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究生导师联系方式
A. 同济大学博导名单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导师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C:蔡克峰、陈波、陈庆
D:杜建忠
F:范震、冯艾寒、傅婧
G:高玉魁、郭晓潞
H:何国球、胡勇、胡正飞、黄佳、黄云辉
J:蒋正武、金明
L:李好新、李建波、李洒、李文、李文婷、林健、刘睿、刘斯凤、陆伟、罗巍
M:马吉伟
P:裴艳中、浦鸿汀
Q:邱军、曲寿江
R:任杰
S:孙振平
W:万德成、王茹、王正洲、魏先顺、吴凯
X:项红萍、徐晶、徐玲琳、许维、许晓斌
Y:杨全兵、杨同青、杨正宏、杨正龙、姚爱华、姚曼文、姚武、姚熹、叶松、袁春雪、袁华、袁俊杰、袁伟忠
Z:翟继卫、张弛、张东、张国防、张任远、周春才、朱云卿、祖国庆
B. 我想保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的研究生,该如何联系导师是打电话好还是发邮件比较好具体该说一些什么内容呢
哈哈~
我去年也有保外名额,也联系了同济的老师。说不定可以帮你一下
联系导师的话我觉得先给老师发个邮件比较好,看看老师是否招收校外的学生,因为有的老师在本校已经定了学生了
然后看看哪位老师你比较感兴趣,然后研究一下他的研究方向,最好看看他的论文
邮件中当然是尽量夸自己了~如果成绩不错就把成绩写上,自己在本科期间做过的科研项目也写上去,参加的各种比赛,比如结构设计联赛之类的,还有就是英语成绩了,如果四六级成绩很好,就要写上去。
最好找本校的老师给你推荐一下,比如学校有的老师认识同济的某位老师,就可以在邮件中写是本校的这位老师推荐的,老师推荐很重要的。
另外,如果有时间得话去同济那边找老师面谈一下,效果会更好!
具体的我现在想不出什么了,如果今年保研的话最好赶紧行动了~~~我们学校大三的学生保校外的有的已近联系好了~~~基本定下来了
还有,就是同济大学保研也要考试的,所以在联系的同时记得准备笔试和面试。不知道你保什么方向,去同济大学的网站上应该有往年的考试科目,每年都差不多的。
哦,对了,最好问问你们学校往年保到那个学校的师兄师姐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建议没有,同济是很看学生的本科学校的。 暂时想不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再继续追问我好了~~~
C. 李永光同济大学硕士生导师 李永光
李永光博士,1957年7月出生于中国,现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他拥有热能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于1995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得。1995年至1997年,他在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学术生涯中,李永光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多项上海市科委、教委、华东电力集团公司以及企业的科研项目,共计10余项。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其中包括70余篇论文,其中20余篇被国际知名数据库SCI、EI和ISTP收录。他还是1部学术专著的作者,并申请了10多项专利,其中2项为发明专利,另外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
李永光教授的学术贡献得到了业界的认可,他荣获了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还荣获了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是上海市第四期曙光学者。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屡获佳绩,他曾指导本科生获得该竞赛的奖项(连续两届)。
在教学方面,李永光教授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和函授生开设了多门课程,包括流体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边界层理论与数值计算、流体与传热的数值计算、锅炉原理、多相流测试方法、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叶轮机械及其动力学、锅炉测试技术和热动专业英语等,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
D. 刘继同济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刘继,男,同济大学车辆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
科研方向聚焦于检测技术及故障诊断,专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自动化状态检测、故障诊断、状态评价与决策。研究内容涉及检测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数字图像处理、自动控制理论、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快速运算技术、C语言编程、数字电路、无损检测、传感器技术及工业网络技术等核心理论与技术。其研究工作重心在于对轨道交通车辆状态的动态检测、诊断与评价。
在检测技术领域,刘继副教授深入研究了自动化状态检测的理论与方法,旨在通过高效、精准的检测手段,实现对轨道交通车辆状态的实时监控与评估。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号进行分析与解读,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与问题。模式识别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则使得系统能够对车辆的外观、内部结构等多维度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自动控制理论与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结合,为轨道交通车辆状态的动态检测与诊断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通过构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对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与动态调整,确保车辆安全、高效地运行。快速运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并准确分析大量实时数据,为故障诊断与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在编程与数字电路方面,刘继副教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C语言编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更加灵活、高效。通过熟练掌握数字电路设计,确保了系统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实现自动化检测与控制提供了硬件保障。
无损检测技术的引入,使得刘继副教授的研究能够从微观层面深入剖析车辆部件的状态,有效避免了传统检测方法可能带来的损伤。传感器技术的应用,确保了系统能够准确、实时地收集车辆运行数据,为故障诊断与决策提供关键信息。工业网络技术的集成,则实现了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整体运行效率。
综上所述,刘继副教授的科研工作围绕检测技术及故障诊断这一核心方向,通过深度整合多种理论与技术,实现了对轨道交通车辆状态的动态检测、诊断与评价。其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车辆工程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推动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