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骆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骆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发布时间: 2024-11-30 01:04:02

A. 川陕甘三省为什么不能抱团蜀道申遗

第一首先蜀道是首先文化专有名词,跟江南、丝绸之路一样,现在世遗的名单应该是中国蜀道,世遗官网上有,历史上跟这条文化线路相关的除了陕西、甘肃应该还有重庆、云南、西藏、贵州~
第二跟这条线路历史上相关的地方很多,但实际保留下来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消失或者破坏了。申遗首先得有有价值的遗产点,而四川方面的遗产点非常丰富,品质也很高,米仓道、和广元部分金牛道应该都保留得比较完整,古道古柏古镇古城古村古关古寨古桥古寺古观石刻一样不缺 金牛古道古柏古道是很壮观的。而且四川申遗搞了10多年,自然和文化遗迹方面都很多也很有分量,都是筛选了又筛选,相关的遗迹一直都有做大量保护工作,其他省份相关的遗迹相对四川来说非常少,所有以前也基本上没做什么申遗相关工作,陕西最很价值的石门十三品原址也在水库下面~
申遗不是历史上有就可以,而是要看现在保留有多少原真有价值的东西

B.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的历届情况

2001年获奖名单
特等奖 一项
1. 单分子的扫描隧道显微术
侯建国 王海千 杨金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一等奖 八项
1. 毛细管电色谱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邹汉法 叶明亮 刘震 吴仁安 倪建毅 张玉奎
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
2. 有机锡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江桂斌 周群芳 刘稷燕 何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3. 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过渡金属及镧系元素的离子色谱法分析研究
牟世芬 丁晓静 黄源 吕海涛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4. 非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常文保 慈云祥 李元宗 张新祥 郭振泉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分子光谱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翁诗甫 徐怡庄 徐端夫 吴瑾光 李维红 赵莹 杨展澜 胡先波 王笃金 刘学新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
6. 硅基纳米半导体发光材料的Raman散射研究
吴兴龙 萧季驹 陈强 鲍希茂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7. 振动样品磁强计在氧化物巨磁电阻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张裕恒 朱弘 刘先明 田明亮 谭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8. 化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杨海鹰 沈彤 郑博 王征 吕桂芳 陆婉珍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二等奖 十项
1.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刘咸德 虞统 李瑞琴 董树屏 李玉武 狄一安 张增全 张烃 祁辉
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
2. 化学衍生-气相色谱法研究糖缀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徐桂芸 常理文 余兆楼 郭京力 刘叶民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 生物质谱法在蛋白质及糖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盛龙生 彭建和 韩俊 周红华 相秉仁 安登魁
中国药科大学分析计算中心
4. 毛细管电泳在中草药分析中的应用
刘虎威 黎艳 李奕 纪秀红 阎玉凝 李家实 苏晓丹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用XPS法分析稀土复杂氧化物的电子结构
赵良仲 刘芬 张琳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6. 第三液相及其联用技术
王海舟 李小佳 田玲 刘正 邵光玓 陈玉红 赵进 赵树荣
国家钢铁材料测试中心
7. X射线粉末衍射全谱拟合技术及其应用
马礼敦 吴宏翔 倪玉华 施国顺 康立涛 沈孝良 朱江海
复旦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8. X射线衍射貌相技术在宝石学中的应用
田亮光 黄文慧 程佑法 刘化峰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9. 新型纳米氧化物膜电极和溶胶凝胶酶电极的构置及应用
罗国安 王义明 李清文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0.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研究高分子的热性能
金熹高 黄俐研 史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三等奖 十二项
1. 有机元素微量分析仪在煤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刘力 李柏龄 李保庆 贵国庆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2. 原子吸收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田笠卿 王吉德 蒋玉琴 李荣林 邵明诚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3. 应用付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组织的有机结构及其变化机理
宋占军 姜厚理 段耀奎 沈世杰 聂松青 刘炳玉 马溪 魏开华 郑永红 孙曼霁 邓振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4. 核酸荧光探针的研究与应用
宋功武 方光荣
湖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 流式细胞仪在细胞增殖及凋亡研究中的应用
周春喜 李宾 梁学颍 李楠 廖杰 辛宏 魏日胞 李瑛 吴荣谦 谭端军 吴晓雄
解放军总医院测试中心
6. 稀土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刘文华 杨萍 江红 童坚 刘鹏宇
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测试中心
7.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多维离子色谱柱同时分析阴阳离子
丁明玉 田中一彦 胡文志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8. 核磁共振对新材料的动力学、弱作用力及相组成的研究
唐亚林 徐广智 金熹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 电子显微镜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洪健 高其康
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0. 俄歇电子能谱在金刚石金属化研究中的应用
朱永法 姚文清 叶小燕 曹立礼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1. 聚合物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
周贵恩 贾云波 石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12. 饲料氨基酸检测技术研究
常碧影 张瑜 闫惠文 张明 李建凡 李静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
2002年获奖名单
2002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评审工作
2002年的“CAIA奖”评审工作是在“CAIA奖”通过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审查、登记,正式定名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奖)”后进行的。由于该奖项成为分析测试领域唯一的、国家正式承认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所以这次评审工作受到了协会和会员单位的充分重视。2002年共有24个会员单位申报了53个项目,24个申报单位中有:国家级中心7个;部委中心5个;省、市中心3个;大学中心8个;企业1个。经过专家小组的予评、初评和“CAIA奖”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定,评出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共计28项,现已经协会办公会讨论通过,公布如下:
一等奖(9项)
1.高效分离技术和数据可视化技术用于急性肿瘤早诊、治疗有效性监控及其复发预测的方法学研究
许国旺郑育芳孔宏伟吕申路鑫杨军
张玉奎卢佩章
国家色谱分析研究中心
2.生化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
上官棣华熊少祥赵睿马明生党福全韩慧婉
陈义刘国诠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时间分辨光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潘利华张佩环杜继贤李华成廉君秀
陈洋藻张思远
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
4.环境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
王子健彭安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5.从碱性氰化液中萃取金的新技术
周维金吴瑾光高宏成施鼐姜健准翁诗甫
吴永慧陈景陶家洵徐光宪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6.表面分析新方法─变角XPS(VAXPS)、表面扩展电子能量损失精细结构谱(SEELFS)和同步辐射(SR)等在单层和自组装纳米薄膜等表面过程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吴念祖黄惠忠黄小华于小峰徐维明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7.X射线衍射在集成铁电学(铁电薄膜)研究中心的应用
李爱东朱育平吴迪叶宇达麦炽良刘治国
闵乃本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8.色谱模拟蒸馏列方法的研究与专用软件开发及应用
金珂沈彤由源鹤杨海鹰陆婉珍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9.生命起源过程模拟和产物的GC分析
陈乾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二等奖(11项)
1.新型手性固定相的研制及应用
陈小明邹汉法张强封顺
国家色谱分析研究中心
2.重组人体蛋白FKBP12与新型神经生长促进剂形成非共价键复合物的电喷雾质谱(ESI─MS)研究
王红霞杨松成张学敏肖军海聂爱华
赵丽琴李松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
李娜赵凤林李克安童沈阳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4.系列快速水质分析盒
冯建章邓光黄咏春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5.原位在线表征sol-gel过程及扩散动力学的研究
徐坚章献民陈强关英翁丽惠周贤菊张小莉
中科院化学所
6.荧光光谱用于研究光电功能材料的激发态性质
杨俊林蔺洪振贺庆国张月平白凤莲
中科院化学所
7.俄歇电子能谱在薄膜催化剂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朱永法姚文清叶小燕曹立礼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8.X射线衍射在磁性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李山东朱育平唐少龙王敦辉叶宇达章建荣
都有为
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
9.MALD─TOF质谱在内嵌金属富勒烯研究中的应用
施祖进贺晓然孙宝云廉永福顾镇南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10.自组装仿生膜电极的购置及应用
罗国安王义明高宏李清文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11.发光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分子识别功能研究
童爱军李隆第吴应光董赫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三等奖(8项)
1.GC-NCIMS/SIM法检测中药中农药残留量
孙秀燕王素娟裴明湖华会明
沈阳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2.蛋白质光谱的研究与分析应用
宋功武方光荣刘立明李玲
湖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分子识别性质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刘锋李克安童沈阳陈文张铁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4.天然气中汞污染的研究
宋薇汪正范吴坚丁辉
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5.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在煤质分析中的应用
刘东艳张园力刘力贵国庆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6.自旋电子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
谭舜刘先明朱弘梁任又杨昭荣张昌锦
君艺童伟张裕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7.不同X射线衍射几何分析多层薄膜的外延与匹配关系
吴文彬黄健洪周贵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8.汽车转向拉杆接头总成形检验新技术研究
李正华陈建华刘兴智赵琦
兵器工业西南地区理化检测中心
2007年获奖名单
一等奖 4项
1.基于DNA分子设计与调控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及应用
樊春海,宋世平,王丽华,张 炯,左小磊,潘 敦,
张兰勇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超痕量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电化学检测
张洪霞,陈庆,胡劲松,万立骏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在线近红外光谱测定MTBE进料中的醇烯比
褚小立,骆献辉,袁洪福,许育鹏,王艳斌,杨玉蕊,
郑国军,华炜,陆婉珍
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4半导体纳米晶复合材料在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李景虹,李军,王周平
清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二等奖 10项
1.体育运动中禁用药物β2-激动剂的检测方法研究
徐友宣,张建丽,秦 旸,王小兵,申利,刘 欣,吴 筠,
张亦农,吴侔天,朱绍棠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兴奋剂检测中心
2.温室气体监测用气体标准物质的研究
李春瑛,韩桥,章恭菲,张新,杜秋芳,刘智勇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3.时间分辨激光光散射及显微镜技术在聚烯烃分相与结晶研究中的应用
韩志超,董侠,Mamoru Okada,姚咏华,胡海青,张晓华,张成贵,孟昆,张若愚,李水强,孙同臣,李俊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4.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西药安全性评价中的
应用
颜贤忠,张琪,赵剑宇,王全军,李伶,董方霆,廖艳,彭双清,廖明阳,陈合兵,吴胜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5.基于质谱测试技术的新方法、新应用途径研究
再帕尔·阿不力孜,贺玖明,张瑞萍,乔晋萍,李 斌,
阿布拉江·克依木,崔立杰,梁峰,刘永臻
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6.质谱新方法与解析新技术及其在病原微生物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应用
魏开华,王杰,王红霞,王鸿丽,刘炳玉,杨松成,张学敏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7.原位XRD在纳米线热膨胀和结构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陈莉,费广涛,徐锡金,王学伟,秦勇
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
8.紫外光电子能谱-飞行时间质谱在大气瞬态物种探测和反应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葛茂发,姚立,王炜罡,曾小庆,王殿勋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多壁碳纳米管和液相微萃取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赵汝松,周庆祥,肖军平,王霞,程传格,苑金鹏,江婷,
叶存玲,汪卫东,丁玉杰, 李淑娥,时军波,林云良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河南师范大学
10.电喷雾质谱法研究N-甲基吡咯寡聚酰胺特异性识别HIV-1启动子DNA及碎裂机理
袁谷,李卉卉,周江,刘丹,王军
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三等奖 10项
1.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张存林,金万平,沈京玲,郭广平,冯立春,陶宁,李艳红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材料所
2.血清孕酮含量测定的国际比对研究
徐锐锋,张天娇,王卫华,戴新华,陈文祥,王 抒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化学计量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3.特殊生物检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刘开会,王 坚,季安全,邱宁,常彩琴,郭燕霞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
4.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柳仁民,孙爱玲,孔令义,赵汝松,王霞,李爱峰,刘建华,程传格
聊城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
5.微波辅助提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快速分析测试的方法
刘春朝,周华英,晏琼,赵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6.基于太赫兹光谱和成像技术的毒品检测方法
沈京玲,张存林,梁来顺,张岩,赵国忠
首都师范大学
7.水和食品中部分农药检测的分子印迹纳米聚合物新型压电生物传感器研究
高志贤,严守雷,房彦军,姚伟,周焕英,宁保安,王红勇,何永红,刘楠,孙思明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8.基于显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和视网膜损伤
宋占军,钱焕文,王德文,周游,邓 桦,董方霆,于 水,
刘炳玉,郑永红,吴胜明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9.抗肿瘤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唐亚林,向俊锋,张亚周,孙红霞,杜鸿雁,张虹,徐广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10.激活型H-RasV12介导细胞转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李爱玲,张学敏,靳宝锋,何昆,王红霞,白 冰,周 涛,
李慧艳,满江红,刘炳玉,巩伟丽,王 杰
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

C. 求成都外国语学校2009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人数

胡天骐 男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电机系
李川竹 男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环境系版
周戈 男 四川 成都市外权国语学校 建筑系
殷婷云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建筑系
舒轶 男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生物系
陶媛慧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经管学院
查羽洁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外语系
骆斯璐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外语系
韩梦莹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外语系
彭睿劼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外语系
杨丹琪 女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外语系
李凯迪 男 四川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 生物系

D. 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现状的认识

在我们谈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我们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现在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些更高的要求,我们还不适应。
(二)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困扰着我们。去年我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额大概是1800多个亿,现在对相当多的地方院校来说,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国家的财政性投入,而是收费。有的学校甚至收费占到了总经费的百分之七八十,而我们的收费在学校看来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社会上对收费问题已经提出了比较强烈的疑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再进一步大幅提高收费。现在许多学校已经陷入了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据了解,教育部的学校在经费问题上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教育部所管理的学校去年年底贷款余额已经超过了200亿,其中个别怪物般庞大的大学贷款余额超过了30亿,每年光还利息就要将近两个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国家每年给它的拨款。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江苏省,它的财政状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江苏全省的高校贷款余额也超过了100个亿,这个问题非常突出,致使我们有些大学大楼盖起来了,但是内部的教学仪器空空荡荡,不能够满足需要。刚才参观外事学院,我看到设备还是非常�好的。�
(三)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到2004年我们的本专科学生数从340.7万增长到了1333.5万,同期我们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仅由40.7万人增长到85.84万人。显然,扩招后我们的生师比一下就由以前的过低变成了生师比过高,生师比过高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在一段时间内,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200人的外语课堂,外语课一般公认以16到17人为佳,三四十人在一个课堂里就已经很凑合了,200人怎么有开口的机会呢,没有开口的机会就谈不上外语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在师资的提高上也存在着问题。历来我们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就是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过去培养新教师主要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进行,一个学生毕业留校当老师,先给老教师当助教,帮着批改作业,听老教师怎样讲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去备课,再然后才是独立去讲课,而且还需要老教师在旁边听。这样一点一点地逐渐由上比较少的课到上比较多的课。但是,现在我发现,相当一些学校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成为了教师,最多进行半周到一周的校纪校规等基本要求的培训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教师他怎么能够教好学生。我们知道教师数从40.7万增长到85.84万人,增加了40多万,但在这个过程中又有着10万左右的老教师退出了现职,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50多万高校教师是教龄不足五六年的教师。在教育界有这么一条公认的惯例:没有五到十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一个合格教师的。这样的话,实事求是地讲,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不够合格的。 同时,我们教师的在岗提高大多是通过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科学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的。在这种生师比很高的情况下,教师难以抽出时间来思考教学问题,进行教育问题研究,这样使得教师今后的发展又遇到了障碍,这个问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够使这些不合格的教师变为合格的教师将会毁掉我们的高等教育。
(四)我们的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变化是在跑步进程中实现的,而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简单的变化问题,而是一定性质上的变化。主要特点就在于它的类型和模式的多样化,现在的学校种类五花八门,有研究型的、研究教学型的、教学研究型的、教学型的以及高专高职等各种各样的类型。对民办本科院校来说,现在我们经常会说培养应用型的本科高技能人才,但是现在只是这些名词提出来了,到底什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恐怕到现在为止,真正能讲清楚的人并不多。同时我们适用于本科生的教材并没有准备好,培养模式也没有确定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五)我们出现了大批的新建院校,在五六年里就新建了1000所高等学校,这些已经占到学校数目的一半,这些学校无论管理水平还是教学水平还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学校不能够和其他老的学校一样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样的话我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没有保证的。
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和评价 :
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和实现社会现代化,80年代以来教育制度改革和教育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教育是发展大于改革,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发展令人瞩目;但在体制的更新和教育价值、教育品质的提升上乏善可陈。
1、政治与教育、学术的关系的变化。社会现代化是一个日益倚重知识权威的过程。对教育、学术而言,需要从阶级斗争、政治至上、官本位的党治文化,转为建立教育的主体地位和学术本位的管理,以及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在制度层面的裹足不前,体制障碍成为影响中国教育和学术发展的严重因素。
2、新的教育方针,从为政治服务转为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个有限的进步,其价值依然是国家功利主义的。但在教育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国家与社会力量的消长都在发生某种变化,教育地方化、多样化的局面开始出现,体制外的教育开始生长。
3、就教育决策而言,政府包揽过多、行政主导的弊病并未解决,国家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并未根本改变,教育管理、教育决策中行政化、长官意志主导的倾向严重(如高校合并、扩招)。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由于公民、其他利益集团缺乏民主参与、表达的渠道,形成“教育利益集团”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共政策的情况(如重点学校制度、保送生制度等)。另一方面,以争取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教育决策,导致许多有违教育规律的行为(如标志性高中等)。
4、在发展主义、经济主义的发展背景下,教育目标以增长和效率为追求,在总量的增长中,出现价值的失衡和扭曲,突出表现为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边缘化;城乡、地区和阶层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突显,教育品质恶化。
5、就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言,超越持续50余年的精英主义路线,基础教育均衡化、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方针已经提出。在学校教育的现实中,仍处于国家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混合和调整的状态。
6、就社会现代化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和学校制度。它意味着建立教育的公共性、全民性、人文性、民主性,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学术本位、学术内行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
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并结合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以资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借鉴。
21世纪,中国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将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无疑对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办学主体多元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高等学校也正在引入市场机制,以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国家、企业与个人都是教育的受益者,依据经济学上的成本分担理论,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国家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分担高等教育的成本。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国家各级政府办学
我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正在由以中央拨款为主改变为中央和地方拨款相结合的形式,并且逐步向以地方政府拨款为主(主要指省级政府)的方式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国政府拨款只能满足高校维持运作开支的50%左右,其余50%的经费要靠高校自己去筹措。但这不能根本上解决公立高校的办学经费,国家各级政府还应该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有位西方国家的校长曾经说过“谁在最不应该节俭的地方节俭,谁就将失去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首先必须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社会力量办学
社会力量办学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办学和个人办学。企业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的核心是人才市场的挑战,对企业来讲,能否拥有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在21世纪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企业投资办学不失为明智的举动。有远见的企业家,尤其是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企业已经投资于高等教育领域。但是,目前社会力量办学还不规范。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并不是容易把握的事,并且需要很多资源(包括资金、场地、校舍、实验设备、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不是仅仅有钱就可以办学的。因此国家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的办学行为。目前已有部分民办院校由于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被宣布停止办学。
二、办学权力自主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着“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原则,全国已有612所高校合并组建为250所,原国务院部委管理的400余所高校多数改为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初步建立起了中央和省两级政府管理的体制,国家各部委原则上不再办学。政府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规划、拨款、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进行宏观管理,确立和落实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地位。相应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办学活力和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断增强。高校办学权力自主化突出地体现在内部财务管理、用人制度、面向社会等三个方面。
(一)高校内部财务管理
随着社会资金进入高等教育领域,高校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因此高校在经费的使用上向国家直接负责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还必须向除国家外的投资主体负责。我国有部分高校已经在尝试建立*骆永进:男,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9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骆永迸: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87现代大学制度,与传统的大学制度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成立学校董事会,负责筹集办学经费,校长向董事会负责。学校办学经费的使用权也由校董事会负责,不必层层上报,这样高校财务管理的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
(二)高校用人制度
高校的用人制度一直在困扰着高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职工,由于长期以来计划体制的影响,高校没有较大的用人自主权。但是目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用人制度的改革,以便建立起有利于发掘和鼓励人才的用人机制。改变过去统得过死的用人制度,允许高校教师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本身的潜力和才能得到更为有效的发挥,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高校创造更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以吸引人才。从整体上来讲,高校用人制度的改革,可以使教师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三)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主要是指高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间接为社会服务,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必须多样化,并且能够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做及时的调整。这就从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办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学习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不但适龄人口即18—22岁的人,需要接受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已经参加工作的成人也需要接受适合其实际需要的、各种各样形式灵活的高等教育。为了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和不同职业的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种短期的在职培训等等。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高等教育逐渐融合
以前由于办学条件的制约,我国的非学历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影响着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向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也将进一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意味着,高等学历教育也将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将会本着“宽进严出”的原则,逐步放宽招生条件;在学习年限上将打破全日制的模式,向全日制和部分时间制结合的方式转变。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并逐步向相互融合方向发展。
(二)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将构筑起我国21世纪终身教育体系2l世纪我国将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终身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将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习者对高等教育的
需求,将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成人实施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不受年龄的限制,并且办学形式比较灵活,因此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继续高等教育的需求,其发展潜力是相当巨大的。成人高等教育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社会对科技型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应用型科技人才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于其对学习对象的年龄限制少,形式灵活,尤其是不要求参加自学考试的学生到校学习,不影响学习者个人的日常工作,给予学习者高度的学习自由,因此从一开始实施自学考试,其发展速度就比较迅速。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时间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要求接受继续高等教育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宏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将进一步走向深入。21世纪高校的管理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方向发展,将由专制管理向民主化管理方向发展。
(一)高校内部管理机制
随着现代管理理论与决策科学的发展及其在高校管理当中的应用,我国高校将进一步由过去的以经验管理为主的方式向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科学管理为主的方式转变。以往的学校教育管理只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过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偏重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方式。譬如说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管理信息系统(Ⅷs)这一万方数据88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年第1期重要的现代管理工具,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高校本身却在为政府和企业开发各种管理信息系统。是高校自身没有意识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吗?应该不是,因为他们在推销其科研成果时,极力向用户宣传其使用价值。那么原因在哪里呢?这就是上面提到的,高校的管理者过多地强调教育领域的特殊性,而没有充分注意和强调教育管理同一般管理的共性。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管理的本质是现代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教育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着重强调教育管理中管理的一面,有意识地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高校的实际管理当中,促使高校管理由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方向转变,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更有效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及其近期和长期的发展目标。
(二)管理民主化
现代大学在学术与具体事务的管理上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尤其是有着学术自由的传统,最早提出并实施学术自由的是德国的冯•洪堡,现代美国高校也基本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大学里面普遍设有教授委员会,其主要任务与使命是对学术方面的事务做决策。现代大学的这一特征,表明了教授在学校事务,尤其是学术事务的管理当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力。这也是现代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深入,教授在高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事务的管理中将拥有更大的决策权力,这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之一。现代大学在管理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在对学生具体事务的管理上,给予学生自己很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力。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包括学生成立各种社团,设立学生管理机构),大学只是在宏观上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在这一方面,我国地方高校也在积极行动。具体就是让学生自己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的管理过程,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社团,成立学生会,管理具体的日常学生事务。学校设有主管学生工作的机构,负责审批学生社团,指导学生会的管理工作,但仅限于在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从这两个方面来看,我国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正在向科学化、民主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我国高校管理仍将向这一方向发展。
五、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网络化更是发展神速。仅以美国为例,据统计到1998年,在美国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远程教育的高校占总数的60%左右,比三年前增长了3倍,其余学校也将在3年内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学习得到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顺应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经批准31所高校进行网络教育的试点,其中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试点高校开展远程教育的政策,获得开展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可以进行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向修满学分的学生发放学历和学位证书。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国目前网上学生已达18万人。网络的优势在于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利用现代资讯技术和现代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网络与教学直接连接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可以自由选择上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这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网上高等教育的开展,将会有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内已有400余所大专院校建立了校园网,但离真正的远程教育和网络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即便是已经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高校也基本上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的基于电视广播的远程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网上传输的课件基本上是纯文本式或者是可以传输声音、图像和文本的多媒体课件,还没有实现远程实时、互动式教学。这就限制了网上教学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能和教师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要使远程网络教育更好地发展,并体现其突出的优势,必须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并且开发出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软件;进一步完善远程网络教育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促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向着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为更多的公民提供高质量的远程网络教育。
六、大众化、普及化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三个阶段,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大众化,正向普及化阶段发展。当前我国也在积极地推行高校扩招政策,正在向大众化的方向奋斗。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就在人们关于高校扩招是否合理的议论当中,我国高校近年普遍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0.5%,万方数据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892000年已超过11%。根据乐观的估计我国原定2010年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以现在的发展速度有可能提前实现。暂且不论高校扩招有利于拉动内需,以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单从高校扩招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即从受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出发,高校扩招,对逐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2l世纪的目标——高等教育普及化
随着在2l世纪初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得到实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可以说高等教育普及化是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任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数量发展与质量提高两者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我们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处理好这一矛盾,应是所有关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士着重考虑的问题。
七、国际化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有各种说法,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为了本文论述的方便,在这里将其内涵归结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大学教育面向世界,以具体多样的高等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为核心,改造高等教育及其管理模式,进而达到提高本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活动。是将国际的多文化的因素综合到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中的一个过程,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是有利于各国利用国外资源,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从1978年开始积极推行高等教育国际化,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跨国交流与合作办学的范围在迅速扩大,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国内各个大学都很重视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知名大学更是重视这一点。北京大学自从1998年百年校庆后,掀起了新一轮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热潮。目前,北京大学已经和遍及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的174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清华大学近年来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所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在扩大与国际教育、学术机构交流的同时,清华大学与海外企业界也保持了良好的互利合作关系,企业合作委员会海外部成员已达28家,增强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促进了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除了知名大学的国际化行动之外,国内其它地方大学也在积极地推进自己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高校的国际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
(二)入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
目前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中国进行双边市场准入谈判的三十七个世贸组织成员中,已有三十六个同中国结束谈判,只剩下墨西哥还没有同中国签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重点已经由双边谈判转入多边谈判,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等多边法律文件的起草工作。如果后续谈判顺利的话,我国将在21世纪初叶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世将会使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如何在对外经济贸易中维护中国的利益,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都从客观上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型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将进一步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开放式大学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将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E. 中国国学院的主要成员

根据我院事业发展需要,特面向海内外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名流担任我院特聘名誉顾问及顾问等。
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为我院教授、客座研究员。另外还向社会招聘兼职研究员、副研究员等。
以上各类人员名单发布如下: 丁光训 全国政协副主席、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
叶选平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孙家正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丁衡高 国防科工委原主任、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士
向守志 南京军区原司令员
韩培信 江苏省委原书记
梁步庭 山东省委原书记
刘忠德 中国文化部原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
高占祥 国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
张连珍 江苏省政协主席
韩喜凯 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
吴良镛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中科院士
张存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原主任、中科院士
虞兆中 台湾大学原校长、著名教育家
王赓武 香港大学原校长、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
南怀瑾 台湾著名国学大师
董光壁 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汝信 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
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学教授
邢贲思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实》杂志原总编
王治国 全国工商联副会长、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理事长
朱高正 国际易联副会长、台湾欧洲文教基金会会长
杜维明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新儒家学者
吴爱莲 国际易联顾问、澳大利亚易玄信息生命科学研究会主席
苏新銮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王予 世界华商联合总会秘书长
贺兴桐 世界华商联合会总会长、世界宗教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
张岂之 西北大学原校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项 平 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司元忠 南京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南京人口大学原校长
周加才 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兼省宗教事务管理局局长
姜建中 南京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张中华 南京军区将军
张同斌 国家交通部江苏海事局局长
张际春 国防大学将军
盛昭瀚 东南大学原副校长、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院长
冯致光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
董健 南京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
丁莹如 南京大学教授、匡亚明先生夫人
王斌泰 江苏省教育厅原厅长
温希凡 天津南开大学原党委书记
王恒 南京金鹰国际集团董事长、美国加州苏浙沪同乡会会长
李惠国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丘亮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协研究员
曹凤泉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
孙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易联秘书长
刘华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主任
徐宁 南京市物价局局长
毛卫华 南京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马和欣 南京市工商局局长
赵忠令 南京工程大学原党委书记
许敖敖 澳门科技大学校长
龙安定 浙江省原政协主席
罗一民 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兼省委统战部部长
刘金美 福建省原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
王助安 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副局长
张国敏 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副主任
张继禹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
陈光 山东省省长助理
孙永春 贵州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
沈先启 贵州省毕节市委书记
李宏鸣 安徽省黄山市原市长、宿州市委书记
辛冠洁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儒联原副理事长
任法融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吴炳志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
弓克 吉林孔子学院院长、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
马灿荣 中国外交部原部长助理、中国驻德国大使
沈善洪 杭州大学原校长
张瑞敏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张近东 江苏苏宁集团董事长
薛乐群 江苏中江集团董事长
祝义才 江苏雨润集团董事长
刘积仁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邹宏基 台湾新亚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总裁
崔波 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原书记处书记
耿乃凡 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局长
王惠荣 江苏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总裁
黄宏亮 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总裁
姜喜运 烟台恒丰银行董事长
朱建进 烟台裕丰实业集团董事长
金毅 招商银行南京分行行长
胡庆华 民生银行南京分行行长
孙泳伦 无锡天仁集团董事长
院务委员会为本院最高领导、权利、决策机构。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特聘请海内外有关人员组成。组成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石连同 中国国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创始人、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常务所长、南京大学校友总会原总秘书长
阎韬 中国国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原主任
卢央 中国国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原天文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司元忠 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南京人口大学校长
周加才 江苏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兼省宗教局局长
张同斌 国家交通部江苏海事局局长
张中华 南京军区将军
余敦康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导、北京大学教授
丘亮辉 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曹凤泉 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
颜石安 南京大学博导、教授
赖永海 南京大学博导、教授
杨向群 国家发改委司长
韩爱兴 国家住房建设部司长
杨伯强 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长
毛卫华 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工商联党委书记
高以俭 江苏省文联原副主席、江苏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薛乐群 江苏中江国际集团董事长
刘长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小梅 江苏省演艺集团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
姜喜运 烟台恒丰银行董事长
刘康 山东省泰安市政府秘书长
郑武樾 泰国正大集团资深执行副总裁
杨世华 江苏道教协会会长、茅山道院住持
吴炳志 澳门道教协会会长
隆相 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南京栖霞山寺方丈
沈长明 江苏天一集团董事长、南京广夏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杨宗义 江苏福中信息集团董事长
朱建进 烟台裕丰实业集团董事长
刘茂富 江苏镇江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马士俊 江苏明城集团董事长
辛长宝 常州宝盛集团董事长
顾小荣 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
姚兵 南京大学产业集团副总裁
程朝晖 香港美容学院院长
孙玉 南京金陵饭店党委书记

院长:石连同
副院长:阎韬 卢央
秘书长1人(待定)
副秘书长3—5人(待定) 阎韬 卢央 余敦康 唐明邦 周继旨 洪家义
石连同 颜石安 赖永海 刘长林 刘大钧 张其成
丘亮辉 刘蔚华 吉文辉 曾仕强 周齐 管 峻
丁莹如 楼宇烈 钱逊
(以上名单职务、职称见前已标注)
周加才 曹传仁 毛卫华 高以俭 石连同 石小梅
张月军(南京理工大学就业办主任) 刘康 刘茂富 朱建进
薛乐群 马士俊 杨宗义 杨世华 沈成明 刘学忠
彭慧(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副校长) 张晓平(山东济宁市中区人大主任)
孔德墉(香港) 崔百强 郑武彬(台湾) 顾小荣
匡榕榕(美国保险业驻中国首席代表) 程朝晖 孙玉 周继旨南京大学教授阎韬南京大学教授
卢央南京大学教授洪家义南京大学教授
吴新雷南京大学教授石连同南京大学教授
朱剑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南京大学教授
赖永海南京大学教授陈谦平南京大学教授
辛冠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洪修平南京大学教授
张连珍江苏省政协主席余敦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
高占祥中华文化促进会会长张岂之清华大学教授
唐明邦武汉大学教授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钱逊清华大学教授刘大钧山东大学教授
朱维铮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孙长江原《中国科技报》主编沈善洪浙江大学教授、原杭州大学校长
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黄为一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刘长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吕绍纲吉林大学教授陈乃蔚复旦大学教授
吉文辉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阮荣春上海大学教授
齐儆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惠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刘蔚华山东省社联主席、教授张其成中国中医药大学教授
张志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
丘亮辉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会长杜维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许敖敖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唐庆铭新加坡道家学术研究会会长
成中英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校长陈鼓应台湾大学教授
唐亦男台湾大学教授于希贤北京大学教授
吴星莹马来西亚道家学术研究会会长尉天池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白乐桑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施寒微德国哥延根大学教授
孙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雪天津大学教授
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赓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教授
山田利明日本东洋大学副校长曾仕强台湾智慧大学校长、教授
赵荣澄台湾大学教授亢亮天津大学教授
丁冠之山东大学《文史哲》教授钱志新江苏省发改委原主任、南大教授
赵骏河韩国儒学研究专家石川忠久日本儒学研究专家
苏新鋈新加坡儒学研究专家顾彬德国儒学研究专家
汪忠长美国美西易经学会理事长邹宏基台湾光武科学技术学院院长
傅淑芳山东《老年杂志》原社长郭次仪香港“百草堂”董事长
汤恩佳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博士姚伟彬澳门儒学研究专家
孔德墉香港世界孔氏续谱协会会长程艾兰法国儒学研究专家
吕武吉澳大利亚儒学研究专家陈启生马来西亚孔子研究会秘书长
郑彝元泰国儒学研究专家斐文波越南儒学研究专家
郑武樾正大集团资深总裁陈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
徐宁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乃凡江苏省广电厅厅长
喻继高江苏省国画院管峻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
郭贻贤印度尼西亚儒学研究专家高以俭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会长
曹凤泉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杨丽丽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
任法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王策《环境易术》杂志主编
张继禹中国道教协会常务副会长韩爱兴国家建设部科技司长
杨向群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
石小梅江苏演艺集团昆剧表演艺术家孔爱萍江苏演艺集团昆剧表演艺术家
杨世华茅山道院住持、江苏道教协会会长邵伟华广东易学专家
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顾问霍斐然四川易学专家
李仕澄东南大学教授王远林广西桂林陆军学院教授
释宽容安徽天柱山三祖寺方丈莲花江苏省南京鸡鸣寺方丈
妙湛福建省厦门市南普陀寺方丈心平句容宝华山隆昌寺方丈
释永信河南少林寺方丈戒忍浙江普陀寺全山方丈
隆相南京栖霞寺方丈传义南京毗卢寺方丈
曹传仁江苏省纪委原副书记级张树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
杨伯强南京市委督察局局长沈长明南京广夏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
邓千建设部《中华建筑报》社长刘学忠江苏中泰集团董事局主席
杨宗义江苏福中信息产业集团董事长洪万康台湾大润发超市有限公司副总裁
马士俊南京明城集团董事长匡榕榕美国保险业驻中国首席代表
蒋义海江苏省文联一级画师李秋宝南京火车站原副站长
韩景增南京军区通讯总站原政委詹永清安徽黄山旅游集团总经理
陈大文南京金盛集团副总裁傅斌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员
毛利人江苏出版集团凤凰台饭店总经理王振义南京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
李娓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黄正明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杨小琳香港知名歌手张月军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续文利香港中旅投资集团公司黄贤安江苏南京画家
慧闻湖南省汨罗佛果寺崔百强华润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发展总监
谛如南京栖霞寺杨淑琴江苏省中医院口腔科主任
宝世宜北京文化名人俱乐部秘书长温勇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曾建平江苏广播电视台新闻部江雅琦香港宋庆龄金钥匙培训基金会会长
胡正良南京海关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王锴香港开益出版社社长
阮国安马来西亚吉隆坡易经学院院长邢东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黄淦波广东东莞市观音山集团董事长刘金斌江苏省南京市
张清渊台湾“五术”总会名誉会长张树淮江苏淮安市
马文章河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张兴利江苏省经协委原总经理
陈全仁西安新加坡益禾保健有限公司总裁陈广德江苏新沂市政府协副主席
傅亚超海南省海口市刘开文贵州省贵阳市
赵岩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院副教授施炳煌上海市
彭松桦新加坡程中山东省巨野
邓海一北京市许兵(永昌)南京宝华山隆昌寺
茅懿鑫泰国一统公司 张代祥山东省济南
骆家清江苏南京 卞长华江苏省南京
韩元茗北京张开新福建莆田
刘东雳海南海口张正亚江苏省淮安
张瀚之海南海口金竺雨南京书法协会
陈国华浙江温州黎沛泓江苏省南京
张一指甘肃省兰州市 范文举河南省国学促进会
张西川北京沈峰江苏省昆山市
黄恒堉台湾荣柱台湾
郭仁德福建厦门市
孔强卫南京孔子后裔联合会
余扬元南京
金守平云南省楚雄州

F.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2010年国家级教学团队的通知的团队名单

序号 团队名称 带头人 所在学校 1 宪法与行政法教学团队 姜明安 北京大学 2 生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管又飞 北京大学 3 口腔医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郭传瑸 北京大学 4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陶 澍 北京大学 5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团队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 6 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伊志宏 中国人民大学 7 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团队 郑杭生/洪大用 中国人民大学 8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孙宏斌 清华大学 9 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华成英 清华大学 10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教学团队 朱颖心 清华大学 11 工程材料及其加工教学团队 黄天佑 清华大学 12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卢 苇 北京交通大学 13 交通运输类专业平台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 浩 北京交通大学 14 材料学教学团队 强文江 北京科技大学 15 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士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6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团队 纪越峰 北京邮电大学 17 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团队 乌云娜 华北电力大学 18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谭天伟 北京化工大学 19 昆虫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彩万志 中国农业大学 20 预防兽医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杨汉春 中国农业大学 21 森林经营管理教学团队 彭道黎 北京林业大学 22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 郑彩霞 北京林业大学 2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王新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4 外国教育史教学团队 张斌贤 北京师范大学 25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欧阳津 北京师范大学 26 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郭 鹏 北京语言大学 27 财政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俊生 中央财经大学 28 法律史教学团队 朱 勇 中国政法大学 29 运动心理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力为 北京体育大学 30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团队 韩 力 北京理工大学 31 飞行器动力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陶 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2 高等数学教学团队 许晓革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33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 侯义斌 北京工业大学 34 神经病学教学团队 贾建平 首都医科大学 35 儿科学教学团队 李仲智 首都医科大学 36 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何书元 首都师范大学 37 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张连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8 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团队 高晓虹 中国传媒大学 39 美术学专业教学团队 尹吉男 中央美术学院 40 外交外事翻译教学团队 范守义 外交学院 41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团队 刘 梦 中华女子学院 4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艺工结合教学团队 刘元风 北京服装学院 43 多媒体艺术教学团队 李一凡 北京印刷学院 44 日语翻译方向课程教学团队 邱 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45 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 张维良 中国音乐学院 46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团队 高 镀 北京舞蹈学院 47 通信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刘业辉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8 化学实验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吴世华 南开大学 49 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鞠美庭 南开大学 50 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张金利 天津大学 51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王 瑞 天津工业大学 52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赵 征 天津科技大学 53 药理学教学团队 娄建石 天津医科大学 54 基础日语课程教学团队 修 刚 天津外国语学院 55 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团队 姚家新 天津体育学院 56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傅连仲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57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薛 威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58 自动化工程教学团队 孙鹤旭 河北工业大学 59 材料学教学团队 杨庆祥/崔占全 燕山大学 60 冶金工程教学团队 张玉柱 河北理工大学 61 大学英语新模式教学团队 张 森 河北科技大学 62 作物学“三结合”教学团队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 63 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 段相林 河北师范大学 64 思想道德与法制教育教学团队 王 莹 河北经贸大学 65 土木工程专业地下工程教学团队 朱永全 石家庄铁道学院 66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王世震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67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侯维芝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68 物理化学教学团队 武海顺 山西师范大学 69 蒙古族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孟克吉雅 内蒙古大学 70 世界史教学团队 姜桂石 内蒙古民族大学 71 蒙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布仁达来 内蒙古医学院 7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志义 大连理工大学 73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魏晓文 大连理工大学 7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左 良 东北大学 75 软件开发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朱志良 东北大学 76 船艺教学团队 刘正江 大连海事大学 77 工程管理教学团队 刘亚臣 沈阳建筑大学 78 临床检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尚 红 中国医科大学 79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团队 杨丽珠 辽宁师范大学 80 证券投资学教学团队 邢天才 东北财经大学 81 园艺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蒋锦标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82 Java系列课程组教学团队 温 涛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83 生物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滕利荣 吉林大学 84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徐家宁 吉林大学 85 仪器专业系列课程与创新实践教学团队 林 君 吉林大学 86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团队 潘保芝 吉林大学 8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教学团队 史宁中 东北师范大学 88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姜会林 长春理工大学 89 植物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李 玉 吉林农业大学 90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 郭黎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 91 行政管理核心课程精品化建设教学团队 何 颖 黑龙江大学 92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刘敬圻 黑龙江大学 93 外科学教学团队 姜洪池 哈尔滨医科大学 94 社会医学教学团队 吴群红 哈尔滨医科大学 95 中药鉴定学教学团队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96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隋丽娟 哈尔滨师范大学 97 油气田开发工程教学团队 刘永建 大庆石油学院 98 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团队 付家才 黑龙江科技学院 99 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团队 杜广平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100 预防医学骨干课程教学团队 姜庆五 复旦大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顾钰民 复旦大学 102 宝石学教学团队 廖宗廷 同济大学 103 力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 104 工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江志斌 上海交通大学 105 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 张志愿 上海交通大学 106 管理信息系统课群教学团队 陈智高 华东理工大学 107 轻化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何瑾馨 东华大学 108 自然地理教学团队 郑祥民 华东师范大学 109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团队 张春柏 华东师范大学 110 基础法语教学团队 曹德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111 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 何玉长 上海财经大学 112 经济法学本科教学团队 顾功耘 华东政法大学 113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与维护专业教学团队 徐小萍 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 114 图文处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姚海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115 交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王肇定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116 社会学专业教学团队 周晓虹 南京大学 117 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 张剑荣 南京大学 118 软件工程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骆 斌 南京大学 119 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胡仁杰 东南大学 120 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黄晓明 东南大学 121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宋爱国 东南大学 122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屠世浩 中国矿业大学 123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过伟敏 江南大学 124 生态学教学团队 胡 锋 南京农业大学 125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高向东 中国药科大学 126 工业设计教学团队 李亚军 南京理工大学 127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王成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8 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教学团队 刘思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9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晏世雷 苏州大学 130 水泵及水泵站教学团队 刘 超 扬州大学 131 电气类专业主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孙玉坤 江苏大学 132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周作民 南京医科大学 133 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 汪 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134 理论法学(课程群)教学团队 夏锦文 南京师范大学 135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 周建忠 南通大学 13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顾晓松 南通大学 137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 徐汉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38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亚峰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13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戴 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140 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 李 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41 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教学团队 潘晓弘 浙江大学 142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韦 巍 浙江大学 143 生理科学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来茂德/夏强 浙江大学 144 临床医学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沈其君 宁波大学 145 自动化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姜周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46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高 玉 浙江师范大学 147 统计学专业教学团队 李金昌 浙江工商大学 148 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 张立钦 浙江林学院 149 财政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钟晓敏 浙江财经学院 150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周国忠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151 鞋类专业教学团队 施 凯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152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 谢国珍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53 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刘业政 合肥工业大学 154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赵 韩 合肥工业大学 155 天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向守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课程教学团队 缪柏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7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团队 杜先能 安徽大学 158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刘泽功 安徽理工大学 159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程备久 安徽农业大学 160 分析化学教学团队 王 伦 安徽师范大学 161 土木建筑工程材料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孙道胜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162 中药学专业教学团队 彭代银 安徽中医学院 163 海洋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曹文清 厦门大学 16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 郑传芳 福建农林大学 165 轮机工程学科教学团队 杨国豪 集美大学 16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黄志高 福建师范大学 167 中医诊断学教学团队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 168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朱世泽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69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柯黎明 南昌航空大学 170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张艳国 江西师范大学 171 信息系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徐升华 江西财经大学 17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魏寒柏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173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徐向艺 山东大学 174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于良春 山东大学 175 金融学专业教学团队 胡金焱 山东大学 176 海洋化学课程教学团队 杨桂朋 中国海洋大学 177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管志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78 工程图学类课程教学团队 王兰美 山东理工大学 179 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团队 李剑萍 聊城大学 18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张宪省 山东农业大学 181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 戚万学 山东师范大学 182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团队 俞祖华 鲁东大学 183 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教学团队 李 舫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184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徐 红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185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孙志春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186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高爱国 淄博职业学院 187 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 魏新利 郑州大学 188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秦耀辰 河南大学 18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学团队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190 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高建良 河南理工大学 191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原 方 河南工业大学 192 作物学教学团队 李潮海 河南农业大学 193 有机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渠桂荣 河南师范大学 194 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 边传周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195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杰/周建郑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196 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程功臻 武汉大学 197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耀林 武汉大学 198 新闻学专业教学团队 罗以澄 武汉大学 199 社会保障学教学团队 赵 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 基础物理课程教学团队 熊永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 电机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陈乔夫 华中科技大学 202 生物技术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余龙江 华中科技大学 203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陈汗青 武汉理工大学 204 矿物岩石学教学团队 马昌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5 地下水与环境教学团队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6 生态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曹凑贵 华中农业大学 207 土壤学教学团队 黄巧云 华中农业大学 20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朱长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9 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余厚全 长江大学 210 电气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咸善 三峡大学 2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跨学科教学团队 李亚伟 武汉科技大学 212 制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张 珩 武汉工程大学 213 纺织材料与加工教学团队 徐卫林 武汉科技学院 214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姚 强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215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陈 彬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216 矿物加工工程教学团队 邱冠周 中南大学 217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 谢 赤 湖南大学 218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曾光明 湖南大学 219 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群教学团队 田银华 湖南科技大学 220 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晋湘 吉首大学 221 包装自动化专业方向教学团队 张昌凡 湖南工业大学 222 作物学科主干课程教学团队 官春云 湖南农业大学 223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姚守拙 湖南师范大学 224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杨利军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25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教学团队 桑 兵 中山大学 226 行政管理教学团队 马 骏 中山大学 227 外科学教学团队 梁力建 中山大学 22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韦 岗 华南理工大学 229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黄 平 华南理工大学 230 会计学教学团队 宋献中 暨南大学 231 中医妇科学教学团队 罗颂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3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 233 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杨文轩 华南师范大学 234 英语口译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仲伟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35 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周福霖 广州大学 236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赵 杰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237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 张来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238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张基宏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39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韦 化 广西大学 240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团队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 241 民族学教学团队 周建新 广西民族大学 242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团队 彭朝晖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43 民法学教学团队 王崇敏 海南大学 244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曾孝平 重庆大学 245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黄蓉生 西南大学 246 逻辑学教学团队 何向东 西南大学 247 计算机软件教学部教学团队 王国胤 重庆邮电大学 248 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贺建民 重庆理工大学 249 刑事诉讼法教学团队 孙长永 西南政法大学 250 网络与信息安全创新教学团队 龚小勇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51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团队 李天和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52 药剂学教学团队 张志荣 四川大学 253 几何与代数教学团队 彭联刚 四川大学 254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 沈火明 西南交通大学 255 交通工程教学团队 罗 霞 西南交通大学 256 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傅 彦 电子科技大学 257 会计学教学团队 蔡 春 西南财经大学 258 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 殷孟波 西南财经大学 259 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霍冀川 西南科技大学 260 作物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 黄玉碧 四川农业大学 261 方剂学教学团队 邓中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王安平 西华师范大学 263 大气探测技术教学团队 何建新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64 审讯学教学团队 陈 真 四川警察学院 265 西餐工艺专业教学团队 梁爱华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266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曹凤/邱士安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 267 机械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何 林 贵州大学 268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游泰杰 贵州师范大学 269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田卫民 云南大学 270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迟毅林 昆明理工大学 27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学团队 吴伯志/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 27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团队 刘坚/饶远 云南师范大学 273 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夏昌祥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团队 杨维周 西藏民族学院 275 计算机网络与体系结构教学团队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 276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孙林岩 西安交通大学 277 药理学教学团队 臧伟进 西安交通大学 278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刘建朝 长安大学 279 信息安全专业教学团队 李 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80 植物病理学教学团队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1 森林培育学教学团队 赵 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82 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 田振军 陕西师范大学 283 电子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段哲民 西北工业大学 284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赵雪爱 西北工业大学 285 政治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白永秀 西北大学 286 水力学课程教学团队 周孝德 西安理工大学 287 水环境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王晓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88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李建平 西安工业大学 289 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 户思社 西安外国语大学 290 皮革工程教学团队 马建中 陕西科技大学 29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田锋社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92 大气科学专业教学团队 王式功 兰州大学 293 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团队 朱彦鹏 兰州理工大学 294 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 田 澍 西北师范大学 295 藏医药学教学团队 李先加 青海大学 296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团队 刘万毅 宁夏大学 297 临床前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团队 张建中 宁夏医科大学 298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 阿尔斯兰·阿不都拉 新疆大学 299 养牛技术课程教学团队 丑武江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300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团队 危常州 石河子大学 301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团队 徐 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2 信号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罗鹏飞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03 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王家耀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304 医院管理课程教学团队 张鹭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5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团队 景在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306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团队 李云庆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7 实验诊断学教学团队 郝晓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308 外科学教学团队 窦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热点内容
黑龙江考研有什么大学 发布:2024-11-30 03:40:49 浏览:381
2016年南京大学考研 发布:2024-11-30 03:38:15 浏览:57
东南大学金融研究生怎么样 发布:2024-11-30 03:37:07 浏览:62
四川省通俗专业的大学 发布:2024-11-30 03:37:07 浏览:101
拾荒上大学 发布:2024-11-30 03:35:26 浏览:625
大学教授挂职 发布:2024-11-30 03:33:04 浏览:11
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发布:2024-11-30 03:31:36 浏览:573
大学里有化妆专业吗 发布:2024-11-30 03:27:49 浏览:4
大学生放假时间表2017 发布:2024-11-30 03:14:33 浏览:317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招聘 发布:2024-11-30 03:06:26 浏览: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