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教授林沄先生
⑴ 林沄的介绍
林沄,男,1939年生,1962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吉林大学甲骨文金文专业研究生毕业。1973年至今在吉林大学任教。教授,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古文字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社联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考古学评议组成员。从事商周考古、东北考古、古文字学方向的教学和研究。
⑵ 吉林大学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北方汉以前考古
学术带头人:林沄教授 学术团队:朱永刚教授、赵宾福教授、王立新教授、李伊萍教授、陈国庆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建立基础薄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与谱系关系;针对年代序列与谱系关系清楚的地区,重点开展文化与经济形态的演进及其动因的研究,开展聚落形态的分析以搞清区域内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本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同领域稳居领先地位。
2、高句丽、渤海考古
学术带头人:魏存成教授 学术团队:王培新教授、彭善国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以高句丽、渤海考古为重点,兼及汉唐及辽金元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是东北亚地区考古研究的热点,也是本学科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为成功申报我国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3、体质人类学与生物考古
学术带头人:朱泓教授 学术团队:周慧教授、陈全家教授、汤卓炜教授、张全超讲师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运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本学科的古人骨标本库规模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研究古代人类群体的人口学构成和人种学类型的划分;②运用DNA方法(本学科拥有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DNA研究专业实验室)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个体鉴定、家系鉴定以及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遗传学异同,揭示他们之间在种系演化上的相互关系;③运用地学、植物学、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恢复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揭示古代居民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进而探讨各地区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内涵与模式;④运用古病理学方法研究各古代人类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食性与生活方式、体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方向的突出特点是文理交叉、相互渗透。本方向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以及新兴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在国内高校均居领先地位。
4、外国考古学
学术带头人:杨建华教授 学术团队:滕铭予教授、冯恩学教授、潘玲副教授、陈胜前副教授等
本方向的研究致力于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的接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其他国家与地区古老文明及其起源的研究,主要是对两河流域史前及早期国家的研究;②对中国周边国家的考古研究,主要有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蒙古、日本、朝鲜和韩国以及中亚各国的考古学研究;③对国外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作系统的研究,并且从以上两方面的研究中获得大量的最新的国外考古学实例和研究动态。