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口腔学教授
『壹』 刘磊的个人介绍
刘磊: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教授、博士导师,兼任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FICD)、国际内固定协会中国讲师团成员(Faulty, AO/ASIF CMF)、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创伤学组委员、重庆市中西医学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答辩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卫生部、四川省、重庆市及成都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常务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执行编委、Review Board Member of 《India J Stomato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及《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并担任3份SCI源期刊Reviewer。
『贰』 金牌口腔如何培养医学人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谈医学教育
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区主席等。主要从事龋病病因及防治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项目等多项研究。 双轮驱动 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 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华西口腔医学院在医学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那就是“华西”校训所揭示的“选英才,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的精英教育理念。百余年来,“华西人”一直秉持这一办学理念,为中国口腔医学培养了大量医学精英,现在全国80多所有口腔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其口腔医学系的第一任主任几乎都是“华西人”。 为贯彻落实《国家2010-202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华西”正在积极实施本科“323 X”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朝着努力培养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烈、国际视野宽广的口腔医学人才的方向迈进。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章可循、贵在探索。”周学东认为,口腔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自然是第一位的。但是近几年来,“华西”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着手,专业技能与人文教育并重,明显加强了人文知识教育的比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双轮驱动,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口腔医学栋梁之才。 “在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的创建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就参与了展馆设计、资料收集等具体工作,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周学东介绍说,“华西”还组建了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演讲队,由学生担任讲解员,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口腔医学历史,并通过接待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展示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我们还支持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展示学生多彩的学习与生活风貌。”周学东说,“华西”创办的《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就组建了一个学生采编部,由学生担任编辑,这一举措促使学生主动去了解并掌握口腔医学界的大事、要事、新事,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 以人为本 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们对口腔医学的发展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周学东表示,口腔医学教育应着重培养符合新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此,“华西”创建了“理论教学为起点、实验模拟仿真为桥梁、专业外语提炼专业知识、临床实习为支撑”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首先,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华西”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潜质,进行宽口径培养。周学东介绍说,新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通识教育和基础专业教育阶段,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夯实医学基础知识,同时通过不同的创新平台,适当的开设新课,增加选修课,注重学科的交叉和创新思维的交流,从而达到培养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兼备、人文素质与创新意识兼备的口腔医学人才的目的。 其次,“华西”还创建“多段式”导师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特点,采用不同的导师制进行辅导和培养。“多段式”导师制尽可能地照顾了学生成长的特点,彰显了个性化培养的优势,对学生个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群体创新能力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华西”在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依照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增设了新课程和新学科,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教学体系。如为低年级开设的“口腔医学导论”与“口腔行为医学”,在临床前教学中新开设的实践应用型课程“口腔临床药物学”,为高年级开设的学术研究型课程“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等,为学生进入口腔医学科学研究的殿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在发展交叉学科方面,“华西”注重学科的实用性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兼顾这些学科的创新性与前瞻性,目前着力建设的有“运动口腔医学”、“法医牙医学”、“航天航空牙医学”、“残障口腔医学”等。 国际视野 追求教学与科研双卓越 周学东认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华西”非常重视对外语教学。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与国外同行沟通与交流,学校还特别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即专业课与专业外语同步进行,专业课讲授中采用双语教学,着重介绍专业相关的名词及词组,而随后的专业外语课则着重强化各种疾病的描述和表达及临床情景对话。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和学术活动,并不断提高学生海外访学或出国留学的比例,以增强“华西”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为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将国外名师请进讲堂,力争做到每门课都有世界知名教授上课。 此外,“华西”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了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学校依托该平台,积极实施国家及学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并为本科生设立了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基金和创新人才科研训练项目。目前,“华西”学生共完成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和161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同时,学校还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不同领域的著名专家或一流学者来校定期举办讲座或专题报告;每年举行1-2次本科生创新论坛和博士论坛;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进行学习和交流等。 这些举措,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是中国现代口腔医学的发源地,拥有“百年华西,金牌口腔”的美誉。走进华西口腔医院门诊大厅,电子显示屏上“四川有三宝:熊猫、川菜、华西牙”的宣传语格外醒目。
『叁』 李秉琦人物生平
李秉琦教授,一位献身于口腔医学的学者,以其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理解知识积累和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口腔黏膜病学研究生涯中,他主持了近二十项科研课题,涉及分子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微生物学、基因治疗学和中医中药等多领域,致力于探究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和防治策略。
早在八十年代,李教授就以氧自由基及其清除剂的研究开启新篇章,提出了关于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的新理论,丰富了病因学理论。在口腔癌前损害研究上,他深入细致地探索抑癌基因、凋亡调控基因等关键领域,为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了重要指标。对灼口综合征的研究,他结合心理学、神经递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患者的心理和物质基础,推动了防治研究的发展。
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主研项目,如DNA错配修复基因与口腔黏膜癌变的研究,以及HWP1基因在白念白斑中的作用,都体现了他的科研实力。他的学术著作丰富,主编和参编的教材与专著在口腔黏膜病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如《口腔粘膜病学》和《实用口腔粘膜病学》等,多次获奖,深受业界推崇。
在临床实践中,李教授积极创新,主持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实用价值的药品,以中西医结合的视角治疗口腔黏膜疾病,赢得了同行和患者的赞誉。他关注基层医疗,制定和推广口腔黏膜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提高了诊治水平。
李教授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关心患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在教学上,他严谨负责,以其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培养出许多学术骨干。他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多次荣获教学奖项。
总的来说,李秉琦教授在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贡献丰富了口腔医学的知识体系,对我国口腔医学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精神和贡献将长久地激励后人。
(3)四川大学口腔学教授扩展阅读
李秉琦,男,1933年8月出生,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口腔粘膜病学、中西医结合口腔医学,研究方向是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和防治。
『肆』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院长介绍
周学东教授,女,1987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内科学系主任,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口腔医学会会长、国际牙医师学院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中国分院院长。《中国口腔医学年鉴》、《华西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信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龋病病因及防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口腔生态学、口腔微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深造诣。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各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项目3项、四川省重点攻关项目3项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34篇。主编《口腔生态学》、《口腔微生物学》、《实用牙体牙髓病治疗学》、《实用龋病学》等专著8部;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4项、四川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1992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1994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1994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评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3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3年评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5年获四川省杰出创新人才奖。2008年获中国医师奖。
主讲“口腔内科学”、 “口腔生物学” “口腔医学导论”等课程,同时为硕士生、博士生授课,并进行口腔内科学专业的临床和实验室指导。她善于在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沿革和最新发展的基础上,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2006年,由她主讲的《口腔内科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由她领衔的口腔医学教学团队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年来承担教育部教学改革项目3项,出版专著8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