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9年前对中美贸易战
『壹』 置身事内第七章笔记
国内国际失衡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巴苏(Basu)教授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演讲,谈到中美贸易战时说:“我来自印度,过去的大半辈子,一直都是发达国家用各种手段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要求贸易。没想到世界有一天会倒过来。”
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已占到全球的28%(图7-1)。我国出口的产品不仅数量巨大,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2019年出口产品中的三成可以归类为“高技术产品”,而在这类高技术产品的全球总出口中,我国约占四分之一。因此我国出口模式早已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绝大部分出口价值均由本土创造。2005年,我国每出口100美元就有26美元是从海外进口的零部件价值,只有74美元的价值来自国内(包括在国内设厂的外资企业生产的价值)。2015年,来自海外供应链的价值从26%下降到了17%。
在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一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我国总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从65%下降到了50%,下降了足足15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到了55%(图7-2)。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的54%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9%,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图中总消费和居民最终消费间的差距就是政府消费,一直比较稳定,占GDP的11%左右。
这些巨大的成功背后,也隐藏着两重问题。第一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重生产、重投资,相对轻民生、轻消费,导致与巨大的产能相比,国内消费不足,而消化不了的产品只能对外输出。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国外需求的不稳定和贸易冲突。过去20年,世界制造业中我国的占比从5%上升到28%,对应的是“七国集团”占比从62%下降到37%,而所有其他国家占比几乎没有变化。2020年中央提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低消费和产能过剩
2018年GDP中,居民最终消费占比只有44%,而美国这一比率将近70%,欧盟和日本也在55%左右。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10年,我国总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从65%下降到了50%,下降了足足15个百分点,之后逐步反弹到了55%(图7-2)。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80年代的54%一直下降到2010年的39%,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图中总消费和居民最终消费间的差距就是政府消费,一直比较稳定,占GDP的11%左右。
当我们观察到消费占GDP的比重下降时,无非就是两种情况:或者GDP中可供老百姓支配的收入份额下降了,或者老百姓把更大一部分收入存了起来,储蓄率上升了。
【居民高储蓄】
我国居民储蓄率很高,20世纪90年代就达到了25%—30%。同期美国的储蓄率仅为6%—7%,欧洲主要国家比如德、法就是9%—10%。日本算是储蓄率高的,也不过12%—13%。国家之间储蓄率的差异,可以用文化、习惯甚至语言和潜意识来解释。
【居民收入份额低】
居民消费不足不仅是因为储蓄率高,能省,也是因为确实没钱。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逐渐兴起,劳动密集程度高于工业,又推动了劳动收入占比的回升。
加入WTO之后,一方面,进口资本品关税下降,增加了企业的资本投入;另一方面,工业在东南沿海集聚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而与户籍和土地有关的政策抬高了房价和用工成本,不利于外来人口安居乐业,“用工荒”现象屡有发生,企业于是更加偏向资本投入。
如今各种信息技术让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对劳动的替代性比较高,所以机器相对劳动的价格下降后,的确挤出了劳动。举个例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国,2016年就已占到了世界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三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成本上升。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经济分配中居民占比下降,政府和企业的占比就必然上升。同理,从支出角度看,居民消费占比下降,政府和企业支出占比就会上升,这些支出绝大多数用于了投资。也就是说,居民收入转移到了政府和企业手中,变成了公路和高铁等基础设施、厂房和机器设备等,而老百姓汽车和家电等消费品占比则相对降低。
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下降,不仅对应着投资占比上升,也对应着出口占比上升。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力是投资和出口,而国内消费则相对不振。
在这个大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修改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中美贸易冲突
各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平衡程度,会反映到其国际收支状况中。我国国内产出没有被国内消费和投资完全消耗掉,因此出口大于进口,经常账户(可以简单理解为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情况的总结)是顺差,对外净输出。
美国可以吸纳其他国家的对外净输出,当然离不开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每年进口都大于出口,相当于不断从国外“借入”资源,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
【就业与政治冲击】
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政客和媒体最常提起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主要论据如下: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造业就业占劳动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但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货冲击美国各地,工厂纷纷转移至海外,制造业就业占比大幅下滑。受中国货冲击越严重的地区,制造业就业下滑越多。
虽然制造业就业一直在下跌,但是从1970年到2013年,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13%左右。人虽少了,但产出并没有减少,这是典型的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表现。机器替代了人工而已,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技术冲击】
中国制造业崛起和中美贸易对美国的就业冲击其实不重要。相比之下,对美国的技术冲击和挑战更加实实在在,这也是中美贸易冲突和美国技术遏制可能会长期化的根本原因。虽然制造业占美国就业的比重已是个位数,但制造业依旧是科技创新之本,美国研发支出和公司专利数量的六七成均来自制造业企业。
对站在科技前沿的国家来说,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般从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开始,再到技术应用和专利阶段,然后再到大规模工业量产。但对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多时候顺序是反过来的:先从制造环节入手,边干边学,积累技术和经验,然后再慢慢根据自身需要改进技术,创造一些专利。产品销量逐步扩大、技术逐步向前沿靠拢之后,就有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推进更基础、应用范围更广的科研项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又过了10年,2019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超过美国。而按照目前的科学论文增长率,2025年左右中国就可能超过美国(图7-7)。
所以对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制造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世界上没有哪个技术创新大国不是制造业大国(至少曾经是)。而从制造业环节切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也是非常正确的方式,因为制造业不仅有学习效应,还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技术高压虽然可能让我国企业在短期内受挫,但很多相对落后的国产技术也因此获得了市场机会,可能提高市场份额和收入,进而增大研发力度,进入“市场—研发—迭代—更大市场”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国产替代。这一切的前提,是我国国内市场确实能继续壮大,国民消费能继续提升,能真正支撑起“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模式。
三,再平衡与国内大循环
中央于是在2020年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发展战略上的转型。
这一战略转型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虽然政府目前仍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所谓“供给”和“需求”,不是两件不同的事,只是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比如从供给角度看是调节产能,从需求角度看就是调整投资支出;从供给角度看是产业升级,从需求角度看也就是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地方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遏制其投资冲动,降低其生产性支出,加大民生支出。这会带来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其一,加大民生支出,能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让城市“以人为本”,让居民安居乐业,才能降低储蓄和扩大消费。其二,加大民生支出,可以限制地方政府用于投资的生产性支出。地方政府一旦参与,就不容易退出(第三章)。即便本地企业没有竞争力,政府也可能不得不持续为其输血,挤占了资源,降低了全国统一市场的效率
其三,推进国内大循环要求提升技术,攻克各类“卡脖子”的关键环节。而科技进步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因此地方政府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民生支出,正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长远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其四,加大民生支出,遏制投资冲动,还可能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发展模式的依赖,限制其利用土地加大杠杆,撬动信贷资源,降低对土地价格的依赖,有利于稳定房价,防止居民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而侵蚀消费(第五章)。
『贰』 北京邮电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最为一个在北邮生活了两年的学生,也听过不少老师的课了,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几个老师。
1.曲伟杰
曲伟杰老师是北京邮电大学的毛概老师,要知道在这样的工科院校教毛概是比较困难的,面对一众的工科生,是很难让大家对毛概这一文科课提取兴趣的,当时曲伟杰老师却做到了。他凭借着幽默风趣成功的让同学们对毛概产生兴趣,曲伟杰老师的课基本无人缺勤。但是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曲伟杰老师本科却是山东师范的化工专业,而哲学这些都是曲老师自学的。凭借着兴趣和天赋,曲老师在2013年7月获得清华法学博士学位,9月入职北邮,曲伟杰选择成为一名毛概老师。“32岁的曲伟杰微微自然卷的平头配合着淡淡的山东口音,确实有几分民国革命者的风范”。当问起他在清华的求学经历,曲老师笑了:“我本科读的是山东师范大学,化学专业。07年跨专业跨地区考清华的硕士。”
『叁』 女学生单方面宣布和清华教授结婚,是单相思还是恶意炒作
笔者觉得该女生这么做,就是恶意炒作。
01 并非师生关系
该“单方面宣布”事件中女学生,她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她单方面宣布结婚的对象是清华教授,这有点太无厘头,如果说是同一个学校的师生恋关系,还有点说服力,比较老师和学生之间,日久生情,也可以理解啊,可是这跨校的“单方面宣布”也太过牵强了。
只能说该女生太会演戏,太能编造故事,太追求出名了吧。
对于此类损害他人名誉权的事情,必将会受到法律的处罚,也奉劝大学生们,还是要把心思多花在学习上,不要动不动就想让自己成为网红,这要不得,最终自食其果,得不偿失。
『肆』 电子科技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电子科大作为一个传统的工科学校,拥有众多的知名校友。我选择几个知名回度较高的给题主介绍。答
网易总裁丁三石
丁磊爸爸1993年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创立网易,15年时,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十,《阴阳师》《第五人格》……网易爸爸的游戏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他的总裁丁磊竟然是我校本科生!据说他当年差点因为挂科没有毕业,因此对我校总是怀有一种不明的怨念。
王东升,京东方董事长,为我校95年硕士毕业生,我校的毕业生涉足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哦。
其实我校还有很多很多知名校友
比如马吟吟学姐,前段时间的电影《无名之辈》就是她主演的,她也有回到学校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经历,再比如李雨奚学姐,获得过韩国MAMAMnet亚洲音乐大奖颁奖礼最佳新人奖。还有许多军方的大佬,等等。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伍』 中山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值得你翘课去蹭
【关于南校岭院的优质好课】
1.郭凯明老师的宏观经济学课
先简短的介绍一下郭凯明老师
郭凯明,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结构转型、经济增长、人口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等。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7.09-2012.07,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南京大学商学院,2003.09-2007.07,获管理学学士学位
职业经历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2017.01-现在,副教授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2013.09-2016.12,讲师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2.07-2013.08,主任科员
郭老师把课程内容讲得浅显易懂,即使是宏观经济学这种偏学术类的学科也让学生很好接受,老师在宏观经济的课堂上也要求我们多去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财政部等找数据,每周进行分析。其他专业的同学想来旁听的话是非常推荐的,其实宏观经济学在经济学里是相对基础的课程,难度不会太大的。
此外,中美贸易战开始时,郭凯明老师还特地额外的开讲座,向全岭院学生讲述其背后的原理以及发生的原因,是比很多课程都还要实用的讲座,受到大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