明而又好学,地位高却又不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这讲的是孔文子,实际上说的也是孔子本人啊。他自己也是这样的。论语上有这么一个记录,很有意思。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曾有人讥笑孔子,孔子说每事问就是礼,因为在太庙里面祭祀,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谨慎,在做之前都要再确定一下,这就是礼。按说孔子已经以知礼的名声被政府请去太庙做助祭,但是孔子做到了不耻下问。
解说: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没有那么多书籍可看,也无法上网。今天我们都很好奇,孔子如此渊博的知识都是怎样获得的?
有一次,孔子27岁的时候,鲁国有一个附庸的小国叫郯国,郯国的国君叫郯子,这个人很有学问,他到鲁国来了,来朝见鲁国国君,鲁昭公就跟鲁国的执政大臣叔孙昭子设宴招待郯子。在宴会上,叔孙昭子就问了郯子一个问题,说你们的祖先少皞氏官名为什么都是以鸟来命名的?郯子就讲了一番话,我们的祖先有鸟的崇拜,然后官名就跟鸟有关,当时孔子不在现场。后来这个事传出来了,孔子一听,很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赶紧跑到国宾馆敲门当面讨教郯子,把这个东西全搞明白了,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与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孔子做得都有些过份。如果孔子在大街上走,突然听到有人在唱歌,他觉得唱得很好,就会马上追上去,你能不能在唱一遍,他一定要逼着人家在唱一遍,然后自己就跟着学。正式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成就学业,而且孔子不仅仅在自己的国家,等别人送教上门,他还出国。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到宋国去学习。从鲁国曲阜到宋国都城商丘,200多里,在那个时代,19岁的孔子背着行囊,那一路上穿过多少荆棘,多少坎坷,有多少强人出没,有多少野兽横行,他去了,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去郑国向子产学习,孔子听说哪个地方有名人,有学问他一定会去请教。他到郑国向子产学习,因为子产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所以到郑国向子产学习一定 是在30岁之前。据《史记》记载说孔子到了郑国以后跟子产就像兄弟。《史记》说子产为人仁,爱人,为人很仁德,能够爱人,所以后来孔子讲到仁的时候,有一次樊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仁者爱人。我们可以看出子产对他的影响,孔子曾这样评价过子产,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有四种品行符合君子之道,哪四种品行呢?
自己做事很恭谨,对待上级很恭敬,爱护人民有恩惠,使唤人民看季节,不是随便就安排老百姓今天修陵墓,明天修长城。听说子产去世了以后,仲尼闻之出涕, 曰;古之遗爱也。子产这样的人那是古代那种伟大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个仁爱之人啊,他向这样的人学习。所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 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能坏吗?这些都是孔子30岁的时候,他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30而立了。那么三十而立如何体现,三十而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三十而立以 后的孔子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更高境界等他去追求,我们下一讲再讲!

❷ 复旦校长送孔子头像的意义的作文

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表演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带孔子头像的礼物
甲:"估计是宣传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的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了2000多年."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3中说话的理解.
最佳答案 甲的说法可能基于物芹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这一事实。孔子曾提出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等的教育思想,并且孔子打破门第,招收社会各阶层的学生,相传“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可见教育成就之高。
乙的说法可能基于孔子的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这一事实。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儒学思想尽管在当时未被统治者重视脊洞,但经过后世发展,在汉武帝时成为正统思想、官方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准则。
丙的说法可能基于孔子提出“仁”的思想这个事实。孔子提出“仁者爱人”以及仁政的思想,他的后继者孟子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但这与罩野毕西方的人权思想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热点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电话 发布:2025-01-11 23:35:39 浏览:364
太原理工大学录取名单 发布:2025-01-11 23:27:29 浏览:747
兰州交通大学宿舍图 发布:2025-01-11 23:27:19 浏览:427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位置 发布:2025-01-11 23:21:41 浏览:61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专业有哪些 发布:2025-01-11 23:14:26 浏览:167
美国天主大学新生申请材料 发布:2025-01-11 23:04:29 浏览:666
大学生裸贷的案例 发布:2025-01-11 23:02:31 浏览:230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专业目录 发布:2025-01-11 22:49:24 浏览:660
2017大学及专业代码 发布:2025-01-11 22:47:25 浏览:122
清镇到大学城 发布:2025-01-11 22:40:02 浏览: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