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退休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退休

发布时间: 2025-01-25 22:31:03

A. 大学扩招的利弊

大学扩招的利端: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以前,上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是难事。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大学扩招的弊端:

(1)扩招政策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

(2)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

(3)客观上,扩招政策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

(1)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退休扩展阅读:

大学扩招的背景: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

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B. 王西彬的科研的苦旅——记北京理工大学王西彬教授

对于王西彬教授自己来说,他的这条走得并不十分顺畅的科研之路并非“苦旅”,这想法只是来自于其家人、朋友以及走在科研道路上而后迎难而退的人们。他自己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只是微笑,然后执着前进。这精神一直伴随他走到今天,并昭示着未来的成功。 王西彬教授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先进加工技术研究室的前身为切削技术研究室,该研究室有着优良传统,以于启勋、王育民、仇启源、杨广勇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曾为我国军用难加工材料的切削加工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老一批教师的相继退休,以及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年教师和青年研究生不愿意留在高校从事金属切削与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而选择到社会工作,研究室面临人才断层的窘境,当时的系领导和退休老教授普遍担忧切削的大旗还能扛多久?此时刚刚从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来北京理工大学工作的王西彬受命担任研究室主任,从此走向了一条重新创业的艰辛历程。
王西彬首先走访了多家军工单位,通过调研了解到,企业在高新工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过程中,金属切削仍是重要手段,但普遍存在加工效率低、加工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此种现状,结合研究室已有研究基础,以及高速切削技术这一国内外先进制造领域的研究热点,王西彬提出了军用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技术这一全新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上级机关的资助。经过课题组5年的研究与攻关,突破了高效切削工艺和刀具系统等关键技术,并成功的在兵器、航天等多家军工单位进行了工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6年先后获得了兵器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继续保持军用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国内领先地位的同时,王西彬又紧紧把握先进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沿,在北京理工大学开创了绿色制造和微小型制造两个新的学科方向。
绿色制造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该领域的同类研究主要围绕空调器、冰箱、汽车发动机、印刷线路板等典型民用机电产品展开,而在国防科技工业的研究和应用几乎还是空白。受历史条件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军工生产较少考虑社会成本、生态成本和自然资源的耗费,不仅资源和能源耗费现象严重,而且其生产特有的高毒性有害气体粉尘、高扩散液体污染源以及固体废弃物对企业所在地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王西彬率先提出在国防科技工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和装备预研项目资助下,组织课题组围绕连续型的火化工产品和离散型的机械类产品的绿色生产工艺所涉及的制造基础技术进行了研究。经过课题组的努力,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环境友好性较差的现状。
微细加工是极端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加工技术的另一个战略增长点。国内外同类研究大多采用刻蚀、强场加工等特种工艺方法,加工系统复杂并且加工工艺难以掌握。王西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在型号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为了满足新的功能要求,许多情况下需要对零件和结构进行微小型化设计,但相应的加工工艺和方法远远滞后。为此,王西彬提出在已有金属切削的基础上,通过专用切削刀具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实现金属切削工艺的微小型化。经过“十五”的努力,所在课题组开发出一种微小型车铣加工中心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较好的满足了微小型零件的加工需求。实践表明,这一思路符合各军工企业具体情况,是一项比较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微细加工方法。该研究成果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在搞好自身科研的同时,王西彬还担任了所在系的科研副主任,积极组织全系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当时相当一部分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不愿意或不知道如何从事科研工作,为此王西彬投入了大量精力组织大家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在王西彬与全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制造系的科研规模由“九五”期间的年平均100万元,迅速达到了“十五”的年平均100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谈到从事科研工作的体会,王西彬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从事科学研究,只有从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寻找到新的技术增长点;只有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才能在学术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只有加强基础成果的推广转化力度,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才有用武之地。”
在王西彬教授的人生词典里似乎没有“退缩”二字,他说这条路是自己选的,在遇到困难时没有其他想法,只想迎难而上。这就是王西彬,一个在执着间快乐闪光,将科研当作毕生事业的科研工作者。

C. 孟昭英是谁


孟昭英
孟昭英(1906.12.24—1995.2.25),出生于河北乐亭,电子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清华大学现代应用物理系教授。
孟昭英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3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36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捐资在清华设“清贫学生奖学金”。
孟昭英长期从事电磁波谱研究。
中文名:孟昭英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
出生日期:1906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1995年2月25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代表作品:《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24日,孟昭英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走马浮村一户农家。他3岁丧父,靠长兄帮助,得以完成学业。
1913年,孟昭英入走马浮村初等小学。
1917年,孟昭英入乐亭县立高等小学。
1919年,孟昭英入昌黎县成美中学初中。
1923年,孟昭英入北京汇文中学高中。
1924年,孟昭英被保送入燕京大学。
1928年,孟昭英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孟昭英留在该校物理系当助教兼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1931年,孟昭英以“氢气与铂、铜、镍接触时的电离”的论文获硕士学位,并被提升为讲师。
1933年,由燕京大学推荐,孟昭英获美国洛克菲勒基金资助,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1936年,孟昭英获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孟昭英回中国,在燕京大学任副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孟昭英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7月,中国物理学会计划在杭州召开学术年会,孟昭英从北平赶到天津等船南下。
1938年,孟昭英转到昆明西南联大。
1938—1943年,孟昭英在昆明清华无线电研究所任教授,同时兼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
1943—1946年,孟昭英第二次赴美。
1944年,孟昭英转到麻省理工学院“辐射馆”工作。
1947年初,孟昭英决定回中国。回中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后兼任代理系主任。
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北京大学电机系的电信组合并在清华大学,成立了新的无线电系。孟昭英任系主任。
1953年,孟昭英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57年,中国共产党内开展整风运动时,孟昭英对工作提了些意见,被划为右派分子,从一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撤销系主任职务及学部委员称号,被监督劳动。
1962年,中国共产党宣布摘掉孟昭英的右派帽子。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孟昭英全家受迫害
1977年,孟昭英被中国共产党勒令退休。
1979年2月,中国共产党对孟昭英宣布了改正错划右派的决定,并恢复一级教授职称及学部委员称号,他重新恢复工作。
1995年2月25日,孟昭英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九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孟昭英开拓了电磁波谱,研制出了当时振荡波长最短的微波电子管;进行了三极管射频放大器线性调幅的研究;运用新型方式成功地精确量测了微波波导中的阻抗。另外,孟昭英还不断进行微波波谱学、阴极电子学、激光单原子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孟昭英还进行了其它课题的研究。例如,他针对工作于脉冲状态的大功率微波管要在极短的脉冲持续时间内给出很大电流密度的情况下,如何测定该电流密度随时间而变的特性,以及在脉冲间歇时段的恢复特性的问题,他带领数名研究生在多方面的定量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双脉冲测量方法。
人才培养
孟昭英是单原子探测技术的博士生导师,招有博士生多名,其中学生马万云在孟昭英指导下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自制溅射原子化共振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为中国超高灵敏度分析和微区分析填补了空白。
1948年,北京解放后,他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的成就及雷达的最新发展介绍到中国国内,在清华大学开设了无线电学、电波学等课程,引用美国《雷达丛书》初稿的内容作为教材。同时利用他从美国带回的无线电器材建立电子学实验室,先后为学生开设十几个无线电、电子学实验;清华大学建立了无线电学实验室。
荣誉表彰
1928年,获得斐陶斐(ΦTΦ)荣誉学会金钥匙奖。
1936年,获得“真空电子学专家”的称号。
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任职
孟昭英曾任清华大学清华学报编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大网络全书《电子卷》编委、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真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源学会名誉理事长、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名誉教授、科技导报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学术委员会委员、科学出版社《电子学基础知识》丛书副主编、《无线电爱好者丛书》编委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报顾问、《电子学报》编委员顾问、Apple微机协会北京分会名誉会长、《电子与电脑》编辑部编委、光纤通信技术开发中心高级顾问、海华新技术开发中心技术顾问、兴华经济开发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燕京大学校友会名誉理事、重庆环球轮船公司技术顾问、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成都)、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北京26中学(前汇文中学)校友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高教局确定与提升教授和副教授评审工作物理科主任。
人物评价
孟昭英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执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电子学教育的开创人之一。他把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不计较个人名利,甘当人梯,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电子学人才和物理学人才。(九三学社评)
孟昭英秉性刚直、崇尚讲真话。(《盛世中华脊梁风采科学家风采》评)

热点内容
广州大学城取票 发布:2025-01-27 03:56:36 浏览:205
武汉大学医疗器械专业 发布:2025-01-27 03:38:36 浏览:635
助理教授研究生导师 发布:2025-01-27 03:33:00 浏览:189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老师 发布:2025-01-27 03:20:27 浏览:631
福建的大学有哪些专业吗 发布:2025-01-27 03:14:46 浏览:459
上海财经大学专业分数线 发布:2025-01-27 03:14:34 浏览:32
大学生手机瘾 发布:2025-01-27 03:13:59 浏览:731
上海交通大学园艺考研 发布:2025-01-27 02:58:15 浏览:726
开设体育专业的大学 发布:2025-01-27 02:58:14 浏览:29
大学生比赛队名 发布:2025-01-27 02:55:01 浏览: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