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教授臻
Ⅰ 武汉大学与东南大学哪个好
东南大学更好。
一、学科实力对比
从学科实力上看,整体上相差不大,但是它们各有侧重,各有优势:
武汉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所以相对理科、文史更强些。
东南大学的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等五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结果为A+,所以它的工科实力更强大一些。
二、师资力量对比
武汉大学两院院士18位、外籍院士3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3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2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
东南大学两院院士12人,外籍院士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7人。
从各类人类的数量上看,院士数(包括外籍)等东南大学基本上都是比武汉大学要弱一点。
三、2018年录取分数对比
从以上这11个省份的录取分数来看,2018年武汉大学的录取分数要比东南大学高出10分左右,看来在考生心目中,还是武汉大学的樱花更漂亮一些了。
四、2018年本科就业质量对比
从毕业人数上看,东南大学规模是要比武汉大学小多了,武汉大学总体共有13195人,而东南大学则只有7943人,几乎只有武汉大学的一半。
深造率上武汉大学也是超过东南大学,不管是国内升学还是出境留学,各方面数据都是超过了东南大学。
Ⅱ 叶圣陶小说《隔膜》的简介
《隔膜》作为叶圣陶的早期作品迥异于其后期的创作。众所周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缔造者之一,叶圣陶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为人生”色彩,试看他的几部名篇《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饭》等,均体现了对社会的强烈关注。和文研会的其他成员如鲁迅、沈雁冰、王统照等人一样,叶圣陶是将文学作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来,极切地关注着社会问题,当仁不让地汇入早期“社会问题小说”的创作队伍中,并成为“其中成熟最快且最有代表性的一位。”
《隔膜》之于叶圣陶正如《野草》之于鲁迅,它们都是“独语体”的,越过社会,越过众人,也越过自己显而易见的风格,退回到隐秘的内心深处,不求反响,不求共鸣,不求为人所知。他们只是要单纯地记录那些困扰自己纠缠不清的思绪,让它从笔端滴落留驻纸上,作为曾经有过的记忆。
阅读《隔膜》,除却那稍稍带有时代特征的“蓄音片”、“令郎”、“作揖”等语词外,我们看不出它所叙述的情境离我们的遥远。相反,拨开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烟云,我们似乎能够轻易走入作家的心底,轻车熟路地洞悉其心境以及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与他之间的同感并未因为创作时代的久远而消弥。因为那种相似的感同身受的苦恼与迷茫同样曾纠缠过我们每一个人。《隔膜》的感觉与我们是相通的,这便是它历经八十多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深层原因。文章不长,几乎完全是叙述者一人的讲叙,只在大体的环境概括中,简单勾勒了三个场面,以承托起短篇小说的框架。至于具体的情节波澜则并未展开,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旁枝末节,作者
一开场的自述已奠定了整个文章的基调和主题。所以,这是一篇不太象小说的小说,若归入散文亦无不可。因为如果大致抽空或置换文中的三个场面,抽空所涉及到的人物和对话,文章的主题和基调丝毫不会受到影响,依然成立,只是那样它将成为名符其实的散文,与小说这一体裁的相隔也就太远了。这样古怪的小说,不仅在二十年代,即便整个现代文学的长河中也是为数不多的。
作者截取的三个场景分别是“相逢”——亲戚的书斋、“饮宴”——朋友的餐室、“闲聚”——众人喧闹的茶馆,这便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网系中提取出了三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一是自己无法左右与选择的血缘关系,二是生活中接触较多可以互相照应的熟识关系,三是毫无瓜葛的陌路关系。三种关系一是天意给予的,二是自我选择的,三是难以称为关系的关系,它们几乎可以涵纳世上的一切交往,虽然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与浓淡程度,不能绝对得同日而语,但它们给予叙述者的感觉却异常雷同、如出一辄,那就是——隔膜。相逢如何,不过是说意料之中你应我答的话,客套的寒喧的程式化的但又不能省略的话,找一些掩饰尴尬填补沉默的无关紧要的问题,但说者只顾说了,似是尽了义务卸去责任,于是并不专心听答者的应对,对其几乎充耳不闻,答者也便跟着淡漠无味。交流在尴尬中阻塞了,象中间被筑起堤坝的小河,浪花只在自己小小的范畴中盘旋。饮宴又如何呢?与不相熟的人举杯叙情,即便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却只是言不由衷的应酬而已,依是各怀了各的心,虚情假意一番。人头攒动吵嚷热闹的公共场合里,互相问好高声谈论,似是交情笃深一拍即合,却又毫在意对方,少了谁也不会被发现,多了谁也不会有人惊喜,大家都在热烈的无聊着。三个场景概括要约了无所不在的隔膜,无所不在的寂寞,委实让人难以承受。
《隔膜》写了人的荒诞处境,写了人日常的一种孤立无援的存在方式,隔膜也是人无法摆脱的一种无奈境遇。尽管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却互不了解,互不关心,互不在乎,互无意义,他人在自己眼中如同自己在他人眼中一样,仅沦为一个无足轻重单调而空洞的行动符号,人是这样群居而又孤独无助与自身绝缘的动物。这种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天涯的疏离是令人恐惧的,人活着非旦要面对扑面而来的困扰艰辛还要逃避与类群的接触,岂不是一种绝境中的绝境,挣扎中的挣扎?
隔膜即是人与人之间的墙壁,人们竞相筑起的用于自我防卫的墙壁又成为难以跨越的隔膜。人成为彼此在世间的障碍物、累赘、或危险品。人人设防、人人自危,在保持距离互相隐瞒这一点上却有着高度的默契,自觉自愿地加深拉长着原有的鸿沟。
《隔膜》中的叙述者烦恼于那些无聊无谓的交往应付,烦恼于那些“蓄音片”式的对话交流,也烦恼于欲摆脱而不能的窘然处境,在与亲戚的叙旧中,“我如漂流在无人的孤岛,我如坠入于寂寞的永劫,那种孤凄彷徨的感觉,超于痛苦以上,透入我的每一相细胞,使我神思昏乱,对于一切都疏远,淡漠。”在作客友人家中,“我想他们各有各的心,为什么深深地掩饰着,专门用蓄音片说话?这个不可解。”“我没有别的盼望,只盼时间开快步,赶快过了这两点钟。”在人群川流不息的茶馆,“我欲探求他们每天聚集在这里的缘故,竟不可得。他们欲会见某某么?不是,因为我没见两个人在那里倾心地谈话。他们欲讨论某个问题么?不是,因为我听他们的谈话,不必辨个是非,不要什么解答,无结果就是他们的结果。”这是无可穿透的心与心的隔膜。人们象一个个刺猬,本欲在冬日里相互偎依取暖,然而彼此倒立起来的刺又使它们难以接近,于是只能处于一种不远不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下,欲达不达模棱两可地延宕着,枯燥无味的心绪永不得改变。
在个人与他人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想把他人当作对象,当作客体,同时又想摆脱自己成为他人的对象,使人感到压抑的地位,于是人们不得不处在紧张乃至冲突的关系之中。“他人是我的地狱,”我们每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下苟活,处于从属于他人的境况之中。这就是《隔膜》想要表现的深层含义。
作为二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个宗旨是以文学干预生活的知识分子,叶圣陶的《隔膜》是一次意外的收获。这里没有恼人的社会问题,没有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没有抨击批判滴血为墨的铿锵力度,但是却是绵里抽丝的缓慢而持久的钝痛,它不是为表现什么,不是为教化何人,只是单纯地记录了自我感觉,这是作家的真实和文学的真实所成就的,以它原生态的极强生命力感动了读者。通过文本,我们理解了八十年前的作者,理解了八十年前那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空虚和痛彻骨髓的孤寂,我们不自觉得为它颤栗。也许,在喧哗里落寞,在孤寂中陶然是人类永远无法自解的一个谜语吧!
叶圣陶 (1894~1988)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914年开始发表了10余篇文言小说,1919年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叶圣陶从1921年起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中学和大学任教。1923年起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曾任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编辑,主编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等多种重要刊物,发现、培养和举荐过巴金、丁玲、戴望舒等作家。他还出版不少诗集、评论集和论著,编辑过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领导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中央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叶圣陶其文:
(一)创作经历
1、他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叶圣陶本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显著的,就是以饱满浓郁的政治热情,迅速直接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歌颂群众运动的宏伟场面。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精神被茅盾誉为“杠鼎”之作的《倪焕之》是新文学史上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名著。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2、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稍后的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着重表现人民群众团结抗暴的集体力量。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表·译者的话》)。
(二)创作主题及其风格
1、圣陶谈到他作小说的态度,常喜欢说:我只是如实地写。这是作者的自白,我们应该相信。但他初期的创作,在“如实地”取材与描写之外,确还有些别的,我们称为理想,这种理想有相当的一致,不能逃过细心的读者的眼目。后来经历渐渐多了,思想渐渐结实了,手法也渐渐老练了,这才有真个“如实地写”的作品。仿佛有人说过,法国的写实主义到俄国就变了味,这就是加进了理想的色彩。假使这句话不错,圣陶初期的作风可以说是近于俄国的,而后期可以说是近于法国的。因为是“如实地写”,所以是客观的。他的小说取材于自己及家庭的极少,又不大用第一身,笔锋也不常带情感。但他有他的理想,在人物的对话及作者关于人物或事件的解释里,往往出现,特别在初期的作品中。爱与自由的理想是他初期小说的两块基石。这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时的思潮;但他能用艺术表现,便较一般人为深入。
2、自由的一面是解放,还有一面是尊重个性。圣陶特别着眼在妇女与儿童身上。他写出被压迫的妇女,如农妇,童养媳,歌女,妓女等的悲哀;《隔膜》第一篇《一生》便是写一个农妇的。对于中等家庭的主妇的服从与苦辛,他也有哀矜之意。《春游》(《隔膜》中)里已透露出一些反抗的消息;《两封回信》里说得更是明白:女子不是“笼子里的画眉,花盆里的蕙兰”,也不是“超人”;她“只是和一切人类平等的一个‘人’”。他后来在《未厌集》里还有两篇小说(《遗腹子》,《小妹妹》),写重男轻女的传统对于女子压迫的力量。圣陶做过多年小学教师,他最懂得儿童,也最关心儿童。他以为儿童不是供我们游戏和消遣的,也不是给我们防老的,他们应有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有他们的权利与生活,我们不应嫌恶他们,也不应将他们当作我们的具体而微看。《啼声》(《火灾》中)是用了一个女婴口吻的激烈的抗议;在圣陶的作品中,这是一篇仅见的激昂的文字。他憧憬着“艺术的生活”,艺术的生活是自由的,发展个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却都被揿在些一定的模型或方式里。圣陶极厌恶这些模型或方式;在这些方式之下,他“只觉一个虚幻的自己包围在广大的虚幻里”(见《隔膜》中《不快之感》)。
3、圣陶小说的另一面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圣陶后期作品(大概可以说从《线下》后半部起)的一个重要的特色,便是写实主义手法的完成。圣陶的生活与时代都在变动着,他的眼从村镇转到城市,从儿童与女人转到战争与革命的侧面的一些事件了圣陶写作最快,但决非不经心;他在《倪焕之》的《自记》里说:“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我们可以知道他平日的态度。他最擅长的是结尾,他的作品的结尾,几乎没有一篇不波俏的。他自己曾戏以此自诩;钱杏邨先生也说他的小说,“往往在收束的地方,使人有悠然不尽之感。”
4、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成为其骨干成员和创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强调文学必须反映人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被压迫损害者;他的创作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血与泪” 的文学宗旨。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写的近百个短篇中,与教育有关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叶圣陶创作的独特领域――教育文学。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封建教育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对衰朽没落的旧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还表现在以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儿童悲惨不幸的遭遇和他们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难。喊出了被束缚、禁锢在封建教育下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要求全社会尊重儿童、关心儿童、同情儿童、了解儿童,使他们获得发展天性的自由,这是叶圣陶民主主义教育文学另一个重要表现。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朱自清、叶圣陶语)
(三)语言艺术风格:
1、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2、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三、叶圣陶其趣:
(一)写童话的原由: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是我国语文教材改革的先行者,主持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通用教材--全国中学、师范学校语文课本。叶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界的前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学子们童心的无邪、童真的灵幻、童趣的稚拙时时感染着他。这时,他读了鲁迅《二十四孝图》一文,说有一位童年小友因为只能读“人之初,性本善”,觉得生活枯燥乏味,缺乏生气和希望,竟至死亡。由此,萌发了为儿童写作的愿望。他拿起笔来,成为我国近代童话创作的第一人!
(二)酒:著名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爱酒嗜酒,一生留下诸多酒话。本文向大家介绍有关他的几则饮酒轶闻雅趣。
文友酒会
三十年代,叶圣陶在上海开明书店主编《中学生》杂志时,其同仁中不乏好酒者。叶圣陶和丰子恺等几位朋友便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友酒会,叶圣陶自任会长,规定只有一顿能喝5斤以上黄酒者方能申请入会当会员,每周的周末举行一次会员聚会。当时,同在开明书店任编辑的钱君陶也想入会,但他仅有三斤半酒的酒量,能否批准入会心里没有底。一次他问已是酒会会员的丰子恺自己能否入会,丰子恺感到说不准,表示要请求会长叶圣陶后方能决定。当丰子恺向叶圣陶汇报此事时,叶圣陶幽默地说,君陶的酒量要打七折,就算一个预备会员罢。事后,叶圣陶路遇钱君陶,便风趣地对他说:“你也是酒会会员了,要锻炼酒量,争取早日报‘预备’两字去掉!”
醉酒经历
叶圣陶一生好酒但自制力很强,很少有醉酒的记录。据叶圣陶儿子叶至诚介绍,从他记事开始,叶圣陶醉酒仅有两次。一次是1946年11月30日朱德总司令60大寿时,当时定居上海的叶圣陶受邀出席朱总司令生日午宴,因过于兴奋激动,醉酒后由中共上海办事处两位工作人员护送回家。
另一次是抗日期间在武汉大学时,有一位武汉大学的英国教授雷纳,听说叶圣陶善饮,想与其较量一下。他专门邀请叶圣陶到他的寓所对饮,叶圣陶欣然前往。那次也是中午,两人如何对饮不得而知,到午后太阳打斜时,叶圣陶才踉踉跄跄回家。叶至诚迎上前去扶他时,他还笑着说:“我呒啥(吴语意为‘没关系’)。”后进卧室躺下睡着了。事后叶至诚了解到,那次较量,雷纳教授先喝醉了,只是他在自己的寓所,而叶圣陶还走了一段路。
海棠雅聚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先后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和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他在北京寓所的院子里有一棵海棠树,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每年海棠花盛开的4月19日,叶圣陶总要邀请朱光潜、俞平伯、王伯祥等一批挚友亲朋来家小聚。而每当此时,俞平伯总会带上一瓶桂花酒,朱光潜则捎上一瓶白兰地,主人在准备的下酒菜中,必备一只叶圣陶自制的酱鸭。他们赏花饮酒,促膝谈心,花香酒香,沁人心脾。此情此景,堪称饮酒之最佳环境,超过任何的星级宾馆和酒家。“十年内乱”中,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均遭受迫害,“海棠雅聚”自然也就好景难再了。
叶圣陶享年94岁,堪称高寿。除了他心胸开阔善待人生外,适量饮酒也是他的长寿原因之一。虽然叶圣陶黄酒能喝5斤以上,但大多时候仅以一两多白酒解瘾,可见他具有极强的自制力。叶圣陶晚年欣逢太平盛世,每天晚饭时他喜欢饮上一杯绍兴黄酒或葡萄酒,对酒的钟爱直至生命终止。
(三)叶圣陶与朱自清
叶圣陶与朱自清相识于1921年秋天。叶圣陶和朱自清志趣相同,而且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不久就成了好朋友。叶圣陶蛰居上海,朱自清则在北平,一南一北,但鱼雁不绝。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不幸逝世。8月30日,叶圣陶、陈望道等与清华同学会联合举行的朱自清追悼会,并在会上致词,对失去一位文坛干将和诚挚知友而痛惜不已。收起
Ⅲ FMA的精品活动
4.1 华尔街简报
华尔街日报是美国乃至全世界影响力最大,侧重金融、商业领域报导的日报。日发行量达200万份,每天的读者大概有2000多万人。FMA协会也通过制作华尔街简报的形式,来让会员了解金融时讯,把握时代经济脉搏,让会员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化专业化视野的金融人才。在华尔街简报制作过程中,FMA会在会员当中抽取5-6人组成华尔街简报小组负责一周一次的简报工作,他们将在经验丰富的老队员的带领下,从网上下载最新鲜的华尔街日报英文版,然后进行初步阅读和删选,选取焦点话题,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其进行整理。并在GMAIL上发给每位会员。而随后会员也会在GMAIL上对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此外华尔街简报小组还会将打印的简报放到办公室中,供老师和同学查阅。这样就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最充分的利用,同时由于时差问题我们也成为了比普通美国人更早了解到全球金融资讯的学子。
通过华尔街简报,不仅能提高会员整合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可以让他们了解金融时讯,掌握金融知识,并在讨论中运用所了解的知识,从而提高会员的学术水平,最终让会员成为优秀的金融人才。
·Sharing
整合资源精华,进行头脑风暴,共享最新资讯
·Profession
从学术角度深入探讨,营造学术氛围
·Improvement
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Broaden horizons
站在市场前沿,放眼世界,开拓视野
4.2 Reading Group
Reading Group是FMA的一项长期活动。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东西文化交流的门,让我们领略到中西文化间相互交融的美妙。通过这样的读书交流,会员能够更多地接触并了解到一些在英美比较常用的英文谚语的出处和来源,提高英语水平。活动中,我们通过对英文故事的朗读,阅读,再由美籍外教Angela为我们纠正发音,英解词义,举例造句,交流感想等来促进会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词汇与知识的储备。Angela亲切的笑容,更是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让你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英语的魅力以及英语学习的乐趣。
4.3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是自2010年下半年的起开展了一系列总称为“圆桌会议”的学术研讨活动。会议不仅有涉及金融、宏观经济等专业领域内学术话题的讨论,还包括一些学有所成的师兄师姐们对会员们的专业学习进行指导的研讨会。作为FMA在本学期新开展的活动,圆桌会议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参加了的会员对它也是赞誉有加。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年龄的束缚,只有平等的交流,没有随意的打断,只有激烈的思辨,没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冷淡,只有志同道合的追问与思考。FMA圆桌会议共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抛砖引玉(由老会员结合当下金融热点介绍一些金融知识),头脑风暴(参与者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对金融热点发表自己看法),矛与盾的较量(选取三至四道压力面试题供会员应对,提高会员的职场心理素质),异国风情(由会员介绍一个他最喜欢的国家)。圆桌会议让会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金融知识,把握金融时讯,提高心理素质,开阔国际眼界。
4.4 学术性讲座
2009年十月,欧美同学会在洪山礼堂举办一场金融创新和武汉发展论坛,FMA的十几名同学代表金融学院参加了这次论坛。这次论坛的亮点在于主讲人,欧美同学会不仅请到了美国房地美公司风险控制部主任王雪松,香港三山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山,而且邀请到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先生。他们精湛的学术功底以及幽默风趣的演讲方式博得了大家一致好评,其中“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以及“视野,思维,文化对金融的重要性” 等观点让大家受益匪浅。论坛结束之后,李一先生给FMA留下了签名。
2009年11月底,我们有幸邀请到毕业于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教授Chris Clancy,这次讲座的主题是Credit DefaultSwap。Clancy教授对Credit Default Swap的研究十分深
入,同时旁征博引,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讲座结束之后,会员与教授有一个小小的茶座,交流关于出国,时事方面的问题,效果颇好。
2009年12月17日,我们邀请到会院潘晓波老师为我们开办的Ebusines讲座,现场十分融洽欢乐,两个小时过去大家都意犹未尽。潘老师非常注重从实际出发回归理论,从已成为大家生活一部分的“淘宝购物”出发,深入浅出的为我们剖析了E business的相关概念,背后隐藏的掘金点,以及淘宝卖家经营秘笈中体现出来的管理学知识。这让我们对平日里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有了全新的领悟和认识。
除此以外,潘老师丰富的人生经历也让众多会员非常感兴趣。本科会计,硕士计算机,博士管理学,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她都游刃有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拥有的机会来做出选择”,潘老师的感悟和分享也让会员们对自己的未来有了进一步以及更清晰的考虑。
4.5 丰富的假期实习机会
提供进入知名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是FMA协会的一个特色活动,我们会在会员中通过会员积分的制度选出优秀的会员并推荐给金融机构作为实习生,可以让大家在真实的岗位上体验金融理论在工作中的体现。2011年寒假期间共有六名FMA优秀会员有幸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进行近十天的实习,在这十天实习过程中六名会员分别就自己将来的职业兴趣选择了各自想去的部门,并参与到部门业务的实际操作当中,通过具体的业务操作和银行指派的专业人士的指导,六名会员在这次实习中获益匪浅,不仅了解到了银行具体业务的操作流程,认识到了银行的很多专业人士,还将自己的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相结合,有利于将来真正步入职场,走入社会。
4.6 日常培训
FMA—ZUEL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定期举办一次讲座或培训,内容主要是涉及专业领域或职业规划指导、能力拓展方面的。主讲人有所侧重,主要鼓励会员中的优秀分子或在个别领域有专长的同学,这种模式有别于通常的教学模式和灌输方式,使学术真正成为一种自由的领域,建立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很多类似的活动,以下是一部分精华。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作为金融学子,“次贷危机”自然成为热点名词,对此,我们在第一时间针对此热点,举办了“两房问题”专题讲座,探究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和深远影响,在会员和全院学生中引发了大讨论,对于理论联系实践
有很大推动。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和职业理念薄弱问题,一场名为“怎样更加专业化”的培训应运而生,在这方面饱览群书和经验丰富的优秀会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此外,面对着英语重要性日益提高,逐渐成为各项考试、面试“敲门砖”的现实,协会特别安排了一次“如何练就标准美语”的培训,与校广播台英播组合作,对全校学生开放,针对一些不正确的发音进行纠正和练习,大家普遍反映收获不小!
“职场导航,放飞梦想”——FMA职场培训之旅系列讲座
第一场 梦想启程
2011年4月21日在文泰219,国际金融管理协会(Finance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FMA)在金融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企业机构面试挑战赛第一期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邀请到了曾就职于宝洁、麦德龙、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安永、德勤以及汇丰银行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特约求职辅导老师王星老师为学生进行职场培训。王星老师丰富的职场经历,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真实的案例分析吸引了金融,会计等多个学院百余名本科生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职场真实案例
和巧妙的企业面试技巧。王星老师尤其注重对学生的长远的职场规划指导,运用SMART原则和MBTI模型,综合性向参与活动的学生如何制定一份好的职场规划,选择一条合适的职业道路,并在现场邀请了多名学生进行直接的面试模拟。
通过实际模拟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面试流程和自己自身具备的优缺点,让参与培训的学生无论从直接的面试技巧,还是长远的规划方面都获益匪浅。
第二场积累社交经验,拓展思维视野
本场讲座的主讲人是保险0701李艺杰和国会0701郭晗臻。李艺杰作为FMA第一届外部关系副会长,主要对如何做外部联系工作,以及如何有效沟通的要诀做了激情的演讲,同时也对于如何建立人际关系网讲述了自己的心得体会。郭晗臻与同学们分享了在澳洲学习一年的宝贵经历,同时对于曾经参加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以及自己的对此的感触分享给了同学们。晗臻学姐而后又关于大学生如何把握机遇来创造成功表达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同时又诚恳的强调了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有一种责任感,敢于担当。丰富的社交经验是适应竞争的基础,开阔的思维是不断进取的源泉。此次讲座使同学们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并且不少同学表示希望这类经验交流会能经常举办,让同学们能开拓视野,启发自己,激发自己奋斗的动力!
第三场解读求职技巧 领略外企魅力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毕业于我校金融学院、获得金融投资和会计学双学位、现任渣打银行武汉分行营业部负责人的王苏武,另外渣打银行武汉分行的第一批入职员工也作为嘉宾出席并参与演讲。
王苏武的演讲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他对渣打银行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做了介绍,随后,他围绕着“从学生到职场新人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一话题,分别从“学生和职业人士身份的不同”、“心理上要做的准备”、“做事要积极主动有耐性”、“适应环境”、“应明确自己的职业角色”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而清晰地讲说。王苏武希望每位学子都认真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抓住机遇,从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4.7 2009 FMA亚洲年会
2009年5月6-8日,由美国最大的金融财务学术组织——Financial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FMA)主办,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承办的首届FMA亚洲年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隆重举行。我院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FMA分会,有幸受邀参加这次会议。副院长唐文进教授、金融工程系主任岳正坤副教授、金融学系副主任周先平副教授以及来自国际金融管理协会(FMA)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分会的14名本科生共同前往厦门参加了这场学术盛宴。本次FMA年会规模约200人,其中外宾约60-70人。来宾中包括香港资深大律师,曾担任过香港证监会主席、香港市政局主席、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的梁定邦先生,北卡罗来纳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FMA理事会主席Jennifer Conrad女士等国内外知名人士。
本次亚洲年会为期三天,在举办FMA首届亚洲年会期间还同时举办2009年FMA亚洲区年会博士生论坛(Doctoral Student Consortium)以及2009年亚洲影子金融监理委员会联合会议( Asian ShadowFinancial Regulatory Committee,简称ASFRC)。在此次年会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学专家、学者汇聚一堂,讨论资本结构、公司治理,资产定价、投资决策、家族控股等金融学热点、难点问题。
Jennifer Conrad女士在大会的开幕式上,特别提到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我院学生发起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大陆地区FMA分会,分会相关信息在这次会议的材料中有详细展示。Jennifer Conrad女士赞赏我院学生在发起该分会时所做的努力,肯定分会的运作机制,表扬学生参与组织这次会议、担任志愿者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作为FMA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分会,我院师生的参会正如许多与会者所评价的一样,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会上,唐文进教授等3位老师和李磊等同学就一些学术热点问题与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的精彩提问博得了称赞和掌声。在会议期间,我院师生主动热情地与梁定邦先生等学者交流,讨论了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关系等事宜,并就金融领域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还特别举办了2场小型的座谈会,分别邀请了北卡罗来纳大学著名金融财务学教授、FMA理事会主席Jennifer Conrad女士和马里兰大学金融系主任AlexanderTriantis教授进行了近距离、小范围的交流。我院FMA会员们提出了有关热点话题、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两位教授对此表现出极大热情,一一作答;同时还与我们的教授们进行了一些学术热点和金融学教学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唐院长热情邀请两位学者创造机会促进更多学生互动,双方也达成了一些共识。最后,2位教授还特别为我校FMA分会题词,表达了对我校和对中国大陆首个FMA分会的大力支持,同时祝愿分会越办越好,使更金融学子受益。
为期3天2009 FMA亚洲年会已经落下帷幕,与会学生普遍表示,作为本科生能够参与到学术界这一高层次的学术盛宴,感受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确实受益匪浅。同学们在接触这些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在倾听学者的建议中认识到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他们希望有更多类似机会,能够更多地参与其中,更好地推动学院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深化。
4.8 全球投资分析大赛(GIC)
GIC全称Globe Investment Competition,即全球投资比赛,为了让会员们能了解金融市场,学习投资基础知识,实践投资策略,享受金融带来的乐趣,同时锻炼其团队意识.
6月10日,全球投资分析大赛(GIC)正式开幕,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宪教授莅临我校。开幕式上,他为全院师生来了一场题为宏观经济分析的讲座。黄教授在讲座过程中风趣幽默、旁征博引,受到全院师生的一致好评。唐院长也发表了精彩的开幕演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本次大赛。
比赛的投资标的是沪深两地的股票市场以及中国国债市场。比赛的规则是,报名参加活动的会员按两到三个人的规模进行分组,接着首先对全球的2009年上半年的全球宏观经济进行一个预测和陈述,然后在对宏观经济的预测之下进行行业分析,选择公司。每个人虚拟资金100万人民币,参赛者按照自己的决定将这100万现金分布在3到6支股票和国债当中,要求做到在集中自己投资的同时运用现代金融投资理念分散非系统风险,在获得收益的同时承担与其相匹配的风险。比赛根据最终的投资报告设立奖项,包括:最优投资收益奖(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最优投资表现奖(投资回报率和所选取的标准是最接近)和最佳投资报告奖。
本次比赛所用的指导教材是美国个人投资协会(AAII)的投资入门教材,分别是《InvestingBasics》,《Stock Investing Strategies》以及《Portfolio Building》。一共进行四次培训讲座,分别是开幕讲座由武汉大学黄宪教授分析宏观经济,第二次由我校万明教授讲授公司与行业分析,第三次由刘圻教授做财务报表分析相关培训,最后一次由我校张戡教授进行投资以及公司综合分析。
首先是黄宪教授的宏观经济分析,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脉络出发,以专业性的视角和风趣幽默的话语剖析了中国的宏观经济面,让参赛选手从宏观角度把握投资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次讲座也吸引了近百名学生的参与,对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全院学生的学术水平也大有益处。接着是万明老师的公司与行业分析,万明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分析,为参加培训的选手奉献上一道学术的盛宴,让选手们获益匪浅。随后是张戡老师的组合管理策略,张戡老师用详实的案例分析,互动式的学术交流形式,系统地为选手描述了在组合管理投资策略的大框架下的两类投资策略,即指数投资策略,关注于市场、行业类别和具体的股票等方面,以及风格投资策略,主要有价值投资,成长性投资,主题投资三类,对选手的实战模拟的提高大有裨益。最后是刘圻老师的公司财务分析,刘圻老师用他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语言为选手们从会计学的角度讲述了公司的财务分析。在商业环境和战略分析的大框架下,刘圻老师具体阐述了行业竞争、竞争优势和公司战略三个话题,涉及了会计、财务、公司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并提出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高远的志向和综合性的学术能力,让学员又一次满载而归。
正是在的FMA平台上,会员能接触到各方面的学术精英,让会员能够得到真正的学习和提高。
Ⅳ 武汉大学的生物系怎么样
请看下面是从武大论坛的帖子,现身说法,绝对对你有帮助:
武大生物系历史悠久,但不是大家传说中的那么好。武大的生物系的本科生质量很高,本科教学质量绝对最一流,但出路的话,保送研究生绝对在国内是第一把手,NIBS,SIBS,生物物理所都是成排的whu生物系本科生。但出国角度来说的话,和北大清华复旦差了很多。出国和科大,南大在一个水平上。
研究生教育,就是科研水平的话,比北大清华要差很多,尤其是饶毅来了之后。和复旦也有一些差距,因为复旦有强大的医学做后背。但个人觉得复旦现在没有进步,谈家臻先生死后复旦就没生物院士了。而武大医学发展非常迅速,不比华科的同济差很多。而科大比的话,科大和princeton很像,都是数理出名,所以生物系也是以研究structure出名,可能和科大在paper发表上也有点小小的差距。我觉得两个农大,中国农大,华中农大都非常厉害,但是人家是专门农学的,很多做植物,作物的老师,有兴趣的可以考虑。南京大学物理化学无敌,但生物很一般,所以武大绝对比南京大学好。南开大学,ms最近来了很多海龟,但具体情况不了解,但现在的生物实力绝对不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医学很强,但生物方面不如武大。浙江大学,不很了解,但生物专业历史不长,不如武大。
所以,个人觉得,国内研究生教育的ranking:
NIBS,SIBS
生物物理所,神经所。。。(当然有很多中科院的所也是很差的,不一定不大学好)
北大
清华,复旦
科大,武大,中国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
所以,如果各位有能力去中科院,NIBS,北大,清华,复旦的话,那么就别来武大了。复旦虽然在没落,但位置比武大好。下面的话,大家可以考虑在科大,武大,农大,南大。。。。。。。中间选择。。。不会有很大差别。要知道,武大也有很顶尖的实验室,NIBS也有一般的实验室。
学科实力的情况:
1.武大最强,最厉害的是病毒学,这个没话说。但病毒学这个东西比较偏,而且非常sensitive。
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武大和病毒所共同建设的,但病毒所那里也都是武大的校友。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很多实验室,很多都是和病毒没有任何关系的。大家要看清楚。
真正做病毒的,最强的肯定是 吴建国/朱应教授。他们两个人的实验室是合并起来的大实验室。因为吴老师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而且有很多其他的重要职务,所以他管理的很少。或者说,朱应老师主内,吴建国老师主外。病毒这里最强的文章应该是他们那里出来的,但因为专业特殊,所以很难发很高点数的文章,最好的权威的杂志就是J vir,但已经相当不错了,是病毒学领域最好的杂志了。
其次,我觉得好的是郭德银老师,helsinki回来的,水平应该很不错,有欧洲背景。是副院长吧。
其次是肖庚富老师,我不是很了解,好像他和berkeley的刘奋勇大大强人有合作关系,有半间联合实验室。如果有机会去liu那里交流也很不错的。肖老师SARS中是立功了的。
病毒这里最好的四个老师就是他们了,其他的,好像huyuanyang是做昆虫病毒的,很赚钱吧,但学术方面不是太好吧,我不了解。。。。但主打的老师是他们四个。
我不是做病毒的,不是他们实验室的,所以不是很了解
微生物:
也是大家公认的很强。但我觉得,现在微生物这里完全没有人。可能微生物本身作为science来说是很低级的,所以发文章基本是在低层次。没有什么好说的,科研方面都不很行,刚回来的就一个gao xiangdong是做酵母的。所以这里也是本科生排队做科研的地方,因为材料简单,速度快,容易出结果。
如果你不是想读个master去做工程的话,不要来这里做phd,个人觉得没有前途
“细胞和发育学系”,表面上是这样说,但是里面的老师都是大部分做植物的。所以现在还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想申报“生殖发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很有困难。
也是公认的很强的地方。因为杨院士的存在,红了半个世纪。基本上所有的老师,夏惠均,孙蒙翔,吴燕,赵洁,吕应堂等等都是杨院士的子弟,海外还有很多很多。但后继无人,在这方面,华农要比武大的科研力量强很多很多,虽然武大的名气大很多。因为华农有张启发。
个人觉得最强的是孙蒙翔,973首席。科研好,有思想,人品好,是个人才,大家听他的课都是这样的想法。
吴燕,应该是背景最强的,出自nanhai-chua这样的世界级顶尖的实验室。但刚来武大,不晓得以后科研怎么样
夏惠均老师,忙于行政,科研不了解。
这方面,都是杨院士和他学生的天下,但我觉得,好的成果不多,华农要做的比好的多的多
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
老师不多,也不是病毒学那么的出名的传统强项,但是几个老师都相当不错,至少在武大生科院算是上乘实验室了。分数应该是逐年增加
郭林老师。很牛很强的人呢。如果去搜索她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到她来到武大后做的很多事情。她是973首席,钱大大的有,而且overseas relation还是比较强的,毕竟是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但和舒红兵比起来还是差了很多,因为她在美国的时候是在公司做。
既然是在公司做,那么她做proteomics就比较偏向技术。但proteomics无疑是很有潜力的东西,现在都做的很热。只是个人觉得她现在的实验室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没有什么科学成果,或者说还没有好的paper来体现mass spectrometry运用在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另外,她的方向本来就比较偏吧,是很特殊的一个实验室,如果你真的对proteomics这样的大规模组学有兴趣,对biochemistry有兴趣(不是molecular biology,她那里应该很少做分子),那么可以考虑她。她是个能力很强的人,有大家风范,领导风范,人品很好,很洋气的一个人。
张翼老师。没有郭林教授那么强的背景(郭毕竟是在美国混了N年的人),但她是属于用心认真做事情的年轻骨干,相当的强。她很早就回来了,是在武大一步一步打拼到现在的成功的。她的RNA group已经发了很多主流的文章了,比如NAR,RNA,已经相当不错。实验室也相当成熟。钱也很多,因为现在noncoding RNA的热门嘛。实验室很大,缺点自然是人多嘴砸。而张翼教授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相当和蔼但同时非常严厉和science的人。如果你是想混日子,不要到她那里去。她也有很特殊的精神追求。great professor,个人很看好。
梁毅老师。科研成果也应该是非常好的,和张翼差不多,可以稳定在JBC级别的上面发文章,做蛋白结构,对物理物化的要求很高。他和NIH有很好的合作。只是个人觉得武大条件太差,有些东西比如NMR这样的高级东西武大是没有的。
邹老师 老教授。具体不了解,ms是做中药的。还是很不错的老师,但毕竟年纪大了,也要退休了。
我所知道的就这么多了。总之,除舒红兵外,其他的人都不是超级牛,就是说其他人都很难在10以上的杂志发文章。目前武大就两个10以上的文章,舒红兵的immunity和何光存的plant cell,期待今后PNAS,G&D,甚至CNS的出现。
如果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就是不想发超牛文章的人,我觉得病毒学系,植物发育,生化分子都是很强的,微生物名声很大,但整个微生物行业都不太好。
Ⅳ 武汉哪个医院等皮肤科最好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康复、教学、科研于一体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罩毁基是湖北省、武汉市医保和新农合定点医院。医院设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烧伤整形科、皮肤性病科、医学美容科、康复科、临床药学等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2、武汉市第四医院:
武汉市普爱医院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创建于1864年余顷。医院创立时名为“汉口普爱医院”,1958年更名为武汉市第四医院。设有内、外、妇产、皮肤、小儿、中医、针灸、正骨、耳鼻喉、眼、口腔、肿瘤等16个临床科室及14个医技科室。
3、武汉市普爱医院:
武汉市普爱医院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普爱医院创建于1864年,是湖北地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建有门诊楼、住院楼和手术室,临床医技科室71个,专家门诊93个、专科门诊49个,开放床位2100张,拥有骨科、心内科、疼痛科、肿瘤科、麻醉科、中医骨科、输血科、护理等专科医院。
4、武汉市第十一医院:
武汉市第十一医院又称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是一所二级医院。2020年4月11日,被列入武汉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有骨外科、胸外科、乳外科、妇产科等专科,其阳光花园分院设物谨有内外妇儿等14个门诊科室。
5、武汉市第一医院: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山大道215号,始建于192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是武汉市医保定点医院。医院设有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周围血管病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等专业科室。
另外,还设有省级“皮肤科质量控制中心”和市级血液透析、护理、脑卒中、医学影像、消化内科等6个质量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