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秦勇教授
1. 重庆大学校名起源
重庆大学(简称重大(CQU),Chongqing University),于1929年始建,位于重庆市,是中共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副部级研究型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建筑老八校”之一,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高校,2000年由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重庆大学。
该校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由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同建设,是“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高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设有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1935年批准为省立大学;抗战期间和西迁的中央大学合作办学。1942年更名为国立重庆大学,成为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经管、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止2018年9月,重庆大学在职教职工53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100余人,博士生导师700余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2个。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东门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东门
专职两院院士:杨士中、鲜学福、周绪红、杨永斌、潘复生、李文沅、田村幸雄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李文沅
“973”首席科学家:刘庆、杨春和、唐炬、温志渝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晓红、刘庆、廖瑞金、张宗益、张永兴、潘复生、杨春和、廖强、王时龙、林建华、秦勇、李卫东等
国家教学名师:何玉林、张兴国、曾孝平
2. 秦勇的人物生平
1989年7月 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6月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师从杨季秋研究员从事冠硫醚的合成和配位性能的研究
1995年6月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师从黄志镗研究员和蒋耀忠研究员从事手性恶唑硼烷催化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
1995年6月~1996年8月 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不对称反应研究
1996年8月~2000年8月 美国佛蒙特大学化学系博士后,师从Martin E. Kuehne教授从事具有抗癌活性的吲哚生物碱的全合成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2000年9月~2003年1月 美国圣地亚哥高技术生物制药公司Triad Therapeutics Inc.研究员,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设计和合成与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激酶p38抑制剂
2003年2月至今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1年5月~2014年5月 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年6月至今 重庆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3. 丁建新的研究方向
批评语言学是丁建新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批评语言学又称“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性语言研究”(Critical Language Study)或“话语研究”(Discourse Studies)。批评语言学是现代与后现代话语批评的重要范式。他认为:“关于语言与社会的研究,核心的问题是话语语境化问题。这需要一种理论,解释话语作为体现差异与不平等(inequality)场所的复杂性。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种学(ethnography)的问题:语言与语境以及人类活动紧密相连。考察语言的不平等,需要考察语言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赖以存在的社会系统的历史与结构,照顾其多中心性与层级性,走出纯粹语言分析的巢臼,融合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文化批评学的诸多养分。这样的学问,我们称之为“话语批评”-----一门整合的关于话语的社会科学。”
丁建新2001年发表的“批评话语分析述评”一文(《当代语言学》第4期)是批评语言学在国内传播的最早介绍之一。之后,他在批评语言学领域发表一系列颇具影响的研究论文,包括“语言、现实与梦幻世界:童话叙事中的非互动模式及其意义”(《现代外语》2005/4)、“断裂的语篇:童话叙事中的隐性对话的批评性分析(《外语学刊》,2007/5)、“童话叙事中的性别问题: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江西社会科学》,2007/11)、“视觉的语法:童话插图中情态的社会符号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7/5)、“童话叙事中互为话语性的批评性分析:以爱丽斯漫游记为例”(《深圳大学学报》2007/6)等等。他相继出版了批评语言学方面的专著,有《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预制性语言在广告语域中的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和《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这些著述正是他话语批评思想的体现。2010年11月,丁建新在中山大学主办“中国批评语言学首次高层论坛:从话语批评到文化批评”,标志着他的学术从话语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转向。他主编的论文集《批评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第一本论文集。 丁建新一直强调功能语言学的社会学与人类学本质。他认为,韩氏理论的精髓之一在于“功能进化”。同样地,在当代语言学形式主义、心灵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功能主义者是反抗教皇的“新教徒”。(参见Newmeyer 2000:13)丁建新认为,我们可以感到欣慰的是,功能语言学这一来自于汉语、得益于中国语言学养分的语言理论,在过去三十年中反过来又在中国语言学界能得到很好的传播、验证与发展。在强调本土、反对一极、审视长期以来西方范式的科学研究的今天,他认为韩礼德的语言理论为语言科学所做的贡献还远没有被人完全认识到。
在功能语言学方面,丁建新发表了“语篇分析与语用学的相互依存性”(《山东外语教学》,1997/2)、“语法家之梦——‘词汇作为最精密的语法’述评”(《现代外语》,2000/4)、“发展语用学关于儿童话语能力的研究”(《外国语》,1999/2)、“英语小句复合体投射系统之研究”(《现代外语》,2000/2)、“英语双宾及物结构的功能句法分析”(《外国语》,2001/1)、“对话、殷勤之意与语篇声音:关于旅游广告中习语表达的话语分析”(《现代外语》,2004/1)、“话语中的时间、时间表达和时间连贯”(《外语学刊》,2004/4)、“英语-ing非限定小句意象图式中句法象似性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6,与秦勇合作)。他试图挖掘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源泉,深入研究了Benjamin Lee Whorf的语言相对论思想,并在国内最早介绍Whorf的“隐性范畴”思想,并陆续发表了系列相关论文,如:“沃尔夫论隐性范畴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与黄国文教授合作)、“语法、思维与认知:语言相对主义视野中的语言多样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丁建新教授对功能语言学核心思想的理解集中体现在“功能语言学的进化论思想”(《外国语》,2009/4)、“主体间性、功能进化论与社会生物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6)等系列论文中。 边缘话语与社会是丁建新的一个研究话题。对边缘话语的关注体现了批评话语研究的社会关切。丁建新认为人文关怀与社会关切是作为一个语言学者不可或缺的胸襟与视野。批评话语分析以揭示话语实践中隐含的权力关系与不平等为己任,将统治阶级“自然化”到语言中的意识形态揭露出来,从而消除话语霸权,使得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有效的公民权和民主资格”。这对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边缘群体的话语研究正是他这种思想和精神的体现。其代表性论文如:“作为社会符号的“反语言”——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一”(《外语学刊》,2010年第2期)、“台湾的忧郁——边缘话语与社会系列研究之二”。丁建新以囚犯语言、黑帮行话、引航员俚语、卡车司机车载电台语言、大学校园俚语、说唱音乐等反语言或半反语言形式为例,说明这一另类话语及其构建的另类世界。他认为反语言是一种相对于主流语言来说具有不同词汇的语言形式,是反文化群体用来反抗、抵制、扰乱、从而远离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的一种话语实践。相对于主流语言,反语言具有寄生性与隐喻性。反语言生成反社会,反社会是主流社会的有意识的替代。反语言是构建身份认同、寻找“有意义的他者”的重要手段。反语言作为边缘话语的一种极端形式,对社会符号学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他对《海角七号》与《1895》两部台湾电影的分析是他将边缘话语与社会的理论运用到电影批评与文化评论的成功尝试。
丁建新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叙事的社会符号学研究”(200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语言相对论视野中的英汉隐性范畴及认知模式比较研究”(2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翻译学理论的整合性与系统性研究——认知语言学途径”子课题(200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后期资助项目“体裁研究”(2009)、广东省台湾办公室“台湾的语言政策及其政治”(2009)、澳大利亚澳中理事会“澳大利亚华人文学新视野”等重要课题。并参与201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跨文化互动的逻辑认知机制与计算机模拟研究”(2010)等重大课题。
丁建新教授先后在国内许多高校做学术讲座,其中包括:深圳大学、西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洛阳师范学院、韶关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