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田园老师
Ⅰ 刘正国的个人简历
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1996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曾应聘中国音乐研究所任《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副主任,曾在安徽省艺术研究所主持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早年习笛,曾首创笛子的卡腔双声和弦奏新技法,代表性笛曲作品有《巢湖泛舟》(华音曲库里有詹永明改编演奏的此曲,曲谱详见《中国竹笛名曲荟萃》),《新编小放牛》等。自9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研究和乐器开发,创制有“九孔龠”(国家专利)。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学》,《人民音乐》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现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校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生导师。著名笛龠演奏家,音乐史学家,国家专利乐器“九孔龠”、“七孔笛”的发明人。在多年的笛龠演奏过程中,他练就了空管吹律这一绝技,可在一根不开任何音孔和吹孔的自然空筒上吹奏出一连串的自然泛音和旋律、甚至演奏出完整的乐曲。即便是一张普通的纸当场卷成一个筒,也可演奏出完整的优美动听的乐曲。
近年来,他教研并举,先后获得“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刘氏九孔龠简介 :
“龠”是一件被公认为久已失传了的我国上古时期的重要吹管乐器,刘正国老师多年致力于中国古龠的理论考证和乐器的开发,不仅从理论上考定了“龠”的真实形制为“斜吹”,更从乐器实体的开发上创制出了一种新颖的“九孔龠”(获国家专利),还躬身诉诸舞台,使失落久远的古龠文化得以重新彰显于世,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被海内外众多媒体评价为“破解了龠如笛的千古之迷”、“开当代古龠演奏艺术之先河”(香港《大公报》)、“使断响千年的古龠又重续香火、再现辉煌”(台湾《省交乐讯》)。
2009年11月21日,刘正国九孔龠首奏音乐会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隆重举行,音乐会的艺术顾问由中国竹笛一代宗师陆春龄教授担纲,特邀台湾琴园国乐团的林谷珍先生担任导聆,特邀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民族乐团音乐总监及首席指挥戴路青先生担任指挥。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笛子泰斗陆春龄教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时白林先生分别为音乐会题词。整场音乐会的乐队伴奏为上海师大音乐学院民乐团,特邀乐队伴奏为上海江南丝竹协会中国国乐团。本次音乐会也是上海师大民乐团第一次在贺绿汀音乐厅的演出,他们的表演受到了各位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音乐会的曲目如下:
《布谷忙》:
该曲为刘正国的笛曲处女作,初稿于1975年,原名《割麦插禾忙》,又名《春播忙》,创作的灵感源于作者插队落户的务农经历。乐曲以徵调色彩的民歌音调为基础,巧妙地将民间称之为“割麦插禾”鸟(布谷鸟)的鸣叫音调嵌入旋律进行之中,短小明快而富有乡土气息。
《牧归》:
乐曲以安徽皖南民歌《牛歌》为素材,乐境取唐人雷震的《村晚》七绝诗意,用七孔梆笛高低错落的演奏,素描出一幅“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山村小景画卷。
《牧笛》
该曲系刘森先生根据刘炽作曲的双人舞《牧笛》音乐改编而成。乐曲表现了牧人放牧山坡的悠然自得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创作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是一首至今仍广为流传、深受听众喜爱的北派经典笛曲。本曲的订谱,主要对中段的“慢板”作了变调处理,以“七孔笛”的附加侧孔(即如六孔笛的筒音)作“5”演奏,转入属调。在“慢板”与乐曲的前后“快板”的连接上,通过两个附加乐句来过渡,自然而清新,使全乐曲获得了先前六孔笛演奏所不可能有的调性色彩上的对比。
《双声小放牛》:
《小放牛》本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出传统歌舞小戏,描写一村姑向一牧童问路,两人对歌对舞的富有田园情趣的热烈场面。戏中的歌舞音乐及对唱小曲【回回曲】在民间极为流行,后被改编成笛子独奏曲,主要有南派的陆春龄和北派的刘森两个不同的版本。
该曲以民间的【回回曲】为基础,并参以陆春龄版《小放牛》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乐曲进一步突出了江南丝竹的韵味,运用了作者所独创的“咔奏双声”吹法贯穿于慢板之中,又在乐曲的快板部分采用了大二度的转调,以极为罕见的筒音作“4”的“凡字调”指法来演奏,再行转入下属调,以筒音作“1”的“乙字调”演奏渐趋高潮结束全曲,整个乐曲的音域达到了近三个八度。《双声小放牛》的编曲,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调性布局上都对传统《小放牛》有着相当大的突破,加之独特的“咔奏双声”技巧和新创制“七孔笛”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具有一种独到的韵味,散发出一种异样的光彩。
“咔奏双声”是竹笛演奏上的一种特殊的演奏技法,它是通过“气”与“喉”两个不同的声源来同时振动笛膜,从而获得“双声”乃至“复调”的奇特演奏效果。该技法是由刘正国先生在《独酌》(“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入围曲目)一曲中首创运用的,台湾及国内的笛界都有过不同形式的介绍。《双声小放牛》是刘氏“咔奏双声”的代表性曲目。
《巢湖泛舟》: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归趣大自然的抒情笛曲。全曲共分三个乐段,是一个有引子、带再现的具有“A B A”三部典型结构特征的独奏乐曲。
“引子” 自由的散板结构。笛子以流利的颤指和自如的琶音,展示出一幅水波浩淼、山影叠现的巢湖秀丽风光的画卷。
第一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呈示部。在伴奏乐队具有波动感的固定切分音型的烘托下,笛子吟奏出一段婉转如歌的抒情曲调,表达了人们对巢湖自然美景的陶醉和泛舟湖上的愉悦心情。
第二乐段“欢乐的小快板”,对比性的中部。在欢乐的排鼓伴奏声中,笛子以轻快的吐奏、流利的颤音以及大幅度的上下自如的持续琶音,使乐曲渐趋高潮,表现了千帆竟发、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和游舟竞赛、鼓声逐潮的热烈场景。
第三乐段“如歌的行板”,抒情主题的再现部。这是在激情澎湃后的安宁中,笛子再一次吟奏出婉转如歌的抒情主题,它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歌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该曲为刘正国先生的代表作,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1980年由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首录展播于华东六省一市广播电台;1982年作者以此曲的演奏荣获安徽省首届“大学生之春”优秀演奏奖、创作奖;1996年该曲入载《中国竹笛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早期的原版音响有刘正国1983年的演奏版(现存于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入编安徽、江苏的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材。自90年代后,有詹永明演奏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台湾国纶企业公司出版)广泛传播于海内外。
《花三七》:
乐曲取材于安徽地方戏曲“庐剧”的特色曲牌【三七】腔,创作上采用了连贯发展变化的手法,既保留了原有戏曲曲牌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适合竹笛演奏的特点,恰好地表现了江淮一带民间人们的质朴豪爽性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具有典型的皖中南音乐风情特点和戏曲韵味。
《良宵》
该曲为刘天华先生的二胡名曲,改编为“七孔笛”曲。演奏上,既保留了弦乐的张力和风格(如“5”音的滑奏等),又充分展示了“七孔笛”的宽广音域和独特的表现力。乐曲有丝竹般的娓娓诉说,又有宁静、凄楚的想望,还有激动、奋发的抗争。整个乐曲强、弱,高、低,跌宕对比,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以上,对原曲的风格、音区和表现力都有相当的拓展。
《新编欢乐歌》:
《欢乐歌》为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其曲调委婉流畅、风格清新秀丽、情绪欢快热烈,常演奏于喜庆集会之际。本曲的改编,依“七孔笛”音域宽广的特点,作了三处拓展:一是在中板部分加入了一段婉转低回的演奏,使其更富丝竹风韵;二是在快板部分有一段低八度的、快速流丽的反复演奏,增加了音区上的对比;三是于尾部的结束句加上了一个五声级进向上的扩充,使该曲的结尾有异峰突起之感,更凸显了整个乐曲的张力。
《婺江欢歌》:
乐曲以浙江婺剧音乐为素材,描绘了婺江两岸春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人们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之情。在演奏技巧上,将循环换气和连续的快速颤指巧妙结合,更丰富地表现了泛金流彩的滚滚江水和欢乐攒动人群的场面。
该曲广为流行的版本系詹永明先生用排笛(曲、梆笛各一只)演奏的,堪称经典。本曲按詹氏的排笛演奏版本,只在一根“七孔笛”上,演绎出排笛演奏的音区、音域效果,忽而低回畅达,忽而高亢引颈,别有一番情趣。
《江南吟》
乐曲取材于江南丝竹乐,以清新优雅、欢快流畅的旋律,生动地描绘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江南迷人景色。原曲创作于1981年,是安徽已故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黄锡麟先生的遗作。本曲的改编,根据“七孔笛”的特点,对原曲的调性作了较大的突破,变宫调色彩为羽调色彩,既不失江南丝竹之特质,又融入了南方昆曲之韵味,更具有“吟”的意味。该曲与笛子名曲《姑苏行》异曲同工,用领奏、齐奏的形式演出亦颇相宜。
《小桥·流水·人家》
该曲系根据著名作曲家顾冠仁先生的笛曲《水乡新歌》改编而成。乐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一、“江南小桥”,慢板,以极其优美抒情的江南民歌曲调,勾勒出小桥叠叠、小溪潺潺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秀色。
二、“快乐人家”,中板,以一段轻松明快的连音与吐音相间的乐句,在互为上下属关系的调性上反复与变奏,表现了江南农家的质朴形象和快乐情绪。
三、“行云流水”,快板,以一大段酣畅淋漓、行云流水般的循环换气演奏,将乐曲渐趋推向高潮,尾部以激动的情绪再现歌唱性的主题乐句以为呼应,最后在宁情、悠远的高音区尾声中结束全曲。
该曲以典型的江南丝竹韵味,充分地展示了“七孔笛”的独特魅力和张力,全曲的音域达到了三个八度加一个小三度,为传统六孔笛所不可能及。本曲的改编,征得顾冠仁先生的同意,并由其亲自辅以配器。
Ⅱ 专科可以直接考研究生吗
专科生可以考研究生,但是需要专升本后考研或者专科毕业工作两年后考研。
专科生报考研究生的条件:
一、毕业工作2年同等学力。专科生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包括:电大,夜大,函大、职大,自学考试),需要毕业2年或者2年以上,并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
二、专升本后再考。也就是通过正规方法取得本科学历后可报考硕士生考试。现在比较好的报考方法就是取得本科学历后再报考。取得本科学历可以通过成人高考或者自考等其他形式继续攻读本科段课程。在拿到本科学历之后在报考研究生,就会省却这作为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烦恼了。
三、要报考的院校要有招收专科生考研。不是所有院校都有招专科生考研。并且各院校对招收专科生考研的要求是不同的。这里建议专科生要考研前先要选院校,再从院校的招生简章里看专科生考研的要求是否符合,或者直接与招生单位联系咨询。
(2)安徽师范大学田园老师扩展阅读:
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要求报名时通过学信网学历检验,没通过的可向有关教育部门申请学历认证。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历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Ⅲ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介绍
作品名称作品摘要作品评价作者介绍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素,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江南三部曲分别是指:《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 透视精神的江南乌托邦
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到《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格非写作了近20年,写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中国史,第一部写辛亥革命,第二部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部写新世纪。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没变,人没变,世界变了。但到《春尽江南》,将落点放在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作深入透视,把宏阔的历史命题浓缩到深入的精神层面——20世纪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的追索,的确与社会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专家点评: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构思,2003年前后正式动笔写作。格非自称,“这是用10多年的心血写成的作品。”《江南三部曲》得到了众评委一致好评,认为这是近年来最有厚度和整体性立意的作品。 刘勇,男,笔名“格非”,生于1964年,江苏镇江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格非文集》、《欲望的旗帜》、《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面面观》、《小说讲稿》等。他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因各种缘由未曾付梓,但在《王蒙自传》和各版本评传中都有所提及,因而是一本早有耳闻却迟迟未露面的小说。小说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独具新疆风情。 新出的小笼包还是陈年老酿
《这边风景》,初次定稿于1978年,尘封了35年后,当作者王蒙近80岁时,书稿新鲜出炉。它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阶级斗争、伊犁风光、新疆生活风貌以及十几个民族的日常往来,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活的赤诚与热情。这部写于特殊时期的作品有其特殊的历史价值,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文革”文学的空白。作者自己还在思考,文学是冒着热气的新出锅的小笼包呢,还是酝酿许久的陈年老酒呢?
专家点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包明德说:“王蒙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文学勇气和叙事自觉,向读者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新疆的故事。以一个独特视角,艺术再现了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风貌,热情歌颂了诚实的劳动、正直的品格、民族的团结和美好的爱情,我看了以后很感动。”81岁高龄的王蒙自称,这是一本下了苦功夫的书。“没有许多年的农村生活,没有与各族农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没有维吾尔语的熟谙,没有对于生活、对于大地、对于边疆、对于日子的爱与投入,不可能有这部作品。”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曾获意大利蒙德罗文学奖、日本创价学会和平与文化奖、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与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学位、约旦作家协会名誉会员等荣衔。作品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生命册
《生命册》是李佩甫“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作品主人公“我”,是一从乡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一个“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他从乡村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再从北京到上海,一路走来,“我”的身份也从大学老师、北漂者枪手、南方股票市场上的操盘手,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药厂负责人。“我”是一个深刻、冷静,内敛、节制,不偏执,不轻狂,有着一切自省者的特点和带有知识分子尊严的人物,所以自始至终都在默默地观察和审视着周围的一切。找不到、回不去的故乡
花甲之年,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生命册》面世。它积累了半个世纪,习惯于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书写平原大地上土地的荣枯和拔节于其上的生命的万般情状。在他的笔下,乡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理想与欲望并置,其试图从中摸索出时代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联。小说,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他说,现在的乡土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乡土了,许多人已经找不到“故乡”了。在书的扉页上印有泰戈尔的诗:“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专家点评:李佩甫也是在他写作生涯的第38个年头,迎来了茅盾文学奖。《生命册》是他花甲之年完成的“平原三部曲”收尾之作。他从一风、一尘、一树、一花写起,书写了整个平原上的各种风土人情及一个村庄50年的生存状况。获奖后,李佩甫表示,要“感谢我的平原,感谢平原上的风,感谢平原上的树”。 李佩甫 ,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 1979年参加工作,历任许昌市文化局创作员,《莽原》杂志编辑、第二编辑室主任,河南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作品有《黑蜻蜓》《村魂》《田园》等。繁花
《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上海普通话建立的博物馆
有人评价,《繁花》以满纸沪语建立了一个文学的博物馆,多少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上海,到小说里找就行了。作者金宇澄是文学编辑,非职业作家,作品超出很多职业作家,被公认为是写当代上海里弄生活的最好作品。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也是一部记忆小说,上世纪60年代的少年旧梦,90年代的声色犬马,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
它概括起来就是小说中姝华的那封信 “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专家点评:艺术是需要个性的。传统是生活乃至文学最基本的发动机,金宇澄用沪语创作了《繁花》,整部作品呈现出很强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文本识别度。他选择改良的方言口语,因为他认为“相对于固定的普通话而言,方言更有个性,更活泼,它一直随时代在变化,更生动,也更有生命力”。 金宇澄,原名金舒澄,上海人,小说《繁花》的作者。1952年出生,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上海文学》的编辑,2012年以满纸沪语完成了一部描写上海市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繁花》,一问世就反响强烈,一举摘得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3年凭借《繁花》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黄雀记
《黄雀记》延续了苏童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和节奏。故事并不复杂,就是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分为三章: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白小姐的夏天-三章的标题暗示了三个不同的叙事视角。 香椿树街的残酷青春
《黄雀记》苏童用惯常的小人物、小地方的风格、节奏来叙事。故事并不复杂,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三个受侮辱与损害的青年人的纠缠、成长和命运背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异,香椿街充满了他独有的细腻的南方情调、气氛。它的很多故事后来转移到精神病院。也许我们这个时代真的有病,有些事注定要发生在不正常的地方。
专家点评:“新历史主义”小说家苏童,把香椿树街的故事写了很多年,《黄雀记》获奖让他感到终于对自己有了个交代。《黄雀记》被认为是香椿树街系列中最成熟、最完整的一部长篇小说,是苏童香椿树街写作的一个重要标签。 苏童,原名童忠贵,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2015年8月,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