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李程伟老师
Ⅰ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主要领导
中国政法商学院全部都是一线经济学、金融学家。
Ⅱ 庞金友的科研情况
(一)学术著作
1、《公民与国家:现代西方公民传统与国家观念》,吉林人民出版集团2013年版,独著。
2、《古代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合编。
3、《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
4、《西方政治思想史方法论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合编。
5、《自由多元主义的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合译。
6、《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合编。
7、《中国政治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
8、《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参编。
9、《自由多元主义》(修订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合译。
10、《现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11、《中国公民读本》,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参编。
12、《西方政治思想史》(多卷本·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主要作者。
13、《自由多元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合译。
14、《世界著名思想家传》,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参编。
(二)学术论文
1、《美国制宪会议时期人民主权观念的冲突》,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一作者。
2、《从人性伦理到社会秩序:荀子政治哲学的内在逻辑》,载《齐鲁学刊》,2013年第5期,独著。
3、《在政治与社会之间:荀子政治哲学的社会意蕴探究》,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独著。
4、《后革命时代的理性反思》,载皇甫中主编:《现在为什么要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红旗出版社,2013年版,独著。
5、《佩迪特与论辩式民主:后自由主义时代的民主趋势》,载《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第一作者。
6、《弱政府抑或强政府:当代西方的国家观论争》,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独著。
7、《从概念选择到方法解构:佩迪特无支配自由观的逻辑与缺陷》,载《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1期,第一作者。
8、《文化强国战略不可回避的五个问题:以政治学的视角》,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独著。
9、《努力编写有中国特色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载《人民日报》,2012年3月1日第5版,执笔人。
10、《当代多元文化主义论域中的族群与国家》,载常士訚主编:《多元文化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独著。
11、《社会契约论及其批评者》,载莱斯诺夫著、刘训练等译:《社会契约论》,2012年版。
12、《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批评者》,载徐湘林、佟德志、严洁主编:《转型期的政治建设与政治治理:全国首届政治学博士后论坛文集》,2011年版。
13、《文化建设有五个问题不能回避》,载《人民法院报》,2011-10-28,独著。
14、《孟德斯鸠自由观的内在逻辑》,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独著。
15、《近代西方国家观念的逻辑与谱系》,载《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5期,独著(人大报刊资料《政治学》2012年第2期转载)。
16、《最弱国家的内在逻辑与现实困境:诺齐克的消极国家观探析》,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一作者。
17、《从无支配自由到论辩式民主:佩迪特共和主义国家观探析》,载《学海》2010年第5期,第一作者。
18、《身份、差异与认同:当代多元文化主义的公民观》,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独著。
19、《从权利到代议:托马斯·杰斐逊民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
20、《国王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国家赔偿观念的由来与变迁》,载《法制日报》2009年10月29日版,独著。
21、《西方政治思想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完善》,载张桂琳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2010年版。
23、《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载王学典主编:《国家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2010年版。
24、《从权利诉求到路径选择: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近代图谱》,载《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发展》,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
25、《弱政府是如何可能的:保守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批评者》,载《中西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独著。
26、《当代西方自由主义弱政府理论探析》,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独著。
27、《远离神话:三权分立的缺陷与困境》,载《理论参考》2008年第8期,独著。
28、《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理论之争》,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独著。
29、《国家与社会:近代西方的理论视角》,载《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1期,独著。
30、《族群身份与国家认同:多元文化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现代争论》,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卷转载。
31、《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公民社会――当代西方的理论视角》,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
32、《在族群与国家之间: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政治解读》,载《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六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版。
33、《消极国家与中道选择: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与特点》,载《科技文汇》2007年第4期,独著。
34、《大政府是如何可能的:新自由主义国家观及其批评》,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独著。
35、《希望还是偶像:民主化视野中的当代公民社会》,载蔡拓、李程伟主编:《和谐社会与政治发展》,2006年版。
36、《近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逻辑与特点》,载《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卷转载。
37、《应对全球化:当代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新趋向》,载《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独著。
38、《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一种可能性的分析》,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独著。
39、《终极还是范式: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再解读》,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著。
40、《社会契约和它的批评》,载莱斯诺夫:《社会契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译者。
41、《国家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的另一维度》,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卷转载,独著。
42、《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新解读》,载《文史哲》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卷转载,独著。
43、《评介》,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二作者。
44、《当代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的再思考》,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独著。
45、《“西方政治思想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载《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1期,独著。
46、《希望还是偶像:全球化视野中的公民社会与民主化》,载《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卷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独著。
47、《沟通、交通与深化》,载《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
48、《公民社会:组织及作用》,载《学习时报》2003年9月1日版,独著。
49、《当代西方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中的文化维度研究》,载《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三辑)2003年3月版,独著。
50、《入世与我国政治文化的嬗变》,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
51、《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复兴与特点》,载《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
Ⅲ 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政府要全面审视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问题,还要求政府高瞻远瞩,注意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以公共利益的和谐为宗旨的价值取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决策 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增长方式,经济不可能长期稳定快速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又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
现代政府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政府管理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也就成为政府管理的基石与出发点。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那种在错误发展观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往往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长远发展的。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既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社会发展的指标,并以制度作为保证。另一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定位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政绩。
Ⅳ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有哪些专业那些专业相较于其它高校比较有竞争优势求解答。。。
法大当然是法学比较有优势咯,政治学次之、社会学再次之,其他专业貌似都不咋的啦!法大法学专业的介绍遍地都是,可以上网去看看,重点给你介绍一下 政治学方面的专业吧: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是中国政法大学法科强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校非法学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排头兵与孵化器,目前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公共管理和国际关系学科领域的一方重镇。
政管学院至今已走过了二十一年历程,但其学术积淀和办学经历却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学院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积累时期(1952—1985)。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是由原北京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大学的政治系,原燕京大学政治学和原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的部分师生为主体组建而成的。成立之初,我校聚集了一大批政治学者和教师,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来自北京大学的钱端升、楼邦彦、吴恩裕、龚祥瑞,来自清华大学的曾炳均、杜汝辑等人,这些杰出人才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1959年学校在法律专业外增设政治理论教育专业,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之初,组建了马列基础理论部,负责全校政治公共课教学。正因为有如上教学、科研队伍的存在和学术积累,所以我校于1983年在全国政治学恢复之初就早于很多学校拥有了政治学理论硕士点。
第二阶段是初创时期(1985—1988)。1985年,学校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正式成立了法律系、经济法系和政治系,从而标志着我院(系)的诞生。新成立的政治系由刘圣恩担任首任系主任,设置了政治学与政治教育两个专业,成立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政治学、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七个教研室。在此时期,云光教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方面,杜汝辑先生在西方政治哲学研究方面,为我校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地位的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培养了我校第一批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形成了我校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和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化研究的两大特色。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时期(1988—1998)。1988年第二届系领导班子在常绍舜系主任的带领下,调整了专业方向,1989年将“政治教育专业”改为“行政管理专业”,1995年又新设企业管理专业,并将政治系就此更名为“政治与管理系”。
第四个阶段是跨越式发展时期(1998至今)。1999年11月,学校决定撤系建院,成立了政治与管理学院,由张桂琳教授担任院长,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部挂靠在学院。学院下设政治学、行政管理、工商管理三个专业,并确立了“务实、自强、兼容、创新”的院训和办学理念。2002年6月,学校原教学建制重组为12个教学单位,成立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由朱维究教授担任院长。学院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四个本科专业,至此,学院成为横跨政治学、管理学两个门类的综合性学院。2005年6月,第五届院领导班子产生,由蔡拓担任院长,学院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目前由副校长张桂琳兼任院长。
政管学院是我校非法学学科、专业和学院的孵化器。学院及其前身政治系、政治与管理学院先后创办了6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政治教育(1985)、行政管理(1989)、工商管理(1995)、国际政治(2002)、公共事业管理(2002);孵化和发展出4个学院:政管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马列学院。对改变我校法学学科专业的单一型,形成多学科性大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学院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形成了与国家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建设和公共管理发展需要具有密切关联度的学科体系和专业布局。形成了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20余年来学院先后向社会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政府管理与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涌现了佟丽华、夏华等多位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优秀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 860余人,硕士研究生240余人,博士生 30余人,在站博士后3人,MPA 专业硕士生100余名。
学院拥有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即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4个本科专业;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7个硕士点和公共管理硕士( MPA )授予权;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专业2个博士点及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确定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等4个教研实体。设有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所和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2个在编科研机构和4个非在编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学术背景,其中富布赖特高访学者1人。学院中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各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1人。国务院参事1人,人民检察院专家委员2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北京市先进师德标兵1人。
学院经过多年的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等领域形成了三支教研团队和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 年以来,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2项,省部级项目 10余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 3 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撰写出版学术著作 30 余部(含合著),其中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学院的发展目标定位为:秉持人才兴院、学科强院、兼容发展战略,在十余年内把学院建成学术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居于国内前列、拥有一定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成为全国政治学科与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教学与研究的重镇,成为全国政治文明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
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具有政治学-管理学-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政治分析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党政机关、公共管理机构及公共服务机构。
该专业在同类院校间的优势
行政管理专业是每年的十大热门报考专业之一。作为公共管理这个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拥有以中国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博导)为首的众多优秀教师,包括刘俊生教授(博导)、潘小娟教授(博导)、马建川教授。另外还有十几位拥有北大、人大、上海交大、南开等国内名校博士学位的硕士生导师,(李程伟、胡叔宝、翟校义均为北大博士;鲁照旺为南开博士;吕芳为清华博士后;王明杰为人大博士后),另外还有留学英国(李环)、 日本(孙晓冬)的优秀教师。各位老师科研项目较多,而且待学生和蔼亲切,是理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