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女教授于娟吃的问题
❶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2020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司佳,因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岁。
她的英年早逝让无数人感到惋惜。
司佳于2006年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2016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道称司佳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生指导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很显然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她几乎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事业上。至于她是患了什么病,病情是否适合长期劳累有关,并没有正式的通报。
不过,这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到底人生事业和生命哪一个更重要?
若是不努力工作,真的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是难以保证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去拼命赚钱,活着不就是为了赚钱不就是更好地活下去吗?
所以说到底是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在我看来只有有工作才有有质量的生命,若是没有工作了,生命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当然了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当一个寄生虫也是不错的。但是,你必须要有当寄生虫的资本。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
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想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若是想要过得更好一些,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
所以说工作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有的时候是超过了生命的重要,这是作为一个中年人的我的体会。
你觉工作重要,还是生命重要呢?
❷ 复旦历史学系42岁女教授去世,人生事业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
一则关于“复旦大学42岁女教授病逝”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复旦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素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12月31日20时不幸辞世。这位年仅42岁的女教授,未能在新年的曙光中迎来新的开始。
近年来,类似令人痛心的消息屡见不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司佳教授,在200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然而,司佳教授的突然离世,让人不禁想起同样在复旦大学任教的于娟教授,她在2011年因乳腺癌晚期去世,年仅33岁。在于娟教授的《此生未完成》一书中,她写道:“在生死临界点时,你会发现,任何加班、给予自己过多压力、追求物质需求,都如浮云。如果有时间,请好好陪伴孩子,为父母买双鞋,不要拼命追求大房子,与心爱的人相伴,即使是蜗居也感到温暖。”
高校教师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一位在国内名牌大学任职的青年教师赵芬表示,她有好几个月都处于生病状态。白天要上课和处理各种事务,晚上才能安静地备课、读书、看材料和写论文,周末还要参加读书班或国内外学术交流。长期缺乏休息和锻炼,让她时刻担心自己会过劳死。
据腾讯教育与麦可思2014年的研究报告,八成的高校教师表示在工作中承受较大压力,其中本科教师压力较大的比例为84%,高职高专教师为79%。经济压力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是科研或论文要求、学校制度和管理等因素。
教师这一职业,被赋予了“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称号,但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面子”作祟,不愿意正视问题,这使得小问题逐渐恶化。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者可能出于尊重教师个人隐私或缺乏人文关怀,未能及时发现教师的健康问题。
广东省教育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教学科研双重压力,广东省高校教师中只有约10%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20%处于疾病状态,其余70%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约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属重度亚健康。
谁来拯救这些心力交瘁的大学老师?近年来,许多本应是老年人才会患上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年轻知识分子身上,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还有恶性肿瘤。然而,更可怕的是,许多年轻的老师认为自己年轻力壮,对身体健康状况不够重视,不仅很少运动,甚至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体检,等到发现疾病时已到晚期,无法挽救。
知识分子需要重视自我健康维护,至少要做到合理调剂生活、规律饮食休息、适量运动、定期体检以及及时就医。同时,高校也应该重视教职工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帮助他们成长。但在成长之前,他们首先需要不被压力击垮,这是大学管理者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