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李振教授如何
❶ 中南大学怎么样啊详细点的~各个专业
中南大学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概览栏目是中南大学的全景图,将引导你把握住中南大学这所名校的整体风貌。该栏目由学校概况、历史沿革、学校领导、院士风采、学科专业、统计资料 和校园漫步7个子栏目组成。其中,学校概况子栏目简要地介绍了中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办学特色,并提供学校视频介绍的下载;历史沿革子栏目图解了原中南工业 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的组建和发展情况;学校领导子栏目介绍了学校现任14位校领导的简历;院士风采子栏目介绍了已故的陈新民、陈国达2位院 士和目前在中南大学工作的王淀佐等15位院士的学术成就;学科专业子栏目介绍了中南大学涵盖了工学、理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教育 学、历史学等十大门类的学科体系与专业设置情况;统计资料子栏目提供了中南大学学年度基层统计主要数据;校园漫步子栏目展示了中南大学幽美的校园景观。 学校领导 校 长:黄伯云(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党委书记:高文兵 (原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司司长) 名誉校长:周光召(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校地理位置 中南大学坐落在湖南省长沙,主校区位于长沙市河西的岳麓山下。“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里孕育了博大精深,广袤无垠的湖湘文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烈、伟人。 学校背依巍巍岳麓山,东临滔滔湘江水,山水交映,风景如画,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2009年9月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南庭,一期投资25亿的中南大学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一流的校园设施将加快中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的有力步伐[1]。
下设二级学院
文学院 外国语学院 艺术学院
商学院 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数学科学与计算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政治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粉末冶金研究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 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 信息物理工程学院
护理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药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基础医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口腔医学院 体育教研部
航空航天学院
学校杰出院士 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称号的科学家(3人) 王淀佐 姚开泰 金展鹏 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的科学家(13人) 王淀佐 黄伯云 周宏灏 夏家辉 黄培云 何继善 钟 掘 古德生 刘业翔 刘宝琛 曾庆元 曾苏民 左铁镛 世界级学术学派 作为中国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之一,中南大学在金属材料、矿物加工、概率论、医学领域均拥有世界级的学派。 生物冶金:由中南大学校本部王淀佐院士开创,目前金属材料领域亚洲第一,世界前三。 金氏理论:由中南大学校本部金展鹏院士发明的“三元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法”——金氏相图测定法及其相图理论以及他领导的相图计算和材料设计研究所,与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英国伯明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相关学术群体齐名。 地洼学派:由中南大学校本部陈国达院士开创,是国际上公认的学派。这一学说与19世纪发现的地槽、地台学说共荣,被称为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与20世纪的板块学说齐鸣,是地学界在20世纪的两块里程碑之一。 侯氏定理:由中南大学铁道校区中国数学界顶尖科学家侯振挺开创,其“齐次可列马尔夫过程”与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并称中国第一,在数学界有“北陈南侯”之称。 湘雅学派: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秉承“公勇勤慎,诚爱谦廉”“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院风,近百年来造就了张孝骞、汤飞凡、谢少文、李振翩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医学专家,享有“南湘雅,北协和”的盛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共为三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其中有两名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分别为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与内科学专家张孝骞。 中南大学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与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中国同时进行标准试点研究的两所院校之一,是第一批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五所院校之一。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是美国耶鲁大学在华唯一的姊妹大学,在教育部推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湘雅医学院也是南方唯一入选的医学院。 中南大学从建校起即从事军工研究,建有航空航天学院、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是承担军工项目和军工科研经费最多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唯一具有武器装配生产许可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以国家级科研任务为主体的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0余项,拥有专利40余项。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第一座生产性原子反应堆,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洲际导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的发射、神舟飞船、大飞机、高速列车等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四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贺电嘉奖,并多次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同时中南大学也是唯一拥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为军队培养军官的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南大学全面采用大类招生,学生在录取时是没有专业的,只有大类,学校第一年基础课程都是相同的,一年后可以根据对专业的了解来选择大类下涵盖的所有专业。中南大学认为本科生更需要导师指导,学校为每名学生(部分专业)指定了指[2]导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专业、选择专业,类似于研究生的模式。综合实验楼大类录取后,第一年课程学习成绩在前5%的学生可以选择跨大类。选择之后,在另一个大类里再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中南大学学生选择好专业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择课程,学校会对每个专业品牌设置课程平台模块,同一个专业对不同的学生来说,课程可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体现个性的课表,同一个班、同一门课有些同学可能是在大二上学期修,有些可能是在大二下学期修,还有些可能是在大三修,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就可以了,学生的选择十分灵活。 中南大学学生对任课老师有充分的选择权,每一门课都有多名教师讲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任课教师。也就是说在同一课堂,可能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 中南大学学生毕业时,可以自己选择就业方向。每个专业可能涉及的研究方向比较多,也就是常说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43项,居全国高校第2位。其中一等奖3项,居全国高校第1位;分别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高效利用与高性能铝材制备理论与技术” 教育部推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来,中南大学有7项成果入选,居全国高校第3位。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专利实施率达70%,中国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第三名。2010中国高校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榜,中南大学以6个一等奖位列第二,仅次于清华大学。 2008年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荣获国家发改委全国评价第一名。 200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南大学周宏灏院士研制出世界首块高血压病基因诊断芯片。 200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方加胜教授获亚洲医学界最高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08年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六名,中南大学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培养亿万富豪人数最多的高校。代表富豪有王传福、梁稳根、何清华、张锴雍、唐修国等。 2008年发改委授予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教育部系统高校获得4项。黄伯云校长领衔的“C/C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项目”获此殊荣国家基地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轻质高强结构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中央军委 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 mu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 有色、稀有及粉末冶金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生物冶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化学生物学与创新药物创新引智基地 癌变与侵袭原理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 教育部有色金属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生物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现代复杂装备设计与极端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中国人类遗传相关疾病资源库及共享信息平台 教育部铝合金强流变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有色冶金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先进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药物基因组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 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肿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铁道部 铁道部高速列车研究中心 国家环保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冶金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国家金属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中国有色金属信息物理工程研究中心 冶金分离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矿产资源生物技术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金属塑性加工摩擦润滑重点实验室 中国有色金属开放实验室 湖南省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湖南重点实验室 本部南校区心血管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有色资源与水害探查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深部资源开发与灾害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肾脏疾病与血液净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科学安全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高校遗传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湖南省矿冶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金融识别与自助服务平台工作技术中心 湖南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纳米材料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湖南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 湖南省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治疗研究中心 湖南省干细胞工程研究中心 湖南省亚健康诊断与干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节能评价技术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学术期刊有《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医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等学术刊物。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英文版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中南大学承办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两种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被列为2003-2006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被EI核心库收录,其英文版《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被SCI扩展版和EI核心库收录。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被EI核心库、《化学文摘》等国际和国内主要文献机构收录。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主要用于国际学术交流,被SCI扩展版和EI核心库收录。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IM,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库)等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其论文常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文摘类刊物转摘或全文转载。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收录。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矿业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1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铁道夜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有色金属冶金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遗传学 药理学 神经病学 外科学(胸心外) 耳鼻咽喉科学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 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外科学(普通外科) 2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 测绘科学与技术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 冶金物理化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应用化学 矿产普查与勘探 病原生物学 内科学(心血管病) 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临床 管理科学与工程 耳鼻咽喉科学 热能工程 钢铁冶金 计算机应用技术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外科学(神外) 内科学(肾病) 50个国家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学科 · 伦理学 · 金融学 · 经济法学 · 高等教育学 · 英语语言文学 ·应用数学 · 分析化学 · 生理学 · 工程力学 · 热能工程 · 化学工艺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 安全技术及工程 · 地质工程 ·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 外科学(传染病) · 护理学 · 外科学(秘尿外) · 妇产科学 · 口腔临床医学 · 卫生毒理学 · 行政管理 · 企业管理 · 科学技术哲学 · 国际贸易学 · 文艺学 · 社会学 · 计算数学 · 凝聚态物理 · 物理化学 · 生物工程 · 车辆工程 · 制冷及低温工程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通信与信息系统 · 环境工程 ·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 内科学(血液病) ·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外科学(普外) · 外科学(神外) · 眼科学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 会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 生物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中西医结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博士点 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心理学 英语语言文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应用数学 凝聚态物理 分析化学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工程力学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药理学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 应用经济学 法学 政治学 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冶金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口腔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西医结合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公共管理 硕士点 西方经济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高等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 传播学 美术学 设计艺术学 天体物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构造地质学 系统分析与集成 固体力学 工程力学 环境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作物遗传育种 蔬菜学 植物营养学 植物病理学 药物化学 药剂学 生药学 药物分析学 药理学 图书馆学 情报学 专业学位点 临床医学博士 口腔医学硕士 公共卫生硕士 公共管理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 工程硕士 安全工程 材料工程 测绘工程 车辆工程 地质工程 动力工程 工业工程 化学工程 机械工程 计算机技术 建筑与土木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控制工程 矿业工程 软件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物流工程 项目管理 冶金工程 制药工程 国家教学基地 2个国家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 3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中南大学后备军官培养基地
[编辑本段]国家精品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所属一级学科门类 1 人工智能 蔡自兴 工学 2 物理化学 陈启元 工学 3 材料科学基础 余志明 工学 4 智能控制 蔡自兴 工学 5 资源加工学 胡岳华 工学 6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 张新明 工学 7 冶金原理 李劼 工学 8 粉末冶金原理 阮建明 工学 9 矿业经济学 陈建宏 工学 10 材料结构分析 姜锋 工学 11 隧道工程 彭立敏 工学 12 有机化学(生物医药) 罗一鸣 工学 13 管理信息系统 陈晓红 管理学 14 行政伦理学 李建华 管理学 15 计算机网络 高阳 理学 16 大学物理 杨兵初 理学 17 无机化学 黄可龙 理学 18 物理实验 徐慧 理学 19 数值分析 韩旭里 理学 20 卫生统计学 孙振球 医学 21 病理学 文继舫 医学 22 人体解剖学 罗学港 医学 23 生理学 罗自强 医学 24 药理学 周宏灏 医学 25 儿科学 易著文 医学 26 诊断学 张桂英 医学 27 内科学 廖二元 医学 28 病理生理学 肖献忠 医学 29 精神病学 张亚林 医学 30 临床麻醉学 郭曲练 医学 31 神经病学 肖波 医学 32 传染病学 范学工 医学 33 社区护理学 何国平 医学 34 医学分子生物学 胡维新 医学 35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姜涛 工学 36 机械设计基础 王艾伦 工学 机械类 37 操作系统原理 胡志刚 工学 电气信息类 38 固体物理学 郭光华 理学 物理学类 39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 李洁 理学 化学类 40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朱建军 工学 测绘类 41 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 吴超 工学 地矿类 42 流行病学 谭红专 医学 预防医学类 43 临床技能实验学 沈守荣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44 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 徐克前 医学 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 45 工程测量(网络课程)曾永年 工学 土建类 46 编译原理 陈志刚 工学 软件工程 …… …… …… …… 截至2010年,我校在“质量工程”一期建设中,共获得国家精品课程56门,数量居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之后,名列全国高校第5位
❷ 中南大学哪些专业最好
一)自然科学
中南大学自然科学总分列全国高校第名,A/538。在自然科学的4个学科门中,理学第32名,B+/445;工学第23名,A/469;医学第8名,A/162。中南大学没有农学本科专业。
1、理学:B+第32名/445。7个学科类8个本科专业。
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C+ 第59名/249;信息与计算科学:B 第36名/249。物理学类:应用物理学:D+/93。化学类:应用化学:A 第12名/188。地理科学类:地理信息系统:B 第14名/70。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B+ 第18名/127。材料科学类:材料物理:A++ 第1名/44。统计学类:统计学:A++ 第3名/106。
2、工学:A第23名/469。13个学科类25个本科专业。
地矿类:采矿工程:A 第3名/25;矿物加工工程:A 第3名/16;地质工程Y:A 第3名/16。材料类:冶金工程:A 第3名/21;金属材料工程:A++ 第3名/62;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A 第5名/57。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A 第13名/214。仪器仪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C/126。能源动力类:热能与动力工程:B 第20名/102。电气信息类:自动化:A 第17名/206;电子信息工程:B 第43名/256;通信工程:B 第33名/17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第36名/415。土建类:建筑学:D+/96;城市规划:C+ 第40名/77;土木工程:B+ 第19名/184;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B+ 第13名/92。测绘类:测绘工程:B 第5名/39。环境与安全类:环境工程:B 第45名/187;安全工程:A 第4名/46。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B 第20名/158;制药工程:B 第13名/70。交通运输类:交通运输:A++ 第1名/67。工程力学类:工程力学:D+/51。生物工程类:生物工程:B+ 第17名/128。
3、医学:A第8名/162。4个学科类6个本科专业。
预防医学类:预防医学:B+ 第11名/49。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临床医学:A 第6名/101;麻醉学:A+ 第4名/35;医学检验:A 第6名/53。口腔医学类:口腔医学:B 第10名/47。药学类:药学:A 第7名/79。
(二)社会科学
中南大学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61名,B+/557。在社会科学的7个学科门中,经济学第77名,C/380;法学第68名,C+/361;文学第64名,B/487;管理学第38名,B+/491。中南大学没有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本科专业。
1、经济学:C/380。1个学科类2个本科专业。
经济学类:国际经济与贸易:B+ 第31名/314;金融学:B 第54名/181。
2、法学:C+第68名/361。3个学科类3个本科专业。
法学类:法学:C/277。社会学类:社会学:C/49。政治学类:思想政治教育:B 第38名/171。
3、文学:B第64名/487。2个学科类4个本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C+ 第48名/233。外国语言文学类:英语:A 第25名/412;法语:B 第16名/39;日语:B 第54名/159。
4、管理学:B+第38名/491。3个学科类6个本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A 第16名/251;工程管理:A 第8名/121。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B 第79名/297;会计学:B 第58名/264;财务管理:B 第39名/129。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D+/119。
❸ 兴宁有什么名人
何子渊(1865--1941),字临淑,讳东汉,兴宁石马人氏。广东省历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后在当地创办多所新式中小学,开风气之先,宣传革命思想,培养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嘉应州主盟人,是广东潮州黄冈起义领导人之一,曾秘密参与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4年响应孙中山号召组织讨袁军,后受命兴办矿业,筹措革命经费。1920年任孙中山粤军总司令部咨议,1925年为东征军筹饷,1941年逝世。
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兴宁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任职期间,奸臣蔡京擅权,朝政日非,孟郊疾恶如仇,“令”大学生陈东等上书,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称他们为“六贼”。不久,钦宗便把“六贼” 中的王黼等治罪。当金人南侵时,钦宗慑于金人的气焰,欲罢免主战派右丞相李纲的职务,以讨好金人。罗孟郊“复令”陈东上书,要求留用李纲为国效力。及后高宗南迁,秦桧当权,阴谋与金人议和,罗与叶三省等人极力反对,秦桧恨之入骨,命御史罗 汝揖奏谤罗孟郊“饰非横议”。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2),罗孟郊被贬滴兴国军(行政区名,今湖北阳新县),次年在贬所逝世。秦桧死后,高宗下诏复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罗已去世,遂追赠他为礼部尚书,敕葬兴国军甘棠山。
罗庆辉(清康熙、雍正年间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兴宁福兴镇锦华村人。《罗家通书》创始人。幼年家贫,刻苦好学。及长,随亲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间,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仪度、六王吉凶及预测祸福之术。后入京都,于钦天监内推算历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学成,回到兴宁家乡编纂通书,名为《广东省兴宁县罗家推算通书》(简称《罗家通书》)。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钦天监面奉上谕,恩准罗氏所编通书为民书式样颁行。《罗家通书》受时代限制,虽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学真谛。其推算日月交蚀、月份大小、节气变化极为精确,对季候风及其流向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导人们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筑方位和安排农事工作等,使用价值颇高。该书刊行数百年,深受人们欢迎,销量日增,最高年销量数十万册。仅行销全国,而且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便有《罗家通书》。
胡曦(1844~1907)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晚清诗人、考据学家和书法家。一生诗作甚丰,有《湛此心斋集》共12卷,《湛此心斋诗话》2卷。以方言、谚语入诗,是湛此心斋集》的一大特色。其编辑的《梅水汇灵集》,搜集整理了嘉应五属历代诗人的优秀诗作。早年创作的《燕京感事》、《吊关天增》等,爱憎分明,被中外学者誉大推为黄遵宪新派诗的“同道先进”、“公度新派诗之先河”。同黄遵宪、丘逢甲一起被誉为晚清岭南客家三大诗人。胡曦还是一位考据学家,编纂、整理了大量的乡土文献,计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类》3卷、《乡哲良规》2卷、《宋乡贤罗学士遗事考略》3卷、《兴宁图志考》12卷(今仅存卷一、卷二)等。《兴宁图志考》纠正了阮元《广东通志》的错误,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贡献之一。胡曦工书法,后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缓一起曦列为清代客家3位书法名家。
何天炯(1877~1925)字晓柳,兴宁石马镇新群村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民主革命先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廖仲恺等人。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创立同盟会,他与同邑13人毅然加入,被举为会计。后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当孙中山、黄兴不在日本,同盟会群龙无首,组织涣散之时,何天炯与吴玉章等尽力设法团结各省在东京的会员,使同盟会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911年赴香港与黄兴等共同策划广州起义,负责运输联络工作。辛亥革命后,历任驻日全权代表、总统府最高顾问等职,为民主革命竭尽全力, 1925年在广州病逝。著有《无赫斋诗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何贯中(1888--1920),字庸非、辉淑,讳贯中,老同盟会员,兴宁石马人氏。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志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六弟。1911年,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作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消息灵通的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武昌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军校,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为辛亥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1920年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经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何贯中与邓仲元参谋长一起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不幸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大元帅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迁葬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何贯中是安葬“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
钟明光(1881-1915)广东兴宁人。字达权。幼家贫弃学,经商于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国2年(1913年)回国,准备参加讨袁军。不久,二次革命失败,被迫再渡南洋。民国4年回国,图谋继续倒袁,在广州参加丘汉苗领导的暗杀团。7月17日,向袁世凯爪牙龙济光投掷炸弹,伤龙济光,并伤毙卫士十七人。事后被捕,惨遭杀害。
黄文杰(1902—1939年),兴宁市大坪镇上大塘村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参加革命,曾留学苏联,回国后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担任党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书记,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南方局四人领导成员。在白色恐怖的艰难环境下,他忠贞不渝,意志坚强,机智沉着,坚持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7月,日本飞机经常对国民党的陪都重庆狂轰滥炸,当时患伤寒病的黄文杰,因躲避日机轰炸,在防空洞里受了凉而发高烧,抢救无效。8月2日不幸逝世,终年仅37岁。黄文杰逝世后,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全体同志为之致哀,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亲自送葬至墓地,为了悼念“对党无限忠诚,对人对事大公无私”的黄文杰,《群众》杂志出版专刊,《新华日报》登载了叶剑英《悼黄文杰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称赞黄文杰“是我们党的骆驼从来没有计较到他所负担的轻重,而能任重致远的渡过艰难的沙漠”
罗屏汉(1907~1935)原名庆良,别名志鸿,兴宁大坪镇白云村人。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1929年前后创建兴(宁)、五(华)、龙(川)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兼会昌县委书记,在扩军支前、发展苏区生产,特别在党的思想、组织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屏汉协助邓小平组织江西军区第三作战区军民,多次打退进犯闽、粤之敌,为保卫红都瑞金、巩固中央苏区贡献了力量。尔后,率领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配合主力红军粉碎蒋介石的围剿,有效地牵制粤军北上“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保卫了中央苏区南大门。为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刘伯承曾撰文表彰罗屏汉所立战功。
罗清桢(1905~1942)兴宁宁新镇高陂村人。著名版画家,新兴版画运动先驱。早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大学西画系。后任中学教员,其间与挚友陈铁耕(兴宁人)等一道投入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对其作品极为赞赏,曾推荐《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忆》等作品到法国、苏联参展,均获国际版画艺术界好评和奖励。在“文化围剿”的白色恐怖下,罗清帧遭受通缉而毫不畏惧,继续积极推动新兴版画运动。鲁迅在《木刻纪程》中称道:“据我所知道,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一个研究木刻的团体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个人,如罗清帧,已出《清帧木刻集》二辑……这都是值得特记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创作《全国人民总动员》、《抗战三部曲》、《战地真容》等一系列战斗性强、艺术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军民欢迎。在罗清帧带领下,兴宁人陈铁耕、荒烟、张慧、王立、罗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画家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罗香林(1900~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人。著名历史学家、客家研究开拓者。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师从梁启超、王国维等著名学者。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生平著书41种,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他首创族谱学,乃继甲骨学、敦煌学、简犊学之后,开拓了历史研究新领域;其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 为客家研究之学奠定基础。抗日战争期间,罗香林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费尽心力,将馆藏善本与重要图籍,舶运至柳州石龙,之免罹战火。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人称其为梅州八先贤之一。
李振(1900-1988)广东兴宁市刁潭村人。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第十八兵团司令。于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义后,被委为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及西南军区高参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兴宁叶塘镇田心村人。中国现代地震科学研究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长等职。李早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民国期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并在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用小型机械地震仪装配的地震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设计制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向地震仪,装配全国11个地震台站,为监视全国地震活动和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他主编的《中国地震目录》第一、二集,为国家基本建设提供大量基本数据。李善邦毕生致力于地震研究,著述甚丰,其尤以50万言巨著《中国地震》为地震科学研究奠定根基,赢得国内外地震学界的好评和尊敬。
张中(1907~1990)原名张佛湘,兴宁永和镇大成村人。早年参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并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致力于国家档案事业的开创和建设,多次著文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全国档案工作,传播和普及档案专业知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向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关于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案,提案被采纳后,又积极组织档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国档案工作代表团赴伦敦出席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张中病逝后,治丧委员会公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档案事业的主要领导人”。
张如心(1908-1976)兴宁人。1926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任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研究部部长,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总政治部《红军报》主编、后方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员,军政学院教育长、延安大学副校长。1946年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务长,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校长。1953年后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中央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袁文殊(1910~1993)笔名舒非法,兴宁大坪镇小坑村人。著名戏剧电影评论家,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袁历任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他早年毕业于广东戏剧研究所,1931年发表处女作一独占鳌头幕话剧《领带》。1934年初,袁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七七”事变后,率队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在上海、“匕京担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任电影界领导职务,为团结电影界人士,繁荣创作,推动电影事业的发展而不辞辛劳。其主要著作有独幕剧集《民族公敌》、电影文学剧本《辽远的乡村》、论文集《电影求索集》和《影坛风云录》。直至弥留之际,袁文殊仍念念不忘党和人民的事业,将其稿 费12万元赠送家乡办学。
伍晋南(1911-2001)兴宁人。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曾任第三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第二十八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书记、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处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邓逸凡(1912-2004)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师政治部秘书、军团组织部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组织部科长、师教导大队教育处处长,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第五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总队政委。参加了鲁南、莱芜、淮海、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副院长。广东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作梅(1918-1998)金属材料和机械工程学家。兴宁人。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获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工程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副院长,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王佛松(1933-)高分子化学家。兴宁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化学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王越(1903-2011)兴宁人,当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历任暨南大学副校长、顾问,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网络全书?教育》卷编委,第一届广东陶行知思想研究会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撰写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专著。
黄华华,男,1946年10月生,兴宁福兴人氏,汉族。1969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广东省原省长、中央委员。
❹ 求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导师的信息
详情: http://www.xbshw.com.cn/一、工程热物理(080701)
序号 姓 名 职 称 出生年月 学 位 毕业学校 研究方向 导师聘任时间 工作单位 总序号
1 李少华 教 授 1957.04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两相流与传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
2 李振中 教 授 1956.01 硕 士 华北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3 王巍然 副教授 1964.02 博士生 吉林大学 凝聚态物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3
4 辛国华 教 授 1956.07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燃烧理论基础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
5 徐志明 教 授 1959.05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5
6 杨善让 教 授 1938.11 浙江大学 节能理论与技术 1986 东北电力学院 6
7 周振起 教 授 1963.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节能理论与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7
二、热能工程(080702)
1 陈向伟 副教授 1960.04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
2 付大鹏 教 授 1960.08 学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电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
3 郜时旺 高 工 1972.02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联合循环发电技术、气体净化技术、空冷技术 2005.08.29 西安热工研究院 10
4 胡 光 副教授 1950.04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设备、燃烧、环保应用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
5 胡思科 副教授 1958.07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供热系统的优化设计与运行调节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2
6 黄其励 教 授 1941.01 博 士 日本北海道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12.03 国家电站燃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3
7 纪宏舜 高 工 1956.05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锅炉燃烧与环境保护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4
8 解海龙 教 授 1954.03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15
9 李 勇 教 授 1964.01 博 士 东南大学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7.12.25 东北电力学院 16
10 李学恒 教 授 1946.02 吉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7
11 刘东明 高 工 1961.01 硕 士 清华大学 电站锅炉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18
12 卢洪波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上海理工大学 锅炉技术与环境保护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9
13 吕 太 教 授 1957.04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0
14 曲振尧 高 工 1957.12 硕 士 山东省委党校 火力发电厂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山东滕州电厂 21
15 石志标 教 授 1960.06 博 士 吉林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2
16 史明伍 高 工 1966.01 硕 士 上海机械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3
17 孙 键 教 授 1936.09 吉林电力学校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24
18 王 力 高 工 1962.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站锅炉技术及流化床 2002.04.11 东北电力科学院 25
19 王 擎 教 授 1964.12 博 士 浙江大学 清洁高效燃烧技术 1999.07.12 东北电力学院 26
20 王金铭 教 授 1955.04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27
21 武晓云 工程师 1963.02 博 士 日本冈山大学 空调节能与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28
22 张艾萍 副教授 1968.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29
23 张炳文 副教授 1953.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锅炉排烟热量的利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30
24 张永兴 高 工 1957.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站锅炉、节能、环保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科学院 31
25 赵立华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北京理工大学 热力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2
三、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4)
1 郭婷婷 副教授 1973.08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流体机械内流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33
2 周云龙 教 授 1960.09 博 士 西安交通大学 锅炉水动力特性、油-气-水多相流动特性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4
四、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2)
1 蔡国伟 教 授 1968.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5
2 曹国臣 教 授 1954.08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36
3 陈树勇 教 授 1962.00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专家系统在电力工业中的应用、含风电厂的电力系统分析 1999.07.12 《电网技术》杂志社 37
4 邓集祥 教 授 1947.08 博 士 电力科学研究院 电力系统监测与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38
5 侯 勇 教 授 1965.01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机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39
6 焦邵华 高 工 1972.02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微机保护、配电网自动化、电厂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 2005.08.29 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40
7 兰 华 教 授 1956.01 学 士 吉林工业大学 微弱小信号处理、理论电工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41
8 黎 平 教 授 1961.0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2
9 李 娟 副教授 1972.03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及FACTS研究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43
10 李国庆 教 授 1963.08 博 士 天津大学 电力系统安全性分析与控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4
11 李天云 教 授 1945.01 吉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45
12 李秀卿 教 授 1954.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规划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6
13 刘耀年 教 授 1951.01 吉林电力学院 配电系统PAS研究、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47
14 穆 钢 教 授 1957.03 博 士 清华大学 商业化运营条件下的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48
15 聂宏展 副教授 1962.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继电保护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49
16 宋家骅 教 授 1939.11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配电系统、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1985 东北电力学院 50
17 王林川 教 授 1955.08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51
18 张连斌 教 授 1958.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微型机继电保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52
19 张文生 副教授 1952.05 吉林电力学院 理论电工、电厂控制及供配电自动化技术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3
20 张宇辉 副教授 1962.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数字信号处理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4
21 赵国梁 副教授 1963.12 博 士 日本北见工业大学 输电网络的火力发电机群起停计划问题的研究 2004.04.05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55
五、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3)
1 鲁志伟 教 授 1963.08 博 士 武汉大学 电力系统接地技术、防雷技术、外绝缘合成材料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56
2 郑良华 高 工 1964.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高电压技术、高电压设备 2005.08.29 吉林电力科学研究院 57
六、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4)
1 崔 实 教 授 1952.02 吉林电力学院 电机故障诊断、直流系统故障诊断及电机节能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58
2 党 克 研究员 1960.06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电一体化、发电设备状态监测、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59
3 韩学军 教 授 1953.07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系统自动化、计算机控制 1992.09.14 东北电力学院 60
4 任先文 教 授 195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61
5 谭敦生 高 工 1956.0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电力电子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2
6 王建元 副教授 1971.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电能质量、无功补偿、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3
7 王义军 副教授 1969.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64
8 严干贵 副教授 1971.12 博 士 清华大学 电力系统仿真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65
9 曾令全 教 授 1955.01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传动及控制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66
10 周 军 副教授 1967.05 硕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微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67
七、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1 韩 莉 教 授 1956.01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68
2 刘广生 教 授 1956.04 硕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69
3 王建国 教 授 1963.01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控制、工程软测量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0
八、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
1 陈立军 副教授 1968.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检测与节能技术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1
2 沈继忱 副教授 1954.01 学 士 大连工学院 仪器仪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2
3 孙灵芳 副教授 1970.03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智能测控技术及装置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73
4 张 锐 高 工 196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软测量 2002.12.03 吉林省电力科学院 74
九、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
1 高经伍 高 工 1955.12 学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现代测试技术及仪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75
2 高庆吉 副教授 1966.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机器人控制、机器人视觉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6
十、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1 敖丽敏 教 授 1956.02 博士生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77
2 陈晓娟 副教授 1970.09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与信息系统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78
3 陈毓华 教 授 1962.00 硕 士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美国HP公司 79
4 党德玉 教 授 1950.11 东北电力学院 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80
5 金正淑 副教授 1954.06 吉林工业大学 软件工程及其应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1
6 李锡祚 副教授 1963.08 博 士 韩国明知大学 计算机系统集成与电子商务、工作流管理系统 2004.04.05 大连民族学院 82
7 孟祥萍 教 授 1961.04 博 士 东北大学 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技术 2002.04.11 长春工程学院 83
8 牛 斗 副教授 1954.01 吉林大学 计算机监视技术与智能仪器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84
9 曲朝阳 教 授 1964.01 硕 士 大连理工大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5
10 宋人杰 教 授 1963.03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多微机系统的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86
11 孙增友 高 工 1963.01 学 士 长春邮电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87
12 王耀辉 副教授 1964.02 学 士 北京大学 数据库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88
13 杨英杰 副教授 1956.04 东北电力学院 通信技术及应用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89
14 于万钧 讲 师 1966.09 博 士 吉林大学 工组流技术、电子商务支持系统、软件系统体系结构及安全管理、复杂系统建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0
十一、结构工程(081402)
1 甘凤林 教 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1
2 贾玉琢 副教授 1964.0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钢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2
3 鞠彦忠 教 授 1963.11 博 士 东北工学院 工程结构振动理论与试验研究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93
4 孔 伟 副教授 1965.06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输电线路设计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4
5 李永平 教 授 1956.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工程吊装技术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95
6 刘士彬 副教授 1963.02 学 士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6
7 秦 力 副教授 1970.09 博 士 大连理工大学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7
8 屈成忠 副教授 1967.11 博 士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基于性态与抗震设计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98
9 肖 琦 副教授 1962.03 学 士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配筋及组合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99
十二、应用化学(081704)
1 关晓辉 教 授 1962.01 博 士 长春科技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1998.12.28 东北电力学院 100
2 李静红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吉林大学 光谱分析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1
3 李俊文 教 授 1953.06 吉林电力学院 热力设备水处理工程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2
4 刘景明 副教授 1963.09 硕 士 华东工学院 环境工程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03
5 秦玉华 教 授 1963.03 博 士 吉林大学 化学仪表及监控自动化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4
6 孙墨杰 教 授 1967.04 博 士 天津大学 分析测试技术仪器、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3.03.31 东北电力学院 105
7 孙志民 高 工 1959.01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水处理 2005.08.29 吉林市自来水公司 106
8 王德英 教 授 1959.1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07
9 王海涛 副教授 1968.01 博 士 吉林大学 电有机合成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08
10 袁世平 教 授 1945.06 吉林师范大学 水处理技术及应用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09
11 张万友 教 授 1957.11 硕 士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0
12 张瑛洁 副教授 1969.12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水处理技术 2004.04.05 东北电力学院 111
十三、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1 陈庆吉 教 授 1949.09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创新管理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12
2 丁乐群 教 授 1948.05 博 士 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经济理论与实物务、电力技术经济、动力经济、电力市场 1993.06.02 东北电力学院 113
3 华 瑶 教 授 1956.01 吉林工业大学 市场营销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4
4 李凡生 教 授 1946.12 东北电力学院 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力市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1994.05.10 东北电力学院 115
5 陆兴发 教 授 1963.12 博 士 东北师范大学 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 2002.04.11 东北电力学院 116
6 孙 巍 教 授 1963.09 博 士 吉林工业大学 企业经济学 2002.12.03 吉林大学 117
7 王 欣 副教授 1964.05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18
8 郗伟东 副教授 1964.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产业组织理论、资本市场 2000.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19
9 邢跃群 教 授 1948.06 东北电力学院 技术经济、财务会计 2001.04.19 东北电力学院 120
10 姚洁 副教授 1972.06 硕 士 吉林工业大学 技术创新与知识经济 2005.08.29 东北电力学院 121
11 张 杰 教 授 1962.12 博 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运筹学优化 2002.12.03 东北电力学院 122
12 张喜荣 教 授 1963.01 硕 士 东北电力学院 电力经济管理 1996.07.05 东北电力学院 123
13 赵晓彤 高 工 1965.07 博 士 华北电力大学 技术经济分析、发电交易管理 2002.04.11 中国电力科学院 124
❺ 李振的简历
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2002年6月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 教授)。在此期间,于1998年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教育部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化学研究生暑期学校。2004年,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唐本忠教授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2010年3月至8月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Seth Marder教授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2006年,被评为教授。2007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8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同年,入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获冯新德polymer prize (Elsevier)。2011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