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授导师 » 国立中山大学叶教授数学

国立中山大学叶教授数学

发布时间: 2025-02-12 13:14:18

⑴ 汕头大学理学院的师资团队

双聘教授 王梓坤院士 博士(莫斯科大学,1958年) 主要从事概率论研究 朱克和教授 博士(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6年) 主要从事分析数学研究 全职教授 麦结华教授 硕士(广西大学,1980年) 主要从事动力系统研究 乌兰哈斯教授 博士(芬兰Joensuu大学,1998年) 主要从事复分析,调和分析研究 杨忠强教授 双博士(四川大学,1990年;日本筑波大学,1994) 主要从事拓扑学研究 娄增建教授 双博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1998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2002年) 主要从事复分析、调和分析研究 林福荣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1995年) 主要从事数值代数研究 杨守志教授 博士(西安交通大学,2002年) 主要从事小波分析、数值分析及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叶瑞松教授 博士(上海大学,1995年) 主要从事分形、小波分析研究 刘轼波教授 博士(中科院) 任玉杰教授 博士(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从事数学机械化和非线性科学研究 肖 潭教授 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7年) 主要从事纳米结构和纳米复合材料力学以及细胞生物物理学研究 马文辉教授 博士(南京大学,1996年) 主要从事铁电体与压电体等智能材料领域研究 李邵辉教授 博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2005年) 主要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及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吴萍教授 博士(中山大学,2007年) 主要从事金属氧化物纳米线的制备、表征和应用研究 苏建新教授 博士(英国Liverpool大学,2003年) 主要从事结构声的研究及应用 王江涌教授 博士(南非自由州大学,1997年) 主要从事薄膜材料合成、分析及应用研究 郭锡坤教授 硕士(中山大学,1982年) 主要从事环境净化催化剂和组织工程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李 丹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1993年) 主要从事光功能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性能研究 尹业高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1996年) 主要从事无机配合物合成和性质研究 张 歆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1998年)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生物燃料电池研究 陈 展 光教授 博士(中南大学,2006年) 分子光谱分析新方法研究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宋一兵教授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2年) 主要从事多相催化研究 佟庆笑教授 博士(中科院理化所,2004年) 有机化学及光化学器件研究 黄晓春教授 博士(中山大学,2004年) 主要从事功能配合物与超分子化学研究 陈汉佳教授 博士(中山大学,2006年) 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环型高分子材料研究 李远友教授 博士(中山大学,1998) 主要从事水产养殖学、鱼类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和鱼类毒理学与水产资源保护利用研究 王子元教授 博士(1995,康斯坦茨大学;1998,科隆大学) 主要从事Protocadherin分子的生物化学研究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胡 忠教授 博士(兰州大学,2000年) 主要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研究 其他骨干教师 熊成继副教授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 韦才敏副教授 博士(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主要从事随机模型理论与方法研究 谷敏强讲师 博士(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主要从事模糊系统,格与拓扑研究 谭超强讲师 博士(中山大学,2008年) 从事调和分析研究 余成杰讲师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2008年) 主要从事基础数学研究 罗以琳副教授 博士(香港大学,2000年) 主要从事纳米硅基薄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的研究 林舜辉讲师 博士(香港城市大学,2000年) 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及半导体器件、电子薄膜材料研究 朱维安副教授 博士(重庆大学,1997年) 主要从事光电子与微电子,微型光机电系统,图像传感器研究 池凌飞实验师 博士(中山大学,2007年) 主要从事低维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应用研究 孙国勇副教授 博士(中科院上海光机所,2005年) 主要从事光学方向研究 高文华副教授 博士(兰州大学,2005年) 主要从事色谱分离技术及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方奕文副教授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及光谱分析研究 章跃陵副教授 博士(厦门大学,2003年) 主要从事海洋分子生物学研究 杜 虹副教授 博士(暨南大学,2003年) 主要从事环境生物学研究 钟名其高级实验师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 主要从事植物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刘杨副教授 博士(天津大学,2006年) 主要从事生物化工,制药分离,海洋产物提取等研究 李升康副教授 博士(中山大学,2006年) 主要从事微生物分子学、生态学及海洋微生物研究 理学院共有员工92人,其中主讲教师64人(教授27人,副教授27人),有博士学位42人。

⑵ 叶良辅: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

地质学界的老人都知道叶良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袁复礼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叶良辅也是我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什么呢,私以为叶良辅长期患肺病,又长期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他培养的地貌学研究生又大多任职于地理界。一位地质学者任职于地理界,往往非但不被地质界而且也不被地理界重视,而横跨学科的人才却是最难得的人才。

一、叶良辅的生平概要

叶良辅(1894~1949),字左之,祖籍浙江杭县,出生在杭州,从杭州盐务小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中学。在读中学期间,深为在该校任教的丁文江器重。丁文江于1913年受聘为工商部矿政司佥事、地质科科长,创办地质研究所,专事培养地质人才,叶良辅即考进地质研究所学习。三年后,叶良辅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入工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在毕业时撰写的《北京西山地质志》于1920年出版。同年1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除了学习地质方面的课程外,还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形学。192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并于当年7月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其间曾一度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至1928年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共同创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1937年受聘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李四光有病时和去北京大学讲课时,由叶代理所长职务。后因工作劳累、生活艰苦,叶良辅在1936年患了肺病,不得已在杭州家中养病。

1937年夏,抗战爆发,淞沪沦陷,叶良辅举家避居诸暨乡下,1938年初应聘担任浙江大学史地系地质学教授。于当年4月携眷随校西迁,先至江西泰和,再至广西宜山,最后抵达贵州遵义,沿途饱受风霜,备受艰难,以致病又加剧,但他一直带病工作。1943年暑期后,史地系主任张其盷赴美讲学,校长竺可桢改聘叶良辅为史地系主任,并负责史地研究所工作。叶良辅一般主持系务会议和所务会议,研究处理重大问题,而将历史和地理方面的具体系务工作分别交给李洁非和严德一帮助办理。1945年张其盷返校后,叶良辅才得以卸去重担。抗战胜利后,1946年暑期,浙江大学迁回杭州,叶随校东返。按学校规定,回杭州后休假一年,但叶良辅的研究工作却一直没有间断。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受聘为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羸弱之体承受不了繁忙劳累的工作和学习,终因大病,于1949年8月17日下午2时溘然长逝,享年56岁。

二、叶良辅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

讲叶良辅在地质学上的成就,就会想到我国首部区域地质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和《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以及他在火成岩方面的成就。对他在地貌学方面的成就,几乎无人提及,或只是一般性地提及,着墨不多。

《北京西山地质志》分五章,引言,第一章地层系统,第二章火成岩,第三章构造地质,第四章地文,第五章经济地质,附录石景山附近永定河迁流辩。有将近1/5的篇幅论述地文发育,这在区域地质著作中是少见的。北京西山的地文期,叶良辅多参照维理士和安得生的研究。与谢家荣合著之《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主要讲的是地文史,实际上是一篇长江中下游古地理发展史和地貌发育史的论文。还有与喻德渊合著的《山东海岸变迁之初步观察及青岛一带火成岩之研究》等。编著《瀚海盆地》一书。叶良辅在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干燥区地貌,以及新生代古气候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

叶良辅为研究生编写的《地形研究指要》是他研究地形的方法论总结,也是一篇地形研究法的简论。他在引言中说:“地形研究,除基本学识之外,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头脑清楚,思虑周密;二、身体强健。更有附带条件:地形测量准确,地图精良。在决定地形之因素一节指出决定地形的基本因素有三:①内外营力及其作用;②岩石性质;③地质构造。在成因的地形态一节,将地形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类,又可概括为侵蚀类和沉积类。在地形发育阶段与侵蚀轮回一节,阐述了平衡剖面、准平原、泛平原的概念,介绍了台维斯的河成侵蚀轮回、风成侵蚀轮回、海成侵蚀轮回和冰成侵蚀轮回等。在地文史一节阐述了地文史可分为单式地形和区域地形变迁史,‘地文史之重心’,在于地形史实之继承程序每期之史实,现在确有地形现象为之证明者。按地形现象,为地质历史最近之一幕,故地文史与地质史应有互相重复之处,或畛域固难分清。”还指出“地文史与古地理学又有重复”。还意味深长地说:“区域地形之变迁,非始于内营力之消长,如造山陆诸运动,岩浆侵入喷出之类。即基于外营力之变换,如河流作用之继以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之继以海蚀作用等是也,变迁之时代,地形学者可以不问,而变迁之先后,不能不顾。兼长地质史者,序述地文,不妨涉及地质史,以收引证之效,但莫忘以地形为目标。专攻地形学者,亦不能完全脱离地质史而独立”。这里,他论述了地形学与地质学的关系,地质学者和地理学者研究地文可能根据各自的专长有所侧重,但都要注意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结合。这是很有见地的,意味深长的。对后学有着刻骨铭心的教益。在准平面之比较一节中,以美国东部新英格兰高地的准平面研究历史为例,说明准平面的先后与交接问题。以此推知相隔千里不同区域准平面的对比,必须审慎。在河成梯阶地之比较一节,分别指出冲积阶(含纯由冲积物组成和有薄层冲积物覆盖的岩阶)和岩阶的地文意义,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冲积阶的成因,地壳运动和河流水量增减在冲积阶形成中的作用,要区别对待。还指出河成阶地的区域对比要小心谨慎。最后,在地文区一节,将地文区定义为:“地质构造、自然作用与发育阶段,三者相同之区域。其主要地形现象,必是一致之状态。质言之,亦即地文发育史相同之区域也。是为地文区,亦称自然区。”他还以美国地文区划分为例,说明不同级别地文区的划分原则。而“地形过于错综复杂,不易集合成区者,则以土壤气候地形及地质构造合而观之,以求其共同之特点可也。”他转而述说:“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故于地文区之分析,颇有研究余地。”接着他列举翁文灏著述矿产地质志,先叙述全国地形区,张其盷编述本国地理,亦先分全国为若干地形区,克雷曼编著中国地理基础,梭颇编著中国土壤,均涉及中国地形区。“最近黄秉维编著高中本国地理亦按自然区叙述一切,参考不谓不周。然对于区域地形之材料,略嫌缺乏。”叶良辅此文发表于1940年,而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英文原著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当时叶是不可能见到的。李四光在这部著作中也是以中国自然(地形)区为开篇的。叶良辅在文末指出:“总之中国地形之可以分区毋论矣。蒙新高原、康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河平原、皆是荦荦卓著也。但各区之详情如何,地文史如何,其他各地以如何分区为最合理,则处处有困难,有问题。据黄先生参考所及,关于边疆区域之地文材料反优于本部各省,而国人对于本部之地质工作实多于边疆区之工作,此中参差,必是工作时之目标不同有以致之。试查地质报告,往往有地形一章叙述山河形势,但于山河与地质构造之关系,有详明之叙述者,则甚鲜。故吾辈以后欲于地形学有所贡献,当知如何致力也。”

这就是叶良辅下决心培养20名中国地形学者的原动力。

叶良辅还有《科学方法之研讨》和《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诸文,当另行介绍。

三、培养我国一代地貌学家

叶良辅从1938年起就一直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浙大史地系由竺可桢首创,以历史与地理合一系,在国内谨有。系主任张其盷是人文地理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叶良辅作为一位地质学家在史地系任教,实属不易,他曾开设普通地质学、历史地质学、经济地质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地质课程,还开设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的教授较为稀缺,地形学是介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学问。叶良辅留美时除学习地质学以外,还随美国著名地形学家D.W.Johnson学习地形学,打下了这方面的基础。叶良辅还是浙江大学研究院史地学部的地形学组首席导师,精心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地貌学的骨干力量,并开拓了地貌学的若干新领域,他们又培养了大量新一代的中国地貌学家。

1938年以前,我国地貌研究大多在地质调查时,由地质工作者附带进行,编写地质报告时列为地文期一节,而且是很不起眼的一节,或作为新生代地层的一部分——更新统也是一笔带过而已。这些论述是零碎的、片段的,显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但是对区域地貌发育很少作全面的揭示。然而,区域地貌发育的研究这一现代地貌学的重要方面,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地貌学家,例如,叶良辅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曾随D.W.Johnson教授学习地貌学,D.W.Johnson 教授是著名的地貌学大师Davse 教授的学生,他自己也是著名地貌学家,更专长海岸地貌。而我国当时还没有一位专门从事地貌学研究的人员,叶良辅在浙江大学史地系担任教授,不时有一些部门聘他高就,都被婉辞。他常说:我国地质学界现在已经人才辈出,没有他的服务,地质学的进步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但我国地理学正急需进步,因人才较少,他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国家或许会有更大的贡献。他有多么敏锐的洞察力,有甘为人梯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叶良辅曾对他的弟子说,他计划培养20名左右的中国地貌学家,以推动中国地貌学的发展。

叶良辅培养地貌学研究人才的办法是招收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给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高等地貌学课并开专题讲座,如“地形研究指要”、“科学方法与地学研究”、“中国瀚海盆地”、“美国阿帕拉契亚山”等。这些讲座贯穿地质史、地文史,从内动力构造变化到外动力流水和风沙等地貌过程,全面地加以分析和总结,还传播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理念,使学子终生受用。

叶良辅在浙江大学任教从1938年至1949年,在11年时间里培养了地貌学研究生9人,他们是严钦尚、丁锡祉、沈玉昌、杨怀仁、施雅风、蔡仲瑞、陈述彭、陈吉余和李治孝。他们研究论文都是由叶良辅根据当时的条件,学生情况与本人商量而定。叶良辅特别重视学生的野外调查能力的培养和室内分析能力的训练,对论文认真审读,后发式地进行指导,反复修改。这批20世纪40年代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在地理界服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地理界的后起之秀,研究中国地貌学的骨干。

严钦尚是叶良辅培养的第一位地貌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地理系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后一度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任教。他是华东师范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第四纪沉积学。

丁锡祉为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授。他在区域地貌、冰缘地貌方面有很深造诣。

沈玉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地貌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河流地貌学研究。如果他不是过早逝世,或许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合适人选。

杨怀仁是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教研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毅然从英国回来,在南京大学创建我国第一个地貌学专业,从1954年开始至今已培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本科生60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20多名。他在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领域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如第四纪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第四纪冰川与冰缘地貌、构造地貌等。

陈述彭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地貌区划和地貌制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有很深造诣。他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研究所。

施雅风是中国科学院寒区和旱区地理研究所和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现代冰川调查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由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冰川与冻土研究所,该所后与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合并为寒区和旱区研究所,他任名誉所长。

陈吉余为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教授、河口与海岸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随地理系调入华东师大。他开创了我国河口与海岸动力地貌研究的新领域,为海港建设和滩涂利用及开发作出了贡献。

蔡仲瑞为原水电部水电总局总工程师,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与谷德振共同组织工程地质人员,根据水电单位提供的120项工程的总结资料(到现场查勘30项),总结出版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一书。

李治孝是原浙江省地质矿产厅教授级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曾参与负责筹建浙江大学地质系,一度担任副系主任。他在浙江地质矿产的调查、研究和应用,地质教育方面,均卓有成绩。

此外,叶良辅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主任兼代所长时,曾对丁骕从事地貌研究给以鼓励和掖助,丁骕后来在地貌学上的成就一部分实出于叶良辅之赐。其他如地理学家赵松乔、谢觉民、杨利普和海洋学家毛汉礼等,也都在浙大史地系就读时,得到过叶良辅的指导。

叶良辅生前曾对他的学生说过:“我们教导的诸位,是否成功,要看诸位毕业之后,做人做事的成绩如何。诸位的成绩远在若干年后,才可明白,所以我们是否成功,亦须等到若干年后,才见分晓。”我们可以告慰他的是,他的学生真的在若干年后个个作出了骄人的成绩,他学生的学生也作出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叶良辅不愧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几点说明

1)有人在阐述丁文江、翁文灏与李四光的友谊时,举例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刚成立时,缺少高级研究人员,翁文灏将叶良辅与李捷从中央地质调查所调动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这件事有些出入,中研院地质所成立于1928年1月,李四光和翁文灏都是筹备委员,李四光兼任所长。李捷当时在周口店主持发掘,将李捷调给中研院地质所,发掘工作交给了贾兰坡主持。然而,叶良辅1927年已离开地质调查所,1927~1928年担任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兼教授,并受同学朱庭祜之邀筹建两广地质调查所,1928年,中研院地质所成立后,才调任该所研究员。所以,叶良辅在中研院地质所任职,不能说是翁文灏支持李四光。

2)叶良辅的学生、在天津做中学教师的张颖秋回忆叶师时写道:“叶师有学识,有能力,具有刚直不阿的性格,这在旧社会里常会遭到人们的嫉妒和受压制。据说他曾因一句什么话得罪过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我们推想,叶良辅离开地质调查所,去中山大学地质系任职,是否是这个原因,或是原因之一,尚待有更可靠的资料才能弄清。可是,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是朱家骅,朱与翁是好友,而叶去中大是任教授兼系主任,后来在中研院地质所任研究员,李四光离所时代行所长职务。也就是说朱家骅和李四光是看重叶良辅,在浙大史地系,系主任张其盷赴美深造时,竺可桢校长任命叶良辅为史地系系主任,可见在浙大他也是受到重视的。新中国成立后,他还受聘为浙大地理系主任。因此,张颖秋所说得罪了翁文灏,以致后来处处受刁难,永无出头之日,是张长期在天津的中学任教,对地质地理界的情况不熟悉的缘故。

3)本文的写作参考了我的老师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杨怀仁为他的老师逝世40周年主编的《叶良辅与中国地貌学》。由于这本书出版较早,又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印数又少,地质界读到的人不多。而地质界撰写叶良辅生平的文章在叶对中国地貌学的贡献又了解不多,笔墨较少。因此,我不揣冒昧,除了参阅该书外,将我所知叶的学生的情况补充进去,说明中国地貌学的主要力量在地理界,以使读者了解叶良辅确是中国地貌学的一代宗师。

热点内容
台大承认的国内大学名单 发布:2025-02-12 15:42:28 浏览:411
成都在读大学生买房 发布:2025-02-12 15:40:57 浏览:153
大学城与白市驿 发布:2025-02-12 15:34:22 浏览:713
四川大学研究生选课系统登录 发布:2025-02-12 15:29:00 浏览:418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 发布:2025-02-12 15:26:57 浏览:419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会社工奖学金 发布:2025-02-12 15:25:18 浏览:535
上外附中美国大学录取 发布:2025-02-12 15:22:26 浏览:322
大学生辅导老师感悟 发布:2025-02-12 14:52:33 浏览:957
大学注会专业 发布:2025-02-12 14:50:49 浏览:342
北京师范大学宁江附属中学 发布:2025-02-12 14:37:16 浏览: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