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的收入知乎
Ⅰ 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工资为什么那么高
民国那么高的文盲率,当时的大学教授和今天的院士一样稀缺。收入确实高,但是也没太离谱,300大洋是很高了。当时北京的物价比上海便宜,20年代北京的大洋购买力相当于80-100元人民币。(按照当时的粮食,猪肉,鸡蛋等价格折算,下同)。一个月3万,放到今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小中层而已。知乎不敢提收入的水平。今天的院士各种收入加起来不止这个数吧。社会总体创造财富的能力差,高薪也没高到哪去。当时公务员,老师收入也是不低的。惨的是体力劳动者,特别是没有特殊技能的。30年代上海普通行业男工20大洋,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1200元。(上海30年代一个大洋大约6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技术工种,印刷,造船,邮政工人工资高的多,4000的也有。但是岗位稀少。当时工作时间比996狠,两周或者一个月休息一天正常,工作10个小时以上正常。更低的是女工和童工,挣600元是常见的。收入最低的是保姆,住家一个月给100元到200元就打发了。农村吃饱都难,进城当保姆有吃有住,有点钱就不错了。当时厨师,服务员,商业员工资都低,所以外出吃饭很便宜,原料价格加不多就是菜价,和今天的菜价完全不同。有人说毛当图书管理员8块大洋的事情,说800元怎么活下去的。其实,也很简单,当蚁族呗。
Ⅱ 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大多是什么水平
大学教师的工资是:
基本工资+讲课的课时费+学校奖金福利制度。
比如:辅导员基本工资一千多元,一般教师,基本工资一千多元加课时费,每节课20到30不等。
以一个中部普通双非大学的讲师为例,基本工资看起来其实并不高,打到工资卡上只有8000出头,公积金3000上下,再加上几百元的保险,一年工资在12-15万。
1、大学教师的绩效收入
大学教师的绩效收入要高很多,基本都在2-3万以上,公务员绩效高的地方,如苏州、深圳等地,大学教师的绩效也会更高,总之工资和绩效的比例一般为7:3左右。
2、大学教师的科研收入
一个科研项目奖励,一般能有4万左右的奖励,重点项目还会翻倍。省里面也有一些低一点的项目,也有2-4万的奖励。
如果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了,一区直接奖励2万,二区也能奖励1万,三区四区的也有几千块的奖励。
如果一个大学教师一年文章、项目搞的多,平均年收入在20万以上问题不大。
3、大学教师的人才引进
部分地区为了引进高校人才,往往会开出非常丰厚的条件。
例如某些大学在进行人才引进的时候,明确提出了50-90万的底薪,另外还有100-150万的安家费。
Ⅲ 在美国工作每年给家里多少钱知乎
月薪(1200-2000)8000-15000元属于低收入者,一般职业都是洗盘子的服务员或者效益不太好的工人,这样的收入大概可以在租一个,可以养一部轿车。但是买房比较困难,不敢去外地旅游,但是可以吃饱穿暖,但吃的不够好,可以说过的比较节约。我觉得如果在中国内地一个地级市大概3000-4000月薪就能达到这种生活水平吧。
(2)月薪(2000-4500美圆)15000-30000元在属于技术性白领或者有一定学历的职员,比如:好企业的技术工人或公司职员或者教师等职业;这样的收入大概可以供一套房和买一部,一个星期可以进一次馆子,一年也可以旅游一次,吃的还算可以,但是日子也是精打细算,但是几乎存不到什么钱。我想在中国内地一个地级市,比如:,这样档次的城市月薪5000-10000的收入应该可以达到这种生活水平,甚至活的比这还潇洒。我去年到内地一个三线城市看望我的一个同学,他的月薪大概就是这个数,他有房有车,经常在外面吃饭,确实当地房价只要3000-4000一个平方,5千以上月薪在那样一个小城市生活感到很舒服。
(3)
在月薪上(4500美圆)3万的阶层是属于收入比较高的阶层,属于接近,比如:大学教授,医生等。一个大学教授大概7万美元,扣税和保险后大概只有5-6万美圆年薪。国外的个人所得税特别高,在加拿大年薪上10万加元的(相当于人民币年薪68万),要扣40%的税,最后只剩下6万年薪。如果在内地中部地区的地级城市能拿一万以上月薪也就能达到美国的大学教授和医生的生活水平,但是中国内地城市月薪上一万的小老板多的很,上千万的富豪也很多,比如:那些开矿的,搞房地产的老板更是远远超过美国的金领阶层的生活。也就是说国外的贫富悬殊没有中国这样大,中国的富人税收比较少。也就是说真正中国的问题是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等收入太低了,但是那些在中国能养房和买车的家庭,可以说生活不比国外差多少。
Ⅳ 在大学里当教师工资一般是多少,有规定吗
不同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不一样。部属省属市属以及民办高校的入职门槛千差万别,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且大学的地域差别非常大,北上广深的学校和内地的一些学校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以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举例。
中山大学如果没有博士学位,绝对进不去。而且现在还要求你博士期间必须有过硬的科研成果,年龄不能超过35岁。学科之间稍微有点差异,但是博士学位名校和科研强是最基本条件。硕士进来只能是流动编制,三年一签,很多福利不能享受,表现不好自动淘汰。即便是教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也一样。
同样是的华南理工大学条件基本一样,不过在某些学科上会有差异。但是没有博士学位肯定拿不到固定编制。相对而言,教师的晋升比中大要容易一些。
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情况稍微好些,虽然也要求博士,但有时候没招到人,硕士也可以,且是固定编制。年龄的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科研的要求也松一些。当然,没博士学位现在也基本没戏。
深圳的学校一股坐在特区,工资待遇很好。深圳大学虽然不是,对老师入职要求极高,这两年开始只接受海龟的博士了。另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虽说是高职类,现在的要求也是非博士不能进。这两年连辅导员招聘都有博士毕业生投简历。
内地学校的话,我了解到有些学校硕士还可以进,虽然也越来越难。但显然容易很多。例如江西的有一些高校,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士进去,即便是南昌大学这样的211。而且很多专业的博士过去还给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至于一些地方的学院,前几年都有本科毕业生去任教。我有高中同学在很差的本科学校毕业后,去了地方的学院教书,三十出头,已经是准退休状态了。
来自知乎
Ⅳ 如何看待有大量中国大学辅导员水平太低的现象
我大学读的是医学院校,辅导员是一个比我们大不了好多的妹子,可能就大3岁左右吧。长相气质俱佳,而且这个辅导员还给我们上课。上的那个课我现在毕业十年了,依然记得非常的清楚,妇产科学。不是因为她课上的太好,真心是因为她的课上得太差呀。至于她是怎么混进辅导员队伍的,据说是男朋友的爸爸是我们这学校这个地区的最大的医院的某主任。因为我们这个医学院校和医院是有教学关系的,我倒不是来黑她的。我个人认为大学辅导员的主要的功能应该着重在于生活方面。这个水平低我想应该是指门槛低吧,大学辅导员更像是一个“保姆”。
辅导员的一年12季,一季更比一季忙
毕业季6月
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也见证他们的青春,他们带着祝福,为每一位毕业生办理离校、就业手续,献上庄严的毕业典礼和百感交集的毕业晚会,让美好的大学驻留每位校友心间。
实践季7月
骄阳下滑落的是奔赴各地实践的学子,牵动的却是他们关爱同学身体和安全的心,他们行走在实践的路上,与学子同行。
派遣季8月
暑假里静谧的校园,于他们,已然是不曾停歇的忙碌,是毕业生档案的逐份落实,是为一批学子的大学生涯画上最后的句点,也开始描画另一批学子的求学之旅。
迎新季9月
夏末的校园散发着独特的青春气息,报到接站、寝室走访、开学典礼……他们即将开启的是又一个四年的轮回,他们要做的是让校园新生代安稳扎根校园。
评选季10月
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助学贷款、学费减免材料的整理,他们谨慎严格甚至苛刻,帮每一位优秀的学子圆梦,为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子排忧。
挑战季11月
秋季本就是收获的季节,培育了一年的学生科研项目即将走上“挑战杯”的舞台,他们陪伴着项目历经立项、选拔、打磨的所有过程,此刻就像送自己的孩子奔赴考场。
推优季12月
团员推优、党校学习、组织考察,党员推优的工作严肃而又严谨,他们要做的是不出一点差错,对学生负责对组织负责。
考试季1月
又是一年考试时,他们建设学风、宣传考纪、传递诚信,是教育,是管理,更是保护。
陪伴季2月
万家团圆之时总有一些孤独的背影,远离父母、亲人的陪伴,但却有他们在身旁,看望、慰问,共度一个美好中国年。
就业季3月
就业工作的冲锋号已然吹响,职业生涯规划、考研考公指导,他们为每个同学定制个性化成才方案,学生的美好前程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心理季4月
他们像知心朋友,打开同学心扉,倾听同学心声,欣赏同学长处,赞美同学品质,排解同学烦恼,让心灵沐浴在春风中,让稳定停泊在校园里。
文化季5月
主题教育、五四合唱、阳光体育、青志活动……一场场精神大餐和文化盛宴,上演在夜晚和周末,他们是组织者、指导者,更是与学生一起沉浸陶醉的参与者。
所以说,普通人还真干不好辅导员的这个工作,而辅导员的核心的工作任务也并不是我们心里认为需要多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管理好了大学生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一个辅导员真正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