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丛日云教授
❶ 丛日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丛日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设了一门“西方文明通论”的通识课程,讲解西方文明的演进与特征,当然也少不了比照中国的历史进程。
对低年级的本科生们来讲,听他的课“受启发”和“毁三观”大概是同一个心理过程,有学生觉得“耳目一新”,有学生“脆弱的民族感情受了伤害”,有的还向学校打小报告。
“比如英法两个强盗烧了圆明园,之前清政府跟英法联军谈判破裂后,把英法代表团的39个人,包括记者、家眷抓到了北京,施以虐待或酷刑,其中20个人被弄死了,活下来的人身上长满蛆,有的疯掉了。这个情节绝大多数学生不知道。”
丛日云希望学生了解完整的历史,在史实准确的条件下判断和思考。“当然,英法侵略中国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有虐囚的事,仍然会痛恨英法,但至少能降点儿温。”只是,有的学生听不进去。“他的常识被颠覆,在感情上接受不了,何况还有许多理由支撑着原有的判断。”
丛日云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将近30年,在八九十年代,他的授课也使一些学生难以接受,那时学生的障碍是意识形态,但近些年,民族主义情感成了学生认识西方文明的一道坎。
“我希望学生们接受一种健康的爱国主义,”丛日云说,“爱国是人类之爱的一种,应该将其安顿在爱他人、爱社区、爱民族、爱国家、爱人类乃至爱地球的序列当中。”“要爱国,但不能以对别人的盲目仇恨来表现。”
丛日云出身于辽宁凌源偏僻的乡村,小学四年级时学校就因为“文革”停课,他理解学生们思想上的困惑和困境。丛日云高中毕业后到大队里当了会计,被领导派到红极一时的大寨参观,他发现处处都是“被打扮的痕迹”。解放军不仅帮助修建水利工程,甚至用高射炮为他们驱雹;而大寨农民都像四类分子(“地富反坏”)一样,低眉顺眼,遇到参观者就惊慌地回避,眼神不与你交流,也不与陌生人说话。
但那时丛日云发现问题靠的是直觉和经验。“我的精神世界最初是由那个年代的宣传教育所塑造的,想跳出那个框架思考问题,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思想资源,但在那种完全封闭的条件下,获得多元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原因,丛日云多年来致力于通识教育,他主持的“西方文明通论”是全校每年两千多名本科生的必修课,在他看来,“通识教育能够打开信息流通的渠道,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并接受现代文明价值的熏陶。”
在2013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丛日云发表了一篇《人生多歧路,你将如何选择》的演讲,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在演讲中他告诫毕业生们:“你们未来可能面对着社会的变革,你将如何选择?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你是不是一个明白人? 如果中国再来一次义和团或红卫兵运动,你能不能清醒地说不? 我希望,你们在大潮袭来时,选择站在理性一边,站在文明一边……”
❷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徐大同编著图书
总主编简介
徐大同, 中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曾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华侨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府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常委理事、副会长、顾问,天津市社联副主席、天津市政治学会长、法学会副会长。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想史(五卷本)》、《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中西政治思想史》;著有多篇专业论文。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古希腊、罗马
主编简介
王乐理,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天津师范大学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文化理论。个人专著为《政治文化导论》。参与编写《西方政治思想史》、《现代西方政治思想》等。就政治科学的发展特征、政治文化研究对象的转换、当代中国青年的个体意识流变等题目发表论文若干。
内容简介
本卷的内容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76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西波、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波利比阿,潘尼提乌、波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塞内卡、爱比克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
古希腊罗马时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特别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政治观、观察政治的独特视角,以及解释政治的基本立足点;.从神命政治观、自然政治观、人本政治观到伦理政治观,是一条大致的线索;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人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标志着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发展到了巅峰。希腊化时期,政治思想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是出现了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对立。古罗马的思想家们延续了前人的思维模式,也创生了自己的共和主义思想,政治思想最终走向神事和人事的二元化。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编古希腊时期政治思想
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城邦制度与古希腊社会、文化特片
第二节古希腊早期史诗中的政治观念
第三节古希腊历史传记中的政治观念
第四节自然哲学中蕴藏的政治观念
第二章智者与德谟克里特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普罗泰戈拉
第二节安提丰
第三节其他智者
第四节德谟克里特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苏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苏格拉底其人
第二节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
第三节苏格拉底之死
第二编城邦制度衰落时期古典政治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四章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执著追求者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正义论
第三节城邦论
第四节政体论
第五节治国论
第六节政治家论
第七节法治国家论
第八节学说的历史命运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城邦制度的全面观察者与系统阐释者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
第二节城邦的目的
第三节城邦理论
第四节政体理论
第五节政体变革
第六节理想城邦
第七节学说的历史命运
第三编希腊化时期与古代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希腊化时期政治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七章世界历史观照下的国家
第八章希腊学说的罗马化:西塞罗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帝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参考书目
人名及地名英汉对照
专有名词
后记 中世纪
主编简介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等。先后主持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主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资金项目”:“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其博士论文《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内容简介
本卷对西方中世纪(5—15世纪)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重点介绍了教父和奥古斯丁、格拉修斯、罗马法学家和布拉克顿、索尔兹伯里的约翰、阿奎那、埃吉狄厄斯、巴黎的约翰、但丁、萨索菲那多的巴托鲁斯、布鲁尼、马西略、奥康的威廉、库萨的尼古拉、福特斯库等人的政治思想。
历经千年的中世纪政治思想是近代政治思想的直接源头,它包括从罗马帝国时代到中世纪末期的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罗马法学家的政治思想,早期日耳曼人的民主法治观念,中世纪中后期的封建主义契约思想和政思想,中世纪晚期民族国家思想的萌芽和新兴的城市市民政治思想等。政治思想的中心问题是政教关系,表现为教权派与王权派的斗争。基督教的二元主义政治观和日耳曼人的民主法治思想是两条主线。书中将政治思想的发展融入中世纪的经济、政治、宗教、政教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变革进程中进行考察,既有对著名政治哲学家宏大理论体系的评介,也包含对广泛渗透于宗教信仰和宗教生活、政治制度和政治斗争、社会关系甚至行为礼仪中的政治观念的精心提炼和分析,展现了中世纪政治思想复杂多元的面貌和不断创新变革、推陈出新的特点。
目录
导言
第一编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政治观的确立
第一章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
第二节《圣经》的神学政治思想
第三节教父时期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
第四节奥古斯丁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早期的神学政治思想
第一节格拉修斯原则与二元政治观的形成
第二节神授王权思想
第三节教权与王权关系思想
第三章封建化过程中关于法律和王权的新观念
第一节早期日耳曼人的政治和法律思想
第二节罗马法在中世纪早期的延续和影响
第三节西欧的封建化及封建政治秩序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封建法治思想
第五节封建契约王权的内涵
第二编中世纪中期:神学政治思想的繁荣
第四章教俗冲突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教权与王权的斗争
第二节教权派政治思想
第三节王权派政治思想
第五章罗马法学家和教会法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罗马法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教会法学家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英格兰的王权思想与宪政思想
第一节英格兰的政治特征
第二节大宪章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布拉克顿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索里兹伯里的约翰和《论政府原理》
第五节英格兰王权与宪政思想对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七章亚里士多德革命与托马斯·阿奎那
第三编中世纪晚期:神学政治观的衰落与近代政治观的萌芽
第八章民族国家形成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新的权力概念
第十章基督教异端的政治思想
结束语:中世纪政治思想向近代政治思想的过渡
参考书目
人名及地名英汉对照
专有名词
后记 16-18世纪
主编简介
高建, 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学科评议组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政府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研究。主要学术成果:作为主编、副主编出版《西方政治思想史》(16-18世纪)、《中西传统政治文化比较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等专著、教材6部,在《政治学研究》、《新华文摘》、《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普遍主义的内在困境与外在尴尬”、“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与特征”、“政治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论文近20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权理论与实践史的考察”、“中国大网络全书·政治学”(政治思想史分卷,第二版)。在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西方政治与社会关系理论跟踪研究”(主持),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民主与政治文明”子课题“国内学者关于民主理论研究”,“政治学”教材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子课题“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在政治理论上的争论”等。先后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教材二等奖、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内容简介
本卷分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三个历史时段,重点介绍了马基雅维利、路德、加尔文、布丹、阿尔色修斯、格劳秀斯、胡克、弥尔顿、哈林顿、雷布斯、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斐逊、休谟、柏克、康德等人的政治思想。
政治理论的世俗化和现代是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西方近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主导地位的确立,权利政治观取代神学政治观成为这一时期普遍的政治观,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论成为论证新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路径,自由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潮;同时资本主义发展所引发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又造成了各种思想流派之间激烈较量。欧洲北美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道路,又使各国政治思想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以英美革命和法国革命两种范式为背景形成了以洛克与卢梭为代表的“宪政民主”与“激进民主”两种思想传统。
目录
导言
第一编15-16世纪: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与国家的新观念
第一章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马基雅维利和他的时代
第二节《君主论》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李维史论》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马基雅维利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宗教改革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路德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加尔文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布丹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布丹和他的时代
第二节国家的起源和目的
第三节主权理论
第四节国家的类型与形
第四章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
第一节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与特征
第二节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政治思想
第二编17世纪:权利政治观的确立与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五章自然法思想与政治理论的世俗化
第一节三十年战争与政治理论世俗化
第二节阿尔色修斯:自然法、契约与圣经权威
第三节格劳秀斯:自然法与国际法
第六章寻求和谐与平衡:英国革命前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胡克:教会国家的和谐
第二节培根:强在君权
第三节科克:普通法与议会
第七章英国革命中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清教运动与英国革命
第二节英国革命时期各派政治思想
第三节共和主义:弥尔顿与哈林顿
第八章托马斯·霍布斯
第九章霍达斯政治思想在欧洲大陆的继承与发展
第十章洛克的政治思想
第三编18世纪:激进民主与宪政民主的理论
第十一章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卢梭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美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五章法国大革命时斯的政治思想
第十六章18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
第十七章康德的政治思想
参考书目
人名在英文对照
专有名词
后记 19世纪至二战
主编简介
吴春华, 行政管理专业,法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MPA中心主任、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行政管理系主任、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中国政治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天津监察学会理事、天津市政治学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西方政治理论和行政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文社科项目4项。合作完成国家社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9项。独立或合作完成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20部。发表论文40多篇。获2003年、2005年天津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称号。主讲的公共行政学课程2005年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内容简介
本卷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型态分为两编,主要研究了19世纪初至二战西方政治思想的演变,重点介绍了边沁、詹姆斯·密尔、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黑格尔、孔德、斯宾塞、狄骥、约翰·密尔、马克思·恩格斯、格林、霍布豪斯、博赞克特、霍布森、罗素、威尔逊、古德诺、杜威、尼采、莫斯卡等人的政治思想。
对资产阶段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思想的继承、批判和超越是这一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主题;自由主义在这一时期活跃始终,确立了其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主流地位,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非理性主义、法西斯主义等政治思想也十分活跃,政治思想更趋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研究政治现象的阶级分析的方法,以此探究国家的本质,开启了人类政治观念的伟大变革;政治思想更趋于实际,对政治制度和社会问题的阐释从“应然”走向“突然”,突出的表现是实证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不断发展。
目录
导言
第一编对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第一章自由主义
第一节经济自由和政治改革
第二节边沁:功利原则与政府作用
第三节詹姆斯·密尔:代议制度
第四节洪堡:德国式的自由主义
第五节贡斯当:宪政与自由
第六节托克维尔:民主自由理论
第二章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
第一节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起源
第二节自由主义批判
第三节伦理实体的自由
第四节市民社会与国家
第五节世界历史与历史的终结
第六节黑格尔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实证主义政治思想
第一节社会变革与实证主义政治思想的特点
第二节孔德:社会进化与社会团结
第三节斯宾塞:有机体与自由放任
第四节狄骥:社会联带理论
第四章约翰·密尔与自由主义的转型
第一节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自由思想
第三节代议制理论
第四节有限度的社会主义
第五节密尔政治思想的实质与影响
第五章社会主义思想流派
第一节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空想社会主义
第三节空想共产主义
第四节无政府主义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资本主义改革与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
第七章英国新自由主义
第八章美国新自由主义
第九章非理性主义政治思想
第十章意大利的精英主义
第十一章保守主义
第十二章社会民主主义
第十三章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
第十四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政治思想
参考文献
中英文人名对照
专有名词
后记 二战以来
主编简介
马德普,男,出生于1955年8月,河南省禹州市人。1981年12月毕业于郑州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曾先后在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进修学习。1994年9月至1995年9月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近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教授,院长,兼任中国政治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政治理论、社会主义理论和公共政策等。在教学工作方面,曾讲授过“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研究”、“行政理论研究”、“发展理论研究”、“民主理论研究”、“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研究成果主要有《战后西方政治思潮述评》(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变革中的中国公共政策》(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同年7月第2版)等著作10余部和论文40余篇。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价值论”的研究,现正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普遍主义与多元文化”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卷主要研究了二战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重点介绍了波普尔、阿伦特、达尔、罗尔斯、哈耶克、奥克肖特、伯林、弗里德曼、诺齐克、阿隆、萨托利、沃格林、贝尔、尼斯比特、麦金太尔、马尔库塞、弗罗姆、萨特、列斐伏尔、阿尔都塞、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兹勒、罗蒂、马利坦、奥尔森、布坎南、李普塞特、达伦多夫、伊斯顿、阿尔蒙德、派伊、英格尔哈特、亨廷顿等人的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各种政治思潮异彩纷呈,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借鉴和渗透;同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类意识形态成为冲突的焦点。二战后,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两大思潮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多数欧美国家的政治实践,推动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但福利国家政策造成的新问题,促使了西方福利国家的建设。但福利国家政策造成的新问题,促使了新左翼激进主义的崛起和新左派运动的爆发。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引发了新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且导致了生态主义、女权主义等新兴思潮的涌现。进入80年代后,新保守主义盛行,左翼思潮受挫,互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9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复兴,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民主主义再度兴起。
目录
导言
第一编主流政治思潮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新自由主义
第一节二战以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开放社会:波普尔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公共领域:阿伦特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多元民主:达尔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正义与自由:罗尔斯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保守自由主义
第一节保守自由主义的概况与特点
第二节个人自由与自发秩序: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理性主义批判与价值多元论:奥克肖特与伯林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经济自由与最弱意义国家:弗里德曼与诺齐克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雷蒙·阿隆与萨托利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保守主义
第一节保守主义在战后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秩序与诺斯替主义:沃格林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现代文化的危机与能者统治:贝尔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社群与传统:尼斯比特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道德危机与美德追录:麦金太尔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二战后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
第一节二战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伦理社会主义”
第三节英国工党的“第三条道路”
第四节法国社会党的“法国式社会主义”
第五节北欧各国的民主社会主义
第二编非主流政治思潮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思想发展与主要特点
第二节虚假需求与异化世界:马尔库塞与弗罗姆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自由与自治:萨特和列斐伏尔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意识形态与现代国家:阿尔都塞和普兰查斯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技术理性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生态主义
第七章女权主义
第八章后现代主义
第九章现代基督政治思想
第三编多维视野中的政治理论
第十章新政治经济学视野中的政治观
第十一章政治的社会学研究
第十二章政治科学
参考书目
人名英汉对照
专有名词
后记
❸ 丛日云的介绍
丛日云,1956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凌源市,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1,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❹ 丛日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丛日云教授,一位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人物,出生于1956年10月,辽宁省凌源市人。他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斐然,现任某学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77年高考恢复后,成功考入辽宁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继续深造,在天津师范学院攻读研究生,专攻西方政治思想史专业。
丛日云的学术成果丰硕,其中《基督教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一书更是他的代表作,荣获了2003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的指导教师是徐大同教授。1985年,他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后,在辽宁师范大学任教,专注于西方政治思想史与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与教学。1997年至2001年,他在天津师范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大同,主攻西方政治学理论,最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在学术晋升上也非常迅速,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又晋升为教授,并在1998年至2001年间担任大连市政协委员。
2002年,丛日云教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特殊人才被引进,他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授课。2004年,他被任命为该校博士生导师。2003年,他的著作《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再次赢得荣誉,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5年至2006年,他作为富布赖特高访学者,前往美国耶鲁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扩展了他的国际视野。
丛日云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学理论和比较政治。他的教学生涯中,除了教授多门课程,还出版了《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牛津欧洲史》、《中国公民读本》等著作,并参与了《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和《西方政治思想史辞典》等重要书籍的编写。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他发表了多篇论文,如《Nationalism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和《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充分展示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
❺ 简析关于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几点思考(2)
二、公民文化的内涵和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特点
“公民”,在古希腊城邦政治生活中被解释为“属于城邦的人”。而所谓“公民文化”的概念并不是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形成的,它是随着关于政治文化的研究而形成的,属于当代政治学的概念。很多学者对于什么是公民文化?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公民文化的定义。比如阿尔蒙德认为:公民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沟通和说服基础上的多元文化,它是一致性和多样性共存的文化,它是允许变革但必须有节制地进行的文化。在这里我们援引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教授丛日云先生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一书中给出的定义:“公民文化从广义上说,就是民主政治体系中的政治文化。在 民主制度 下无论掌权者还是普通大众,其政治角色都是公民而不是主子和臣民。公民文化就是公民们的政治取向,或公民们在其认知、情感和评价中被内化了的政治制度。
基于上述的定义公民文化既然作为公民们的政治取向就一定打上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识形态的烙印,因此在谈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培育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现阶段我国公民文化呈现的特点。
(一)政治文化的发展从一元走向多元,从相对封闭走向相对开放
人们习惯的给改革开放前的年代两种定义,从 经济学 角度将其称为“票证年代”,从政治学角度我们将其称为“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这充分说明了在改革开放前“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成为主导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几乎不存在。并且由于当时的国内环境,政治文化是相对封闭的,人们几乎很难接触外来的文化思潮。当我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这种曾经在建国初期极大的鼓舞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的政治文化,逐步显示出了封闭行和僵化性的弊端。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审时度势的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此后,中国的思想文化事业包括政治文化开始在扬弃中西文化传统中发展,并逐渐走向开放。
(二)公民政治人格开始从“依附型”向“独立型”转变
前面已经述及由于我国有着较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公民的政治人格带有明显的“依附型”臣民政治人格特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市场经济所培育的经济人的主体意识、竞争等意识和自由、宽容、平等等精神逐步渗透到政治生活中并逐步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我国公民的政治人格也已经开始逐步向“独立型”转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在中西部一些偏远的山区和经济形式单一的农村地区,独立自主型的公民人格仍待培育。
(三)公民情绪化的政治热情逐渐走向理性思考
由于““””的惯性,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于政治问题的思考和政治生活的参与是情绪化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实现了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的旗帜。中国公民开始用理性的政治思考来代替情绪化的政治热情,人们接受并习惯了使用“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开始认识到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视野中的人(绝对孤立的,单个的,原子式的个人)是不存在的。于是人们开始理性的思考着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
三、如何培育我国公民文化的思考
(一)坚持培育社会主义的公民文化
对于公民文化,我们和西方一些学者的理解是有区别的。西方自由主义学者更多的是将公民视为原子式的,单个的人。而我们是将的公民意识、公民的独立人格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上的,马克思主义这样定义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按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培育的公民文化中的公民是社会的人而非个体的人,个人权利在他人权利的获得中得到保障。因此,我们在培育公民文化过程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民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作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沃土。市场经济可以激发公民的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权利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特殊行业的垄断、行政权力的过多干预等情况。我们还应着力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公正、有序。
(三)紧紧抓住 基础 教育 环节,培养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识
基础教育阶段是公民“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紧紧抓住基础教育环节,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改革,搞好未成年人的公民意识教育。据了解目前我国从幼儿教育开始就有了思想品德类教材一直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多数教材都是告诉学生你应该怎么做。笔者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民意识培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材,要变你“该怎么做”为告诉受教育者你“可以怎么做”。转变传统的义务本位思维模式,逐步使受教育者懂得社会权力义务总量相当的道理。二是教师,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培养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因而培育公民文化还应从法制建设人手,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这个法应该在规定公民义务的同时相对等量的赋予公民权利。并在市场运作中逐渐减少行政干预,尽量用法律来替代行政干预。以法律的手段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五)切实扩大基层民主,为公民参与政治提供空间
按照“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切实让公民在基层的民主实践中培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培育公民意识。一次 成功 的民主实践比十堂政治课更有效果,民主实践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人们尽快懂得民主的有效途径,反之一次失败的或者虚假的民主实践将会极大破坏民主信心和民主信仰。 a("conten");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