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浙江大学结构力学钱教授

浙江大学结构力学钱教授

发布时间: 2025-01-29 01:09:42

A. 关于邓稼先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第3届中国科协主席,第6至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9至12届中央候补委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6年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10月任该院院长。此后长期担任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维尔奖章和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1972年调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1983年任理论物理所所长。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周光召教授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周光召教授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因其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于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周光召教授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中共党员,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1968年逝世。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1960年底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中共党员,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大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兼),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防军工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领导下,开拓与发展了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为配合我国中程地地导弹发射实验,中国科学院承担研制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设备的任务,他任总工程师,提出工程总体方案,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一次研制成功,性能达到当时同类仪器的国际水平,满足了国防尖端武器试验的急需。继而在G179、718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170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历任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党组书记。第8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中共第9届、第10届中央候补委员,11至14届中央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第9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

1967年以前,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后,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1951年任北方交通大学冶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所(后为上海冶金所)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54年领导完成了中央军委下达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种电阻丝研制任务,获得奖励。50年代,用国内富产元素锰、铝等代替短缺的铬,研制苏联40X低合金钢的代用钢取得成功,对建立中国合金钢系统起了开创作用。60年代,在困难的条件下,冶金所承担气体扩散法分离铀同位素用的“甲分离膜的制造技术”任务,与原子能所、复旦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组成第十研究室,他兼任该室主任,主持这项工作。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于1964年试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工作。1956年,参加了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定工作,负责新电子学研究所的筹组工作。1964年起从事空间技术工作,1976年调入国防科委,在技术上负责卫星测量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设备研制、布局建设以及星地协调工作。1984年调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7年,原苏联发 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他即对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卜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该方法成为以后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1965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了我国回收型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成功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相继提出了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双星定位系统”、遥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和小卫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方案。他直接参与指导研制成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在我国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和运行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

他长期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参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中国科学院早期开展航天技术研究的专家之一。领导和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是空间技术分系统的设计师,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及数据分析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指导研制为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等重大科研项目。1984年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的奠基人,在导弹武器系统总体及控制技术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对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50年代末,在我国涉及火箭技术相当多的学科和技术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下,他主持突破了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仿制和改型设计难关,进而通过自行设计相继解决了远程、多级火箭的液体晃动、弹性弹体稳定、级间分离及各种制导、稳定方案的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使我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70到80年代,在没有任何外国实物和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主持研制我国第一个潜地和地地固体机动战略导弹并获得成功,突破了水下发射、三轴稳定平台在运动基座上的调平及瞄准、导弹射击诸元的适时计算和装订、陆上机动车的研制及冷发射、高海情下导弹出水大姿态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0年5月以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2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第3、4、5、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与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索夫同时独立地提出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新概念。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积极促成建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并一直指导惯性约束核聚变的研究。积极指导原子能研究所开展电子束泵浦氟化氢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中共党员,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65年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

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的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我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我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而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在他主持下大量采用新技术并突破一系列技术关键,使卫星增大了功能,延长了寿命,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仅有的掌握此项高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1982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和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逝世。

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从1957年起,他积极倡议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1958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人造地球卫星研制组,他是主要负责人。同年10月,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在他领导下,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他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工作的建议。他对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还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年逝世。

我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环境模拟理论研究。负责与组织小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中小型离心机、振动台设备的研制。负责领导探空火箭头部空间物理探测仪器、跟踪定位和数据处理设备的研制,获得丰富的试验资料。参与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1965年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组织编写《我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纲要设想》,组织并提出预研课题,为人造卫星研制打下了初步的技术基础。负责组建卫星总体设计机构,是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同时为回收型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196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B.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知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及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53年10月生于上海。
198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
1986年——1988年在德国罗斯托克大学造船系作访问学者 ,完成科研报告“大型集装箱船在随浪状态下的稳性”。
1997年——2002年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院长。
长期以来从事海洋移动式平台设计及大型船舶稳性研究,曾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并用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编写国家规划教材《移动式平台设计》。
潘斌教授还担任中国海学会理事,上海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海洋平台”编委等职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系,现工作于上海交大机电控制研究所,从事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从事大学教学40余年,先后讲授《结构力学》、《液压传动系统》、《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与控制》。
曾主编《液压传动》、《工通插装比例控制元件及其在船舶中的应用》等著作五本。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 上海软件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原国家教委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委员。
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曾在在镇江学院教授本科生《船舶经济学》、《企业管理》;在杭州电子学院教授本科、研究生《工程经济学》、《企业管理》;在上海交大教授研究生《技术经济学》、《工程经济学》、《变化管理》;在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生《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生产动作管理》。
曾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教材9册,获省级优秀论文三等奖、省级优秀教材二等奖2次,承担重大科研项目20项,获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奖。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讲授《船舶设计原理》、《船舶静力学》、《船舶原理与结构》、《船舶与海洋工程法规》、《专业英语》以及研究生《计算机辅助》、《船舶的设计》等课程。
出版教材《船舶与海洋工程法规》、《船舶原理与结构》等专著,论文若干篇幅发表于国内外刊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留校在机械工程系从事电加工技术探究和教学工作,1984年底负责模具技术研究所加工室筹建,先后担任电加工研究室主任和模具总工程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模具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特种加工学会副理事长及数控线切割技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及电加工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电加工理论及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研究电加工机理时,曾发现电极之间的胶体系统是放电加工过程十分活跃的因素,所总结的研究论文曾在英国召开的第22届MTDR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并获1979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所主持的纯钨材料深小孔加工技术研究获国家教委198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负责国家经委1995~1997年度重点科技攻关“皮革塑料花纹辊制造技术”课题时,又创造性地开发了电火花滚花技术和照相反腐蚀工艺,获国家经委优秀成果奖和上海市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所承担的模具电火花加工计算机仿真研究获上海市200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代表作是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电火花加工理论基础》专著,已发表《超大厚度电火花线切割理论与实践》、《模具加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高速走丝线切割工艺效果仿真》、《高速走丝线切割工艺效果仿真系统》等80余篇论文,并编写了《特种加工》和《模具制造工艺》等高等学校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国家级监理工程师
毕业于中南矿学院(现中南大学)测量专业。长期从事工程测量专业教育与科研工作。曾先后在山东矿院、上海铁道学院、上海交大、光启学院东海学院讲授《测量学》、《工程地质学》、《道学工程》、《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等课程;
参加编写《轨道工程测量学》、《测量与实验及实习》;发表测量教学的科研方法论文十余篇,岩土工程检测和监测方法论文十余篇。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教学与研究。曾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电机与电力拖动》、《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控制理论》、《半导体变流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与管理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论术》、《电气传动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原主任
毕业于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多年担任工学硕士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向本科生、专科生讲授《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振动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床夹具设计》、《机制工艺》 等课程。
学术著作有《日晷设计原理》;编写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承担并完成国家和上海市的多项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机械工业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1项,获上海市非职务发明二等奖1项等,多次获得交大优秀教学奖。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原上海交通大学外语教研室主任
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及翻译。曾教授本科生英语、英语翻译、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研究生英语精读等课程。
先后翻译各种科技、机电、仪表、农副业、军事等资料约三百万字, 《农业英语阅读与翻译》副主编。获1994到1996学年度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获1995年到1997年本科英语教学优秀奖 上海交通大学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授
现任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模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锻压学会精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模具行业会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采购部模具高级顾问。
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长期从事金属塑性成形及模具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研究成果“黑色金属冷挤压许可变程度研究”1980年国防工办事大科研成果一等奖。“冰箱压缩机曲轴冷挤压工艺获1988年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冷挤压技术研究及应用”获1991年上海市科技结合生产重点工业项目会战振兴三等奖。发表“冷挤压工艺余料块的研究”等论文。合著有《冷挤压技术》、《冷挤压工艺与模具图册》等。1991年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工业项目会战先进工作者。普通高等教育机电类规划教材“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设计”一书主审。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从教四十年来,先后教授本科生《流体力学》、《船舶操纵与摇荡》、《船舶操纵性预报》、《运载器动力学》等课程,讲授研究生《船舶操纵与控制》,《实验学》等课程。
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负责人)。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船总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中船总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毕业于上海交大超重运输机械专业。毕业以来,一直在机械原理零件室教研室从事机械原理和机械统计课程教学,并担任硕士研究生的《高等机械原理》课程教学。
1997年获上海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8获上海市宝钢优秀教师奖;1999年获国家级优秀成果一等奖
曾主编《机械原理实验技术》、《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原理教研实习与指导》。参编:《机械原理----面向21世纪教材、机械设计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等。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
1997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
1997.9-2003.9担任本科生的《高等数学》教学任务
2002.9-2003.1教授本科生《偏微分方程》
2002.1-2002.7教授本科生《复变函数》
2002.9-2003.1教授研究生《数理方程》
2003.1-2003.9教授研究生的《偏微分方程》。 上海交大副教授、博士
1998年10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
2001.9-2002.1讲授硕士研究生《钢筋混泥土非线性有限无理偏与应用》。
2002.10-2003.1讲授工程硕士《钢筋混泥土非线性有限无理偏与应用》。
曾参加国家“863”课题两次,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次,申请负责中国博士后基金一项,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完成论文40余篇,其SCI检索一篇,EI检索10多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级建筑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曾教授《房屋建筑学》、《高层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建筑概算》等课程。
并参与北京首都机场,深圳科学家大厦、京、津、沪等地设计项目近50多个。
出版《农村建筑设计图集》、《艺术与生活审美指示》等专著。

C. 浙江大学结构力学考研用的是什么教材

浙大没有对结构力学教材进行指定,下面分析几版教材,建议使用龙驭球版《结构力学》 因为这个版本是使用最广的:
1、龙驭球版《结构力学》
这应该是用的最多的教材,也是最常见的版本,龙驭球是清华老院士,这本教材的另一个作者袁驷也是龙驭球的学生,教材后边还附有一个结构力学求解器,非常好用!这个教材比较基础,什么知识都有来龙去脉,讲的很细,难度不是很大,作为本科生教学和考研前期准备还行,但是光做这上面的题目对付考研还是不够的。是华南理工大学考研指定的教材之一。其他一些没自编教材的院校一般都是这本教材。
2、李廉锟版《结构力学》
李廉锟老师也是清华的毕业生,是国内最早写结构力学教材的一批老先生之一,这本教材第 5 版了,这本教材也是比较基础,但相对于龙驭球版的教材,要相对简练一些。课后习题也不是很难,是中南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和华工桥隧考研的指定教材。
3、王焕定版《结构力学》
王焕定老师是哈工大结构力学的教学带头人,教材内容不错,课后习题也不错,天大连续好几年的静定结构位移计算都是出自这本教材的课后习题原题,最近两年没遇到了,但其课后习题作为前期的一本习题集还是不错的。
4、杨茀康、李家宝版《结构力学》
湖南大学的指定教材,内容也很朴实,也算国内比较早的教材之一。李家宝老先生(曾是湖南大学副校长)1951 年考入的广西大学土木系,1956 年就参与了最早的结构力学教材的编辑,所以同龙驭球,李廉锟的版本内容(包括模式和讲解方式)都是差不多的,作为湖南大学指定的教材,考湖大的同学可以看看。洪范文老师写的教材,也是湖南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编的。湖南大学最近两年的出题老师变了,题型风格当然也就变了,11 年变化就挺大的了(但还是能找到原题,11 年的力法跟天大考的一个题,西南交大05 年考过,结构动力学是北京工业 06 年的原题,题都不难,但对于没复习到一定境界的同学,或多或少会有些不适应),12 年更是全部大题,考湖大的同学注意复习的方向了,貌似跟华南理工类似。。。 5、朱慈勉版《结构力学》
同济大学结构力学指定教材,个人认为最有深度最值得一看的教材,内容言简意赅,讲得很精练,分析得很透彻,是一本好书。朱慈勉教授强调结构的概念分析,这本书的课后习题有些难度,甚至超过考研真题的难度,可以选择性的做做了
6、朱伯钦版《结构力学》
同济大学教材,同济本科生的教材,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值得一看! 7、单建版《结构力学》

D. 浙江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分享

浙江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分享

个人介绍:本人现被浙江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拟录取,土木水利专业硕士,本科为土木专业,工作了一年,师傅对我也很好,也支持我考研,我随之踏上了边工作边考研的“不归路”,六月正式开始准备,那时师傅给我的工作也不繁琐,也算全身心投入考研,最终考的还行,思政71,英一73,数一109,专业141,总分394,这和我的理想状态一样,很满意了。现将考研经验以及浙大考研基本概况介绍如下,将重点介绍浙大今年最新笔试专业课内容并将与土木水利的考研概况作一下详细对比,希望能对后续有意选择浙大土木的考生有所帮助。

浙江大学研究生复试的时间,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较早,每年集中在3月中,后疫情时代,我的复试采用线上复试,复试的时间大体上两天,第一天可以决定90%的人拟录取,还剩下10%的人需要调整专业方向(不算调剂,就是有方向招不满人而已),采用“钉钉”平台面试,提交自己的身份证件和准考证等相应的证件,一共三场面试,第一场英文面试:5个老师,依次的问题是:自我介绍、介绍自己做的课题、介绍钢结构的好处、比较混凝土和钢筋的区别、最后是中文回答思政问题;第二场面试:就是围绕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的专业课中文回答;第三场面试:围绕科研经历作答。当晚凌晨12点就收到拟录取通知。

导师的选取,浙大采用双选制,我初试成绩才出来就给两位老师发邮件,切记不要广撒网。

浙大整个复试占总分的30%,初试占70%。初试复试七三开,这样的比例,其实给予了高分考生了较小的风险,所以我的建议是低分考生争录取,高分考生争排名。

考研与高考截然不同,高考是一群人在战斗,有老师有同学;而考研,是一个人的战斗,只有自己一个人,高考所有的备考工作都有人帮你做好做周到,学习材料搜集信息后勤工作都有老师家长的鞍前马后,而考研是孤独的。但孤独过后,结局注定很美。

心态很重要

考研,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备量,也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更是对人的心态的考验。

说白了就是磨人,你比别人耐磨,那你可能会胜出。

到了最后要考试时候的心态就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可能是谁相对不差,谁相对能坚持,谁相对能有耐心,那可能谁就赢了,就上岸了。

(一般3-4月份开始着手准备,差不多,不长也不短,战线拉的太长了,比如超过10个月,那人可能到最后可能会非常疲惫,坚持不下来,太短的话,时间确实不够用,考研的东西非常多,不花时间,肯定是不行的。)

个人的建议是,3月份之前开始着手准备,花点时间和精力,做个宏观的规划,对自己有个初步的了解,对考研有个初步的想法。

(比如上文提到的专业课试卷宏观分析这个时候就可以做做;英语和政治可以做一套完整的试卷,英语也可以不写作文,政治的大题可以只列出提纲,再和标准答案相比较,这样才能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擅长的地方。英语和政治可以报个网课,看看视频就行了,也不贵,大概几百块钱的吧。专业课的话,还是需要一个宏观的规划的。)

但最重要的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的。

你得先让自己知道,到底有几分的把握能上岸,到底复习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上岸。

以上的这些工作的目的有三个:

一来是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考取硕士研究生,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肯定是不行的;

二来是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胜算,有多大的把握,能否承受考不上的风险;

三来则是为制定接下来的计划打个基础。

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已经开始报名了吧,大家的学校基本确定了,可能会觉得有一种归属感的,感觉自己就是这个学校的人,相应的可能会没有那么紧张了。

而且,随着大家复习程度的加深,遍数的增多,急躁、焦虑与紧张等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少,到现在这个时候基本上是心如止水,非常平静。

即使题目有不会的或者是没有见过的,也能够从容面对,而不是像之前那样,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利用好历年真题

我选的这个学校的历年原题都有网上都有的,基本上从开始招收研究的那一年的真题就有的,而且重复的地方还不少,这也算是我选这个学校的一个原因吧。

由于真题的数量足够多,而且专业课的题目有不少的重复,可以将历年真题做个整合,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各个科目的历年真题,心中会对专业课有个大概的了解。

大家可以参照这个方法,花上一天到两天的时间,做个宏观的估计,只看题目,只研究知识点,不看答案,把相关的题目和知识点归拢一下,看看是否有所收获。

考研这个事情,确实是个大事情,不过再大的事情,也都是由无数个小事情组成的。

我做事情喜欢从宏观到微观,先做宏观的分析,如果这都不行的话,就直接放弃(很多学校,是不按照既定套路出题的,知识点经常考出大纲之外,这点其实也正常,考研毕竟是个选拔性考试,不是一个通过性考试的);

微观上,就是梳理知识点了,按照学的时候的重点慢慢梳理,每个学校的重点大差不差,偶尔有不一样的地方,全都背下来就好了。

最后就是宏观和微观结合,把真题当作考题,完完全全地答一遍,可以对照书,也可以找同学或者学长、学姐甚至是老师,大家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没有可以完善的地方,说不定,你这道题目或者这道题目的知识点,就会出现在试卷上。

以上仅供参考,祝学弟学妹们考研顺利上岸!

E. 中国最近代史上都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

1、苏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温州平阳人,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从1927年起在国内外发表数学论文160余篇,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创立了国际公认的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学派;他对“K展空间”几何学和射影曲线的研究。

2、侯德榜(1890年8月9日~1974年8月26日),名启荣,字致本,生于福建闽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

3、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4、黄祯祥,1910-1987,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在世界上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世界病毒学界所公认,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流行规律、免疫诊断、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了疫苗研制等多方面工作,为我国的病毒性传染病的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5、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江苏常熟人,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辅仁、清华、北大等大学教授,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对中国重水和锂同位素的开发和生产起过重要作用。晚年从事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1991年测得的铟原子量114.818士0.003,已被国际采用为新标准。作品有《重水之研究》论文集、《无机化学丛书》等。

热点内容
大学生开阔视野的节目 发布:2025-02-25 19:09:11 浏览:414
大学生缩舍取精 发布:2025-02-25 19:06:16 浏览:252
中国传媒大学通信学院老师 发布:2025-02-25 18:41:18 浏览:964
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调剂 发布:2025-02-25 18:29:59 浏览:774
大学生手机问卷调查表 发布:2025-02-25 18:24:51 浏览:223
曲阜师范大学宿舍条件 发布:2025-02-25 18:24:47 浏览:381
国外大学老师等级划分 发布:2025-02-25 18:22:31 浏览:518
湖北大学动画老师招聘 发布:2025-02-25 18:14:14 浏览:387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外校招吗 发布:2025-02-25 18:10:16 浏览:427
武汉理工大学责任教授 发布:2025-02-25 18:09:38 浏览: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