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历史老师
Ⅰ 朱小田的苏州大学教授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普通高校“新世纪学术带头人”。2011年调任苏州大学,任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Ⅱ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品特专业
苏州大学历史学是江苏省品牌专业,此专业获准江苏省品牌专业立项建设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内容和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来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同时注重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结构的合理配置。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著名历史学家晁福林等3位教授,同时引进了3位博士,从而使得师资队伍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在课程建设与设置方面,“中国古代史”课程继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后,2008年又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史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等专题类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先后出版王卫平主编《社会救助学》、王玉贵主编《当代中国史教程》、余同元主编《中国文化概要》、高芳英等主编《史学专业英语》、池子华等主编《中国社会史教程》等5部。其中前三部均获得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方面,所有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根据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和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逐年进行补充和调整,教学手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主干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建有试题库。在教学研究方面,金卫星、高芳英、余同元、黄鸿山等老师先后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苏州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教学研究论文近20篇,余同元、王玉贵和高芳英先后获得苏州大学苏鑫、利苏教学奖。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撰写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2篇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奖,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2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14项,发表研究论文62篇。在社会实践方面,2007-2008年所进行的村官调研,多次被《光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媒体报道,并得到省委梁保华书记的亲笔批示和高度评价。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和科研的自动化系统,教学和科研一线人员基本配备办公电脑,高级职称教师配备了办公室;每年新添置教学和学术研究图书在5000册以上,订有专业性报纸和刊物1000余种;建成固定的专业实验室、文物室,面积超过250平方米,并配备了专业的实验员和文物管理人员。 苏州大学社会学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发展已历经百年。
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最早可溯及苏州大学前身东吴大学。1917年,由赵紫宸先生(美国Vanderbilt大学道学、文学硕士)首开社会学课程。1927年在东吴大学文学院设立社会系,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费孝通、雷洁琼等先生均为该校校友。
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该校袁少卿教授即着手编写教材、开设课程并开展学术研究工作。1989年,在费孝通先生的提议与指导下,苏州大学成立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徐福基研究员、周海乐研究员、张明研究员先后任所长,并于199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随着苏州大学院系体制调整与改革,社会与发展研究所并入新组建的社会学院并成立社会学系,程德祺教授、张彦教授、高峰教授先后任系主任。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于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的百年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费孝通等前辈关于“江村经济”、“小城镇”以及“苏南模式”等所开创的苏南研究,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发展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该校社会学专业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中发掘许多苏州大学社会学乃至中国社会学十分宝贵的学术资源。因此,以弘扬传统为宗旨,挖掘、保护这一丰厚的社会学学术资源,传承东吴社会学学术传统并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激发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成为该校社会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建设主题,本专业主要完成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一,筹建陈翰笙研究中心与江村研究中心,旨在追随陈翰笙、费孝通等先辈的学术道路,跟踪调查无锡、吴江两地农村社会发展状况,延续前人成果,开拓后续研究;第二,策划出版《东吴社会学旧书重印系列》,以此传承东吴社会学精髓,凸显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特色。
自2004年列入苏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苏州大学社会学专业在各方支持与关怀下,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已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条件、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与社会声誉建设等方面有了全面、稳步地发展,并逐步形成了自身的专业特色。 历史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研人才,毕业生既可胜任中学历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又可报考研究生,从事专业研究工作,或从事政府部门及其他服务部门工作。
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上)(中)(下)、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上)(下)、世界现代史、当代世界史、中学历史教材教法。
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类旅游企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部门从事旅游管理和策划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游英语、旅游法教程、旅游资源与开发、饭店管理原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学。
信息资源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信息资源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从事信息组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与咨询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去向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管理部门从事信息处理、加工、开放、开发与服务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站(网络)信息更新与维护工作;在专业信息内容服务商(ICP)从事信息内容产品(印本信息与数字信息产品)的开发、生产与营销工作;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项目实施中从事信息内容产品生产项目的管理或监理工作;在各类中介服务部门,特别是咨询服务企业完成信息搜寻、知识导航等专门工作;在有关部门专门从事竞争情报搜集与分析预测工作;在图书馆、档案馆和其他信息机构(如信息中心或政策研究机构)从事日常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服务工作;承担各单位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
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分析预测、网络信息管理、信息产业管理、企业竞争情报、数据库程序设计
档案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文件信息处理、档案管理、文秘工作和办公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求职去向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各类大中型企业的综合办公部门、秘书部门、机要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宣传部门等;各级各类档案馆;相关中高等档案职业、专业教育部门;有关科研单位。
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研学、电子文件管理、数据库原理、档案信息化概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与方法,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社会学、西方经济学(一)、公共管理学、社会保障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教学、政策研究等部门从事与社会学有关的行政管理、社会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公共关系、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统计学(二)、西方社会思想史(二)、中国社会思想史(二)、西方古典社会学、现当代西方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学专业英语、社会统计软件、社区概论、经济社会学、发展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
社会工作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劳动、杜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导论、人口学基础、社会调查方法(一)、社会心理学(二)、社会工作专业英语、社会工作实务(一)、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工作与行政、社会政策与法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图书馆学专业
培养目标:为机关事业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服务技能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级图书管理专门人才,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是企事业单位信息中心、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等。
主干课程: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基础、信息检索(二)、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目录学概论、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数据库原理、信息描述(一) 博士后流动站(1个)
历史学
博士点(1个)
中国近现代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
历史学
硕士点(13个)
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情报学、旅游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
教育(历史)硕士 社会工作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