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交通大学环境学院武教授
㈠ 兰州交通大学 开设给水排水专业的院校
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系-----“给排水老八家”之一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原唐山铁道学院铁建系的给排水专业,1958年由唐院成建制地迁兰,将唐山铁道学院所属的给水排水教研组所有教师及设备全部调入兰州铁道学院,组建了铁道建筑系给水排水专业。
1971年9月兰州铁道学院单独成立给水排水工程系,这是全国铁路院校中首个唯一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工科高校中也是比较早的专业系,俗称“给排水老八家”。
1984年8月兰州铁道学院在给水排水系内增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同年12月给水排水系正式更名为环境工程系。之后增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专业,2001年又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正式定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学院先后有顾培恂、李正才、张庆文、孙经曙、罗征洪、王乃忠、滕兰珍、叶洪辉、王庆来、欧阳铭、邱熔处、叶凌碧、朱琨、常青及高孟理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执教,为学院良好的教风、学风奠定了深远的文化基础。
附:
山海关铁路官学堂(1896)
→唐山铁路学校(1905)
→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1925)
→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1937)
→唐山铁道学院铁道系给排水专门化(1953)
→兰州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水排水专业(1958)
→兰州铁道学院给水排水工程系(1971)
→兰州铁道学院环境工程系(1984)
→兰州铁道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2001)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2003)
兰州交通大学给水排水专业渊源探讨对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发展,我有一些亲身经历,现谈出来以供参考。 我是1955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的,当时大学一二年级共修共同课和基础课,到大三才分专门化(即专业)。据学校高年级同学介绍,为了学习推广苏联的办学经验,唐院铁道建筑系于1955年开始建立了给水排水专门化,从铁道系53级学生中,划出一个班,专修与给水排水有关的专业课程,这个班就叫做水53班,这是唐院开办的第一个给水排水专业班,他们于1957年毕业,成为唐院首届水班毕业生。其后又有了水54班,我院退休教师汪昭群、李文绶等是1958年唐院水54班毕业后就直接来到兰院工作的。 1958年上半年我所在的铁55级也开始分专业,共分成建55、线55、水55三个专门化。到1958年下半年,由于唐院整个给水排水专业(包括给水排水教研组、给水排水实验室)的设备和教师奉铁道部命令全迁兰州,支援新办兰州铁道学院。所以唐院就没有再办给水排水专业,水55班也就因此而停办,将其学生又重新划至建班和线班。 我们在上大二的时候,传出教育部要把唐山铁道学院迁往兰州,于1956年开始在兰州市选址,并按在校学生9000人的规模建校。1956年由当时的兰州市副市长任震英先生率领兰州市代表团亲赴唐山,并在学校大操场为唐院全体师生作了主题为宣传兰州、欢迎唐院迁往兰州的大型报告,引起广大师生的浓厚兴趣。当时他在报告中生动介绍了兰州的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他说现在兰州是“皋兰山上一棵树”,今后的兰州一定会是瓜果满地树满山。他还说现在兰州市的街道是扬灰马路和水泥马路,即晴天街道扬灰,雨天道路是水加泥,但是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兰州市规划蓝图一定会早日实现。 唐院迁兰的消息当时在校内引起很大的反响,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特别是1957年“反右”期间,迁校问题成了众人争论的焦点,长期未决。 1958年铁道部决定唐院暂不迁校,而是在原唐院规划校园的地址——兰州市安宁区真乐村再建一座全国第三所高等铁路专业院校。1958年4月铁道部以“铁人教专滕[58]字第224号”命令决定新建兰州铁道学院,并立即组成建校筹建委员会。铁道部还决定兰州铁道学院所急需的师资、设备由唐山、北京两所铁道学院对口支援。确定铁道运输系和电机系由北京铁道学院负责对口组建;铁道建筑系、桥梁与隧道系和机械系由唐山铁道学院负责对口组建。当时两校成建制调入兰院的教职工共有340人。1958年7月22日铁道部教育局又下令将唐山铁道学院所属的给水排水教研组所有教师及设备全部调入兰州铁道学院,并确保9月1日在兰州开学上课。 1958年8月,以原唐山铁道学院给水排水教研组为班底与水力学教研组部分教师,联合组建了兰州铁道学院铁道工程系给排水工程专业,并于1958年9月在兰州首次招收了给排水专业三年制专科生(水专58级共有59人),于1961年毕业,这是兰院建校后的第一批给排水专业毕业生。1959年兰院开始招收给排水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直至1965年先后培养了给排水专业本科生7届共293人。 1971年9月学院决定单独成立给排水工程系,这是全国铁路院校中的唯一的一个给水排水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随着环境保护专业的发展及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兰院于1984年8月在给排水系增设了环境工程专业,同年12月兰院给排水系正式更名为环境工程系。 从以上实际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出,兰院的给排水专业肯定是唐山铁道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延续。如果追溯交大给排水专业的发展,一定至少要从老唐院水53班开始算起。 然而,水53班的成立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老唐院土木工程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充足的仪器设备的基础上的。所以,追根溯源,书写给排水专业的历史更应该从老唐院土木工程专业写起,这才是给排水专业真正的根源。 根据我手边掌握的资料,早在1925年8月(民国十四年)原***唐山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前身)第一次在该校土木工程科(系)下,明确分设了铁路工程、构造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四门(专业),均为四年制本科。这应该是我国给排水专业的最原始的建制了。因此,我觉得:兰州交通大学给排水专业的诞生日,就应该从1925年8月算起,到明年2005年应该是整整80周年。 以此抛砖引玉,欢迎共同探讨。 建议可以聘请一些老同志,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如: 王乃忠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兰州 李正才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兰州 滕兰珍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兰州 许念增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兰州 张伯馨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上海 王兴礼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上海 陈 立老师 华东交大退休教师 现在南昌 蔡辛生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北京 徐国健老师 我校退休教师 现在上海 王意钜高工 唐院水53学生 现在第一设计院 李莲仙高工 唐院水53学生 现在第一设计院 李心琪老师 兰院水58学生 我院退休教师,现在兰州 李桂荣老师 兰院水58学生 我院退休教师,现在兰州 作者:环境学院 王世贤
㈡ 求兰州交通大学范多旺教授、党建武教授的联系方式
建议不要报考这两人的专业,就业面相对窄。另外党老师不亲自带学生,都是他的博士带的,要求太严,不好混。
㈢ 兰州交通大学毕业生出过哪些领导
兰州交通大学部分知名校友
黄 民 原铁道部总经济师、发展计划司司长现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司长
郭允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耿志修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铁路重载运输专家
戴晓曙 中组部干部一局巡视员副局长
高晓兵 曾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现任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聂阿新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董峰贵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董事长
陈务军 上海交通大学博导,教授
马坤全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博士导师
徐瑞华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雷乐成 浙江大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秦世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义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荣辉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导
张 哲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拾 兵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洋工程系副主任博导
郭进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在华 世界易经学会(WBCA)荣誉会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易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马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富生 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宗利 湖南大学教授、博导
王克海 交通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田长海 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石 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建国 原中华英才网总裁
白中仁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总裁
赵伟民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
张曙光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
鲍继怀 广州市丰凌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力 和光集团总裁
汤建国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海民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多旺 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丁昆 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领域业界公认的首席专家
陈后金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刘维宁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博导
赵德安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 博导
赖远明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导
张孟喜 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博导
张金荣 杭州地铁公司副总工
谢正光 北京市地铁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安同祥 早稻田大学教授
陈东安 兰州军区总医院骨科研究所教授
谭忠盛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教授、博导
李向前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杨少林 圳地铁三号线公司总经理
漆宝瑞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西华 中铁二局集团公司董事长
晋志毅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林兰生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张继民 辰日中国总部总经理
李 宁 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朱本珍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光范 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邢 斌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马步真 天水建筑设计院院长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继武 中铁隧道局局长
赵立香 甘肃省团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王猛 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英龙 京津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
姜满金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建新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拉有玉 兰新铁路新疆公司总经理
刘学良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苏顺虎 铁道部运输指挥中心(运输局)副主任兼运营部主任
孟素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 斌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锦跃 原西安铁路局党委书记,现铁道部派驻华沙(波兰)铁路合作组织代表,铁路合作组织委员会副主席
方兰珍 原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司长,现中国铁道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郭民龙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生荣 西安铁路局副局长
郝东周 郑西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朱朝阳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杜世家 兰州航天石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康 维 南昌铁路局副局长
刘志江 全国铁路总工会生产宣传部部长
高金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赵 平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华国贤 昆明铁路局副局长
李尔涛 吉泰物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汤友富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院长
白晓春 青藏铁路公司党委书记
朱华新 青藏铁路公司副总经理
王在广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许翌星 江苏山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宁夏理工学院常务副董事长
汪绍恩 北京巨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邢 涛 兰州铁路局副局长
马叶江 乌鲁木齐铁路局副局长
张喜胜 铁十二局集团副总经理
李布英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
张陪众 中铁21局集团公司副局长
吴成福 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武海光 中铁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
刘登科 中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龙援青 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孝文 铁道经济规划院副院长
谌良仲美 中环境基金会副总裁
项志敏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权县民 中交二局副总经理
史柏生 中铁三局 副总经理
谢亚伟 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
刘永红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沈荣发 铁三院总工程师
刘林山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㈣ 环境工程专业排名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有SKL(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SKL)实在是太有钱,实力也实实在在是太强。环境类的核心期刊排名前10的里面不少都是生态中心出的。综合排名第1!(补充一下,中科院青岛和厦门的两个院水方向近年来成长的很快,但此次这2院不参与排名)。
时间有限,这次只评述下某些985院校的情况。
清华,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3位院士,以及一大批水处理的老专家,有SKL,科研实力和经费仅次于生态中心。综合排名第2!
哈工大,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3位院士,以及一大批水处理的老专家,有SKL,做科研很踏实,要求很严谨。综合排名第3!
同济,国家第1批重点学科。争议很大,也有为我国水处理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很多老专家,但是却没有一位院士,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同济的科研一般和国外(尤其是日本)接触的很多。但是同济做科研踏实严谨上略次于哈工大,但是话又说回来,同济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就不错。但是年轻一代的牛人,同济数量不多。和南京大学共建SKL。综合排名第4!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大连理工,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微生物过来的,水方面还不错。
湖南大学,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浙江大学,国家第2批重点学科,老浙大和浙江农业大学合并后所组建的环境工程专业,浙农过去的老师(如牛人陈英旭)生态修复做的挺好的,水这方面就差点了;老浙大的教授大部分搞厌氧的,总的来说实力+资金,浙大的环工发展潜力巨大。
天津大学,也是很早就开始做水处理了,顾平,季民,两大牛人坐镇。
西安交大,本来环工不是很强,但这两年交大也从别的学校挖去好多有名气的教授(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加上交大的声望总的来说有较大进步,而且有位老教授是我国最早做厌氧的人员之一,最近好像在评是否要授予他院士呢。
重庆大学,老牌的水处理院校,有几位水处理的老专家,譬如龙腾锐、罗固源。但年轻一代不是很牛。
南京大学的环境工程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全国高校中发展最迅速的,2007年还评上了一个工程院的院士,环境工程的国家工程中心也获批了,还有教育部的工程中心,以及一批和大型企业共建的实验室等,南大目前积极支持工科的发展,再加上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南大的环工已经不是5年前的样子了,它的发展绝不可小觑!
四川大学,和湖南大学情况比较相似,最近几年发展很快。
华南理工,偏化工方向,但是该校的胡勇有教授在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值得期待。
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都是以海水为研究特色,涉及化学方面比较多。
上海交大,99年才成立环境学院,实力真的不能和上面的一些学校相比,但就是有钱,没办法
。
一些地方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也可以。如有得罪之处,望各位水友海涵,有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西安建科大绝对是要提的一个学校,但是我先前只是说了下985的学校,西安建科我还是了解很多的。那我就趁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下这所学校。原名,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我国环境工程专业首批国家重点学科的4所院校之一(另外3所分别是清华,哈工大和同济)。该校在水处理(牛人有王晓昌教授,黄廷林教授,彭党聪教授,还有王志盈(好像是退休了,是我国最早研究厌氧处理的专家之一)教授等),大气处理(马广大老师是我国大气处理的功勋级老专家)有着非常强的实力。这是业内一致认可的,但是,实事求是的说,该校综合实力有限,每年招收的硕士生数量也偏多了些。但是该校毕业的博士生实力非常牛,百篇优秀博士毕业论文每年有不少都是出自西安建科环境学院。王晓昌,从日本学成归来的专家,最近获得了一个2000万(也有说法是2.2亿的)的水专项,现任该校副校长。和国际水协前任主席丹保宪仁教授学术交往很多。黄廷林,现任该校环境学院院长,治学严谨,研究方向有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有关的。彭党聪,现任该校环境学院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研究厌氧及模型。牛人教授还有很多,譬如王磊,石辉等等,时间有限,就不详细介绍了。
河海大学,水利部直属院校,环境工程的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但是每年报考的学生并不多,推荐报考!还有博士后流动站在该校,在211院校中报考次学校性
价比最高!(同类学校如西安理工大学也不错)
太原理工,实力也很强,资金上稍微次了些,不过难度也就相应要小些。
江南大学,微生物强的要命啊,伦世仪(院士),陈坚在那儿坐镇,如果哪位晚辈一不小心把反硝化除磷搞定了,估计版主要赏你1000000个金币!
东南大学,老牌工科院校,实力不容小觑。
昆明理工,在西部省区很有名的学校!
广东工业,水处理的实力在广东相当强悍!
合肥工业,老牌工科院校,在环境系统方面有系统的学科体系,很有前景!
兰州交通大学,被埋没的大学,环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的实力绝对没话说,不过考虑到地理位置的原因,报的人数一直不多。
苏州科技学院,以前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一志愿招不满的,如果有学子的研究方向和沈耀良等牛人的科研一致的话,建议直接报考。且该校不久要升级成大学,报考难度必然要变大,所以趁现在报考还是很划算的。
北京市环境工程相关方面的高校实力探讨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的学生比较认可这个学校,水方向的项目好像是矿山废水的比较多。这个学校在北京的认可度要高过北京工业、北交、北建工。
北京工业大学,重点介绍吧,环境工程成立30多年来,大概10年前彭永臻从哈工大来,这个学校的环境工程知名度以及实力才逐渐上来。客观的说,这学校水方向的中年导师,基本上都是彭永臻的学生,老点的就彭永臻和王淑莹。北京的学校都不差钱。彭永臻那篇著名的论文《SBR法的五大优点》可以说是我国开启对于SBR工艺广泛研究的信号灯吧,这篇论文在我国对于SBR研究上的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被引用了很多次。研究方向:污水处理系统的智能控制、深度的脱氮除磷。
北理工,研究方向好像和水牵扯不大,但是一个案例很要命。我一个导师的儿子,北理工的环境工程硕士毕业,家里找人联系到了深圳水务,孩子不去,进
了威立雅(好象是),反正是北京一个很牛的外企。
北京交通,环境工程的发展还欠缺了点,和市政工程的联系还很多。一个学校的环境工程基本上都是从市政工程发展过来的,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就基本上分开了,但是北京交通还差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