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教授周琦
⑴ 设计师是如何避免人民日报大楼凹面聚光问题的
近日,人民日报社的新大楼被贴上了 "土豪金",被不少网友调侃。新楼的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昨天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新楼将有两层皮。目前的金色表皮是由铝合金和岩棉制成的,它将保护建筑免受雨水和热量的影响。在这层皮之外,将有一个由琉璃棒编织的银色外层。建成后,光线通过这两层皮的折射,将产生类似于 "灯笼 "的闪亮和半透明的效果。
新楼的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说:"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调侃和攻击。在法国也有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但他们认为增加性爱图腾是可以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做建筑设计时,没有这种考虑,只是在特殊施工阶段的巧合。" 在建筑的顶部,大约140米到180米处,"土豪金 "已经消失,在离它1米左右的地方包裹着一层陶棍,附着在建筑的弧面上 "流动"。根据设计,陶棍是建筑的最终立面。由于北京风沙大,如果使用普通的铝墙,很容易积累灰尘。使用陶棍后,一场大雨又可以冲刷建筑,脏水会沿着 "土豪金 "流进地下。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⑵ 太平门的拆后复建
太平门复建工程闹得沸沸扬扬,工程一度被国家文物局叫停,后来又获得许可,但是下达规定:复建的太平门城门不允许和城墙连接上。
如今复建的太平门,复建城门为三孔券门,两侧的城门宽度13.4米、高11.2米,中间高16米、高12.5米,确保双向8股机动车道的通行条件。恢复6股机动车道,中门贯通4股机动车道,两侧拱门洞各对应两股机动车道以及一股慢车道、一股人行道。届时交通堵塞的情况将会有所缓解。 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已经排队8年的“中国明清城墙”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城墙申遗团”主力,南京城墙却正因多年前新建、复建的多座假城门而饱受争议。
太平门从南京土地上消失了56年的城门,半年前以“太平门通道”之名悄然“复活”,两个月前因为“未批先建”而被迫停工,仅仅15天之后,国家文物局的一纸批文又让工地上轰鸣起来。从“复建太平门”到“太平门通道”建设,从悄然动工到无限期中止再到继续施工,短短半年之内,“太平门”走过了一段不太平的路。
4月28日,当地都市报《江南时报》刊登报道称,复建的太平门没有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这一报道很快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证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琦教授认为,文物复建应该先做考古勘探,再报批建设方案,逐步走程序。周琦是世界遗产保护协会会员,也是南京近现代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南京城墙历史地位重大,有关部门担心如果报批是修不起来的,所以只能先斩后奏,以为修了这么多处再增加一处也无妨。虽然欠妥,但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周琦透露,之所以南京市修了这么多城门都没有报批,是因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的宪章是不支持这么做的,如果报批,国家文物局很可能不会批准。
南京市文广新局文物处处长吴靖上任不过3个月。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太平门通道遗址原来是高坡,历经历史演变、降坡,原址已经破坏殆尽,变为平地,没有历史信息,这是很明确的,“过去我们有一些不规范,存在一些问题,对以前的事情我们只能吸取教训,我认为要面向现在和将来。”
就在4月30日工程被国家文物局叫停之后,南京市举办了一场有文物专家、城建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技术人员参加的论证会。周琦参加了这个论证会。据他回忆,当时大家一致认为“城门已经在建,还是建议修完”,“会议结论就是针对该工程‘未批先建’做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完善手续,继续建设’”。
5月6日,南京市文广新局通报,“太平门通道建设工程无限期中止。”通报中,“复建太平门”的说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太平门通道建设”。
但一周后,峰回路转。5月14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了“太平门通道改建工程项目”。修改后的新方案和此前最大的不同是,“通道”将不再连接明城墙,而是一个独立的仿古建筑,和城墙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原先设计的敌楼也确定取消。“太平门通道”成为一个独立景观建筑,作为“玄武湖-紫金山”之间的美化与衔接,是一项市政工程。因此,通报将该工程名称细化为“太平门通道改建”。
通报提出,该项目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设控制地带内,应当严格按照《南京城墙保护规划》有关要求,在建筑风格、景观上与南京城墙的历史风貌相协调。
但在一些文保人士看来,“太平门通道”实际上是文字游戏。从南北方向看,“太平门通道”似乎是地面道路,是龙蟠路的一部分;但是从东西方向看,“太平门通道”却是真正的城墙,是连通九华山和龙脖子城墙的一部分。前者则是规划的一期工程,后者则是规划的二期工程,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后者正在逐渐降温。
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胡敏洁则认为,规划修改后的工程,不连接明城墙,是一个独立的仿古建筑。此时,判断其是否合法的主要依据为城市规划法、《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南京市市政建设的相关规定。标准是主体、实体以及程序几个方面,即判断其实施主体是否合法;实体上是否合法以及程序上是否合法。“从目前来看,已具备合法要件。” 历经多年的复建、新建工程,南京明城墙正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而太平门则是最新的连通工程,一旦完工,神策门到标营门南段月牙湖的城墙旅游线将完全打通。这些城门绝大多数修建于2009年之前。
《中国青年报》评论说,城门建设的背后都有着发展旅游的影子,新建的九座城门都不同程度地起着连接各个景区与城墙的作用,让人感到背后有双大手在指挥。
但并不是没有专家明确支持太平门通道工程。周琦便是其中一位。他认为修复城墙正是增强市民自豪感、认同感的惠民工程,“随着道路拓宽工程的建设,很多城墙隐藏在残垣断壁之间,已经不为人知了。通过修复可以让南京人了解城墙的历史,重现三十几公里的延长线”。
周琦的另一观点是中国文物古迹的保护不能照搬西方的标准。“现在的国际标准是保持文物古迹的原址不动,维持原状,但东方一直有修缮古建筑的传统,比如西安最早建成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历史上曾重建、复建无数次。中国人的传统是用当下的技术和方式再现遗产的辉煌。”
以周琦的观点,明城墙历史上经过多次修复,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是在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开了中山路、中央路等几条大的道路,开路的时候就修复了很多城门,比如中山门、玄武门、挹江门、解放门,修得堂而皇之,上面还加了很多建筑,门洞修得非常庄重,参照了古代的建筑方式……当时修的城门现在也变成了古董,人们也很认同”。
周琦相信,今天重修的城门“再过七八十年也会变成文物,变成南京城市建设史上重要的一笔”。 据了解,太平门复建项目将分为两期进行,项目一期将完成太平门通道的主体建设和通道东侧约80米城墙的修复,以及两侧山体的加固,该阶段计划在7月15日前完工。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太平门主体的长度约72.6米,宽、高均为18米。城门东侧的通道将连通龙脖子路,长80米左右。再加上城墙的连空段,整个一期项目全长200米,要消耗二十几万块砖。遗憾的是,这些砖块会少了些历史的味道。
“过去的老城砖基本用完了,我们早就向南京市文物局指定的城砖厂家预订了新砖,都是符合相关要求的。”该负责人坦言,工程调用的城砖完全是新砖。而在太平门通道东侧的施工现场,记者看到一摞青砖整齐地码在残垣边,上面并未刻有烧制者的身份。
太平门通道的3个拱需要搭建4个承台,每个承台要打4根桩。项目从春节前动工,目前总共完成了3个承台的建设,剩下的4根桩将争取在月底前后打完。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打好桩后将对城门主体浇筑混凝土,开始“贴”城墙砖。
龙蟠路往来车辆众多,“贴”上城砖的太平门经得住“折腾”吗?
该项目负责人指出,“贴”上太平门的每块城砖都会穿孔用钢丝吊起来,再采取拱桥的设计原理排列出券洞,让砖块咬合成弧形,最后填补砂浆。他坚持认为,太平门经过“3重保险”加固势必久经岁月。 三个拱门如何分配8股车道?项目负责人解释,建成后太平门中间的城门将贯通4股机动车道;两侧城门各贯通2股机动车道,并各有一条慢车道和一条人行道。其中3条直行的进城车道靠近城门西侧;5条出城车道包含3股直行道,以及左右转弯道各一股。
龙蟠路段承担了城市主干道进出城的功能。眼下,施工路段堆起了几排隔离墩,机动车道也缩水成原先的一半。周边市民和一些频繁往来的驾驶员都担心,项目完工后,厚重的城墙会大幅挤占机动车道,太平门一带的“堵点”也将持续升级。
“新建的太平门要接入西侧的太平花园小区,城墙的一个‘垛子’会踏进小区内部的遗址公园,加上路边的绿化带大概会多占用近7米的距离,涉及28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项目负责人表示,高速公路的车道一般有3.75米宽,城市车道最窄只有2.5米,而完工后太平门通道平均每条车道的宽度能达到4米。 有关部门获悉,太平门通道在一期建设的设计中暂未考虑设置登城口。这也意味着,南京市民恐怕无缘漫步太平门欣赏周边景致。该项目负责人也表示,所有的城门需要系统、科学地设计,无法为了某项工程单独规划,但他强调:“我们的工程具备增设登城口的条件。”
据称,太平门通道尚未设计登城口也与该路段的交通问题有关。考虑到龙蟠路是交通干道,相关部门认为,大批游客登城游览会影响往来车辆正常行驶、停靠。
⑶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新大楼获2016米兰国际设计奖金奖
中国江苏网4月20日讯(记者 王逸男 通讯员 翟梦杰)北京时间4月16日,2015-2016年度米兰国际设计奖揭晓。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作品——人民日报社大楼设计获得建筑类金奖。这也是本届设计奖中国大陆地区获得的唯一一个建筑类金奖。
人民日报社总部大楼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最重要的建筑物之一。2009年,东南大学周琦教授团队参与并赢得了该项目的方案投标。2010年开始,东南大学多学科合作完成该大楼的施工图设计、建造。2015年,大楼建造完成。
大楼的造型来源于中文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社的标题相呼应。大楼不存在任何直角,呈现出有机而动态的完美形状,而这一有机的曲线造型是由规则的几何形体变化得出。在设计过程中,东南大学团队将创新性的结构技术、抗震技术与中国传统琉璃棒材料相结合,使得大楼在实用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公共审美。该作品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曾一度饱受非议。周琦表示,米兰设计奖金奖是对作品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肯定。
米兰国际设计奖(A'DESIGN AWARD)被称为“设计界的奥斯卡奖”,它是面向全球设计师,规模和影响力巨大的国际设计大奖。该奖每年评选一次,颁发给世界范围内优秀的设计作品,旨在汇聚全球最佳设计,引领设计界的潮流和方向。大奖几乎涵盖整个设计行业。每个奖项都由全球该行业内知名的设计师作为评委,经过多轮全面仔细的评选,从全世界180多个国家的数千件参赛作品中评选出获奖作品。获奖作品将做六场全球巡回展出,其中一场在中国深圳举办。
⑷ 南京总统府的保护修缮
2009年5月,忘飞阁开始进行修缮保护。
2009年8月,总统府中轴线上精美飞罩按历史原样重新恢复。总统府消失数十年的大堂和八字厅前的飞罩已先后于2009年7月30日和8月29日安装完毕。这几处飞罩是依据民国史料照片复制,采用上好楠木,镂空雕刻,其油漆饰面运用红木家具油漆工艺,由十多位技术工人,耗时三个多月完成的。
2009年11月,忘飞阁修缮工程竣工。
2010年10月,总统府子超楼外墙加固粉刷维修工程开工。位于总统府内的“子超楼”建成于1935年12月。外墙粉刷层历经七十多年的风雨侵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鼓、开裂和剥落,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为确保该建筑和游客的安全,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勘察并提出修复意见,具体修复方案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周琦教授领衔设计。整个工程于2010年10月26日全面开工。
2011年5月,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修缮及内部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开工。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经江苏省市文物局批准,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修缮及内部环境整治工程于2011年5月4日全面启动。该项工程的方案设计分别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南京园林规划设计院担纲。为确保施工质量,特聘请著名民国建筑专家周琦教授担任总顾问。
2011年6月,漪澜阁实施修缮出新。漪澜阁是总统府经典古建筑之一,因其建造年代久远,木构件已有多处出现开裂、变形或白蚁蛀蚀等现象,加之多年的油漆保养,其门窗漆面越积越厚,原本精美的雕花纹饰已无法显现。为确保安全和恢复历史原貌,于6月中旬起对该建筑的门窗、木柱及屋面等进行修缮出新。
2011年8月,大平天国部分展厅完成油漆出新工程。包括更换腐烂的沿口椽子及望板等木构件;整修开裂的藻井、帷盖;重新绘制南侧外廊彩绘;油漆外廊挂落、楣子、立柱及门窗等木构件;对金龙殿天王宝座前陛道扶拦补金补漆等。
2011年8月22日,漪澜阁维修工程竣工。对建筑的门窗、木柱进行了修缮出新,恢复了其精美的雕饰花纹。
2011年8月31日,子超楼外墙加固粉刷维修工程竣工。本工程不仅解决了外墙面安全可靠的问题。
2011年9月18日,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修缮及内部环境整治工程竣工。包括对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实施加固、外立面纹饰出新、门窗油漆保养、复原木瓦屋面;对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处办公楼全面维修;整治临时大总统府办公室前广场环境,并依据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的照片,在广场中部立一尊孙中山先生坐姿铜像,供游客瞻仰等。
2011年10月,夕佳楼实施修缮。包括屋面翻铺,更换木基层;更换或截换损坏的砖细、木制部件、承重梁柱;部分基础加固;门窗油漆出新等。
2012年6月,夕佳楼修缮工程竣工。
2012年10月10日,南京总统府门楼进行修缮保护。
2013年2月4日,南京总统府大门楼修缮竣工。本次修缮既保持了该建筑的原有风貌,又使建筑结构安全得到了有效加固。同时,根据历史照片记载,恢复东、北、西立面镂空女儿墙。
⑸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的设计理念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的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是中国国内第一幢全面采用屈曲约束支撑为主要抗侧力构件的高层钢结构建筑。主体结构同时具有平面、竖向不规则,主要构件形态复杂等特性。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设计构思重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字形的平面切合人民日报社的主题,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关系,自然柔和的曲线造型,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对自然环境进行最小的干预,保留基地良好的植被条件,对道路作出退让的处理,使高层建筑形体在视觉上弱化,减小对周边建筑的压迫感。
对时代精神积极回应 以独特的建筑造型理性表达结构的受力逻辑,外部结构以稳定的三角形进行布置,并在其中寻求视觉上的动态感,利用曲线营造奔腾的动势反映出发展与进步的观念。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设计方案的生成以整个北京的历史文化环境为背景。北京城市的轴线依南北与东西两个方向展开。在南北方向,以故宫为中心,展现的是北京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东西方向,以长安街为主线,遍布着建国以来的许多重要建筑,是北京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有力证明。因此,“传承历史,走向未来”也是设计构思的重要出发点之一。通过对现有条件的分析,基地的区位,交通,周边建筑,空间关系以及场地肌理等多重条件在设计中得到综合的考虑。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周边建筑现状以多层为主,位于西南方向的以方形为基本几何形式来源的CCTV大楼是该地块的最重要的建筑,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以圆形为基础变化而成。相对于方形来说,圆形在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中,处于更主要的统摄地位,同时易于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中心感。因此,人民日报社报刊业务综合楼,已成为新的区域中心,作为地标建筑,与远处的CCTV大楼遥相呼应,共同成为该地段的标志,塑造起城市的天际线。
人民日报社报刊综合业务楼采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主持设计的方案,是以圆形造型表达“天圆地方”的寓意,通过电脑模拟从圆形开始逐渐演变成三维动态的双曲面造型,并且与长方形的基地形成呼应。最后在顶端形成的三角形的人字,与人民日报的主题关联,圆形的统摄地位同时满足了该项目作为区域中心的定位要求。
建筑从三个“角”上以外凸浑圆的巨大钢柱沿弧线直接交汇到楼顶,三面的玻璃幕墙则是内凹的曲面,整个造型简洁,并且十分节约造价。该建筑预计总价将逾五十亿人民币。
该设计以“人文”与“和谐”为主题,凭借象征的手法,充满动感的形式,表达出建筑的标志性与现代感,同时通过对北京城市的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吸收,最终利用现代建筑的语言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⑹ 令人震惊!南京二十多处南朝古墓为何神秘失踪
南京的南朝石刻天下闻名,石刻本是帝王陵墓前神道上的摆设,神道尽头就应该是陵墓,可有谁知道,那些南朝石刻主人们的陵墓,竟然大部分都没找到!南京近日开始对部分南朝石刻进行整修保护,然而记者却从主持修缮的专家处了解到:南京33处列入保护的南朝石刻、国家级文物中,竟然只有5~6处找到了陵墓,其余大
分墓下落不明,墓主人也因此身份成谜!
这些墓为什么会“失踪”?是千年过后河流山川改变了地形?还是为了不让盗墓贼发现,帝王们故布疑阵把自己的墓藏了起来?这些墓如今还存在吗?会不会已经被盗挖一空?
9处南朝石刻主人是谁至今是谜
近日,南京开始启动第二批南朝石刻的保护计划,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石刻、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神道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和侯村陵墓石刻4组石刻、7只大型石兽、6根石柱、2只龟趺都将成为继萧秀墓之后“穿衣戴帽”的石刻。
记者了解到,本次整修为侯村陵墓设计了一系列的园林修复及保护计划,可该项目到现在也没有个正式的名字。为什么?因为地处侯村的是一座“失考”墓,也就是说主人不知道是谁,因为墓到现在也没找到!负责本次整修工程的专家、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所长周琦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在南京的南朝石刻中并不少见。
但是这却有些“说不通”。“按照常理,石刻是神道上的石刻,神道是墓的神道,沿着神道就能找到墓,范围不大,并不会费很大工夫,可是怎么会还有这么多的石刻找不到墓,找不到自己的主人呢?”周琦告诉记者,南朝石刻就以南京及周边最具代表性,石刻很多,其中列入文物保护的就有33处,这其中“失考”墓、也就是连主人名字也不知道的墓就有9处。
大墓一般都有墓志,虽然也有墓志风化找不到姓名的情况,可一般找到墓就可以有多种线索来确定主人,可见失考墓大多连墓都没找到。大大的石刻、明摆的线索在那里,南朝石刻又是南京的代表文化之一,这么多年过去了就是找不到,作为建筑专家的周琦也感到奇怪。
那么,考古学家们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已经认定的南朝墓主也大多不对?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王志高,曾写过多篇有关南朝石刻墓主人身份的考证论文,他一见记者就坦言:南京何止9处墓的“主人”找不到呢?就算是现在大家在各种文章中看到的什么“梁武帝与简文帝父子墓”,还有很多人到荒郊野外去寻古,有时还会就他们的事迹感怀一番……可这些墓究竟是不是他们的,“那大多都不准!”
王志高告诉记者:目前对于南朝石刻墓主人闷薯的说法大多来源于民国时期的朱希祖和朱父子。他们写了《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金陵古迹图考》等学术专着,主要都是根据一些考古文献来认定石刻的年代和主人身份,“可那也是推断的多,现在看来大多数都不准,比如南京的麒麟铺、方旗庙、石马冲、狮子冲等地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都需要重新考定。”
王志高告诉记者:目前能确定身份的只有萧儋、萧景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其中萧儋是因为神道中的一块碑被搭了房子、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上面有他的职位、名号,萧景也是因为神道华表上有他的职位,所以才能确定身份无碧罩告误。“此外最牢靠的方法就只有找到墓、进行考古发掘,如果从墓志上找到名字或找到印章什么的,那当然才能真正确定身份。”
可奇怪的是,南京就这30多处重要的“保护石刻”中,至今却依然只有5~6处找到陵墓的所在。难道寻墓就那么困难吗?那些贪婪的盗墓者会放过如此明显的目标吗?
根据石刻为何找不到那些帝王墓?
“找到的有萧容墓、萧秀墓、萧宏墓、萧伟墓 ……大部分都是考古发掘找到的。”王志高告诉记者,按照帝王们生前身份的高低、陵墓的规制大小,一般墓都在正对神道500米、800米或1000米的地方找到,所有的石刻神道肯定都悔明有对应的墓。在他看来,“这些墓不是不见了,而是没有去找。”一般来说,地下的东西挖上来如果没法保护好,还不如就保存在地下,“因此如果不是施工发现了古墓或发现盗墓的迹象,我们是不会主动去找墓挖的。”王志高如是说。
可神道石刻人人能找到,考古队不去挖,难道就不怕盗墓者去找吗?不动土挖掘可以,可现在连方位都没有经初步探测确定,如何保护呢?
就此,南京文物专家蒋赞初、贺云翱都有话要说,他们认为:作为南京着名的历史遗存,这方面的考证工作太落后了。有关南朝石刻的基本信息如此缺失,居然从未有人系统地整理过,这几乎令人难以置信。
古墓若不及时找将会永远找不到?
那么这些墓今后还有可能找到吗?等到找到之时,会不会已经被盗掘一空了呢?“古墓百分之九十以前都已经被盗过。”文物专家们如是说。可盗墓者只要随葬财宝,就算找到被盗过的墓,好歹也能确定一下主人身份,研究一下当时的墓葬习俗和文化发展情况啊!
但记者却了解到,这些墓如果不及时被找到,如果已经被彻底损坏,就有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墓主人将永远成谜!这是为什么呢?
王志高告诉记者,他曾经在江宁方青庙参与一座南朝石刻陵墓的考古,当时按照石刻神道方位,认为墓就在正对神道的一处凸起的山包上,结果挖开了整个山包都没有。
最后考古队认为“可能是在旁边的一处山包里”,可是前几年江宁开发滨江开发区,已经把那个山头推平了,这才知道考古队一开始就判断错了。“这要是当时推土机一下就推平了,没及时发现没停工,这座墓瞬间就彻底损毁了,永远也找不到了。”考古专家表示:这类开发不仅会变化当地的地形,使得墓按照常理找不到,还有可能使古墓永远灭失。南朝石刻究竟有多少是因此而墓葬难寻?又有多少还存于世上?没找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有关南朝石刻谜团远不止这一个。
神道尽头的墓主为何会神秘消失
朱氏父子曾经在《六朝陵墓调查报告》里面提到:神道石刻到墓地的距离大约在800~1000米的范围内,而且墓葬是在神道的中轴线上,两者朝向是一致的。“依照这个结论,我们曾经很顺利地找到了南朝的墓葬,比如萧恢墓和萧儋墓。”曾多次参加六朝陵墓考察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既然多次考古发掘证明了依据神道石刻能够找到墓地所在,为什么一千多年之后,那些守护者(神道石刻)和它们的主人会失去联络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建设带来的地形、地貌的变化。贺云翱说:“比如江宁的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我们知道,江宁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地方,那边要盖房子搞工程,开山、炸石的很多,这么大的动作肯定会使当地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而这正是我们进行考古勘探时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一旦被破坏,会给我们寻找陵墓设置很大的障碍。”而记者从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处也了解到相关的事实。
第二个原因是石刻被人为挪动过。南朝的神道石刻和墓葬之间原先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关系,一旦石刻被挪动了位置,就会出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比如原来石刻是50度角摆放的,你把它搬一下变成80度角,那两者指示的1000米外的陵墓的距离就相差非常大了。以1000米为半径画个大圆?这个勘探面积大得不得了,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贺云翱告诉记者,之所以宋武帝刘裕墓到现在还没找到,也和这个原因有关。“朱先生在解放前的一次考察中发现,刘裕陵神道上的石麒麟是淹没在泥土里面的。而上世纪50年代,为了保护南朝石刻,就对这对石麒麟进行了提升,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挪动了位置。现在看来,已经很难再去考证它们原来的位置了。”还有一种更坏的可能性。由于南朝石刻过去长期处在一个缺少保护的环境里,很多在当地修路或者搞建筑的工人缺乏认识,他们会以为这只是一些普通的石头雕塑,就把那些体积小的龟趺、石碑拿去修路了,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