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文系林岗教授
❶ 文艺学考研,哪个学校好
“粤派”院校
中山大学——历史悠久 人才荟萃
推荐理由
中山大学校园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在中文系任教,如鲁迅、郭沫若、傅斯年、郁达夫、成仿吾、顾颉刚、钟敬文、赵元任,是一所不可忽视的南方中文院校。其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该系著名导师如民俗学的刘昭瑞、邓启耀,文艺学的高小康、王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施其生、李炜,汉语言文字学的李中生、伍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黄仕忠、杨权,中国古代文学的康保成、张海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吴定宇、林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艾晓明、宋素凤,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宋俊华、刘晓春等都很有名气。
报考难度
2008年中山大学中文系各专业报考、录取、统考、免试比例为:民俗学24∶4∶3∶1,文艺学45∶10∶4∶6,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3∶11∶5∶6,汉语言文字学80∶10∶8∶2,中国古典文献学14∶5∶4∶1,中国古代文学120∶14∶7∶7,中国现当代文学98∶15∶8∶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7∶2∶2∶0。200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拟招72人,并有新增非物质遗产文化学特色专业,专业考试内容包括戏曲与民俗。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推荐理由
厦门大学中文系已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鲁迅、林语堂、洪琛、施蛰存等著名作家学者都曾在此执教,这使厦门大学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基。现在也有一批优秀导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朱水涌、林丹娅、高波,古代文学的王玫、吴在庆、郑尚宪,戏剧戏曲学的陈世雄、周宁、郑尚宪,艺术学(相当于“文艺学”)的易中天、黄鸣奋、巫汉祥、彭兆荣,汉语言文字学的李如龙、苏新春、李国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王诺、周宁、黄鸣奋、朱水涌。
报考难度
2008年各专业报考数与录取数的比例为:文艺学71∶10,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98∶25,汉语言文字学40∶11,中国古代文学121∶18,中国现当代文学134∶14,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6∶6,艺术学15∶6,戏剧戏曲学16∶2。2009年中文系所有专业拟招收80人。报考厦门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所有的专业都要考语言文学基础,另外一门专业课,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考语言学,其余专业考文学理论与文学评论写作。
“鲁派”院校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推荐理由
山东大学有着良好的治学传统,素以治学严谨、学风纯朴和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中文系师资力量雄厚:古代文学有在百家讲坛上为我们讲解《聊斋》的马瑞芳、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王洲明;语言学有在现代汉语词汇领域独挡一面的葛本仪;在方言研究领域,钱曾怡和张树铮也都是重量级的专家;文艺学有陈炎、马龙潜等。
报考难度
山东大学文学类研究生报考竞争比较激烈。一是保研名额较多,二是在山东省内很有号召力,如鲁东大学、聊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烟台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也会考虑报考。2007年的中文系专业录取分数线是343分,也有极个别专业稍有不同。
2008年山东大学中文专业统考、推免比例为:史哲研究院的汉语言文字学2∶3,中国古典文献学3∶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7∶3,传播学6∶5,汉语言文字学11∶3,新闻学5∶7,中国古代文学8∶6,中国现当代文学10∶7;文艺学研究中心12∶6。
2009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计划招生89人,文史哲研究院文学方向的专业共招收42人,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计划招收21人,推免率为42%。
山东师范大学——弘德明志 博学笃行
推荐理由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气氛浓厚,中文专业实力较强,学科设置全面。中文专业的硕士点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词汇学理论与词汇规范化、语言规划与应用两个方向)和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下设汉语语法学、汉语词汇学、方言和音韵学、汉字学4个方向)。其他的诸如中国古代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专业也都招收硕士研究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师大的研究生为全公费。
报考难度
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中文各专业的招生人数及分数线如下:中国古代文学30人、360分;文艺学29人、350分;中国现当代文学42人、353分;汉语言文字学22人、372分;应用语言学3人、372分;比较文学1人、360分;课程与教学论14人、305分;电影学19人、355分。每个专业的推免生都是1人,且最后的录取人数都超过了计划数。2009年文学院计划招收171人,含推免生14人,比率为8%。
“鄂派”院校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 求是拓新
推荐理由
武汉大学坐落在九省通衢的武汉市,校园环境优美,樱花节令人神往,被称为全国最美的校园。武汉大学还拥有丰富的藏书资源,可以满足同学们的求知需求。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893年张之洞在自强学堂设置的“汉文门”,历史悠久。经过一代代学人的精心打造,成就了武汉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品格。院内学科分布合理,汉语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专业的学术力量雄厚。涌现出一批知名学者,如陆耀东、易竹贤、陈美兰、孙党伯、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等。现有大批中青年知名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报考难度
2008年武汉大学报考、录取、推免比例为:文艺学107∶25∶1,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55∶20∶4,汉语言文字学76∶11∶0,中国古典文献学17∶1∶0,中国古代文学90∶8∶2,中国现当代文学165∶39∶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5∶10∶2,国学与汉学26∶7∶0。
2009年文学院计划招生110人,推免比例与2008年的12%基本持平,并新增写作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两个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推荐理由
华中师范大学已有百年历史,它以其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居于全国高校中文院系前列。现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新闻学、传播学和戏剧影视文学12个硕士点;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邢福义教授主持的《现代汉语》、黄曼君教授主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王先霈教授主持的《文艺学系列课程》。
报考难度
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院参加复试人数为204人,语言所参加人数为15人,录取率为93%。文学院从2007年起实行公费改革,改公费制为奖学金制,对招收的研究生收费分为全额奖学金、半额奖学金、自筹三类。全额奖学金即以前所说的公费(8000元学费/年+每月生活补助),半额奖学金即学校、个人各承担一半学费和一半生活补助,自筹即所有费用由学生个人承担。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计划招生190人,语言研究所计划招生18人,分数线仍以国家线为准。
“津派”院校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推荐理由
南开大学是周总理的母校,其中文系已有近80年的历史。该系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如古代文学专业以韩柳研究著称的孙昌武先生,文艺学专业的沈立言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主编《南开语言学刊》的马庆株教授,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的李锡龙教授等。
南开大学历史悠久、治学严谨,图书馆现有藏书341余万册,其中中文图书228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30万册)。南大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多数都留在了京津地区。
报考难度
从2008年的报考录取率来看,竞争最激烈的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报考录取比例为82∶6;其次是汉语言文字学,比例为33∶3;第三是古代文学,比例为110∶14。2009年南开大学文学院拟招生人数为74人,其中推免生占10%。
“蜀派”院校
四川大学——严谨“蜀学” 有容乃大
推荐理由
四川大学人文氛围浓郁、校园环境幽静怡人,是读书治学的圣地。四川大学中文系(现在属于文学与新闻学院)拥有比四川大学还要长远的历史渊源,经由朱光潜、刘大杰、潘重规、杨明照等著名学者的历代努力,形成了踏实、严谨的“蜀学”学风。
汉语史和古典文献学学科群是中文系优势学科,比较文学专业有曹顺庆等名师,还有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以及汉语言文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还汇集了项楚(敦煌学、古典文献学),曹顺庆(比较文学),罗国威(文选学、古籍整理),王小路(比较文学、文化批评),周裕锴(唐宋文学)等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学者。此外,四川大学拥有西南地区藏书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珍贵线装古籍和抗战时期图书、建国前报刊等。
报考难度
四川大学研究生考试中文系、新闻系一起划线,英语分数偏高,成为很多考生报考的最大障碍。2006年录取分数线为350分,英语专科线56分;2007年初试录取线为345分,英语专科线为55分。
2008年四川大学中文类专业竞争激烈,各专业报考人数、录取人数、推免人数分别为:中国古代文学166∶27∶3,中国现当代文学147∶27∶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45∶30∶4,文艺与传媒42∶7∶0,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43∶34∶2。其他专业录取比例则相对要大一些,各位考生在报考时要慎重选择。
“吴越”派院校
南京大学——历史悠久 自强明德
推荐理由
南京大学中文系是南京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也是南京大学学术力量最强的系科之一。80余年来,一批国学大师和著名学者如黄侃、吴梅、汪辟疆、陈中凡、杨晦、唐圭璋、吕叔湘、陈白尘、陈瘦竹、程千帆等先后在此任教。目前,南京大学中文系也是名师云集,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有叶子铭、丁帆、朱寿桐、王彬彬、许志英等;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有周勋初、莫砺锋、张伯伟、曹虹等;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有鲁国尧、李开、柳士镇、汪维辉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有杨正润、余斌、唐建清、叶潇等;戏剧戏曲学专业有董健、吴新雷、俞为民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理论语言学领军全国,是全国南北两大阵营的南方重镇所在,社会语言学近年来异军突起,在全国乃至世界影响都很大。文艺学专业也正在承担一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颇具发展潜力。
报考难度
近年来,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报考一直都很火爆,2008年各专业报名、录取、免试比例分别为:文艺学61∶14∶5,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23∶11∶4,汉语言文字学71∶11∶3,中国古典文献学41∶8∶4,中国古代文学179∶18∶6,中国现当代文学127∶17∶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92∶10∶4,戏剧戏曲学20∶9∶3,电影学18∶3∶1。
需要注意的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各专业的考试科目实行大综合,即所有语言、文学都要考文学综合(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和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浙江大学——国有成均 在浙之滨
推荐理由
浙江大学中文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4个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各学科的导师学者也都在本领域做出了成绩,如汉语言文字学的黄金贵、方一新,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沈文倬、崔富章,中国古代文学的徐朔方、吴熊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陈坚、吴秀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吴笛、殷企平,文艺学的王元骧、徐岱等。
报考难度
因为地域和师资的关系,2008年浙大一些专业的报录比例都比较高,中国现当代文学达到了149∶15,其余各专业分别为:文艺学28∶7,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1∶3,汉语言文字学94∶11,中国古典文献学29∶10,中国古代文学112∶15,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51∶5。
需要注意的是,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个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一样,都是中外文学史、文学评论与写作。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3个专业的专业课考试科目一样,都是文史基础、汉语与文献。
❷ 我也想知道,中山大学文艺学的一些信息,求帮助
学科方向五:现当代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学科带头人:林岗教授(副系主任)
本方向由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整合而成,历史悠久。楼栖、吴宏聪、程文超、黄修己、艾晓明等为本方向做出了贡献。目前,以林岗为学术带头人,王坤、魏朝勇(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希、谢有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张均等为学术骨干,将文学史论、文艺生态、文化研究等方法交叉融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方面特色鲜明。
近五年(2008-2012年),本方向获得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17项;仅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三种重要期刊上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学术著作35种。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谢有顺的《如何批评,怎样说话?——谈当代文学批评的现状与出路》获第七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当代小说的叙事前景》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谢有顺还策划举办了多届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传播活动“全球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本方向注重从经典诗学向非经典诗学领域的开拓,注重从经典文本中心向文化制度视野的开拓,注重从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开拓,在文学史论、文艺理论、文化建设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术风格。
❸ 林岗教授在中山大学吗
全国叫林岗的教授好几个,著名的有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中山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
❹ 联名反对于丹的十名教授叫什么来着
中国文化所面临的最大祸患不是来自外来文化的侵蚀,而是来自于那些打着振兴传统文化旗号的无知者。他们荒悖无知,对传统文化殊无敬畏,他们的一切行为,往往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中国人进行文化基因改造——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的基因。媒体对于这类人的狂吹热捧,等于是把厕所当客厅。
从2007年2月7日开始,某报连续7天,以半版的篇幅对于丹进行“关注”。编者声称,“在 ‘于丹现象’的背后,我们隐约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当今中国百姓心灵深处对于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论的强烈渴求。我们也分明感到,‘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前景。”同时,编者表示,之所以要关注于丹,是因为, “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然而,我们认为,对一个凭借强势媒体的巨大影响力,以阉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乐事的高学历文盲,予以如此不恰当的“关注”,其结果只能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走向衰亡。妄图通过对于丹的关注,来针砭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主流媒体的代表,该报此举殊欠妥当,某些编辑记者缺乏起码的文化良知和基本的人文素养,于此更是表露无遗。如果主流媒体都对意淫、猥亵中国文化的行为唱起赞歌,那么,不待外来文化的侵略,中国文化注定了必将覆亡。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最危急关头。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也更隐蔽。因为,这一次她所面对的是那些打着要“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的旗号的人们,他们巧言令色,谄视媚行,实际却偷偷为中国文化掘好了坟墓。当白先勇用青春版《牡丹亭》任意涂抹昆曲时,人们不知已在釜上;当安意如用说诗词的方式去意淫中国古代那些高雅的生命时,人们不知水已烧开;当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时,人们早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煮熟。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掘墓人那里,我们除了嗅到死尸的臭气,何尝掬得一丝传统文化的芬芳?如果这也算一种文化基因改造,那么就等于是把人的基因改造成老鼠。北京的城墙拆了也许还可以重建,但一旦人们连对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丝敬畏都消失时,亡国亡天下的日子还会远吗?
这绝非危言耸听。现代民主社会,在文化上往往发生许多不健全的现象。那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学问充盈的人士会变得很穷,而那些最浅薄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廉价推销作品获得大大的财富。当然,在民主时代,这种现象是正常的。学者虽然没有钱,但是学问自身的愉悦足以补偿一切;如果在社会生活比较有标准的地方,于丹之流会很富有,但没有社会地位。因为主流的声音会告诉世人,他们有钱但并不值得尊重。然而,这一次,无良媒体人加入到为于丹之流推波助澜的行列中,社会生活的标准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想看,像于丹这样一个古汉语知识连初中文化水平都达不到的“影视学博士”,仅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获得社会荣誉,谁还会关心那些引导我们灵魂向上的力量?谁还愿意从事那些艰辛的然而却是真正有益于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研究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世界未来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然而,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世上没有哪一种知识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我们从来不会反对人文理论的通俗化,但通俗绝不等于庸俗和媚俗。像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刘逸生先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那些才是真正的通俗。通俗和庸俗及媚俗的根本区别在于,通俗是用易于使人理解的方式讲述正确的知识,而庸俗和媚俗则是根据一般无知者的接受程度,传播错误的甚至有害的思想。那些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的人们,要么是因为别有用心,要么是因为极度无知。于丹是后者。当无良媒体人吹嘘于丹的书卖到二百五十万册时,他们也许忘记了饭岛爱的性爱光碟的发行量远不止这个数。
为了中国文化的命运,我们不应再对无良媒体人表示沉默。正所谓:“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们谨此呼吁,所有有良知的媒体人,应对社会舆论予以正确引导,我们更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够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文化才能在新世纪里重铸辉煌,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谐。
再不要闹出把厕所当客厅的笑话了!
起草人:
徐晋如(中山大学博士生)
共同发起人(以签名确认先后为序):
刘根勤(中山大学博士生)
王晓峰(清华大学博士生)
张晖(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周韬(暨南大学博士生)
朱崇科(中山大学副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
杨旸(北京师范大学学士)
李森(北京大学硕士生)
王进(中山大学博士生)
附:我们为何要不遗余力地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文:猛安谋克熊猫)大学生互动门户/p;wj1l;V[ oxW
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的晋如兄最近发起签名活动,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炒作。我甘附骥尾,参与了这次签名。我无心作一个代言人,却也不想我们共同的立场因措辞的激烈而遭人曲解,或者成为口水战意义上的把柄,我只是感到有话要说。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在雅典公开法庭上有意以蔑视的态度激怒了陪审团在座的500位公民,最终令得一代大哲饮鸠而亡,以死证明了希腊民主制度的荒谬——这个自称言论自由的社会,公众因他的言论反民主而处死了他。这是苏格拉底自己设计的迂回战术,很巧妙,也很悲壮。最终,他“赢得”了审判,雅典输了。今时今日,这种战术并不适用于我们。我们不能期待若干年后,待到中华文明散落成片之后,期待史家给予我们叹惋的赞赏。换而言之,我们可以“赢”,但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化没有输的退路。
先说个简单的例子。譬如一个人生了病,去医院看病,对于选择门诊的医生,我想病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位医生的学历如何、资历如何、医术如何,因为治疗的有效性和这些因素密不可分。至于这位医生口才如何,是否幽默风趣,是否能把那些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给你解释清楚,这些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根据人们的日常经验判断,治疗疾病是一种专门的知识,光靠一张嘴的赤脚医生要治出毛病。如果你要说言论自由,我没学过医,我就觉得风趣的医生说得好——我个人以为这种情况应该是少数的个案。
但同样的事情转移到另外一个领域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譬如最近两年热起来的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百家讲坛》。人们关注它,追捧它,不是因为这个节目讲述了多少真知灼见,也不是因为这个节目所邀请的主讲人在学术界有多么重的分量或者有多少学术发明,原因很简单,一言以蔽之:通俗易懂。
为什么我们的公众一方面宁可听一位好医生以不近人情的表情说些不知所云的专业名词,另一方面却对通俗易懂的信口开河津津乐道?我们的文化,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当然绝不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的知识),就理应受到轻薄的待遇么?
我不讳言,我,我们,是一群受过专业训练和正在接受专业训练的人群,我们有资格在一些专业问题上发言正如我们没有资格去和物理系的同学讨论相对论。这条简单的思路来自于《理想国》,也是苏格拉底获罪的口实之一。王小波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后来他的杂文集也以此命名,叫做《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写过一篇短文叫做《沉默的少数人》,篇幅不长,兹录于下:
毫不讳言,写下这个题目本身就带有向王小波致敬的意思。
王小波并不是天才,真诚的言说、狡黠的气质加上遵从于逻辑的思维,成就了这个生前不为人所知死后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北岛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作一个人”,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常想,如果王小波还没有死,他看到那么多自称“王小波的门下走狗”时,心里该是怎样一种尴尬。
于是“大多数”放弃了沉默——喧嚣中,聚义厅的牌匾悄然换作了忠义堂,“替天行道”的大旗高高飘扬。
于是必须有人选择沉默,哪怕是少数。沉默,作为无声的言说,将是我们守候家园的最坚不可摧的防线。
刘心武意淫《红楼梦》的时候我们沉默了,易中天水煮《三国》的时候我们沉默了;但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顺便说一下,孔子对于原则问题从不“温良恭谦让”,如果于丹女士把她的书名改作《天书奇谭》而不是《<论语>心得》,我个人也不会如此生气。
在大学读书许多年,很多事情也不是没见识过。越是在专业方面水平高的讲座去的人越少,这几乎成为了一种铁的定律。所以当有人诘问我们:“有本事你们也把你们的见解写出来和于丹比一比呀”之类的话,我无言以对。这个无言不是理屈词穷,而是类似于聊QQ时经常用到的“无语”。很惭愧,《论语》我只看过朱熹的《四书集注》和程树德先生的《论语集释》;听说最近于丹在讲《庄子》,这个我的发言权要足一点,前前后后也看过七八个本子,像郭象的《庄子注》、王夫之的《庄子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世说新语》刘孝标注释里面提到支道林解庄也参考过……。顾炎武的祖父曾经教育他:“著书不如钞书”,读读这些书,真感觉这是石破天惊的大妙语。我以上提到的几本书,大型一点的新华书店都能找到,可惜大部分都是滞销书。可见所谓某些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不过是好龙叶公的隔世再传。
另一种诘问是:“你们有精力在这里说这么多,怎么不像于丹一样多为复兴传统文化做一些努力呢?”当我面对这类言辞,不禁悲从中来。本次签名活动的发起者徐晋如精于诗词、谙熟京剧,为了将伟大的传统薪火相传,长年在许多高校开设诗词创作、京剧导论等课程。他所在的中山大学距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单边的车程需要一个小时,但他坚持每周到广外给那里的学生开课,经济上的所得只是一点可怜的课时费。06年末,他发起并组织首届穗港澳大学生诗词创作大赛。要知道,晋如现在只是一个在读博士生,他有自己的学业,有自己生活上的负担,但为了华夏文化之不颓,他就是那么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这些事情,在各种阻力面前恍入无人之阵。他没有央视的平台,没有炫文博众的功利之心,我不知道原来珠与鱼目是可以这样地混淆起来!另一方面,“复兴传统文化”一句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有诱惑力,对我也有同样的诱惑力。可是在我看来,爱因斯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和一个蹩足的科普人员不可同日而语。每当我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看到那几位熟悉的身影——几位终年浸泡在图书馆的教授、老师,我的心里会涌起无尽的敬意,我知道择其善者而从之。
今天晋如将吁请书发到了天涯,我在众多回帖中看到了许多激烈的言辞。这让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装》,我记得在我读中学的时候续写过这个故事,我说说出真像的小孩最后真实的结局是被街上的众人打死,因为无忌的童言揭示了众人的无知,这和苏格拉底很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就像王朔在《顽主》里面调侃的那样:我想说我不能说可我还是要说。我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文化仇富”这个概念——经过近几十年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放逐,知识分子和当年的地主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天然应该受到歧视的一个名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虽然我这样说显得有点自欺欺人,但无论如何,就算是我马虺颓,我们也绝不放弃来吾导夫先路的坚持和勇气。
有一次旁听林岗先生(中山大学文艺学教授)的“中国美学史”,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文明,未来极有可能像许多古文明一样,拥有灿烂的过去,但最后散落成碎片,融化和吸收到别的民族当中,但自身作为一个整体不负存在。”林先生是性情极为通达之人,不会像梁思成一样表现得痛心疾首,但在座弟子无不黯然。希腊文明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日衰,其破碎因于战火。现在,于丹和众多媒体明目张胆拆毁自家的长城,我们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鱼儿言:闭门潜心修炼内功者和江湖摆摊卖大力丸者本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但若大力丸堂而皇之地卖到天安门且拉起复兴中华传统武术的横幅则未免有些蹊跷。
鱼儿是理工的,没看过一集完整百家讲坛,没精研孔孟老庄,但凭直觉总觉得百家讲坛像练摊说书,深入浅出和铿锵评书总有区别吧。
至于说到自毁长城,记得有一年的春晚,陈佩斯朱时茂弄了件领袖完好,其余破烂的衬衫,上书“万里长城”,实际的长城和所谓传统文化也不过如此吧,旗袍都成了酒店工作服,京剧、武术、历史、诗词、文言、红楼、大师,我们还有多少国粹没被肢解、包装、拍卖?主意打到孔孟老庄头上,相当于长城砖抽到山海关了,支持本贴作者,但是当然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