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上海复旦大学死去的老师

上海复旦大学死去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5-01-09 19:34:19

⑴ 于娟的患病经过

2009年12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晚期,2010年1月2日于娟被进一步确诊乳腺癌晚期。

2009年12月27日,长期自恃身体十分健康的于娟被确诊患上了癌症,宛如晴天霹雳般震惊了这个家,她是家中的独女,考大学读硕读博留学,刚回国参加工作3个月,1岁多的儿子刚会叫妈妈,一切才刚刚开始,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医生确诊是乳腺癌晚期。

(1)上海复旦大学死去的老师扩展阅读:

于娟,女,出生于1978年,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

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热议。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记”。

⑵ 复旦大学教授李郁芬逝世,她去世原因是什么

李郁芬,生于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上海科技成果奖等;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复旦大学党委从本校物理、化学等系抽调一批师生,和上海机械学院、华东化工学院等单位的师生共同组成科研组,开展分离同位素研究,为研制原子弹提供基础技术。当时,这支科研队伍以“58中队”为代号,在化学系主任吴征铠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工作,李郁芬教授等是其中的重要成员。

李郁芬老师在12月8日凌晨2时42分时因病抢救无效导致去世。

⑶ 司佳是什么病去世的

司佳的离世源于一种影响心脏内膜的非常罕见的癌症——心包间皮瘤。她是在2019年6月3日早上住院并接受手术时知道自己病情的。到7月中旬,她看起来已经康复,但突如其来的复发把她从朋友和家人身边带走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人间惨剧呢?作为复旦大学教授,按时体检肯定是有的,体检的层次肯定是高的,为什么司佳教授就没有机会了呢?虽然司佳教授没有留下如于娟老师那样发自肺腑震聋发聩的言语,却仍然能带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因为司佳的特殊身份,她的离世尽人皆知,可此时此刻,又有多少普通人离世呢,又有多少普通人挣扎在癌症造成的身心痛苦中。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男性211.4万例,女性169.0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原发性肝癌全球每年新发病例85.4万例,中国46.6万,约占全球的55%;每年因原发性肝癌死亡81万例,中国为42.2万,约占全球的45%-50%。

癌症患病率呈井喷式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中晚期癌症的死亡率上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体检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也是不争怕事实,医学技术飞速发展也是不争怕事实。如此矛盾的现状交织在一起,是不是让人很是困惑。一个癌症患者确诊,全家人都如同被判刑,生活中便充满了阴霾。

肝癌隐匿性很强,因为肝脏上没有痛觉神经,早期很不容易被发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肝癌前兆根本不是前兆,什么肝区疼痛、黄疸、消化道症状、眼黑、皮肤发痒、消瘦等,到了这步境地,已经迈入中晚期。其它癌症也是如此,之所以说癌症可怕,就是因为“它悄悄地蒙住你的眼睛,不告诉你它是谁”。所以,我们靠前兆发现早期癌症根本不现实,那么多癌症都有前兆,你背得过来吗,背得过来每天看什么前兆,人还怎么学习、工作和生活?

所以一级预防永远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实惠的。多么简单的几句话:

会吃饭,种类多一点不挑不拣,油、盐、量少一点,吃得慢一点,吃得杂一点,吃得少一点。

戒烟,世界上最不文明的行为就是抽烟,害人害己,受害的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让她们长期吸你的二手烟,让她们得病,让她们短寿,这与谋杀犯罪有什么区别?

限酒,少喝一点,偶尔多喝一点也无不可,舒缓压力,但怕你酗酒,如果管理不住自己,跟小孩子玩游戏上瘾又有什么区别呢?

适量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可是很多人把不动当成一种享受,中国居民运动指南够客气了,说每天走6000步,可是这才到哪儿。可即便这样,很多人都做不到,免疫力没有了,癌细胞也专盯有缝的蛋。

心理平衡,关于事业和健康的讨论,生命价值的讨论触目可见可闻,实际上很多人仍然不明白。我说的明白是知行合一,这个问题我说的也最多,心理平衡不是让你整天开心快乐,那样就不是人了,教别人要开朗乐观的人实在无聊。生活的压力、家庭的不幸、事业的失败、爱情的失败等等我们经常面对,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可语于人者只二三,我们如何每天开心。我们要做到在不良情绪里不要太久,要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学会发泄情绪,而不是沉浸在愤怒、抱怨、痛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正是有各种情绪交织,人生才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乐,才有些意味。如糖水一样风平浪静,笑嘻嘻的生活有意思嘛,关键就是平衡二字。

顺应自然,这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核心之一,于娟说她晚上12点之前就没睡过觉,我们总是以事业的名义去透支自己的身体,摧残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尤其是精英阶层更是如此,工作狂,工作不要命,为了名也好为了利也好,人的能量就这么多,为什么不细水长流呢?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写完《平凡的世界》就累死了。而琼瑶都80多了还在工作,还活力四射。所以生命不要透支,健康不要透支,细水长流对自己有利,对社会贡献也更大!

⑷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遇害身亡,案件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杀害王永珍的嫌疑犯也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姜文华,姜文华是一名博士生,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曾经发布过很多优秀的论文。很多人疑惑是什么把一名数学天才逼成了刀客,原因很简单,因为姜文华在复旦大学工作了6年没有升为副教授。复旦大学有一条非升即走的规则,面对学校不再签约自己,姜文华变得有些暴躁,甚至觉得学校的人在故意刁难并且陷害自己。在和王永珍谈话时,姜文华动怒将对方喉咙割破。

网友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很多网友替姜文华感到可惜,他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本应该沉浸工作,却被复旦大学的工作制度耽误了。复旦大学虽然很有名气,但既然在里面工作的不开心,姜文华完全可以到期后解约,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凭借着姜文华的学历出了复旦大学,仍然会有许多国企岗位等着他挑选。而他却选择了犯罪道路,就算不判死刑,等坐完牢出来可能已经两鬓斑白。我觉得学历高不等于心理素质强,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⑸ 复旦大学因乳腺癌去世的老师是谁

她叫于娟,走的时候才32岁,走之前还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耗费自己的健康,她说得很对,很多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注意才一步步酿成大祸,其实很多都是可以预防的,瘤医生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多了解下。

⑹ 东华教授邵腾车祸真相,富二代啊,宝马,究竟怎么了

大学生撞死博士、学生撞死老师是否应该受到处罚?!
---------沉痛悼念邵腾教授
2010年9月7日晚上,在上海松江大学城刚为学生上完课的邵腾教授,不幸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辆快速驶来的宝马轿车撞飞十几米远,身上和头部严重受伤,经医治抢救无效,于9月10日上午含泪离开人世。
邵腾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前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他在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发展研究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发表论述数十篇,其中主要有《哲学的对象体系和价值》、《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两阶段论探索》、《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双维多级构造的整合研究》、《论社会主义占有资本文明问题》、《马克思〈手稿〉中享受性理论探索》、《家庭服务业的社会意义及其发展方向》、《科学:自然伦理的终结者》等。所授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共产党宣言》导读、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红楼梦》品读等。博士论文为《现代化:理论与运动》,承担并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本的历史极限与社会主义》。
邵腾教授为人谦和、待人诚信、治学严谨、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成果明显。他是国内难得的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的专业学者、教授,并在中央党校进行过深造。邵腾教授的去逝,对他家人而言,少了家中的核心,妻子没有了好丈夫,父母没有了好儿子,孩子没有了好父亲,妹妹没有了好哥哥。对于学生而言永远失去了一位好老师,对于同事和友人而言永远失去了一位好伙伴、好朋友。邵腾教授的去逝,很多人为期感到惋惜和难过!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而言,人们缺少了一位启迪智慧的学者!国家要培养一名博士、教授不容易。而这一切全被一位冒失的肇事者毁了!对此,我们又怎么能够轻易地放过肇事者?邵腾走了,热爱邵腾的人并没有走!我们将拭目以待,无论肇事者有多少钱,有多少关系;无论是负主要责任,还是次要责任,你都将有责任向受害者的家属表示忏悔和道歉,社会将会对其处理结果有一个公正的评价。
据了解,肇事者是华东政法大学四年级学生苏露。令人气愤的是,作为一个撞伤别人、并使人致死的大学生,在伤者医治抢救期间,竟没有一点爱心!没有一点同情心!!不知道去看望病人!!!当伤者死亡之后,也不懂得即刻去关心和慰问!作为一位在推崇法理的政法大学学习的学生竟然如此不懂做人的最基本道理,谁将应该为其感到羞愧和耻辱!!!
今天,在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期间,人们希望有更好的、和谐的、安定的生活!希望不要有怨恨和不满!!更不希望放过致人于死的肇事者!!!
肇事者用汽车把受害者撞出十几米之外,导致受害者严重受伤并死亡,肇事者的车速到底有多快?应该进行考证!警察为什么不对肇事者给予拘留?很多人不能接受!广大民众希望上海市公安局能够对此事进行专门调查!!!
当肇事者的车速过快以至于没有能够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明显不能做到安全第一原则时,某报记者为什么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断定肇事者车速正常,并在报上进行不实的报导。我们强烈要求相关报社领导对不负责任的记者报导背景情况进行再次审查!!!
同时,我们还要强烈呼吁:肇事者所在的学校应对开车到校的学生再次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是交通安全教育,以及如何切实做到安全第一原则。并对致人于死的肇事者进行严肃处理,且给相关方以及家属通报!!!
只有肇事者得到应有的处罚,才能使其本人切实地懂得安全第一的重要性!才能使死者的家属感到不怨!!才能使更多的人们见到社会公平公正!!!

求公正

⑺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钟扬逝世是怎么回事

具体如下:

1、事件概况: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谨慎品质:心怀“筑梦”理念。筑梦一生是钟扬的理想境界。在高原上,小小感冒甚至都是致命的,有感冒症状就要吃药把它“压”下去,很多时候,药都是一把一把地吃。

钟扬同志说:“一不小心,把半辈子的药都吃完了……”心脏肥大、痛风、记忆力下降等等,都可能是援藏干部因不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后遗症。在援藏的最后一年,钟扬同志的身体状态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但他仍背着家人,继续在西藏野外考察,搜集资料,“筑梦”不止。

深度解析

奉献一生是钟扬的人生臻境。他说:“没有持久的热情和长期的投入做不成事情。”钟扬同志常年穿的一条牛仔裤是在拉萨地摊上买的,只花了29元。但是对藏大师生却非常慷慨无私,他私人出资发起了“西藏大学学生走出雪域看内地”活动,先后组织了80多个西藏大学学生赴上海学习。

只要是藏大老师申报项目,无论成功与否,他都补助2000元,用于支付申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些年,他自掏腰包给藏大师生的扶持,加起来至少几十万;为真正方便师生办事,2014年,他主导成立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服务中心,全年无休接待办事,服务理念现已植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员工的思想深处。

⑻ 一生清贫,一身浩气——悼念张熏华老师(朱民)

朱民

2021年2月5日

2020年11月8日,我回复旦大学参加经济学院举办的庆祝张薰华老师教学75周年学术研讨和庆祝张老师百岁华诞活动。早早地赶到会场,会场外的空间临时布置了张老师的一生的图片展,我正端详间,一抬头见校党委书记焦扬陪着张老师夫人宁老师走来,连忙迎上去,顾不上和焦扬书记打招呼,上前几步,抱住宁老师,真是止不住的高兴。我扶着宁老师缓缓地看着图片,听她细细地讲述图片背后的故事。见到宁老师来了,大家都趋前来打招呼。洪远朋老师过来,宁老师惦着洪老师的心脏疾病,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肖云过来了,他是张老师的学生,现任南昌副市长,宁老师还惦着他的双胞胎儿子,也关心故乡的发展。经济学院张军院长过来,宁老师提到当年张老师对张军的破格录取,还惦着要把当年张军的考卷找还给张军。和张老师一样,宁老师心里满满的都是学生。

会议简朴庄重,闻讯而来的各界人士把大大的礼堂挤得满满的。焦扬书记、伍伯麟老师、洪远朋老师等先后对张老师的教学和学术贡献做了发言。我的发言则是张老师对我影响最为深刻的他的人格力量。我提到张老师一生都勇敢地追求真理,敢于对《资本论》中的计算提出异议。张老师不懈学术研究,在60岁、70岁、80岁、90岁高龄都有新的学术突破,从《资本论》研究深入到生产力研究,再到生产要素研究,然后深入到人口、土地和环境的研究,不断创新。张老师严谨学术但慈爱学生,对学生关爱有加, 他曾任我们77级的班主任,我们都深有感受。张老师当时住在医院,未能出席研讨会。午餐期间,我们几度举杯,以水代酒祝张老师 健康 长寿。

2021年2月1日,突然传来张老师去世的消息,虽然早有预感和准备,但仍然感到心在下坠。2月3日,我赶去参加张老师的追悼仪式。宁老师一再的坚持,秉持张老师一贯的风格,追悼会格外简朴。学院让我代表学生发言,我刚开口“张老师走了”,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流着眼泪,我断断续续地讲了我从入校40年来张老师对我的关爱,张老师那温暖和善良的人格光芒。讲着讲着,讲不下去了,宁老师站起来,轻轻地抱住我,泪流在了一起。

想起张老师,就会想起他在复旦大学第九宿舍那简陋的居室。这是复旦大学早年建造的一批教师楼,灰色的外墙,经历多年的风雨已经黝黑发暗,没有电梯,楼梯的扶手铁锈斑斑,水泥地面斑驳不平。张老师的家,屋内格局简单狭小。小小的客厅,靠墙一排简单的书柜,靠书柜是一张用餐的八仙桌,两把椅子,窗前还有一张极其简陋的学生书桌,把室内挤得满满的。这是我从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读书、任教、出国和回国40年里多次去过的地方,坐过同样的椅子和用过同样的桌子,没有任何的变化,一如既往的简朴。更不变的是张老师和宁老师亲切的笑脸和温暖的双手。

在这里,留给我多少温暖的记忆。

记得二年级,初夏之际,复习考试时,我在马克思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方法上卡住了。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抽象的具体是怎么来的呢?在那个时候,没有手机,也不用预约,晚饭后,我就直奔张老师家去了。张老师亲切地招呼我坐下,递上扇子,宁老师给我送上了绿豆汤,我就直接提出了我的困惑。张老师在书桌上随手画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圈,解释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扩张和丰富的逻辑,使原始范畴的本质在后续范畴的展开中不断再现和丰富,使全书成为一个逻辑严密的整体。张老师解释,这就是“思维具体”。张老师接着又画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圈,返身解释了在实践观察中从具体到抽象的提炼和归纳过程的思维方式,直到找到理论和实际统一的起点范畴,是为“具体思维”。我顿时豁然开朗,那一天晚上,我兴奋了好久,迟迟不能入睡,两个圈圈反复出现在脑中,变大、缩小、重叠、分开,奇妙而又神奇。

跟张老师学《资本论》既害怕,也是享受。害怕,因为《资本论》难读,张老师讲得又深又活,要跟上不容易。但更多的是享受,张老师讲授《资本论》的课真是精彩。他遵循原著逻辑和思路,提纲挈领,要点突出,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对书中的难句难点,他从不跳过,总是逐节逐句阐述。记得最后还形成了《〈资本论〉难句试解》,成为全国经济学研究生争抢的材料。张老师特别重视马克思的方法论。第一堂课,他就说,学习《资本论》,一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要读透,二是要重视和学习马克思的方法论。张老师自己身体力行,用马克思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方法,创造性地用“圆圈的圆圈”方法,生动形象地把三卷《资本论》的内容剖析透彻,讲述得淋漓尽致。一共六个圈层,即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环境)生产力圈、商品所有制(市场经济)圈、要素所有制(公有或私有)圈、政治圈、法律制度圈和意识形态圈。这六个圈层之间是辩证联系,既包括人类 社会 整体,也反映了人文 社会 科学之间的关系。他形象地、创新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我们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联系。

就这样,张老师用他的圈圈论,把《资本论》的内在逻辑和演化演绎得精美,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展示了《资本论》的逻辑美。我总记得张老师瘦瘦的身材,在两块大黑板前,一个圈一个圈地演绎马克思的《资本论》,我在下面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候在宿舍床边墙上,我用三张大纸画了张老师的三个大圈圈,时时揣摩。《资本论》读完了,张老师教会了我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思维上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表述上从抽象到具体的丰富,逐渐帮助我形成了严谨的思维和表述模式。在以后的近40年里,张老师教我的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帮助我一次又一次攀上学习的山峰,帮助我一次又一次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政策决断。

三年级的时候,张老师在《中国 社会 科学》上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的某些计算问题》的论文,对《资本论》中的几个计算错误提出校正。这件事不但立即轰动了经济系,也在复旦大学引起巨大的反响,文革刚过,又是对《资本论》的指错,一时复旦院内议论纷纷,气氛颇为紧张。这可是中国经济学界第一次有人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错误。我们当时正在学《资本论》第三卷,我立即找了张老师的论文和原著对照,似懂非懂之间,觉得张老师是对的,但也觉得风险很大,可以不必较真。我直觉这件事很重要,想问明白,就直接去张老师家,提出了我的疑虑。张老师笑眯眯的脸一下变得非常严肃,他说,我们对经典理论,第一对文献要真读懂,读透,深刻领会马克思科学的精神,解释要忠实原著。第二要实事求是,有问题就要指出,但要真诚中肯,这也是维护经典的最好办法。第三,马克思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在病痛和贫困中用一生写就《资本论》,作为理论研究者,我们也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严谨学风。说到这里,张老师笑了,他说若马克思在世,他也会同意的呢。我一直钦佩张老师的学术钻研,也钦佩张老师的正直和善良,但从此更钦佩张老师的道德勇气。我后来和洪文达老师提起这件事,洪老师非常严肃地说,张薰华教授这篇论文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内容本身。我们要用马克思本人一贯坚持的科学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学张老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大学四年很快过去了,毕业之际却也惶惑。当时我原来的工作单位想要我回去当领导,到政府部门参与实际改革也很有吸引力,同时我也觉得知识学得不够,还想继续学习,也和班里的很多同学一样准备考研究生。张老师目光远大,他预感到在改革开放的大势下,为国家培养经济人才是当务之急,经济系的招生一定会扩大,现有复旦经济系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他更考虑到如何培养一批中青年教师,把复旦经济系老教授们的优秀经验、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传承下去。他向学校提出,在考研和分配之前,先安排一批77级学生留校任教,得到了学校的支持。这一次,是张老师把我叫到他家里,提出要我先行留校。事出突然,我有些犹豫。张老师缓缓地说:“学校希望你们留校既是为复旦,也是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对你们的培养。我平时观察,你有点宋承先教授的书卷气,有教书的能力,也有独立研究的能力,教学相长,你会成长很快。”最后,他加重语气说:“希望你以大局为重。”我高高兴兴地留校成为了复旦的一员。张老师的“大局为重”的观点也影响了我整整一辈子的人生。

1985年我赴美前夕,前去张老师家辞行,心中忐忑不安,我很害怕张老师会批评我, 因为我辜负了他的期望,没有在复旦经济系坚持下来。张老师一如以往的温和,微笑着。他说:“这几年你很努力,蒋学模老师通常不太表扬人,但在我们会议上对你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很满意。我看着你成长,很高兴。我很理解你,国内的经济改革日渐深入,遇到的理论问题也日益增多,你出去学学,掌握新的工具,也会有帮助。”宁老师则在一边不断地叮嘱出门在外注意身体和安全。最后,张老师送我到门口说:“你出去学习不容易,一定非常忙,平时也不用写信,每年末寄张贺卡,让我们放心。”捧着张老师厚厚的关爱,我踏上赴美的航班。

1996年我从美国回国后去见张老师,之前问系里张老师的住址,告诉我还在第九宿舍,我就很惊讶。依着旧有的记忆,一路小跑,上得三楼,推门进屋,张老师的家一如我10年前告别时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望着我一脸的惶惑,张老师看出了我对他居所的疑虑,缓缓地说:“我一辈子清贫,习惯了,现在也退休了,这地方够住,也有空间做点学术研究,就够好。”宁老师安静地说:“他喜欢简单,我们习惯了,清贫了一辈子,这样挺好。”我转为深深的敬佩,心一颤,眼泪掉了下来。我问张老师有什么我们学生能做的吗?他没有接我的话,转而不断地问我在美国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宁老师在一边,握着我的手,还记得当年我和我弟弟同期考入复旦,问起我弟弟的情况。

2010年初春,我赴美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临行前,再一次向张老师辞行。张老师很高心,他幽默地说:“这几天满世界都在说你的事,你要为世界做贡献,为国争光。”他说:“正好前几天有人送他一点茶叶,推也推不掉,你喝茶,你就带去吧。”宁老师早早把茶叶找了出来,我就带着张老师的叮嘱和茶叶,再次跨上赴美的征途。之后六年,张老师的“为世界做贡献,为国争光”时时在我耳边响起,醒聩震聋,激励我奋力前行。

2014年春,我回复旦为洪文达老师种一棵树以为纪念,也去看望张老师。刚过二楼的楼梯拐角,还没上楼,就见到张老师已经在家门口依着门框等我了。张老师94岁了,讲话不太清楚,宁老师告诉我他也已经不太认人了,但听说我去,早早等在门口。这次,我握住他的手,听他断断续续地谈起往事和关于环境的研究。突然,他说:“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你,也看到你们总裁是位女士,你为什么不做总裁呢?你看,你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寄回的贺年片,我都搁在书架上呢,等你做总裁。”聊了一阵又一阵,临走时,张老师坚持要下楼送我,还不让我搀扶他。慢慢的,慢慢的,张老师一步一步挪下楼梯,总算在二楼同意停下来,挥手道别。

2016年秋,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期满,打点行李,又一次踏上回国之路。安顿之后,我即回复旦看望老师。先去张老师家里,还是那熟悉的第九宿舍。我向张老师汇报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张老师明显弱了,听力也衰退很大,他偏着头,仔细地听。当我提到,我退休了,准备放慢一些。张老师突然很严肃地打断我,一字一顿地说:“你不辱使命,我们都很高兴。你没有回复旦我们都有些失望,但清华也是好地方。退休可以,学术研究不要放弃,我的新研究都是在退休后开始的呢。你的基础好,看了世界,可以和中国的事结合,做新的学术研究。”我深深地感动于张老师的期望和厚爱。

2017年9月, 为纪念77级和78级入校40周年,复旦大学举办了隆重的活动。我们都从各地赶回母校相聚。在经济学院组织的座谈会上,张老师居然以97岁的高龄赶来了,精神很好。他向大家问好,祝愿大家继续在学术研究上有进步。会后照相,老教授都坐在第一排,张老师居中,我们学生站在后面。刚排好队型,张老师突然要我坐到前排他的身边,我是学生,当然不敢。婉拒之间,张老师却坚持,我只能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坐下,却也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相片。

2019年仲夏, 我回复旦拍一个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拍片结束,我提到要去看张老师,摄制组提出也要跟去,我们就一起去了第九宿舍。张老师99岁了,他不说话,就是紧紧地握着我的手,我心里有无尽的温暖和感动,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了好久。镜头里定格了张老师握住我的手,简陋的第九宿舍,书架上两排我多年从海外给张老师寄回的贺年片,暖暖地闪烁着。

张薰华老师是1947年入党的老党员,解放前复旦大学地下党的组织者,是1950年陈毅市长任命的复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学校工作进入正常运转后,他坚持要求去经济系教书,直到我考入复旦大学的1977年和离开复旦赴美,张老师一直是经济系主任。从那时起到今天,40年间,我多次去张老师家里,总是那熟悉的地方,那熟悉的感觉,坐同一把椅子,用同样的桌子,没有任何的变化。张老师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物质生活简单,粗茶淡饭,简朴服饰,长居第九宿舍陋室。张老师在工作上务实,学术上严格,但做事规范又改革。张老师思路极其严谨,但又时时大胆创新,他不断开拓,深入 探索 各种经济规律,敢言人所未言。张老师对学生严格,却又呵护有加,我们同学有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张老师更重视我们的为人,记得读书时,张老师在课余和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治学做人”与“做人与做学问”的要务。张老师本人,真是一生清贫,一身浩气。

就在和张老师一次一次的接触中,在他宽广的胸怀里,在他人生履历的经验之中,我逐渐懂得人生。在张老师不断的关爱中,我得以成长。追随张老师的40 年,在复旦大学浓浓的学术和精神文化氛围中,我得以提升。我从张老师身上感受最深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气质,对人类和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独立精神,开放自由,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关爱后生,敢于创新,正直、宽爱、严谨、乐观,虽千难万苦,而百折不挠。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张老师安详地躺着,一如从前。我向张老师鞠躬,鞠躬,再鞠躬。

张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⑼ 56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周志成逝世,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2022年8月16日,56岁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授周志成逝世,不少人对此表示了惋惜。1966年,周志成出生了,并且于199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专业是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专业,后来留校任教。1996年,周志成被聘为副教授,并于2005年聘为研究员。周志成先后担任过复旦大学党委委员,人事处处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等职位,在复旦大学几乎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从周志成身上,人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他所传达的理念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让不少年轻人一直延续着他的方向继续前进。

⑽ 92岁复旦大学李郁芬教授逝世,她这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1956年李郁芬加入中复国共产党制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后来因国家需要,坚持研究工作,并对制造全过程有了深入了解,逐渐成为原子能科学专家,并从此隐姓埋名,直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才为世人所知。所以李郁芬教授一生获奖无数,她的贡献精神和大无畏需要我们去谨记和发扬。

热点内容
研究生对导师的形象比喻视频 发布:2025-01-10 05:38:58 浏览:705
美国大学东亚研究必修课 发布:2025-01-10 05:38:16 浏览:990
清华大学教授被开除 发布:2025-01-10 05:36:08 浏览:373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张鹏 发布:2025-01-10 05:34:50 浏览:322
辽源大学城在哪里 发布:2025-01-10 05:23:19 浏览:28
非上海户籍考上大学落户 发布:2025-01-10 05:11:33 浏览:622
山东冒名顶替上大学进展 发布:2025-01-10 05:10:05 浏览:151
重庆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1-10 05:10:01 浏览:682
安安大学生 发布:2025-01-10 05:07:50 浏览:332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书目 发布:2025-01-10 05:07:03 浏览: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