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在职研究生怎么和导师沟通

在职研究生怎么和导师沟通

发布时间: 2025-02-08 12:25:13

Ⅰ 在职研究生考研需要联系导师吗

在职研究生是否需要联系导师,情况不一。多数情况下,考取在职双证硕士时,考生并不需要主动联系导师,这一过程可能由学校安排。但根据具体情况,考生或可自行选择导师。每年参与十二月全国研究生统考的考生人数巨大,其中不少选择非全日制学习,以获得学历与学位双证,即双证报考。

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流程包括在线网报、统考、复试及最终确定正式学员名单。在上述步骤前,建议联系招生单位,了解导师信息,以获得入学后的导师分配情况,通常导师分配遵循一定规则,但部分情况允许考生提前联系导师。

至于在职单证硕士,即同等学力申硕,考生无需通过入学考试,直接联系开班单位报名即可参与课程学习。此外,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免联考教育项目,采用自主招生方式。

Ⅱ 如何重构在职研究生培养中的师生导学关系

在职研究生培养,是由导师、在职研究生以及培养制度三方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对其进行反思也包括对导师、在职研究生和培养制度三方面的反思。

(一)对在职研究生导师的反思

1、反思一:自身素质与水平

要很好地构建导学关系,提高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自身的素质与水平。因为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是最基本的教育伦理关系“,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的基本职能。教育理念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优化都属于这个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产生并迅速传播,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也必须不断更新。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的存在,研究生作为“弟子”,为一个专职的学习者,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在某种程度上比导师更快地扩充了知识积累和改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导师就更应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及时调适心理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同时致力于更新知识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最大程度上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才有助于改善导学关系。

2、反思二:导师、课题、研究生之间的关系

在导学关系中,导师应该认识到研究课题仅仅是培养研究生的载体和维系、加强双方关系的纽带。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它并不是决定性的核心因素和师生导学关系的全部。因此,导师、课题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并不应庸俗化为“老板、项目、雇员”的关系。

在职研究生是导师完成科研课题的有力助手,但并不仅此而已。而应该说,课题是导师培养在职研究生的载体和平台,导师同在职研究生的交往、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就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建立和展开。这样“,导”与“学”的关系也就自然生成。导师的作用就是以自己的才德因素引导在职研究生,发展在职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塑造在职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反思三:指导方法

构建导学关系应避免出现“导师权威、学生从属”的现象,作为研究生导师,要反思的第三个方面应是自身的指导方法。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从个体与其原有知识体系的互动、建构来看,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特定信息的传输,而是意义的创生。因此,教学过程应由“传授-接收”转变为“阐释-理解-建构”,导师和在职研究生在阐释、理解教学文本时,在沟通课题开展时,对其意义进行建构。

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导师和在职研究生都是平等的对话主体,教师时而作为一个教育者,时而作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同样,学生也可以作为教育者,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师生出现“从属关系”,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加强师生沟通,是一种双赢的、交互的导学关系。

4、反思四“:教书”与“育人”的关系

“导学关系”的另一前提在于高尚的师德《吕氏春秋》中有言“,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只有获得研究生尊重的导师,才能最大程度上使研究生接收其传授的学术知识和科研方法,并对在职研究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一项关于影响研究生成长因素的调查表明: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最大,社会环境及社会实践活动次之,集体活动居第三,学校传统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影响最小。

另据最新资料显示,有81.7%的在职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思想道德、学风影响很大,35.38%的导师和79.41%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德育以导师为主来做效果最好。

因此,在在职研究生培养这种“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特殊模式之下,除了以“传道”为目的的“教书”之外,导师们还应对“身正为范”的“育人”予以更多的关注。

(二)对在职研究生的反思

1、反思一:心理成熟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实际上一直是处于象牙塔中的。在职研究生入学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沿着台阶又往上迈进了几步。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实际社会经验、独立能力的在职研究生就希望导师能够在其他方面更多地关心自己,甚至包括生活的细枝末节。这种情况,是“传统教育的遗毒造就的不正常心理”,反映了在职研究生心理上还不够成熟。

这种不成熟,造成的后果有二:一是事无巨细,都向导师汇报;另一种就是埋怨导师对自己关心程度不够,对导师形成抵触情绪。这两者对于健康的导学关系构建而言,都只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作为在职研究生,在师生关系上,首先应该反思的就是自我的心理成熟度,是否已经达到了与在职研究生各方面要求一致的水平上。要摆正心态、建立自信,善于规划和管理好时间,积极主动求教,既注意倾听导师和他人的意见,又善于选择和决断,并形成适合自身学习成长和学术进步的理念和构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一名在职研究生。

2、反思二:学习和科研的关系

很多情况下,在职研究生会抱怨科研课题占用了自己太多的时间,导致自己没有时间进行学习,认为课题是导师的私事,却忽视了导师利用课题作为载体培养、指导学生的实质。


在健康的导学关系中,面对课题,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成为一种学习模式。

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开展过程中,在职研究生要学会将自己的理念与导师进行沟通,学会向导师请教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将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导师面前。因为科研项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载体,导师可以言之有物,学生也可以接受得更为直观。只要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在科研课题的展开过程中形成有效的导学关系。

3、反思三:学习态度

导师带的在职研究生数量增加导致对自己缺乏关注、所学专业冷门、基础知识薄弱,这些都可以成为研究生自己不主动、懈怠学习的理由。因此,要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导学关系,研究生应该反思的还有自己的学习态度。

学习是在职研究生的主要任务。研究生应该有学习的自觉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勇于质疑问题,学会思考、分析、解决疑难。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注意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讨论,既可增长自己的知识,又能增进师生间的沟通和了解,加深师生情谊。

(三)对制度的反思

1、反思一:现行导师体制

从表面上看,在职研究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导师和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是导学关系疏离、变异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过认真反思,我们可以发现,根源在于现行导师体制的不合理。

导师体制包括导师遴选制、导师监督制、导师业绩制等。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把博士生导师、在职硕士生导师当成了一种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教授甚至是相当资历的教授才可能成为导师,导师受聘后即是终身的,若干年后,无论导师能力强弱,无论导师是否仍具备对学生的指导条件,都可以接收新的研究生,而且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方式和投入精力完全由导师决定,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更难以干预。事实上,在国外的许多高校,导师仅仅是一种教学岗位,不管是何种级别、年龄的教师,只要在某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有课题、有项目,就可以申请招收研究生;如果没有课题和项目,或者找不到研究生,即使是著名教授也不能担任导师。

这种灵活的体制强调了导师招收研究生应具备的条件,形成了导师“能上能下”的动态结构,突出了学生选择导师的权利,为良好导学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反思二:现行导师队伍的构成

合理的学术梯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学校、学科、专业、研究方向都必须要有合理稳定的学术梯队、导师组。只有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的导师合理地分布在导师组、学术梯队,才会有利于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华中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中,41~50岁年龄阶段的导师最多(39.2%),其次为50岁以上(32.4%),再次为30~40岁(26.4%),最后为30岁以下(2.0%)。在职称上,37.8%的为教授、硕士生导师,36.8%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5.4%的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可见,目前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年龄还是趋于老化,年龄结构梯度不合理导致同步老化,高学衔的指导教师比例太小,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出现断层的现象。

3、反思三:现行导师考核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然没有对在职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使得研究生导师几乎把绝大多数时和精力都用于自己的学术和科研上面,而对教学仅仅是完成规定的工作量而已,花时间与研究生多做沟通改善师生关系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还在于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的缺位。

的确,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导师是至关重要的,但既然是一名研究生导师,就应该在对其考核的过程中加大对教学方面的绩效考核比重。研究生有理由、有权利要求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改革现行导师考核制度,使教师从“挣课时吃饭、凭论文升职”中解放出来,提供给研究生高质量的教学是研究生培养机构和导师应尽的职责。

在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导师的素质和责任感、依赖于研究生自身的求知欲,同时也依赖于完善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只有从这三方面同时加以反思和改进,才能重构健康的导学关系,使研究生的智慧能得到充分启迪、创造力能得到有效激发、职业生涯的发展能获得深厚的积累。这样,才能使我国高端人才培养有可靠的质量保障和不竭源泉。

Ⅲ 在职研究生联系导师注意事项

在2018年报考双证在职研究生的人员,在复试前是需要提前联系导师,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复试的通过率。因此在联系导师之前需要了解一下导师的喜好,或者一些事项需要注意。那么磨裤,在职研究生联系导师需要注意什么呢?

1、什么时候联系导师最适合呢?
大家都知道在复试之前需要联系导师,但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联系最适合。其实联系导师在初试成绩出来以后是最适合的,因为成绩说明一切,也是最有力的敲门砖,因此这个时候联系导师的并不是只有你一个,因此要将自己的实力直接展现给导师看,导师才有可能会记住你。
一般导师听到分数以后,结合往年分数线和录取情况,言语之间会透露给你这个分数录取的可能性,是很高、很低还是差不多。很高或差不多的话可能会对你表示祝贺或鼓励,很低的话可能会给你委婉的拒绝,或建议你两手准备、早做打算。你可以通过导师透露出的这些信号来做下一步准备。
2、给导师的邮件怎么写?
给导师的邮件有什么作用呢?就是让导师知道有你这么一个人,和导师建立瞎宏简联系。在导师的邮件中要详细说明自己是要报考他的研究生,然后介绍自己的情况,可以附上成绩单还有一些正面材料,不要写夸夸其谈的东西。最好就是一些硬件如奖状的扫描件、你的论文(节选)等。
还要很深刻地讲出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绝仿,要真实不说大话,写出对该专业的理解,以及为什么选择跨校和报考该老师的原因。最后写上你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让导师了解你想要什么你未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表示对导师的崇敬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火,过火会感觉虚伪和轻浮,读研又讲究沉得下心,所以虚伪轻浮的是大忌。
更多在职研究生联系导师注意事项的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在职研究生教育网(www.zzye.com.cn)。有其他疑问,【相关文章推荐】
报考2019年在职研究生一月联考难吗
2018年同等学力申硕获得证书只需七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同等学力申硕吗
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Ⅳ 在职研究生如何自己联系导师

了解导师:在着手联系导师前,首要任务是充分了解你所感兴趣的导师。这包括其研究领域、学术成就、教学经验等方面。全面的了解有助于你更好地定位自己,与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准备个人陈述:紧接着,精心准备一份个人陈述至关重要。陈述应包括个人背景、研究兴趣、学术经历、职业规划等内容,要简洁有力,凸显个人特点和优势。这样的陈述有助于导师对你的初步认识,激发其兴趣。

发送邮件联系导师:完成个人陈述后,通过电子邮件向导师发送。在邮件中,阐述你对导师研究领域的浓厚兴趣,以及渴望成为其学生的心愿。提及你选择该领域的理由、学术背景及成就,并表达你对学术与职业发展的期待。邮件是初次接触的窗口,要确保内容专业且礼貌。

等待回复:发送邮件后,耐心等待导师的反馈。如果导师对你的申请表现出兴趣,将会主动联系你,邀请进一步沟通。若未收到回复,不必气馁,可尝试联系其他导师。重要的是持续探索和尝试。

进一步沟通:收到导师回复后,积极与导师建立联系。了解其研究项目、计划,表达你对该领域的热情及参与意愿。如果导师同意接收,接下来需准备面试和其他申请材料。准备充分、展现自身优势,将有助于成功联系到心仪的导师。

总之,联系在职研究生导师需要细致与耐心。充分了解导师背景,准备专业陈述,通过有效沟通展现个人价值。持之以恒,你终将找到合适的导师,开启学术与职业的全新篇章。

热点内容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 发布:2025-02-08 15:09:05 浏览:489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硕士 发布:2025-02-08 15:06:49 浏览:64
2016年北京建筑大学考研通知书 发布:2025-02-08 15:04:36 浏览:469
南昌大学研究生招生办电话 发布:2025-02-08 15:04:33 浏览:143
大成湖大学城不修 发布:2025-02-08 15:03:13 浏览:580
动画设计专业大学 发布:2025-02-08 15:02:59 浏览:4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招生目录 发布:2025-02-08 15:01:38 浏览:222
中山大学副教授现状 发布:2025-02-08 14:42:49 浏览:650
大学生报警录音 发布:2025-02-08 14:41:22 浏览:377
大学城一中分校 发布:2025-02-08 14:40:46 浏览: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