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嘉讲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嘉讲座

发布时间: 2024-12-22 14:16:52

⑴ 如何填报志愿

同学你好,不可以的,本科都有填报批次的,一般来说是提前批、一本、二本、三本(二本C类)、专科,这样的顺序。
志愿填报应该注意什么:
关于志愿填报,不仅关乎到我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更关乎到大学毕业后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

尤其是能去一所喜欢的院校又是喜欢的专业就读的话,能为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增添更大的学习动力。

但,志愿填报没那么简单,选择一所院校也没那么容易。

例如说考生的成绩、价值观、经济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制约到院校的选择与录取结果。

因此,关于院校的选择,同学家长们还是要考虑的面面俱到。

通常,大部分考生的思维都是:我这个成绩,能上哪些大学?

殊不知,这样的思维导向会导致忽略了究竟哪些大学才是适合自己的。

对于有些院校也许你的分数段是可以达到录取线,但未必就是适合你的。

关于美术类的专业一般分为:造型类、设计类、传媒类。

而这里面的专业分支甚多,由此可见在院校的选择上还需要多加考虑适合自己并且擅长的专业方向。

例如说集训时学过设计基础的同学,可以选择设计类比较有名的院校;而造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以选择造型类比较出名的院校。

每个学校的各个专业的教育水平与特色专业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考生在进行选择时拿捏分析清楚。

与此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不容易让自己产生后悔的余地。

再有,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避开竞争激烈的院校。

对于术科成绩既不拔尖文化科成绩又一般的同学而言,避开竞争激烈的院校即是避开雷区。

因为,这类的学校并不缺乏考生报考,并且还会是成绩拔尖的考生,在这种形势下毋庸置疑是去当炮灰。

一般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普遍竞争都比较激烈,也就意味着风险也极其高。

有些同学也许会存在侥幸心理,可笑地以为既然大家都认为录取几率比较小就不会选择报考,那就可以尝试。

然而,往往结局会令人无奈。

这种捡漏的侥幸在平行志愿下,可能性已经几乎为零。

因此,与其高风险地去与竞争激烈的院校进行赌博,不如选择同样具备发展潜力,竞争又相对比较小的学校。

⑵ 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

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

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工作是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很多上班族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

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1

IT业:发展快、竞争强导致强迫症

我国IT业发展迅速,IT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追逐新的技术,非常强调发展。因此,IT从业人员工作量大,经常加班、熬夜,造成感情生活缺失,生活与工作失衡。而且,IT业从业人员以年轻人居多,他们对自我成功的追求高、对职业发展的要求高、对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职业危机感都高于其他行业人员。

电信:客户态度影响人受尊重的.需要

电信是一门新兴的行业,但它属于服务业,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服务业不尊重的心理定势造成了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比如,客户的态度、情绪、言行、客户的特殊要求、专业询问、压力转嫁以及不理解,都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情绪。

公务员:前途不明朗、人际复杂带来的抑郁、焦虑

近年来,公务员的职业竞争压力也日趋增大,现在几乎在所有的公务员考试中,都有对心理素质的考察项目,可见政府对公务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公务员接触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打交道的人既有领导、同事,不同部门人员,还有各种办事对象。因此,公务员需要八面玲珑,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压力大了,就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教师:外界期望高导致的压力感

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人格力量、学术知识。当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不符时,老师就会产生角色冲突与压力。

上班族会有哪些职业心理问题2

“中国职业心理健康问题分四类:第一个是要你的命,包括前不久离开的北师大化学系一位非常年轻的教授,包括微信圈里让很多人很有感触的春雨医生创始人等就是这种情况;第二个会产生很多疾病,包括消化道疾病、溃疡、高血压、冠心病等;第三个是很多人有职业倦怠,尽管在工作,但是完全是无效的人;第四个是职业寿命缩短,有人只工作20年,宁可坐牢也不愿意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张西超今日表示。

2016中国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与职业心理健康年度论坛当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作为中国EAP的开拓者,张西超在2004年就发起了中国首届EAP与职业心理健康论坛。今天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知道EPA,越来越多企业引进EPA,但中国的职业心理健康情况却越来越引人担忧,抑郁症人数也越来越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表示,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的工作压力很大,随着企业不断扩张,从管理者到员工压力都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个症状不是个人现象,这时就要采取积极心理学干预。

张西超和他的团队从2002年开始跟很多机构合作,积累了60万样本的中国职业心理健康数据库。按照高心理压力、低积极情绪;高心理压力、缺乏活力;高身体压力、高抑郁倾向等定位,张西超推算抑郁的职场中人总数约500万。压力最大的人群多集中在三四十岁。

“刚刚离开我们的北师大化学学院的老师和春雨医生的创始人,他们生命的终结都是三四十岁,我们十几年的数据库呈现的也是这样一个结果。30岁左右心理健康是最糟糕的,从45岁以后,尤其是50岁以后,幸福感逐渐提升。”张西超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全球著名组织行为学专家杰弗里·科恩用实证分析告诉大家,学生的学业、工作中的存在感都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在机构中找到价值感对年轻人走出心理困境尤为关键。

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建议,EAP跟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一起努力,在产生心理疾病的源头方面做一些努力。

⑶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组织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的组织机构包含了多个重要职务和部门。研究院的领导层由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罗跃嘉担任,同时党总支书记由王耘同志担任,副院长阵容强大,包括王耘(兼)、张占军和任萍等。党总支副书记的职务由林春梅同志负责。

在管理团队中,院长助理王文静和罗良共同协助,而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也颇具实力。实验室主任由李武教授担纲,副主任则包括刘嘉和李小俚。此外,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由第二任成员组成,其中包括董奇主任,他同时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

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来自多个知名研究机构,如段树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范明研究员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高上凯教授来自清华大学,郭爱克和李朝义两位研究员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别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工作。李武研究员同样在实验室任职,林崇德教授、陆祖宏教授、马兰教授、谭力海教授、田捷研究员以及王晓民教授和徐林研究员也都在这个重要机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分别来自东南大学、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和首都医科大学等。

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历史沿革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的早期发展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优级师范科(1902-1908)
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光绪28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它的创办,开启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同时也成为中国心理学教育的开端。据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学生通习的科目(相当于公共必修课)即设有心理学。
1903年《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其中规定讲教育原理,当讲明心理学之大要。《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类科一概通习第一年心理学,第二年应用心理学,每周2时刻。当时的学制基本上仿效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学校所用的教材或讲义多译于日本。当时的师范馆和师范学堂还聘来教授心理学的日籍教师,服部宇之吉(1867-1939)是其中最为有名的一位。服部宇之吉1902年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赴任,担任“正教习”。他是师范馆教授心理学课的第一位心理学教师。现存有他所授之心理学讲义线装本及铅印本。线装本的出版时间约在1902~1903之间。书中依心理活动的认识、感情和意志三部分论述的,并为当时西方心理学的最新内容。这一本心理学讲义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也是中国最早来自日本的心理学书。该书除作为师范馆每个师范生的必读心理学课本外,也是当时在中国和日本行销的新书。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6月《学部订定优级师范选科简章》设师范选科为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本科通习两学年心理学。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08-1923)
1908年,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12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教育学为必选课。此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规定,本科必修科目有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和教授法。这是最早的关于对师范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教育的明确规定。
1918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主讲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
1920年,张耀翔(注:张耀翔(1893-1964),湖北汉口人,心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为最早将欧美心理学传入中国的学者之一,曾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会和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兼教育研究科(研究生院)主任,讲授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同年9月在北高师建立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之一。
1921年,张耀翔在《教育丛刊》上发表心理测量和新法考试的文章,并在我校首先将心理测验列为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张耀翔教授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兼编辑部主任。中华心理学会总会和编辑部办事处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中华心理学会会刊《心理》杂志出版,张耀翔担任主编,编辑部设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心理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也是东方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在当时,《心理》杂志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共出版14期,发表论文163篇,140万字。其内容涉及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普通心理、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儿童心理、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心理学史、应用心理、教育心理、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由于时局不宁、经费困难等原因于1927年停刊。
1922年张耀翔教授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其目的是为了“探讨吾民真正舆论之所在”,该测验共包括八个题目(比如“假如你有选举权,你将推举谁做下任大总统?”),共收回问卷913份。这是中国的民意测验的开端。
北平师范大学与西北联合大学(1923-1952)
1923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北平师范大学。
1927年,著名心理学家陈大齐在北平师范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1931年,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同年,陈雪屏教授到教育系主讲普通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潘渊教授也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3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教育系的课程中分设有教育心理组,其课程有心理学、教育心理、教育和心理测验、儿童及青年心理、学科心理、社会心理、变态心理、动物心理、实验心理、生理心理。
1934年,著名心理学家朱希亮、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孙国华在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任教。
1936年,比较心理学家蔡乐生曾应聘教授高等实验心理、动物心理、学科心理等,并担任四年级教育心理组论文指导。
1937年,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原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1940年起迁往兰州。期间,教育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中有教育心理学课。当时教学条件较为简陋,计有心理仪器40余种。
1946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
1947年,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伟应北师大之请来校讲学。
1949年,北平解放并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之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设有心理教研组,该教研组组长为教育系主任彭飞,其他成员主要有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主要研究知觉和心理学史的郭一岑先生和教育统计专家薛鸿志。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发展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立于1929年,首任系主任为德国人葛尔慈教授。葛尔慈师从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W.Wundt)的高足、德国实验心理学大师林德沃斯基(Lindworsky)。心理学系继承了德国实验心理学派的研究思想,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
当时的辅仁大学汇聚了国内心理学界不少名师,如王征葵、林传鼎等人。心理学系十分重视统计、测量、实验等核心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很重视学生语言技能的培训,把英文、德文列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心理学原著。辅仁大学心理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张厚粲和陈仲庚等都毕业于此。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高校西迁,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成为北京唯一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与文化大革命前的发展(1952-1966)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合并,著名心理学家彭飞教授担任教育学系主任。教育学系成立了心理学教研室,郭一岑教授任教研室主任,主要成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郭一岑、伍棠隶、朱智贤、尹德新、薛鸿志,来自辅仁大学的林传鼎、谢斯骏、张厚粲,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彭飞、李屏西、孙昌龄、芦玉、章志光等。心理学教师队伍达20人左右,奠定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日后蓬勃发展的坚实基础。
1960年,北师大教育学系开设了五年制心理学本科专业,当年成立了普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和朱智贤教授。
在十年“文革”期间,心理学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心理学的发展陷于停滞和衰退。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心理学的科研、编译和著述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1978-)
1978年,教育学系心理学专业重新恢复本科招生。1980年3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心理学专业改为系的建制。
1981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决定将心理学专业从教育学系分出,独立设置心理学系,彭飞教授担任第一任系主任。此后,张厚粲、彭聃龄、郭德俊、舒华、车宏生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85年,成立儿童心理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朱智贤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此后依次为林崇德教授、申继亮教授、方晓义教授。
1985年,创办《心理发展与教育》刊物,并于1994年获评中文期刊心理与教育类核心刊物。
1997年,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董奇教授担任所长。
2001年11月22日,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学科建设规划,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这是中国高校成立的第一个心理学院,开启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发展的新篇章。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院长,许燕教授担任第二任院长。现任院长为刘嘉教授。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心理学院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热点内容
深圳大学学士学位报名时间 发布:2024-12-22 19:04:50 浏览:525
哈佛大学第一个美国总统 发布:2024-12-22 19:02:20 浏览:189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中国人 发布:2024-12-22 18:42:53 浏览:530
中世纪大学老师的责任是什么 发布:2024-12-22 18:30:17 浏览:165
华侨大学评聘教授的条件 发布:2024-12-22 18:23:25 浏览:271
营养专业的大学 发布:2024-12-22 18:17:54 浏览:687
农村大学生被村民讽刺 发布:2024-12-22 18:00:02 浏览:806
番禺大学城科技馆 发布:2024-12-22 17:52:54 浏览:505
北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发布:2024-12-22 17:51:37 浏览:4
上海的大学专业组 发布:2024-12-22 17:46:39 浏览: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