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人文学院敖依昌教授
❶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师资队伍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是一个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学术机构,致力于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目前在校生人数约为800人。学院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具有强大的学术实力,具备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此外,还设有文化传媒方向的工程硕士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团队由27位在岗教职工组成,其中包括13位教授和副教授。教师队伍素质高,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超过80%,形成了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教学骨干。他们分别是:马胜荣教授、张瑾副教授、苟世祥副教授、敖依昌教授、贾文鹤教授、彭逸林教授、魏佳教授、李兴亮教授、欧阳照教授、龚泽军教授、刘琼副教授、刘扬副教授、刘海军副教授等。
同时,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和副教授,如海霞、尹韵公、郑保卫、黄文、刘保华、任波、吕屏、左曙光、杨尚鸿、谢晋阳和黄琳,他们的加入为学院的教学增添了更多的学术视角和实践经验。
讲师和助教队伍同样不容小觑,包括杜积西讲师、赵丽君讲师、贾茜讲师、李章川讲师、陶楠讲师、杨涵讲师、陈祎婧讲师、彭辉讲师、雷雨讲师、钱锋讲师、彭磊讲师和郑静讲师,他们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为学生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教育。
❷ 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师资力量
名家名师
周永明、强世功、罗岗、蔡翔、王希、王绍光、刘小枫、崔之元、甘阳、张旭东
访问学者
吕正惠
教师简介
教授:敖依昌、贾雯鹤、张瑾
百人学者:黄瑞成、李娜、田雷、张文涛
副 教 授:龚泽军、刘扬、刘海军、刘琼、罗晓颖、彭磊、钱锋
青年讲师:陈颀、陈晔、代启福、郭畑、何祥迪、金浪、李为学、李广益、李振、梁文静、彭文良、潘家、潘妮妮、孙力舟、唐杰、万曼璐、袁敏、张峰、张楠、张华
❸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师资队伍
学院来有本科生、研究自生800余人,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广播电视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文化传媒方向的工程硕士。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岗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者超过80%,已形成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 教授、副教授:马胜荣 张瑾 苟世祥 敖依昌 贾文鹤 彭逸林 魏佳 李兴亮 欧阳照 龚泽军 刘 琼 刘扬 刘海军
兼职教授、副教授:海霞 尹韵公 郑保卫 黄文 刘保华 任波 吕屏 左曙光 杨尚鸿 谢晋阳 黄琳
讲师、助教:杜积西 赵丽君 贾茜 李章川 陶楠 杨涵 陈祎婧 彭辉 雷雨 钱锋 彭磊 郑静
❹ 重庆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 怎么样
重庆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特色
(一)专业定位
1.指导思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三大行业为依托,以考生是否愿读、用人单位是否愿用为出发点,进行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
2.学科定位:在我校以工学、管理学及人文社会学科并重的发展格局中,属支撑学科。
3.专业方向定位:高级秘书和企业文化。
(二)办学特色
1.课程设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开设秘书和企业文化工作所需的课程;同时开设石油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电子等方面的概论课。
2.行业资源:与三大行业有广泛而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基础,依托行业办专业,在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学科地位和教学任务: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支撑学科地位,既要培养秘书和企业文化人才,又要办好辅修专业、第二学位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
4.办学规模:小规模招生。计划2008年招50人,以后发展至80人。
二、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
(一)需求量大,就业率高
对秘书以及企业文化建设人才的需求量约占人才总需求量1/7。日前重庆媒体报道,文秘专业就业率达98.1%。我校文秘专业2005届一次就业率为87%,2006届和2007届均达100%。
(二)专业定位独特,市场空间大
行业内其他高校或者未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专业方向定位不同。我校侧重培养企业高级秘书和企业文化建设人才,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汉语言文学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班等,有较大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三)我校学科建设迫切需要
我校计划在2010年形成以工学、管理学、社会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然而,现在人文系仅社会工作一个本科专业,全校文学类本科专业仅英语一个,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利于我校学科布局的形成。
(四)符合高教发展趋势
2006年11月,教育部专门研究大学母语教育问题,2007年3月要求全国各高校把大学语文设置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改善人文环境,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优秀人才。
(五)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增设该专业有利于搭建对外交流的平台,争取科研资源,增强我校办学实力,改善形象,提升地位,扩大国际影响。
三、增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行性
(一)广阔的招生就业市场
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有别于我市和同行业背景其他高校,能有效减少与其他高校的相同性和招生就业方面的竞争冲突,具独特性和互补性,因而有广阔的招生就业市场。
(二)师资力量充足
从四川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引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多名,并聘请西南大学和重庆师大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 10人,助教1人;博士1人,双硕士及硕士8人。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教师人数的35.29%。师资的学源、年龄、专业、职称结构合理。
(三)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1999年即开办文秘专业,特别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组建了天韵礼仪队,得到多方好评。迄今培养了四百多名文秘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各单位中层管理干部。文秘2006届毕业生舒静在重庆形象大使比赛中获得行业冠军。
(四)领先的实训基地建设
计划投资200万元建人文社科综合素质教育中心(含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实训模拟中心),2010年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与渝中区、九龙坡区签订协议,将两区所辖的近200个社区的相关部门作为校外实践基地,与18家企业签订了共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的协议。
(五)具有本科自学考试和专升本办学经验
已成功举办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专业的专本对接自考教学和独立本科办学,所有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由我校教师担任,教学效果得到社会认可。
(六)经过专家组充分论证
我们专门组织权威专家进行办学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我校已具备增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本条件,并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我校增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申请。
专家组成员名单:
张宗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原助理巡视员,教授;
刘明华,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
教授;
郑敬东,重庆工商大学原文学院院长,教授;
敖依昌,重庆大学新闻与文学院,教授;
鲜于煌,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
翘楚教育,是一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
翘楚教育,成立于1997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集IT高端培训、教材研发、国家项目研发、软件开发、高校合作为一身的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软件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工程”重庆唯一实施机构。
翘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卓越员工、卓越企业。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受企业欢迎”的人才,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人才需求,为学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和实现优质就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非大学型的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翘楚教育将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翘楚教育,从中国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课程体系的设计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要,独创“软件工厂”教学模式,以及贯穿始终的职业素质训练等创新实践,成为中国非大学教育的积极践行者和成功典范。
【立项背景】
政策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中国软件与电子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持续稳步
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和《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02]47号)的文件
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03]10号)
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附属机构中国电子工
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启动“国家软件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该工程将集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人才培
养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加强中国软件与电子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
环境背景:
全球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60—70年代始,全球高等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供给的多元化、学生群体组成的变化及新形式机构治理的出现等方面。同时,由于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即传统大学的容量跟不上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其能力已不能很好适应青年一代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从而使得提供高等教育的非大学型教育机构的地位得以确立并迅速发展,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4年教育政策分析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学已不再是高等教育的垄断提供者。在该教育水平上,很多国家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其他类型教育机构注册学习,而且在少数国家这样的学生占多数。”现实情况是,这些提供高等教育的非大学型教育机构,已成为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又一重要力量,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地方化、民族化、专业化提供了最适宜的发展模式,其不仅使更多的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还使利用地方资源和为地方服务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支柱。
非大学教育在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新型的传统大学替代性机构,促进了非传统大学的发展。以英国为例,纵观其800多年的高等教育历史,可以看到英国高等教育在源头的变化比较缓慢,但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经历了最剧烈、最显著的时期。自60年代以来,英国高等教育发生了显著变化,它不再是传统大学教育的代名词,“多科技术学院”得到承认与合法性地位,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分支,即非大学高等教育部分。从此,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传统大学和这些学院并行发展,处于相同地位。大学部分以学术为主,非大学部分以服务社会为主。
在其它国家,如德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立的高等专科大学,法国60年代中期成立的技术学院,澳大利亚70年代初期建立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瑞士90年代末期建立的应用科学大学,挪威90年代中期成立的国立学院,等等。这些机构差别很大,但共同的特点是密切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鲜明地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办学。随着区域社会发展与地理布局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也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在适应地方社会需求时往往更具创新力,也更能满足学生在学历、学习动机、学习期望和职业计划等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非大学教育”,开辟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之路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但还算不上教育强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十分强烈,而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在知识与人才的国际竞争中走到世界的前列,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必须使高等教育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而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育体制改革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基于上述原因,为大力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起“国家软件与电子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旨在缓解中国高端IT人才紧缺的现状,为大众提供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和实现优质就业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翘楚教育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要设计的课程体系,独创“软件工厂”教学模式,以及贯穿始终的职业素质训练等创新实践,致力于成为“中国非大学型高等教育机构”的领航者。
自创办之初,翘楚教育便深刻地认识到:非大学教育的发展不仅能促进传统高等教育的创新,为全面扩展高等教育的内涵提供新的样式和途径,成为现行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多元化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翘楚教育,打造中国非大学教育的领导品牌
翘楚LCSD采用国际先进的非大学高等教育模式,以实践教学为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软件工厂”强化集中训练的方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区别于传统大学教育的是,翘楚LCSD课程体系完全遵循“就业导向,密切结合企业最新需求”的思想,按照“浓缩、扩展、实战、前沿”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得专业设置完全对应于就业岗位,训练具备精通的专业技能、工程化项目经验、完备的职业素质,有独立开发能力的高级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厂”教育,将典型企业的岗前培训完整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大型软件公司团队管理、绩效考核、工程控制、角色定位等企业化规范和标准,开发项目,让学员真正“上班”。实现了学员和就业岗位、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依托良好的企业资源和人力资源,目前翘楚教育已成为西南地区的IT高端人才就业服务基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下的数千家知名签约企业和就业辅导,高达97%的就业率和全程就业训练的独特模式使得翘楚教育的毕业生顺利就业。翘楚教育毕业生以其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受到各企业的广泛欢迎。
我个人认为是翘楚软件教育好,因为近几年来软件教育比较吃香。
❺ 敖依昌的著述
[1] 主编《钟云舫研究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2] 主编《钟云舫诗文选注》,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3] 主编《中国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主持翻译重庆大型典籍《千年重庆图典》,重庆出版社,2002年
[5] 主编《20世纪大博览丛书》,重庆出版社,2001年
[6] 主编《20世纪谍海惊涛》,重庆出版社,1998年
[7] 主编《统战经典:和谐篇》,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
[8] 主编《八路军的美国友人》,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11月(此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国外交及其历史经验研究》成果)
[9] 主编《飞虎队与美国援华空军》,重庆出版集团,2015年8月(此系国务院外宣办重大招标项目《飞虎队与美国援华空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